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身民生工程工作(精选5篇)

  • 企业自身民生工程工作(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利益关系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企业工会管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强化工会民主管理,提升管理的民主性和有效性,是工会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1 工会民主管理的意…

企业自身民生工程工作(精选5篇)

企业自身民生工程工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工会 民主管理 途径 保证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08-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利益关系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企业工会管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强化工会民主管理,提升管理的民主性和有效性,是工会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1 工会民主管理的意义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应该重视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工会民主管理来带动整个企业的民主管理。一方面,工会应该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各项工作的水平,突出维护职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塑造工会主体形象。另一方面,应该深刻认识到,民主管理是一项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的系统性工程,具有群体性、科学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通过民主管理,职工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工会则可以了解职工需求,帮助职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现阶段,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其能够实现管理的集约化,将统一指挥以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权责利的有机融合,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能够推动职工自我提升,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民主管理在企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推动企业发展,强化工会职能等方面意义重大[1]。

2 工会民主管理的途径

2.1 民主参与

通过民主参与,职工可以以工为渠道和平台,发表自身对于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工会的可靠管理,了解员工真实的想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弥补,进而推动自身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这里针对合理化建议进行讨论,现阶段,许多企业职工往往并没有树立主人翁意识,对于企业普遍缺乏归属感,而即使认识到了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意见,却仅仅局限在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提升方面,忽略了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确立、市场开拓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议的采纳。对此,工会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起来,做好职工群众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引导职工树立起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倡导“一条小建议,一片主人情”,积极推动民主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民主协商

平等协商是《劳动法》中明确提出的一项制度,以此为基础,工会得以与企业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具备了独立的发言权以及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因此,工会必须始终坚持平等协商的相关原则,健全和完善民主协商机制,为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2]。例如:公司建立了平等协商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平等协商的工作制度,在集体合同的协商、起草、审议、签字、报审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制度程序办事,并于2012年6月30日在职代会上表决通过,由总经理代表行政,与工会主席代表职工签订了第二轮《集体合同》,同时签订《公司工资协商专项集体合同》、《公司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公司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3项专项集体合同作为本合同的附件,内容合法、程序规范,并报县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备案审查,还制定了《集体合同中期管理暂行规定》。通过集体合同的全面履行,有效地调节了劳动关系,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2.3 民主监督

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所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思想认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片面注重企业利益而忽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种问题随之产生,影响了职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对此,各级工会组织应该明确自身立场,坚定的站在职工群众一方,做好民主监督工作,依照《劳动法》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履行自身的服务职能和维护职能,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应该及时提出并监督其改正,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 工会民主管理的保证机制

3.1 提升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基础。不仅仅是企业管理人员,包括基层职工和工会干部在内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专业技能、管理水平、思想认识、文化水平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民主管理的效果。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对于职工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构建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以确保民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

3.2 创新企业环境

应该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一方面,领导干部必须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重视民主管理工作,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职工群众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坚持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风尚。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的民主管理体系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以及可靠运行。如果企业没有重视环境的建设,依然沿用传统的陈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无法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热情,民主管理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注意的是,想要建设高度文明的企业环境,不仅应该抓好党政工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的教育职能,为职工提供一个成长与进步的平台,营造出全员奋进的氛围。

3.3 提升工会凝聚力

工会的凝聚力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话语权以及在职工群众中的形象,其主要包括了工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民主之家、文明之家、温暖之家、安全之家等,温暖之家以及文明之家的建设是其中的关键和重点,能够充分体现出道德以及人格的力量,配合其他方面的建设,能够相得益彰,促进工会凝聚力的提升。

4 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使得企业面临着一种全新的发展环境,不仅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得其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民主管理。想要强化工会民主管理工作,确保工会职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企业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就必须立足企业实际,探索工会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完善相应的保证机制,从而确保民主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赵树壮.探讨强化工会民主管理的途径及保证机制[J].科学与财富,2016,8(1):77-79.

企业自身民生工程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民营经济,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发展壮大到今天这样一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将民营经济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考察,我们发现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是从传统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中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在人们的质疑、鄙视中走过了“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艰难历程。发展到今天,民营经济已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主角。然而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命短。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不足10%。在众多的原因中,无视企业文建设或不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它扼杀了民营企业,导致了一些民营企业的衰落。纵观世界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它们无一不有自已独具特色的、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正是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滋润着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繁荣昌盛,经久不衰。因此,民营企业要生存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要发展壮大、永续发展依然要靠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将风雨兼程伴随企业发展壮大。

一、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

1.企业文化不只是大企业的事

最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企业文化的表述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我国的民营企业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小,存在的时间也较短,它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大企业的事,民营企业首先要生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事。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漫漫沉积、提炼而形成的。只要企业一经产生,这个企业的文化也就诞生了,企业文化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但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好的企业文化将引领企业乘风破浪,搏击长空,使企业历久不衰。而不好的或不适当的企业文化则将使企业陷入困境,直至破产倒闭。我国的民营企业发端于社会的巨大变革时期,一些民营企业暴富思想严重,金钱至上,损人利已,有的甚至铤而走险。正是这些不良的企业文化导致了某些民营企业命中注定不可能走得太远。

2.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文化素质

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水准。企业家是企业战略的规划者,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必定要融入民营企业家的个性理念、人文意识、价值观念、管理风格等内容,一个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推进企业的文化的建设,这种企业文化也就越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原因,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多。在民营企业的创办初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企业往往容易产生一切以挣钱为目的的文化氛围,将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有时甚至做出假冒伪劣的事情来。当企业有了一些发展后,有些民营企业家便得意忘形、胆大妄为起来,甚至连最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抛于脑后。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创办的民营企业注定不能长久,民营企业家不注重个人品行,违背社会公德终将给企业带来灾难。

3.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使企业文化落下残疾

我国的民营企业家族化色彩非常浓厚,相应地在管理方式上也不规范,实行家族式管理,决策随意,不相信外人。企业主一切都靠自已或其家族成员,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此时谈不上什么组织体系的建设。在管理上,企业主也是根据个人或家族成员的经验来行事,随意性大,没有注重制度建设,同时认为家族成员靠得住。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在民营企业创办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小、员工少、经营单一,这是种管理方式往往能奏效。但是当企业规模扩大、员工增加、经营项目增多以后,管理所需要的学识和能力就会超出其民营企业家个人及其家族成员所拥有的学识和能力,此时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会暴露无余,使企业文化落下残疾。若不适时对其进行改造,这种企业文化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会成为企业的杀手。

4.民营企业主的抠门或唯利是图,使企业员工缺乏归属感

一些民营企业主也谈企业文化,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说,在墙上挂几条标语,有的民营企业主甚至唯利是图到践踏社会道德的程度。近年来所出现的所谓的“民工荒”现象难道真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实现了充分就业了吗?绝对不是,而是因为民营企业主太抠门,给出的工资太低,劳动时间太长,工作条件太恶劣,生活环境太差,恶意拖欠工资造成的。有的民营企业主为了稳住员工,往往一个月干下来不给工资,而是压到第二个月才给,这样一个月压一个月,直至年底才结清,有的甚至年也不结清。所有这些都使员工“打工情结”严重,没有归属感,一心只想跳糟,哪里给的工资高便往哪里去。这种企业文化驱赶了企业员工,导致民营企业无法拥有相对较固定的员工,企业文化也就无处生根。这种恶劣的企业文化终将让企业主呑下难以下咽的恶果。

二、民营企业文化的塑造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会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企业家素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家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优劣,而企业文化的优劣又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精神态度决定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因此民营企业家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由于前述的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大多不高,这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的认识只能局限于自身不高的素质和能力的范围之内,而无法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来审视自已的企业,这必然要制约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家的这种素质状况在民营企业规模小时,在短时间内可能能驾驭得了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管理企业时,民营企业家的这种素质和能力就会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积压的问题就会渐渐显露出来。因此作为民营企业家来说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惟有如此才能在企业倡导和塑造出一种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长久持续地发展,可以说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不提高,民营企业就很难强大起来。民营企业家要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其他企业的优秀文化,众家之长,扬长避短。

2.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能复制,各个企业由于其所处行业的特点、地理位置、产品特点以及发展历程不同,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民营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历程、经营内容和战略方针,进行整体设计,精心概括提炼本企业的理念,准确定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文化灌输和渗透到企业员工中去,形成自己个性色彩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才能引起员工的认同与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能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要,当人的生存需要解决以后,便会产生更高的需要,如被尊重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等。人们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希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因此,一个民营企业若拥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则员工便会心情舒畅,无形之中能激励员工尽善尽美地完成本职工作。

3.让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的血液中,渗透到产品所及的每一个角落

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民营企业家的倡导和以身作则,同时也离不开员工的认可与遵循。一些民营企业家也大张旗鼓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又是制定员工手册,又是张贴标语口号,还在媒体上大做广告,但是由于其价值观不被员工认同,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经常拖欠员工的工资,这种所谓的企业文化不可能让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因而是一种不健康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只能导致企业的没落与衰亡。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符合人性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并为员工所接受与认同的一系列理念。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民营企业家要在吸引员工共同参加的基础上建立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才能使员工对企业忠诚,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企业文化一旦为员工认同,就会融入进员工的血液中,在日常工作和行为中表现出来,进而形成强大的动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培育员工的一种努力拼搏的思想,一种勤奋进取的精神,培育企业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浓浓文化氛围,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已的个人前途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员工在为企业努力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企业文化的建设还要建立起一种不断学习的机制,使员工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掌握新技能,使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用优秀文化武装起来的员工队伍是民营企业的宝贵财富,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自身民生工程工作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国家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和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各种媒介的广泛介入,工伤补偿标准的逐年提高。作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风险越来越大,安全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管理、提高劳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就工程项目农民工伤亡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责任安全事故的发生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农民工 安全管理 重要 前景 补偿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施工作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总从业人数的80%以上,达到2800万人,因此,农民工随机大量加入,参与工程施工,并逐年增加。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知识偏低,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劳务输出单位培训不到位,施工现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因素造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使建筑施工企业成为继煤炭、交通之后的第三大安全事故高发行业;从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建筑施工企业超过95%工伤事故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在这些事故中,受到伤害的有75%是农民工自身。

在国家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和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各种媒介的广泛介入,工伤补偿标准的逐年提高。作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风险越来越大,安全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管理、提高劳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就工程项目农民工伤亡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责任安全事故的发生谈几点认识:

1.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及农民工人身伤亡事故高发的原因分析

1.1企业管理层的原因

认识上有误区,当施工企业承包到大量工程任务时,由于自身人力资源的不足和从管理成本上考虑而压缩项目部编制定员,导致项目安全管理人员不足、并且配备人员大多专业不对口、无执业资格证书,从而淡化、弱化了安全管理的职能;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检查监管不到位,制度落实不严。安全预案不健全,应急措施不当,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隐患存有侥幸心里,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手足无措而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1.2施工作业队的原因

现场管控乏力,违章指挥现象突出。目前大多工程项目的分(单)项工程都是以劳务分包方式分包给 “包工头”,这些 “包工头”基本都是受劳务公司派遣或挂靠具有资质的施工企业。

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劳务队为承包到任务,往往只计算工费成本,不计算安全措施的投入。为追求利润,不愿在安全生产上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成了一纸空文。由此,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1.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自身素质的原因。目前,施工作业人员大部份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他们普遍文化知识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因此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加之施工队或作业班组对他们上岗前的教育培训不及时、培训时间不够、培训方法不当或根本不培训,导致只凭体力干活,致使违章操作,冒险蛮干现象时有发生。

心理准备不足。施工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面对施工现场的危险因素,农民工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心理准备不充分。特别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手忙脚乱,导致乱中出错或根本不知所措。

自身身体的原因。大多数农民工对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是否适应建筑工地高强度的劳动和作业环境认识不清或根本不了解自己身体状况,而工程项目部和劳务队往往为节省开支不愿为参与施工的农民工进行上岗前的健康体检。

2.加强对农民工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措施

为切实保护农民工的人身安全、降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风险,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是每个工程项目部的首要职责。如何加强对工程项目农民工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农民工伤亡事故的发生呢,本人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增强对农民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农民工,管好、用好农民工,降低安全事故、保障他们的安全,是项目管理的一件头等大事,是保证进度、质量和效益的前提。

2.2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工程项目部、施工队和作业工班三级联动的安全管理机构。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安全总监分管、安质部门具体负责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施工队配备专职安全员,安全员必须持证上岗,每一个作业场所应有一名安全员现场值班;每一个作业工班必须配备一名兼职安全员。按照职责权限,各负其责、各把其关,上下联动、全体参与,建立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预防管理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工程项目部必须建立一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符合国家及行业管理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构建符合现场安全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定期进行考核,兑现奖罚。为避免安全管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成为摆设。培养施工作业人员遵章守纪、关爱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

2.3加强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常识教育。对农民工上岗前进行安全常识教育是施工企业招聘劳务工后的一项首要任务,教育培训活动必须有考核、有记录,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常识和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操作技能培训。针对各工种特点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是培养农民工专业安全知识、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对象一般应针对农民工中的一般技术工种,培训应以机械常识、性能、操作规程、触电等安全注意事项入手,对从事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还必须经过社会培训力量培训,并取得操作许可证后方可上岗。

安全意识、应急措施培训。针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和安全隐患,进行安全应急培训演练,是提高施工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事故损失的有效措施。

2.4加强劳务用工合同管理

劳务用工合同管理是当前各工程项目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多劳务分包队伍挂靠施工单位资质或受劳务派遣,而农民工进场基本不签劳动合同,这种现象极易引发劳资纠纷或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处理起来十分麻烦,为降低项目管理风险,农民工进场施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企业自身民生工程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工会;主动性

一、加强工作的主动性,提升工会自身能力

对于工会来说,其工作也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状况以及我国的国情相符合,要使得自身的思想得到解放,应当对自身的措施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才能够符合整个时代的要求,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解放思想观念

对于工作行为来说,思想是指导,要提升工作的主动性,首先就应当解放思想,这是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工作应当是用创造性的思维,要进一步解放自身的思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身的活动,积极组建创造性的活动组织。

(二)更新自身的服务观念

要进一步更新对工会的认识,要重新思考工会自身的工作定位以及工作的性质,从而才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要进一步改变传统老年人弹唱为中心的地位,不能只是进行福利的发放,而是应当在经营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改变自己的观念,在自身的认识上要进一步提升,使得工会从传统的活动型逐步向学习型进行转变。

(三)要与实际的工作进行结合

煤炭企业自身的状况不同,有的企业存有一些历史上的遗留问题,有的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工会来说,要依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研究新思路以及新问题,与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结合,继而创新管理、创新制度,真正做到为煤矿职工进行服务。

二、提升工会工作的针对性,促进职能发挥

对于工会组织的发展来说,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所以说,应当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强针对性,抓好多项机制来提升工会工作的效率,提升工会工作的活动效率,真正做到使用制度来进行管理。

(一)找准工作定位,做到两个维护相统一。

在新形势下,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其工会应当进一步摆正自身的位置,真正在工作的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来做统领,将企业和职工紧密联系起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不能超越自身的范围同时也不能无所作为,应当牢记自身的工作要旨,真正维护煤矿企业职工以及企业发展的合法利益。

(二)真正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完善民主建设

要进一步坚持煤矿企业党组织的自身领导,积极参与到民主决策以及管理中来,在涉及到企业职工自身利益的问题,工会都应当参与同时召开相关的职工代表大会,使得煤矿企业职工在表达审议之后,在通过相关的途径付诸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煤矿企业职工的代表自身所具有的素质,进一步提升职工自身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使得煤矿企业职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感有所增强,能够将我国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三)进一步推动煤矿企业的政务公开,使得企业民主监督的力度有所增强

对于民主监督来说,其是我们党对工人阶级所赋予的一个重要权力,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有力的约束机制来对其进行约束,随着当前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的利益格局也在进一步调整,这样就要求煤矿企业工会应当进一步加强在民主监督上的力度,工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推动企业自身政务公开的力度,对于煤矿企业自身的重要事项,尤其是涉及到煤矿企业职工自身利益的事项,更应当做到公示公开,继而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加强工作的坚定性,对工作机制的方式进行创新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其工会是为工人阶级进行服务的,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机构,所以说,工会应当将整个企业的发展当成是自身工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创新自身的工作途径,在自身的工作方法上做进一步的创新。

(一)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工会组织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履行科学的发展观,要与实际的状况进行结合,真正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意识到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在自己的机制上进行创新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个是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要通过相对科学化的以及精细化的分析,对工作过程中的矛盾加以解决,真正做到工作任务的落实上的明晰性,同时还应当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从而真正达到工会工作的相关目标,另外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机制并对其进行逐步完善,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以及绩效考核的制度,从而使得工会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使得重点有所突出,继而构建起长效的工作机制。

(二)要进一步创新自身的工作方式以及方法

由于当前我国煤矿企业自身的人事制度在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在工作人员的编制上也在进一步的缩减,其工作的任务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及越来越繁重,因此应当将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整个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提升作为关键点,对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克服,要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对企业职工自身的思想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为整个煤矿企业的发展以及运营提出相关的策略,要对企业的改革过程中或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进行密切的关注,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企业稳定以及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要及时发现其苗头,要对反应的途径进行疏通,真正做到职工与领导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顺畅,继而使得矛盾得到有效地化解,使得企业发展大局得到稳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煤矿企业的工会应当将工会自身发展的内在的规律考虑在内,要依法进行相关的运行工作,真正注重企业的发展效率,要与煤矿企业再深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真正将企业的发展当成是整个工作的中心与重中之重,真正将煤矿企业的工会组织培养成学习型的工会组织、服务型的组织、指导型的工会组织以及创新型和务实型的工会组织。

参考文献:

[1]常彦强.关于对新形势下煤炭建筑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6)

[2]李素萍.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的规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08(4)

[3]雷有强.对做好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09(31)

[4]马利燕.浅论新形势下煤矿企业工会工作的开展[J].山东工业技术,2013(12)

[5]王霜.探索新背景下企业工会工作发展状况[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08(4)

企业自身民生工程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中小企业发展

农民工市民化,指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看,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底,全国99%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也超过了60%,更吸纳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所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小企业在发达的沿海地区分布密集、数量多;行业范围很广,几乎涉及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近年来,随着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工进入城市、各类工矿企业,为城市的发展、企业的振兴做出了较大贡献,农民工市民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农民工市民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措施,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待遇安排,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和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央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开绿灯。WWW.133229.cOm但实际工作中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重堵轻疏,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就业轻农民工安排的政策现象,存在的这些问题客观上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造成了很大障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2年6月通过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以“改革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改进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国家应当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规范中小企业的基本范围、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颁布反垄断法,完善破产法,保护产权和契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制定中小企业投资法和市场准入法,放开竞争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开放垄断行业,指导中小企业的投资和发展。政府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就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让中小企业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既获得充足、稳定的人力资源,也获得了宽松、有效的政策环境。

总之,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通过强化宏观调控、消除制度阻隔、加快法制进程、倡导人文关怀等措施,保障农民工的国民待遇的落实。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将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户籍壁垒,促进社会的民主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转变中小企业发展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存在着发展误区。对企业来说,农民工的到来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企业不愿承担农民工医疗、工伤、住房等方面的保险支出,不少企业对由农民工转化而来的新产业工人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保护,导致农民工的收入长期被拖欠。而给予农民工平等的竞争权则意味着企业要提高劳动成本,产品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由于农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就业,企业主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

农民工从进城的第一天起,就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始打工的。首先是就业范围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就业范围限制、工资水平低下、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较差、工伤事故得不到有效解决等等。其次是经济权益的歧视,农民工的各项经济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较为突出。再次是管理收费的歧视,存在各种各样门类繁多的收费项目。“但是农民工以其能吃苦、肯出力、勤奋进取、任劳任怨而又廉价,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站住了脚跟,以后逐渐扩展。”在很长时间内,人口众多、劳动力便宜、市场容量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去向是城市,职业去向是非农业,农民进城的条件是获得稳定收入的就业岗位。从现实情况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就业机会少,国有企业改革正被冗员和失业困扰。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是城镇中小企业和自行创办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吸收农业劳动力。

因此,中小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对企业员工和农民工一视同仁,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已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企业员工和农民工的同台竞争,不仅使企业员工增强了危机感,也使农民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农民工与企业风雨同舟,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为此企业应努力充当新时期合格的企业公民。“企业公民”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盛行的用来表达企业责任的新术语,其核心观点是,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为社会提供经济价值的同时,需要向社会显示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回报社会。“企业公民”建设的目的是寻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契合点,达到互惠与双赢。因此,要善待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企业要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了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政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应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教育他们恪守职业道德,把自己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与企业同命运、共荣辱。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激活中小企业发展的竞争机制。企业竞争机制指企业间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相互竞争而引起的关联和制约关系,并通过企业内在构成要素的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求得生存发展的活动机能。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存在诸多弊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企业竞争的内容包括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资源的竞争和市场的竞争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企业竞争的手段看,有以正确的招聘、使用和激励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大力开展技术进步、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扩大企业的势力范围;生产优质产品,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加快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价格和服务的优势吸引用户和消费者;加强舆论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努力开拓新的供销渠道,增加企业业务量;开展多向化经营,在风险中寻找新的机会;尽可能争取政府部门的优惠经营政策与资助;等等。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开发,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它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改进服务管理,激活了中小企业激励、竞争机制,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重塑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由于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结构的封闭,农民工被各种组织排斥在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他们已成为一个与市民和农民均不同质的群体,构成我国目前的第三元”。据调查,农民工只有11.9%加入城市的各种组织。由于农民工不是城市居民身份,他们就没有资格在城市组建组织。我国整个组织体系是通过单位实现的,没有单位的人基本上不能组建民间组织,国家规定民间组织要挂靠正式单位,否则是得不到批准的。另外,农民工自组织也是混乱无序的,农民工的自发流动性特征就决定了他们进入城市后,在目前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情况下,只有依靠血缘、地缘关系寻找工作和生活居住,通过“浙江村”、“新疆村”、“河南村”的农村生活的组织形式获得生存。调查反映,缺乏血缘和地缘保护的农民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其平时交往的群体往往就是他们的主要社会支持网络,企业和有关机构基本没有或难以发挥作用。这与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党建工作不完善、工会组织不健全的实际情况有直接关系。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具有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维持基本尊严、获取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农民工群体具有恢复国民待遇的强烈诉求。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没有一个真正能为自己说话、争取自身权益的“代言人”,在公共政策决策中没有话语权,他们缺乏较为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一方面,一些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建立能维护农民工利益的工会;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法律诉讼制度,他们难以承受目前的诉讼成本与风险。我国的公众利益诉求机制在合法性、公开性和透明性上还有待发展,否则将很难解决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法律依据已经明确,农民工也有加入组织的迫切需求,在中小企业中建立农民工工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另一方面看也将会推进中小企业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农民工的市民化有利于中小企业新型管理模式的构建,能够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体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部门林立、政出多门,使政府管理相互争权而推诿责任,一些管制政策造成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政府宏观管理行为要与服务对象相结合。要构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市场规则和市场体系。国家要开放和规范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市场,放松对资金市场的管制,规范人才市场,培养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规范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让市场体系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地方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消除经济中的行政垄断,规范行政行为,杜绝罚没和行政收费,为中小企业发展拓展空间。

二、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导致融入企业难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只有农民具有了积极、进步、开放、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道德追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事业才算成功。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自然社会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的影响,以及农村传统精神文化在农民意识中根深蒂固,当今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不高。从进城农民工的现状看,由于自身素质和体制、政策、城市居民等障碍,他们在城市陷于种种困境和挫折,他们的失范行为、与城市居民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犯罪现象,日益成为牵涉城乡社会结构转型、影响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成为近几年来政府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这表明农民工是不可能自动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的。农民工问题除了制度和政策上的约束之外,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农民工是否真正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不仅仅是他们职业身份的转变和居住空间的转移,更需要他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发生转换。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下的文化水平。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首先表现在文化程度低,其次表现在技术素质低。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9%,大专学历的仅占0.6%。我国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指出,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民工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二是陈旧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人的思维结构及运思路径,它体现着主体在通向客体、把握客体时思维要素的组合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人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差异。邓小平指出:“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还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传统的小农思维方式表现为因循守旧、求稳怕变、自我封闭、知足常乐,很难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动的思维,它极大地束缚和压抑了农民的思想水平和创造能力,严重制约了广大农民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古老的生活观念。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农民形成了诸多古老的生活观念,其中已基本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有如下几种。(1)乡土观念。对本乡本土的依恋使农民普遍具有安土重迁的观念。这正如费孝通指出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这种乡土观念现在已不适应农民工的市民化,不利于新型社会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国农民对乡土的特殊感情使得他们特别注重同籍同乡之间的联络。在北京务工经商的江浙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都想到去找同籍的京官。(2)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宗族观念、重农轻商和小富即安思想、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和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平均主义观念和特权主义思想等。(3)淡薄的法制观念。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及接受能力差,法律知识贫乏。遇到诸如拖欠克扣工资、随意提高劳动强度、乱收费等损害他们合法权益的现象时,往往采取极端手段,缺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融入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是克服农民工的过客心态。只有具有家园意识的人,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关心和参与家园的建设。由于土地牵制和户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农村,加上城市中偏见与歧视的客观存在,促使农民工对城市形成过客心态,对城市没有“我们群”和“主人翁”意识,只有陌生人的感觉,认为城市再美丽,建筑再雄伟,环境再干净,那也是城市人的城市,与自己无关。农民工“主体意识弱影响其在城市中的政治参与和公共行为”,因此,必须克服农民工自身对城市的过客心态,培养农民工的主体意识。只有如此,农民工“不仅会自强自立,而且会关心社会,爱护城市”。

二是重视农民工自身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第一,“所谓教育农民,主要是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立场问题,用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克服落后的、保守的小农意识。”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农民工逐步形成适应城市生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准。城市与农村,两种文明,两个“世界”。城市政府及相关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对进城农民工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法制观念和城市意识教育,逐步引导新市民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小富即安、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小农思想和意识,逐步形成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和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规则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学会和善于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等关系。把中华传统美德、国外可供借鉴的道德不断注入广大新市民的头脑中去,使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准不断跟上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第二,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状况极大地影响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速度和实现农民现代化的进程。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认为:“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基础教育,调整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重对学生科技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应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培训服务,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以使更多的后备劳动力在义务教育中就接受到职业技能的教育。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利用已有的综合性职教中心和农村成人培训网络,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口转岗培训,增强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和务工经商、进城谋生的技能和本领。无论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要把创业教育作为重要部分,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价值观,不断提高农村新一代劳动者的现代性。第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问题,应加快改革,实行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应该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确定中央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教育问题。在过渡期间,应允许城市里专门解决农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办学校存在,政府应对城市内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并严格监督不得乱收费。

三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尽快提高职业技能。针对进城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大多年轻力壮,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是与城市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必须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城市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才能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实现新市民的转化。这就要求政府和新市民必须做出双向努力: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合新市民特点的、符合多层次需要的职业培训网,发挥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优势,携手合作,共同做好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在城市就业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进城的新市民来说,必须明确提高职业技能对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自身提高素质的自觉性,尽快完成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内涵转化,真正成为合格的城市市民。

四是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对中小企业本身来说,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贯彻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世上没有万能的管理模式,各产业有各产业的特点,各企业有各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模式可以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必须是围绕着如何让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和建立的,应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点: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行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有明确的竞争战略和准确的市场定位,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企业需要结合实情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和系统论证,制定正确的长远规划和明确的市场目标。重视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注重企业整体形象和整体竞争优势,有鲜明的企业理念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有良好的公众意识。高效的决策机制和完备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效率、活力和稳定发展的均衡。注重产品、组织的创新和高科技的不断引进投入,重视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以科技领先、思想观念领先,等等。

注释:

①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张谋贵《伟大经济现象背后的城市“边缘人”——对歧视农民工现象的思考》,载于《学习月刊》2003年第4期第27至28页。

③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载于《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63577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页。

⑥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