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精选5篇)

  •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作为班主任,我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关心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教育感染学生,切实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工作中,讲政治,讲大局,具有较高的…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精选5篇)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1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顾一年的工作真可谓是有滋有味。作为班主任是全班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和思想状况,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现将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总结。 

一、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方面 

作为班主任,我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关心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教育感染学生,切实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工作中,讲政治,讲大局,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政治素养。多年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自觉抵御不良倾向,思想进步,积极进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一直担任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 

1、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在认真钻研教材基础上,吃透教材。每堂课后重视课堂反思,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书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备课时,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时间安排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授课时,努力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效果,我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不论自己或是他人的公开课,我都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使教研组的每一节公开课都上得圆满成功,公开课后还参加评课活动,使我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此外,我十分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从学生思想、学习态度入手,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首先解决他们的畏难情绪或厌学情绪。鼓励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2、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方面 

我坚持进修学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校本培训及各项校本教研活动,观摩多节优质课,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经常和优秀教师、教学骨干进行面对面得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汲取他们的经验,进一步丰富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班主任工作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2篇

一、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现状

大部分企业兼职教师主要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或者实习指导工作任务。他们很少与教育界同行交流,也很少参与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学校方面只是将课程或者实习指导任务承包给兼职教师,按照课时量给予兼职教师薪酬,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缺失。具体现状如下:

1.学校没有具体落实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兼职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技巧

高职院校制定了一系列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如企业兼职教师选拨和录用标准、跟踪测评体系、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兼职教师教学培训制度等,因各方面原因,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企业兼职教师缺乏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引导,教学质量不高。

2.企业兼职教师没有教学工作归属感和荣誉感,没有充分发挥在教学、课程建设以及科研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面:企业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高职教学技巧和教学理念培训,完全按照自己理解进行教学。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得到反馈和解决,教学工作遇到瓶颈。

专业建设:企业兼职教师没有时间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题研讨以及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工作,学校也很少真正走近企业兼职教师,听取他们企业工作经验以及行业发展前景介绍,校企双方没有搭建好有效沟通的桥梁,浪费了专业建设所需的一线企业资源。

科研方面:随着校企深度融合理念进一步提出,校企联合出版教材、联合申请的课题以及联合发表的论文逐渐增多,但是这部分成果主要是高校教师个人思路的总结。经过调研,挂用企业名义的科研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在科研方面,尤其是文科类科研方面,企业兼职教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企业兼职教师缺乏教学工作持续性,自我认同感降低

企业兼职教师大部分只是通过朋友或者熟人关系介绍,临时应急完成学校阶段性教学或者实习指导任务。一旦有了合适的校内专任教师,高职院校几乎断绝了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质性联系,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企业兼职教师如何实现教学化改造

实现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将企业工作经验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由企业人到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1)规范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流程,选拔能够胜任教学的企业一线技术或者管理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学校出台政策,明确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并兼职教师聘用信息,以学校统一招聘形式招录兼职教师。对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发放聘书,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并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考核要求。学校人事部门能够将这些政策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兼职人员招聘中。

(2)加强企业兼职教师岗前培训教育,落实专兼教师结对互助政策,强化对兼职教师高职理念以及教学技巧等方面的引导。

岗前培训方面:学校落实企业兼职教师岗前培训方案,采取灵活、简洁形式,教会兼职教师基本的高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明确企业培训与高职教学之间的区别。

专兼教师结对互助方面:各二级学院落实结对互助政策,即企业兼职教师用丰富的企业经验、行业前沿知识,帮助所任职的专业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选取等方面建议,使高职教学更贴近企业行业需求;高职专任教师用丰富的高职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帮助企业兼职教师快速适应高职教学需求。通过随堂听课交流、QQ交流以及开会座谈等方式,指出对方教学、科研以及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进步。

2.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生产指导方法教学化的转变

建立企业兼职教师交流群,分阶段设置交流主题,由企业工作经验与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主持,引导企业兼职教师在规定业余时间讨论高职教学特点以及难点、企业与高校教学方法异同点、企业培训与高校教学优势互补等主题,并归纳总结出讨论记录,上传到群共享,或者分发到企业兼职教师员工,帮助企业兼职教师顺利实现由企业人到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3.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生产过程教学化的转变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生产过程与人才培养对接的内容、时间、形式等,将生产岗位安排、生产流程等都安排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技能。

4.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生产考核教学化的转变

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设定课程考核方案,将企业绩效考核系统转化为学生期末成绩评定方案。

三、实现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的保障措施

1.校企深度融合,在教学育人方面达成一致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需要得到所在企业的认同与理解,能够最大限度支持企业人员参与到教育行业,为教学提供方便。校方能够重视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用其所长,在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硬件需求、教学地点选择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兼职教师需求。

2.校方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政策,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完善企业兼职教师绩效考核机制,量化兼职教师工作任务外的考核指标,比如:教研活动记录、教研活动质量、校企联合开发教材、课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3.校方建立档案跟踪机制,全方位记录兼职教师教学工作情况

建立兼职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兼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教研活动、教学科研质量等一切教研工作,综合评定工作等级。

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新媒体编辑专业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实践

1.新媒体编辑专业师资力量建设现状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新媒体编辑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现有8位专任教师。包括2位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退休返聘教师(全职型兼职教师);1位作家;其余5位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从中文、计算机、新闻专业转行而来。因具备企业工作经验专任教师数量少,必须从企业借力,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一起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

2.新媒体编辑专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1)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选拔合适的企业一线技术或者管理人员任教。本院新媒体编辑专业选择兼职教师标准如下:第一,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岗位,且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挂钩;第二,企业兼职教师亲自指导学生完成实习项目或者为学生在校内举办系列讲座或者能够完成一个或者几个模块教学;第三,企业兼职教师工作经验丰富,具备教师基本素质与发展潜力,具有教育热情;第四,企业正规、具有一定的发展实力,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综合权衡以上各方面因素,通过正规的招聘流程,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并与之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合同。

(2)进行企业兼职教师岗前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设定高等教育学、心理学、高职教师道德与修养、教育法学等一系列课程,培训内容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高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经验技能优势何如转变为教学优势等进行。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以互动教学法与现身说法为主,提高培训效率。

(3)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建立专兼教师互帮机制,实现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

①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新媒体编辑专业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采用校企互帮机制,完成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化改造。具体做法如下:

新媒体编辑专业核心课程,比如信息采集与编辑、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网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有对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有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企业兼职教师主要任务:实习与实训指导、校内教学讲座、课程部分模块教学、教学研讨等常规性工作;学校专任教师主要工作任务:课程理论讲授、带队并跟随学生实习、解答兼职教师教学疑难等。兼职教师主要工作地点为企业,专任教师主要工作地点为学校。

②建立专兼教师互帮机制。课程团队内部专兼教师互帮机制,有效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归属感、责任感与荣誉感,顺利实现兼职教师教学化过渡,同时也使高职教学与研究更加接近企业与社会的需求。具体模式及其效果如下:

专任教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帮助:帮助兼职教师解决常规教学疑难。比如:课件制作、教学大纲填写、教案制作、教学日志制作等问题;通过随堂听课或者网络交流的形式,帮助兼职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更快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化过渡。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使得新媒体编辑专业兼职教师很快适宜高职教学要求,教学质量提高很快,也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兼职教师对专任教师的帮助:指导专任教师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教会专任教师具体工作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传递给专任教师行业前沿知识,帮助专任教师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使高职教学更加接近企业需求。课程互助团队中的专任教师增强了企业实践技能,教学内容更加接近企业要求,实用性更强。

专兼互助共同进步方面:专兼教师在两年互助的时间内完成校级重点课题2项,省级课题1项、校内教学企业1个。另外校企联合开发教材正在进行中。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积极性。建立兼职教师成长记录档案,记录兼职教师岗前培训情况、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科研活动参加情况、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专兼课程团队情况、实训基地开发等兼职期间所有与学校有关的工作,根据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评定绩效标准,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3.我院新媒体编辑专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的进一步思考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标准职业的专业化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赵志群(1966-),男,山西阳泉人,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师培养;庄榕霞(1972-),女,福建福州人,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育技术。(北京100875)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08-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项目“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BZD074,项目负责人:俞启定)

[中图分类号]G45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12-04

我国在1993年和1995年颁布《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后,开始建立和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比,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教师资格标准以及相应的资格培训和资格认定制度目前还很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对教师资格缺乏明确的规定以及缺乏统一的资格培训课程标准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进程。开展中职教师资格制度的相关研究,对推动职业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促进中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教师职业资格课程的核心特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职业学校正努力探索系统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如推广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展任务引领的情境教学等,教师的职业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职业角色的内涵也更为丰富:他们不但是专业人员、教育者和培训师,也是人力资源开发师、学生的代表和监护人。教育部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框架内的政府国际合作项目“职教师资标准及其形成方法”中为中职教师确定了一个职业描述(profile),主要内容包括:“掌握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按照职业学习规律正确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和“具有从事职教管理工作和处理相关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等。中澳政府合作(重庆)职业教育项目2007年开发的《重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从“行业联系、教学组织与实施、鉴定、学生服务与管理”等九个“能力领域”提出了要求。

(一)职技高师教育对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启发

文献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职技高师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1)专业设置没有经过系统规划,不能覆盖中职的所有专业;(2)专业教学内容由“对应”专业学科(如工程)派生而来,缺乏充分的实证依据;(3)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缺乏足够学术层次,如烹饪等;(4)课程按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编排,一半以上教学内容没有“职业目的性”,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工作实践的直接联系;(5)高层次的教师培养(如职教硕士)偏重宏观问题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如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有研究者把当前职技高师课程的特点归结为“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按照职业分工和岗位类型设置专业”或者“与经济发展联系较紧”等。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具备严谨的学术逻辑,因为:(1)职教教师尚未成为公认的专门化的职业;(2)技术性与学科性相对,但大量的应用性高等院校也是技术性而不是学科性的;(3)师范性没有全面反映职教和普教的差异;(4)很多普通高校的专业也是按照职业分工和岗位设置的,如医生和律师等;(5)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对现有职技高师课程及其实施情况的研究发现,多数课程的开发指导思想不是来源于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而是“对应”专业科学、教育和心理科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特征,这主要表现在:(1)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工作世界”以及教师的职业活动联系不明确;(2)专业教学强调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大量重复;(3)教学实践很少与工作情境相关,较少涉及工作过程,学生难以建立对教师工作的完整认识。很多院校要求师范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实践教学被简化成了仅仅是获取操作技能,而对习得、分析、传授和研究工作过程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这反映了经验性学习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中的现状。

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对职教教师培养课程的理论认识尚不成熟,无法为中职教师资格培训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因此,要想开发满足资格标准要求的培训课程,还应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教师们所期望的理想课程的特点。

(二)中职教师对教师资格课程的期望

普通高校毕业生理论上不具备直接任教的资格,他们一般在上岗前或在工作期间接受一些相关培训,但由于教育管理机构对这些培训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在本研究中我们抽样选择了全国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百余名骨干教师,请他们针对接受过的培训课程以及心目中理想课程的特点填写调查表格,并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同时设计了以下三对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指标并进行分析(见下表)。

每个教师分别针对现有和理想培训课程各填写一张表格。评价按0~4分5个级别进行(0为完全不符合,4为完全符合)。下图为汽车维修和计算机应用两专业教师评分结果的平均值图。

由图可见,在汽车维修专业的图中,表示两类课程特点的多边形大部分重合,说明教师对现有课程比较满意或者对理想课程没有清晰的设想。同时也说明大家认为现有课程是偏学科性的,而理想课程与工作的联系应当更紧密,这在一级指标“以工作为导向”和“以应用技术为导向”中表现得很明显。而计算机应用专业两类课程多边形重合的部分较汽车维修专业少,说明该专业教师对现有课程不满或者对理想课程有另外的设想。大家对“现有课程是学科性的,而理想课程与工作的联系应当更为紧密”有更强烈的认同,只是在指标“以工作为导向”上没有明显差别,这可能是该专业某些理论和实践学习方式区别不大、大家对此不敏感的缘故。

研究发现,近年来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些课程和教学改革,但改革主要局限在对学科内容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等方面;当前教育界对“学科系统化”课程的广泛批评并没有引导教师培训机构去研究与工作过程有关的教师培训教学理论,也没有开发遵循职业发展规律的培训课程方案。数据显示,多数接受调查的教师一方面认为理想课程中的工程学科内容应占很大

比例,另一方面也意识到理想课程应与工作密切相关。这说明教师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仍然是“部分工程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独特的职业角色;另一方面又发现“部分工程师”的不完整职业角色无法与自己“专业化的职业定位”理想相吻合,这显示出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教师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意识到职业成长应当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提出了教师培训应当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即工作过程相关性)的必要性,提出了对能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课程的需求,也间接提出了职教教师应当具备工作过程知识的命题。

通过以上对现有职技高师教育状况以及教师对理想培训课程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重要核心特征应当是课程标准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应将“学习与工作、职业活动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这一结果符合当今国际职教教师培养改革的大趋势,并成为本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与工作过程相关的《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开发

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是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其核心任务是让学习者“学会从事符合现代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自身职业和能力发展需求的工作”,因此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如何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这里的工作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指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是通过系统的职业资格研究得到的范例性的教师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理想的资格课程标准应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它反映教师工作世界的要求,遵循现代职业(继续)教育的学习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特性。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

资格课程不仅要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更要让学员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不仅是教授技能。还要培养学员作为一个中职教师完成整体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所必备的本领,是学员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地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课程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发展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关注促进学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多项要素,因此强调学员应当“掌握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特别是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实践经验,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分析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工作,按照职业学习规律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针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独立解决非常规性的综合问题”。

(二)应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方法确定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

合格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这就需要他们在培训中系统地尝试完成职教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了了解中职教师的专业工作内涵和典型工作任务,本研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GAB),在武汉、北京和宁波等地进行了多次“实践专家研讨会”(EXWOWO),通过确定中职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培训课程的门类。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分两步:(1)实践专家研讨会,即通过参与式(panici-pative)研讨会,请实践专家(骨干教师和学校基层负责人等)共同回忆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并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找出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2)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由科研人员和实践专家共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本研究确定的课程标准包含11门课程:职业教育基础与教师入门、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教学与学习材料的开发、实训场所的规划与设计、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职业教育中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问题、学生管理、公共关系、职业指导。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中各课程的内容是从典型工作任务中转化来的“学习领域”,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全部内容,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员可以完成中职教师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问题情境”;通过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员可获得中职教师的职业资格,从而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良好的课程体系能较好地反映中职教师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有效促进学员工作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课程体系要具有以下特点:(1)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keyqualifications)的发展;(2)在满足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潜力;(3)学习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的典型工作任务;(4)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员在完整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这一课程标准建立起了课程与中职教师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不但实现了跨学科学习与理论实践的一体化,而且能够促进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职业认同感的建立。学员有可能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三、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和社会发展对职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现职教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已成为很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国家的共识。职业的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行为向社会所公认的高度专业化职业过渡的过程。西方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讨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如美国国家教育协会认为专业化的职业有八项标准,包括“高度的心智活动、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专门的职业训练、不断在职进修和有健全的专业组织”等;霍尔(E Hoyle)提出专业化的职业应当具有“承担重大社会职能”和“吸收系统性知识”等十项功能。一般认为,是否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社会活动等,是一个职业能否成为专门化职业(profession)的重要指标。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 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郝颖(1968— ),女,北京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教育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北京 10010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67—02

随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出台,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这一长久不衰的教育问题被再一次赋予了现实意义。《规范》明确指出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师德内容。目前,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高质量的大学教育的师资保障,他们的成长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水平,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高校青年教师具备积极、健康的师德责任意识,是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工作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师德的实现更多依靠教师的自律、自觉和内心信念的支撑。近些年来,大学教师的整体结构呈现明显的高学历、低年龄的发展态势。青年教师为师的品德备受社会关注。总体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状况和社会形象是好的,他们自觉践行优良的师德风范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

但也不可否认,青年教师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型群体,他们的身心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拜金主义、实用主义、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社会不良意识形态的冲击,出现了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重不符的事件,师德蒙羞之案例不时见诸报端,严重者诸如基建、采购、招生腐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利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之机,贪污、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等。

1.职业意识淡薄。在社会的负面因素影响下,一些青年人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职业和谋生手段,而没有意识到教师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化、培养社会新人的崇高社会职责。一些青年人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初,并没有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和价值的认同,更没有对教师职业的高社会期望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样一种随便的、无所谓的执业状态,很难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职业工作动机。

2.职业态度不端。由于职业意识的缺乏,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上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浮躁不安、急功近利、心理失衡、不思进取、缺乏敬业精神。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上口若悬河,课下不批改作业,糊弄了事;有的教师随遇而安,对教学内容、方法与创新缺乏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榜样意识淡薄,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对物质利益的索取;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与呵护,有成绩不肯定,有过错不宽容,甚或是冷嘲热讽、横加指责;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言语粗俗。

3.职业品质欠佳。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固然需要渊博的学识,但更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从而影响并升华学生们的精神境界。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目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个性品质方面状态不佳,主要表现为:本应勤奋好学,日思进取,但却消极怠惰,不求上进;本应勇于承担,自信自强,但却遇事躲避,事不关己;本应对工作、学生充满深厚的情感和爱,却为人冷漠,缺乏应有的热忱;本应胸怀宽广,公正民主,却心胸狭隘,片面偏激。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责任意识的基本构成

师德责任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应选择的师德行为和对社会、对学生所应承担的师德义务。高校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应以构建师德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只有本着对国家发展、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师德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1.青年教师对国家发展的责任体现。热爱祖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责任体现。正确、先进的意识能够促成行为向前发展,有了正确、积极的思想才有正确、积极的行动。教师对祖国爱得越深厚,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从而才能真正理解教育工作是国家赋予的一份社会责任。热爱祖国是合格教师的精神支柱,是优秀教师的动力源泉。

2.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体现。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拥有高度的责任感,随时随地维护和提升教师职业的荣耀与尊严并富有献身精神,这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道德素养。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有卓越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时刻以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己任。而那些不喜爱教师职业,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责任认同,只是把它作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跳板”的人,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个以教师工作为职业的年轻人必须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教师的工作是甘于寂寞与清贫的,要经受得住挫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青年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责任体现。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是教师对热爱教育事业的最完美的诠释。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首要条件。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好教师。教师对学生负责任,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有一种服务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服务,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价值目标体系,使之将来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4.青年教师对他人的责任体现。无数实践证明,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比其他任何工作模式都要优秀的工作效果,教育亦是如此。完整的教育应是教师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不仅仅是某个教师个人劳动的成果,更是教师集体共同影响的结果。广而言之,也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这里的他人包括教师的学校同事、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教育力量。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其在多元智力框架中陈述人的智力就包括人际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意反应的能力。在教师集体中,青年教师应具备这种智慧,要具备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更要拥有团队合作理念和技巧,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集体协作的观念,与同事、家长应相互尊重、支持,不计较个人得失,共同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共同创造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

5.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体现。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之一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教师无疑是学生最直观的、最活生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榜样。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甚至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在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着示范。青年教师不能以年轻、阅历浅作为不作示范的借口。青年教师应谨记“师者,人之模范”,其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学习、诚实守信,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对自己言行的负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理应接受德行的养成教育,而青年教师作为教育者则更应该接受养成教育,因为教育人的人应该先受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根本在于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认同。只有当青年教师对国家、对事业、对学生、对他人、对自己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就自然养成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今天,重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即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1.“以国为本”,把握塑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基本方向。国家是每一个人的归属,爱国体现的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作为国家与社会赋予责任的人民教师,对自己的国家应拥有炙热的情感,并随时随地将这一情感流露,进而感染他的学生们,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强于任何一种说教式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青年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等琐碎小事,而是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把教育事业当做“大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教师才能自觉担负起国家赋予的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

2.“以人为本”,是塑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情感投资。就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而言,高校领导者及年长教师要关心、爱护青年教师的成长,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尊重,保护青年教师的权利,积极引导青年教师作出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对青年教师的缺点和不足要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与宽容,创造个人发展上、福利待遇上、人际关系上的良好条件和基本保障。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纳入青年教师的成长机制,就是要鼓励青年教师的个人自主发展,以爱和关怀为核心,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使青年教师能够积极、乐观地看到教师职业的美好未来。高校领导者及年长教师要把握时代进步的脉络,不以长者自居,积极主动地构建现代大学教育的师德体系,合理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引领、规范青年教师的教育行为。

3.“以职为本”,是塑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实践内涵。“教好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育好人”则是以坚实的师德责任为支撑的。“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应以教师这一本职工作为根本,将意识付诸于实践行动。目前,高校中轻教学、轻育人的问题亟待解决,青年教师务必谨记,“教好书”固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将其传授给学生,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工作重点不放在学校,一味专注于社会兼职的行为更不可取,“育好人”也就更无从谈起了。踏踏实实课堂教学,勤勤恳恳钻研学问,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是师德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任的实践行动的具体体现。由此推断,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教好书,育好人”,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人[2011]11号)[Z].2011—12—23.

[2]谭德礼.论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入职教育;新任教师;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74-03

教师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必须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从而保证任何“一个刚刚获得教师岗位的人,必须经历一个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职业人的过程”的入职教育。鉴于“处于入职期的初任教师所遇到的专业发展问题,确实要比其他阶段的教师显得更多、更复杂而且更困难”以及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事实,明确教师入职教育目标并促使其有效实现,就成为依然薄弱且必须加强的教师入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解

教师入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才受到真正重视,而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入职教育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沟通,是新任教师有效适应教育教学实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能感的重要保障,能够为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因此,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都把教师入职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已形成一种制度,如日本的“新任教师研修制度”、英国的“新任教师见习期制度”、澳大利亚的“新教师指导计划”、美国的“新教师试用制”、我国的“教师见习期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新任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师入职教育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既是相对于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来讲,也是就教师入职教育自身来说,即无论是教师入职教育的概念、目标、组织形式、内容体系,还是教育期限等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标准,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虽然学者们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要义非常明显:从其对象来看是新任教师;从其时间来看为1-3年;从其特点来看是有计划、有系统并持续开展;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帮助和评价(帮助更为重要);从其目的来看是发展初任教师的能力,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以便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并为以后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入职教育就是指新教师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时期所接受的系统指导和训练,并为以后进一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活动。概而言之,教师入职教育就是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对新任教师提出岗位要求,促使“新任教师”成为“合格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新任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快进入学校文化系统并有效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阶段。

二、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

教师入职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教师入职教育,在新任教师身上发生的心理行为变化或预期的结果。教师入职教育要达到一定目标,就要对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进行研究,以便确立明确的教师入职教育目标体系,进而为教师入职教育活动的规划、实施等提供坐标依据。在这一意义上,教师入职教育目标既是教师入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

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即促进新任教师的成长,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具有独立施教能力的合格教师,并为以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认为,教师入职教育应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有潜力的新任教师的留任率;改善新任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有效教学;提供心理技术支持,优化新任教师人格品质;提供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程序方面的知识,保障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

(一)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有潜力的新任教师的留任率

新任教师进入教师岗位,有的只是为了“就业”,并未作好“终身”准备,因而遇到挫折感到失望就放弃他们的教学生涯;有的虽在引进阶段表现尚可但在真实进入教师岗位后因面临诸多不适应被淘汰。不可否认,在“自我放弃”的新任教师中,也不乏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因此,学校对新任教师不能再持那种传统的“自生自灭”的态度,应在入职教育阶段强化新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平稳过渡到教学专业。

(二)改善新任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有效教学

传统意义上,新任教师是依靠自己的“资源”并采用“尝试”的方法来发展作为教师的知能系统的。这样做固然也能使部分新任教师发展成为合格教师,但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会发展出一些不利于有效教学开展的“应对”策略并固化到教学行为模式之中,久而久之将会阻碍新教师成为有效教师。这就需要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入职教育能够改善新任教师的教学行为,参与入职教育的新任教师无论在应对班级讨论、准备单元和课时计划,还是在维持课堂纪律等方面都能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但我们也不能期望通过入职教育改善教学行为就能使所有的新任教师都发展成为合格教师。也就是说,学校应最大程度地为那些进入教学专业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合格教师的新任教师提供切实和符合个别需要的帮助,并把重点放在他们在课堂上和学校中面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难以应付的局面上。

(三)提供心理技术支持,优化新任教师人格

新任教师需要心理技术支持,以便应付各种现实冲击。这是因为教学专业期望新任教师在上岗的第一天就能承担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一样的责任,而学校和教学专业的特点使得新任教师多是在与同事相对孤立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这不仅降低了他们从更有经验的同事那里学习的可能性,而且还使他们在教学中经受着个人和专业方面的冲击。在入职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技术支持,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新任教师应付各种冲击,优化他们的人格。参与入职教育的新任教师,都能明确感受到自己在能力、动机、注意力、人际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支持等方面得到增强,对教学也有更积极的态度和认识;没有接受正规入职教育的教师,在认识的积极性方面则明显低于接受过正规入职教育的教师。入职教育还要努力增强新任教师的主人公意识,以培养新任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形式来支持他们。

(四)提供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程序方面的知识,保障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

规章制度和程序知识都是保障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新任教师进入一个教学岗位,首

先面临的就是对学校工作环境的熟悉和对规章制度以及工作程序的熟知。也就是说,新任教师要能成功履行工作职责,就需要那些关于学校系统、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度和工作程序方面的基本知识;要能以积极的形式实现专业发展,就要积极融入到团队之中使自己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向新任教师提供关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程序方面的知识以及规章制度,就是使他们熟悉工作环境中的规范,适应工作场所的文化,以保障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师入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师入职教育目标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教师入职教育目标实现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行政化,缺乏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科学管理和考核,往往是形式多于内容,达不到预期目的。二是中小学指导教师教学水平低或教学工作忙而不能或无暇指导帮教,新任教师得不到高水平指导又畏惧“师傅权威”,丧失了发展创新的机遇,致使入职教育质量下滑。三是行政手段、自我研修以及“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帮教,无法适应知识更新快、技能要求高、内容大综合、手段高科技的教育特点,无法满足大批量新教师入职教育和培训的要求。四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双轨制,教师入职教育与管理“两张皮”,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实际相脱节,教师培养规格与基础教育要求差距大,高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

(二)实地为本,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实地为本不仅意味着中小学校在新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上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责任,享有更大的自,而且要求中小学在新教师入职教育上负起主要的责任。这就是说,中小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自己定位为师范教育成果的出口和消费者,只考虑教师的使用,不考虑新教师的培养,而应该具有培养新教师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为新教师提供专业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区域内的中小学教育实际选择建立新教师入职教育基地,即把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这样就要改革传统的新教师分配使用制度,让新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集中接受入职教育,经考核合格后再到岗执教,而不是把他们直接分配到某个学校就不管不问。

(三)实施指导教师计划,提高辅导活动质量

凡接收新教师的学校必须配备教学水平高且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专门的辅导。辅导质量直接影响新教师入职教育的成效,而辅导质量的关键是指导教师的选择使用和辅导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应主要由中小学第一线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教师担任。这样,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指导教师资格制度,中小学之间应当建立指导教师合作共享机制,还应当与高师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等合作培养指导教师,同时还应当让新任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以确立更有利于新任教师成长的指导关系。辅导活动的开展以双方频繁的互动、有效的交流为基础,主要可采用以下形式:教学观摩――让新教师进入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教学反馈――指导教师进入新教师的课堂,实施观察,并为新教师提供适当反馈;小组讨论――新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就某一主题,如课堂管理、教材处理、策略运用或某一案例进行研讨;观察访问――定期组织新任教师到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访问,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和实地经验;协同教学――新任教师与指导教师共同承担一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支持。

(四)建立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高师院校的分工合作机制

教师入职教育不仅赋予中小学更大的责任,也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高师院校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建立以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高师院校为主导,以有条件的中小学为基地,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机制非常必要。

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既可以和高师院校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制订入职教育方案,并在辖区内选定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中小学作为基地学校,也可以与高师院校和基地学校联合成立入职教育办公室,系统规划、严格考核、强化反馈、具体指导并实施教师入职教育工作。管理部门对于入职教育考核不合格的新任教师留基地学校继续培训或作辞退处理,对于涉及职前培养中的问题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要及时反馈给高师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