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礼仪(精选5篇)

  • 贵族礼仪(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列宁俄国人,他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曾经我看到一个有关他的事,有一个女工看到列宁正准备给他让路然而列宁并未因他高贵的生份而特殊,他有礼貌的对她说不必如此,这真是一位高贵美丽的人,这样一个美丽的人是极少…

贵族礼仪(精选5篇)

贵族礼仪范文第1篇

‘高贵’它即不是金钱的体现,也不是外貌的体现,高贵而是一种礼仪礼貌的体现,一种优美语言的体现。

人言常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之如果小事不好好处理也会是大事,众观历史、众观现今有多少事不是因为小事而来的。例如∶过去的历史,封建王朝时的臣子,公主、奴隶、王公贵族无一不讲礼仪,如不守礼仪往往便会死亡,就连当当今社会也是十分注重礼仪的,例如满族等各族民族,向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以礼仪礼貌是中国人必做到的,它是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礼仪礼貌是对人基本的尊重,它能体现你的品质,素养,它是一种美与高贵的体现,它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带来和平,是的它是非常小而又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往往由这些小事也就伴随大事的发生,例如∶如果因为一些小事而打架而导致生命的死亡那便是一件大事。是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无法衡量它到底有多大,自己对它又起多大的影响力,所以发生打架,打仗的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减少哪些没有必要发生的事,例如∶我们可以尊重别国及其他民族习俗,礼仪可以帮助他人,可以他人及其欢迎到我国游玩,这些都是非常小而又简单的事,从这些事可以体现你的品质,一种高贵品质的体现。

列宁俄国人,他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曾经我看到一个有关他的事,有一个女工看到列宁正准备给他让路然而列宁并未因他高贵的生份而特殊,他有礼貌的对她说不必如此,这真是一位高贵美丽的人,这样一个美丽的人是极少的。美国总统林肯和他的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问路人,那路人并不知道他是总统,就说你是个他妈的大笨蛋,然而林肯竟毫无怒容反而谢谢他。哎!真不愧为美国总统呀!

讲礼貌不是一种弱小的体现而是高贵的品质。

贵族礼仪范文第2篇

婚姻是人生中的重要篇章,不论中西方,不分民族,都备受重视。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繁衍人类,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尊为媒神。《圣经》中有关亚当和夏娃的传说被认为是西方最为经典的婚恋故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形成于西周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之一的嘉礼是调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沟通的礼仪。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等。所以婚礼作为 嘉礼 的主要内容是人生最重要的婚俗礼仪之一。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古代中国地处封闭状态的大陆地域,生存地理环境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地区有很大区别,也不同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和工商业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中国历史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使得中国婚俗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不同。汉族在中国占相当比例,所以,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婚姻价值观受到封建思想特别是儒家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礼记 昏义》说: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就表明了婚礼作为人伦之本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注重家族延续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重视婚姻,除了男女两者的结合,更重要的在于婚姻服务于家族,它与中国人以家族为核心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婚姻在祖先和后代之间架起桥梁,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 男尊女卑 以及 男本位 的思想在中国旧时婚姻多有表现。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婚俗礼仪主要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旧约 创世记》中说: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在基督教传统中,婚姻被视为神圣的,是男女双方爱情的归宿,是上帝的诫命。 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应该平等,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双方长相厮守,注重的是感情而不完全是家庭的利益和声望,所以西方婚礼反映出男女双方地位的相对稳定。不论是伏羲、女娲的结合,还是上帝赐福男女让他们生育后代,在人类繁衍延续这个方面中西方都是相同的。 

二、中西方婚俗信仰的差异 

千里姻缘一线牵 ,中国传统婚姻观认为男女双方在诞生之日就被月下老人用红绳系足,命中注定而不能更改。而和合二仙是和美团圆之神,祝福夫妻相爱美满。现实生活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观念。旧时的婚俗礼仪中存在许多封建迷信的成分,如议婚时看男女双方 生辰八字 是否合。婚礼选择良辰吉日,庆典则隆重、繁杂、热闹,渗透着 早生贵子 多子多福 传宗接代的人伦信仰。 

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设立的,是神圣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男女双方的结合以爱情为基础。西方神话中有关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特、厄洛斯,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和她手持神箭的儿子丘比特。西方的婚礼仪式庄严、圣洁、浪漫,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祝福和对上帝的感恩。从月下老人的红线到丘比特的神箭,有形无形的轨迹说明中西方婚俗中男女双方的结合都需要媒介的牵线。 

三、中西方婚俗礼仪程序的差异 

中国婚俗礼仪由来已久,有 三书六礼 之说。 三书 即聘书、礼书、迎亲书, 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 六礼 在周秦就已经盛行,再后来衍生发展出更多的内容和步骤,其中的 议婚 在元朝婚制中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个礼仪。中国传统婚礼仪式是对祖先的祭拜和祈求,多在新郎家中举行并由男方家长主持,具体仪式程序包括:议婚、纳采、纳币、铺房、亲迎、下轿利市、拜堂、喜宴、坐帐、撒帐、合髻、合卺、闹房、新媳妇见姑舅、庙见、回门,等等步骤。 

西方传统中,婚姻属于教会的管辖范畴,所以具有神圣的含义。在四五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牧师那里得到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逐渐形成。到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礼仪式出现。地点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婚礼过程贯穿着对上帝的感恩。仪式包括:新人进教堂、主礼牧师致词、咏唱、祈祷、读经献诗、牧师证婚,新人宣誓、互戴戒指,签署婚书、祈祷,咏唱诗歌、祝福新人、礼成,奏乐,新人向宾客致谢、举行婚宴,等等步骤。通过以上比较说明了中国文化中以血缘为纽带的集体意识占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婚俗礼仪热闹繁琐,而西方文化则以人为本,婚俗礼仪简洁神圣。但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新人的祝愿都是相同的。 

贵族礼仪范文第3篇

第二,僭礼行为背后隐藏着对民众的重视,孕育了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僭礼和重民之间看似并无关联,但在僭礼行为背后,却隐藏了重民思想。春秋时期,僭礼最终目的是为了攫取更多的政治、经济权力。僭越者知道,如果忽视民众的力量和作用,他们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不仅得不到实惠,还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而,重民就成了僭越者用以巩固既得利益的一项重要法宝。如鲁国三桓虽以僭越者身份出现,却取代了国君而掌控着本国权力,并最终获得了社会认可,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重民、惠民政策使民心归附。三桓掌握国家军政大权之后,鲁昭公不甘心失去权柄,联合与季氏积怨的贵族攻打季氏,结果“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季氏、叔氏、孟氏三家齐心协力将昭公驱逐出国。昭公在外流亡长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由季氏代行君权,昭公虽也曾多次策划回国夺权,均未能实现,最终客死他乡。此事发生后,在当时居然并未引起多大震动。晋国执政卿赵简子就此事问及史墨,史墨答曰:“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也,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史墨认为鲁君因不重视民众而为民众所抛弃,季氏虽为僭越者,却懂得重民、惠民,从而在鲁国僭居国君之位而行使君权。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性,为了防止权力被僭夺,或以实际行动树立重民形象,或以诤言进谏国君,力陈重民的意义。如邾文公曾占卜迁都于绎,史臣谓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答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也。”邾文公的举动,必将得到民众的拥护,从而使别有用心者难以实现非分之想,充分展现了邾文公的高明之处。《论语 颜渊》篇所载有若和哀公的对话也颇能说明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如果说,这种重民思想是统治者被迫的非自觉意识,那么春秋时代思想家“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的呼吁,则可视为自觉重民意识的觉醒。这种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潮,奠定了后世君主治民的基调。

第三,僭礼使春秋各国宗室贵族之间权力之争愈演愈烈,宗族势力在这些勾心斗角的夺权中或遭受重创,或直接消亡,宗族统治难以为继,新官僚制度的推行势在必行。按照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的规定,嫡长子与分封诸子之间形成了双重关系,从血缘关系上来讲,他们是同姓兄弟;从政治关系上来讲,他们又是尊卑分明的君臣,正如《左传 襄公十四年》所说:“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这种统治格局以宗族为各级政权的核心势力,并且各级宗主职位可以世袭,使得国家与宗族合二为一。经过春秋社会的礼制动荡,人们的宗法观念逐渐淡漠,宗室贵族之间为一己之权力私欲结党营私,全然不顾同宗骨肉血缘之情,宗派与宗派之间形成对抗与残杀,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大批宗族消亡,各国宗族统治名存实亡,新官僚制度呼之欲出。晋国公室内斗就是最好的例证。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分封于曲沃,时人称其曲沃桓叔。曲沃桓叔的封邑规模甚至超过了晋国国都,这在当时是不合乎礼制的,《左传 隐公元年》记祭仲言:“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晋国一些贤者忧心忡忡:“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分封确实为晋国埋下了祸乱的根源。公元前739年,晋大臣潘父弑杀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入晋受阻,与国君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尖锐化。后曲沃一系在庄伯、武公时代完全把持了晋国政权,晋国国君由他们任意废立甚至杀戮,如庄伯弑杀了晋孝侯,武公弑杀了晋哀侯、晋小子和晋侯缗。仅经过三代人努力,曲沃便取晋而代之,周釐王封武公为晋君,位于诸侯之列,最终完成了代晋的全过程,曲沃也从晋之小宗摇身一变而成晋之大宗。在这场长达67年的权力争夺战中,晋国旧公族遭受到沉重打击。晋武公之后,其子献公即位。献公为巩固君位,采纳士蒍之计,对桓叔、庄伯之族展开了大清洗,最终诛杀了桓、庄之族群公子,晋国公族势力再一次遭受打击。然晋国公族的厄运仍未结束,时隔不久发生骊姬之乱,太子申生受骊姬陷害被迫自杀,重耳、夷吾等群公子也受到骊姬诬告而失去信任,被迫流亡国外,“自是晋无公族”。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国执掌政权,是为晋文公。鉴于晋国公室内乱的惨烈教训,文公不再分封同姓子弟,政治上亦不再倚重公族而起用一批能干的异姓贵族。晋国宗族从此逐渐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不惟晋国如此,春秋其他国家的宗族也基本上经历了类似的衰落过程。由于各国国君多有提防同姓篡权夺位的心理,使得同姓贵族出仕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却大力提拔异姓贵族出仕,导致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出现了新变化。由于“臣与君未必属于一族或一‘家’,异国、异族之君臣关系逐渐代替同国、同族间之君臣关系,于是所谓‘忠’遂不得不与‘孝’分离”。这样,宗法制下君臣之间的血缘关系不复存在,臣对君也就不可能盲目地绝对服从。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可以看出,“忠”的观念依然得以保留,但这种“忠”是有条件的,即以臣子的人格受尊重作为前提。如臧文仲教育儿子要“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论语 八佾》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都强调臣子对国君尽忠的同时,国君也要尊重臣子的人格,对他们以礼相待。春秋末期,孔子兴办私学,弟子中“学而优则仕”者不在少数,他们无论仕于国君参与国政,还是仕于卿大夫为其家臣,都是凭借才干谋得职位;他们和国君及卿大夫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不存在依附性,合则留任,不合则去职,职位亦非世袭。这些都与宗法制官僚体系下的情形有别。第四,僭礼使得诸侯国之间攻伐战争不已,部分小国为大国吞并,直接沦为大国属县,加速了国家行政建制的改变。周灭商后,为有效控制被征服地区,派遣王室子弟或异姓勋戚建立诸侯国,同时赐予他们土地和人民,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管理。诸侯在其封国内,将部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将采邑内的部分土地分封给士作为“食地”。经过周初大分封,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在众多的封国之中,姬姓封国独占鳌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反映出周初以血缘关系为重点的分封特点。同时,由于周人实行同姓百世不婚的习俗,又与异姓贵族结成了婚姻联盟,这样,整个国家被一张庞大的血缘网所笼罩,各级贵族的封邑构成了国家行政建制的主体。至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同姓诸侯国之间不再顾及骨肉之情而大动干戈,企图侵夺对方土地和人民以壮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晋国就曾先后灭掉了同姓的虢、虞等国。同姓的诸侯国之间尚且如此,无血缘关系的诸侯国之间攻伐更加残酷和激烈。随着大国所属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各国普遍设县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在诸侯国的混战中,小国被灭成为大国的属县,县名也多以原国名称之。如晋献公灭掉耿、魏后,“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晋文公灭原,以“赵衰为原大夫”;楚庄王灭陈,“因县陈”;楚文王曾“实县申、息”。故顾炎武谓“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此外,一些诸侯国内失去权柄的宗室贵族,其封邑被新兴权贵倚仗军事实力和政治特权瓜分而设为县。如晋国大批宗族失去封邑后,以六卿为代表的新兴贵族就将其封邑改称为县,“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公族祁氏、羊舌氏的封邑被六卿分为了十县。县的设置与运行,揭开了由宗族政治体制下的封邑制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转变的序幕。

贵族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宴飨;文化;礼仪;乡饮酒礼

一、宴飨文化概况

礼乐文化发源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至西周,成为一种成熟的、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是礼乐。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周礼”。

周礼中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的规范来规定“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由此可以看出,礼的规定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礼乐文化中的代表为宴飨文化,宴飨文化最集中体现在宴飨诗中。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如《小雅・鹿鸣》、《鱼丽》、《南有嘉鱼》等篇目均属这一类。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宴飨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周人重礼又重德,一般来说,宴飨诗是按礼的要求写宴飨,更强调和突出德的方面。宴飨诗不但突出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实质,而且展现了它鲜活的外在形式,为我们保留下礼的动态原貌。例如:《小雅・鹿鸣》本为宴群臣嘉宾而作,表现按礼待宾的殷勤厚意。其别写道对于德的向往和赞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二、周代乡饮酒礼探究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也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据杨宽论证,乡饮酒礼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这种礼节主旨在于尊长和养老。众多的学术界探索者们都认为饮酒礼是体现着尊老敬老,并与祭祀、乡射礼相关的饮食礼俗。

第一节、乡饮酒礼的形成和仪式化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仪礼》中有关于乡饮酒礼的记述,说明它早在西周时期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了。乡饮酒礼是一种在地方举行,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推广教育、教化的礼仪制度的礼仪。乡饮酒礼与选举、教育以及教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周代诸侯国每三年一次,由乡老及士大夫选举贤能,带领众人以礼相待,最后由诸侯把这些贤者献给皇帝,以得到任用。

在西周初年,所谓“乡饮酒礼”只是乡里百姓的饮酒聚餐活动,尚未演变出某些比较仪式化的礼仪,先秦时的“乡饮酒”活动是乡民的欢宴节和饮酒节,并无繁多的仪节。从根本上来说,“乡饮酒礼”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的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物,它的确立期在西周。在西周后期,由于政治的分散,权利的下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关于酒的观念和风气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约束和恐惧都极大的松弛淡化了,“乡饮酒礼”的举行形式不再按照礼制来进行。于是,乡饮酒礼逐渐演变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和可行的礼节。

第二节、乡饮酒礼的形式

在周代,按照礼的规定,各种宴会都有规范的节仪。如《仪礼》所载的“乡饮酒礼”就有“谋宾”、“铺陈”、“迎宾”、“拜至”、“拜赐”等二十四节程序,这些程序无一不用礼制规定,这些相关的礼节制约着参加乡饮酒礼上的人们。据《左传》的记载,参加诸侯国朝聘宴飨的人都必须知道并遵守有关的礼节,无论是问答辞令还是赋诗言志,都要按照严格的礼的规定,如果不慎失言、失坐或失态,都被认为是有辱君命、有失身份的事。

在《仪礼・乡饮酒礼》和《礼记・乡饮酒礼》等篇中,饮酒礼的主要礼节有: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宾返拜等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要逐一进行,体现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上述各项礼节中,以进酒献宾最为重要,它是表示对宾客尊敬程度的标志。这些礼节是十分繁琐的,根据文献资料证明在西周到战国这一历史时期,这种形式的乡饮酒礼已非常盛行,并且十分平常自然。许多文献都证明,人们不仅在饮食生活中要尽礼,而且其他一切也要依礼办事,礼是政治、思想、道德的总规范。

第三节、乡饮酒礼的作用与意义

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饮酒礼是宴飨礼仪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不同场合的具体礼仪细节也有所不同,但其普遍施行于上层贵族,甚至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在周代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

第一、贵贱尊卑,维护统治秩序

在周代,礼乐制度是一切活动的依据。宴飨礼中所描写的饮酒的程序和仪式,是严格按照礼乐的要求和规范而进行的,反映了礼仪的周备,表现了礼制的发展。宴飨礼突出的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特点,是对“和”与“德”的追求,是对“亲亲”与“尊尊”的体现,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显著特征。

《礼记・乡饮酒义》中行迎宾礼时,把宾、介、众宾分为三等;行献宾礼时,对宾有“献”、“”、“酬”;饮酒作乐、旅酬以及撤俎之后,彼此劝酒,不计爵数,是为了使人尽兴,安乐而不混乱。这样乡饮酒礼就成为在基层行政组织中分别贵族长幼等次的礼节。

第二、增进感情,制造乡里祥和气氛

礼仪具有稳定社会结构的功能,乡饮酒礼是一种敬老尊老的礼仪,它的举行能够保持乡里的团结和祥和。乡饮酒礼体现了乡里长幼贵贱以来规范礼。《礼记・乡饮酒义》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待,……所以明养老也,可见乡饮酒礼,既有教民‘养老’之意,亦含训民‘尊长’之义。”

在周代,宴飨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年龄界限,这种严格按年龄大小区别饮食好坏的原则,在先秦文献中有较多的记述,后世趋于消失,这可能与后世有了按辈分区别尊卑的原则有关,尊老只能通过大体上划分年龄层次来实现,乡饮酒礼的尊老原则便是来源于此。

结语

宴飨礼仪是周代统治者用来维护巩固政治统治一种“礼制”,记载了古代宴飨诗的程序仪式,以礼制的形式告戒人们要遵循宴飨礼仪,重在突出宴飨能够联络情谊,具有巩固统治的功能。

乡饮酒礼创始于宗法制度时期,延续于宗法制度废弛,但宗法组织依然存在,社会尚需要这一礼仪来维持封建阶级的统治。当封建礼教淡化,乡饮酒礼只能具有敬老尊贤和维持宴飨的正常秩序等等的功能,对于后世自然还有极大地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曾纵野:中国饮馔史(第一卷),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2]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

贵族礼仪范文第5篇

“哎,你说,我们的活日还有几天呢?”艾德琳淡雅地随意问道。“小姐,在公爵大人回来之前,请您不要说这种话。”立在她身后的影子回答道。笼笼秀发,艾德琳回头死死地盯着身后的影子并大声地说,“听着,我才不会那么乐观,家族在父亲莫名的死亡之后一定会坠落的,最差的结果就是家族灭亡!”

影子耸耸肩膀,“小姐,随您怎么说,我们都要等到公爵大人回来再做决定。”“好啊!”艾德琳海蓝的眼眸几乎喷出愤怒的火焰,“我要迅速离开这里,你把我的东西全拿来!”没有回应,影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消失在她的身后,同时也消失在房间里。

走廊里,影子淡淡地,自言自语,“小姐,即使灭亡,这里,也是最安全的。公爵大人的谋略让安妮自叹不如…”

房间里,艾德琳的愤怒依然没有停止,贴身侍卫的消失让她火冒不已。天花板的下方,是一件接一件的价值连城的花瓶、油画等等的物件划着优美的弧度在空中做着飞翔的动作,画外音则是艾德琳小姐充满火药味的叫声。

忽然,影子出现在房间中。艾德琳并没有发现,仍然在发泄心中的怒火。冷冷地望了许久,影子才长喝一声,“够了!”艾德琳一惊,手上的靠枕落地。“小姐,不要再闹了,安妮认为您有必要去学学贵族礼仪。”影子安妮冷冰冰地建议。恶狠狠地回头,艾德琳指着安妮,“要你管!家族,迟早灭亡,学什么礼仪!?”“我不这样认为。”安妮不紧不慢地继续建议,“您是应当学学礼仪。”

“家族以后再坠落,也是家族。况且,这还是以后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管怎样,现在您的家族还没坠落,还没落魄呢。”安妮慢悠悠地说,“说不定,家族以后没坠落呢。所以,您是该学学贵族礼仪,做一个举止优雅的贵族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