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精选5篇)

  •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专业能力方面 2013年7月自XX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加入了XX公司,来到了XX公司计财部。在计财部实习的三个月期间,主要是熟悉凭证与业务,XX作为XX的“龙头”,业务涉及面多且复杂,通过翻查凭证并轮岗实践的过程中,粗略的了解了塘沽作业公司的收入、成本…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精选5篇)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方面

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认真学习党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热爱祖国,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也立志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其次是在行动上落实。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为人热忱、真诚,正直,群众基础较好,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较强。我非常拥护党的政策和方针,每天都坚持看新闻联播,关心和学习国家时事政治,把党的政治思想和方针应用于工作中去。第三是注重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衷心拥护党的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掌握并能够熟悉运用理论知识,帮助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加强学习仍将是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社会发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客观要求。

二、专业能力方面

2013年7月自XX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加入了XX公司,来到了XX公司计财部。在计财部实习的三个月期间,主要是熟悉凭证与业务,XX作为XX的“龙头”,业务涉及面多且复杂,通过翻查凭证并轮岗实践的过程中,粗略的了解了塘沽作业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报销、资产、关联交易等基本业务构成。

2013年10月在**事业部内部竞聘中,凭借优秀的英语水平,成功竞聘中海**欧洲**公司行政管理一职。2014年2月至2015年7月近一年半的海外工作经历中,由我组织的访问接待共计12场,接待人员达32人,包括接待**公司法律合规部经理、组织接待**审计部一行、**事业部装备部一行、并组织接待了2014年ONS国际石油展的大小事务等等。同时能够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与国际雇员无障碍沟通并和谐相处。

2015年7月回国至2019年8月31日,一直担任平台会计一职,先后在XX、XX、XX任职。跨越了从陆地基地到自升式平台,从钻深50ft到75ft,从国内平台再到外籍平台,接触到了多类型的业务。首先,预算管理方面:按时、按质完成每年年度预算的编制,并出具详细的预算编制报告。其次,收入管理方面:平台提前做好收费依据的收集、检查及甲方《收费确认单》的填报,并于合同下发第一时间及时送交甲方费控审核,遇到存在争议的问题,能够及时与甲方相关人员沟通交流,同时,上报事业部市场部及商务合同部。甲方审批完成后,做好收入台账的登记、收费单的系统录入、上交财务等后续工作,以便作业公司计财部顺利开出发票,并合理降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再次,成本管理方面:按规定程序完成修理费、船检费、差旅费、保健费、拖航补贴、待命费、探亲费、疗养费等各项成本的报销,认真查验所有发票,确保提供票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合理性,填制付款申请单,执行线上审批程序,进行账务处理。按照财务部门要求准确上报《资金滚动计划表》,达到体系要求:周资金计划准确率达95%以上,月资金计划准确率达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石油寒冬,自2018年开始,为响应公司提质增效号召,我勇于承担,同时接管了两个平台,双重的工作压力使我在磨砺中不断总结成长。当时XX作为XX第一个外籍加外租的新平台,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许多业务都是第一次接触,尤其在租金支付方面需要不断与各部门、船东以及公司沟通协调。因为业务新,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我都能找方法去一一化解,最终在XX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后,帮助总结了外籍平台租金支付流程,为后续新的外籍外租平台提供了工作流程范本。

2019年9月1日至今,竞聘成为**薪酬税务核算岗的一员。自工作以来,承接了831**、**、**公司(天津)的所有薪酬业务,以及430、630、930多家单位的上线前准备,上线后的业务沟通,包括:430**公司的总部职工薪酬一单到底业务,为了保证薪酬的额按时放放,创新时间截点表单,并对每一个环节设置应急预案。630**南片上线,因为有831已上线片区的支持,**南片的上线都比较顺利,上线初期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提单口径等一类系统上的问题。

2021年4月,完成了XX及XX三家公司代码下的所有薪酬业务,包括工资、奖金的计提及发放,五险两金的发放,年终奖、效益奖的预提等。其中根据《关于规范工会经费会计核算的规定》本月对工会经费往来科目2021年期初余额、发生额进行了切换。同时对目前使用的与工会相关的虚拟客商进行清理。承接了专项工作:作为总账及报表业务部(系统组)成员,负责优化ZFI1020执行度。收集ZFI1020无法引入的关键字段并整理引入问题。

协助XX组一同梳理C-供应商,C-客户错误的原因:1)批导模板版本错误,由于运营系统中更新了批导模板的版本,而属地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会造成串行的现象。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中间增加了伙伴PC字段,而属地提交的还是旧版批导模板的情况下,会造成CN列自动前移至C-客户列,造成C-客户取到CN。2)属地在供应商列填写了总账科目明细,共享做账时未删除,造成取到了C-供应商。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2篇

区域经济专业建设应用技术型21世纪以来,在经济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下,我国社会迈入转型期,以产业革命的发展周期和新的国际分工为依托,形成了不同产业集群支撑的区域经济。纵观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特别是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在与区域经济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性上不足,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服务面向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特色等诸多问题,加剧了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给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是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多元化宽口径发展

黑龙江省委提出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明确了我省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项目、优势区域。随着区域经济建设的加快,艺术设计专业人员将面临较大的缺口,人才需求呈现出综合技能素质高、专业交叉性强、职业发展领域多元化的特点。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亟需针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与主导产业相关、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

以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在调研行业现状基础上,做到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以产业岗位群来设立专业结构方向;在课程体系上做到宽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相结合,形成专业化、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课程类别共包含四类:通识教育课程、就业力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行业企业课程。其中就业力核心课程设置分为室内设计模块、景观设计模块、展示设计模块、陈设艺术设计模块,每个模块的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相一致,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行业就业方向:如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陈设设计师、展示设计师、展览策划、项目管理员、工程绘图员、工程预算员等。此外,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外语、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交叉专业领域主干课程的学习,形成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强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黑龙江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等;“十大工程”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三优”文明城市工程等内容,涵盖了与艺术设计行业联系紧密的诸多职业领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产业链的需求有实际的发展意义,但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现象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完善适应结构产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尤其要加强相应技术领域及职业岗位(群)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的硬环境与软环境方面实施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硬件设施方面:包括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实训、项目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形成深度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软环境建设方面:一是要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由在职专任教师、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共同组成。在职专任教师普遍存在应用技术能力欠缺问题,重在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通过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顶岗锻炼等方式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可以划分为实践导向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实践导向教学旨在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密切结合,通过有机整合形成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专业实践教学借助于基础性设施平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通过教学实训、真实案例设计、专业实习等环节完成。项目实践教学搭建于校内外实训工作室及实习基地,运用项目实践、校企合作教学、工作室实训展开,通过多种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及创新精神。

三、地方区域经济要求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鲁昕部长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经验交流会”的讲话中提到艺术教育核心问题是:只有具有现代技术和专业技术训练的人才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对我们高校专业教师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属于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体现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必须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在:

(1)教学方法改革。将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理论部分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具体设计案例进行系统讲授,运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方法进行互动教学。实践部分在专业实训工作室进行,以学生为主导,单独或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承接真实设计项目,教师采用演示、引导、点化等方法进行指导。

(2)师资力量拓展。通过第二课堂等活动,定期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增长间接经验,了解行业一线状况,开阔设计视野。定期组织和指导专业学生参加主题设计比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和鼓励学生提供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校外实践教学。行业企业课程以设计公司进行实践教学为主,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业务和设计项目进行,由专职教师进行监管和统筹,并回校后讨论、总结和教学评估,保证学习与实践的效果。

(4)“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训工作室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技能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校园实训基地为载体,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以动画、环境设计和平面设计方向为主,通过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以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设计应用到具体的工作项目中,通过校企合作、边用边学,实现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总之,实现民办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是民办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战略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要密切保持教育教学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性,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继安.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4.

[2]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12.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地方经济建设;社会服务;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81-02

Agriculture and Forest Specialty Serving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U Qing-fang CHENG Zhen JIANG Zi-hong JIANG Sheng-quan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uzhou Anhui 239000)

Abstract Social service is one of the du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peciality in serving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such as do not closely contact with industry,service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the service ability is insufficient,social service operational mechanism is imperfect.Thus,it can serv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way such as defining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carrying out vocational training,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pecialty;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social services;approach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责。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立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生命力的体现。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1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1.1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1]。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体现了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1.2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价值所在

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提高地方人口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是政府举办高职院校的意义所在,也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所在[2]。如果不能够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难以得到政府的长期支持。

1.3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定会带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这样,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就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共同发展与进步。由于办学成本高,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3]。没有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失去了政府、企业等的支持,高职院校将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 高职农林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

2.1 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不够紧密

目前,农林类专业主要包括农学、林学、园林、园艺、茶学、植物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野生植物资源等。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之前,并没有对当地的产业和市场需求展开必要的调研,而是根据自身的师资、部分领导及教师的意愿等来设专业,使得开设的专业不能很好地对接地方产业的需求。这就造成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用武之地,而公司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2.2 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强

很多农林类的高职院校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紧抓教研、科研工作,将教学、科研成果等作为教师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而服务地方经济的这项职能往往被学校和教师忽略或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强。

2.3 服务地方经济的科研能力薄弱

高职农林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科研工作往往需要长期在实验室或试验田进行大量的试验才能有所结果。不少高职院校r林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科研。再加上一些学校的科研条件有限,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激励体制不成熟,都制约了高职农林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科研工作。

2.4 服务地方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和灵活

从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来看,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组织和管理社会服务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缺乏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和灵活。即使有教师有参与社会服务的想法,也感觉无从下手。同时,很多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没有制定长远的计划,使得社会服务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影响服务效果和服务品牌[4]。另外,很多社会服务的成果无法量化、难以度量,也给社会服务的考核和评价造成困难。这些都需要学校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运行机制。

3 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

3.1 深入农村基层,服务“三农”

高职农林类专业教师可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与带动下,参与各种类型的服务“三农”的活动,如百名技术专家下农村、一村一名农业技术专家、农业项目一对一技术帮扶等。专业教师作为技术指导人员,深入农村基层第一线,走进农村、服务农业,根据农村生产与发展需要,利于发挥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增强工作经验,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另外,也可以和农村生产大户联合,创办示范性种苗繁育基地、花木栽培示范基地、果园、生态园等,形成了示范性产业联合体[1]。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专业所长,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还能使专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培养双师型教师。

3.2 专业教师联系农林类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除了直接服务农村、农民、农业之外,高职农林类教师还可以联系当地农林类企业,深入企业,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帮助解决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当地的农业产业园、园林绿化工程公司、优质苗木生产公司、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公司、植物组织培养公司、茶生产及制作公司等。在为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在公司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场地与机会。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科研项目带动方式服务社会。即专业教师主动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根据基本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引进或自主设计开发科研项目,并在实施生产项目的过程中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然后将科研项目研究的成果交与农林类企业开展合作,并及时转化成生产力。

3.3 通过校企合作、校办工厂等途径服务社会

高职农林类专业可以和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农林类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发展校办产业,支持科研实力强、科研成果多的农林类专业创办经济实体,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以各类培训为契机,服务社会

高职农林类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政府或市场需要,给各类人员开展培训,如农林类企业员工专业技术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前培训、农民提高劳动技能及创业培训、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等。根据学员特点,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趣味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在达到良好培训效果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5 成立科技小组,开设专业技术咨询室

高职农林类专业教师可以组建科技小组,开设专业技术咨询室,为需要的公司和个人提供农林类技术资料;同时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答疑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社会服务,同时也锻炼了专业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

4.1 明确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强化服务意识

办学定位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2]。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办学特色,尤其是突出“地方性”“高等性”“职业性”的特点。农林类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建设、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式方法选用等都要围绕办学定位来进行。

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对接。地方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将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判断职业与岗位需求,从而进行相关专业的设置,直接对接当地产业,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服务。

4.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是高职院校正常开展工作和培养学生的基础,高职农林类专业的实践性均较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均较高,但是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指导水平较弱,不仅影响了对高技能型学生的培养效果,而且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有所欠缺,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关键。具体可通过教师下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教师到企业参与培训、从企业引进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企业聘请高职称及高技能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4.3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应该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推行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质量控制。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实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这需要高职院校做到育人理念与用人理念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

4.4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发展建设中,实践教学条件简陋,资金不足,设备设施不完善,影响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农林类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为提高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4.5 产、学、研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资金的限制,大多未建成独立、完善的实训教学基地。企业由于生产需要,往往设备齐全且先进,但缺乏全面掌握系统性理论知识的人员。因此,可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和生产设备,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解决技术难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另外,学校也可以和企业开发企业所需的专业和课程,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还可以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学校接受企业委托,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及人才相互渗透,推动校企共同发展,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目标。高职农林类专业只有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拓宽办学思路,树立服务意识,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职业教育中彰显吸引力和竞争力。

4.6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广泛参与职业培训工作,为当地的农林类企业员工、下岗工人等提供职业培训,丰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在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扩大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5 结语

总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与发展动力,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高职农林类专业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在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林类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6 参考文献

[1] 梁继华.高职涉农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15,82(1):24-26.

[2] 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22-24.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专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8-0076-02

[作者简介]葛海英(1978―),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宿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状况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职业技术院校也必须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目标。可以强化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模式与制度等,不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术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1]目前职业技术院校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必须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寻找正确与科学的出路。

二、当前职业技术院校面临的困境

(一)缺少足够的教育经费

现在,中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社会团体的捐助、企业投资、政府拨款及校办企业等。然而,国家不会拨款给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因此一般大学设立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无法获得教育经费,学校经济建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新建的职业技校获得的专项补贴较少,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经济需求。民办职业技校多由企业资助创办,而无法保证自主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民办职业技术院校获得的教育经费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2]诸多原因导致中国当前的职业技术院校缺少足够的教育经费。

(二)管理制度与模式存在缺陷

在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工作方面,不但应具有科学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而且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诸多职业学校院校为了增加学校经济收入,为了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纷纷扩大招生。尽管学生越来越多,然而一部分学校仍然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教条、落后,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与人性化管理,从而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一名职业技术教师,不但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专业的应用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及较高的品质与素养。目前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是招聘学校毕业生来作为教师,然后将教师送至高校进行进修培训,根本没有为教师提供正规的教育与实践培训,从而导致职业技术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缺乏社会实践与教学经验。而经费也是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师资培训,提高师资力量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缺少足够的教育经费,从而严重阻碍师资培养工作的进行。

三、职业技术院校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增加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

在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网络教学系统,如开始网上选课、网上查询成绩等,这样不但便于教学管理人员更加便利地开展管理工作,而且也会给师生带来更多便利。尽管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具有很多优势,但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其永远都不能与人类相比较。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与能力,主动关心学生,在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教师实施教学管理的原则即以人为本。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创建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引导师生与社会各界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鼓励其提出更多意见与建议,积极采纳,从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3]

(二)增加教育经费

第一,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在当今经济社会,职业技术教育不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与效能,而且在文化、政治及社会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效能。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培育出很多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所以,政府应投入更多资金以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第二,鼓励更多企业投资。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企业将资金投入教育。目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即为拥有高水平的职业人才。所以,在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方式上,可以改变传统的国有公立形式,选择私人办学及合资办学等。第三,引导学生及其家庭树立科学的职业技术教育消费观念。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老百姓也逐渐提高个人受教育需求,更多的家庭愿意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子女的教育,同时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

如果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那么就无法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职业技术教师队伍,如建立相关政策,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从而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技术院校需要的教师队伍类型,也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有力支柱。职业技术院校可以以公开招聘的形式,从社会中引进高端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如从事教育工作的高级技师等,渐渐培养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结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与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也日益重视教育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职业技术院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采用健全的教学模式与制度,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满足经济文化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技术院校还处于一定的困境中,希望社会各界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支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现有问题,从而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45-46.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新世纪的十年中,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战略重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既已建立起一批初具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又构建起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增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显然没能适应这一新的时代召唤,诸多因素的错综合力使得其面临多维发展困境。如何在改革创新中继续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发展,是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本文拟在分析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域特点进行深化整合,以期为改善当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局面提供可能的依据与建设性模式。

一、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江西省的58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包括一些新升本科高校,都围绕着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然而,在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不可避免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既阻碍着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困扰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综合而言,目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硬实力的不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条件难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是当前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硬件是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投入比培养普通大学生的投入显然要高,尤其是先期实训基地的巨大投入。然而有关统计表明,江西全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2008年平均负债4564.3万元。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首先要保证重点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的投入,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有限。可以预见,沉重的债务必然成为影响高职院校稳定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障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在于它的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然而,如果不具备充足的实训基地和实践场所,教学和训练的质量将无法保证。

其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软实力的不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软肋。如果说基础设施是高职办学的硬实力的话,那么教师队伍的实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就是其办学的软实力,两者自然是不可偏废。但从当前江西省的实际情况看,这一软实力成了高职发展的软肋。第一,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并不理想,甚至有些院校基本就不重视师资建设,这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自然难以适应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需要。教师队伍教学经验与实力的强弱对教学质量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有关调查表明,近些年来,用人公司在招聘江西省高职毕业生时对其工作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的满意度非常之低。不能不说,这同高职院校的师资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第二,教育观念的相对落后也是影响高职发展的又一因素。高职生被认为是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的差生,甚至被看作是难以雕琢的朽木。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怎么会有好的生源升入高职院校深造?在校园中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中怎么会有良性互动?尤为重要的是,又怎么会有良好的教学管理策略与行动呢?

二、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模式

(一)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缘起、格局与优势

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端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了适应当时因经济飞速发展导致的各大企业对高级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前联邦德国毅然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以开展广泛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至70年代初,又进一步成立了职业学院。如今,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雄居世界前列,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并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为世界各国所推崇。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高等教育水准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性质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中,以前两种教育类型为主。目前,德国拥有职业学院23所,高等专科学校213所。其中高等专科学校由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学校合并其他从事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以及设计和农业等高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

职业学院基本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的特色在于成功地将“双元制”模式引入到办学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便为相关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学习分为前四个学期的理论基础阶段和后面两个学期的实践提高阶段,非常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积极互动,双方共同制定、完成教学与实训的计划与课程。拥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训练中熟悉了具体的生产流程,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另外,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学制上,职业学院一般为三年,高等专科学校一般为四年,较德国普通高等院校高达五至七年的学制为短,顺应了社会对快出人才的迫切需求,从而具备了技术应用性较强、职业适应性较高的教育优势。

(二)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双元制”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为企业开发充足的、契合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培养能在生产一线独挡一面的应用型和企业型的工程师。因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传授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学生在接受学习和训练后能够独立地完成实际的技术工作。正是在这一培养定位下,“双元制”模式成了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显著特色与主要运作模式。

“双元制”是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立法支持的一种办学制度,它是学生在职业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与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紧密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高职教育由职业学院和社会企业共同协办,其管理机构也由双方机构共同组成。其二,教学中,学生在学院和企业这两个地点,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教材体系进行专业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并以后者为主,使学生尽快熟悉、掌握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艺流程等实践知识与能力。其三,师资队伍包括在高专或高职中传授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院教师、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的培训师傅两大类。对师资的要求较高,如学院教师应兼具职业资质类的“工程师”和“教师”双师资格才能担任,培训师傅具备2到5年的本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等等。其三,职业学院的学生同时具有学院学生和企业学徒两种身份,学生与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并从中领取相应的薪水,具有准职员的性质。

(三)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在德国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5年的实践经验,其中至少有3年是在企业第一线工作。对于在任教师,学校也要求他们定期进入企业之中,把握最新的技术知识,更新实践经验。

此外,对于专职教师而言,他们能够有机会并且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学术进修或者职业实践等发展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自身即设有培训机构,为教师提供进修课程,也有的学校规定教师有机会进入企业实训,以了解实践领域中的最新发展状况。

(四)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合理的的专业设置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涵盖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但以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为主,此外还有社会学、农业、艺术等等。工程技术类主要包括建筑经济、环境和射线保护、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木材加工技术等专业,经济管理类则主要有银行、财会、数据处理、卫生事业、贸易、房地产经济、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国际税法、国际营销、媒体与通讯经济、运输经济、税收与审计、经济信息等专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开设的各个专业是社会、企业普遍欢迎的专业,反映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需求。 此外,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所开设的专业以少而精为特色,其专业特色鲜明,突出本校传统,甚至有不少学校集中在一两个专业上。这相对大而全的学科设置模式而言,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同时,其开设的专业还具有地区特色,往往和本地区的企业实际相配套,以便为地区性社会经济服务。而且,德国高职教育的学科建设注重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根据时代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类型,使专业设置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

三、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对江西省的启示

(一)吸收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加强实践环节的培训,以提高江西省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德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周在学校学习两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三至四天。学生既要接受文化理论教育,又要接受实践操作的严格训练,毕业时还需要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只有考试通过者,才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以确保教学质量。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训练,毕业生均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机构的实际需求,并直接进入实际工作之中。在这一启示下,江西高职教育可以考虑安排学生至少一年的时间进入学校周边的企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将产学结合作为江西省培养高职人才的基本途径,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落实理论联系实际。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协同完成教学与培训过程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模式的教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非常紧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既实现了双方的双赢,又利于学生毕业后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社会、企业广泛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培训的实际效果。这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德国各大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因而,江西高职院校应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目标,努力实现国家提倡的订单式培养目标,企业也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工作条件,为教学培训工作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校企之间应加强互动,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

(三)加强江西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其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大于专职教师,这既是其特色,更是其优势所在。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实践领域,如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能够把生产中的实际经验与技术糅合在教学之中,他们能够传授最生动活泼、实用性强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过渡到工作实践之中。当前江西省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相当薄弱,尤其是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理论多,实践少。可以适当地从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化教师结构;鼓励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积极参与专业实践,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支持高职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江西省高职学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

德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考试包括由学院教师和培训师傅负责的平时考试、由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统一组织的国家考试两类。学生可获得的证书也包括毕业证书之类的学历证书和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相分离权威性更强。因而,江西高职院校有必要尽快建立起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有效监督机制,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使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专业建设,使江西省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反映企业单位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