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信息技术(精选5篇)

  • 六年级信息技术(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以及一些通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方式。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则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技…

六年级信息技术(精选5篇)

六年级信息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问题;运用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在新课改中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要求,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之前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来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不但在教学方法上更加丰富,且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中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毕竟时间尚短,且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不够成熟,所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有效手段来改善这些问题,以此将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则成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以及一些通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方式。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则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技术,能够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以此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够将语文课本中一些抽象的表达方式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青睐。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对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大的认可,还是有部分教师因观念,或者教学理念上的偏差,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存在一定不足,严重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1.高耗低效

所谓的“高耗低效”是基于语文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所取得成效较低所造成的问题。因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多是借助多媒体进行的教学,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将课本内容通过课件的方式讲述给学生。但是,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中了解到,并非所有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在所用的课件上是由其自己进行的创新,而大多是将课本知识“搬”到多媒体课件中进行的应用,并且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是以幻灯片的方式居多,而以完整课件的方式进行应用相对较少,所产生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产生一定影响,也就造成了所谓的“高耗低效”问题。

2.画蛇添足

在小学语文六年级课程教学中,所学内容同低年级语文课有较大差别,且这一阶段语文课本大多倾向于语文朗读方面,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一些名诗古词,以此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境。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书本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罗滨孙漂流记》等课本文章,都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并非简单的故事朗读,而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其所受到的贫苦,其对生活的希望。[1]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话,教师只会将语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来,但是并不会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书本中所具有的情感、意境等表达出来,这对学生进一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深意都产生影响,这时则会造成“画蛇添足”的作用。

3.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沟通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能够使学生通过声图并茂的方式产生学习的热情。但是,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在借助信息技术使用上而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那么则会造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气氛减弱等问题,也会使过去教学主体的学生变为信息技术,这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地位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则要先了解其所处的地位,以此才能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地位,且能夠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以此丰富教学课程。与此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要考虑到互动性问题,能够在使用中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并非作为教学的主体,能够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作为一种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

2.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立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设立教学情境进行应用,也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情境设立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情感特点进行设立。且在情境的设立上要从学生角度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确保所设定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设定的情境也要以教学内容为主,不能将课本内容整个的“搬”过去,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

如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中,教师在情境的设立上就要基于鲁滨孙在荒岛生活的一个情境进行运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本身对于历险类动画就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课本学习中就可以将动画版的《鲁滨孙漂流记》搬上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既能够在知识学习中对课本中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而又可以通过动画形式了解到课本所学内容,充满了一定趣味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也起到积极作用。

3.扩展语文课本知识

虽然语文教学中课本内容较为丰富和生动,但是在部分语文知识内容学习上仍然在理论知识上难以理解。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展语文课本知识,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2]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等文言文时,因文言文本文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在一些词汇上无法被学生所掌握,所以对教学质量必然产生一定影响。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扩展语文课本中的知识,通过动画的方式将该文言文故事讲述,再结合学生所学的文言文知识,以此直观性的将文言文知识展现出来,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该文章有了一定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起到积极作用。

六年级信息技术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内蒙古满洲里市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现状,本人对满洲里市初级中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同时对这些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及有关教育职能部门进行了专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设置,如课时安排、教师周授课节数、机房配置,信息技术课得到资助情况及学校受关注程度等。

通过走访与调查,本人对信息技术的教材编排、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校的管理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的困惑,进而由困惑成因,写下了以下的文字内容,以供同行的参考,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现状分析:

内蒙古满洲里市有十所初级中学,其中信息技术课教材是辽宁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实验本),由内蒙古自治区电化教育馆组编。本人所在的初级中学有四个年段,分别是:六年级部(六年级学生所用教材是小学版教材)、七年级部、八年级部和九年级部。发出问卷800份,共回收问卷720份,问卷回收率90%。在调查的问卷中,85.6%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课程单调,内容重复无新意;93%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太过重复。83.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没有与当今社会的信息发展水平相衔接,还有79%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太老套。归类各种情况,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教材编排不合理,缺乏知识连贯性

现在我们教育系统的一些 专家 们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一个 零起点 ,还美其名曰: 为了照顾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做到教育公平 。本人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些做法完全违背教育规律,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例如我市所用教材栏目有: 学习目标 、 看一看 、 练技能 、 动脑筋 、 小知识 。这些目标的编写本人无可厚非,但是内容重复。请看:六年级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为网络之旅,第二部分为POWERPOINT学习;七年级教材的第一单元为信息和信息技术,第二单元是学习计算机,第三单元学习WINDOWXP操作系统,第四单元是电子报刊(WORD);八年级教材的第一单元为探索网络世界,第二单元用EXCEL统计分析数据,第三单元是用FRONGTPAGE制作网页。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我校的71.9%的学生家中有电脑,65.1%能上网!按照以上编写的教材怎能让学生学得进去;按这样上课怎能让学生听得进去?这样的教育又怎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格式范文。由于教材的严重重复,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而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材?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兴趣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 前途 ,而不是 素质 ,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些情况表明多数教师进行教学时的困惑;也造成教师课时的增加,使部分教师在上课时面临着无耐和困扰;而学校的投入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也更是无所适从。

2、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死板

在调查中发现,有73.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83.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应该给学生近十分钟的 自由发挥期 。这样,操作技能好的学生在上信息课时就有了动力,他们更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知识的涉猎面也更广。

而我们现有的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自己 权威 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其他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至于上机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性就更大了,有时根本无法应对。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有的地方学生整个学期上机就是练打字,还有的地方小学学打字,初中也是学打字,到了高中还是在打字,好像只有打字才算实践,好像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能打字一样。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杜子德认为, 计算机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而是一种智力工具,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驾驭计算机帮助人类完成智力任务,而不只是类似打字的机械任务 。

3、教学设计不良:

笔者在与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很少精心去设计一节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过去在中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心,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二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有的教师的专业技能不高:有的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本人在调查中发现,90.5%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受重视程度不够,这个掌握不仅包括这门学科还包括担任这门学科的教师。而另外近10%在学校受重视程度高的教师,也是在其它岗位上有突出表现。

二、解困途径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人提出如下的的解决策略:

(一)、教材安排合理化

我市初级中学所用教材确实有不合理之处,通过本人在基础年级任教多年的经验来看,六年级的第一部分内容 网络之旅 与七年级第一单元 信息和信息技术 和八年级的第一单元内容 探索网络世界 完全重复,六年级的第一部分内容、七年级的第一单元内容完全可以与第二单元 学习计算机 、八年级的第一单元的内容合 四 为一。六年级学生因为刚上中学,所以我们建议还是以基础为主,在七、八年级上增加一些软件的学习,而九年级的教材则更是没有可利用之处,因为九年级面临中考,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就形同虚设。

本人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一套教材,具体安排如下:六年级教材第一部分为键盘的熟悉与打字练习,第二部分为画图软件的学习。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认识操作系统,第二单元为探索网络世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第三单元电子报刊(WORD)的学习。八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为POWERPOINT的学习,第二单元为用EXCEL统计分析数据,第三单元为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另外,原九年级教材中的内容完全可以在六、七、八年级的社团活动中学习。因此,本人还编排了各年级的社团活动教材内容:博客比拼,网页制作, FLASH技能学习,机器人制作。本人以上的教材编排的想法,自己也在自行实践中。在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校本教材的结构性问题,91.3%的学生反映良好论文格式范文。

(二)、各学科与信息技术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技术的同时,强化与加深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各学科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使用网络收集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作业,都要求学生进行网络化学习。

由于学校网络机房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要,我们要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鼓励学生回家上网,二是每周阅读课时间,允许学生到机房上网查找资料。

例如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教学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如,①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让学生用《几何画板》这个与数学紧密结合的软件,做数学实验,可使数学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变为动。在动的操作过程中,它给学生的比较和抽象创造了活动的空间和条件,使学生能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意识、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②Excel,Flash等作出函数的图象研究其性质,演示图形的翻折、平移、旋转,利用动画研究点、直线、几何图形等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有效使用《几何画板》、相关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的动机水平,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再如,在教授地理知识中的 中国地图 时,就完全可以到机房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现在网上有很多的中国地图的拼图软件,完全可以直接 拿来 使用。而且教师在讲授本课时教学方法内容特别单调,如果加上学生的自主练习,那么教师省力,学生感兴趣,学习效果也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信息技术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全面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等这些教师综合才能的体现,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专业的问题,更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现。我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适应时展潮流,让更多的新的知识充实到我们的头脑中,把我们武装起来。这样,学生信服,教师佩服,校长认服,同时也提高自己在学校的地位,让学校也重视起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形式,无论怎样整合,都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合理安排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六年级信息技术范文第3篇

一、主要工作:

1、继续做好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工作。

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培训的课时和质量,鼓励动员年龄范围内的在职教师认真、积极的参加培训活动,制订相应的制度及管理办法,并组织相关的比赛等活动形式,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发掘我校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鼓励、要求中青年教师独立运用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软件,做到电教设备使用的经常化、科学化、制度化,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教学的需求。详细培训安排见全员培训工作计划。

2、建立一支信息技术比赛参赛队伍。

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认真扎实的组织开展好学生电脑作品操作比赛活动,力求通过这些活动,从学校各年级发掘一批在计算机方面学有所长的学生。

3、狠抓机器人参赛队伍。

4、加大投入,逐步更新设备。

在维护、利用好原有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环境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专用教室的建设,以满足学校现代技术教育教学和实验工作的需要。

二、工作安排:

A、全员培训工作安排:

本培训内容共分5个部分:

1、Powerpoint制作(3月)

集中培训时间一次,作业训练时间不少于5小时,训练时要求自己在电脑中制作幻灯片课件一个上交。测试达标要求:根据范例抽作一电子文档。

2、Excel培训(4月)

集中培训时间一次,作业训练时间不少于5小时,能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

3、局域网培训(5月)

集中培训时间一次,作业训练时间不少于5小时,能在学校局域网中进行共享、查找、复制、粘贴等操作。

4、互联网培训(10月)

集中培训二次,作业训练时间不少于10小时,能上网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传送文件、用QQ联系、在论坛上发贴等操作。版权所有

B、信息技术比赛参赛队伍建设安排:

1、3月上旬从四、五、六年级挑选25名学生组建队伍,其中四年级10名、五年级10名、六年级5名。

2、从3月下旬开始,周六训练。

3、每月进行一次内部比赛,促进队伍训练。

C、机器人参赛队伍建设

1、组建队伍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组建20-30人的参赛队伍,费用自理2-3人一个机器人,可参加各种比赛项目。

六年级信息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考”改革 教学模式 英语语境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test College English Course Requirement and the reform of CET Band 4and6, the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ociolinguistics, the impacts of the reform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teaching aims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in China. We tempt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his paper has implication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reform of CBT; teaching mode; language context;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一、最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介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之一,体现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进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将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有突出地。2008年12月全国50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作为试点推出了新的四级考试形式――机考CBT(Computer-based Test)。2009年6月,全国将有180所高校分1000个考点进一步开展四级机考。“机考”规模的逐步扩大说明了新的考试改革将成为趋势。

二、最新考试改革的内容及重心

教学要求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包括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英文报刊文章、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等的听说为主的技能反映在考试内容改革上。理念指导教学,考试检验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最新改革――“机考”体现了以基于计算机、基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以英语应用能力为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在传统四、六级考试中,学生面对的是纸质的试卷,而“机考”学生将直接使用电脑答题,以电脑为考试介质彰显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新的考试内容检测的是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技能。2004年的第一轮四、六级考试改革前的听力比重较少只有20%(短对话+短文理解或听写,侧重在阅读理解40%,其他的语言知识的考察占25%,10%的词汇与结构+10%的完型填空或改错+5%的短文问答或翻译),15%的写作已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试卷分值分布可以看出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词汇与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对运用能力方面特别是听说能力要求偏低;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修订版实施后,词汇与结构知识题被取消,听力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占35%(短对话+长对话+短文理解和听写),这反映了英语作为语言的的首要功能――交际的目的(在中国的环境学会英语首先表现为听懂该语言);到了2007年后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语言环境与交际环境网络化,听力特别是基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听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听力的分值占70%,其中45%(视频理解25%+听力填空10%+会话跟读10%)+5%(以视频和阅读材料为基础的语法句型题)+5%(以视频和阅读材料为基础的翻译填空题)+15%(以视频和阅读材料为基础的作文)。展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掌握的作文题目来源与视频材料,也就是说学生首先得听懂要求,才能根据要求写下作文,才有机会表达思想。

自1987年9月开始第一次四级考试、1989年1月开始第一次六级考试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规模日益扩大,从1987年全国第一次实施四级考试时的10多万人,发展到2004年全年四、六级考试考生1100多万人的规模,成为世界上单科规模最大的考试。2004年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前的英语教学重视单词的理解(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词组的记忆,阅读理解等),“听”、“说”和“写”等实际应用能力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薄弱环节。2004改革后考核的是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相对于如今现代社会中的信息技术发展,英语教学显然仍有些跟不上步伐。学生发展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要体现英语的实时性,听懂实时性强的讲座、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等将成为教学目标。新的考试改革还体现了英语的实用性。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对英美等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反之训练学生能对熟悉的话题(如自己的专业,社会热点问题等)作简短发言更能吸引学生。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接触日益增多,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或多或少需要在工作中使用英语,能与学生自己的人生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英语教学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英语无用论 ”等质疑的声音才会消失。

三、最新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1.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的影响。配合新的四、六级考试改革,教育部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2007年7月10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特别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双基”,即:基于计算机、基于课堂;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的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建构”知识的条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注重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基于计算机的电子演示文稿、CD-ROM、电子化文档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构件可以让学生在非限定时间、地点等情况下多次重复使用,学生面对网络呈现出来的各类信息进行合理过滤、归纳吸收的过程正是认知体验知识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传播的渠道很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信息的惟一给予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2.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对师生的影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文章前面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机考”与“机考”的考题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知识。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确认、评估、查询、利用等信息技能、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及运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等。明确和了解信息需求,确定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程度在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资源的信息社会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网络资源很多,如何有目的的选择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信息,教师的信息素养很重要。熟练的信息搜索技能使英语教师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找到方向。由于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文化的教学,网络信息要注意有几方面的特点: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适用性、客观性和新旧性。

信息技术指对信息的获取、编辑、呈现等技能。从简单的拷贝、粘贴方法到专门的文件下载工具,信息获取的方法很多。如:使用Bit Torrent(BT)、Flash Get 等工具获取网络上的英语教学软件,使用EZ Save Flash等获取FLASH动画,使用Total Recorder等下载实时英语广播节目等。使用Adobe Photoshop 、ACD See、Flash 等呈现图形图像;使用Real, Media Player, Authorware 等呈现视频音频等资料;使用Weblog, MS Word, MS Excel等呈现文本文字; 使用互联网平台如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等进行师生、生生沟通等。这些信息技术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运用于信息处理与信息问题解决中。

机考是“一人一机一套题” 题库很大(有100×100(一万套的题库)的组合几率),涉及面很广如航空医学、法律、公共建筑设施、甚至是关于磁悬浮列车运行原理的有点“偏物理”的内容等。题库涉及主题内容很广,因此,需要师生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中不断扩充知识面,对各学科的内容都懂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也正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的趋势。

3.社会环境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考试内容将包括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英文报刊文章、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等实用性、实时性强的英文知识,这反映了英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把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主张把语言放到其得以产生和运用的人类社会的广大背景中去研究和考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说明: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因素如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地域特点等因素在中国非英语专业教学中开始展现其重要性。语言在社会中的应用折射出一定社会文化,英语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才成为活语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才能最大程度的得以提高。

4.英语语境视频化的影响。1923年人类学家Malinowski第一次较系统的提出语境框架,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英语语境信息是中国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网络带来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有助于语言理解的情景与文化语境,使学生不用置身于英语国家也一样能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以及政治、宗教、名胜等多种背景知识。新四、六级改革中基于视频的听说读写译必然使网络英语视频内容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特色网站如人人在线听力网(省略))的视频资料经典。空中英语姊妹篇Let’s Talk in English主要以工作、学习、娱乐、购物、居家、交际礼仪等内容为题材,充满浓厚的生活情景,以对话形式展示最地道的英语口语,突出语言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体育英语、计算机科学专业术语、热门电视剧、电影等活生生的视频资料展示英语的情景、文化语境;“普特英语听力网”((省略) 中经常更新的视频资料包括商业新闻、万花筒、探索发现、文化、60Second、 Science、world-lover听力训练版、访谈录标准等主题听力训练、动画与美剧欣赏的AV online等板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英语语言的“行为功能”得到体现,鲜活的英语语料,创造了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多媒体系统与视频教学资源将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补充强化英语语言环境。

5.对教学评价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后的四级考试时间将不再像往年的集中“扎推”考试一样,而是逐渐像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灵活安排,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进行考试。学生的个性化与自主学习将是发展的方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绩核定不再由一次的考试形式一锤定音,大学英语阶段的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从终结性的评价体系向形成性与终结性共存的评价体系转变。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的持续评价,旨在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改进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终结性评价是指一个学期结束后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一般来说是总结性的评价通常情况下它是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工作进行较全面的考核。形成性与终结性共存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评价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及包括学习动机、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等的非智力因素,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要考核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何完成自我监控,是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如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形成性评价不能简单用模糊语言加以描述,而应该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多级多因素的综合评判方法,才能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最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与四、六级考试改革思路反映了时展的要求,目的是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落到实处。但是,教学改革给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很大的挑战。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模式的改变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英语教师,还应该是有一定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全才教师。考试改革后学生面对的是电脑,因此,学生与教师同样需要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对所需教学内容相关资讯进行高效快速的定位,教师的课程准备阶段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单纯靠一本教材+教师参考书的时代不复存在,反之教师应该是信息更丰富、知识面更广、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更强的全面发展的教师。今后,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回归语言的本位,英语首先是一门社会语言以服务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这将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高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242-

&infoid=33580,2007.3。

[2]吴启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会,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

tablename=1197&infoid=13093,2005.6。

[3]顾世民:《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07.3。

[4]董金水:《化学网络教学课件的全新模式》,《化学教育》,2004.11。

[5]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现代教育技术》,2002.12。

六年级信息技术范文第5篇

广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快信息化发展,规范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安全保障和监管以及相关服务与管理活动。

第三条 促进信息化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实用高效、鼓励创新、保守秘密、保障安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信息化促进工作的领导,将信息化发展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安排信息化发展资金,支持信息化发展,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城乡居民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推进本辖区的信息化应用。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公安、广电等有关部门和通信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本省信息化相关标准并监督实施。

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信息安全保障等应当执行国家、行业或地方信息化标准。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整合全省信息化资源,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促进信息化均衡发展,推进全省信息网络融合和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成果平等共享。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信息化合作。

省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与港、澳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信息服务业发展和电子商务应用以及标准化和应急保障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信息化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本部门、本系统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编制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部门应当就规划的内容向公众提供咨询服务。规划的执行情况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 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通信管道、通信线路和通信基站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与环境保护、市政基础设施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应当执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按共建共享原则建设。

第十二条 对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或者专项规划确定建设公众通信基站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公用设施,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审图机构等相关单位应当按照公众通信基站建设设计标准和规范,预留基站和室内无线分布系统所需的机房、电源、管道和天面的空间,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县级以上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许可时,应当对基站及相关设施预留情况进行审核。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公共场馆、旅游景点等所属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路灯、道路指示牌等公共设施,在符合安全、环保要求且不影响建筑设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应当开放用于支持通信管道、通信线路和通信基站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四条 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延伸,依法实行城乡统筹、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第十五条 新建建筑物内的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管线和配线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信息管道,应当纳入新建建筑物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与建设项目同时施工与验收,所需经费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已建建筑物驻地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应当尊重业主选择,对所有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业务经营者和其他驻地网建设方开放,实行平等接入、公平竞争。

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业务经营者不得与项目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签署排他性、垄断性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实施排他性、垄断性行为。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业务经营者参照光纤到户国家标准,以共建共享方式对既有住宅区、住宅建筑及商住楼进行通信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改造。建设单位、业主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应当向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业务经营者平等开放建筑规划用地红线内已有的通信设备间、电信间、管道和线缆等,为光纤到户改造提供便利条件,不得违规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全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部署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信息资源公开服务体系、基础信息资源库、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统一部署,统筹本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九条 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在审批立项时,应当就项目建设方案或者建设规划向信息化主管部门征求意见,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项目的可行性、实效性、安全性,资源整合共享等方面出具评估意见。

第二十条 信息化项目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有关标准和规范,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遵守招标投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相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信息基础设施依法受到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依法进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得危害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第三章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用征信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

第二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推进政务协同信息化,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协同。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根据安全可控原则编制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标准,确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方式、技术规范和责任。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有关单位编制本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无偿、及时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共享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目录,确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主体、内容、方式和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应当编制本单位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目录,并按政务信息资源公开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务电子证照文件数据库,推动电子证照文件共享应用,逐步实现全流程网上办事。

第二十七条 教育、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环保等公共服务机构,应当将服务内容、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办事过程等信息通过网站及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准确、便捷地提供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公共信息服务。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公开和服务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信息采集机制,采集信息应当保证信息真实、完整,并在职责范围内做好信息资源的维护、更新和管理。

国家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集信息,应当征得被采集人的同意,说明用途,并在该用途范围内使用所采集的信息。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利用;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从事信息资源有偿开发利用。

第三十条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当依法进行,不得侵犯知识产权、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掌握公众信息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采集、使用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更正、删除与其相关的不实信息。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工商行政管理以及征信业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信息资源市场的监督管理,保护信息资源拥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体系,编制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指南,明确推广应用目标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点推广应用项目,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扶持力度,重点推进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生产产品和生产服务智能化。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通信管理、广电、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业务经营者发展融合型业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融合技术在应急管理、执法管理、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管理和在线便民服务的应用。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省通信管理部门应当促进新一代互联网网络体系架构建设,推进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机关和学校、科研院所、重点商业等企事业单位网站等系统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技术升级改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推进本行政区域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普及与应用,协调解决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以及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推广。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全省云计算平台建设,促进云计算应用服务,开展云计算重点示范应用项目试点,引导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创新云计算服务模式。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行业应用需求,支持建设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特色云计算服务。

鼓励电信运营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云计算核心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发展,对涉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优先予以扶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推进本行政区域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协调物联网在重点领域应用以及示范项目的建设推广,协调解决物联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共性技术标准、产业支持和安全保障等问题。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协调解决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标准制定、数据共享与服务等问题,推进大数据的开放和开发利用。

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有利于社会和公众的大数据创新服务。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政府部门安全可控应用,提高在线履行服务与管理职能的水平。

第四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建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逐步设立单位专属网页,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个人网页,提供政府便民服务。

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推进网上办事,非涉密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应当按照规定实现网上办理。

第四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申请办理业务,应当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资料。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电子支付、安全认证、信用服务、现代物流等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中小微企业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管理、设计研发、技术创新等服务。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信息服务的普及应用,加大信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信息社会生活。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在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广场、政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免费提供无线接入网络服务。

鼓励机场、车站、码头、商场、酒店、餐厅等公共服务场所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无线接入网络服务。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无线、远程、居民自助互助等便民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的社区服务和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利用和整合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十九条 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 信息产业发展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支持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引导和促进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的研发扶持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信息产业。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信息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

第五十三条 设计、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易回收处理、环保的材料、技术和工艺。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做好信息化人才引进工作。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以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实用型和创新型的信息化人才。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扶持信息化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信息化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

信息化社会组织应当加强自律,制定和完善规范,依法开展市场调查、信息交流、企业合作、人才培训、咨询评估等服务。

信息化社会组织可以承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法转移或者委托的信息化服务与管理事项,并接受指导监督。

第五十六条 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信息业务经营者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依法、合理制定产品和服务的收费标准,不得损害用户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信息业务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服务规范,遵守服务协议,履行服务承诺。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查处信息服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信息服务市场秩序。

第六章 信息安全保障和监管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安全保障和监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安全协调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国家安全、保密、密码管理、广电、通信管理等部门,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协调和指导重要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容灾备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监管,及时建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政府及其他重点领域应用的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和监测、检查、管理体系,及时预警信息安全隐患,保障网络、信息系统、信息资源资产的安全。

第五十九条 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所有者或者运营者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制,制定本单位信息安全保护和容灾备份措施,对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第六十条 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

信息安全系统应当采用依法认证的信息安全产品,并与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六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广使用电子签名,鼓励电子签名认证数字证书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推动与港澳台电子签名认证证书的互认互通。

信息化主管部门、密码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电子认证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制度。

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灾后恢复能力。

发生重大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事故后,相关单位应当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降低损害程度,防止事故扩大,保存相关记录,并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十三条 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行为,以及实施诽谤、诈骗、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违法行为。

第六十四条 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发送、传播管理制度,发现违法、有害信息,应当立即停止传输,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消除并报告有关部门。

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国家安全、工商行政管理、通信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对违法、有害信息的监管机制,接受社会公众对违法、有害信息的投诉举报并及时查处。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 对破坏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通过信息网络泄露、窃取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公共场馆、旅游景点等所属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路灯、道路指示牌等公共设施拒不开放用于支持通信管道、通信线路和通信基站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相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业务经营者与项目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签署排他性、垄断性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实施排他性、垄断性行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业主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拒不配合光纤改造的,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责令改正,返还违规收取的费用,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阻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危害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教育、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环保等公共服务机构,拒绝将服务内容、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办事过程等信息通过网站及其他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开的,由县级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掌握公众信息的单位和个人,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诽谤、诈骗、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违法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单位没有建立和完善信息发送、传播管理制度,发现违法、有害信息未立即停止传输,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消除的,由通信管理部门或者公安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信息化工作中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五条 附挂或者设置信息基础设施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由附挂或者设置设备的信息基础设施经营者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本条例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信息化促进的作用信息产业的支柱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⑴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提高。⑵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到20xx年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将超过30%,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信息产业的基础作用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⑴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⑵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

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⑴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⑵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⑶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⑷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