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职计算机教师工作范文第1篇
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化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是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作为计算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在高等素质教育中更是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也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计算机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快计算机教改步伐,从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笔者结合个人多年从教的实践经验,就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策略进行粗浅的探讨,旨在完善高职计算机教学体系,丰富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水平。
1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其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过于落后,不能对市场竞争形势进行有效的把握,同时面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前景,缺乏必要的科研责任与危机意识,在教学管理上管理方式落后且缺乏全面的管理与科学的教学制度,致使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无法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也就无法了解到新时代学生的兴奋点与积极面,无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单一。不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都是毕业以后就直接被分配到计算机教学岗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计算机教师往往缺少一定的计算机实践经验,不能结合社会实际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对高职计算机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且精品意识不够,不仅不能对高职计算机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在教学上也无法分清主次,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备课时代,片面地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上节课的开展中,更是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使学生丧失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
第三,计算机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目前绝大多数的计算机课程,其在教学编写中往往是偏学科体系与学术性的,只是片面地强调于素质教学理念,而没有将知识形成的背景与原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一些老旧知识点的存在,更是无法彰显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与知识应用,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
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较为匮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少计算机教师只是将实践教学环节看作辅助性教学环节,并不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培养出学生较为优异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年来,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加强了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并且加大了实践课程的学时,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独立,并无法在实践课程之中将其充分的联系起来,因此,也就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
2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改策略
第一,进一步革新教学理念。要想做好高职计算机教改工作,就必须对计算机教学理念进行革新。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必须要把握好市场的发展情况,结合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课堂教学工作,从而确保计算机教学资料在实际使用上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其个人专业素养的高低势必会直接影响本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也是做好高职计算机教改的关键所在。首先,应该让教师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并且将教材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多为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们的个人专业素养,同时鼓励教师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最好是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地考察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从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最后,多鼓励计算机教师参与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积累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对学科热点进行把握,发挥学科的带头作用,充分融入教学改革之中。
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正是因为计算机教学内容是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直接体现,所以,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设计符合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并且要确保实践教学模块的针对性、独立性以及实用性。尤其是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师不仅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提高学生在今后的职场竞争力,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
第四,强化计算机实践课程环节。实践性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一个突出性特点。尤其是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抽象思维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拓,从而使学生们的头脑更加的灵活,进一步对学生们的思维严密性进行完善,培养学生们拥有实事求是的高尚品质。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教师还应该做好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解决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高,使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职场生活中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也正因如此,要想达到这一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就必须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实际环节设置上,我们必须基于计算机专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模块,对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组织。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上,必须确保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模块要能够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实践需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当学生完成一个指定模块之后,在进入下一个指定模块之中。正是因为计算机实践授课,不受学科的限制,因此,也就从教学本质上,摆脱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限制,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能。所以,在今后的计算机实践课程环节,计算机教师要有效结合课程学习和上机实习,安排相应实践,提供更多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中职计算机教师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步取代手工记账的模式,减少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极大的提高了财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财务工作的不断发展。因此,高职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置有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教师通常以某一财务软件进行教学,比如说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教学内容只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并没有过多的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其次,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讲解,比如说最基本的办公软件。这就造成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不全面,缺乏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无法从更深层次发挥计算机在财会工作中的作用。最后,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时,大多数高职只涉及其中的一部分模块,比如说建账、记账等,对于其他的模块,如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模块没有进行过多的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只是片面的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没有充分了解电算化的其他功能。
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上机操作相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授课,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只需要根据老师提供的课件逐项进行操作,结果只要正确,就算是达到上机操作要求。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比较死板,一方面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另一方面,学生在上机操作时过于机械化,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能力,达不到教学目的。
3、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也有着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高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展步伐。但是,目前许多高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大多数是通过自学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缺乏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求,因此,如何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培养更高层次的电算化教师是值得高职院校考虑的问题。
二、改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高职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因此,为了改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快完善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会计电算化时一门集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为一体的学科,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重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练习,因为会计电算化时以计算机为媒介,将会计资料信息化、网络化,因此,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第二,重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的设计,懂操作不懂理论只会让学生机械的学习,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材内容设计上,要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问题。第三,不断更新,突出教学重点,避免教学内容片面化。在教材内容设计上要突出重点,注重介绍当期流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对于那些已经落后或者淘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只需要有所了解,使得培养出的会计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2、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
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相结合,教师提供企业案例让学生进行手工记账和电算化核算,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这两种记账方式的对比。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进行手工记账,更深入的了解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电算化核算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使得会计电算化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培训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和知识老化的现象,高职院校可以邀请高水平的财会工作者对会计电算化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参与财务工作,让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让会计电算化教师了解目前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在我过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学者、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高职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要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作用,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
[2] 周庆. 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路[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3] 王忠孝. 试析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J]. 北方经贸. 2002(01)
中职计算机教师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院校 计算机教学 模式构建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中职院校教育教学也需要随之改革,尤其是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比较强,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能够应用到,所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了做好这一教学工作,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构想,在此构想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就需要重新构建,只有确保教学模式和就业导向相符合,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效果才能更加理想。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问题
(一)设定的就业目标和教学目标不一致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因为计算机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相关的技术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地创新,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和就业目标两者相一致。但就整体的计算机教学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教师在进行此专业课程目标设计过程中,将培养复合型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而这样难度比较高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偏差,这样就导致学生最终所掌握的知识和就业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两者目标的不相符,使得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学生和岗位要求不一致,这样学生找工作就会比较困难。
(二)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就业导向存在偏差
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对此专业教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在设置过程中,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教师,都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忽视了教学实践,这样就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具体的实践能力比较弱。而且在此课程体系设计中,单一性比较突出,没有相应的实践指导培训,所以由此培养出的计算机人才和就业导向之间存在偏差,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中职院校开展计算机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是势在必行的。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构建
(一)随着就业导向创新教学目标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处于这一变化环境中的企业需求也是随时改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不能一层不变。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建构过程中,就应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创新。在此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既要包含理论知识,也要囊括实践操作能力,只有根据岗位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学习的知识才能是有用的,学生毕业后才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就业。
(二)校企联合办学
中职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多方面,比如说国家资金支持。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教学实践场地,购置相应的实践设备等,所以中职院校在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但因为院校资金渠道狭窄,所以有些时候因为资金不到位不得不停止实践教学场地、设备的完善。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和相关企业联合办学,由企业投资建设计算机实践需要的场地,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指日可待。同时,院校在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应对企业目前对计算机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岗位需要的技能,进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打算。
(三)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优化这一过程中,院校必须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设置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以此来确保在此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院校应参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选修课,然后还应增加技能训练内容,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实践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四)进行项目化教学
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和就业导向相一致,教师提出了项目化教学。在此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师通过对教学项目进行分解,示范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探究项目,最后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价,以此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项目教学法能够为学生的具体实践提供机会,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是有一定效果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使用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来设计一款简单的小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询很多的资料,然后和小组同学通力合作,一起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五)提高计算机教师团队综合素质
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就应该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来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中职院校可以在节假日,或者是寒暑假的时候,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工作的机会,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对计算机岗位工作的难点有所了解,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为学生传授真实的经验,并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以此来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到。同时,中职院校还可以招聘一些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进入到教师团队中,这部分人才既可以充当任课教师,也可以担任就业指导教师,这样的教师团队综合素质才能比较高,学生的就业导向学习才能有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让学生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顺利地就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教师就应该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计算机岗位要求的调整来优化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才能是有用的,能够为学生适应计算机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喜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08).
中职计算机教师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切实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当今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素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存在学习成绩差、态度差、习惯差的“三差”问题,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果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按照“由简到难”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必然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等软硬件条件已经完全达到要求,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学生上网聊天、冲浪,甚至出现旷课的严重现象,这部分学生主要感觉题型过于简单,不愿听认真听课,但到模拟真题操作时,又不注意细节,容易丢分。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问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缺乏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着不同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一刀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难以应用到自己所学专业中,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1.2 教学信息量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上机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整体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多媒体演示仍然占据了较多课堂实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一定制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实践操作,只是一味地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简单无趣。
根据笔者多年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出一套简单实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特征,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可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教学任务作为课程导向,围绕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断努力。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始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期待心理,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互动,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结合不同院校的不同特征,课程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3.1 明确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到社会工作的一线,参与技术生产、销售管理、营销服务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发展方向,本文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了不同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能力;二是具备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使用能力;三是具备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美化和排版各种文档的能力;四是具备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加工和统计的能力;五是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幻灯片制作、宣传海报制作的能力;六是具备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七是具备组建企业网站、制作企业宣传网页的能力。本文以此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3.2 任务驱动,实现一体化教学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完成工作中企业上级领导安排布置的任务,本文利用企业虚拟办公环境,以锻炼学生实践操作为目标,设计了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典型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排版驱动任务,最终形成了3个典型工作任务和2个综合工作任务,综合工作任务是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整合,以此实施的“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切身体验了计算机应用知识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和能力目标如表1所示:
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和特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引导、学训一体”的模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工作任务,明确完成任务达到的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相应的情景案例引导开展教学活动,再由学生完成任务和提交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开展“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个人的引导地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训练活动,以工作锻炼促进学习,实现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目标。
4 结论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模拟工作情景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个人综合职业素养,形成正确认识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思想,提高个人竞岗就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范潇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J].福建电脑,2012,08:32-33+68.
[2]张福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2013,12:147+150.
[3]邵静.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5:132-133.
[4]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111-113.
[5]陈辉.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实施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62-64.
[6]李光辉,刘伟,邱鹏瑞,赵雄宇.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89-92.
中职计算机教师工作范文第5篇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及学生特点
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计算机教学也应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中。但长期以来,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1.教与学的目标没有明确提出;
2.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更新较慢;
3.教学手段传统落后,难以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4.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5.计算机师资力量不强,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这些情况已经引起了高校的重视,也做出了初步的调整改革,但现今计算机教学状况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要求。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高院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结果:
1.普遍缺乏自觉学习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2.学生缺乏自信,对计算机课程有畏惧心态;
3.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也不愿在课余时间主动去实践;
4.在进高校学习前,由于各地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准也参差不齐。容易有水平高者厌学、水平不足者畏学现象。
因此,选择适当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十分重要。
二、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高职院校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保障,高职院校应当对当前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客观的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师资力量做出建设和完善。首先院校应当重视对教学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对计算机机房设施的完善,从而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保障;其次是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应当引起重视,包括对教师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上的培训以及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保证计算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重视教材的选择以及课外知识的扩充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教材选择与更换的及时性应当引起重视,同时教师也应当以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发展与提高为出发点做好新教材的备课工作。同时教师应当依据互联网等具有信息传播优势的媒体扩充自身的知识量,从而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出一些必要的扩展,以保证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够与时俱进,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快速的结合。
3.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学生兴趣的培养对提高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学工具方面,教师可以选用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