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精选5篇)

  •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专题复习时,要查漏补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疏通每一个考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还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重在贯通。寻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精选5篇)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题 复习 框架 构建

从目前的高考来看,地理学科知识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且大部分试题都是跨章节、以区域为中心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即考查知识的整合能力。高考命题时,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的方式出现。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重视梳理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专题复习时,要查漏补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疏通每一个考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还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重在贯通。寻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相互包容,也可能是并列,或者是从属。通过整理。可以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点”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清楚这些主干知识在地理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主干知识进行认真的思维加工,做到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既会用地理语言进行阐述,也会应用主干知识解决地理总问题。复习内容的拓展,学生经过一轮的复习对基础知识已有初步的掌握,而专题复习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复习,整合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充分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明确专题的目的

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专题

地理复习专题有很多,主要的专题有:时间计算和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天气和气候、陆地和陆地水、海洋和洋流、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区位专题、区域专题、环境问题等专题。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有关地理素材整理专题,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在进行专题复习阶段时再将整理好的专题分发给学生,在整理专题的过程中,一般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整理本专题的主干知识。2. 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要点3. 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整理。包括专题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4.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5. 列出本专题的几个易考点。6. 高考链接。整理出以往高考考过的地理试题,分析考查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本题应用了哪些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它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起什么作用。

三、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答题框架

专题复习要打破现有的教材的编排,形成相对独立的、跨单元的、跨年级的知识模块,将分散在不同课本的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系统地进行复习。地理主干知识主要集中在地理事物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和商业等知识点上。其中每一个考点都可能与其他考点产生联系,比如人口的密度大小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农业、工业、交通等关系密切。如对气候小专题可以构建知识体系如下:

以河流为专题复习时,首先要构建知识网络,通过网络尽可能将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其次形成分析问题的模式或程序,如水能分析模式、航运分析模式等;再次要注意联想与拓展,做到触类旁通。

四、专题复习注意的问题

注意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秩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以及恰当的方法和技能,为达到这一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解答试题。

教师在复习策略的把握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固有结构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是这一阶段复习的目标。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范文第2篇

考生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基础知识掌握久牢固、准确。

在37道选择题中,考查“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的试题占近1/3。在这些题目中难度低于0.45(含0.45)的共有4题,依次是第2(0.42)、6(0.42)、12(0.28)、18(0.45)题。识记性题目考查出现高难度的原因并不是试题命制偏颇,而是由于考生对历史知识记忆页“牢固”、“准确”的缘故。如第2(韩、赵、魏三国的都城)第6(女真族换铁的用途)、和12(袁世凯借款的目的)、第18(《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小题考查的内容,都在教材中有直接而又清楚的表述。第41题是考查考生概括归纳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表达能力,考生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遗漏史实。如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唐玄宗重视官员选用考核,完善科举制;第二是史实混淆。如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倒置,安史之乱写成七国之乱、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政策的混淆不清等。第42题中的“积极作用”,标准答案虽基本照搬教材内容,但考生的答案仍遗漏了很多知识点。第43题形成图一的原因分析,因对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记忆不清,造成大量失分。

二、缺乏将再现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技巧转化为正确的解题能力。

在选择题中,因考生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低下,使这类题成为选择题中难度最高的题型。如第29(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与巴黎公社起义的异同)、第33(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共同点)、第36(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题,难度依次是0.44、0.14、0.39。在材料题中,考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演绎、定量定性分析能力欠缺。如第39题没有对西汉、东晋、唐代、北宋三个时期的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第40题对背景和措施的回答不能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演绎归纳,造成答案要点缺漏,整顿背景中没有提及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整顿措施概括不全,遗漏了许多要点。在问答题中,考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低下。如第43题,一部分考生把握不住三幅图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抓住“德国自身及欧洲大国政策对德国政策的变化”的两条主线来分析原因和归纳概括出答案。

三、缺乏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在材料解析题的第40题中,对意义的回答多数考生只答了对当时经济恢复的作用,答案没能作延伸和创新,指出整顿的深远意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在问答题第42题中,一些考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洋务运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拘泥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作答,不能通过这些内容深刻、辨证地分析积极和消极作用,更难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在第43题中,很多考生难以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不能利用三幅图形成历史空间概念。第二,不能从宏观上审视和抽象概括欧美在此历史空间范围的对德政策。第三,对欧美大国的理解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欧美大国即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不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从总体上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运用主体知识才取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做到在新情境中独运用知识,获得创新能力。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现实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多样性和统一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十大特性”,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四项十条”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这些特性规定的。历史知识的特性和“四项十条”要求决定着备考者的复习方向,从目前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上看,要想取得高考理想的成绩除针对历史知识特性和学科能力考查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复习外,还应吸取考生答卷的经验教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

一、要切实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掌握。

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主体知识掌握的质量和运用的程度能够反映其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为此,在学习中应提高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做到牢固、准确、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深化巩固教学内容是掌握历史主体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备考者成绩的优劣,关键是是否学会了学习。高考命题依托的是高中教材,围绕历史知识特性研究教材构成,设计掌握学习的模式就显的尤为重要。

第一,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系统论对历史知识进行感知、领会、记忆、再现、运用和创新。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客体既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又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任何一个客体即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可分为子系统,而子系统又有小系统构成,中学历史学科系统是由单元构成;单元由章节构成;章节由正文、补充文、绪论文、史科文等要素构成。我们复习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也是利用系统的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较长时间不能被遗忘;二是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提取和迁移;三是这种知识间有机联系和网络结构,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的反映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备考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把握上。复习的目的是在于复习者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其结构网络的形成应立足于章节,着眼于单元和教科书整体,通过结构网络模型确认知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 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确认专题知识内容。

在高考命题的各类题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专题知识的考查。历史复习教学中往往重视大专题(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国际关系、国别)的知识罗列,忽视小专题的确认和把握,小专题应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中随时确立。对专题知识内容的复习也应运用系统的方法形成网络结构,并确认重要知识的坐标。掌握专题内容首先应确认构成专题内容的知识要素,其次是揭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实质,明确知识坐标的基本特征,最终在头脑中固定高质量的知识。

第三, 增强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比较学习的意识。

分析比较题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散见于各类题型中,是提高命题难度的重要题型。在复习中应对网络结构系统中的相同、相近和相反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专题阶段性知识内容和专题阶段性特征的比较,提高对历史概念掌握的层次和质量,增强辨别能力,达到对历史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第四, 重视历史地图的学习与运用,直观准确的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对历史地图的考察呈日趋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考生忽视历史地图的学习及学习方法不当,出现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角度是位置、形势和路线,考查空间历史知识的确认和思维创新能力。在复习时应研究历史地图,挖掘隐性知识,研究图例,记清重要位置,重要名称;比较不同时期的地图发现隐性知识;还应特别重视地理因素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这样依托教材的重要内容,再造历史地图就显的尤为重要。总之,历史地图含盖的知识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学习中努力挖掘力争全面准确牢固地掌握每一幅地图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并且再造历史地图,达到迁移历史知识的目的。

一、进行强化训练,使知识、技能、技巧转化为具有心理定势的能力。

有人认为:“学科能力的提高和训练数量的关系是一个类似正态函数关系”,但这里只是强调训练数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形成能力的质量还必须注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 明确各类题型中的命题题型、命题角度。

目前高考命题采用三大题型。选择题题型主要有最佳选择、材料选择、组合选择、排序选择、填图识图选择、逆向选择等;其命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是对主体历史知识的背景、原因、条件、经过、性质、特点、影响和结果的考查,其次是考查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证历史的能力。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材料解析题从设问的不同形式上可分为传统型、开放型两类,其材料选取多为原始资料、数据图表、前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述材料等。两类题型作答虽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考查的能力角度基本相同,无非是分析认证、概括提炼、抽象延伸和理论升华。问答题的命题题型较多,命题角度多样,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是概括说明、分析比较、观点评述与论证等。分析、概括、评价成为主要题型。深入研究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探寻答题规律,使知识、技能、技巧转化为能力。

第二, 审明题意,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范文第3篇

一、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宗旨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所以,高考坚持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综合能力。能力蕴含在知识中,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们不应将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此外,对基础知识的界定也很重要。可见,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教学关系是高考复习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必须认清、处理好。

1.地理基础性知识包括:①资料性知识(数据等)。 ②常识性知识(如黄赤交角值、三大粮食品种等)。 ③原理性知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产业活动区位选择规律等)。 ④工具性知识(地图等)。

就当前的高考来说,对于资料性知识主要要求考生学会提取、分析、应用资料说明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常识性知识则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准确再现,而这些知识又往往是构成原理性、工具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弄懂弄通这些知识有利于促进常识性知识的掌握。

事实上,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 讲授知识的立足点不是知识本身,而应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知识点是能力培养的素材或载体,教学中要注意多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原理间的关系,搞清其形成过程,认清原理结论的意义。

如降水量分布规律复习教学有两种教学思路:①教书上现成的结论本身,或讲清书上所举事例即止。②分析降水成因影响降水的一般因素(水汽来源、冷暖气团交汇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下垫面、距海远近水汽来源;地形、锋带移动冷暖交汇)某地降水多少的成因降水分布一般规律成因。显然,第二种教学思路更好。

2.地理基本能力包括:图表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地图、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图、统计图表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图表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学会将图表所载知识信息转换成文字并表达,能根据图表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导出一定的结论或观念,证明一定的道理,学会依据一定的资料阐述观点。

思维能力方面,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系统结构,概括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变化及过程,归纳事实形成的背景、条件,总结意义,推测发展与变化,形成观念和学科思想萌芽。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地理学科的知识构成特点,按专题进行讨论式的讲解,要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个案分析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分析意识、联系实际的意识,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处理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关系

新高考方案下来以后,常有教师问:初中教材还复习吗?初中教材复习什么内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掌控?

2008年以前的传统高考,初中内容几乎很少涉及,多数是以背景知识出现或作为高中原理的解释对象出现的。近年来,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了,但初中教材中那些以描述性为主的大量内容没有列入考试说明中。因此,我的处理方法是:通读初中教材一遍温习工具类的知识,注重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密切结合,对初中教材中那些与高考关系不大的知识舍去不讲,而对其中的区域概论内容则作为重点复习。

三、处理好时政热点教学与学科主干知识教学的关系

地理学科的高考作为政府行为,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通过联系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因此,在高三年级的地理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时政热点教学与学科主干知识教学的关系。热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科教学,热点教学的立足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迁移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论复习;在线测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035-02

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课程来说,是一门新兴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正因为这样,新版的教材改变了老版教材“计算机操作”式的布局,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省的信息技术水平测试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但是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导致课程地位不受重视,课时不足。因而教师为了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通过率,在复习阶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操作上,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复习。学生对理论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考前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然而,理论是基础,操作是应用,只有清晰地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

当前学生升学压力大,课时紧张,这些情况的确存在,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解决。如何开展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复习,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这是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问题。理论知识相对于操作实践枯燥乏味,因而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论复习课的效率,为学生创设个性的理论知识复习氛围。

依靠Moodle平台建立合适的帮助系统,查漏补缺

学生在理清知识脉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Moodle及时对重点、难点、细节查漏补缺。Moodle平台每一模块或章节后的重难点理论自测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检查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进行查漏补缺;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难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中的难点与重点。

在实践操作中渗透理论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强化联系

理论复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操作原理,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但复习课上一味地复习理论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操作复习展开。操作是检验学生自身理论复习效果的很好途径。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设置IP地址时,教师可以在操作前引导学生复习IP地址的格式、分类以及作用,甚至可以联系到进制的转换等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操作内容。

教师也可以采取理论课和操作课间隔进行。在操作课中,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项目,学生要顺利完成项目,就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例如,在网络技术选修模块中,网络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多、难理解,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个项目将模块中的理论知识串联,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在小组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会寻求帮助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变得顺理成章。

理论课的形式除了较为严肃的课堂学习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有竞赛氛围的小组对抗及各模块串联的应用设计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丰富多彩的开放型信息技术课堂。

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知识脉络,理清思路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提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复杂、很深奥的部分。但是因为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知识比较零散,必修和选修也有交叉重叠,这对学生来说,要牢牢掌握理论并能融会贯通,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梳理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脉络,理清思路。在知识点的梳理过程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分组整理、教师补充添加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以学生的思维来进行复习,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展开复习。

复习是对旧知的重温,每位学生对旧知掌握的程度都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水平差异,不能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参与知识的总结与汇总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绘制自己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之树”,找出章节模块中的重点、难点。

每位学生绘制的“复习树”肯定会不尽相同。教师可以组织“复习树”介绍比赛,通过分组选出各小组认为最优秀、最容易帮助理清思路的“复习树”,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脑海,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自然。在比赛讲解的过程中,每位学生也会吸取别人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复习树”绘制水平,进而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

利用有针对性的在线测试系统巩固知识,突破难点

以上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而适当的测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巩固记忆,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当前在线测试系统较多,教师可以选择成型的、适合高中生的在线测试系统,可以自由添加题库,按模块自由组卷,但是需要付费。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开发适合学生的在线测试系统。目前,我校已开发出测试系统,系统可以自由组卷,可以选择需要的题量和相应的模块,也可以综合出题,同时我们给易错题添加了简洁明了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完成测试之后,系统可以统计出每道题的出错率,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难点,并进行有效讲解。系统还可以自动统计全班学生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更好地展开分层次教学,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

我们还建立了评价系统,当学生完成较好或者很好的时候,出现的反馈画面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分数,而是有一定多媒体功能的网页,如一小段音乐欣赏、动画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较长时间的练习后得到一定的放松,以便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复习。

在理论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克服“过分高估学生能力、认为学过的知识理所当然应该知道”的惯性思维。复习课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当然也包括完善在新课学习中没掌握好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扮演好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发现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自由、轻松地完成复习过程。

参考文献: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范文第5篇

关键词:;LINQ;通用智能组卷;测验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04703

作者简介:吴冬芹(1981- ),女,硕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0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组卷与测验环节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学生的每次测验和模拟考试都离不开试卷,而每次考试为了能出一份难易适中,又能体现对能力和知识点全面考察的试卷,教师需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也很难保证所出的试卷的科学性、合理性,甚至可能会出现试卷偏难或偏易的现象,达不到预期的考察目标。另一方面,网络的飞速发展,对组卷与测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基于Web的智能型、开放式、跨学科的通用智能组卷与测验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基于,以Visual Studio为集成开发环境,突破了计算机组卷的随机性设计构架,解决了包含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证明题等多种题型在内的智能组卷问题,从而满足网络背景下的考试对高质量、个性化试卷的需求,同时还提供了学生在线测验的功能。

系统实现了题目录入、题目管理、试卷管理、试卷分析、手工调整、智能组卷、在线测验、答案生成等环节的全程网络化,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系统主要目标

1.1开放性

通用智能组卷与测验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采用开放式设计。教师在任何地方均可以对题库进行操作,根据需要自行添加、编辑和修改题库中的课程、章节、知识点和试题,或者随时随地登陆系统开展组卷工作。所组试卷将放入系统临时试卷库中,由管理员审核后,打印供学生考试使用,或提供给学生在线测验时使用。

另一方面,系统对于学生也是开放的,学生如果想进行自我考核,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根据需要,在正式试卷库中选择一份试卷进行在线测验,系统会在学生在线测验结束后给出评分以及答案,供学生参考。

1.2通用性

通用智能组卷与测验系统能突破学科的使用限制,普遍适用于大学程序设计、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需要大量练习、考察频繁的学科,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对于任何学科,任课教师登陆后,向管理员申请添加课程。审批合格,成功添加课程后,教师将所讲授学科的相关试题、知识点信息按章节录入数据库中,即可方便快捷地开展组卷工作,学生则可以选择相应的学科实现自我测验。

1.3智能性

智能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目标。智能组卷与测验系统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用户可根据需要定制出所需要的试卷。

组卷系统生成的试卷要求能覆盖教师要求的知识点,不会出现超出范围的试题,同时避免所出试卷的雷同性,一次如果抽出AB卷或多套试卷时尽量避免有重复试题。所组试卷还要满足教师设定的平均难度及区分度,如果将一份试卷提供给一批学生考试,应能保证考试成绩能呈正态分布。组卷时,教师可以对难度系数、能力的考察、题型、分值、章节、知识点等各参数分别进行设定,系统将会按照所设置的参数,对试题库中的题目进行选择、组合等智能化处理,生成满足用户需要的试卷。

1.4安全性

作为组卷系统,题库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保证试题、试卷信息的安全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除了使用常规的密码登陆、验证码机制外,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试题数据,采用MD5算法进行了加密处理,以此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2软件结构分析与设计

通用智能组卷与测验系统主要包含7个功能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知识点管理模块、试题管理模块、组卷模块、试卷管理模块、测验模块。

2.1用户管理模块

通用智能组卷系统将用户分为3种角色:学生、任课教师和系统管理员。系统采用用户注册和登录机制,通过用户ID和用户密码加以识别,任课教师由管理员添加,分配密码和权限。不同角色身份通过字段Roles加以区分。对于不同角色的用户,为之分配不同的使用权限。

(1)学生用户。学生角色注册登录后,能根据课程选择试卷并进行测验,测验完成后,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及试卷的答案。

(2)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角色可以申请添加课程,浏览所添加课程的知识点、题型、临时库中的题目,临时试卷库中的试卷,对试题进行审核,实现智能组卷等操作。为防止误操作或恶意破坏,对教师进行权限控制,所有操作仅能对临时库中的试题和题目进行修改,无权对正式库中的文件进行操作,相关操作均有管理员进行审批。

(3)系统管理员。管理员角色主要负责对课程的管理、维护、对任课教师申请添加课程的审批,审阅临时试题库的试卷等。

2.2课程管理模块

课程管理模块能确保系统的通用性,通过课程管理模块可以方便地向系统中添加新的课程,对于已经不需要的课程,也可将其删除。为保证组卷系统的科学性,任课教师登录后进入系统,需要等管理员审核添加课程的要求后,才可以为自己的课程添加相应的试题、知识点等。

2.3知识点管理模块

知识点的管理功能主要由教师实现,对于特定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本模块中浏览到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可以添加该课程的章节以及要考察的知识点,对于不需要的知识点可以将其删除。对于知识点的设置,如某知识点属于课程的某一章节,在程序中,可以用一个字符串来标识每一个知识点。如“2.1”表示该知识点属于第2章第1节[1]。

2.4试题管理模块

试题管理中,涉及到试题的几个重要属性,即题型、所属知识点、难度系数、区分度。

试题难度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数值指标,值越大表示该试题做错的概率大。试卷难度是试卷中各试题难度的平均值,当各难度试题的数量分布按二项式系数分布时,可保证试卷有比较好的区分度,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

区分度也称为题目的鉴别力,如果试题的区分度高,那么考生水平高的在该题上的得分就会高,而水平低的就会得分低,但需要注意难度过高的试题则大家得分都低,这样就可以把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添加知识点后,通过试题管理模块为各知识点录入相对应的试题及答案。录入时,需要和题型相对应,确定试题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问答题、论述题等一般作为试卷中的大题,其中再包含若干小题。

录入时,系统会根据所选择的题型,在不同的题型下自动生成试题编号。为保证系统的安全,任课教师所上传的试题暂存于临时题库中,此时,可以浏览临时库中的题目,进行删除和修改。需经过管理员的审核后才能进入正式题库,参与到组卷过程中来。管理员可以对正式试题库中的题目进行增、删、改的操作。

2.5组卷模块

组卷模块是通用智能组卷系统的核心所在。对于试题库中的试题,事先依据教育测量中难度和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求出相应的数值,经过管理员审核后,在后台数据库中对每一条题目依实际测量情况,对不同难度等级(即难、中、易)、不同能力等级(即识记、领会题、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赋以相应的分值;记录在数据库中。

考虑到组卷的目的不同,系统根据用户知识水平、使用目的和习惯,定制了智能组卷与手工组卷两种方式供用户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使用需要。

(1)智能组卷。智能组卷为需要快速完成组卷过程的用户或者任课教师不适合接触试题时,为教务员而准备的。操作时,选定智能组卷所覆盖的章节、知识点以及用户希望采用的题型,对整份试卷的难度、能力、互斥的知识点等参数进行设定,系统将按照用户的需求,采用最久最近未用算法对试题进行筛选,筛选后,将遗传算法应用于自动组卷系统中,并将试卷难度、试卷的区分度、知识点分布作为试卷优化的综合目标[2]。对组卷结果可以实现手工微调。

(2)手工组卷。手工组卷是为那些想先看到题目的详细信息,再决定是否采用,自己控制组卷全过程的用户而准备的,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需要组卷的章节、知识点以及题型,手工完成组卷操作。

2.6试卷管理模块

通过组卷所生成的试卷,均暂存于临时试卷库中,所生成的试卷既可以是WORD格式,打印出可直接供学生考试用;也可以是符合一定格式的网络试卷。被采用后管理员将其加入正式试卷库中备份保管。教师可通过“试卷管理”模块预览所生成的试卷,对其中的题目进行删除或重新选择,并可以选择自动生成试卷答案。其中的试卷分析可以帮助用户分析所得试卷的难易程度以及所覆盖的知识点的详尽的数据分析报告,供用户在修改时参考。

2.7在线测验模块

通过组卷所生成的试卷经管理员审核后存放于正式试卷库中。学生角色登陆后,可以进入在线测验模块,选择一份试卷,在规定的试卷内完成试卷的解答工作。学生提交试卷后,即可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及试卷所给出的答案。

3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是智能组卷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整个系统建构在以试题为主的数据库上,系统涉及到多门学科、若干试题,信息量非常庞大。系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数据库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较强的伸缩性,是否易于维护和扩充。

智能组卷系统中所涉及的信息较多,如果将这么多的信息放到同一个数据表中,由于它们之间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或者类似,这样势必会造成信息冗余,为此,须将其中联系比较紧密的信息单独存放。

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最后将组卷系统的数据库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的数据表,如表1所示。

4系统技术支持

“通用智能组卷系统” 的设计与开发完全基于.NET技术。.NET 是 Microsoft XML Web services 平台,它允许应用程序通过 Internet 通信和共享数据,而不管所采用的是哪种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真正实现了平台无关性。.NET 的特点使之成为开发通用智能组卷系统的首选。系统开发中,ActiveX控件、Javascript脚本语言以及XML的使用,实现了组件化的系统开发,使得本系统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

系统采用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使用LINQ实现对数据的访问。LINQ,语言集成查询(Language INtegrated Query)是一组用于C#和Visual Basic语言的扩展。LINQ提供了统一的语法实现多种数据源的查询和管理,它与开发所使用的.NET编程语言整合为一体,允许编写C#或者Visual Basic代码以查询数据库相同的方式操作内存数据,使数据查询和管理功能直接被嵌入到编程语言的代码中[3],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效率。

此外,LINQ查询表达式允许在数据操作时建立匿名对象,系统在进行组卷时,由于所设置的试卷、试题、知识点、难度系数等各参数不同,所返回的结果类型无法确定,匿名对象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5结语

经实践检验,通用智能组卷与测验系统很好地完成了设计之初的需要。它不仅满足了教师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开展组卷工作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我测验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和普及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永虹.组卷算法研究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