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辅导员(精选5篇)

  • 小学体育辅导员(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中队辅导员的独特价值呼唤专业化发展 中队辅导员是辅助和引导中队组织和队员的专业工作者,他们的独特价值在于发展队组织的本质特征,发挥队组织的特有功能,使中队对少年儿童产生有效的教育影响。 (一)中队辅导员是与班主任相联系但又有别于班主任的…

小学体育辅导员(精选5篇)

小学体育辅导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亲密朋友;指导者;策略

少先队中队辅导员既是学校班级的管理者,又是队员事务的服务者,同时肩负着德育的重任,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于一体。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与队员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队员影响也最广泛。因此,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质量和队员校园生活的质量。促进中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队辅导员的独特价值呼唤专业化发展

中队辅导员是辅助和引导中队组织和队员的专业工作者,他们的独特价值在于发展队组织的本质特征,发挥队组织的特有功能,使中队对少年儿童产生有效的教育影响。

(一)中队辅导员是与班主任相联系但又有别于班主任的少先队专业工作者,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下:

项目 中队辅导员 班主任

各自角色身份 共青团聘请担任的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 学校任命的主任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负责的机构及其成员 指导的是“中队”,成员是“少先队员”。 带领的是“教学班”,成员是“学生”。

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与队员之间是亲密朋友和伙伴关系 与学生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所负工作职责 负责对一个中队的辅助引导(包括指导中小队集体建设、指导中小队干部、指导中小队家务阵地、指导中小队开展活动、联系校外辅导员) 负责对一个班级的组织管理

施加教育影响的途径 启动队组织功能产生教育影响 向受教育者直接施加教育影响

(二)中队辅导员具有“二任同身”的特殊身份

就一般情况而言,中队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这就形成班主任兼中队辅导员“二任同身”的特殊身份。在我们的教学工作实践中,较为明显地存在着“班主任”意识强、“中队辅导员”意识弱的情况。因此,便出现了“班主任式的中队辅导员”,在实际操作中随之出现“重班轻队”,甚至“以班替队”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则必须加强中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三)中队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

1.中队辅导员的人数远远大于大队辅导员。在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中,每所学校只配备一名大队辅导员,而中队辅导员以学校中队数配备。中队辅导员人数远远多余大队辅导员,所以,中队辅导员是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主体。

2.中队辅导员同少先队员相处的时间远远大于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具体指导一个中队,同中队的队员们朝夕相处,对每个队员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是大队辅导员岗位难以做到的。

3.中队辅导员对少先队员的教育影响远远大于大队辅导员。学校少先队的大、中、小队三级组织,中队辅导员要具体负责指导“中队”和“小队”两级。大队辅导员必须依靠中队辅导员实施对全校少先队的辅导。中队辅导员给予队集体最经常、最直接、最直观的指导和帮助,少先队员天天接受着中队辅导员辅导理念的影响。这个影响度,是大队辅导员所不及的。

二、中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策略

中队辅导员要以“亲密朋友和指导者”的身份,充分尊重和发展少先队“组织自转、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有效地发挥中队组织的功能,让中队活跃起来,使孩子们获得“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

(一)做好“亲密朋友和指导者”的角色定位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来理解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学习指导者”的教育理念,便由衷地感到我们少先队辅导员尤其是中队辅导员的确应该走在所有教师前面,真正做队员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中队辅导员正确履行职责,正确把握角色定位,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争当队员们真正的“亲密朋友”

1.认识、热爱少先队。在不断地深刻理解少先队组织对于我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地培养热爱少先队工作、热爱少先队辅导员岗位、热爱少先队员的深厚情感。

2.服务、尊重小主人。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作为辅导工作宗旨,服务于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发展。真心尊重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的主体地位,随时随地帮助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并学会当家作主。

3.民主、友爱好作风。永远保持与少先队员们友爱相处,高度平等的态度和民主作风。善于倾听来自孩子们的呼声,凡关于少先队组织或少先队集体的事情,必须听取队员们的意见,由队员们或队干们集体作出决议。

4.公道、公正办事情。对待任何队员都做到一视同仁。在指导队员民主选举、评选先进、处理解决矛盾纠纷以及操作队内相关事务时,坚持公正立场,不断给予队员们秉公办事的正确影响。

5.榜样、示范带头人。在中队集体里,在日常生活中,凡是要求队员做到的,中队辅导员必须示范带头;凡是队集体作出的决议,中队辅导员必须身体力行。

6.多才、多艺兴趣广。会玩的、会和孩子们一起玩的大人,必然是孩子们喜欢的大人。中队辅导员广泛的知识、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某方面的一技之长,都是与孩子们共同玩耍,和少先队员交朋友的必备条件。另外,中队辅导员自身的特长,也是指导中队逐渐形成特色的有利因素。

(三)成为队组织合格的“指导者”

1.认清二任同身,不居高临下。“二任同身”需要“二任并重”,所以必须具有中队辅导员意识,不做“班主任式的中队辅导员”。只有做一个“亲密朋友和指导者式的班主任”,才能不居高临下。

2.明确辅导概念,不师道尊严。“辅”即辅助,从旁帮助;“导”是引导、开导。“辅导”即从旁帮助和指导。通过提建议、出主意,给予中队集体、小干部、队员们指点引导或精神支援。“强使”和“主宰”是师道尊严的表现。

3.遵照章程工作,不个人意志。少先队《章程》是少先队工作的原则依据,对于《章程》,不仅熟知、熟记、熟背,更要遵行。必须依照《章程》的原则,对中队组织建设、中小队活动等给予合理辅导。

4.钻研队的业务,不茫然朦胧。中队辅导员只有学习少先队专业知识、认清少先队本质特征、掌握少先队辅导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辅导业务水平,当好“指导者”,成为少先队工作的行家里手。

5.尊重队员意志,不命令指挥。在中队集体中,尊重队员们的意志、主人翁地位。把让队员操作中队建设、活动的过程当作让队员学习做组织主人、锻炼做主人能力的过程。不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孩子们的意志,不以成人的尺度衡量孩子们的行为。在少先队生活全过程中实行无错原则。

6.善于出谋划策,不包办代替。善于启发队员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充分尊重队员意志的基础上,当好参谋,补充、完善队员们的主意。特别要善于把辅导员的教育意图转化为队员的需要,坚决避免包办代替的做法。

7.发挥组织功能,不以班替队。指导中队组织建设,构建中队自转(自主、自动)机制,让中队活跃起来,进而发挥少先队中队组织的教育功能,把班级课堂教学以外的空间,交给中队活动平台,“以队促班”,达到团结教育全体少年儿童的目的,有效避免“以班替队”式的忽视少先队组织教育功能的做法。

三、中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一)快乐辅导——丰富队的活动

充分认识“表演式主题队会”的弊端,中队活动要“出自孩子、符合孩子”,按照《队章》要求适时开展“快乐的队活动”、“创造性活动”、“即兴式队活动”等各种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中队辅导员的快乐辅导能让队员们在创造中获得快乐,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在探究中获得快乐,在成功中获得快乐。

(二)明确目标——培育队的特色

特色中队的创建必须具备两大要素:“组织建设达到规范标准”、“中队生活富有独特风格”。少先队组织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建设、队员管理、小干部队伍建设、家务阵地建设、少先队礼仪规范化五方面的工作。“特色中队”的“独特风格”是指:中队集体的目标鲜明具体;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中、小活动;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体现目标;全中队追求目标的时间较长;中队目标对队员激励的效果明显。集体追求目标的过程必须是队集体自主、自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孩子们获益的过程。如:“英雄中队”中队以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旨在弘扬民族精神,“开心中队”表明在创建快乐的中队集体等。

(三)中队自转——营造真正集体

孩子们顺从、屈从于教师而形成的“一致”,不是真的形成集体。在集体建设中,可以利用中队组织来推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中队的作用,培养孩子们个人服从小队、小队服从中队、中队服从组织、服从集体的意识,利用中队组织来推进班级建设,构建真正的集体。逐渐形成和谐快乐、平等合作、相互信赖、目标和利益一致的学习、生活共同体。班级建设的每一方面,都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少先队中队的作用来实现,并且还会使其更具儿童性、自主性、自律性以及来自孩子们的创造性。

辅导员是少先队员亲密的朋友和指导者,是队员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专业道德、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德育的有效落实。关注中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不仅具有促进队员发展的职能,而且有促进教师成长的职能。面对鲜活的学校生活,赋予教育实践真实的教育意义,重新发现教育的价值,并在行动中努力实现这种价值,是中队辅导员专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根本标志。

【参考文献】

[1]张先翱.少先队工作方法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小学体育辅导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先队工作;现状与困境;策略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9-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9.109

“少先队”的全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预备队,也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有着很大意义和作用,长期以来在各教育领域中都得到高度重视,小学也不另外。小学少先队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工作,理应加强小学少先队管理工作,以提高小学少年队工作质量。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小学教育者在少先队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小学少先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本文作者分析了少先队工作现状及困境,并提出了少先队工作改善策略与途径。

一、少先队工作现状及困境

(一)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

第一,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少先队辅导员的思维局限性大,导致他们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观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少先队工作计划,致使少先队工作难以得到创新。第二,少先队辅导员不稳定,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小学,因为学校偏远,很多少先队辅导员都待不长久,加之师资薄弱导致辅导员兼课多,最后沒有精力去做好少先队工作。第三,少先队工作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最终只能转移到了教育教学成绩评价上,导致评定和回报对应不起来[1]。

(二)少先队活动形式化

第一,部分辅导员没有真正理解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将少先队活动的组织和创新作为一种形式,忽略了少先队活动的真正意义,甚至将活动模式化。第二,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常规工作不明确,缺乏相应的职业知识,导致少先队活动主体不明确,没有活动热情,甚至有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对活动产生厌倦,最终出现形式化。

(三)少先队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当下,我国一直在不断培育高知识分子,也有众多道德模范标兵,但是在标兵中拥有自主创造性与持之以恒品质的并不是很多。这也是目前有关意志教育面临的问题,而这也是社会与学校所重点重视的问题。

二、改善少先队工作的策略与途径

(一)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管理机制

少先队导员是与少先队员直接接触的,想要保障少先队的工作,就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但是当前少先队辅导员大多数重视工作,很少关注学生本身,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可以借助少先队横向与纵向综合管理体制。为确保辅导员工作力度,也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形成专门检察小组,通过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来提高辅导员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在考核过程中,必须要把辅导员与教师独立分开,分别建立考核要求[2]。

(二)对辅导员严格把关,提高辅导员基本素质

辅导员就是少先队活动的组织者、思想的引导者、生活的服务者、权益的守护者,辅导员工作素质也决定了少先队员的学习质量。所以,在培育少先队员时要根据新时代步伐,让少先队员接触新概念新思维,而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就是少先队辅导员,只有提升辅导员的教学素养与实际教学能力,才能保证少先队员的质量。学校在选择辅导员时,要更加严格,还需要针对性对辅导员建立培训、奖罚制度,加强辅导员对科研兴对的整体意识,为了确保少先队员质量,对辅导员进行特色培训,从而使辅导员思想能一直站在时代前沿[3]。

(三)激活活动体系

目前社会上,多数学校组织的活动比较看重形成,且老是沿用传统模式,并不能将真实生活体验展现出来,也不能从更高的思想角度引导少先队员。眼下,社会各界与学校也都看到了这方面问题,在未来活动中,也要求科技创新、实时教育、人际交往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时代精神融入少先队员的学习中,再借助科技节、艺术节、春游等活动来加强少先队员的实践能力,让少先队员获得全面发展[4]。

(四)转变活动方式

在以前学校与辅导员在组织活动时,并未完全根据学生主体进行,这也让活动效果不是很明显,在活动中,只有让少先队员成为主体,才能充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以及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让学生有效接触社会,也能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学校与辅导员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抛弃传统的模式,让学生更多自由,多点创新,让学生在辅导员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进行少先队员工作培养时,需要保持“以让学生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新课改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达成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比辅导员传输知识要有用得多,在学习过程中,不论何种形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品质,实现全面健康发展[5]。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师加强少先队工作,不管是对小学生道德素养提高,还是对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及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理应得到小学教师的重视和关注。现阶段,我国很多小学都将少先队工作纳为小学重要管理工作系列,并且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小学少先队组织、培养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少先队工作质量及效率。对此,小学教师除了要配合学校做好少先队工作以外,还需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少先队员素质的建设、管理及评定,以保证少先队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和实时的展开,以培养出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真正有用的接班人。

作者:夏秀文

    参考文献: 

[1] 刘磊.关于小学少先队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8):62. 

[2] 杨百里.当前小学少先队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师,2016(34):115. 

[3] 年华.小学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特点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小学体育辅导员范文第3篇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辅导员考核评价主体设置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企业管理学的弗里曼教授(1984)提出的,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来自维多利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米切尔等学者对这一理论作了完善。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影响力,指群体是否拥有影响组织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二是合法性,指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予对组织拥有的所有权;三是迫切性,指群体的要求能否引起组织管理层的关注。从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三个特质着手,又可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蛰伏利益相关者”、“或有利益相关者”和“要求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第二种类型为“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又可分为“显性利益相关者”、“依赖利益相关者”和“竞争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第三种类型为同时具有三种属性的“权威利益相关者”。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和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他们在校党委领导下,在学校学生工作处(部)指导下,在各自学院辅导员岗位上,按照党委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同时辅导员工作与党政部门干部、共青团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科学设置评价主体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评价辅导员工作仅依据某一主体评价结论肯定是不全面的,它应由与辅导员工作直接关联的学生工作部门、学院党政组织、辅导员同行、任课教师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参与才能作出全面客观的结论。因此,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科学设置辅导员工作评价主体和合理赋予各主体权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主体设置可行性分析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于辅导员考核评价中,其目的是找准和介定对辅导员工作有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的利益相关主体,并在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职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辅导员评价中的侧重点,以发挥各主体在辅导员考核评价中应有的作用。

第一,显性利益相关者(Dominant stakeholders)。拥有影响力和合法性,没有迫切性的要求,在组织中具有较大的作用。在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而言,具有此类利益关系的是学校学生工作处(部)。学生工作处(部)是高校党委、行政管理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责,是招聘、培训、考核、奖惩辅导员的职能部门,属辅导员工作显性利益相关者。

第二,权威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同时具备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三种属性。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直接的上级领导往往是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通常也是最具权威性的利益相关者。高校辅导员的岗位是设在各院(系)的,负责辅导员工作日常管理的是学院党、政组织.应该说所在院(系)党委(总支)、行政是辅导员工作的直接上级,他们既是辅导员工作领导者,同时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在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发展中肩负者重要职责。

第三,竞争利益相关者(Dangerous stakeholders)。同时带有迫切性和影响力两种属性,但是缺乏合法性。高校辅导员分布在各院(系),尽管各院(系)学生规模大小不一、学科专业方向不同,但辅导员工作对象都是学生,工作内容都是围绕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相同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使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竞争彼此广泛,从工作性质而言,他们既是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利益竞争者。

第四,依赖利益相关者(Dependent stakeholders)。拥有合法性和迫切性,但是缺乏足够的影响力,需要强有力的管理者的引导来实现他们的利益。学生与辅导员是依赖利益相关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辅导员思想道德高尚,为人正直,有奉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热爱学生工作,服务意识强,工作踏实细致;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求辅导员掌握学生教育管理重点,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在班风建设方面,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杜绝不文明现象;在深入学生方面,要求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学习生活,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大学生既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他们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服务质量、工作责任心有着最直接的体验,其满意度是重要的评价要素。

三、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主体设置及各主体权重分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贯彻《意见》精神,高校党委应从战略高度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如何将《意见》要求落实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我们认为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厘清与学生工作相关主体职责,建立以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为重点,各相关主体齐抓共管为保障的评价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意见》在高校的贯彻落实。

1.评价主体设置

本文选取与高校辅导员工作联系紧密,且同时具有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中两个属性的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具有三种属性的“权威利益相关者”主体为研究对象,以构建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主体体系。

(1)显性利益相关者: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部(处)是高校党委、行政管理辅导员的职能部门,按照校党委部署,负责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管理制度、岗位目标和考办法。要求辅导员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做好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辅导员管理技能、教育技能、科研技能。在管理学生中遵循管理规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育人目标。

(2)权威利益相关者:高校院(系)党政组织

院(系)党、政组织作为辅导员基层的主管单位,具体负责对辅导员的管理。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辅导员理想信念坚定,热爱学生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工作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强,职业态度坚定。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求辅导员掌握学生教育管理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体现教育管理的规律和成效。在深入学生方面,要求以宿舍为主阵地,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纪律等方面的情况,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班级建设方面,要求辅导员抓好班团组织建设,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以坚定的党性指导班级工作,以模范的行动引领班级建设,以优秀的人格感染班级学生。

(3)竞争利益相关者:辅导员同行及任课教师

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由来己久,我们党早期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就设有政治指导员,是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础。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具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二是辅导工作是集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三是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也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这三个特征既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总体要求同时也说明辅导员之间存在合作和竞争关系。合作是指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高、任务重、环节多、情况复杂,单靠自身的知识、技能是很难做好的,它需要辅导员同行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竞争是指目前高校普遍将辅导员工作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作为辅导员每人都想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合作与竞争己成为现阶段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机制。

任课教师承担着全校大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他们的工作内容与辅导员虽然不同,但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一方面与辅导员保持着密切的配合,另一方面通过班风、学风建设对辅导员工作有着最直观的了解,对评价辅导员工作有着间接地话语权。

(4)依赖利益相关者:大学生

大学生的成长与辅导员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成真正为一名引领学生人生航向的导师、指导学生成才的规划师、解答学生困惑的咨询师。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的权利;其次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树立正确育人观,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理论水平、道德品质、知识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积极向上奋发精神和良好心态影响学生。三是要树立管理即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变管理为服务,一切工作以学生是否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四是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对待学生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关怀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们。

2.评价主体的权重设定

小学体育辅导员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74-02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快速普及,高校辅导员可充分利用包括微博、手机飞信、人人网、腾讯QQ等在内的新媒体技术,使传统“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成“键对键”(键盘)和“线对线”(在线)。这种辅导员的创新工作方式,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还能够不断开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更加有效地开展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创建辅导员微博,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微博作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工作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李径宇对博客有个很生动的描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微博就是你开放的私人房间。”高校辅导员可以创建自己的微博,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公开地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生活感悟,让学生对辅导员加深理解,关系也更加亲近和谐,能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微博,不断与学生交流、讨论,不仅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一改往日的“说教”为自由、平等、无“代沟”的对话与讨论,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和新鲜,也更加理性和深入。辅导员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这也是现代学生喜欢,也容易接受的一种交流方式。辅导员可以在其微博上记录工作日志,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随时记录教育心得,进行回溯和反思。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辅导员其实每天都在为学生奔波,心系学生,得到学生的尊重。辅导员还可以在微博上关注学生,实时地查阅学生微博上的状态、文章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自己工作的看法,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辅导员不断反思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还可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高校辅导员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评阅相关专业教师的文章,让每个学生通过浏览他人日志获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

二、建立移动飞信群组,开展“一对一”及“一对多”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所有的新媒体社交软件中,即时性最强的就属中国移动飞信。中国移动公司最近推出的飞信软件是每个移动用户手机号都可以申请一个相对应的飞信号码,利用飞信电脑或手机客户端登录并免费发送短信。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身份的学生建立不同的飞信群组,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构建集口头通知、文件、新媒体技术、移动手机四位一体的信息方式。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飞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要学会利用短信跟学生交流,应用飞信这种无须面对面、即时地做出反应的“谈话”方式,能改变师生间面对面的、严肃的说教式谈话,代之以内容精简、语言亲切的短信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建立班级人人小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班级人人小站,即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在人人网上建立自己班级的网上之家。在小站的栏目里可以设置班委成员、班级活动、个人风采、文件下载、心灵小屋、办事指南、党团工作和就业指导等栏目。班委成员,主要强调班级干部的工作职责,引导学生干部在群众中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班级活动,可以上传一些班级共同参与的活动、共同组织的集体表演和班级聚会的照片,还可以把获奖情况、奖学金评比情况等上传,让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上也找到自己的组织,找到自己成长家园;个人风采,展示班级里某个方面比较突出或优秀的个人,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正能量,一切向前看;党团工作,主要是红色故事、党团活动等,不断引导青年学生端正入党动机,争做模范;心灵小屋,则可以放置一些优美的散文,让同学们在这里放松心情,不断熔炼班级凝聚力;办事指南,很多时候辅导员在开班长会、班会时跟学生说的一些办理休退学等相关的手续时,很多学生都不太注意,也不认真听,在人人小站上填加这一栏目,学生每天可以定时浏览相关项目,并可以按照上面的指南来办理自己的一些事情,这样可以为辅导员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业指导”这个栏目,可以随时上传一些有关于部级、省级、学校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及时就业信息、提供一些就业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中的安全问题等就业方面的指导。在小站的维护、运营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用健康的思想、积极的心态、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运用不同群组的QQ群,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腾讯QQ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中最为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随着手机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QQ也能随时随地登录。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或不同群体建立起“多对多”“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群组,利用QQ群来展开一些学生管理工作。例如:班级群、班长群、党团群、心理协会或就业协会群等。定期在不同的群组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让群里的成员积极参加讨论,谈自己的观点,师生一起互动。通过这样一项活动,辅导员不仅能了解学生中的一些想法和思想动态,还能起到启发和教育的作用。同时QQ群还拥有群公告、群空间、群相册、群邮件、群共享文件等强大功能。辅导员可以把一些学校下达的文件、信息、材料等,比如:教务处的选课通知、毕业论文选题、学生证补办申请等一些重要文件上传到群邮件或上传到群共享中,让学生每天都能及时查阅、运用相关材料和文件。再次,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人签名了解学生的心情,查看学生空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情绪低落时送上问候和鼓励,在空间中参与学生的日志评论,这些都会让学生觉得辅导员时刻都在关注着自己,关怀无处不在。辅导员还可以把班级的一些相片上传到群相册,与大家分享班级的风采的同时,还能把同学们的心团结到一起,增强凝聚力。

小学体育辅导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重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高校是意识形态最为敏感的地方,功利化、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蔓延,直接冲击着作为学生人生导航的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职业幸福感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一)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

幸福感这一概念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专门术语,又叫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在工作中对照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与体验,产生于个体在与外界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所内心获得一种满足或成就感,是反映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

关于职业幸福感,Joan E.van.Horn与他的合作者(2004)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的积极的评价,包括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五个方面。[1] 国内学者王传金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体味人生价值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精神愉悦状态。[2]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从辅导员面对的是青年大学生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是其在职业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是教师身心之间的一种和谐体验。[3]通俗地讲,就是辅导员通过思想引领、学业规划等方式,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进步,享受到育人的成功和愉悦,进而实现其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但也存在以下情况:

(一)工作压力大

由于辅导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着辅导员的压力是双重的。作为管理者,辅导员带的班级和学生量大,事情多而杂,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寒暑假,手机二十小时开机,在学生的心中,辅导员完全就是保姆。遇到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情况,都会在第一时间到位,特别是事件等敏感问题,感觉责任重大,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作为教师身份,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更受着教学、科研、评聘职称等方面的压力。

(二)发展空间小

高校辅导员发展的路径一般是是升职或者是转岗,个人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渺茫的。年轻时当辅导员精力充沛,干劲大,时间长了,专业水平、职称等与其他老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了。升职的空间狭窄,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升职机会渺茫。即使升职了,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前景吸引力弱,待遇不如副教授,况且不如副教授来得快!

(三)职业认同低

辅导员的职业要求,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既是人生的导师,又是心理咨询师。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他们依据不同情况进行角色转换,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影响到育人工作的整体形象。同时辅导员也是教辅人员,得不到师生的高度认可,使人不安心,没有人愿意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作为承载民族复兴希望的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辅导员也在这种大环境下被社会赋予了更高的责任,寄予厚望。同时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剧增,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高要求与学生管理的精益化管理,都使辅导员的工作量成倍加大,时常处于“加班加点”的状态。

(二)学校因素

各高等院校为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抢夺发展先机,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举全校之力抓教科研工作。为保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学校也对辅导员提出了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手机24 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等工作要求。造成大事小事只要与学生有关,都来找辅导员安排,出现工作职责不明确,权利、地位和应尽的义务不对等,专业弱化,直接造成工作付出与实际工作收入的鲜明对比,辅导员工资待遇偏低。在学校的社会地位低于专业教师,辅导员职业幸福感降低,产生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三)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但现实中转岗的难度太大,致使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工作兴趣缺失。另一方面虽然学校在选拔辅导员时条件高标准硬,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存在辅导员对工作的困难性认识不够或准备不足,实际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容易产生挫折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社会各界要尊师重教,大力提高校辅导员职业声誉

全社会要关心教育, 尊重辅导员工作,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更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只有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才能胜任。高校认可辅导员的工作,也就是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大力宣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涌现出来的辅导员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高校师生要理解支持,大力提高职业幸福指数

学校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明确职责,减少其工作压力,从事物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同时帮助其开展德育理论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活动,更新教育理念,开拓视野,提高工作绩效,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提高待遇,主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体会到做工作的幸福感。

(三)高校辅导员要合理定位,大力提升职业能力

辅导员应立足岗位,了解职业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抱负,主动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工作挑战。应借助职业心理测评软件等方式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调适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工作中扬长避短,在学生培养中享受乐趣,增强对工作的胜任感,实现工作奉献和个人自我发展的统一,激发工作热情,获得职业价值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Joan E. van Horn, Toon W. Taris, Wilmar B. Schaufeli and Paul.J.G. Schreurs.The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well—being: A study among Dutch teacher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

[2]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考量[J].当代教师教育,2009(02).

[3]张维平.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追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