经济效益审计(精选5篇)

  • 经济效益审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缺乏系统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济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效果性审计的主要方法,调查法、问题解析法、专题讨论会;效率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但缺乏系统化的…

经济效益审计(精选5篇)

经济效益审计范文第1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拥有审计资格的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运用相关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分析、审查,其目标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所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给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减少支出增加收人,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成果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职能即为评价职能,评价职能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十分重要。进行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时,必须首先选择和确定评价标准,一方面,健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既要包括财务指标又要包括非财务指标;既包括历史指标又要包括未来指标;既要包括综合指标又要包括单项指标。另一方面,各项指标应该准确具体,确保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对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二、我国企业应用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系统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济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效果性审计的主要方法,调查法、问题解析法、专题讨论会;效率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但缺乏系统化的方法的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效益审计中,一般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标准的操作指南。企业和审计人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时,所选用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往往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而不是系统化的审计方法。企业在执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钊对同一公司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进行审计,但不同经验背景的审计人员,由于选择不同的方法,在相同企业形成的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势必不同,所以由于审计方法缺乏系统性致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风险。

(2)在企业的发展中。我国普遍重视效果指标,在确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对反映效率性的标准重视度不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效果性的指标,如利润增长率。举例来说,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以反映业务活动的效果。在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中,应不断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可使企业费用降低,最终达到获得更大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往往对效率指标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效率指标和效果指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3) 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不足或对非财务指标运用不当,缺乏经验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大多采用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分析,做出审计决定。不能做到在审计过程中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对被审计单位做出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结果,因此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风险。

三、企业财务审计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1) 二者的区别

第一、审计目的:企业财务审计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财务审计主要以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合法性为目的,审查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律法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合法的基础上审查经济活动是否合理,从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执行,最终达到提高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二、审计内容:财务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企业的各种会计资料,审查这些会计资料或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钊一对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会计资料和财务收支状况,也包括企业各种要素的利用情况,进而评价各种企业要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第二、审计标准:财务审计的标准是国家制定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而经济效益审计首先符合财务审计的标准即合法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营状况来判定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2) 二者的联系

第一,企业财务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最终目标。企业应先进行财务审计,确保会计资料的合法性,进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评价经济责任的指标不仅仅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就随之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审计就自然而然的向着经济效益审计这一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企业财务审计的内容中包含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些内容,反之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中也包含着财务审计的某些内容,如经济效益审计包含着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所以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在其中,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原则标准等都具有相容性。有部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够重视,只重点关注财务审计的过程,偶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顺带涉及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把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有效结合利用,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样就不能全面、科学的评价一个企业。

但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比较落后,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审计人员的知识层次比较单一,仅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不能对企业整体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如计算机、质量控制等。有部分审计人员综合知识欠缺,仅凭经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有部分人员具有审计实践经验,但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审计人才队伍素食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不到位,致使审计人员不能满足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审计人才队伍的素质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量缺乏高素质、综合性审计人才。以上种种说明,在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三、加强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策略

经济效益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客观必然性 内容 依据 如何开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必然性

1.财务审计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真实性是审计目标的基础,如果真实性问题还未解决,就很难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是由于真实问题不解决,审计机关很难有力量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评价经济效益也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2.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经济活动的效益。当政府关心经济效益时会要求审计工作经济效益的提高,就能支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效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从查处腐败转移到有效使用财政资金时,会要求审计机关更多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WWw.133229.Com

3.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是具备一支具有全新知识结构,掌握经济效益审计基本技能的能够胜任的审计队伍。

4.相关法律的健全。经济效益审计是要考察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而在审计时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随着国家经济和财政宏观要求的提高,确定相关经济责任的法律规范将会不断完善。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

3.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依据是指用来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选用好经济效益审计依据对于写好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很重要。一般选用的方法为: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调查,了解其行业特点、主要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模式等,确定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2.收集评价指标的数据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资料,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颁标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本地区先进水平、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企业的历史资料和计划资料等。

3.确立审计依据。为了使审计依据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审计组在确定审计依据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一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五、如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1.应选择好开展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今后应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可能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2.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效益审计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范围之广,情况之复杂,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认真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审计机关可选派一些审计骨干到效益审计搞得好审计单位去参观学习,体验效益审计的操作程序,收集效益审计的实践经验。

经济效益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客观必然性 内容 依据 如何开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必然性

1.财务审计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真实性是审计目标的基础,如果真实性问题还未解决,就很难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是由于真实问题不解决,审计机关很难有力量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评价经济效益也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2.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经济活动的效益。当政府关心经济效益时会要求审计工作经济效益的提高,就能支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成效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从查处腐败转移到有效使用财政资金时,会要求审计机关更多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3.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是具备一支具有全新知识结构,掌握经济效益审计基本技能的能够胜任的审计队伍。

4.相关法律的健全。经济效益审计是要考察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而在审计时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随着国家经济和财政宏观要求的提高,确定相关经济责任的法律规范将会不断完善。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

3.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依据是指用来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选用好经济效益审计依据对于写好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很重要。一般选用的方法为: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调查,了解其行业特点、主要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模式等,确定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2.收集评价指标的数据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资料,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颁标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本地区先进水平、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企业的历史资料和计划资料等。

3.确立审计依据。为了使审计依据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审计组在确定审计依据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一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五、如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1.应选择好开展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今后应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可能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2.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效益审计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范围之广,情况之复杂,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认真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审计机关可选派一些审计骨干到效益审计搞得好审计单位去参观学习,体验效益审计的操作程序,收集效益审计的实践经验。

经济效益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效益。审计署也提出了审计机关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所以审计机关在今后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时,应该根据客观需要单独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计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如下内容:

    (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人、营业利润、利润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润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的水平。

    (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这是审查经营管理者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

    (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主要包括利润、成本、收人和产量等几个方面。

    利润。利润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各项产出抵消各项投入后的差额。考察企业的利润,主要应看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成本。成本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投入,成本的高低综合反映着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消耗总量的节约和浪费。审查企业的成本主要是看成本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及成本变化趋势。

    收入。收入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产出,审查收入主要是要看收入计划和销售政策是否可行等。

    产量。审查企业的产量应注意结合市场销售情况去分析其计划完成程度及市场适销程度。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做出评价。

    (1)常规经营活动审计。常规经营活动审计包括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

    (2)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3)主要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计。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有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经济资源利用效益生机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的生机,固定资产利用的效益审计,至今利用的效益审计,能源利用的效益审计等。

    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

    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后,应当提出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1.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由标题、主送单位、正文、落款和报告日期等

组成。正文的主要内容有:

    (1)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况。主要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实施审计的有关情况等。

    (2)对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主要说明三项内容:一是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即具体说明在本审计项目中采用了哪些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如何确立的,使用该标准的理由是什么等。二是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具体说明审计机关认定的经济效益的基本状况。三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水平的评价意见,即在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现程度和各种开发途径的利用情况后,对其实现的经济效益做出基本评价,总括地说明其经济效益的优劣。

    (3)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肯定被审计单位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指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影响经济效益的程度。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突出重点,对重要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审计意见和建议。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包括具体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可供选择的方案等。

    2.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特点。

    要写好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应了解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一些

特点。具体来说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有以下特点:

    (1)具有建设性。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中除了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外,重点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建设性是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主要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工程建设和运营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严重,不符合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节约型”政策。当前,加强对工程领域的审计监督和项目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已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和建筑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拟对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控制点、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期提升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水平。

二、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分析

(一)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落后。目前,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集中在项目完成后审查,缺少过程的有效监督,对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不足。2009年国家审计署考查了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体制对各省市的千余个财政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其中15%项目未成立工程经济效益审计,53.8%项目效率较低;已建成项目中,11%未投入运营,5%长期处于试运营状态,另有8%运营项目未达到当年设计生产能力,设备闲置,部分项目损失严重。可以看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浪费严重,项目投资效益明显偏低,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落后,多数流于形式,很难发挥监督作用。

(二)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由于工程项目具有成果的不可挽回性,损失不可弥补性,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在决策前、建设期间、竣工环节发挥作用。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减少浪费,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功能定位。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方向,是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是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的全过程监督审计;涵盖投资审计、工程预结算审计;是融管理、绩效、经营、效益多方面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审计;运用经济活动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对审计评价、审计结论的支持,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效益提高,实现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终极目标。

三、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对策

(一)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控制点

1、前期调研论证。投资决策损失是最大的浪费,因此调研程序必须科学,内容必须全面,依据必须可靠,专家意见必须独立、客观,反对意见必须得到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必须得到充分论证。否则,勘测不准,决策失误可能为后续实施带来巨大隐患,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前期调研论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拟建项目的各要素必须经过全面的调查,详细的测算分析,经过多方案的比较论证后提出;具体论述项目必须具备经济上的现实性、合理性、必要性;技术和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财务上的合法性、盈利性;环境及建设上的可行性等。

2、项目设计。在效益审计中发现,由于无因勘查、设计的精度不够、资金不足,常变更设计、现场签证增减工作量及补充预算、设计原因造成工程造价的提高要远大于建筑材料涨价、施工费用增加和施工管理不善。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工程设计原因所造成的工程造价的提高,占造价提高总数的70%~90%。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工程量计算是否科学、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是否合理,杜绝巧立名目组织施工项目,向工程项目摊派各种费用、支出,挤占工程建设资金,造成工程成本虚增等问题。审查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因列支不当或违规开支而超概算等问题。因此,在项目设计时,杜绝定位不准,防止贪大求全,边建边改,建好即改,造成工程投资浪费。

3、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一般耗时长,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困难,情况复杂。近年来,施工队伍增多;资金到位少,带资垫资多;取费定额低,压价让利多。因此,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建设项目资金需到位、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不能被挤占、挪用、转移。首先,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施工图施工,不突破投标报价,对任何一方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应从申报制度上严格控制;其次,对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对三大建筑主材水泥、黄沙和钢筋的价格和使用管理严格审计,杜绝材料准备时“宁多毋缺”,竣工后随意丢弃造成浪费,对一些新材料,严禁高估冒算;施工组织设计要从全局出发,抓重点、抓难点、抓紧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确保施工的连续性、节奏性、均衡性。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应该查找施工管理的缺失部分、薄弱环节、衔接部位,做到事前预防,及时纠正,消除效益流失的隐患,对人工、物料及其他费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损失浪费问题,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4、工程运营。一般说来,竣工后施工方撤离,项目进入运营阶段,此时审计人员必须考查工程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比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验证项目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建立行业数据库,将一整套工程备案提交给数据库,依此影响承建企业在以后招标过程中的声誉和在其他项目投标上的成败。当然,项目运营过程中保修、责任追踪必须以合同形式定下来。

(二)工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构建

1、工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工程前期主要是定性评价,评价调研程序的合规性;论证的科学性、严密性,费用的节约性以及有无决策失误等。工程建设、运营期阶段侧重于定量评价。工程建设阶段使用的评价指标有:资金到位率、项目计划工期率、生产能力建成率、工程合格品率、返工损失率、基建结余资金占用率、达到设计能力前损失金额、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责任成本完成率、资金闲置损失率等。运营期评价指标有:成本费用利润率、现金销货率、投资利润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2、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效益评价标准。(1)效果性。工程完成后,首先要保证使用功能,其次要坚固耐用、安全可靠,再次追求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工程投入运营后,整体效能发挥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设计要求,取得预期效果;(2)效率性。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依据合同工期和施工总(综合)进度计划,提前或者按时竣工,在同类同等规模工程中工期越短,效率越高;(3)经济性。一般指工程完工实际投入的资金与预算资金所进行的比较,如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实际投入资金比预算投资少,则说明该项目投资节约。同样,与同类项目比较,投资最少,工期最短,单位工程费用含量最低。

(三)完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1、审查复核法。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和审计人员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运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在核实其提供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验证、计算,通过审计人员理性的分析与复核做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

2、对比分析法。即根据已有的资料,如国家和行业的标准、政府政策、审计机关提供的标准、政府其他机构的专业信息、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以前的审计建议和结果、审计人员的判断标准等,与相同或相似工程的数据指标进行对照。这种方法较常用于整体的工程造价分析,优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重点审计的方向。采用这种方法,工程指标的分类越细,对照分析的可靠性就越好。

3、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影响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分别列出,按照因素影响高低规范一系列隶属度,参照国内相似工程该因素指标的高低,划分为差、较差、中、较好、好五个级别,对本项目实施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值,进而得出该项目经济效益在当前国内项目经济效益中的位置。

4、影子工程法。即在某个环境被破坏以后,虚拟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考查一些公路、水利等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可以采用影子工程法。

四、结论

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通过对其问题分析,掌握控制点,依照适当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必将提升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水平,提高工程效益。

(作者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安徽审计职业学院;3.安徽民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巍,徐志国.工程项目全方位审计基本内容[J].当代审计,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