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精选5篇)

  • 美术作品(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4、近现代名画家的一些美术作品有:西方的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格尔尼卡》、《梦》,梵高《星夜》、《向日葵》,中国近现代的齐白石《虾》、《不倒翁图》、《花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徐悲鸿《巴人吸水图》、《奔马图》、《九方皋》、《田横…

美术作品(精选5篇)

美术作品范文第1篇

1、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美术作品包括纯美术作品和实用美术作品。

2、其中纯美术作品,是指仅能够供人们观赏的独立的艺术作品,比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钢笔画等。实用美术作品,是指将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体相结合,物体借助于美术作品的艺术品位而兼具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比如陶瓷艺术等。

3、美术作品,包括纯美术作品和实用美术作品。其中纯美术作品,是指仅能够供人们观赏的独立的艺术作品,比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等。实用美术作品,是指美术作品内容与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体相结合,物体借助于美术作品而兼具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比如陶瓷艺术等。

4、近现代名画家的一些美术作品有:西方的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格尔尼卡》、《梦》,梵高《星夜》、《向日葵》,中国近现代的齐白石《虾》、《不倒翁图》、《花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徐悲鸿《巴人吸水图》、《奔马图》、《九方皋》、《田横五百士》,《傒我后》张大千《山水》、《仕女》、《黄山松》、《四屏大荷花》,吴冠中《北国风光》、《长江万里图》、《狮子林》,朱宣咸《夜》、《旭日红梅》、《迎风》、《今天是儿童节?!》,陈丹青《西藏组画》,陈逸飞《黄河颂》、《古桥》、《踱步》、《大提琴手》,罗中立《父亲》、《荷花池》,臧金龙钢笔画作品《悠悠历史》、《从鸟巢到伦敦碗》、《佛法无边》 ,冷军《石膏像》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美术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生活;创新;精品

一、传统文化瑰宝是搞好美术创作的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伟大光芒,其折射和延续现实生活,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和赖以传承发展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使得每一个画家要画出好作品,必须保护和挖掘、继承并拓展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笔墨语汇。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格。上至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墓壁画,下至明、清时期各种形式的山水、花鸟画和木刻版画。千百年来,各时代、各民族的画派、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等不断演变、提高,积淀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绘画,留下了大量绘画作品和画论传诸后世。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大量的绘画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画家,并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徐悲鸿将西方的绘画理论,如光影、透视、素描和色彩带回国内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创作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边际,使之更能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现实生活,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重大的历史命题,把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利益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充分的表达,确立了徐蒋体系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完善并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理论和笔墨语汇,影响了大批国内现当代画家,为我们今天找到了一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的路径。

二、现实生活是搞好美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是画魂的支撑。一个画家要画出好作品,必须用心灵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感受、提炼适合自己艺术再现生活的个性化语言。纵观中华绘画史,实际就是中国画家对自然、对社会用心观察的生活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画家无不是用手中的画笔描画那个时代,记录其山川风物,反映社会生活背景,抒发画家对那个时代主体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让我们在今天回望历史时依然能深切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深度,对艺术的执著与真诚,对生活的观察尽精微致广大。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等,这些经典作品如果没有画家长期的深入观察和细心体验,仅拘囿于书斋中是无法画出如此精美绝伦的传世佳作的。生活的美无处不在,需要艺术家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心去发现并感悟,从中提炼出表达自己情感的思想主题和艺术语言。所以,作品是画家生活的积累、思想和理念的透视。今天,在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继承传统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要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要有一批承载时代灵魂的精品画作。艺术和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互生共存,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需要艺术家的才情、学养,对艺术的真诚,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艺术家应当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并孕育诞生艺术创作灵感。用艺术的触角深情抚摸自然,将自然之美、生活之光在作品中绽放。艺术创作发端于生活,完成于具象思维向艺术思维、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变。这一根本蜕变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眼、心、手协调统一的艺术来表达心象的标记。画由境生,境由心造,生活是画家到达画境的唯一途径。心像到意象,画境至心境的转变,是绘画家进入创造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是观念和方法的完善过程。所以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折射着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深浅不一的色彩和浓淡相宜的笔墨,浸透着画家对生活的热忱,升华了时代的魅力,支撑着作品的灵魂。

三、开掘创新才是画作永恒存在的生命

美术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线;美术作品;应用

“线”可以说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在中西方的美术作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其它艺术形态要素所没有的艺术美感。著名的画家张彦远先生曾说过:“一幅画作如果没有线,那根本不能算在美术的范畴内。”早在远古的岩画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线”来表现绘画艺术了,而各国的文字也可以说是在“线”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由此可见“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对“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了解美术的形式、风格、表现力以及感受美术家的思维观念有着重要作用。

一、美术作品中“线”的作用

(一)无穷的变化张力

从本质来说,线其实就是点和面一种过渡,起着一种桥梁式的作用,但在美术作品中它却有着无穷的变化张力。在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之中,画家们通过毛笔将自己心中的情景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之中无论是最基本的顺、拉、逆、提等绘画动作还是浓淡干湿的笔墨都充分体现出了线条的无限变化的张力之美,其直观强烈的丰富美感直入人心。而在西方绘画之中无论是后现代艺术还是抽象艺术都在通过线的无穷变化张力来改变世界美术艺术。

(二)炫彩的意趣空间

线条本身的表现是简单朴实的,但是其视觉形式也是多变的,不同的线条组合可以抽象情景,而这些情景所产生的意趣是丰富多彩的,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流畅的线条能够让人们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与其相反的曲线则会使欣赏者感到压抑;斜线是体现运动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是如果一幅作品中各种长短线条充斥其中,那么会让人们有一种紧张之感。从艺术角度来说,色彩、块面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不如线条。线条作为一种不依托色彩、块面发挥的工具,可以营造炫彩的意趣空间。

二、“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都知道美术作品有平面的如绘画、图案等,也有着立体的如雕塑、建筑等,因为表现形式的不同,所以“线”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在平面美术作品中线大多数是用各种有色材料勾画出的可见线条,而在立体的美术作品中线则是形成整体造型的轮线以及形体内部的各种起装饰作用和表现作用的线条。下面是笔者对一些常见的美术作品中线条应用的分析:

(一)建筑中“线”的应用

建筑作为美术的一个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是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世界上的建筑主要有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两大部分组成,在东方建筑中,中国的建筑起着一个主导性的作用,而中国建筑又有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之分,在“线”的应用之上,南方建筑更多的是应用弧线、曲线等线条,形成了南方建筑的柔美之感如苏州园林,北方建筑则更注重于直线的使用,形成一种大气、威严之感如北京故宫。在西方建筑中古希腊建筑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建筑特色重在围柱式,围柱式就是建筑周围用柱子环绕,其最重要的就是柱式,这种柱式的雕刻充分说明了古希腊艺术家们对于线条审美功用的理解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二)中国绘画中“线”的应用

在中国绘画中,线条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造型基础,其在绘画中被称为白描,甚至可以说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绘画,线条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就相当于现代西洋画中素描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的画家们就对线条有着一种独特的见解,比如说在绘画的过程中,对于人物身上衣服处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信手画出,而是严格的按照人体的结构,身体的比例来进行一种对线条的组织,只有这样,组织过后的线条才会更加优美,更加生动,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雕塑中“线”的应用

雕塑是一种摆脱了二维空间的束缚,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造型艺术,在雕塑表现形体的过程中线条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雕塑大师罗丹曾这样描述他的创作体验,他说:“当我开始塑造人像时,我先观察正面、背面以及左右两侧的轮廓线,接着用粘土塑一个粗样,尽量使各个部位都跟我看到的轮廓线相吻合。由此我们可以认定:线条是决定雕塑创作好坏与否的基础,每一个雕塑家毫无疑问都是线条应用的高手。

三、结语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线“在不同区域内的形式美感上也各不相同,例如东方的美术作品中“线”最重视表现创作者的情感,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而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线”通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理性特征。但是尽管“线”的形式美感各不相同,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审美功能是一致的,因此要重视将“线”合理的应用到美术作品中,创造出合乎人们审美需求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史永春.论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J],大舞台,2012(01)

美术作品范文第4篇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

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认真试一试,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来源:文章屋网 )

美术作品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形式 意味 符号学

所谓“形式”就是指物体的形状、色彩等感性外观。在美术作品中,它主要指形状、线条、构图、轮廓、音韵,节奏旋律等感性外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它的意义:首先,从艺术构成性的角度看,“形式”是美术的基本性因素。对任何美术家而言,如果不能将现实及其头脑中的意象、理念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品就不可能形成,所以说形式是构成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素。罗丹的雕塑、毕加索的画,正是“形式”将艺术品元素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他们的艺术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画家用线条、色彩来构思创作,雕塑家要把他脑中的意象实际体现出来,就必须依靠体积、结构、块面、比例、轮廓、尺寸等雕塑形式因素为媒介。

苏珊·朗格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美术首先是以它的形式结构存在,并以此种存在方式为知觉感知。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人们常将颜色、线条、构图、尺寸、音响、舞姿、动态等表现手段称为形式,美术家运用独特的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在上世纪20年代初,罗杰·弗莱将绘画形式具体归纳成几个方面的因素,即线条的节奏、团块、空间、光影、色彩、比例、尺寸、肌理、结构等因素。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杰·弗莱关注“触及到我们的眼睛”的东西,即“作品本身”。他将艺术作品本身及其形式视为一个能够激发人的美感的有机整体。罗杰·弗莱认为,真正的画家不受理性认识和实际价值的影响,而是用儿童一样的眼睛表现世界。中国的美术批评也注重形而上的“神韵”,注重作品形式中的韵律与节奏,宋代苏轼就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强调了“形式”的作用,他指出一切事物的成因有4种: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和动力因。“形式因”就是赋予质料以形式,使事物由潜能转化为事实。他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形式在美术的构成中具有无穷的、神秘的魅力。在西方绘画史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每一位艺术大师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着他对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如毕加索,他始终以令人惊叹的勇气和智慧进行自我超越,不断进行着形式的创造和革新,正是在形式上的不断探索和超越,毕加索的艺术才得以常新。美术的形式不仅使艺术成为可能,而且美术形式的点、线、面、色彩、节奏等都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形式具备自身的美学特质。中国的文人画等经典艺术之所以面临改革的景象,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已成熟为一种“范式”。在中国画中,朴拙浅淡的线条,墨色淋漓的色彩,它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淡远素朴的情怀或豪迈放达的情感。

美术形式处在不断变迁、演化的过程中,形式使得艺术多姿多彩,同时它又使人们形成了特定的、程式化的审美习惯。其实无论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它对艺术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外两种:一是有机形式,一是抽象形式。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相对形式和绝对形式。形式的审美意味,不只表现在它使人的感官得到愉悦,还表现于在移情的作用下,虽然它本身是纯粹的形式结构,但这结构可以具备生命形式,阿恩海姆将这种现象称为“异质同构”,即感知形式表达出的内容与心理情感产生同构,因而具有情感力量。从这一角度说,纯粹形式美的意味,是离不开社会性的心理情感的,它表面上是感官的愉快,其实质是情感心理的积淀。

形式的美感是感官上的愉悦,但每一种形式,都蕴含着一定时代历史的审美文化的趣味。西方巴洛克、洛可可的美术形式风格,都与当时的时代审美风尚分不开,社会“通过艺术形式层、诉诸感知,构造着时代社会的心理本体,同时,反过来说,这一时代的社会心理情感本体,也就凝练地呈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感知层中”。正是因为形式本身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格的审美意味,美术家在追求纯粹形式美感的同时,必须努力增加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形式的美感更隽永深沉。

随着各门艺术的发展,美术形式越来越引起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注意,早在上世纪初,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就讲过,艺术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形态。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创立了哲学符号学。苏珊·朗格给艺术下了个定义,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成为世界各国美学界最流行的口头禅。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尔深刻地触及到了现代美术的情感“意味”和“形式”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是难以言说的,因此,贝尔也只能将之归于一种神秘主义的原因。在塞尚、毕加索、康定斯基的画里,我们都能领会到一种动荡不安的激情。在形式背后,隐晦地表露出他们对人生、世界的看法。“有意味的形式”是西方现代美术的特征,这种“意味”已经揭示出现代美术形式的原理。它或许指美术家所要表达的哲学观念,或某种瞬间的激情,或仅仅是无意识表达,但它决不是草率的胡乱涂抹,也不仅仅只是让形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新潮感。形式本身的确蕴含着生命力,蕴含着整个宇宙的生命之道。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是抽象简洁的,“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中国画的笔墨本身就体现出画家的人生情趣和宇宙意识。从中国画的笔墨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虚无的人生境界和对“道”的诠释,这也许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参考文献 :

[1]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 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