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业(精选5篇)

  • 传媒专业(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综合周边同学和老师对我的评价,我总结出了以下优点:第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往好的方面想,尽可能让自己不那么被动。第二、喜欢挑战新的东西,喜欢有创造性的东西,并且乐于尝试。第三、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擅于与人…

传媒专业(精选5篇)

传媒专业范文第1篇

自我评估

一直以来我都是比较了解自己的,虽然不知道自己具体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但是我却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哪些不适合我。

综合周边同学和老师对我的评价,我总结出了以下优点:第一、个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往好的方面想,尽可能让自己不那么被动。第二、喜欢挑战新的东西,喜欢有创造性的东西,并且乐于尝试。第三、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擅于与人沟通,性格也比较活泼。第四、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比较好的处理事情。当问题产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相对的,我也有以下方面的缺点:考虑事情不过周全,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等。

环境评估

1、 大学毕业生为559万人,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10万人,20xx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形势。作为财经传媒这个新专业的学生,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在金融学院的竞争中是很没有优势的。但是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广泛的就业渠道又是我们独特的优势。2、 作为财经传媒系的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回归到广东金融学院的具体情况并结合珠三角近几年的就业环境,我明白了作为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是乐观也颇具挑战性的。我校的就业方向大致都是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竞争相当激烈。就现在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来说,用人单位实现了劳动合同类型的多样化。主要分为正式工和劳务派遣或者编制。即将面向市场的我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swot分析

1、s(优势):专业知识面广,集中文、传媒、经济于大成,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除了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很好的协调内部关系,有耐心有韧性;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w(劣势):虽然所学的专业内容广泛,但是多而不精,金融知识和其他专业相比较缺乏竞争力。

4、 o(机会):我院的就业大体方向是金融业,加上我们学校现在跟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这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大优惠。

5、 t(威胁):就业竞争激烈,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就业环境了解不深。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等各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苛刻。

四、职业目标

1、在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参考上一届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我的近期职业方向是向银行方面发展。

2、在实习阶段,努力争取往银行业发展,从银行的基层柜员开始做起。我要用2~4年时间熟悉银行的各项基本工作,学习更多银行金融产品和理财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以待厚积薄发;将自财经传媒专业的优势与银行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尽量向经理层发展。

五、求职准备

1、 求职前,储蓄待发

作为大三的学生,除了要继续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要对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全方面、系统的梳理和复习。尽自己所能,通过剑桥商务英语中级;充实自身的金融知识,并选择一家银行进行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求职ing

传媒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媒体 传媒 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传媒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师生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来自传统学科体制的束缚,高校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资源,也来自于新媒体行业发展变化太快,无法构建起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统计表明,无论是新闻传播类专业还是计算机、通信、管理类专业,课程较为固定且在近五年内没有明显的变化。各专业对新媒体发展亟需的新技术和新节目形态没有专门的课程加以应对,学科间界限明显,交叉性弱,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对此,多数教师认为应当在人才培养观念、课程体系建设上加以变革,以适应现代传媒发展要求。

1整合教学体系,构建综合性教学平台

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遇到的突出问题便是复合型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这与课题组调查问卷的结果相一致,即新媒体行业各岗位的融合度极高,内容、技术、市场、管理之间的渗透愈发强烈,高等院校相对传统、固定的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这一变化。因此,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的转型非常关键。

新媒体不仅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使是在传统媒体“摸爬滚打”惯了的编辑记者,转行到新媒体行业以后,也会发现自己原有的技能滞后于时代,亟待升级、更新。新媒体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多纬度、动态的。为此,高校应当整合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跨越新闻传播、计算机、电子通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新媒体产业是广电与电信、技术研发与终端制造产业间的跨行业协作,是媒介传播渠道和呈现方式的巨大变革。对于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我们之前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摸索前进,靠自己去适应市场,所以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强调创新能力。

新媒体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多方位的。它需要从业人员在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上大胆创新,针对新媒体特定的受众群体及其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来合理运筹,创新适合其独特传播特点的节目形态和节目内容;同时,它更需要从业人员能够创新商业运作模式,新媒体在我国刚刚起步,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使其在市场运营方面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这决定了它在运营上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可照搬传统媒体的经验。从业人员应当积极探索适合新媒体特点的运营模式,实现节目内容的衍生与增值,同时还要结合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受众需求和自身赢利方面积极、灵活地把握两者的侧重,由此而采取相应的运营模式,才能积极应对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

3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新媒体横跨计算机硬件、软件编程、通信工程、数据库应用、视音频技术等多个行业,所涉及的流媒体、3G网络传输、数字版权等技术都是各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而这些课题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中却鲜有涉及,直接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束手无策,不得不重新接受技术学习和培训,既浪费了有限的学习资源,又使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能力颇有微辞。

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对此类技术有所侧重,重点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和研发能力。有条件的高校不应当只满足于做知识的被动传授者,更应利用自身的智库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地投身到新媒体行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去,如中国传媒大学就参与了3G手机国家标准的制定和研发工作,这不仅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从实践中锻炼了师生队伍。

4注重新媒体的产业化研究

无论是新媒体的从业人员,还是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都普遍认为阻碍当前新媒体发展的首要障碍就是缺乏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对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沟通等产业运营方面的要素被赋予较高的期待值。

调查显示,从业人员对于新媒体在市场领域中的定位及其运作职能缺乏清晰认识,对如何利用资本、内容、市场、渠道等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尚显准备不足。对高校师生的调查也显示,他们还未注意到产业政策、市场运作环境等环节对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应当说,受技术、资金、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新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将更加曲折、多变,它要求专业人才能够准确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特点,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能,并以此探索全方位、高适应性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型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

5校企联合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

一边是学校教育与实践的脱节,一边是企业自身培训资源的短缺,因此实现新媒体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办学无疑是一个双赢之举。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库资源和广博的研究视野,能够为员工和学生提供规范、系统的教学,而新媒体所拥有的运营和管理经验也正是高校教学急需的鲜活案例,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合作方式,可由高校推荐富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员工进行委托培养。而企业可以向高校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并适时提供合作项目进行共同开发,还可以派出有经验的经理和员工,通过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座谈讨论等方式走进高校课堂,推动教学改革。在这方面我院的新媒体人才培养己经迈出了第一步。2004年10月,新闻系与浙江在线签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成为杭州市专门培养新媒体人才的校企合作平台。

方便与交互式传播的新媒介的发展,宣告了传统媒介渠道垄断的终结和数字内容产业时代的来临。原来传统媒介基本依赖单一的广告盈利,而如今,短信、内容收费、嵌入式广告等新的盈利方式正不断被创造出来,它们本身就是传播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大胆创新、勇于颠覆传统规则成为对传媒人才的要求之一。

这些融合趋势决定了提供新闻与其他学科的复合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但传统专业培养目标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类传播、着眼于单一技能、单兵作战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无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而更了解社会、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创意、一专多能的传媒应用型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对于笔者认为新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和组织模式,在整个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从理念到实践环环相扣,与社会对接,与媒体对接。如改变课程设置,向学生介绍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形式的媒介,要求他们就一种媒介发展自己的专长。具体到一门课程,如将原来仅仅局限于文字作业的新闻写作课,调整为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媒介形式表现同一体裁等。

二是打破公共选修课、专业内各课程各自为政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人文、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控制,纳入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

三是打破局限于高校内的教学传统,真正把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对社会和国情的认识等纳入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使这些传媒学子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洞察能力的建构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打破原来一个模子复制人才的陈旧模式,通过选修课程体系、实验中的项目合作机制,使学生自主构建一套一专多能的知识技能结构,给予学生发展个性、创新意识更多的成长空间。

其次,课题组总结了几条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针对传统传媒人才教育的缺陷而重建的新教学体系,应当包括拓宽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和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体系、完善与当前传播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的专业课程及实验体系,以及重构校内外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体系。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专业教师的引导功能、实践环节和网络空间在教学中的作用。

(1)立足于“基础+核心+特色”的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主要增加文、史、哲选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打造学生扎实的社会科学功底。一部分课程可以进入专业基础课,另一部分课程的学习则可以通过对学生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的有效控制和组合来实现。核心类课程主要练习实践阐述专业知识和理论,传授基本的现代化专业技能,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的传播价值观。特色课程则是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通过与技术结合的特色专业选修课,让学生通过“扬长”树立信心,找准自己专业发展的突破口。

(2)创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实验体系

这类体系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在具体的实验课教学中进行以下改革: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开展以制作出传播成品为目的的综合性实验,并进行实验组长演示创意竞争上岗,与组员进行双向选择、岗位分派、作品评优等。二是实验不再限定在课堂时间,而是允许学生自由创意,自主选题,自我组织进行内容制作实验。

(3)建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部分的实践体系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实践和学校原有宣传媒体的实践,而且组建一个由老师指导,主要由本专业学生运作的专业性很强的、包括各个层次内容的校级媒体,如网络电视台,或与校外媒体合作开辟校园频道、网络空间等。目前杭州区级电视台在和高校传媒类专业合作方面走在前列,已经开辟了专门的频道,常规化地播出学生在校内自制的节目。校外部分的实践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与媒体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二是要求学生利用一、二年级的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或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让学生体察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现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时机成熟时,校内外的媒体实践可以形成联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个教学体系在给予学生更多空间的同时赋予了教师以更多的责任,这也是和传统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首先,对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选择需要班主任更多地介入组织和指导。其次,实验室的开放式利用和校内媒体的实践都需要任课老师和指导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次,为了更贴近指导学生,鼓励继续实行“导师制”,即在学生进入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特色课的选修时,为学生指定专攻相应领域的老师,该老师对学生校内媒体实践和其后的实习过程、毕业论文都负责指导。最后,为了便于师生交流、讨论和更深入地思考,建立一个传媒专业学习的网络空间,以便学生更个性化、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上传,历年的优秀作业加上精华贴子的保留,形成了一种专业学习的积累和递进。

创新实验区教改项目:驱动式全媒体类课程教学实验区

参考文献

[1] 张艳敏.新媒体传媒人才浅析[J].东南传播,2009.1.

[2] 李瑛.论媒体市场化下传媒人才的培养[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5.8.

传媒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影视传媒;实验教学;改革

一、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专业的实验教学开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影视传媒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在专业教学上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所以目前的影视传媒实验教学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同时,高等院校一般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较多问题。根据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的作品制作引导

在当前的高等院校影视传媒实验教学中,教师们一般注重对学生在设备操作上的指点,着重教会学生们相关专业技能,但却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作品制作知道,导致学生只会使用设备,但是却不能用学到的技术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二)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在高等院校的影视传媒专业实验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很多是之前使用了很久的,学校在先进设备的引进上没有落实。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掌握的设备操作方法不能在参加工作后使用,会与社会存在脱节现象。

(三)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目前的实验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成为高素质的全面人才,更不能成为创新型影视人才,学生自己也会对实验教学产生轻视。

二、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对于我国的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专业的实验教学现状,其必须要立即得到改革,否则就不能满足我国影视传媒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的教学方法,从而应用到我国的影视人才培养上。

(一)转变教育理念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将影视传媒的实验教学看做是教学生使用相关的设备和仪器,从而掌握影视相关的操作技能技巧。但是根据现代社会对影视传媒专业的要求来看,学生不仅要在高校学习期间掌握专业的设备仪器操作技能,还要懂得数字影视信息的艺术创作,要有必要的艺术修养。在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思考的时候,需要将社会的实际需求作为条件考虑进来,从而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变,然后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影视传媒实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的发展,既有必要的技能技巧,也有较好的艺术创作能力,从而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影视艺术创作。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题对教育的认知,其中主要包含了人们对教学的认知、思想和价值观等基本元素,是根据自己的思维对教学的理解。将培养既有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又有足够的影视艺术修养的人才作为教学理念,是在影视传媒教学主体对目前教学的现状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包括思想、价值观念、目标和宗旨等多个方面共同构建的系统实验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学主体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学生将能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学习,从而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找到有利于学习的因素并加以利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我国的影视传媒教学将能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影视传媒也发展。

(二)整合教学资源

影视传媒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主要是包括教师和专业设备仪器以及影视制作软件等,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教学工具和设备的更新,但与社会中影视传媒行业的设备和技术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整合教学资源对于高校影视传媒专业而言,就是要将影视传媒行业中的先进技术作为引进对象,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完成教学与行业的接轨,从而让学校的教学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其中一方面是需要与影视传媒行业进行人人才上的互动,学校的教师可以在影视传媒行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学校需要邀请长时间从事影视传媒工作的资深工作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既能让学校的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方向,也能让资深的影视传媒工作人员为学生带来行业最先进的思想、技术和理念,从而完成学校与社会的接轨。另一方面就是学校要与影视传媒行业多合作,将学生的实验教学放到相关企业中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专业对他们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总结

根据我国的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活动不能与社会接轨。而在长时间的教学中,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在设备上与行业中的设备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学校的教学理念落后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完成对影视传媒专业的实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马静岩.我国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4:166-168+189.

传媒专业范文第4篇

媒体法制宣传之所以能够与高校法律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是因为两者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法制宣传的真实性与高校法律专业教学的教育性的一致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法制宣传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的真实性。法律是依据一个国家的国情、民情及诸多因素制定的,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在我国,任何案件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处理。因此,媒体法制宣传的内容都必须而且应当是真实的、可信的。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真实的教育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同时,法律的真实性也要求高校法律专业教育必须是真实的。因此,把媒体法制宣传的丰富内容引入高校法律专业课教学中,会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特别是一些突发的恶性事件,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常使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时还容易道听途说,产生负面作用。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入媒体法制宣传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005年4月,当安徽阜阳“害婴奶粉”事件被披露以后,在高校学生中也引起强烈反响,但他们并不知道详细内容。我们结合有关法律课教学,把中央各大媒体就这个事件的共同持续报道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同学们得知国家有关部门与安徽省联合调查取证,一家家黑心企业被曝光,销售商被刑事拘留,相关负责人受到查处,受害婴儿得到免费治疗,社会各界大力救助的情况后,都深有体会地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我们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教育。”

二、媒体法制宣传的典型性与高校法律专业教学的知识性的一致性

高校法律专业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法律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门类较多,与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等多种学科交叉,基础知识要求很严,加之法律法规条款多而杂,既难懂又不易记。媒体法制宣传大都是典型宣传,一个案例,一条法律,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释得非常清楚。法律专业课把这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一些教师直接参加了媒体法制宣传,对一些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容易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他们把亲眼看到的、自己用法律知识解释的、有切身体会的案例用在讲课中,不仅扩大了媒体的法制宣传,而且把法律课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例如,因民间借贷产生的纠纷案近年来连续发生,且多数纠纷案竟然发生在熟人之间。究其原因,许多熟人在相互借贷时,不留借据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在教学中就把一家报纸报道的《借条有假!》这样比较复杂的民事案件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说:“民间借贷古已有之,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每到此时借据的作用就格外重要。作为法官应当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借贷关系时,为防止意外一定要写借据。因为一旦发生争执,法律看得见证据,看不见良心。”这就使学生懂得自己该怎么做,将来当了法官该怎样做。

三、媒体法制宣传的贴近性与高校法律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的一致性

传媒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专业;影视艺术

概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构建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的全新思路,是追求教育价值的崭新格局。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因专业特殊性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准传媒人的思政素质直接关乎国家形象的展示,牵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高等学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主观上普遍偏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积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影视类专业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对新潮思想多有涉猎,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引领。因此,引导影视传媒类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成为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关键任务。“影视艺术概论”是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在大一、大二普遍开设的课程。它是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文化、建立影视思维的第一站,从“起点”入手,整合思政元素,搭建全过程育人的专业课桥梁,在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明确“影视艺术概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要求课堂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要从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高度出发,把握课程特征,制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影视艺术概论”侧重对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规律、现象等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在专业培养的任务上承担着构筑影视基本观的基础性作用。从课程性质出发,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观念。围绕这一中心,课程思政可以从两个维度铺开:从影视理论来说,重点是培养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即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创作者;从影视创作实践来说,侧重于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创作方向,即弄明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作品。概括而言,“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与文化感知力。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相较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①。专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影视艺术概论”为例,该课程涵盖影视史、影视理论、影视创作方法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三方面出发,都能挖掘到课程思政的有益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在讲授影视史时,可以“以史为鉴”,致力于国情教育与主流价值熏陶,帮助学生端正创作的目的。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②以此为指导,教师可以从影视史中挖掘育人元素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例如,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二者都是电影创作者反抗文化压迫、立足社会现实的艺术尝试的结论,并引申至20世纪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了抗日救国使命意识的“左翼电影运动”。从这些电影史流派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讨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端正创作目的,认识历史使命。在影视理论的视听语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特有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调动学生感官认知,实现从感化到内化的思政教育过程。从视听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先进人物,可以起到智育加德育的良好效果。在影视创作方法论部分,可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动画影视,从认识“中国好故事”出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沉浮历程,探索国际传播的核心要义———“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和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说起,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明确“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③。再论及《大闹天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其艺术核心便是运用中国元素、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讲到90年代中国动画遭受日漫冲击和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回归传统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从影视艺术角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指引学生深刻体悟“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三、聚焦时事热点,把握德育时机

影视传媒类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关注时事。课程思政要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时事热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选择《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语言的案例。在主旋律节目形式多样、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当下,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艺术创作的底线原则与价值坚守,用民主平等的互动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可以提高课堂“抬头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用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选题策划,鼓励学生用影视作品展现家乡大美风貌,培养协作精神。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更可以借助网络授课的平台优势,引导学生观看和自主创作“战疫”主题的网络视听作品。在新形势的媒体环境中,课程思政改革除了要加强课堂建设,还需强化网络教育建设,拓宽育人阵地。

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④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承担着立足时代、贴近民生、关切现实、创新创造、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加强课堂育人的同时,建设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时空的全面育人体系势在必行。鼓励学生通过组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开通社团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展览,致力于新闻纪实与创意内容的生产,强调产品思维与交互设计,践行当代传媒人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