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信息部(精选5篇)

  • 大学心理信息部(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教学资源显得日益紧张,特别是一些共性实验教学资源分布于各个院系,使得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和减少浪费,学校整合了原计算机中心、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生化中心,形成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大学心理信息部(精选5篇)

大学心理信息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部 教学资源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91-02

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教学资源显得日益紧张,特别是一些共性实验教学资源分布于各个院系,使得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和减少浪费,学校整合了原计算机中心、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生化中心,形成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新成立了一个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从而组建成全校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部。同时,把过去分别属于各个学院但又具有共性的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到实验教学部相应的中心来,形成一个具有跨学院、跨专业的共性实验教学场所。目前,实验教学部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实验室管理工作仍靠人工进行,效率低下,满足不了实验教学规模扩大和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基于J2EE技术架构和B/S模式的实验教学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创建实验教学部的信息网,实现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同时避免重复购买学校实验教学用品,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功能 [1]。

1 实验教学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标和原则

1.1 实验教学部教学资源信息建设的基础

学校的校园网为实验教学部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可以提供基于校园网的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此外,各实验教学中心的原有网络资源也为实验教学部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提供坚实基础。

1.2 实验教学部教学资源信息建设的目标

实验教学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扩展的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我校实验教学部的资源和教学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和信息共享。

1.3 实验教学部教学资源信息建设原则

实验教学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原则必须按照以下几点进行。

(1)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应统筹考虑和信息共享,并考虑可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如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以及原有各中心系统的兼容,同时可针对本部门规模扩大与发展作灵活定制和扩展开发。

(2)操作简单、便于维护、人机界面友好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符合日常办公运作的需求,功能完备实用,便于管理和维护。

(3)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一网的计算机,甚至在家里上查询相关信息、录入及处理相关数据。

2 实验教学部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实现

2.1 实验教学部信息系统

实验教学部的信息系统可根据四个中心分为四个子系统包括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每个子系统又划分为:系统维护模块、实验室人员管理模块、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块、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和实验室预约管理模块。通过集成上述系统及中心已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方便用户使用,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图1为实验教学部信息系统。

2.2 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分析

2.2.1 用户登录模块

由管理员、教职工和学生3个子模块组成。教职工和学生用户可登录平台进行相关操作;管理员登录平台后可对信息进行修改。

2.2.2 系统维护模块

每个中心要设一个系统维护人员,定期维护和更新本中心的教师信息变化、实验项目变化、实验仪器设备信息变化、实验开放时间和开放项目的信息变化。

2.2.3 实验室人员管理模块

实验室人员管理模块人员登记以各中心为单位, 对实验室人员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简历、专业特长,科研情况、教学学时和工作量等数据项进行管理。以便于学生在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寻求指导力量,帮助学生和教师快速建立联系。

2.2.4 实验教学管理模块

实验教学管理是实验教学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本部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验课程和教学班级是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基础,其基本任务是将实验项目、实验教师、教学班、实验室等实验因素组合好。本模块可录入实验室的实验大纲、教学计划、学时、班级、课程、实验室的报表等信息。能够生成并打印出本学期的“实验任务书”,“实验进程表”,“实验情况一览表”。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着相关性。主要的交互功能是: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能按照学期下载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教学任务。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一般是管理课程进程,包括教师、班级、教室、周次与开课时间等信息。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则不仅要管理到课程进程,还需要管理到具体实验项目的进程[2]。另外,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对教师的测评信息也增加到此功能模块中。目前,学校对教学的测评,通常是对课程的测评。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把测评做到具体的实验项目,有利于教师和实验员对每个实验项目的分析和改进,从而能够提高我部实验教学质量。

2.2.5 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块

大学心理信息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影响因素;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5-05

紧跟全球化、数字化前进步伐,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体制是深化我国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必然。回看世界,美国大学通过CIO、IT治理等体制创新发展,深化信息化建设,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潮流。借鉴和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信息化体制,以深化大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大学IT主管、学者的共识。

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不仅要认清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差异,更要认识到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Henderson,Venkatmman等提出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受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埃德蒙・金提出比较教育要从对比对象“产生的背景、比较对象的概念、其所处组织及外部组织结构、比较对象具体运行操作、基于比较提出的决策和执行”五方面进行。借鉴上述理论,笔者拟从“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界定,信息化体制创建背景与目的,企业、政府信息化体制发展及其对大学的影响,大学组织结构与文化,大学信息化发展过程及成熟度,大学信息化体制结构及运行机理”六大方面进行对比,以期能认清差距、探寻本源,找到深化我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创新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一 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的概念与内涵对比

国内尚无对“大学信息化体制”的界定,大学信息化体制是大学体制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在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中,关于教育机构设置决策、已设机构的隶属关系及职责、权益划分等问题的制度和体系的统称,笔者认为大学信息化体制是在大学信息化事业发展中,有关信息化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及相关部门与群体信息化职责与权益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总称。我国大学当前创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层)――校级IT管理部门(管理与协调层)――校级IT服务部门及院系部门信息化领导与信息员(IT服务层)”的三层信息化体制。

欧美没有与“信息化体制”相对应的术语,不过其所关注的“CIO、IT治理结构”与我国大学所讨论的“信息化体制”相似。CIO是ChiefInformation Officer的简称,译作首席信息官,是高级行政管理团队的一员,技术和其他信息资源的管理者,IT规划的负责人,信息系统负责人,政策制定人,组织整体战略规划程序制定的参与者。IT治理强调以信息化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为根本原则,以建立兼顾各IT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化决策机制与组织结构为基础,以通过IT为组织创造价值为终极目标。美国大学设置专业化的校级信息化领导职位――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以之提升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及全校公共IT部门及资源的整合,建立兼顾各群体IT利益的治理结构,让各群体代表参与信息化规划制定及决策,实现IT决策与管理的扁平化。美国大学CIO与我国大学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或主管信息化副校长相似,其IT治理结构与我国大学三层信息化体制结构及运行机理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

二 外在行政主导与内在战略需求:信息化体制创建的背景与目的对比

中美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创建都源自信息系统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系统之所以能成为推动信息化体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因为行政部门是大学“信息流动的核心节点”,IT的应用改变了大学行政部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施用的方式,并进而改变了大学以“信息流”为核心的业务活动,使大学信息化不仅需要提供IT服务,更需协调信息化建设中院系部处与各团体的信息权益关系,这势必需要体制创新。不过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存在差异,与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创建的背景及对其功能定位的差异。

美国大学CIO职位的创设源于在对大面积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的反思中,使美国大学逐渐认识到打破原有单一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建立跨业务、跨部门、跨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使信息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促使大学校领导对IT的关注视角从技术操作层提升到战略层,大学校长认为不能让那些缺乏战略眼界,只关注IT的部门主管来领导信息化,必须由那些能从大学战略发展视角思考IT 应用的人来引领。以信息化促进大学核心价值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大学信息化的归宿,信息化要服从大学整体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教学、科研等作为传承与创造大学古老价值的核心实践活动,只有师生等大学教学、科研的主体参与其中,其参与越广泛,越深入,信息化与大学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就越好。同时在一个去中心化、院系部门有相对独立财务与决策权,师生群体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与维权意识的美国大学,信息化的决策不可能以集权方式实现,必然要构建一个广纳各群体代表的IT治理结构,赋予各群体权责,在交流沟通中化解体制、文化障碍,充分调动最广泛的力量,促进全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信息化与大学战略目标的一致。可见正是认识到信息化之于大学的战略价值,以及从根本上促进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等有机契合的必要,促使美国大学设立校级CIO职位,建立各群体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决策的治理结构。

我国大学创建信息化体制亦缘于校内信息系统的建设,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创建都是在全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建设之际。不过我国大学早期信息系统的建设并非出自校内部处的内在需求,而是大学校领导与IT部门意识到学校信息化水平远落后于国外名校及社会其他组织的现实,意图快速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从无到有跨越式发展。正如访谈中各大学IT主管所言:我们面对的是不具备基本IT技能,习惯于“纸笔”办公,不愿使用信息系统的行政部门领导与员工,学校要说服或强制行政部门使用信息系统。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结构只有采用以行政命令为主的集权结构,才能推着师生进入信息时代,实现我国大学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所以当时我国大学都普遍采用副校长分管信息化,甚至校长出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等体制措施,以提升信息化推行的行政执行力。

三 依附政府与独立法人:信息化体制孕育的外部环境对比

大学信息化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创新发展必受政府、企业等外部环境影响。两国企业、政府组织信息化体制发展的不同,及其对大学影响的不同,对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发展带来了不同。

在政府层面,美国通过白宫、国会这两大最高政府机构,于1995、1996分别出台《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克林格一

科恩法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置CIO职位,并规定了CIO的地位与权责,为全国CIO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引。2006年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ues-Oxley Act),提出系列IT治理模型。直到1996年,我国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已撤)、信息产业部(现为工业与信息化部)等机构推动下,以“会议、论坛”等形式讨论CIO,并未制定相应法规,政府自身也未采用CIO。而至于IT治理,近年才有人在学术上探讨,实践中未有探索。我国政府是典型科层管理体制,在面对如信息化等一些需多部门方能推进的新事物,都习惯采用多部门领导组建临时体制的方式。我国政府2001年8月重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任小组组长,副总理、部长、公安部部长等相关部门领导为主要成员,是我国信息化最高决策机构,同时在国务院下设“信息化办公室”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汇报。各省市政府亦设立相似体制,建立了“多部门领导组建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副职领导分管信息化+信息化办公室+IT服务部门”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信息化体制结构。

在企业领域,美国始终走在CIO与IT治理的实践及研究的世界最前端。自1981年起,CIO职位已成为多数美国企业的高管职位,IT治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美国企业信息化实践发展的主导思想与研究热点。我国企业对CIO、IT治理的研究与实践都深受美国影响,不过我国企业信息化起步晚,虽设立了CIO职位,但大多还局限于部门级,仅有12%C10进入企业高层,IT治理改革也尚处于探索阶段。

美国大学CIO、IT治理发展都深受企业影响,而政府则主要以法规来引导。这主要源于美国大学多为独立法人,与政府关系松散,有较大自治能力,其内部管理体制更多与公司相似,而非政府。而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紧密,对政府有很强依赖性,大学体制多是政府体制的翻版,这决定了我国大学必然采用与我国政府相似的三层集权信息化体制,我国企业在CIO、IT治理上的发展对我国大学并未产生多大影响。

四 集权管理与多元治理:信息化体制孕育的内部体制与文化对比

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建设与发展不可能脱离大学现有体制。美国大学行政管理体制逐渐与学术发展相独立,日趋企业化、专业化,校长、副校长等行政管理领导也越来越多从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中选聘。大学普遍采用“董事会、大学校长、评委会”的体制结构,董事会确定学校大政方针,选校长,根据校长举荐任命教授和行政官员。校长是行政管理最高长官,任命若干负责学术、学生、规划、财政、信息化等管理工作的副校长。评委会一般由教授、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和其他人员组成,负责学术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学术事务的决策。此外美国大学师生都有很强参政、议政的意识与能力,十分重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信息化权益作为随着IT而新生的权益,大学师生员工必然希望有合理的表达与诉求途径,而不愿接受他人的指派。这一切都使得设立专业化的校级CIO职位,构建多群体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决策的IT治理结构对美国大学而言顺理成章。

我国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领导、各部门领导有着与政府部门对应的干部级别,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对政治行政体制有严重的依赖性乃至依附性。虽然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有过多次改革,但始终是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一统天下,学术权力一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广大师生的权力更得不到体现。再加之在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下,人们对自身权益诉求意识的淡漠,使得大学管理者、师生员工都习惯于集权、行政命令式的做事方式。在这样的体制与文化氛围中,设立校级CIO职位,创建师生员工广泛参与规划与决策的IT治理结构,必然遭遇“官僚与权力”为主导的现有中国大学体制的制约。

五 跨越式发展与稳步前进:信息化发展历程与成熟度对比

两国大学信息化体制的差异与信息化发展历程及成熟度有关。美国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就实现了基于计算机的数据自动化处理,70年代步入单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阶段,80年代逐步发展到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正是在对信息系统失败的反思中,使美国大学校领导认识到只有将“信息”视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促进信息共建、共享及基于“信息流”的业务流程再造,方能提升信息化投资效率,推动美国大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而这需要相应的体制创新得以保障。同时在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领导、师生员工IT水平,对IT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信息化的理解都已有很好基础,其信息化体制的创新发展是应需而建,适逢其机。

我国多数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作为推动大学信息化体制建设的直接因素――信息系统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完全启动。2010年调查显示,我国大学应用最多的图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仅在20%左右,如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信息化建设富有成效的高校也是在2000年之后全面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并没有如美国大学一样,用近六十年的时间,走过“自动化数据处理一一单机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一个完整的阶段。起步晚、时间短、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大学校领导、管理者、师生员工对IT并不熟悉,甚至有拒斥心态时就被强推入数字化环境。这使领导、师生员工,甚至IT主管对信息化的认识都不可避免带有“技术主义”倾向,而未能抓住“信息”这一“信息化”的本质内涵所在。这就决定了我国大学在信息化体制建设中必然关注“强执行力”,而非基于“协调与沟通”的“信息流通与共享”,必然采用能最快推动信息化跨越发展的集权体制,而非让各群体参与其中的体制。

六 集权与分权:信息化体制结构的对比

1 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与CIO――最高信息化长官对比

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是我国大学最高信息化长官,一般由校长或分管信息化副校长出任。CIO是一个专职于组织信息化建设、管理,参与组织战略发展决策,从而实现以信息化推动组织创新发展的高级战略管理职位,已在美国企业、政府、高校等组织中广泛设立,是美国大学最高信息化长官。目前我国大学没有以“CIO”命名的职位,不过基于众人对“CIO职位是组织信息化最高管理职位”这一普遍认识,一些教育部门和大学都将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称之为CIO。2011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将“2011高等教育年度CIO”这一称号授予了11所大学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从最高信息化长官这一角度而来看,美国大学2010年52%的CIO是副校级,在笔者参与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2.7%的大学由校领导分管信息化(25%校长,66.9%副校长),从数据来看,我国大学CIO职位发展远高于美国。然而无论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大学校领导都坦诚我国大学尚未真正建立CIO体制,其原因何在?

从职位特性来看,美国大学对CIO职位的职责及任职者

能力有明晰规定,并由具备相应能力的专人担任,是一个专业化的校级领导职位。CIO任职者以信息化为事业追求,与其他校领导携手推动大学在信息时代的变革发展。从职位所发挥的功能来看,美国大学CIO实现了对校内IT部门与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并参与全校战略规划与决策,说服其他校领导认识到信息化之战略价值,将信息化融入大学战略发展。

我国大学信息化工作多由副校长分管,但对分管信息化副校长的职责、能力素质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且在选择由哪位副校长分管信息化时,有很大随意性。如N大学的信息化犹如一个皮球,在三年内,从化学背景主管人事的副校长,踢到计算机背景主管学科的副校长,再踢到专职行政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很多分管信息化的副校长不论从情感上,还是实际行动,都未将其作为事业的追求。P大学IT主管谈到:“P大学信息化发展的速度与效率很多时候取决于分管副校长能分出多少精力关注信息化”,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映。另外在笔者对7所大学的个案研究中,5所大学分管信息化的副校长只分管负责信息系统与网络建设的部门,如电教中心、图书馆数字化部等IT部门并不归其分管,没有实现对全校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由此决定了我国大学最高信息化长官无论从能力素质,还是对大学信息化的执著与投入程度,还是说服其他校领导认同信息化战略价值,推动信息化战略发展,都难以达到美国大学CIO职位的功能。

事实上我国大学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信息办主任或网络中心主任推动,他们与美国大学CIO一样,奋战于信息化实践一线,全身心致力于提升本校信息化水平,将以信息化推动本校变革发展为己任。然而这些IT主管基本是部处级,难以实现全校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不能参与学校战略决策,无法从战略高度推进大学信息化建设。这与美国以跻身校领导、专职、专业化的最高信息化长官――CIO来推动大学信息化战略发展相比,其差距就无需多言了。

2.信息化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大学的信息化体制结构完全基于不同理念。美国大学的Ⅱ治理结构是一种扁平化,兼顾各方信息化权益的决策与管理机制,基于这样的IT治理结构,由院系部处、组织团体、师生代表等组成的各顾问委员会参与全校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决策与监督。而我国大学则是科层集权体制,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决策、监督以信息化领导小组与IT部门为主,师生与院系信息化权益的诉求并没有相应体制的保障。

不同信息化体制对两国大学信息化产生了不同效果。美国大学的IT治理结构在赋予各群体决策权力的同时,也使其有了责任心,能充分调动最广泛力量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保证了信息化的统一发展,实现了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管理的深层整合,促进了信息化与大学战略目标的一致。我国集权式信息化体制在早期大学各部门及师生尚未接受和愿意使用IT时,以行政力量推动了大学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一点其成效是十分明显的。但这样的集权体制对信息化项目的代表性,校内群体对其的认同度,信息化规划与教学、科研、管理的内在结合,全校信息化共同愿景的形成,全校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与协调都有不利影响,更难以实现以信息化推动大学战略发展的终极目标。

结语

大学心理信息部范文第3篇

一、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1.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设置

北京语言大学于2008年成立了 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 。组长由学校主管教育信息化的党委副书记霍明杰同志担任,副组长单位是党政办公室和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成员单位有: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部、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留学生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图书馆、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 办公室设在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2.信息化参与的部门、机构及人员编制

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的正处级机构,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参与部门,下设8个部室,具体为:中心办公室、网络运行室、应用软件研发室、数据中心、校园卡管理中心、教学软件开发部、声像保障部、计算机教室管理部。目前正式编制为21人。

3.信息化建设的业务层次

我校信息化建设业务据其性质及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且此三个层次长期并存,互促发展:

(1)信息化基础环境(硬件环境)

该层次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具体是指网络、多媒体等硬件环境以及为保证其正常运转而建构其上的基础软件管理环境。具体可理解为:

①校园网基础环境建设。关键词:核心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核心层、汇聚层、)、网络布线、无线网等以及相应的管理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域名解析服务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等)。

②教学基础环境建设。关键词:数字语言实验室、全自动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建设、同声传译教室等业务及相应的管理软件(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语音教室管理软件等)。

(2)信息化应用环境(软件环境)

该层次主要是将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具体业务信息化,即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使用者是管理人员。目前在这方面开展的主要业务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基于数字校园的数据交换平台以及各类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学教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又被分为三个层次:统一身份认证 应用系统 共享数据库。

(3)信息化学习环境(软件环境)

为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而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用者是学生、教师以及学习的组织者。包括学习支撑平台,学习资源,教学设计、组织及教学策略,学习支持服务等。该层次的业务关键点在于信息化与学习的深度融合。也是今后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校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具体负责的主要工作:(1)校园网及网站的研究、规划、实施及维护;(2)数字化教学环境研究、规划、实施及维护;(3)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研究、规划、实施及维护;(4)数字化学习平台及自主学习资源的规划、建设、部署及维护;(5)基于校园网环境的 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库 研究、规划、建设及维护;(6)基于校园网环境的 数字校园基础平台 研究、规划、实施及维护;(7)基于校园网环境的 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规划、研发及维护;(8)基于校园网环境的 校信息查询系统 研究、规划、研发及维护;(9) 校园一卡通系统 研究、规划、建设及维护;(10)学校的教育技术培训;(11)教育部技教司立项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高校驻地建设项目 北京语言大学驻地网建设子项目研究、规划、实施及维护;(12)教育部技教司立项 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 项目北京语言大学ipv6技术升级子项目研究、规划、实施及维护;(13)教育部技教司立项 新一代可信任互联网试验网 北京语言大学子项目研究、规划、实施及维护等。

此外,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的工作还有:学校的校园网基础设施构建;校园网网站、ftp、邮件、dns、vpn、部分职能部门业务数据、共享数据库、数字校园业务、一卡通系统、视频点播系统、教学资源库;承载重要应用的服务器、磁盘存储、备份设备和策略等;职能部门的服务器和应用托管。

4.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

2008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积极争取下,财政部拨款1000万用于学校数字校园支撑环境建设工程;财政部拨款1700万用于 数字化教学环境 的建设与改造;教育部技教司立项的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高校驻地建设项目 北京语言大学驻地网建设资子项目获40万经费; 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 项目北京语言大学ipv6技术升级子项目获200万经费; 新一代可信任互联网试验网 北京语言大学子项目,获19.6万经费;学校筹集资金约1000万。2011年财政部拨款740万用于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随后,2012年又追加了260万。2012年,我校信息化建设再次获得财政支持资金1495万,其中,同声传译系统75万,网络化考试系统40万,新机房建设工程1380万。与此同时,学校每年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年均在200万左右。

5.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定:北京语言大学校园网用户管理规定;北京语言大学校园网管理规定;北京语言大学校园网网站建设及维护的规定;北京语言大学网络与信息应预案;校园网设备机房管理规定;校园网设备机房值班人员职责等。

6.教育信息化效果评估

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着眼于建立我校高性能和高水平的 数字校园 支撑平台,充分发挥了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方便科研服务,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服务的作用,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基础建设

转贴于

校园网第三期升级改造 以及 北京语言大学驻地网建设 子项目、 北京语言大学ipv6技术升级 子项目和 新一代可信任互联网试验网 北京语言大学子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功能和性能。校园网重要设施的无单点故障保障方案和安全策略部署方案的实施,在继续发挥旧设备作用的基础上,使其与新设备搭成双链路,构建互为保障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网内重要链路、承载重要应用的服务器以及磁盘阵列等设备,不因某个设备或某段链路出现故障而中断运行。提升了校园网在学校建设中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方便科研服务,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服务的保障效果。校园网安全防御系统的部署,有效抵御了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和挑战,为学校构建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实施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校已基本建成了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善的,能够与学校当前应用需求相配套的、运行稳定、速度快捷、应用广泛、服务及时、安全可靠的千兆快速以太交换网。学校磁盘存储达到了50t、服务器台数超过100台,教学区校园网出口带宽400m,学生宿舍区出口带宽600m。实现了校园无线网在教学区的全覆盖。

为了有效抵御日益复杂、频繁的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校园网的攻击,我校制定了校园网安全保障防护体系,引进了功能先进且成熟的产品,保障校园网安全运行。我们目前已经部署的安全产品有:网络防火墙、应用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上网行为审计系统、流控系统、网页防篡改系统等,并制定了应急预案、统一身份认证和上网准入机制。校园网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支撑着数字化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音视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基本实现数字化教学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构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师备课、授课、交流、作业、考试和评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有效支撑了学校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2.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及信息化标准应用

目前在校园网上运行的管理信息资源有:校人力资源共享库、职工工资库、中外国学生信息资源共享库、中外国学生的住宿资源共享库、数字校园用户登录身份认证库等;目前在校园网上运行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有:语料库、课件库、视频学习资源库、学校系列学术讲座资源库等;还有其各职能部门业务数据库。

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度和共享度,我校启动了 数字校园基础平台 建设项目,利用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规范了全校师生上网的身份认证和一号登录的机制;利用 统一门户 ,整合了学校的各级各类资源;利用 数据交换系统 ,将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各个时期建立的业务数据库共享程度高的字段提取出来,转换成符合国标或部标标准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共享平台上,供数字校园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共享与调用。

目前校园网上运行的系统如下:

职能部门引进的c/s或b/s技术架构系统有:财务系统(财务处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教务处用),人文社科管理系统(科研处用),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校医院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馆用),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体育教学部用)。

采用c/s技术架构自主研发且目前投入运行的子系统有:外国留学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留学生处招生部门用),外国留学生长期生管理信息系统(留学生处学生管理部门用),外国留学生短期生管理信息系统(汉语速成学院用),外国留学生收费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处用),财务处聘用流动人员报税系统(财务处用),外国留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馆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馆用),人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人事处用),中外学生住宿管理信息系统(后勤服务集团用),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管理信息系统(教务处用)。

采用b/s技术架构自主研发且目前投入运行的网上查询系统有:外国留学生长期生信息查询系统,外国留学生短期生信息查询系统,人事信息查询系统,职工个人信息维护、查询系统,职工工资查询系统,职工体检结果查询系统,以上系统链接到校园网网站上,供相关人员调用;外国留学生网上报名系统(留学生处用),学生住宿网上预定系统(后勤服务集团用,正在研发过程中),英语四、六级考试查询系统(教务处用),校园网网站内容上传身份认证系统,校园网网站二级网站链接安全审计系统,校园网公文签收系统。

采用b/s技术架构自主研发且目前投入运行的教学管理系统有:汉语学院的学生网上选课系统,汉语速成学院的学生网上排课系统, 外国留学生教务信息查询系统(汉语学院、汉语进修学院用) 。

其他校园网资源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北语教育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资源),北京语言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支撑平台(校园网资源),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校园网资源),计算机技能视频学习系统(校园网资源),数字网络电视直播,职业规划评测系统,职前教育网络课堂,超星名师讲坛,校内学术讲座课件点播,声像资料,英语在线,雅信达英语,新概念英语,新视野英语,北语精品课点播等。

3.典型信息化应用

近年来我校对校园网站实时扩充,目前已有60多个部门的二级网站和栏目链接在校园网网站上,学校绝大部分部门的工作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如干部选拔、职称晋升、工程招标和设施招标等都能够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

我校校园网站对学校概况、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学校教授、学校校徽及喻义、学校校歌、学校方位及交通、校园导游、学校行政机构图和校教学科研机构图等都做了系统详细的介绍,为报考学生及时了解并熟悉学校情况,尽快适应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

我校校园网网站的 人才培养 、 招生与培训信息 、 北语招生网 、 北语研究部 等栏目,对我校招生专业目录、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内容进行了内容详实的介绍。有关留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港澳台学生、国际合作办学、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信息,以及汉语教师进修学院、派特森英语、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雅思培训中心、商务(英语)培训、 北语培训部等培训信息和校历等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网站获取。转贴于

为使广大师生及时准确了解学校发生的事情,校园网网站的 北语新闻网 、 校园新闻 、 信息公告 、 招标公告 、 招聘信息 等栏目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校园网环境的 数字化在线学习平台 上的 多媒体视频点播学习系统 、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 计算机技能视频学习系统 、 校内学术讲座课件点播 、数字网络电视直播、职业规划评测系统、职前教育网络课堂、超星名师讲坛、校内学术讲座课件点播、声像资料、英语在线、雅信达英语、新概念英语、新视野英语、北语精品课点播等,都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基于校园网环境的 数字化在线学习平台 上的 北语就业信息网 、 北语职业规划测评系统 和 职前教育网络课堂 等栏目可以协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

校园网网站上还链接很多为学生服务的栏目如:学生选课、学生考勤查询、考试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留学生课堂教学评估、网上报名、学生分班信息、教师任课信息等,为学生提供了多项方便、快捷的网络应用。

4.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

为了使教师跟上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技术素养和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我校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注重根据教学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培训理念、目标及方法;注重每期培训内容的精心设计。本着贴近教学、贴近使用的原则,将教师真正感兴趣的、教学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融入培训当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三、未来五年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初步设想

今后,我校教育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注重实效、形成特色 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应用需求,围绕学校 十二五 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过去、谋划未来,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密切注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积极引进先进理念和经验,指导并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全力构建能够方便教师教学、能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应用全面、管理规范 的网络教学环境。将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我校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

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将进一步加强总体规划力度,努力协调好学校建设需求与各单位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发展专业技术队伍与培养兼职技术队伍之间的关系等。坚持 整体性原则 ,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工作需求,紧扣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先进性和实效性。既要紧密结合学校目前的实际需求,又要为可持续发展预留充分的空间。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更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和可扩充性。

1.继续深化四个方面的工作

(1)搭建一个平台

通过构建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基础环境和基于校园网应用,构建以资源为中心的、融教学和自学为一体的、兼顾管理与应用的、涵盖丰富数字化专用设备的网络化教学系统;为学校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各类管理数据库、教学资源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搭建实施平台。

(2)强化两个中心的作用

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是由原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合并而成,通过这两个中心,进一步整合我校硬件和软件资源,完善学校基于校园网环境的公共数据库共建、共享工作、基于校园网环境的应用整合工作和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基于校园网环境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和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于校园网环境的校园服务体系建设,为我校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技术支持、服务和保障。

(3)构建三大系统

构建全面的e-learning系统,使校园网在教学方面得到充分利用;构建全面的e-service系统,使校园网为师生员工提供全面服务;构建全面的e-management系统,进一步提高我校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

(4)统一四个体系

统一的校园网身份认证体系;统一的校园网计费体系;统一的校园网管理体系;统一的校园网安全体系

2.我校信息化发展的 十二五 规划

(1)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完成新建综合楼核心机房建设工程,建立异楼容灾与备份机房,实现核心系统数据的实时容灾备份。大力提升和完善网络接入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加快建设覆盖全校范围内的无线网络,使师生可在校园任何区域通过认证接入互联网。制定立足信息化大局的it基础设施统一管理规定,提高it基础设施管理与运行水平。继续推进我校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建设和应用;筹建万兆校园网工程,完成 主干汇聚万兆,千兆到桌面 的校园网基础环境建设。

(2)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

促进学校核心管理业务信息化的深化,逐步推广电子校务,使办公自动化成为基本办学支撑条件。尽快建设学校网站集群管理及信息平台,实现学校主网站、二级网站的集中管理,统一部署。以数字校园为平台,进一步研发和整合相关信息系统,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互通、共享。推动数字移动校园平台建设,拓展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建设机制与运行机制。

(3)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核心,以创新和融合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全面提升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

大学心理信息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透析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水平关系到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质量,它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我们以厦门地区的高职院校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的运行情况,使用者的信息素养、使用情况、使用满意度,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建设理念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同时,还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并以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身份进行了信息化产品体验。另外,调研还以访客身份在互联网上对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进行了查询和使用。在对厦门12所高职院校近400名师生进行高职学生信息化管理问卷调查中,回收问卷348份(其中46份是对学生管理者,302份是对学生),有效问卷347份(其中46份是对学生管理者,301份是对学生),有效回收率99.7%。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运行情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建设了学校网站和部门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等公众社区服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管理信息化上做了深入的尝试,建设慕课学习平台,推广办公自动化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调查来看,很多院校学工、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都建有独立的业务系统,信息共享主要在业务部门的内部业务之间,能满足内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流转需求,实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方式。多数院校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已建成的业务系统间资源分离较严重,存在信息孤岛[1]。每所高职院校都建设有自己的学工官方网站,都能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更新。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开通办公自动化系统,有的高职院校信息、奖助评定、信息采集等都通过此平台申办,有些院校虽然也开通了但却未能在学生管理领域实际运用。由于团市委的大力倡导和微平台的便捷性,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自己的学生服务校园微平台。从层级来说,微平台的建设有校级、系部、学生等不同层面。微平台提供的服务种类也较为丰富,涉及心理健康、党建、团学、专业教育等。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力图开辟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新阵地而大力推行校园易班建设,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公办高职院校基本实现校园易班的构架,但民办高职院校在易班的建设与推广方面反应比较迟缓(见图1)。在对校园微信和微博等信息化产品是否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调查时,37.64%的调查者表示有很好或者较好的作用,50.34%的调查者认为起不到教育作用。此外,65.13%的调查者表示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能为大家及时全面的提供校园新资讯,68.59%的调查者认为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37.46%的调查者认为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满意度情况

以人为本是管理的核心,信息化建设也只有从管理者和学生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出发,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才是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发现,36.03%的调查者表示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较为满意或满意,29.97%觉得一般。在对学生信息化产品使用评价调查中发现,63.98%觉得网络系统服务不稳定,经常出错,55.53%觉得信息更新不够迅速,内容不够充实。在对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满意度调查中,41.03%的调查者对本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持满意或者较为满意的态度,58.11%的调查者表示不满意或者一般,其中34%对目前的校园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满意。66.77%调查者表示希望信息化建设能提供更多更有趣的校园资讯,72.82%调查者希望进一步增加互动,建立便捷的师生意见征集和反馈渠道,45.53%调查者希望信息化建设能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切实满足使用者需求,52.07%调查者认为微信、微博和易班等信息化产品能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52.94%调查者希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及时改进问题,优化服务水平,40.06%调查者认为应进一步优化业务办理与受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三)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信息化素养情况

首先,在信息化运用观念上,大部分调查者都认为信息化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领域是有必要的,其中22.48%的调查者认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有必要,49.37%的调查者认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28.15%的调查者则认为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或者没必要。其次,在对自己的信息化运用技能上,84.15%的调查对象表示能很好或者较好地使用信息化产品。再次,在是否主动关注校园网络社区如官方微博、微信上,大部分调查者表示偶尔关注,54.84%的调查者表示偶尔关注或经常关注校园官方微平台,56.48%的学生调查者还表示会经常或者偶尔关注教师的微博和微信。调查中100%的学生持有智能手机,学生平均每天通过手机或电脑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为1.79小时,学生日常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31%的学生管理者表示尝试过使用信息化最新技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其中28%的学生管理者尝试过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17%的学生管理者尝试过使用“大数据”技术。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为信息化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相抵触或者不重视的学生和学生管理者。比如学工自动化办公系统在学生基本信息的更新上,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都尚未形成信息的自觉意识,大多不曾想过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更新,往往到了学生管理的某个流程,基础数据的缺失又让学生管理回归到传统管理习惯,最终各个产品都成了空壳子。

(四)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维护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几乎都成立了校级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负责,领导小组成员为各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旨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部门也根据需要安排专兼职人员对信息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但大部分部门并没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和整理。我们在高职院校的团学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发现,有些院校的信息只是简单地转发心灵鸡汤和对大型校园活动的报道,阅读量也不高。从与学生管理者的访谈中发现,除非是硬性要求或者是接到行政命令,否则他们是不会主动去更新信息的。日常管理层面上,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搜集、整理、、管理等工作都被下放到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等一线学生管理者身上。在团学口,信息化产品管理多由数名学生干部协助负责老师完成,而系部层面则主要由辅导员带领数名学生干部进行日常的信息维护,学生事务的繁杂让一线学生管理者并没有很大的积极性。调查发现,学工处的信息化产品更新度明显低于团学口的信息化产品。官方网页上所提供的信息形式较正式和传统,多为学生事务及相关活动的通知、公告、告示和报道等,而微平台的更新速度明显快于官网,推送的信息也比较灵活。在技术管理层面上,信息化建设主要由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承担,或者直接外包给网络科技公司。59.68%的调查者表示信息化产品的技术管理不到位,造成信息产品与现实需要和期盼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管理者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和满足学生,也能帮助学生管理者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重心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服务上,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并非如此。1.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无论是大学生合理需要理念,还是学生发展理论,都将“人”置于中心,提倡管理即服务。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很多院校关注了技术而忽略信息化和学生管理的服务本质,这种脱离人性化的信息建设很大程度上无法弥补传统学生教育、服务、引导和管理的不足,导致信息化产品停留在数量上,信息化系统在设计上往往率先或者只考虑直接的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缺乏对所有事务进行归纳、分类和研究,造成系统开发不全面,系统之间不能兼容,信息数据无法共享等弊端[1]。2.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从产品的运行情况和使用者满意度来看,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并没有很好地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信息化产品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质量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信息推送质量,如信息更新速度和内容。二是产品所发挥的作用,表现在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优化学生管理流程,能否提高效率。3.学生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管理和维护队伍欠缺激励机制学生管理人员是信息系统使用和维护的重要主体,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自觉参与、积极维护管理信息系统,关系到能否使用信息化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激励机制的不完善,让管理维护队伍积极性欠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如果无法保障专门的维护和研究人员,信息化建设就只会停留在表面,而无法实质性地推动学生管理工作。

三、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急剧膨胀、飞速传递所引起的变革已经在各个领域凸显,学生管理只有走信息化的道路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一)以科学的管理和建设理念指导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1.秉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管理更好地发挥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自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始终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不脱离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者应时刻谨记管理的核心功能,信息化才能脱离单纯的技术运用这种狭隘认识,切实提升和优化学生管理。比如,一套学生的后勤报修服务系统,不仅仅需要考虑技术层面的实现问题,更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觉和方便性。多种报修途径,减少报修层级,增强反馈效率,提升学生用户的报修体验,报修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提高独立性,提升责任感,养成好习惯的过程。2.秉持“流程再造”理念学生管理的信息化不是简单的信息化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学生管理问题,而是信息化+学生管理的融合问题,它的设计、组织、运行和评估都是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带有浓重的学生管理元素。管理者所站的高度和具备的信息化意识对信息体系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决策作用,要整合校园信息化这个庞大的系统,单从学生管理部门的需要进行设计显然是达不到学生管理现代化建设要求。当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流程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提供了可能。依赖信息技术,通过网上的工作流程重组,率先在校园学生管理数字化平台上实现流程化服务,是学生管理的一大突破。学生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是通过对现有学生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与彻底性的再设计,从实际需要与提高效率出发,将管理重心着眼于为业务的办理寻找最佳、最便捷的通道,需要管理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项目为单位协同涉及学生管理的学校各职能部门,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简化流程,实现信息的集成、功能与部门的集成、工作任务的集成[2]。流程再造是对管理理念的实践,通过流程再造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让管理结构更加合理。再造提高了源头基本信息的共享率,减少业务办理的繁琐和重复性,将一项工作的多步骤、多部门、多环节进行整合,将相关联的业务,以最终的活动目标为导向,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承接关系、制约因素等流程最优化原则进行设计,达到使用者的最佳满意度。比如,整合教务处、财务处、总务处、学生处等部门信息,实现新生入学的办理业务流程可以这样:新生基本数据导入—学生预报道—在线初步了解报到率—安排学生住宿、班级、学号、一卡通等—新生报到、注册—新生缴费确认,形成新生最初数据—进一步完善学生基础数据—数据存入共享数据库。

(二)提高信息化产品质量

1.明确信息化产品的核心功能推动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管理者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还需要在产品的开发、设计、运行上找准它的核心功能,与学生现实需求契合,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使用。比如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难以推广的“易班”,如果只是做成基础的消息平台,就缺乏学生的兴趣,也将最终被使用者遗弃。以建设较好的厦门大学易班为例,厦门大学易班接入许多学生服务的实际功能,比如“新生预报道登记”“网薪换实物”“学术报告抢门票”等,并与线下活动相配套,才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易班的聊天功能绝对比不过学生热衷的QQ、微信强大,如果学生管理者不能找准符合产品特点的核心功能,像“报修便捷通道”“费用查询”“监督通道”等,就很难推动易班工作。2.宣传教育平台从学生出发学生管理者对线上平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建设。旧媒体时代的宣传理念,采编的消息多是传统的活动宣传报道类,忽视了学生在线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3]。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都是在“被要求”下进行点击阅读,主动关注的少,信息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便很少关注。而一些能从学生角度和新媒体角度进行消息采编与推送的微平台,明显更能得到学生的点击。另外,与活动捆绑的消息的阅读量也存在明显优势。只有以学生为本,开发更贴近学生喜好的学生信息化宣传平台,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大投入,避免校园宣传平台只是一些简单的活动报道文字和图片,宣传平台只有落实到校园新媒体的在线引领作用,吸引住了学生,才谈得上拓展与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才能达到很好的引导教育作用,减弱学生管理中的“管”的方式。3.建设“一站式”学生服务平台再造业务流程学生管理很多业务周期通常都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个学年,虽然目前也有院校开始关注用户服务,但也多是通过门户网站的形式将用户操作入口进行了合并,实现了单点登录,但用户相关的业务却并没有打破职能领域的界限,进行统一规划[4]。调查发现,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工作业绩,信息化产品重复建设,或者功能交叉重叠严重。不同职能部门纷纷建立部门品牌的信息化产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最终产品质量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大家都做了又都没做好。笔者认为,信息化产品的提供数量不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将产品发挥的实际作用作为考量的核心,才能避开如今求量不求质的现象。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信息化手段集中数据资源,贯通业务流程,将数据共享、业务申报审批和信息等众多业务服务集中起来,由专门的部门和系统来承担,实行统一管理、内部协调、协作实施,变传统的体外循环为高效的体内协同[5]。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式为部门协同提供了实施基础,无需变更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只是再造了业务流程,在业务流转过程中,直接将上一步骤的结果数据利用数据集成技术作为下一步骤的输入数据,实现信息和流程的无缝对接[6]。学生在同一操作平台上自主进行各类业务申请和填报操作,申请单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分发到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中,职能部门处理后数据再同步到共享数据库中,学生并不需要进入到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在综合服务平台就能完成多个业务功能。

(三)提升学生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

1.加大培训力度学生管理人员是信息系统使用和维护的重要主体,系统是根据人的需求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新系统的应用培训是推广信息化的关键。除了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理念引导,学校可以适当地增加校外的学习培训,让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对他校的学习感悟,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学生管理人员只有拥有较好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做到自觉参与、积极维护,因为很多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都依赖他们,如果没有树立学习意识,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就自然选择熟悉的传统工作方式或者直接推诿给技术人员,这样不利于信息化的推广。2.调整人事管理制度不少信息化产品的维护集中在一线学生管理者身上,团学口的信息化产品更需要有兼职团学工作的辅导员的大力协助,工作量的增加,让不少辅导员压力增大,最终影响信息化产品的运行效果,笔者认为,人事部门应当调整相应的工作量计算考核制度,提出具体的举措分担集中在这些辅导员身上的工作压力。比如,辅助信息编辑的学生管理人员可参照投稿奖励给予一定的金额奖励;参与信息化产品开发设计的辅导员应适当减少带生数;以计算工作量或者增加绩效等方式,鼓励相关业务人员学习和钻研信息化,并与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对产品的开发和维护升级进行合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增加学生管理人员,甚至是根据需要配备专业人员,更好地适应信息化需求。3.创建激励机制鼓励使用新技术拓展学生管理方式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为特征的第三代信息技术架构[7]。“互联网+”和“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充分利用信息化新技术,往往能创新学生管理的思路,获得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开拓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高地[8]。例如,通过对学生就餐、日常消费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就能为精准学生资助提供重要参考决策。通过移动终端的移动轨迹,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对一个群体移动终端的轨迹,可以了解学生的习惯爱好,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精准管理。这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在学校良好的激励机制下实施。系统的,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能调动管理和维护人员参与研究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性,从主观上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建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周湘梅,毛杰,沈权权.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15(5):40-45.

[3]曾丽萍,新常态下高校网络新媒体运行路径的探析———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6(1):109-111.

[4]张凯,朱亚晓,宓言永.构建“一站式”个人服务中心[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62-63.

[5]李方裕,堂叔怡.大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视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175-183.

[6]赵泽宇,张凯,宓詠.高校一站式信息化服务[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2,3(3):52-59.

[7]李国杰.对大数据的再认识[J].大数据,2015,1(1):1-9.

大学心理信息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税收信息信息处理中心信息数据仓库信息分析决策系统

一、税收信息的来源及管理流程

税收信息是有关税收经济行为、状态、效果的各种资料、数据、消息和情报的统称。税收信息的来源主要有税务系统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来自于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活动中不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料,此外,还包括总局的文件、法规、计划、实施办法等政策性信息。税务系统外部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和纳税人。各种来源的税收信息汇聚到税务系统后要对税收信息进行管理,其全部流程包括采集、整理、存储、传输和反馈。税收信息的采集是对信息进行聚合和集中,是管理的源头。不同来源的信息采集的方式也不同,系统内部的信息和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主要是在上下级或部门之间传递和交流,而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采集是通过他们的申报纳税和其它办税活动直接被税务机关和相关系统所接收。税收信息的整理是将采集到的涉税信息筛选、分类、排序、统计以及进行各种数学运算,以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和报表。税收信息的存储是指将整理后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把这些载体组织成为可供人们查阅的信息集合体。税收信息的传输是指将信息通过磁盘、电话、网络等媒介及时地传送到信息使用者手中供其使用。税收信息的反馈即由信息输人到输出,再由被控对象作用后反馈至原输人点,这样根据源源不断的税收信息的传输和反馈就能及时发现计划和决策在执行中的偏差,从而加以调节和修正。

二、税收信息质f低以及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源发出信息失真

税收信息来源广泛,不可避免会出现发出的信息失真的情况。一般来讲,来自税务系统内部的政策性信息和来自税务系统内部的税务机关在征管活动中形成的数据信息以及来自外部的政府相关部门的涉税信息相对而言较准确,可以用于辅助日常管理工作。最难控制的是纳税人通过他们申报纳税和其它办税活动的涉税信息。纳税人作为理性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涉及税收时力图少交税,因此,在提供涉税信息时有可能提供虚假信息,如假凭证、假账簿、假会计报表等,进行虚假申报,这直接影响了税收信息的准确性。

(二)税务系统对数据、信息集中整理、加工能力差

目前我国税务系统对涉税信息的管理较分散,集中程度也较低,目前仅以市级税务局为单位实现信息集中处理。我国税务系统五级机构有计算机征收中心近3万个,这些机构掌握大量的税收信息,但难以得到集中处理。一些发达国家在信息集中处理方面做得很好,如美国联邦税务局设立4个税收征收中心,新西兰从2001年初起将3个征收中心合并为i个,而且其税收信息的高度集中依托于多元化的网络、电话、邮寄申报,注重加强对各种来源的信息处理,缩短和淡化了地理上的距离,节约了办税场所、人力、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成本,提高了信息集中处理能力。

(三)数据、信息存储质量差

由于我国税务部门层次多,证收中心数量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同时还存在许多历史数据,而存储这些数据、信息的数据库规模较小,只限于以地市级为单位集中处理的数据库,这样难以将数据、信息大规模集中以便整理、分析,从而对税收决策和经济决策起指导作用。同时,我国已建立的税收信息库缺乏对各种信息的分门别类,各类税收信息难以综合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一套完整的数据库系统。

(四)税收信息使用效率低

我们采集、整理、存储、传输税收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使用税收信息为日管工作和税收、经济决策起指导作用是我们重视税收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而我们目前对税收信息的使用效率较低,相当一部分计算机应用还局限在传统业务的替代上,虽然有大量的数据,但缺乏利用统计学、数学方法建立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很难实现决策智能化,这是我国目前加强税收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改善税收信息管理的措施

(一)宣传诚信纳税,并采取奖罚分明的机制,促使纳税人讲真话,从税收信息源头保证税收信息质量

利用税法宣传月、网络宣传以及税务人员到基层等方式正面宣传,强调诚信纳税的重要性与光荣感,要求纳税人讲真话,在纳税上提供真实信息。在宣传的同时建立一种激励机制,鼓励纳税人诚实提供税收信息。例如,在政府对纳税人进行税务审计稽查过程中,在征纳双方建立一种“特别解决方式”或“合约”,对于诚信纳税人被审查而无差错时,不能仅仅不受惩罚,而应受奖励或者对其因受审查而产生的额外效率损失予以补偿。相反对不讲真话、不讲诚信、提供虚假税收信息的偷漏逃骗税者予以惩罚。建立奖罚分明的对称机制是为了政府对纳税人信息的获取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从而提高信息的质量。

(二)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按区域集中建立税收信息处理中心

首先按区域集中建立税收信息处理中心,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虑到人力、设备等方面的成本,可以先以省为单位建立税收信息处理中心。依靠计算机、网络等工具将各基层征收中心所采集的信息(如纳税人基础资料、发票管理、征收信息等各种涉税信息)集中到处理中心进行集中整理、存储,由处理中心对上级即国家税务总局提供各种统计数据和监控数据,对下级单位提供综合性税收数据。提高税收信息的集中度不仅能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而且提高共享程度,为信息的高效使用创造条件。

(三)建立大型的分类税收信息数据仓库

经过信息处理中心加工、整理后的税收信息要分类建立大型信息数据仓库。信息数据库是税收信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若没有各种信息数据库,各类税收信息将难以发挥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状况,着手建立省级乃至全国大型数据信息仓库,其中包含各类税收信息子数据库,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法规信息库、相关部门涉税信息库、税收业务管理信息库、税收行政管理信息库、纳税业户基础数据信息库、税收征收管理数据信息库等。

(四)建立税收信息分析决策系统,提高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