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精选5篇)

  •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精选5篇)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綦江区以建设“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坚持把提升工程纳入全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小学教师共计7550人,其中学前教育183人,小学教师3327人,初中教师有2534人,高中教师有1506人。农村小学教师有256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7%;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有2027人,占初中教师的80%;农村高中教师的人数为386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25.6%。全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497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5.9%。30岁以下教师1302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7.2%;36~50岁的教师4899人,占教师总数的64.9%。2014年,在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训中,綦江区按照市教委、国培办要求,统一部署、强化管理,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把国培计划和区级培训规划结合、提升工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活动实施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研修成果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共组织46所学校、2605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全区远程培训上线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100%;线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师参训,培训机构全部认定为合格。区教委为提高培训实效,对参训学员集中组织统一考试,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成绩,评出线上远程研修优秀学员339人,线下集中研修优秀学员159人。

二、提升工程实施的具体作法

1. 建立工程推进机制。綦江区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基教科、区教师进修校、区教科所、区技装中心的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区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提升工程的实施。

2. 切实搞好培训需求调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调研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2个学区、1个教研单位和1个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只简单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考核机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渴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培训动漫制作,教会教师运用各种常用软件;采用“菜单式”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一线教师疑难等。

3. 分批整校推进实施。綦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共106所,区教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分三批完成全区7550名教师提升工程的学习。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选择46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学科全部教师参加提升工程80学时的线上远程研修学习,在参加线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选1350人参加线下5天的集中研修学习。

4. 集中培训分段进行。由于线下集中研修时间紧、任务重、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綦江区采取2天区集中培训、2天校本研修实践、1天作品评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优秀作品,即“2+2+1”模式。区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进行培训,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作“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小班的时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员组成3人团队,进行分班破冰活动、部署线下研修任务、分组讨论、展示作业及教学设计,打磨作品、小组展示、选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讨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评比表彰。

5. 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与綦江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相结合,通过线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荐线上参训人数10%的优秀作品提交到区里,区里组织专家评审,遴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30%,每个积30分,二等奖占30%,每个积20分,三等奖占40%,每个积10分。根据学校参训人数获奖的平均积分和工作坊内学员获奖积分的人平分进行排名,评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一等奖8所、二等奖12所、三等奖8所和对坊主、教研员考核定等。

6. 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綦江区教委每周一通报上周各个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参加线上研修的情况,促进学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学员参加学习。通报的量标主要有参训率、学习率、每个学校教师参训成绩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内学员参训成绩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区2600名教师到每期通报统计截止时间成绩排名等。区教委共进行了六次通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长、坊主和教研员督促教师参加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7. 高度重视成果物化。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围绕打磨优秀作品,汇总提炼物化成果的思路开展工作。对各种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线上研修的成绩表、线下集中培训研修手册、考勤册、线下研修小组交流研讨记录表、成果打磨登记表等、考核结果、学校总结、优秀作品等,分类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专卷,有利于对提升工程实施的总结和提炼。

三、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1. 获得学校领导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本批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期末复习考试,工学矛盾突出,但由于区教委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学校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培训前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提升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校长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学校的校长主动地为教师想办法、想措施,鼓励教师圆满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训。

2. 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取得丰硕培训成果。由于本次培训采用的是混合培训模式,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感觉很实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务驱动培训,完全颠覆了教师过去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生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征集出来的优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97人,三等奖148人。

3. 赢得各校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工程的实施,在学校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学情通报,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导专家队伍,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綦江区以项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结构,整合区内外教师培训、教研、高校和培训机构以及一线名师组成的60名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提升工程实施教学研修和培训能力,承担对綦江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策划、指导、管理、交流和监测,将极大地推动綦江区下阶段提升工程的开展。

5. 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注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后,让参训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参训者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最后,参训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委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提升工程培训考试。

6. 顶层设计、行政推动是关键。由于提升工程的实施时间紧,工学矛盾特别突出。因此,顶层设计上,坚持分批整校全学科推进,有利于学校配合开展培训;行政推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行政主导、分校组织、项目推进;方案设计上,坚持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训,体现了较强的“刚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网络平台设计和选择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选择一家网络平台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手段实现教师自主学习、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教师研修网课程和功能的设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参训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学校以及参训教师强烈要求延长网上学习的资源延迟关闭的时间,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3篇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有效为追求,以提高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唱响“强师工程”的主旋律,为各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明确目标,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1.关注教师发展,确立培养目标

教师的不断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特征,也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要有不同发展要求和能力,因此,各校要针对教师需求,贴近教师实际,创造各种条件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措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专业发展动力,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养成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示范性学校提出了“135”名优教师培养计划,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有1位教师成为市名教师,有3位教师成为市学科骨干教师,有5位教师成为市教坛新秀。

2.立足校本研修,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为使“强师工程”真正适合每位教师,促进他们的发展,学校要根据教师们原有的专业水平,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发展规划,分校教改之星、校教学骨干、市街道教坛新秀、市教学骨干和市名教师的发展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帮助教师快速成长。

3.结合各校实际,确立校本研修内容

立足各校实际发展、结合教师个人愿望与各校发展愿景的校本研修,才是最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活动。教师立足于校本、立足于课堂教学,并能自觉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完美化,进而使工作成效与能力素质得到促进和提高。校本研修的内容有:师德建设、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及专业知识培训、学科基本功全员培训、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研究学习、作业的优化设计等。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自觉、自主地进行校本研修,形成立足于校本的研修氛围。

二、 规范管理,推进校本研修质量提升

1.校本研修制度化

各校要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负责,教务处、教科室具体抓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只有制度到位,学校有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制等,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同时学校要建立“校教研中心――校教研大组――年级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并制定相关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位。“校教研中心”以校长为组长,组员包括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主要成员。“校教研大组”以学科分,分别由学校各学科的学科骨干、教坛新秀等担任组长,组员由相关学科教师担任。“年级教研组”按年级段进行划分,组长由年级段中的骨干教师担任,组员包括年级段相关学科教师。这种三级管理网络既能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又能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校本研修活动的效度。

2.校本研修日常化

各学校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校本研修要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要求每周组织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学现状,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题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校本研修工作日常化。各校确立教师日学习制,号召每一位教师坚持天天学习,日日反思;周活动制,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即“每周一研”;邀请市教育教学专家,名优教师进行讲座、辅导、上示范课等。

3.校本研修有序化

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切实按照拟订的培训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既做到专题明确,又做到承上启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校长室每月组织一次校务会,教导处坚持举行周班主任例会制。规范教研组活动,创新教研活动,推广学科教研成果,精细化教案策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方法,课堂内外师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体现了以校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研修实效性。

三、 形式多样,注重校本研修实效性

1.围绕教师成长,开展校本研修

(1)依托青年教师联谊会,创新校本研修,为他们“提格”培养提供条件

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营造学习研讨氛围。为促进每位青年教师健康地成长,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联谊会,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联谊会至少每月举行一次的活动,主要进行抓业务、强素质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学习,使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快速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快速地提高。

(2)学习促研,为教师营建成长氛围

牢固树立“学校就是一个研究中心,教师就是研究院”的理念。鼓励教师读书,创设书香校园,并以沙龙、论坛等形式交流读书体会。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广大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输送骨干教师脱产去省市名校跟班学习,跟踪听课。与此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学习培训反馈工作落实,要求每位教师学习后或进行理论讲座,或以模仿课汇报,或交流学习感受,通过不同形式的反馈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2.依托教研组建设,构建校本研修

学科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阵地,各校立足教研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1)“同伴互助式”学习活动

倡导“互通、互促、互助”的教研风气,教师间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共享经验和成功。教研活动由组长负责,要做到学习有专题。每次活动都围绕一个专题学习讨论。

(2)“专家引领式”研讨活动

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做基础,还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理论高度。教学实践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所以,培训单位应安排邀请市名师、骨干教师去各校巡回作讲座或上示范课。

(3)“反思提炼式”研究活动

“实践与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学理念的窗口。通过研修活动,教师把实践与反思作为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并及时写好反思,为自己积累教学经验。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鲜活的案例进行“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四、 科研一体,创新校本研修新思路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案例研究;学科研修;以生为本;高效课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面临着当今科学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改革,各种教学策略和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追求良好的教育品质,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吉林市船营区小学科学学科立足于教师的需要,努力寻求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契合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了一系列的探究策略。尤其是近段时间,在船营区“双名三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中,科学学科以“有效的科学探究”为目标,以案例研修为活动载体,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己任,开设了学科研修班培训课程等一系列的研修活动。在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中,我对学科研修课程建设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系统的思考,现将本人在此项工作中的点滴体会综述如下。

一、从问题入手,合理确立研修目标

我区“双名三修”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时间,使“教师学科知识逻辑建构能力和学科教育能力”在系统学习和实践研修中得以全面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科学学科在对教师队伍和教学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后,从问题入手,选取了课堂教学转型中的有效支点――“小学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修活动的总主题,从教学规律的认知程度出发,以分层推进的方式进行深度的学科研修,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二、从需要入手,精心选择研修内容

在学科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从遵循教师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学科研修课程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出发,设置了“小学科学专业知识疑难问题培训”和“提高教师实验课教学指导力主题研讨”两大方面的培训内容。

第一方面:“小学科学专业知识疑难问题培训”的内容,我是根据学科教师队伍现状来设置的。由于师范类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导致教师在科学课堂的许多环节都不能游刃有余,所以我在对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普适性培训的基础上,选取出各册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即教材中没有明确解答的、属于教师知识储备盲点区的学科知识进行培训。

第二方面:“提高教师实验课教学指导力主题研讨”的内容,是通过题为“抓住学科研修有利契机,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专题讲座和《摆的研究》一课微格教学课例研讨等形式,从如何开展学科研修构建高效课堂等方面来进行深度的评课议课、研讨交流活动,使教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参与式的研讨交流中,对实验课教学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

三、从实效入手,恰当运用研修手段

在学科研修课程的设置上,我从关注学科问题、关注教师需求出发,力求体现培训课程的学科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以“生本课堂”为目标,以具体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采取教研员讲座、案例分析、骨干教师引领、实验操作、观看录像、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又通过题为“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的调研报告,提炼出共性问题,予以解答,使教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参与式的研讨交流中,澄清认识,明确方向。

四、学科研修课程的感悟思考

在“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引领下,小学科学学科通过开展系列研修工作,逐步构建起了“团队研修、资源共享、反思提升、专业引领”的研修模式,使我区科学学科的教师队伍和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作为一名研修员更加深入的思考。

1.作为教师,应拥有自主研修的内驱力

一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专业情感、专业精神和专业态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并不完全是教学理念和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而是教师对自我成长动力和发展空间的追求,我们更需要拥有一种能主动寻找职业生命所必需的原动力和钟情于自己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缺少了这种内驱力,我们开展的所有活动、培训都将是无效或是低效的。现代教师在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应该努力追求一种“过有意义的教师职业”生活,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从生计的驱使向生命的自由提升”,由“牺牲性的付出向主动性的创造提升”的职业理念。教师不仅要“育人”,也要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育己”。唯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成长才有力量的源泉,专业成长的目标才有实现的保证。

2.作为研修员,应成为学科研修的领路人

在学科研修活动中,研修员要重新审视和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将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作为研修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要有一种敏锐的职业意识,善于从一般的现象中捕捉到存在的问题,从表面的繁荣中透视出教育的本质;作为研修员,要把学科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骨干教师研修团队,为其搭建服务和交流的平台,在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专业引领作用;作为研修员,只有参与问题的研究,才会从教师那里受到启发,受到生动的教育,才能对存在的问题有切肤之感……研修员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不仅要指导、示范,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与教师共同成长。

3.在学科研修活动中,感悟教育的精彩和魅力

学科研修活动给教师留下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只有这样,培训才具有可持续性的效益。学科研修是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成长途径,它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水平,我们要在反复的历练中不断提升教研能力,感悟教育的精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翟晓峰.深度探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01.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01.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5篇

一、切实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做好培训规划设计

各省(区、市)要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摸清需求,并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不同要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确保按需施训。要重点关注未参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性培训比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要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式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要将师德、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要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各地要加强专家库建设,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大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重,应不少于50%。

三、积极推动培训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实效性

要积极变革远程培训模式,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要积极进行教师培训选学探索,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探索将国培学分纳入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教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加强教师训后跟踪,通过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定期回访等模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跟踪指导。

四、严格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

各地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1号)要求,认真做好参训学员选派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培训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实行参训学员统一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培训过程监管。要严格培训质量监控,细化网络匿名评估,推动第三方评估,加强训后实效评估,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经费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训安排20%左右,远程培训安排25%左右;“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经费安排35%左右,转岗教师培训安排25%左右。严格培训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须直接拨付至中标的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食宿安排厉行勤俭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各地要落实必要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启动教师高端研修,推动远程培训模式变革,开展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设置以下子项目。

一、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对担任兼职教师培训者的6 000名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展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将集中研修与教师工作坊相结合,将“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培训300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不少于3万名教师。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1 800名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导能力。要对从事盲教育、聋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为全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骨干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5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其中,对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能力;对5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师的保教能力和园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四、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5 000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双语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其中,对100名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探索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对1 000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引领各地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

五、培训团队研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16 500名专职培训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对1 500名高等学校、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进行10天集中培训,对15 000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进行50学时培训,提升其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5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变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对1 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一、置换脱产研修。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细化项目实施流程,落实“双导师”责任制,增加教师返岗实践环节,实现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探索“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发挥“种子”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严格参训学员遴选标准,落实参训学员公示制度,切实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