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德育工作经验(精选5篇)

  • 协同育人德育工作经验(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已成为主要的办学模式之一。然而,一直以来,该模式下的学生德育工作却面临许多困境。重技能、重效益、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达不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的目的。如何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即能熟…

协同育人德育工作经验(精选5篇)

协同育人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协同教育;校企合作;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52 ― 03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已成为主要的办学模式之一。然而,一直以来,该模式下的学生德育工作却面临许多困境。重技能、重效益、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达不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的目的。如何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即能熟悉工作岗位、培养技能、发展专业,又能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等系列思想政治素质,是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讨的话题。全员协同将思政教学融入到校企合作中,不但是解决德育工作困境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是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缺失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院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常用的一种有效途径〔1〕。而校企合作下的德育工作,一般认为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教育模式变革为平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德育主体、对象、环境、资源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契机,通力合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教育的活动〔2〕。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该模式下的德育工作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但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普遍欠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只管用人不管育人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使企业所具有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迫切需要解决,作为思政教师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解决学生这些实际问题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是全面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3〕。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全面培养和发展人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也是我国最早提倡的包含德育实践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就业观,培养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能综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而这些素质与能力对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校企合作下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训结合起来,是以思想政治全面育人理论与大学生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能进一步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式的德育网络体系,进行校企互动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德育素质〔4〕。同时,在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意志得到体验和磨练,有利于创新心理的形成,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2004年中共中央l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大学生走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渠道之一。校企合作的学生德育工作是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和延伸,是开放式教学的最好体现。面对思政课理论高深、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等导致大学生厌学、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局面,思政教学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更有效地接受信息,更好地解读和认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在书本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升华。并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对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的有用性,从而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分析

1.来自学生: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德育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培养的90后大学生,总体来说思想素质较高。但因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娇生惯养,以我为中心,缺少吃苦耐劳的磨练。同时又成长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以知识为上,职业道德精神、劳动观念先天不足。因此在校企合作中,难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并且部分学生对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及其它系列德育目标的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对“校企合作协同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一题,有29.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而50.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对在企业接受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认为校企合作就是专业实习、技能训练,而与职业道德精神和其它政治思想素质等的培养无关紧要。因此,一些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中暴露出系列问题。如表现在懒散、迟到早退,缺少工作热情以及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对专业知识有结合的岗位肯靠前,遇到赃活累活则靠后;抱怨情绪多,部分学生只盯着岗位与自己专业的对接和报酬,如有偏差,则抱怨闹情绪,没有将实习实训看做是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职业综合素质的过程,失去了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

2.来自企业:重视效率,轻视育人

在企业与学校合作中,企业本身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多种教育的职能和义务,既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指引下,在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的同时,还要关注和提高学生的德育目标的培养 〔5〕。并且作为一般的企业也具备了技能育人、生产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外在和内在的条件。因此,企业在训练学生的技能和专业实践中,完全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给予关怀,并在实习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但事实上不可否认,有的企业在与学校合作时,看中的只是学生的低成本,仅从能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和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即重劳动贡献和创造价值,轻德育渗透和育人环节。同样一份调查显示,仅有5%的学生认为企业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大多数学生认为企业很少会去重视学生德育教育,企业关心更多的是效益,是如何通过顶岗实习、培训等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需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6〕。

3.来自学校:学科歧视,思政教学边缘化

德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力量和教育形式而构成并各自发挥着教育作用。高职思政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而这种育人功能若有实实在在的实践为载体,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思政课是教条,是单存的说教,是国家规定而不得不开的课程。因此,思政课“无用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其遭到歧视也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如果校企合作中思政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干预,便认为是多此一举,可笑不自量,并给以阻力和排斥,难以坚持。于是,在校企合作中有的是只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或者是党政、团的教育工作者在各自为战,孤立分散,缺少统筹协调、特别是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衔接形成合力的德育局面,从而导致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本应发挥作用的思政课程被边缘化。

三、全员协同校企合作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

协同教育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使它们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7〕全员协同校企合作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效应是在系统内部更多要素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协同效应,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1.协同院系与建立企业德育实践基地相结合

随着教育部门的大力提倡,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层面上加大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院系是学生实习实训最直接的组织者,他们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同时,院系是也是承担着育人的任务并面临许多困境。如何更好地做到在校企合作中,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我校思政部教师与各院系协同,在校党委的协管下,在各院系已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中建立多个德育实践基地,共同与院系、企业联手,制定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明确企业、学校在专业实习实训与德育工作方面的职责和作用,将思政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中去,充分开发利用思政课的德育资源,从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影响、德育效果等多角度,共同开展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以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学生德育工作 “蜻蜓点水”、“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主管部门多而分散且未负其责等困境和尴尬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提升育人质量。

2.协同专业教师与布置思政作业相结合

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巩固、消化和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要达到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德育关怀,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习联系起来布置作业,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在思政教师与院系专业教师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学生校企工学结合的时间安排,实习内容等,以便能提前适时地布置思政课与其有机结合的作业任务。学生带着与提高自身职业精神与态度的思政课作业,在实习中会有意识地体会和感悟其中的理论内涵,加深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并付诸于行动。实训结束后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进行及时地总结和点评,并从中发现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态度,肯定成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矫正。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又着眼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精神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完成所布置的思政作业。

3.协同企业典型人物与教育激励相结合

企业中,不乏优秀的管理者、企业家以及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优秀人才。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教育资源,其功能表现在,第一,他们具备了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践行者,具有爱党爱国、无私奉献、扎根基层、勤奋实干、开拓创新的优良品质,这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第二,作为企业中的佼佼者,人们崇拜的偶像,学生尤为敬重,倍感亲切,因为学生渴望明天将成为他们。第三,这些优秀的工作者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具有真实感和说服力。因此,校企之间的德育机制应达成默契,以思政教学课程内容为载体,有计划安排这些人士结合自己的成长道路现身说法,如为大学生做报告、面对面的对话、研讨等。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他们的业绩成果、成长之路、职业道德精神等,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择业观。

4.协同企业全员与发挥企业自身德育优势相结合

“任何优秀企业都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8〕企业具有比学校内更多的鲜活素材和教育情境,它可以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有利于进行体验式教育,增强职业道德上的认知。如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直接深度地体验企业文化,领悟企业文化精髓,这为围绕人才培养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情境。此外,企业中人员成分复杂,有员工、经理、客户之间等的工作方式和协作关系,学生可零距离接触职业情境和实践活动,可真实、丰富、鲜活地体验、观察、思考、感悟、认知他们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是学生学会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的有利载体。作为思政教师可提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能有意注意观察、体验和利用,在感受氛围和与不同员工交往以及学习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以促使高职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李双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述评〔J〕.职教论坛,2008,(07)(上):42.

〔2〕姚 芬.校企合作德育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09,(08):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4〕杨国富 代祖良 李耀平.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拓宽德育工作途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2):89.

〔5〕朱 智.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广场,2010,(04).

〔6〕 袁向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11,(12):8,9.

协同育人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学生差异;理论;协作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85-01

众所周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广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初中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初中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更要负责班级德育工作。再加上日常的其他教育教学任务,我们发现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是极重的。虽然如此,初中班主任仍应对德育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与机会对班级学生进行德育。在具体德育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初中班主任面临同样的困境,应积极突破。

一、突破学生差异困境

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部分初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仅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未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由此造成德育成效并不明显。为突破该困境,建议初中班主任在具体德育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全体学生统一实施德育,更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专门性德育。初中班主任可以给班级内所有学生建立一个品德档案,记录班里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如此一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便可翻看品德档案记录,发现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品德薄弱点,进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在此过程中,品德档案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初中班主任在建立品德档案时,不仅要认真、细致,经常观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更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班级内所有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伟大领袖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初中班主任通过认真观察及了解,便可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品德档案。

二、突破理论不足困境

目前,很多初中班主任并不是政治专业出身。因此,在德育方面往往会出现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仅凭经验是很难有效完成的,更难取得理想的德育工作成效。为突破部分初中班主任存在的理论不足困境,建议他们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德育方面的理论素养。具体可采用如下几种途径:(1)通过学校阅览室,阅读与初中班主任德育方面的期刊资料。大部分初中学校的阅览室均搜集有大量与初中班主任德育相关的期刊资料,这些期刊资料是初中班主任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重要载体。(2)通过网络阅览与初中班主任德育相关的文献资料。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互联网上与初中班主任德育相P的免费资料也越来越多。班主任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3)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组织初中班主任进行理论培训。在具体培训过程当中,不应仅仅注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技能的培训,更要注重理论方面的培训。

三、突破协作不够困境

协同育人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第3篇

一、把关工协会工作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立以支部副书记朱令泉为名誉会长,以支部组织委员李建民为会长,以实验学校校长辛建武为副会长,以实验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王立莉为常务副会长,社区分管计生、综治、警务、劳保的易秋珍、邢兵初、吴阳泉、詹德银为成员的工作协会。工作协会中有现在职的社区干部、学校行政领导,又以老同志为主体。社区把关工协会工作列入社区德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社区发展规划中,专题规划了关工协会开展的计划和措施,制订了工作职责和措施,并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为关工协会开展活动提供财力、物力保障。老同志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平时工作协会的同志能积极主动与社区配合,重视抓好自身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开展有成效的工作。陈绍银、喻泽华等三位老同志定期到社区给未成年人作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的报告,吴阳泉还是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给学生做法律法规宣传,深受学生欢迎。

二、充分调动关工协工作的积极性,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社区充分尊重老同志,能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对未成年人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关工协成员能以身作则,密切配合。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关工协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青少年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并能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不断增强还需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坚持把爱心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设立了“爱心基金会”,开展了“节省一天零花钱,爱心献给小伙伴”活动,发动学生,向希望工程、灾区人民及边远贫穷地区的失学儿童和身边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献上一份爱心。指导学校组建了“小公民道德建设志愿者”队伍,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誓为社区添光彩”、“老少同植一棵树”、“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活动,有效培养了少年儿童遵纪守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社区的意识。认真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学生着重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每个班级参加了社区指导组织的学法、用法竞赛活动。在关工协的策划下,学校还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图片展、黑板报、橱窗、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协同育人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 德育案例 传播 应用 研究

[作者简介]施伟萍(1962-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德育和传统文化。(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科院“十一五”立项课题“网络时代高职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D201001,主持人:施伟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9-02

国务院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今天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除了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育人德为先”,道德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统称为“德育”。“新网络时代”区别于前十年已经习惯称为的“网络时代”,它是指以2005年为起点的十年,是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德育案例”是指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体系;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从而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以,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的建立,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新网络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学生们喜欢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以及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不行的,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正在年轻化,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师,他们掌握的速度很慢,同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践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青年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使他们间接地接受学习;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在职教师教育,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老师们很难做到“听了能懂,懂了会用”。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青年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所以青年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不受时空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非常迫切。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这将为教育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 新网络时代德育案例传播与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教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青年一代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优秀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

首先要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但是要隐去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其下的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迅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内容。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1.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教师将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

教师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2.提升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新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德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取长补短,并不断地完善。

在反思理论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帮助。同时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运作体系。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更应注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案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活动,并在各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各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案例可以充分地在网络上分享,并真正地运用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正面的活动开展的多一些,学生的院校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德育案例的交流研究就更加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敬春.互联网发展与高校网络德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协同育人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合力形成;必要条件

学校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重在实际效果的取得,而德育实效如何,取决于各条渠道、各个方位、各种层次德育资源的德育力量所形成的合力的大小。建立德育网络,让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德育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是学校教育特别是推进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

如何才能形成合力,使学校各种德育力量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本人就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德育合力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作一简论,以期同行指正。

一、造就一个德育合力合成的环境

环境,是育人的载体。每一个德育对象都置身于具体的德育环境之中,这包括校园、家庭、社会的物质基础环境,即硬环境,又包括社会舆论、精神风尚、社会风气、家庭文化背景、校风和班风、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思想环境,即软环境。努力营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这是德育资源形成合力最必要的条件之一。为此,首先要求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关系祖国前途命运的大事,江山社稷稳固与否的大事,否则,思想不到位就会犯行为上的错误。其次,人人都应主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每个公民对孩子的正面影响都应是义不容辞的,这应当成为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其三,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舆论环境,在国际互连网,多媒体、电视、广播、报纸、各种音像制品和黑板报等舆论阵地上造成一种好的声势。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学校德育的氛围。其四,优化育人的硬环境,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宗旨,强化校园文化、课堂文化等德育文化氛围,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对损害德育利益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打击。其五,建好学校德育基地,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情感得到熏陶。

二、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机制

学校德育各种资源合力的形成,千头万绪,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合力形成的机制。第一,建立和形成合作统筹机制。一是德育规划统筹,做到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阶段要求、方法措施进行统一要求,方向一致、目标明确、步调协调、工作有序。二是德育队伍建设统筹,加强建设、开展培训、建立表彰制度,提高德育队伍的人员素质。三是德育内容统筹,以上级文件和指示精神为基本依据,挖掘德育资源,促进其成长。四是德育资源统筹,由党政牵头,协同民政、城建、文物、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统筹,多方面筹措开发经费,对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五是德育环境建设统筹,各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使学校环境得以净化。六是全社会育人工作统筹,各级党政部门将此列为首长工程,加大实施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二,建立德育利益激励机制。德育工作量要和教学工作量同等对待,要适当提高政治教师、班主任等德育工作人员的津贴,德育实绩同样可以评优、晋级。对优秀教育工作者实行表彰和奖励。第三,建立和形成约束保证机制。对危害学校德育利益的行为,既从道德的角度加以谴责,也要运用法律作武器加以解决。上级则要加快对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立法,有一个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法治环境。

三、建立一些凝聚合力的组织

学校德育诸途径合力的形成,最终要由一定的组织和部门去执行。为此,第一,设立由县、乡(镇)两级党政分管领导为首的诸如:“德育工作管理委员会”、“德育工作知道委员会”、“德育工作协调委员会”等组织,担当集聚学校、社会、家庭德育资源的职责;第二,由关工委、关协委等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辅导和顾问;第三,成立各级“德育工作研究会”,专门研究本地区学校德育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新方法。提出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矛盾问题和办法建议;第四,由校长推举社会贤达、责任感强、素质高的学生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协调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第五、学校系统内部完善德育机构,把“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政教处――教务处――科任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体系,党支部――政教处――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的德育工作体系,团委、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体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及德育基地三结合的辅导教育体系,法制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为主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完善并凝聚起来,真正形成强大的合力。

四、关键在于有一个善聚合力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