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协议(精选5篇)

  • 伊核协议(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为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国际社会对此大多持欢迎态度。但是以色列则忧心忡忡,明确表示不接受伊朗核协议,认为“同伊朗签订核协议,意味着伊朗最终将获得核武器,并且打破地区平衡,威胁地区国家和全世界的安全”…

伊核协议(精选5篇)

伊核协议范文第1篇

伊核协议后,以色列外交面临新抉择 “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伊朗与中东 “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中东格局已经露出端倪? 伊核最终协议谈判艰难前行 两伊战争时期以色列外交演变的原因 伊核临时协议:只好让它模糊些 伊核框架协议对华利大于弊 国会谈判艰难 伊核协议或免遭否决 伊核协议能否翻开美伊关系“新篇章” 伊核协议达成,会使中东各国展开核竞赛吗? 核协议后的伊朗政治与社会 以色列的“核宣示” 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证实伊朗履行伊核协议承诺,美欧宣布解除制裁 “伊核”“朝核”不相同 伊核为何难妥协 伊核谈判有多难? 伊核谈判前路漫漫 宏观政策面临新抉择 调控方式面临抉择 伊核与朝核:殊途能否同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政治 伊核协议后,以色列外交面临新抉择 伊核协议后,以色列外交面临新抉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7月21日,美国防长卡特(左)访问以色列,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会晤。

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为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国际社会对此大多持欢迎态度。但是以色列则忧心忡忡,明确表示不接受伊朗核协议,认为“同伊朗签订核协议,意味着伊朗最终将获得核武器,并且打破地区平衡,威胁地区国家和全世界的安全”。为此,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政要纷纷前往以色列,试图“安抚其受伤的心灵”。

为何都变成了“强硬派”

从以色列国内来看,除了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亚阿隆等强硬派人物高调表态反对伊朗核协议外,长期与利库德集团的外交政策“唱反调”的以色列中间翼和左翼政党领导人也纷纷发声反对伊朗核协议,显现出当前以色列国内独特的政治生态。

首先,作为以色列的老牌右翼,内塔尼亚胡之所以能够在2009年之后的历次大选中屡战屡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其强硬的外交立场和灵活的处事态度。尤其是在今年3月的大选中,内塔尼亚胡凭借“伊朗”击败了呼声很高的中左翼政党。此后,出于国内政治选情的考虑,内塔尼亚胡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继续保持强硬姿态。在伊核协议签订之前的7月12日,美国曾提出对以色列进行“战略补偿”,向其提供一批先进武器,遭到了内塔尼亚胡的拒绝。伊核协议签订后,奥巴马又亲自致电内塔尼亚胡,希望以色列接受美国的援助,但是仍然被内塔尼亚胡拒绝。

其次,在野的中间翼和左翼政党对伊核协议持强硬立场,则主要源自其政治形象建构的需要。从2005年以来,中间翼和左翼政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分裂自利库德集团的中间翼政党领导层在前总理沙龙瘫痪后几经变化;而左翼“工党”也因为党首巴拉克2009年的“出走”而出现分裂,影响力遭受重创。在随后数年中,因为缺乏相对强硬、具有军方背景的领导层,中间翼和左翼政党比较关注社会与经济问题,在国家敏感问题和重大外交问题上无法得到选民足够的信任。因此,为了显示自己在安全问题上捍卫以色列国家利益的决心和立场,中间翼与左翼政党此次纷纷高调反对伊核协议。不过,中间翼政党“未来党”领导人拉皮德尽管表达了对于伊朗核协议的担忧,但也认为以色列应当更加积极地和国际社会合作以遏制伊朗的核野心,而不是与美国和西方“硬碰硬地表达不满”。

以色列到底在担心什么

以色列对于伊朗核协议的不信任来自几个方面。首先,以色列怀疑国际核查与监督无法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一方面,在过去十多年中,伊朗曾经多次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的核查要求,而国际社会对于伊朗的制裁和惩罚往往需要协调较长时间,这让以色列感到十分不安;另一方面,伊朗在过去多次秘密发展核能力,许多核设施都是在被外界情报机构披露后,才遮遮掩掩地予以承认。在此背景下,以色列认为单凭一纸核协议不足以保证伊朗不会再发展核武器,需要更加强硬的政策和更加严苛的条款来约束伊朗的核野心。

其次,伊朗核协议实施后,欧盟对伊石油禁运和美国对伊第二轮制裁将暂停;伊朗可以重新连接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将释放超过1000亿美元冻结在海外的资产。以色列认为这些资金有可能被用于支持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同时,制裁一旦解除,伊朗很可能利用丰富的能源换取更多外汇,伊朗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一个经济强大但是政治敌对的伊朗,很有可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大患。

第三,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以及什叶派-逊尼派政治力量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中东多数阿拉伯国家并没有发展核武器的企图,而伊朗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发展核能力的道路并不顺利,因此以色列长期以来是中东地区惟一的有核国家。以色列认为,尽管现在的伊核协议能够约束伊朗发展核武器,但是伊朗建设核能力的企图仍然存在,“民用核技术”转化为“军用核技术”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伊朗获得核能力,将挑战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核垄断地位,削弱以色列的核威慑能力,同时会刺激阿拉伯国家发展自己的核能力,整个中东地区很可能将陷入核竞赛,届时以色列的安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第四,伊朗核协议的签订预示着美国与伊朗将重新接近,以色列的地区作用将大打折扣。伊朗和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和打击“伊斯兰国”等事务上存在着诸多利益契合点,随着美伊关系缓和,伊朗可能会在地区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久前,就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和伊朗驻阿富汗大使“共进午餐”。尽管当前以色列在上述地区问题上与美国和其他地区国家在情报等领域享有重要合作,但是以色列的影响力毕竟有限,既不可能代表美国直接抗击“伊斯兰国”,也不可能公开介入阿富汗问题,更不可能公开、大规模地支持叙利亚国内政治派别。失去独特作用的以色列很可能被美国抛弃,这是以色列最担心、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外交之路是宽了还是窄了

长期以来,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矛盾”展开,即以美国为中心,同时深受巴以问题、教派(民族)冲突和意识形态等中东三大矛盾的影响。其中,巴以问题决定了以色列与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关系紧张的现实;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教派矛盾,以及阿拉伯、波斯、库尔德、土耳其等民族间的复杂关系,则为以色列提供了制衡相关国家的机遇;而泛阿拉伯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等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也在客观上为以色列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外交资源。冷战结束后,因为存在伊拉克和伊朗这样的“邪恶轴心”国家,美国不得不通过联合以色列在中东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的“包围圈”。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发展核能力的野心客观上促使波斯-阿拉伯和什叶派-逊尼派之间的民族与教派矛盾上升,在给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合作可能性的同时,也淡化了巴以问题的敏感程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色列面临的外部环境。

但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以及随后可能出现的伊朗回归国际社会,将改变以色列所习惯的地区政治环境。伊朗核协议的签订,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美国和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首次取得相互信任,在一系列涉及教派冲突和民族关系的地区问题上,伊朗的作用可能会被挖掘。在此背景下,巴以问题将会重新成为焦点,以色列的安全和外交环境将受到挤压。

当然,伊朗核协议并不能完全消除美国和伊朗之间的不信任,伊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民族和教派矛盾也不可能完全消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以色列改善外交环境提供了机会。在美国方面,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游说美国国会和影响美国公众的态度,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伊朗无核化公民团”,通过各种方式游说国会议员。但美籍犹太人社团的公关努力却起到“反作用”,不少美国非洲裔和拉美裔公民认为应当同伊朗签订核协议,美国不应屈服于犹太人社团和以色列的压力而否决核协议。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以色列的如意算盘可能落空,对此以色列一些智库提出了利用下届美国政府废除伊核协议的设想。总之,对于目前的以色列来说,维持伊朗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威胁”形象,是其重要外交目标。

在地区层面,以色列私下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当前阿拉伯国家内部情况总的来说是利于以色列的:传统大国埃及政局甫定,需要时间恢复国内秩序和发展经济;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拉克仍然处在内乱之中,无暇他顾;而沙特新国王萨勒曼则更强调团结逊尼派来抗击什叶派在也门、黎巴嫩、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扩张,对于伊朗发展核武器忧心忡忡;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肆意发展,还有就是中央政府孱弱下成长壮大的库尔德武装……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矛盾,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伊核协议范文第2篇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内西尔基17日在总部举行的午间记者会上说,伊朗与土耳其和巴西达成的核燃料交换协议“值得鼓励”。但他同时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执行安理会业已通过的相关决议。

核燃料交换协议达成的当天,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称,这是“积极的一步”,但认为该协议内容存在模糊性,并对伊朗执行该协议的诚意表示怀疑。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17日明确表示,协议不会改变美国寻求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努力。

声明重申,伊朗政府必须通过行动而不仅仅是言辞,表明它愿意遵守国际义务,否则将面临包括制裁在内的后果。伊朗必须采取必要步骤,包括遵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合作,让国际社会相信其核计划完全用于和平目的。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的发言人17日表示,如果伊朗、土耳其和巴西达成的核燃料交换协议的细节得到确认,那么这是朝好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不过,协议即使满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也“不足以解决伊朗核计划的深层次问题”。该发言人强调欧盟将继续寻求新一轮制裁。欧盟认为,伊朗缺乏谈判意愿、不能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是西方继续寻求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决议的原因。正在西班牙马德里参加欧盟―智利峰会的欧洲理事会常设主席范龙佩17日也表态称欧盟的立场没有改变,欧盟密切关注伊朗核计划,伊朗必须消除国际社会对其核计划意图的疑虑。

土耳其外长达武特奥卢18日说,伊朗、巴西、土耳其三国签署核燃料交换协议表明国际社会对伊朗的消极看法有了突破,同时也体现了互信和合作的精神。

达武特奥卢说,伊朗通过签署这项协议表明其灵活性和政治意愿。西方国家不应对伊朗持怀疑的态度而继续谈论进一步的制裁,“谈论制裁只会破坏气氛”。

正在突尼斯进行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17日应询对巴西、土耳其与伊朗就德黑兰研究用核反应堆燃料供应问题达成协议向中国和突尼斯记者表示,中方对此表示欢迎。

杨洁篪说,中方一贯主张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同时认为应该通过对话和谈判的途径解决伊核问题。中国愿意与有关各方一道为推动伊核问题的外交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

5月18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及德国等伊朗核问题有关六方向安理会提交了第四份制裁伊朗的决议草案。

草案建议的主要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伊朗在国外参与核领域的投资活动;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加强在港口和公海对涉嫌运送违禁品货船的检查措施;扩大资产冻结和限制旅行的人员和实体名单;禁止各国与伊朗进行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建立负责监督制裁执行情况的专家组等等。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安理会就制裁伊朗决议草案举行的闭门磋商结束后向媒体表示,在安理会讨论伊核问题并不意味着外交努力的大门已经关闭。

李保东说,最近在伊核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我们重视并欢迎巴西、土耳其同伊朗就德黑兰研究用核反应堆燃料供应签署的协议,这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个积极步骤。我们希望各方能够抓住这一机遇,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避免激化矛盾。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的利益。为此,中国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和建设性作用。我们将与各方继续努力,争取通过外交手段找到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办法。

李保东强调,决议草案文本中有一些关于制裁的内容,在对伊制裁问题上,我们是讲原则的,制裁不能影响能源供应,不能影响正常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能影响伊朗人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应对有关制裁进行严格的限定。

伊朗总统高级顾问穆杰塔巴・萨马拉伊―哈希米19日表示,联合国关于制裁伊朗的草案并没有法律根据。伊朗希望有关国家能够支持伊朗、巴西、土耳其三方新近达成的核燃料交换协议。

伊核协议范文第3篇

谈到“核”,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核能”和“核武器”。伊朗是个能源大国,它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0%;天然气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16%。就石油和天然气蕴藏量而言,伊朗百年之内不会出现能源危机。但长期以来,伊朗政府一直致力于核能利用,目的何在?

核技术发展:公开与传说

公开的秘密

早在20世纪50年代,伊朗国王巴列维就开始积极寻求发展核能。伊朗启动核计划,主要是担心苏联的威胁(伊朗与苏联有漫长的边界)。当时,为了抵御苏联南下,美国成了第一个支持伊朗发展核能的国家。1957年,伊朗与美国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根据该协议,1967年美国为德黑兰大学提供了一个用于研究的五兆瓦反应堆。

继美国之后,1974年,西德帮助伊朗在布什尔建造的两个1300兆瓦轻水反应堆破土动工。1975年,法国和伊朗也签订协定,启动核合作项目。按巴列维国王的设想,到20世纪末,伊朗要在全国建造23座反应堆并投入运行。至1979年1月,即巴列维国王出走之前,美国已向伊朗出售了八个反应堆,法国向其出售了五个。伊朗与其他国家签署了建立六个核电站相关协议,其中西德帮助建设的两个反应堆一个完成了85%,一个完成了60%。此外,德黑兰研究中心的核反应堆也开始运行。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伊朗新政权放弃了巴列维的核计划,中止了与西方的所有核合作。但是,由于新政权面临着来自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加之随即爆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以及与伊拉克、以色列激烈的军备竞赛,伊朗政府很快决定恢复一度中断的核计划。

1983年夏季,伊朗新政权希望西德能建完原来的核反应堆,但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西德未与伊朗签约。1984年,伊朗政府开始与阿根廷进行核接触,核计划重新启动。1989年,伊朗开始在阿根廷的帮助下开采铀矿,并与阿根廷签署了建设处理铀矿石设施的协议。但在美国的干预下,1992年1月,阿根廷政府单方面宣布中止该协议。接着,印度也宣布将不再履行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停止向伊朗出售核反应堆。同年,法国和德国都拒绝了与伊朗恢复核联系的要求。

90年代以后,面对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海湾战争,以及以色列与土耳其的军事合作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伊朗决定加大发展核技术的力度,伊朗的核计划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鉴于德法拒绝恢复与伊朗签订的核协议,伊朗只好与俄罗斯就建设布什尔核电站问题进行谈判。1992年,双方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协议》。随后,两国又签署了核电站以及提供核燃料等协议。2002年7月,伊朗与俄罗斯签订协议,俄罗斯帮助其再建五座核电反应堆,这是进入新世纪后伊朗与国际社会进行核合作的最大项目。

传说中的谜

据说,早在1986年巴基斯坦“核弹之父”阿卜杜拉・卡迪尔・汗就秘密访问过伊朗。作为两国核合作的一部分,巴基斯坦答应在其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核科技研究所培训伊朗物理学家。

苏联解体后,伊朗利用了这一事件带来的机会。1992年上半年,西方大量报道说,哈萨克斯坦数件核武器去向不明,并推测,它们可能已运到了伊朗。还有报道说,伊朗出价20万英镑签约雇用前苏联的核技术人才,以便帮助制造原子弹。这些迫使老布什政府宣布雇用前苏联所有核科学家。此外,伊朗还利用国际市场和“核黑市”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伊朗的核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上世纪90年代,伊朗人使用的惟一一套重要的核研究设施还是美国提供的那个五兆瓦的反应堆。到了2003年2月9日,伊朗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已成功地开采出铀,并在伊斯法罕、卡尚两地建立了提炼浓缩铀的工厂。伊朗已初步建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伊朗如是说

早在1974年,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就致信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将“中东无核区”的议案列入29届联大议程。此后,伊朗代表又与埃及代表联合提出“在中东地区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决议草案。该草案被联大通过。

但是到1989年,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说,“在别人威胁我们的情况下”,伊朗必须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当然他在许多场合更多强调的是伊朗的核设施只用于核研究。1993年2月,他又说:伊朗没有核武器,也不想获得这种武器。伊朗只对“民用”核技术感兴趣。

面对伊朗成为美国下一个打击目标的可能,在伊拉克战争开战之际,2003年2月9日,伊朗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已成功地开采出铀,并在伊斯法罕、卡尚两地建立了提炼浓缩铀的工厂,伊朗初步建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但是,到了10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讲话说:“我们经常说,我们不需要核武器,因为拥有这样的武器并不彰显力量。”伊朗总统哈塔米也表示,伊朗可考虑有条件地停止其浓缩铀提炼项目,前提是“伊朗发展民用核计划的权利得到保证”。

伊朗发展核武器的矛盾表态表明,一方面,它希望有一个安全的“无核”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又希望创造出一种核威慑以保证国家安全。

核问题的演变:神话和现实

从神话到现实

伊朗发展核武器是神话还是现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既可能是神话,也可能根据需要变成现实。

伊朗发展核武器成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等国的做法。伊朗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极为不满,1991年10月,《伊斯兰共和报》曾载文称:“美国、其他一些国家的政策和这个侵占巴勒斯坦的政权有权掌握核技术,而其他国家却被剥夺了这种权利。这只能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武力说了算。这是一种野蛮时代的逻辑。如果允许以色列拥有核武器,那么,伊朗为什么不能拥有?”

美国坚决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小布什一上台就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定为“邪恶轴心”国。2002年9月,美国商用卫星拍摄到一组照片,发现伊朗中部地区有可疑的建筑物。经美国科学和国际安全研究所专家分析,认为一个是浓缩铀加工厂,一个是重水反应堆设施。于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始对伊朗进行新一轮的核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指出伊朗需要立即签署并执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以使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突击检查,同时解决有关伊朗秘密核计划的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2003年6月,布什首次表明,美国及其盟国“不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9月9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上,美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布里尔指责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声称准备给伊朗“最后一次机会”证明其没有秘密发展核武器。

在美国对伊朗实行强硬政策的同时,以色列计划对伊朗核设施轰炸的传闻接连不断。2003年8月下旬,《华盛顿时报》披露,以色列已秘密制定了一项轰炸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计划,并为空军战机绘出了轰炸飞行路线图。10月11日德国的《明镜》周刊、12日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邮报》和美国的《洛杉矶时报》大肆报道,以色列军方和以色列间谍机构摩萨德为偷袭伊朗核设施做了各种准备。

美国对伊朗的强硬政策以及有关以色列军事袭击伊朗核设施的传闻,加强了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决心,也加快其步伐,使其有可能由神话变为现实,而这对于解决伊朗的核问题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神话到神话

美国一再声称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其真实目的是要小题大做,希望借安理会来制裁伊朗,并扩大美国在处理伊朗核问题上的作用。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希望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的人尽可能不要这样做,如果有人真要将该问题拿到安理会解决,他们必须明确说明希望安理会采取何种行动,不能只是将问题提交给安理会,却不对安理会如何处理问题做出明确表态。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总干事巴拉迪也坚决反对美国的这一提议。国际原子能机构希望在督促伊朗与其合作的同时,尽量避免给美国打击伊朗提供任何借口,伊拉克战争后更是如此。

为了通过文明对话来解决伊朗核问题,欧盟大国积极斡旋。2003年10月21日,德国外长菲舍尔、法国外长德维尔潘、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对伊朗进行“史无前例”的联合访问。在此基础上,伊朗同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更加严格的检查,完全公开其核计划,并暂停铀浓缩活动。今年6月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又通过了由德法英三国提出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案。伊朗本着“文明对话”的原则积极与欧盟合作。如伊朗提前交出了能够澄清其核活动的文件,并宣称将无条件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伊朗领导人多次宣布暂停其浓缩铀计划。最近伊朗迅速释放了八名误入伊朗领域的英国军人,这可视为其对西欧国家通过文明对话解决冲突的回应,表明伊朗希望营造一个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

“文明对话”可使伊朗发展核武器停留在神话阶段,连美国也不得不承认和平对话所带来的成果。

伊朗发展核武器到底是神话还是现实,取决于国际社会的作用和伊朗人对国际社会的认识。

不是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伊核协议范文第4篇

“我们在谈判中的主要收获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伊朗人将不会屈服于欺辱、制裁和威胁……对于伊朗来说,这是一场胜利。具有最先进军事能力的国家已经承认伊朗人将不会对压力屈服。”4月9日,伊朗举行活动庆祝“国家核技术日”,总统哈桑・鲁哈尼头戴白帽,身穿黑袍,举行电视演讲,宣布了这一喜讯。

伊朗VS美国:谁的胜利?

自鲁哈尼2013年6月上任后,伊朗核谈再次回归联合国的谈判桌―伊朗提出解决伊核问题新方案以及时间表,以换取西方取消经济制裁。由于致力于振兴伊朗经济和引领其社会转型,鲁哈尼本人也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伊朗的邓小平”。

近两年来,尽管外界不可获知围坐在谈判桌上的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以及伊朗官员,究竟上演了多番怎样的唇枪舌剑,但迄今为止的每一次谈判,在媒体的报道中都显得异常艰难。

此次核谈最主要的成果,是各方宣布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但在4月2日该计划宣布达成后,外界发现,谈判中最主要的美伊双方对文件有着不同版本的阐述。相比美国国务院的文件,伊朗版本要简单很多。

“各方的公开声明及外交表现说明伊朗和西方谈判国家(尤其是美国)之间还存在着重要分歧。”据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赵通介绍,伊朗从4月2日至今没有自己的协议版本,而只是和欧盟一起了一份不长的且较为笼统的共同声明,里面提到限制铀浓缩、重新设计Arak重水反应堆、不进行乏燃料后处理等关键措施,表明相关谈判方就这些主要议题达成了总体共识。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比如何时及如何取消各方对伊朗的制裁,使用了较笼统的语言。

此外,伊方版本称达成全面协议后,欧美将立即“解除”所有经济金融制裁;美方版本则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遵守核相关承诺后,将“冻结”制裁,而彻底“解除”制裁将耗时数年。

“美国版本的协议中,对伊朗核能力的限制更为严苛和全面。如果这个成为各方最终接受的版本的话,我认为将是一份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协议。因为里面对伊朗的核能力做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堵住了任何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可能路径。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这个版本得到了伊朗的正式认可。”赵通解释称,因此美国的做法更可能是一种谈判手段――即先声夺人地把自己理想的方案抛给国际社会,造成一种既成事实的国际印象,给伊朗在下阶段谈判中想再就里面的问题讨价还价制造困难。当然,美国政府也希望尽可能拿出一份看起来有利于美方的方案,用于防止国会及其他强硬派找借口杯葛下阶段的谈判。

然而,这份看似保留了美国绝对优势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在美国部分核问题专家看来,美国的文件中在很多关键问题上表述不清。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承认,“这是目前我们保证伊朗不获得核武器的最大的赌注。”《华盛顿邮报》则形象地比喻称“奥巴马正在走钢丝”。

相比而言,支持派则认为美国这一做法是在试图拖延伊朗拥有核武器,这比与伊朗开战,或者不顾一些盟友反对、继续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这两个候补选项要好得多。但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以色列则表现得很激烈。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拿朝鲜核谈的失败案例来证明此次与伊朗达成协议是一个“重大错误”,国防部长摩西・亚龙更撰文称,“目前的伊核框架将使战争变得更为可能。”

就在各方争论不下时,鲁哈尼公开表达了强硬态度:“除非所有制裁在同一天被取消,否则我们将不会签署任何协议。”6月30日将是伊朗核谈制定最终协议的截止日期,如此剑拔弩张的态势也让不少人为伊朗核谈的最终走向感到担心。

对此,20年前曾参与过朝鲜核问题谈判的两位前美国外交官员罗伯特・加卢奇和乔尔・威特公开提醒道,“美国的谈判者正在为最后的协议努力,他们有权参照我们以前(与朝鲜)的经验,但是他们应该忽视那些以朝核会谈为教训而放弃外交途径的做法。外交可以在政治意愿和可持续性推进上取得成功,(伊朗核框架)协议本身只是一个开始。”

伊朗核谈的中国利益

就在外部一片喧嚣之际,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却有了务实进展。此次伊朗核框架协议达成一周后,伊朗石油部长比间・尚甘尼进行了上任两年以来的首次访华。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一直参与伊朗核谈。最近两年进行的核谈中,中国比以往更为积极:2013年11月,在伊朗核谈达成阶段性协议最关键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专门致电鲁哈尼,就一些实质性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且鼓励鲁哈尼积极考虑与六国达成临时协议;2014年2月,中国方面提出了“五点建议”,为后续的磋商创造了积极的政治环境;4月1日,中国又提出了“四点主张”。

赵通向《凤凰周刊》记者指出,鉴于中国在伊朗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不断加大,各方对于中国的意见和立场较为重视。中国也是唯一与相关各方均保持有较良好关系的国家,所以有扮演重要协调角色的空间。“如果中国政府加大对其相关外交斡旋活动的报道和宣传,将更有利于外界对中国的积极作用有更充分的认识。”

自2012年伊朗受到西方经济制裁以来,尽管中国收敛了对其石油进口,但仍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石油进口客户,伊朗则是中国第六大原油进口国。2014年中伊贸易破历史新高510亿美元。此次伊朗核框架协议达成一周之后,比间・尚甘尼的访华就是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据路透社报道,此次中伊就进口石油的价格进行商业会谈,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正在为西方解除经济制裁做前期准备,寻找可以快速出口的目标国。如果西方国家解除对伊朗的制裁,OPEC可能很快需要应对伊朗原油供应增加的问题。

但商业谈判还悬在空中。“主要问题是我们(伊朗)欠中国的钱。中国已经开始在伊朗作业,但还没有收到回报。”伊朗石油部主管商业和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阿米尔・侯赛因如此解释。他也表示,伊朗仍希望使用中国公司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开采。在美方看来,此举旨在降低西方制裁对伊朗的影响,迫使美国签署协议来解除针对伊朗原油出口的限制。

伊朗石油部长访华当天,中国外交部中东特使宫小生也到访伊朗首都德黑兰,会见伊朗副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并推广中国的“一带一路”。此前鲁哈尼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表示“非常赞同”;宫小生则表示,伊朗“或会成为最早初见成效的地区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建造由中国新疆到巴基斯坦,再连接伊朗的天然气管道。伊朗方面表示,管道的伊朗段已经建好,全长560英里(约合900千米),始于该国的一个天然气田。

伊核协议范文第5篇

自从朝鲜和伊朗核问题出现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称IAEA)可谓频频曝光,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更是成为上镜率最高的政治明星之一 由于美国等大国的卷入,伊朗在核查问题上时而与国际社会妥协合作,时而表现强硬,致使伊核问题久拖不决 IAEA作为国际上核安全的专业管理机构,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点

核查与制裁

1957年10月,以促进原子能和平利用为宗旨的IAEA在维也纳宣布正式成立 IAEA的成立是大国之间以及有核国与无核国之间博弈与妥协的结果,其法律地位是一个与联合国相关的独立国际组织,实际地位相当于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成立之初,由于美俄在核问题上矛盾重重,IAEA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1970年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赋予IAEA监督执行和平利用核能的职能,IAEA的地位陡升,其防核扩散功能也受到了重视和加强 1997年,IAEA通过《全面安全保障协议附加议定书》,又扩大了核查权限,其中规定受核查国必须向IAEA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IAEA增加核查与监控核设施的数量及增加突击检查的次数等 IAEA要求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都要签署议定书

2002年8月,媒体开始披露伊朗在其中部地区秘密建造两个核设施的消息 此后伊朗核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 伊朗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2003年12月,伊朗驻IAEA代表萨利希在机构总部也签署了《全面安全保障协议附加议定书》,但至今,伊朗国内一直没有批准该议定书,这就使得更为严格的核查工作无法展开

2004年6月1日,IAEA向其理事会成员国提交的秘密报告中认为伊朗没有申报进口第二代浓缩铀离心机的零件及来源,并敦促伊朗尽快澄清此事 2004年9月,美国怀疑伊朗核科学家在位于德黑兰东南30公里处的帕尔钦军事设施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公布了七张用卫星拍摄的该基地照片,伊朗核问题再度引起各方关注 2005年1月,伊朗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同意IAEA的核查人员前往帕尔钦军事基地

2005年8月,伊朗拒绝了各方为解决核问题的提议,并恢复了在伊斯法罕的铀浓缩活动,伊朗和IAEA的关系开始恶化 2006年1月10日,伊朗正式拆除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恢复了核燃料的研究活动 2月4日,IAEA理事会通过决议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和大会处理 安理会先后四次通过决议(1696号 1737号 1747号和1803号)对伊朗实施制裁

一张谁都想出的牌

迄今为止,IAEA没有就伊朗是否发展核武器得出明确的结论 2007年11月,总干事巴拉迪向机构35个理事国提交了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报告 报告认为,伊朗在澄清铀浓缩离心机问题方面采取了与IAEA合作的态度,但是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IAEA无法就“伊朗核计划当初最基本的性质得出结论” 在2008年2月22日的报告中,巴拉迪称“IAEA仍不能确定伊朗是否拥有未申报的核材料以及是否进行了未申报的核活动,因此无法断言伊朗核计划仅具有和平性质”

IAEA每一次核查报告的出台,可谓慎之又慎,煞费苦心 每次报告出台之前,美国和伊朗都会较量一番 常见的情况是,当IAEA酝酿出台新报告时,美国及其盟国则忙于筹划如何进一步制裁伊朗,伊朗则会威胁如果出台不利于伊朗的报告从而遭致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制裁,伊朗会采取报复措施,如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加快铀浓缩活动等 而每当 IAEA出台新报告后,美国和伊朗对报告的权威性却很少表示质疑 但有意思的是,双方对报告的解读却有着天壤之别 巴拉迪在2007年11月提交的报告中认为伊朗申报的核设施和核燃料情况与IAEA掌握的情况相符 但报告同时也指出,伊朗至今仍然没有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停止铀浓缩活动 对于这份报告,伊朗总统内贾德表示欢迎,认为该报告“证明了伊朗的清白”,联合国安理会继续有关对伊制裁的讨论将是“没有法律根据的” 而美国却紧紧抓住报告的后一部分不放,认为既然伊朗没有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停止铀浓缩活动,那么安理会就应该进一步扩大对伊朗的制裁

2008年2月22日IAEA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报告出炉后,美伊解读更是相差万里 巴拉迪的报告认为伊朗已就核计划中绝大部分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回答,但伊朗仍未彻底澄清其核计划是否具有军事目的 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贾利利对报告大加赞赏,他认为巴拉迪的报告证明了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 内贾德甚至据此要求美国及其盟友就对伊朗的制裁道歉并赔偿 美国则认为伊朗与IAEA的合作并不充分,伊朗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拖延时间,只有继续推动安理会对伊朗制裁才是当前的要务

美伊双方都拿IAEA来做文章,这对IAEA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IAEA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本身需要独立 公正 客观地进行核查,维护其国际威信,防止自身成为强权国家的工具 但IAEA核查工作的展开却又离不开主要大国的合作与支持 如美国向IAEA日常运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 财力 物力 人力 情报等支持 据统计,在IAEA的关键部门(如核查部门),美方雇员的数量甚至能够占到将近一半 美国缴纳会费比例占到IAEA经费总额的25% 此外,IAEA机构的管理模式也是采用美国人的工作方式 有的国家甚至抱怨说, IAEA的重大决策和计划多由美国人提出,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执行罢了 因此,对IAEA来说要做到不偏不倚确非易事 不过,多年来IAEA在伊拉克 伊朗 朝鲜等多场核危机中虽常处窘境,却常常能够起主导作用,赢得各国的尊重 2005年,IAEA和总干事巴拉迪因在防止核扩散以及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核查成功三要素

当前IAEA的主要功能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促进核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发展与利用 二是保证核材料与装置的安全并保证其得到保护 三是提供和进行安全保障和核查,以保证核原料和核设施没有被应用于军事目的 理论上说,将和平利用核能技术转为军事目的并不是什么难事,一国完全有可能打着和平利用核能的旗号发展核武器 因此,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中的无核国家进行核查就尤为重要

从IAEA多年的核查实践来看,核查工作能否奏效,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大国因素的影响;被核查国的配合与否;核查制度的完善程度

历史上,IAEA曾经遭遇过多次核查僵局,如IAEA曾经对以色列的核设施进行过核查,但以色列成为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标志着冷战时期 IAEA在以核查工作的失败 这其中就有大国因素的影响 此外,IAEA在朝鲜 伊拉克的核查也阻力重重,核查工作时断时续

当然,IAEA也有过非常成功的核查案例 如IAEA在利比亚的核查则要顺利得多 从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起,到2004年1月美国和IAEA就拆除利比亚核设施的项目达成协议 IAEA开始实施对利比亚核设施的核查工作,2004年3月利比亚就与IAEA签署了《全面安全保障协议附加议定书》,给予IAEA广泛的核查权,利比亚的核活动开始处于IAEA的安全保障之下 其间,利比亚政府给予IAEA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