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精选5篇)

  •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风险意识淡薄,内部审计计划制定不够完善。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计划制定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依然淡薄,没有在审计计划中充分体现风险因素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点:一是审…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精选5篇)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高科技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在现阶段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内部审计过程中受到管理意识、组织机构、管理方法等因素影响,依然存在着影响审计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风险意识淡薄,内部审计计划制定不够完善。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计划制定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依然淡薄,没有在审计计划中充分体现风险因素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点:一是审计计划中缺乏风险评估、控制内容。部分企业在审计计划制定中缺乏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工作内容,造成了审计计划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计划内容过多,影响了风险管理的进行。在现阶段企业审计计划的制定中,有些企业过于追求审计内容的详细与全面,在计划内容中罗列了过多的内容。这就影响审计中对风险因素审计工作的质量,会造成审计风险的提高。

(二)审计机构独立性差,内部审计的工作结果有待提高。

在现阶段的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工作应该有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这是审计工作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但是在高技术企业中,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依然较差。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审计机构受到企业高层领导者、财务管理者对审计工作的制约与影响较大,没有实现真正独立审计作用。二是审计人员的组成中缺乏独立审计人员,或是独立审计人员受到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三是部分企业甚至将审计机构设置为财务或监察部门的下属部门,严重的干扰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这些审计机构问题的存在,会造成审计工作结果中出现审计数据错误、结果误差大等问题,严重的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甚至造成审计失败的情况出现。

(三)企业审计管理缺乏整体概念,审计方法相对滞后。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整体审计的进行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企业内部审计中,这种整体审计的概念依然没有得到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审计过程中,其主要还是依靠审计机构自身完成审计工作,缺乏企业其他部门的主动协助与参与。二是在审计过程中,依然采用事后审计的工作方式,缺乏从计划预算、设计生产、产品销售等企业整体经营过程的全面审计监控概念。特别是在审计方法中,采用的依然是落后的审计技术,难以实现整体审计要求。

二、完善高科技企业内部审计的若干对策

随着高科技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的提高,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结合实践内容,利用以下的对策进行了应对。

(一)不断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中,特别是在审计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审计管理与工作人员需要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地强化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以下两点:一是在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重视审计内容中的风险意识建立。利用将风险预测、管理与控制内容合理的添加的审计过程中的方式,强化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增加对风险管理内容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提升风险管理审计质量与有效性,为审计质量的整体提高提供支持。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强化风险导向理念,除了可以提高审计自身质量外,还可以在企业中利用审计模式构建有效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一举两得的重要工作模式。

(二)以财务管理部门为核心,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机构的专业性与独立原则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的内部设计过程中,审计机构的建立应秉持以下的原则理念。一是以财务管理部门工作核心,确保审计的专业性原则。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其审计的内容、方法等因素都与财务管理工作有关。而在审计过程中,大部分的审计工作也由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完成。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中应保证以财务管理部门为工作核心,确保审计中的专业性原则得以实现。二是做好审计的监察工作,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为了防止审计过程中企业内部,特别是财务管理部门对审计过程的影响,在审计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好审计的实时监控管理。这种监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人为的干扰因素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三)提高内审人员能力,不断采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办法。

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工作能力与审计办法的选用对其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审计管理者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工作。在企业审计人员能力培养中,企业除了做好财务管理的人员的提升外,还应在审计人员中培养高科技技术人才为审计工作服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内部审计过程中工程技术专业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比例构成为1∶1∶1,才是企业内部审计中合理的人员比例。二是做好先进审计方法的采用推广。特别是在风险控制的审计中,企业应积极地推广计算机与网络结合的新型审计技术,实现现场审计与网络环境下的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连续审计相互补充的先进审计方法技术,为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思考

作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的审计,每年年末如何筹划好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计划,成为年末审计重点工作之一。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本人认为做好来年的审计项目,一年之计在于项目计划要确立好。下面就如何做好内部审计项目计划谈几点思考。

一、理清思路,重视审计计划的意义

年度审计计划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而编制的工作计划,是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主线。

年度审计计划应当是全方位的,包含所有应当履行的职责范围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审计计划应结合实际经营发展情况,重点突出,增强科学指导性。对审计有效履行监督职责,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提升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推进审计工作高效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总结,加强调查研究确保计划的科学性

计划前全面总结,对以前年度查出的问题分类,对那些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同一类问题屡查屡犯或是发生违纪问题的单位首选列入计划;加强调查研究,到生产、营销等部门开展深入调研,探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的措施;对拟定审计项目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反复甄选,形成对象明确,范围合理,目标可行,要素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从而制定出适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的有效策略和计划。

三、围绕中心,突出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性

围绕中心,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国家政治、经济工作中心,作为指导方针编制审计计划;另一方面是要紧紧围绕公司党委年度重点工作、“两会”精神,上级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对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要求为中心,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突出重点,就是要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根据现有的审计力量,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确保工作的主动性,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不同重点专业,针对财经违纪问题高发区域,争取在短期内完成对审计对象的审计,基本掌握被审计对象资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以便发现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及时提供风险预警报告。要准确掌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关键因素,逐步完成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实现审计从“裁判员”向“教练员”的有效过渡。

四、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准确掌握审计资源。审计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切实整合审计资源,提高效率效益。目前,大多数单位都面临这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如何做好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无疑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有限资源,通过任务和人力等资源的统筹安排,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审计信息化工具运用,做到审深审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功效,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

采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到实处。通过采取会议传达、目标分解、信息宣传等办法进行贯彻落实。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将审计项目计划任务落实到审计组。在分解审计项目计划时,注意平衡工作量,根据审计种类、任务繁简以及有效工时,分配工作任务。要求项目实施审计组组长在审计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具体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项目计划完成质量。

审计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未来实施中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审计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能够通过周密细致的研究,系统运作各种科学方法手段来预测审计未来变化,尽可能将审计未来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转为确定因素。通过审计计划,将各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促进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全面落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确保审计计划项目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徐鸿飞.浅谈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J].现代农村科,

2011(15).

[2] 李德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刍议[J].财经界(学术),2009(12).

[3] 杨肃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内部审计的职能与措施[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11).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由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同时又受到投资企业和民营主管的控制,政府管理的缺失以及行业间交流的匮乏,使得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严重的隐患。因此,为了改善这一局面,需要管理人员强化审计工作的重点,科学改善审计工作的手段和方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

一、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一)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管理规范

在我国,现代企业实行的是两权分离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全面获得公司的生产资料,从而适应市场的各项需求和变动,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企业的经营者需要向所有者(股东)承担权责任,建立明确的审计和经济关系,从而实现精准的内部考核和制度规范。这两种权利的划分也就注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二)有利于强化财务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数是以事后审计为主的,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需要努力建设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要开展适当的事前审计,考察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及业务流程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帮助企业节省开支,促进各项计划的实施和开展;第二,完善事中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执行进度进行监督,及时发展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第三,监督事后审计,对被审计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结果进行监督和考察,衡量其中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行业规范,从而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

二、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的内部设置不够合理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具有两项基本原则,其一就是工作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其二则是需要具有权威性,两者缺一不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从而接受企业治理层的领导和指示。但是当前,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得五花八门,一些审计部门直接接受部门管理者的领导,与业务部门缺乏交流;也有一些审计部门直接与财务机构合二为一,这样的机构设置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也就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二)内部审计业务不够规范

首先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其中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和指导,企业自身也没有指定相关的工作准则,业务交流不够规范,导致许多企业的审计工作计划实施得不够全面,甚至存在忙中出错的情况;其次,内部审计的程序不健全,一些审计工作的通知书凭借的是口头通知,没有完整的听证计划和内容,审计的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工作形式及内容不符,因此也就无法全面的维护审计结果和内部程序,体现权威的审计结果;最后,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范围比较狭窄,大多数企业只是盯着自己企业内部的审计账单,包括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全部的组织程序,最重要的风险防范工作给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结果也无法达到为决策提供借鉴的要求。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财务部门选拔的,学历一般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也无法全面处理,因此审计工作展开的难度比较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也有待加强,大多数人对自己工作重要新的认识还不足,使得审计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相对较低,其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因此也就使审计工作毫无生气。

三、民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分工

对于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董事会制度的企业管理模式,设置下属的委员会,组织内部的审计章程,从而促进各项制度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对于规模比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需要在管理组织的监督下,建立审计小组,对全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规范,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各项工作计划的执行。

(二)扩大审计范围

扩大审计范围的基本内容包括经营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为主要的审计对象,评价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效率,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计划方案;风险审计,指的是企业对未来经营活动的风险进行检测和监督的方式,其核心的方法就是计算出各项经济活动需要承担的风险系数,从而使其降至最低;绩效审计,审计部门需要试图将管理的职权划分给管理组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成长和经营。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审计工作开展的优劣。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充实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审计人员准入的门槛,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德育和智育的培训,认真落实各项培训工作的展开和执行。同时,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进行讲学和授课,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其中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但是当前,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分工,扩大审计范围,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霁萱.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7,(08)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施工企业 风险管理 应用

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结合内部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与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连在一起,并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即:在继续做好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的基础上,更要参与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发现、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尤其是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心风险,并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2.1 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 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分散的施工特点决定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始终存在。因此、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是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首要特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再是采用通过检查历史数据和内控制度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竞争优势、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将评价结果和改善意见直接报告给最高管理者,以有力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2.2 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实施阶段向计划阶段转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关注的核心是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在现代审计模式下,以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计划阶段,关注的核心是从内部控制转向风险,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是未雨绸缪而不是雪中送炭,审计工作的重心由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

2.3 内部审计关口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转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着眼于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即在企业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结果进行审计,实行事后审计。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风险是面向未来的,直接和目标及战略相关联,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克服了制度导向内部审计的缺陷,能够为企业高级管理者预测未来提供更多信息。

3 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3.1 盲目签约,缺乏风险评估及保护措施 由于建筑行业市场环境欠规范,行业政策缺失等因素,施工企业长期处于恶势竞争状态,有的企业把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作为弥补产值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主要手段。这种盲目签约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三大风险:一是形成纠纷,损失难免;二是产值利润率低下,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经营;三是由于没有积累,致使企业大而不强。

3.2 对合同履行重视不够,导致拖欠工程款风险 个别施工企业对合同的履行不够重视。施工方由于种种原因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履行合同,导致合同履行的责任不清,在工程竣工结算时,甲方拒绝向施工方提供有关资料,致使无法形成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拖延对工程的验收和决算。工程没有决算,就无法确定甲方欠款确切的数额,作为施工方就无法行使权利,最后不得不以延长付款期限或少收工程款为代价,换取对方对工程款的决算。有的甚至形成坏账,给企业带来损失。

3.3 垫资合同,导致融资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为了弥补固定成本支出承接垫资工程,企业必须融资。对于大中型施工企业来讲,资金融通主要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对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借款。向金融机构大额借款,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将面临巨大压力,很可能导致续贷或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对企业借款给其他企业的将面临不能如期收回的融资风险。

3.4 低价中标,导致成本风险 低价中标是指中标价格低于实际成本的不可控成本风险。由于建设质量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规定,企业为了能够以相对低的报价中标,往往在投标书中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预算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投标价格;二是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率;三是降低计划利润;四是降低材料的单价;五是虽未降低材料的单价、但承包工程合同中又将材料单价包死等。标书中减少的临时工程数量或降低的临时工程单价,在实际施工时根本无法减少或降低,从而使投标书中的临时工程价值远远低于实际造价。正式工程的间接费率降低后,为维持企业运转而发生的企业管理费,特别是职工保险等固定费用并不因投标降低费率而减少,从而造成项目的间接费超支。计划利润降低,使项目部赖以实现的一点盈利彻底消失。

3.5 不按要求实施分包或分包商选择不当,导致分包风险 一是未经业主同意擅自分包,造成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二是选择分包不当,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或发生经济损失,三是分包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引讼,总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施工企业风险的发生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观因素、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可归结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战略决策不科学等。企业能够真正积极有效防范和控制的风险正是主要由这两类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而传统审计模式已不能真正防范企业面临的这些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深入调查、分析和判断风险程度,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控制、化解和回避由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营的有效性。

4 现代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对策

4.1 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合理的风险审计计划。完善的风险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应与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和风险战略相结合,采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制度基础和帐项基础审计为辅的审计原则安排全年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是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在对年度主要风险进行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关键风险点,列出具体项目作为项目审计;审计实施方案应分年度审计实施方案和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年度审计实施方案是年度计划实施的具体时间和步骤,应具有一定灵活性,以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战略需求;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是指导现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从头至尾的审计步骤和风险评估的方法。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 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动向。新的审计模式倡导新的审计理念,新的审计理念必将引导内部审计发生诸多变化。为有效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本文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与制度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差异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在以风险为核心的新审计理念下,内部审计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审计工作重心前移、审计关口前移;并提出了应对上述变化的对策。

The Change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Internal Auditing Based on 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ing

Key words: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ing;Internal Auditing;Change;Solution

Abstract: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ing is the latest movement of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ing. The new auditing mode introduces new auditing theory which leads to some change of internal auditing.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difference of internal auditing between 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ing and system-oriented internal auditing. It puts forward that internal auditing has two obvious change based on risk auditing theory, one is work center of gravity of internal auditing ,the another is barrier of internal auditing and suggests the relative solution.

20世纪90年代开始,麦克宁等学者致力于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新范式。内部审计逐步由制度导向模式向风险导向模式发展。新的审计模式倡导以风险为核心的新审计理念。在以风险为核心的新审计理念下,内部审计必将发生诸多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实施。本文拟对这些变化进行粗浅地探讨,以其作为引玉之砖。

一、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变化

在以风险为核心的新审计理念下,内部审计在以下两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审计工作重心前移

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在外勤现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忽视了审计计划阶段的工作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统驭全局的作用。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以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计划阶段,及早确认风险而不是当损失形成后才去报告,使审计工作的重心由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

制度导向内部审计关注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其审计路线是“控制风险目标”,即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考虑内部控制是否充分有效,风险的大小表明控制的薄弱与健全,在风险大即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收集相对较多的证据,在风险小即内部控制健全的地方收集相对较少的证据,从而实现内部审计防弊或兴利的目标。因此在制度导向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是评估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测试属于外勤工作,相应的审计工作的重心就放在实施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于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90年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和股权集中化浪潮滚滚,顾客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趋势。环境的多样化和多变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经营风险。面对如此大量的风险,企业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内部审计帮助揭露显现和潜在的风险。基于企业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的强烈需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多维和有效的审计模式应运而生。显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核心已经从内部控制转向了风险,其审计路线相应地变为“风险控制目标”,即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哪些控制可以管理这些风险,然后测试实际的控制,考虑其是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的目标[1]。因此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是衡量风险,风险来源于复杂多变的环境,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是审计计划阶段的工作,显而易见,审计工作的重心就从实施阶段前移到了计划阶段。

一般说来,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以下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其一是战略分析,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宏观分析、行业分析。宏观分析主要采用PSET分析法,运用PSET分析法可以了解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环境;行业分析一般采用市场环境分析法,运用市场环境分析法可以了解行业市场结构、份额、容量以及市场议价能力等。其二是过程分析,过程分析是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价值链分析(VCA)将企业的资源及流程融合在一起,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劣势。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企业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把企业的内外环境联系在一起。

(二)审计关口前移

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着眼于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即在企业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结果进行审计,实行事后审计。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以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由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

制度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从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入手,根据对内部控制的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重点。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测试所遵循的逻辑顺序是“控制风险评价控制目的是否实现”,首先着眼于实际控制,其次评估其风险,考虑控制目标是否实现,然后再针对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2]。长期下来,内部控制被埋葬再反映过去经济活动的事后反馈控制之中,对目前的经济活动和未来的经济活动缺乏事中、事前的反馈控制。显然,内部审计人员依据这种内部控制的评审结果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重点,会导致所提供的内审信息存在时滞,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不能做到“未雨绸缪”。而现代企业面对的未来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尤其是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在缩短,变化已成为常态,成为企业必须经常应付的话题。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不仅仅需要内部审计对已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更需要其对企业的目标、战略、管理方针、计划等活动进行审计,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意见。虽然历史记录可以预测未来,但是在快速变化的过程中,以史为鉴只是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为核心,风险是面向未来的,是直接和目标及战略相关联的,能够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克服了制度导向内部审计的缺陷,能够为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预测未来提供更多信息。

内部审计由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后,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对企业的目标、战略、计划和决策进行事前审计,包括审查目标、战略、计划的可行性,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决策所依据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等;其次要对企业的目标、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实施过程开展事中审计,审查目标、战略、计划和决策的执行进度、执行效果;最后在经济活动结束后,要对目标、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将各种实际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预算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的差异和问题,并提出纠正和完善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对一项销售收入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在销售发生之后审核其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所付票据是否齐全,而且在销售发生之前审查销售计划的制定依据是否真实可靠,销售计划是否可行,销售价格是否合理;再如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投资之前要对该项投资决策进行审计,包括审查该项目是否应该投资、投资汇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信誉高低以及是否还存在更优的选择方案,在项目投资之后要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再如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在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就对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概算、资金来源等进行审查,其次进行工程预算审计,以审核后的预算和工程合同为依据支付工程款,在项目施工时进行阶段性结算审计,主要对项目的设计变更、增减较大项目的预算审计以及对项目进度的审查,最后进行工程决算审计。

二、应对内部审计变化的相应对策

如上所述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审计工作重心和审计关口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内部审计应该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争取在变化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一)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过程的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熟悉企业的目标、战略和计划,了解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具有评估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根据郭化林等(2002)对我国一定范围企业的调查显示,内部审计人员中71%以上是财务会计和审计专业,法律、统计、金融以及企业管理专业的占14%,机械制造和建筑专业的各占4%[3]。对云南省及省外部分企业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有78.9%的内部审计人员是财务会计、审计以及财务管理专业的[4]。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该逐步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增加非会计专业的人员,以组成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同时要注意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增加管理、法律、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可行的方法是让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轮岗实习,熟悉各项具体业务流程。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提高胜任能力的关键之一。只有与被审计单位以及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内部职能得以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得到重视,内部审计目标得以实现。但是据郭化林等的调查,48%的单位认为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关系一般,29%的内部审计机构曾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发生过冲突。要改变这种状况,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形成“建设”理念,把内部审计作为服务在企业内部进行推销,妥善处理审计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二)推广计算机审计。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审计逐步走向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及时地审查企业的各种信息,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对企业资金、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从而有利于评估风险以及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但是目前我国采用计算机审计才刚刚起步。郭化林等的调查表明,有61%的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或不完全能够应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因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开发和引进计算机审计,争取早日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专门配备或外聘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或机构,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McNamee D. Risk-based Auditing [M]. Altamonte Springs FL:The Internal Auditor. 1997.(8)22∽27.

[2]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 47∽57

[3]郭化林 候日敬 金惠新.企业内部审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