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教学(精选5篇)

  • 审计教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会计学+审计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

审计教学(精选5篇)

审计教学范文第1篇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审计学是立足于管理学中的控制监督职能,而会计学则是立足于其中的记录反映功能,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会计学涉及的领域有所扩张,但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单一核算技术特征,而审计学则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其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它是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学科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形成的不同。审计学学科虽然以会计学学科为基础,但是却又与会计学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超越会计学学科的一种大管理性质的学科。因此,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也应该超越会计学学科教育模式,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线索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目的性培养学生迂回突破的人际关系能力。

一、传统审计学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会计学+审计学 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 会计学+审计学 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和视野,也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审计学学科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导致审计学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课时分配上,而且在学科建设甚至教材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事实上,很多人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潜在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会计学,然后补充掌握了审计学的大致理论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了,至于审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然而,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学好会计学只是胜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审计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实践来积累,其是需要理论指导和教育培养的,审计学学科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既要传授学生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胜任审计工作,也要教导学生审计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方法以及专业素养的特质等。

2.审计相关学科整合不够。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学学科并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门课,事实上,广义的审计学学科是包含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税收策划、财务策划、资产评估等一系列课程的整体。由于审计学学科整体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在现实中附属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一些与审计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没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资源,因此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而事实上这种整合既可以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接受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和就业优势。

3. 填鸭式 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适应审计学学科特点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书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就算是学好审计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导性的,学生一旦要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去进行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发现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着太多的不同,会计工作通常有明确的准则规定可以遵循,而审计工作则需要灵活的判断、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学生通常感觉无从下手。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审计学知识太过晦涩,难以把握,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审计学学科首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审计流程,就无法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则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如处云雾之中的感觉。而这个不能等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才自行去了解,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审计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意义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审计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审计学概念和理论。基于此,很多学校现在都已经专门设置了 审计实训 之类的课程,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中的 审计实训 课程很难仿真模拟实际的审计流程,因为这需要审计实训教材配备全套企业凭证、账簿资料以及背景资料,还要有一整套的事务所工作底稿,这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需要现实情境作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又设置了 审计案例研究 课程。但案例课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案例课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并没有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案例课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对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而尽管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也不少,但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在 审计实训 与 审计案例研究 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有些学校将两门课合为一门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学科教育目的,因为一门课程是无法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而一些学校虽然同时设置了 审计实训 与 审计案例研究 两门课程,但没有考虑两门课程应有的授课顺序,设置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授课,或者将 审计案例研究 设置在 审计实训 之前,这都违背了教学逻辑。因为如上所指出,只有学生清楚了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最后才可能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种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二、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改革

1.设置审计学专业,实行 审计学+会计学 教育模式。基于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的考虑,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审计学专业,使得审计学学科能从会计学学科中独立出来,这既可使得内部审计以及其他被忽视的学科纳入统一的审计学科教学框架之中,也可使得学生接受更全面系统的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并获得就业优势。设置审计学专业同时也对应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即传统的 会计学+审计学 教育模式应改为 审计学+会计学 教育模式,这种改变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提升审计学学科的教学地位,更多地是为了调整教学逻辑。在传统的 会计学+审计学 教育模式下,教学中的主导逻辑是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会计操作、培养细节性分析的能力,审计学学科知识只是作为会计学学科知识自然延展的一种体现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会计学的正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实行 审计学+会计学 教育模式则意味着教学中的主导逻辑要转变为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扩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而会计学学科知识只是审计学学科知识的一个必要基础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审计学的反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教学主导逻辑的改变契合审计学的大管理学科性质,不仅会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调整了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方向。

审计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判断能力;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一、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与传统教学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张继勋,2002)。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从制定审计计划方案、确定审计重点、设计和选取样本、评价抽样结果、评价审计证据,到审计风险的判断、重要性的评估以及通过综合收集的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等,审计人员都需要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准则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要求审计人员在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前必须从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针对评估出的不同层次的错报风险,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同时,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大量引入也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审计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审计教学中如何培养职业判断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当前审计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高水平的职业判断来源于审计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而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是以对理论诠释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很难获得对审计环境和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职业敏感和职业判断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呢?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剖,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应用审计基本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

国内外教学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审计学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审计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涉及到案例素材的获取、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教学的组织等问题。

(一)案例素材

实施《审计学》的案例教学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案例的获得。近年来,国外有很多经典审计案例如安然等事件,国内也出现了大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审计失败案例,如深圳原野事件和银广夏等事件,这些都为《审计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素材。一般来说,教学案例主要来自已经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如《当代审计学:真实的问题与案例》、《美国证监会审计案例精选》、《上市公司审计案例分析》等,但是要注意案例的内容是否过于陈旧以及权威性是否足够等问题。另外,案例素材的获得也可以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获取,或者参考报纸、网上有关资料,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己编写,或者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

(二)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取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在案例选择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针对性。对于没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要学习的案例既要联系他们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要让学生掌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收集、鉴定审计证据的过程,所以教学用的审计案例必须对学生有针对性。(2)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既能增加学习的趣味,便于掌握审计理论的一些关键点,也使得学生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学习,感同身受,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便于按图索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3)启发性。选取的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该具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必须能够揭露被审单位违纪违法行为的事实真相,引导学生领悟审计工作中所用的各种灵活审计手段;同时,教学案例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许多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审计学》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课堂上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案例分析又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由教师通过PPT,将案例象故事一样讲给学生,语言力求生动、通俗易懂,并提出问题,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然后要求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另一种是将案例事先打印出来,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首先阅读案例,然后选择不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拟案例中的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并让其他学生结合所学所学审计理论和知识进行评析。(2)课下和课堂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在上课之前,教师会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或者是通过网站,或者是通过公共邮箱等。学生拿到资料后分组在课下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在上课时由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则是老师点评。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核心都是案例讨论(课下或是课堂)和教师讲评这两个环节。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提前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以审计人的身份参与到案件审计中来,从而获得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如果是课堂讨论,教师应运用教学心理学的方式来巧妙地消除学生对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烘托课堂讨论气氛,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在教师讲评阶段,教师要认真参考学生的讨论,进行相应地归纳和总结,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当的评判,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炼出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三、实践教学

《审计学》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实际业务工作,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和基本技能,初步积累相关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建立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审计实验室,这是提高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同会计、税务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相结合,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集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于一体。其中,手工模拟要事先准备被审计单位的一套仿真会计核算资料,然后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手工模拟审计业务全过程,最后提出公允的审计意见。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基本模式是借助于审计软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从而体会实际的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实验室的模拟效果,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获得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

(二)校外实习

模拟实验毕竟是人为设计的,不能代替实际经济业务。因此,模拟实验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外的实习。学校要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审计实务,经受实际工作考验。校外实习包括:(1)专业实习。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下转封三)(上接第165页)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或实习基地 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

四、培养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

我国高校里的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学校,虽然可能具有高学历,但是很少有实际的审计工作经历。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求教师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培养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学校鼓励审计教师参加CPA 考试,取得CPA 资格,成为中国CPA 协会会员,广泛参与审计实践活动,也可安排他们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去做一定时期的兼职或专职,这是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极佳途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为特聘教师,也可以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的会计、审计方面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同时,同时还可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付同青.论审计职业判断[J].商业经济,2010(12):46-48.

[2]余玉苗.《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12):27-28.

审计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 审计教学 现状分析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47-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审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审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审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审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多种审计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的中职学校的审计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方法落后,中职学生素质不高,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审计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文通过对中职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审计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目前中职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1.2中职学校审计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可行性,对审计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设置了审计课程,但只是把它作为传统会计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学校多认为中职学生工作以后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少之又少,所以并没有重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审计教学工作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了教学效果。

1.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

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大多数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考,学生背”,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什么也不记得,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另外,由于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去更新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都比较陈旧,导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法,即使使用案例,也是脱离实际的案例,导致学生无从深入理解,无法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1.3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落榜无法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再加上社会上对劳动力的要求供大于求,同时对劳动力学历的要求过高,导致中职学生在求职时十分困难。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中职学校的首要问题,那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想去学到一技之长。

1.4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

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这些老师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参与过社会审计社会实践,所以,在教学中大多是照本宣科,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训练。但是审计是一门集会计、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的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这样学科的要求和实际教师的现状导致了老师觉得审计课难上,学生听不懂不愿听,教学效果不好等情况。

2 中职教学的改进措施

2.1提高对审计教学的认识,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首先要提高对审计教学的认识,对该门学科要足够重视。其次,要优化审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制定一系列的可行性教学计划,分配好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只有学校对该门课重视起来,学生才能重视,通过科学的学习,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

2.2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运用案例教学

改变以往的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再使用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来,形成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大量使用案例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的高质量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掌握理论知识;其次,教师要经常通过查阅一些最新的文献资料、搜集电视媒体的报道、浏览网站等途径搜集一些各种类型的审计案例,从而建立起审计案例库,丰富教学资源;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深入思考,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那么一定要积极开发审计教学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这样不仅可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然后通过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到审计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4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要提高中职审计教学的质量,一定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中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或者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的实践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或者聘请一些社会有丰富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

3 结语

总之,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必须提高对审计课程的认识,改变现有中职审计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校企合作,不断增强审计的实践环节,提高中职学校审计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高职院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09,(8).

[2]何明辉.中职教育中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1.4:(170-171).

[3]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财会经纬,2008.4(上):(70-71).

审计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学;建队;角色扮演;实地考察;

前言

《审计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后,步入工作岗位前的非常重要的技能学习课程。当前很多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中,很少、甚至不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学生的实践学习,但都仅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生硬式案例教学模式。学生从案例中了解到的知识点分散,很难从总体上系统地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仅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学习,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再学习的技能,将来在走向社会能够使用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再学习的能力将来能够更好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利用建构主义的基本方法,谈一下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几点思索和看法:

1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很多教师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有的侧重于对于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有的侧重于对于实践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对于二者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一些前面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没有掌握牢固的学生而言,通过有效而不繁锁的基础理论学习能够重新建立起他们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对于后面案例和实践的学习是互补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科学的安排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1.1 在教学初给学生一张审计课程的学习路线图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一定的带着“我为什么学习这写内容”或“这些内容和这门课程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前,可以制作好提纲,使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步骤,同时理解理论知识和后面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1.2 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总体理解

教师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不用讲解了。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知识点学生很多掌握不好。审计课程是会计、审计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它和前面的理论知识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释审计学科的专业定义,还要注意回顾会计专业的一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在给学生的学习资料中对比的列出。

在理论阶段的学习,还应该避免给学生呈现出审计学科内容的复杂性。避免使初学的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困惑,既要回顾之前的知识去促进学生理解,又要着重呈现审计的基础内容,陈述审计的一般原则,不要讲太多的例外情况。通过讲解使学生对于最基本的理论轻松掌握建立学习的信心,然后介绍复杂抽象的内容。先讲解学生之前了解的会计知识,再逐步讲解新的内容。从简到繁,使学生由熟悉到陌生。会计知识和审计知识的穿插学习,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对于抽象审计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

2 构建科学的审计案例和实践教学体系

审计课程区别于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特点就它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它布置要求学生具有朴素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法律、财务管理、写作等其他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在学习中,学生对于如何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较弱,所以有必要借鉴一些科学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 在进行案例和实践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分组

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做的最多的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的参与者。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单向交流。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很多教学领域所采用的分组教学方法是很好的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整个实践教学分组教学是最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之一。现在的高校教学,受教学资源的影响,都采用人数过百的大课堂,大课堂都会给教师打来不小的挑战。研究表明,在大课堂学习的学生比小班教学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被冷漠、孤立的感觉。所以在教学实践环节,我们应该尽量的通过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合理的小组,这些基本情况可以通过询问之前上过课的专业教师,查询相关课程的学习成绩,制作调查表,根据这些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为这些小组制定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规则,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在进行案例和实践教学中选择替代传统的教学形式

结合学生基础知识和本学科基本理论的学习情况,安排本阶段的学习。在本阶段应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本阶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课程设计中,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教学所讲解的方式,对于抽象的审计来说,无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安排替代讲授和题解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本阶段的学习。

大多数教材在本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对应进行编写的,在同时课本上有一定的理论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典型的案例,在案例教学前可以给学生通过讲授的形式进行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学社知识被动的学习很难系统的掌握。所以在讲授典型案例后,可以安排新颖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一定的“剧本”案例,设计一定的现场案例情节和书面材料,让之前进行分组的同学进行选“演”,剩下的组根据资料进行分析辩论。例如,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给出银广夏审计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是非常具有特点而且真实存在的事件,网上有很多的资料可供选择,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案例编制了“脚本”供学生选择,而且还预留的了很多和学习内容有关的可变的内容。通过一个典型的模拟案例,有的组负责根据案例资料设计剧本,有的组负责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审计实践操作,有的组负责对审计的结果进行总结编制审计报告。几个小组之间的竞赛,要设计好时间。教师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对从这些扮演“游戏”中学到的东西及特定的情节进行充分讨论。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这种模拟游戏方法学习,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好的补充。当然,这些不能替代我们传统教学方法,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互补,而且在课下,应该充分设计好课程主体框架,确保在讨论中教学大纲的指向性不偏离。

2.3 在进行案例和实践教学后安排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解决审计抽象性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它能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这个阶段设计到一些公司团体内部的资料信息,所以实地考察可以使用学生独立的寻找实习单位和院校与社团联系学习的方法。在此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的技能。将实地考察的内容与实际理论知识结合,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自己的脚本。在实地考察后,返回课堂分组进行讨论,巩固在实践阶段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技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学生特点,合理的吸收其他学者的一些教学成果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鲜活的案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同时降低了理论深度和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另外,由于经验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强。希望通过互相学习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审计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巴巴拉.G.戴维斯. 教学方法手册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6).

[2]尹平. 政府审计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6).

[3]张景山.审计案例分析[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6).

[4]叶平.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审计教学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