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精选5篇)

  • 口译教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美国近三、四十年兴起的一门学科,近十多年来也成为我国外语界的热门课题。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口译员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载体, 穿梭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

口译教学(精选5篇)

口译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交际意识;口译教学

口译,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能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际更为方便。口译要面对的不仅是不同的语言,更是不同的文化。因此,口译员不仅应掌握语言,也要熟知不同的文化。

  一、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美国近三、四十年兴起的一门学科,近十多年来也成为我国外语界的热门课题。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口译员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载体, 穿梭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中,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是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根本保证。因此,口译员只有按照符合文化性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使译语真正做到准确、得体、流畅。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口译的影响

(一)词语概念差异

由于汉英词语在各自的概念上难以对等,因此汉英词语不可能真正地对等。比如我们把“房子”译成了“house”,而事实上“house”在西方指的是小别墅,就是两三层的带草坪的房子,因此,这种译法有很大的问题。又如把“小吃”译成“snack food”。在美国,“snack food”一般相当于中国人平时吃的“零食”。而我们的“snack food”足以给美国人当正餐。

  (二)思维差异

其一,中国人喜欢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事情, 如“也许”、 “差不多”等,而西方人运用语言时比较注重准确性。其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迂回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直线式,这也对口译产生影响。其三,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所以经常会说一些谦虚的话,但是西方人士却往往实话实说。所以,很多时候中国人的谦虚用语会被当作真的是能力不行,因而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所以,译员应该考虑到听话人的心理,采用归化的方式来进行口译。

(三)语用差异

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的习惯表达方式,一句在某种文化中引起好感和友情的话,直接翻译到另一种文化中,也许会引起误解。例如,当西方人表达感谢时会说“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而中国人根据汉语的习惯回答“never mind”,西方人就会感到奇怪和不解了。这是因为“never mind”在西方人看来是接受道歉时的应答。

  (四)风俗习惯差异

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体现在如何打招呼、告别、宴请等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见面时会问“你吃过饭了吗”等问题。如果译员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西方人就会认为中国人喜欢打听别人私事,而实际上这是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相当于“hello”。如果一个美国人提出建议“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他仅仅是在邀请别人和他一起去吃饭,这句话并没有包含谁付钱的信息。所以,这句话不能翻译成“和我一起吃饭好吗”,因为这句话在汉语里就暗含了讲话者会付钱的信息。

  (五)价值差异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观念。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个人主义代表进取向上的精神。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影响下的口译教学

  (一)提高口译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口译教师,要有开放灵活的态度,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乐于接受不同的事物并对其保持高度敏感性。

  (二)设置真实的口译场景。仲伟合指出,教师使用“三角对话口译”、模拟商务访谈等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包括跨文化交际技巧在内的口译技能。

  (三)开设关于译员母语的文化课程。译员要把自己的文化介绍给其他文化,就要对自己文化熟练掌握。

  四、结语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讲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大约需要5 年的努力;透彻理解一种文化,则需要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口译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这无疑对口译者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口译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口译者更好地为口译实践服务,真正地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语言对比[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口译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口译工作者所扮演的桥梁作用也愈显突出。然而,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我国高校口译教学体系仍不完善。结合亲身教学和口译实践的经验,分析了当前高校口译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改革口译教学的有效对策。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翻译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依然是我国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口译教材单一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口译教学的现状,提倡口译教学应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以技能和专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中英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口译技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课后必须坚持口译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收听英语电台和相关英文材料,作为合格的口译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多组织些口译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社会经验。

结语

口译课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适时补充新的知识和见解,以保持良好的素养。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口译课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力求做到传授理论、培养技能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口译教学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教师还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和研究,以规范口译教学,保证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葛艳.口译教学研究之我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2]姜克银.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现状研究——以宁夏大学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07,(5).

口译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日语口译教学 标准 过程 课堂教学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和频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口译工作以其在国际交流间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可见,如何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技能并进而培养合格的口译译员,也就成了当今高校外语专业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口译技巧,探索一条口译教学的新路也是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日语口译课实际出发,对口译的标准、口译的过程及口译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口译教学作一些相关探讨。

一、口译的标准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与笔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有自己的特点。“信”、“达”、“雅”是中国译界大部分人所公认的翻译标准,但其主要是针对笔译而言,至于口译,由于其“现时”、“现场”、“限时”的特点决定了口译标准有别于笔译的标准。“准”、“顺”、“快”应成为人们在口译时遵循的标准。

“信”在口译中即为“准”。因为在口译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精确,但准确却是必要的,准确是口译的灵魂,是口译的生命线。彼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由于某些因素,翻译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失。翻译等值理论的奠基人奈达(Eugene Nida)曾提出译文基本对等之说,并认为“根本不可能有在所有的内容和形式上与原作绝对对等的翻译”。“准确”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量与原信息量等值。具体来说,口译的准确涉及口译时的主题准确、精神准确、论点准确、风格准确、词语准确、数字准确、表达准确、语速准确及文体准确等方面。总之,准确的口译应该同时保持源语的意义与风格。准确的口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成功的保障,还是译员专业水平的体现。

“达”即“顺”,是译员口译时必须遵循的另一标准。译员在确保准确口译的前提下,应该迅速流畅地将一方信息传译给另一方。玛丽亚娜・勒德雷尔(Marianne Lederer)在谈翻译的可理解性时说:“用另一种语言再现意思,就是使意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能同样明白易懂,理解时毫无含混不清和荒唐可笑之处。”因此,译员的表达必须通顺、流畅。即指译文通顺、流利的程度应与原文相当,这样才能使译文所传达的意思明白易懂,在听者方面产生相应的效果。

“快”是口译有别于笔译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译时,书面语言既以文字形式予以固定,译者便有充裕的时间用于理解原文和推敲译文。口译则完全不同。口译员工作的对象不是固定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无形的口头语言。由于口译具有和传播上的瞬息性、信息上的模糊性和松散性,以及言语组织上的即席性等特点,口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听取、分析、记忆和表达的任务。口译的及时性、交流的特点均要求口译过程不能太长。快速的翻译才能使交流双方尽快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快速反应首先要求译员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处理要快,然后才能用另一语言快速地表达经过处理的信息。

二、口译的过程

口译的过程在理论上与笔译是相似的,是一个“解码换码编码”的思维转移过程。解码:译者通过听获得甲种语言符号并及时转换为甲种语言概念;换码:译者通过分析、思考,把源语语言换为目的语;编码:译者通过说把乙种语言概念转换成为乙种语言符号。在实际操作中,口译的这三个步骤与笔译有很大不同。

“解码”包括“接收”与“解意”两个方面。译员对信息的接收有两种渠道:“听入”和“视入”,这是口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信息接收形式,是口译的重要环节。译员在接受信息时应注意信息发出者的神态与语调,注重信息的意义。“解意”是指译员对接收到的源语的信息进行破解,获取语言及非语言形式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换码”是双语传递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译员将源语的信息进行破解后转换成目的语符号,这些符号可能是杂乱无章、无序排列的,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对这些符号进行快速的处理和加工。

“编码”是口译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译员要排除源语体系的干扰,将原码所表达的意义或主旨按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方式重新遣词造句,重新组合排序。经过编码加工过的信息不仅要在语言形式上符合目的语的表达规范,而且应当在内容上保持信息的完整性。与笔译不同的是,口译要求快速流利,所以无法像笔译那样反复推敲,追求目的语的“雅”。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转移过程互相贯通紧扣,在口译过程中是几乎同时进行的。每一个过程都不能脱离其他两个过程而存在。

三、口译课堂教学

口译课,是一门与口语、笔译、听力等课程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课程,不能完全沿袭其他课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口译是一种高智力和高技能的活动,要在瞬间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当场得到预期的反应。口译中往往要求翻译人员听力好、记忆力好、口语好、反应快。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口译的特点,在教学目的、技能训练和课堂组织等方面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日语口译课堂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工作大多可以以任务分派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在时间上分长期的准备工作和临时应急的准备工作。译前的长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具有一名优秀译员的专业素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丰富的背景知识。此外,译前的临时性突击准备对成功地进行一场口译也很重要。临时性的译前准备工作主要是根据所要口译的具体内容、具体语境突击性地查阅、了解并学习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术语等。不少教师对此不够重视,或避而不谈,或仅仅强调几句便草率了事。实际上译员能否在译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对其能否顺利完成口译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学会充分做好译前准备工作。如尽量熟悉主题,了解口译对象的背景和发言观点、分析其用词习惯和具体语境。然后根据发言的题材和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同时借助字典等参考书建立起术语词汇表,分门别类,再进行迅速反复式的强记,力求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上阵。

曾为总理记者招待会作口译的外交部高级译员戴庆利对此深有体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记者招待会,她在口译记录中写道:“记得4月2号那天上班时,处长突然告诉我,3号有一场关于非典的记者招待会,你去做翻译。我听了感觉很突然。因为当时对非典还十分懵懂,几乎不知道什么,而准备的时间却只有半天了。因此,我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有关非典的各方面词汇和知识,形成理解力和‘战斗力’。其实,在短时间内熟悉背景情况并上场,对我们来说并不算特别新鲜的事。”可见,译前准备工作的确很重要。

2.逻辑整理与记忆

“逻辑整理与记忆”即是训练学生跟踪言者思路的能力。口译的基本要点之一是译者紧随说话者的思路,对讲话者所说的内容全盘吸收,加以理解并进行必要的逻辑整理,然后“暂时”存入记忆。在训练时应抓住整体吸收(即整句、整段地理解),以及根据上下文进行逻辑和常识性的猜想,选用可让学生按照上下文判断生词词义和难句句意的段落进行练习,训练跟踪发言者思维和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由于口译员工作时与发言人和听众同属于一个交际环境,现场口译的工作强度比笔译要大得多,因而口译员的语言水平和心理素质都经受着严格的考验。可见,训练学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良好的记忆非常关键。让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短时记忆或强记),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手段,合理分配注意力。如从意义(中心思想、核心问题、基本主题等)入手、从结构(特定结构的层次和逻辑性、内在联系等)入手、或以时间、地点、事件顺序、人物等为线索去记忆,从而把握住原话的主要内容,并迅速地进行逻辑整理并翻译成目标语言。

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养成作口译笔记的习惯,并帮助他们学会一整套的笔记符号与缩略语系统。在讲解口译笔记与速记和课堂笔记的区别时,让学生学会记录关键词,按意群而不是按原词原话去做笔记。通过现场示范,传授一些重要的具体技术,如多留空白、竖向翻页、抓主干、提纲式、格式简单明了等。

3.译入语的表达能力

在先期准备或过渡阶段,教师可在开设口译课前开一些专题口语课,为口译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口语基础。专题口语课可选择学生在以后的口译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各种题材,包括有关专题的背景知识和常用词汇,通过问答、讨论、演讲、辩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在高一层的水平上练习口语,操练必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句型和各种语言难点,以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如流利程度、表达能力等,并获得许多专题知识。口译的基本功与日语专业的其它课程也是相辅相成的,如笔译课可以提高学生口译时的严谨性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日本概况课和报刊选读课有助于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和知识面;日本文学课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和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日语听力课使学生具备了解各种日语口音的基本能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题口语训练,再加上其他课程的相互辐射,学生的口译能力必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为提高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A:一句多译练习

如:根据教练的指令改变了战术。

1)コチの指示にじて法をえた。

2)コチの指示にって法をえた。

3)コチの指示によって法をえた。

4)コチの指示に基づいて法をえた。

通过此项练习的训练,教师会发现学生一句多译的能力越强,他们在口译时的应变能力就越强。“一句多译主要有三种方法:词汇的替换、句法的转换和逻辑的变化”(杜云辉,1997)。

B:绕译练习

无论水平多高的译员口译时都可能遇到不熟悉的专业词语,或者是译入语中根本没有对应词的新生流行语,这个时候可以采取绕译等变通手段,即采用其他词语表达相同的概念。如要译“置若罔闻”一词,但一时又想不起「き流す这个词,可以用「いてもにかけないでおく来进行绕译。在当时讲话的特定语境与必要的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运用下,一般来说听者都能够准确猜测到意思。课堂实践证明这种练习非常有助于口语交际与口译表达。

C:解释性口译练习

解释性口译是指在翻译某些涉及到某些具体国情及文化内涵的词语时,增加一些解释以便听者明白词语的内涵、避免误解。这方面涉及的主要是关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词语,也包括一些时政要词及缩略语。

“菜篮子工程”,指的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城镇居民的肉、菜、蛋等食品供应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的“菜篮子”并非指人们以前上街买菜时所用的篮子,而是借指城镇的蔬菜、食品供应。若直接把“菜篮子”简单译为「野菜,则成了“盛菜的筐子、盛菜的篓子”,与原意相差甚远。为此,在口译“菜篮子工程”这一“中国味”特别浓厚的新词时应提醒学生将其解释译为「副食品供プロジェクト。

D:汉日谚语的转译

谚语是口译中的难点。中国与日本由于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及等方面的差异,使汉日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意思时,在用词方面出现差异。口译时应该注意这些差异,尤其在翻译谚语、习语时不能随意创造,更不能生搬硬套,应选择贴切的表达方式,原则上尽量转译成意义相似的汉语谚语、成语或歇后语,实在无法转译的,译文也要通俗、易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如“は本能寺であり”与“川口で船をわる”不可对其字面意义进行直译,应考虑选用汉语中具有对等语义的成语“声东击西”和“功败垂成”。此类的表达还有:

另一方面,由于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因此日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谚语原本就引自汉语。对于这一类谚语,我们可以直接采用“还原法”进行翻译,即把它们还原成原来的汉语谚语。

くのより近くの他人远亲不如近邻

羊をげて狗肉をる 挂羊头卖狗肉

勇将の下に弱卒し 强将手下无弱兵

恋に上下の差なし 爱情不分贵贱

事あるはの足を戴く 临事抱佛脚

四、结语

口译课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涉及到应用语言学、心理学及两种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明显的边缘性与综合性,因而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口译教学极富挑战性。口译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针对口译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现有水平,逐步达到一名合格译员所应具有的素质,即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丰富的百科知识、快速反应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口译教学刍议[J].中国翻译,1998,(5).

[2]梅德明.上海市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雷鸣,付黎旭,肖辉 .日汉互译理论与实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戴庆利.做“非典”记者招待会的一点感受[J].中国翻译,2004,(1).

[5]杜云辉.现场口译实例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1997,10.

[6]林郁汝.英汉汉英口译教程[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李芳琴.新世纪口译[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9]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10]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口译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 口译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72-02

一、引 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但是口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从源语到译语的解码。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该明确口译教学的目的和方法,以技能训练为主,辅之以口译技巧的传授。

二、提高口译教学策略

1.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

口译任课教师应积极热心于口译活动,具备丰富的口译实战经验,这对口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各种口译活动中应对各种突况的应变能力是平日课堂上传授不了的。口译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是口译经验积累精华的讲授,而不是纸上谈兵。另外,口译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培训,支持和鼓励口译教师从事大量口译活动是提高教师自身综合口译能力和口译教学的关键。

2.完善口译教学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开设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成功开设课程的原动力。传统的口译课课程设置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教材语言书面化、理论化,没有结合口译灵活多变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分离,素材不够真实,针对性较差,题材不够丰富等,这些方面仍需要改进。其次,口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模式单一,没有口译现场的气氛,学生易乏味,散失口译学习的兴趣。有些口译教师还以口译理论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违背了口译实践性的特点和要求,学生参与口译练习的机会较少。这些都是提高口译教学的障碍。再次,现在高校中的口译课程多半是以听录音――记笔记――跟读――复述――口译这一程序来进行,缺乏新意,并且录音并不能完全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训练气氛,所以应加大现场模拟口译实践的力度。尽管这样的练习给学生的压力很大,但是却能给予学生亲身体验口译实践,从而领会和掌握许多口译技巧和经验。最后,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高校的口译课学时只有32~36学时。这对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远远不够。以这样的课时来开设口译课,教师在课上只能草草带过一些理论的讲解,并不能深入开展强化训练,学生也只能大概了解,不能精听精练,慢慢也就丧失了口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基于以上几方面的不足,我们应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口译特点,加强口译训练,增加课时数,提高教学质量,合理、缜密、科学、规范地进行口译课的课程设置。

3.教导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本功

听力、语音、语法、阅读、口语等是口译学习的前提。然而,在口译课的技能训练中,很多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帮助和纠正学生语音错误、语言障碍方面,致使口译训练中断。口译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影响了教学效果,也达不到口译训练即时性的目标。因此,在开设口译课前,通过必要的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的基本能力,让学生了解口译的特点、技能、译员的素质等是开设口译课的必要准备程序。

4.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水平

口译必备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是指译员自身具备的翻译技能以及一些通识的知识,如:会议安排、应变技巧、词汇积累、语言结构和用法、理解和表达能力等。专业知识指口译涉及的某些特定的领域,如:政治、财经、法律、教育、医药等知识。只有具备过硬的这两种知识,口译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口译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口译的通识知识和口译技能,如:笔记记录技巧、复述跟读技能、即兴表达技巧、口译基本转译技能等以外,还应该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专业知识,以便学生能更加轻松、熟练地应对各类口译的挑战。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水平,是提高口译整体质量和效果的奠基石。

5.增强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

“翻译的技能意识,指翻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自觉地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口译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由此可见,口译课作为为学生学习翻译课程的入门课,应该首先让学生养成主动、自觉地进行口译训练的习惯,了解口译的特点、过程,改变学生陈旧的翻译观念,培养科学、刻苦、孜孜不倦的翻译意识和能力,在不断的口译实践中总结经验。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如:数字的口译、复述、短时记忆训练、公众演讲和逻辑思维训练等,辅之以口译理论的讲解,如:转换、增减译法、调整重组、分合译法等。口译内容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题材为主,如:外事接待、商务洽谈、旅游观光、会议洽谈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翻译理念和意识才能进一步增强。

三、口译能力的培养

1.听力与记忆笔记训练

口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听力,是译员获得源语信息的唯一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懂源语,理解、分析、重组、最后表达为译语,这一系列过程的基点就是学生要具备较高的听力能力。听力训练分为课内听力训练和课外听力训练。课内听力训练以泛听和精听为主。泛听指能概括出所听内容的中心思想、篇章结构、说话者的语气、态度、立场等。精听是指能就某一特定的信息加以逻辑分析,如:日期、地点、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学生边听边复述和跟读。课内听力训练由教师掌控、监管和辅导。课外听力训练以学生自己为主,坚持在课外的日常生活中收听一些有用的新闻、财经、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如:收听BBC、VOA、中国国际广播或者收看CCTV9的电视节目等,以便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从这些新闻性和时效性较强的节目中获取有用而丰富的知识材料,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

记忆是保证口译准确性的关键。而口译笔记的技能训练是锻炼短时记忆的方法之一。口译笔记的记录要素,即注意力的分配、句子之间的逻辑词汇、笔记符号的创造与熟练运用,都对口译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译笔记能即时补充人的大脑短时记忆的不足,让译员掌握口译内容的关键词汇、细节具体的信息,如:年份、数字、专有名词等,从而保证口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独特的口译笔记符号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口译笔记技巧,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2.各种口译技巧训练

学生应具备的口译技巧主要包括跟读与复述、笔录和现场模拟技巧。跟读复述训练主要是以短句、长句和段落为主。复述练习是训练识别意义结构的有效方法。锻炼培养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意义结构而不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上。循序渐进地由中文复述过渡到英文复述。在段落复述训练中可以加以笔录训练,简要记录下所听内容的关键、重点词汇,从而增强记忆能力。由于大部分的口译教材都缺乏真实性,因此,更应该注重学生现场模拟口译技巧的练习。提高学生现场应变的能力。安排部分学生充当观众,部分学生充当译员,且轮流交换角色。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录像,以便对训练效果作出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现场口译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3.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

口译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口译的程序、特点和性质,提高口译技能的意识。在大量的实践中训练口译技巧。在关键的听辨过程中听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听取信息就意味着听取意义、接收和分析信息,即理解的过程。没有理解,就无从口译。因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口译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扩展,还包括专业知识、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加强和扩充。其中,进行快速、准确的逻辑分析和推断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判断生词词义、段落划分和归纳段落大意以及顺应发言者思维来实现。同时,专业术语、行话、缩略词等的记忆也是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表达是口译过程的最终阶段。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区别,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熟悉两种语言句式的相互转换是译员流利地用目的语表达的前提。此外,译员的体态礼仪、表情动作、语音节奏都要完美恰当。教师可通过各种公众演讲、即兴演说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口译真正起到沟通的作用。

4.双语思维能力培养

口译员应具备双语思维的能力,并能在双语间进行娴熟的转换。由于学生学习汉语在先,对英语内容的理解受到约束,形成固定的单语思维的模式,所以在理解时很难透过表层理解信息的深层意义。因而,在学生的口译训练中会出现中式英语表达和不地道的汉语语句现象。打破源语的思维模式,建立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是口译训练的中心。教师可通过口译断句练习、段落重组和切分等训练来培养学生双语语言和思维的转换。

四、结束语

高校英语专业是培养口译人才的重要基地。口译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口译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双语基本功,牢固掌握口译技能,因地制宜,强化训练,真正改进口译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2 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3):30~32

3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口译教学范文第5篇

一、口译和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口译是指一种在现场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准确而快速及时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并再现出来,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口译有其独特的特点:即席性,限时性,个体操作性,信息广泛性。口译分为即席翻译和同声传译两大类。口译的要求是“快、准、顺”。鲍川运认为有四个标准可用来评判口译员的口译质量,即意思准确(meaning),条理清楚(clarity),选词恰当(diction)和表达得体(presentation)。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是教授学生以口头的形式把口头或书面的讲话用另一种语言准确、通顺地传达过来的活动。口译教学是一种语言由输入到输出的训练过程,使学生在打下扎实的双语知识功底的同时,逐步获得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转译能力。

口译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技能性原则。教师应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其次,实践性原则。持之以恒的口译实践才能保证学生获得口译技能。再次,理论性原则。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掌握一定的口译理论能使学生在实践时目的明确,方法灵活。最后,阶段性原则。口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训练学生时不能速成,要循序渐进,符合科学的规律。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基本上还是语言教学和口译教学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加入口译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口译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辅之以讲解一些口译理论。一般说来,口译教学要包含三个阶段环节。

(一)传授口译有关知识

安排几次口译理论知识讲座是十分必要的。在讲座中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和口译的策略技巧。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口译的特点,口译的步骤,口译的形式,口译的作用,口译的标准,口译的原则,口译的认知过程,口译的困难及克服方法,口译员应具备的素质,口译员礼仪,口译的基本技巧,口译前的准备,设备的使用,等等。

扩充学生的英汉的语言知识和词汇量。教师应不断巩固学生英汉两种语言的运用,通过讲解大学英语教材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同时,教师针对性地讲解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比较两种语言的用法,介绍互译时常用的方法。口译的过程就是灵活运用词语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扩大词汇量,如:动手制作同义词卡片,反义词卡片,专有词译语卡片等增强记忆。

帮助学生涉猎口译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熟悉我国的国情,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并讲授相关的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子的表达法。学生应时时留意学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报刊杂志,博览群书,内容涉及中外大事,科研成果,天文地理,热点话题等。帮助学生养成口译员应有的政治敏感,介绍与口译相关的政治制度,外交礼仪,经济等知识。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补充与口译有关的广播电视资料。课上的时间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创建多元化,多渠道,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库,利用视听设备,多媒体,局域网等将口译资料提供给学生阅读和观看。资料内容包括:口译市场分析,口译人才访谈,口译经验谈,口译认证制度,口译研究活动,英美人士演讲搞,新闻会,大型国际会议有关文件,外事接待,公司谈判等。多媒体教学资料形式多样,有声有色,图文并茂,是课堂口译教学极好的补充,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训练口译相关技能

训练学生听力技能。口译过程的第一关键环节是听,即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听。口译员不仅要听懂每一个字和信息,而且要听懂讲话者的口气和目的。训练学生听的技能要注意:培养学生想听的兴趣;培养学生听的过程保持敏锐和集中,同时思考、分析、转换;学生听的内容量要大,题材广泛;安排学生听多种口音的英语资料,如:英音,美音。教师可采用精听和泛听两种方法,精听的作用在于摸规律,泛听的作用在于增强适应能力,熟悉题材,培养语感。

训练学生记忆技巧。口译记忆指口译员的瞬时记忆和短暂记忆。对于口译来说,记忆是转换之母。口译员能即席翻译,毫无曲解,毫无遗漏,记忆技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训练学生记忆的技巧,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跟踪思路,记住话语,记下笔记,如:日程安排多以时间为线索,参观访问多以地点为线索,或按时间顺序、事件顺序、语群顺序等编程似地存放在脑海里,边记边转换成目的语。教师可采取针对性的跟踪记忆专门训练,如:影子练习(shadowing exercise),又叫原语或单语复述练习,就是用同种语言几乎同步地跟读发言人的讲话或事先录制好的新闻录音、会议资料等。该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口译员的注意力分配和听说同步进行的同声传译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训练学生速记能力。速记是口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辅助手段,对于较多的口译内容,口译员必须通过速记补充记忆的不足。教师应传授给学生速记的技巧,如:略记法,替换法,符号法,绘图法等。在讲授口译员记笔记的方法时,教师要展示大量的实例,由浅入深。最终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个人的速记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快速而有效的速记体系,尽量做到记得少而全面。

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口译的口语即翻译口语,换句话说就是译语表达。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大胆发言,不怕出错。对学生的表达要从口译的标准和方法上指导。及时纠正学生词汇选择,句式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训练学生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译语要涉及到文化背景,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等,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口译需符合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同时,师生积累英汉常用口译用语,多记常说,达到译语像自由口语一样流利。

(三)实践演练口译工作

安排学生背诵口译资料。教师应将背诵应用于口译教学,从语言输入的角度来看,背诵式的语言输入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句型及一些固定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减少母语的干扰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地道而标准的口译段落和文章,涉及面要广,使学生体会口译文体的特点,特别是背一些由中国人写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背诵可应用于课外作业,指定学生课下完成,背诵内容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教师课上检查学生复述或默写即可。

营造口译现场工作气氛。正式场合的严肃气氛会给口译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千变万化的现场气氛会影响口译员水平的正常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营造气氛,设计场景来训练学生的即席发言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每次口译训练都应从营造气氛开始,在教室里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口译现场的小环境,事先播放实况录像,为学生的心理打下基础,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大会翻译,模拟领导人会见口译,记者招待会,模拟商务会谈等,这样学生会增强适应能力,熟悉口译工作的不同环境。

角色扮演外事口译工作。模拟演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角色扮演演练来增加锻炼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设计一些仿真的口译活动,如:模拟国际大会,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中方代表,外方代表,中方译员及外方译员;再如:模拟记者招待会,每组里一名学生为口译员,其余为新闻发言人,其他小组学生作为各大媒体的记者来提问和采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练习各种译文,通过这样生动的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积极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能很快消化所学的知识,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抗干扰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学生会在有趣的仿真交际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潜移默化地提高口译能力和翻译意识。

见缝插针安排口译练习。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时间少的小练习来加入口译内容。每课前指定某个学生以值日的方式向全体师生用英语报告新闻,内容和范围不限,安排其他学生进行现场口译,由值日生来评定分数。或者,指定某几排学生口译教师说的句子,训练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或者,教师说出句子后,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自愿站起来进行口译,训练学生的机敏性,为同声翻译打基础。或者,教师在讲解大学英语教材的单词和短语时,讲解课文时,讲解练习时,也可有针对性地练习一下口译,英译汉或汉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