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采摘(精选5篇)

  • 京郊采摘(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不久前的昌平苹果文化节上,一位资深果农直言,此前数年,首都市民蜂拥京郊的采摘热多少已经“惯坏了”京郊果农。 “苹果、草莓等农产品上市的季节,每逢周末城区的市民便到郊区争相采摘,加之北京农产品的产量低、品质高,农民根本不愁销路。”众多果农…

对于北京郊区的农民来说,背靠着首都这个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苹果、葡萄、樱桃、京白梨等区域惟一性产品,曾一度是他们实现持续增收的重要依托,但面对人们消费方式和理念的升级换代,不时出现的京郊农产品滞销事件,正在让这些好不容易借助产业扶贫打了翻身仗的低收入群体,有了再次返贫的风险,是时候该换个角度重新审视对首都经济薄弱区域的帮扶方式了。

风头转向

在不久前的昌平苹果文化节上,一位资深果农直言,此前数年,首都市民蜂拥京郊的采摘热多少已经“惯坏了”京郊果农。

“苹果、草莓等农产品上市的季节,每逢周末城区的市民便到郊区争相采摘,加之北京农产品的产量低、品质高,农民根本不愁销路。”众多果农表示,正因如此,当外省市果农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将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的时候,北京的果农并未意识到危机的到来。

而伴随全国各地优质农产品纷纷挤进北京市场,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让昌平苹果的地缘优势不再。与此同时,周末郊区无处不在的拥挤也极大地抵销了市民采摘体验的兴致。

在这种形势之下,短短几年间京郊果品从畅销到滞销的转换,让大多数以种植农产品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京郊农民始料未及。

即便是京郊种植的明星人物,也在2015年同样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前几年,6亩地、3万多斤的苹果一旦成熟,基本上会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内被采摘完,但2015年的苹果过了春节还没卖完。”因种植的苹果个大、品质好在昌平远近闻名的昌平区崔村镇八家村的牛德水说。

对于牛德水们来说,卖不掉就有可能烂在自己手中,换言之便是一年的投入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曾是多年昌平苹果文化节上明星人物的牛德水,为卖苹果使出了深身解数,一方面借助北京市农委在村内挂职的干部,将苹果搬到了市政府中环办公楼食堂进行展销,另一方面雇佣同村的农户及车辆,将苹果运到离昌平稍近的农贸市场进行降价销售。

费尽周折才将剩余苹果卖出大半的牛德水告诉记者,去年八家村大多数果农并没有他这样幸运,苹果烂在自己手中的果农比比皆是。

机关单位、社会企业的采购、城区市民的采摘,从各种信息反馈来看,以往保持京郊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催化剂”都正在变得模糊。

找市场不如给定位

“再用一个月,今年的苹果基本就会全部卖完。”当大多数果农仍在为今年的销路一筹莫展之时,在今年的昌平苹果文化节崔村分会场上,牛德水再次成为了新闻人物。

还是6亩地、3万多斤的苹果,从滞销到再次畅销仅仅用了短短的一年时间,怎么做到的?牛德水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他家的部分苹果上贴上了“福、禄、寿、喜和恭喜发财”等吉祥字样,还没上市便被需求市民订购一空;二是今年改变了包装质量,往年至少12-36个装盒,或30斤装成箱的包装,换成了5-10个的精品小包装,便于消费者储存和保鲜。

改变的过程自然有高人指点,牛德水告诉记者,这些功劳与市农委山区处副处长夏胜银密不可分。

而双方结缘,正是去年苹果滞销期间在市政府中环办公楼食堂的低成本展销。如此高品质的苹果,销售的价格比市场还要低,这让多年关注山区经济发展的夏胜银敏锐地意识到,京郊的优质农产品市场销路出了问题。

夏胜银跑到牛德水的种植基地深入了解情况后印证了他的判断,苹果滞销并非牛德水一家,而几乎成为了种植果农的普遍现象。

是像以往一样帮助牛德水再寻找一些类似市政府机关、企业食堂、超市等终端市场,还是换个思路从根本上解决牛德水们的销售危机。

“品质好、产量少”这是北京都市农业的普遍特征,从北京的资源禀赋出发,夏胜银为牛德水提出了治本之策:为昌平的高品质苹果找定位,让其销售的对象更精准。

“要解决京郊农产品的销路问题,给农民找市场只能解燃眉之急,之后的双方能否合作还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其给他们找市场,不如告诉他们应该给谁种苹果,吸引精准的消费者进入果园,既能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民收入,也能满足首都市民的个性化需求。”夏胜银说。

具体的实施过程便是沿着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第一步,走特色化路线,明确苹果的销售对象为节庆拜寿的特色人群,以及追求个性化消费群体,由牛德水试点试验在苹果解袋时贴上“福禄寿喜、恭喜发财”等吉祥字样,将苹果赋予祝福的象征;第二步,走精品化路线,将贴字的苹果制成5个一盒的小包装,便于携带和储藏;第三步,走新媒体营销,动员崔村镇镇宣传平台以及牛德水等周边人群,将贴字的苹果拍成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引起周边人群的关注并促进销售。

其实,果品上贴字的创意并非夏胜银独创,近年来在北京市场上已经屡有出现,但创意与包装改良及微信营销的组合应用,却让牛德水的苹果一夜间曝红,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牛德水果园的近5000斤贴字苹果便销售一空。

“给钱给物不如给思路。”思路一变天地宽,牛德水告诉记者,思路的改变显然促进了苹果的销售,今年的3万斤苹果已经确定会在春节前销售完,而且周边果园的销售也因此受益。

帮农民更要帮能人

一个好的思路能不能变现,仅有创意显然不行,还需要执行者的认可。

牛德水的成功也并非偶然,这个在八家村曾经当了多年的果园队长,种植技术在昌平区多次受到嘉奖,也让他对一些新生事物有着比普遍农民相对较高的敏感性,愿意接受并去尝试。

据了解,八家村作为昌平区主要的苹果种植基地,全村近60户种植苹果,而仅有为数不多的种植户能够持续保持种植品质和近6000斤的亩产,牛德水便是其中之一。

用他的话说就是,前几年,大多数种植户都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基本上都会出现“大小年”现象,产量高的时候亩产会达到1万斤,而少的时候仅有两三千斤,甚至有些年份会绝收。近几年,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教育下,种植户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都在主动请管理能人帮助提升品质和稳定产量,提升收益。“国家倡导藏粮于地,我们的果农同样能藏果于树。”夏胜银对记着说。

找准了能人,今年苹果刚谢花挂果时,夏胜银便跑到八家村,千方百计说服牛德水,尽量把挂果密度疏得更稀,通过增加单体品质,来吸引消费群体,获得更大的收益。

而夏胜银更看重的还是牛德水在果园管理上的“名人”效应,“如果一家家去说服农户主动改变,难度相当大,但让种植能人以身说法,效果便会事半功倍。”夏胜银说。

事实也正如夏胜银所料,牛德水的贴字苹果在苹果文化节期间被订购一空,而且还有消费者提前下了明年的订单,在让牛德水成为昌平新闻媒体宠儿的同时,也让周边农户纷纷上门取经。

京郊采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市郊铁路,城市交通,运营管理

我国34 个10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已形成铁路枢纽29 个。一些枢纽经过技术改造,加上生产布局和运输径路的调整,功能发生了变化,使一些深陷城市包围的线路或区段运行密度骤减。如上海地区的南何支线、新日支线,南京地区的浦梅线、宁栖线,金华地区的浙赣线部分和武汉地区的原京广铁路汉口城区段等。由于铁路运输本身属于轨道交通,具有安全性好、不受气候影响、运输能力大、速度快、运行正点率高、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优势,加上我国大城市常规地面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我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运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运营管理体制、资金筹措、相关政策、技术装备、运能安排、盈利方式和市场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运营管理体制问题。

1 国外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

建立适合各地具体情况的运营管理体制,是使市郊铁路尽快参与城市交通的关键。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形式多样,但主要都是由资金来源所决定,即由投资主体决定运营管理体制。

(1) 国有国营

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俄罗斯莫斯科采取此种方式。WWW.133229.CoM三地参与城市交通的市郊铁路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出资建设并进行运营管理。

(2) 国家与地方所有,国家经营

德国汉堡采取此种方式。市郊线路的修建由城市和联邦铁路共同负责,联邦铁路负责车站和线路部分,城市负责隧道部分;运营管理由德国联邦铁路负责。

(3) 地方政府所有,地方经营

美国纽约和加拿大多伦多采取此种地方国有的方式。纽约的市郊(城市) 铁路由长岛铁路公司和北方铁路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它们同属纽约城市运输管理局。多伦多的市郊铁路由安大略州政府所属的交通管理局进行运营管理。

(4) 民有民营,私有私营

日本东京采取此种方式。东京公共交通中的市郊(城市) 铁路在民营化后,隶属东日本旅客运输公司,在60 年代初实现了高架和地下化,与长途客运和货运分离,经营效果较好。

2 国内市郊铁路现有运营管理体制

我国市郊铁路属于铁道部所有,运营管理由铁道部所属的铁路局、铁路分局执行; 而城市交通则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管理。这样的格局造成了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在运营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之中,各有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但基本上仍是国有国营的方式。如: 北京地区铁路资产所有权属于铁道部,投资主体只有铁道部,资产经营管理由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局、铁路分局执行。

广州地区采取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参与的新型“国有国营”模式:广州市政府主动参与广深铁路的广州站—南岗站间修建第4 线改造工程,使其成为市郊客运专线;由广州市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并由铁道部广深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和出资建设。

对于市郊铁路之外的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其运营管理体制大致有“ 地方国有、地方经营”和“ 地方国有、合作经营”两种方式。

地方国有、地方经营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普遍采取的方式。武汉城市轻轨交通、上海地铁2 号线一期工程、广州地铁1 号线、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其建设资金不再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而是采取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的方式。

北京地铁八通线及西直门—东直门城市铁路采取的是地方国有、合作经营模式。为此,分别组建了北京地铁京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前者由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北京轻轨京通发展中心等单位组成;后者由中关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北京城市开发集团公司等组成。

3 我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城市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的分析可知,我国主要城市所采取的运营管理体制和国外主要城市所采取的不尽相同,这是由我国铁路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我国发展市郊铁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铁路国家所有。我国主要城市附近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比较完整的铁路枢纽,部分枢纽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提供给城市交通使用。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其资产完全属于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运营管理体制中的所有制形式。

(2) 资金来源。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涉及到线路及有关设备的建设和改造。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已经不太可能,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吸引社会资金。

(3) 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由于城市交通属于地方政府主管,市郊铁路的改造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其运营管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4) 市郊铁路纳入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系统地看待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交通整体规划之中,明确市郊铁路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运输能力,缓解城市交通矛盾。

(5) 运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要求其运营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这样既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 也可以保护其他投资方的利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以下4 种运营管理体制可供选择,它们分别是:国有国营、国有地营、国有合营、地有地营。其特点和优缺点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知,由于我国铁路资产属于铁道部所有,既有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其线路和设备国有的形式难以改变。为了使市郊铁路能成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结合城市实际,探讨合适的运营管理体制。

4 实例分析

目前成都市道路的增长跟不上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而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有待时日。而成都地区已建成较完整的铁路枢纽(成都铁路枢纽布置见图1) ,除了完成铁路运输任务外,能力还有部分剩余,可以为城市交通提供一部分运力。这为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1 成都铁路枢纽

成都铁路分局正在论证开行“公交列车”,初步确定其走向为:沙河堡(或成都东) —成都站—天回镇—新都—青白江,主要考虑的是客源组织问题。该线路途经成都市成华区、金牛区、郫县、新都县和青白江区。客流来源分析如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成华区的工厂都向青白江区等远郊区县搬迁,而大部分职工居住在市区,通勤职工成为主要客源;成都客站是特等铁路客站,客流量大,需要大容量、快速的城市交通满足其换乘需求。换乘旅客成为第二类客源;随着成都市城市的扩大,卫星城逐步发展起来。来往于居住地和城市中心的卫星城居民成为第三类客源。最后,市郊列车的开行还会产生一定的转移客流量。除了客源问题外,困扰成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最主要的还是运营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开行方案问题。成都铁路部门认为“ 公交列车”最多每天在上下班高峰期开行一次,每次载客1 000 人以上。这与城市对轨道交通大容量、高密度、高速度的要求不符,也不利于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矛盾,甚至会使居民为赶上每天一次的“ 公交列车”造成新的交通问题。但是,若以完全公交化的方式开行市郊列车,则会对铁路正常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

(2) 站点设置问题。从成都铁路枢纽图可以看出,当前成都枢纽的站点设置完全遵从铁路站点设置方案,站间距一般在6 km 以上。而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来说,如果站间距过大,不能吸引居民出行, 对城市交通矛盾的缓解作用不大。

(3) 具体操作问题。旅客的换乘、进出站手续的简化以及减少对铁路长途旅客运输的干扰等都是成都“公交列车”开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正是我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时存在的问题在一个地区的具体表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运营管理体制着手,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体制。在成都地区建议以“ 国有合营”体制为基础,建立适合具体情况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

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可以采用如下形式:既有铁路资产为成都铁路分局所有,成都市政府积极参与,并吸引社会投资,共同组建公司进行运营管理。这种运营管理体制包括以不同形式参与的三方:成都铁路分局、成都市政府和社会经济实体。成铁分局以既有线路设备以及工程技术协助方式投资,成都诵政府以提供线路设备改造资金、财政补贴及优惠政策等方式投资,社会经济实体以资金方式投资。线路及其附属设备资产属于国有(成铁分局拥有既有线路和设备,成都市拥有其投入资金所改造的部分) 。三方投资组建的运营管理公司,负责具体运营管理工作。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组织结构如图2 所示。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由技术部、运营部和经济部三个部门组成。

(1) 技术部: 由成铁分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对公司进行技术协助,研究有关技术问题,并负责技术设备的改造和日常的维护管理。

(2) 运营部:制定实施成都市郊铁路运行方案, 并负责日常运营工作。与成铁分局和成都市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协调好与正常客货运列车衔接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要,做好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工作。

图2 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组织机构

(3) 经济部:负责公司经济运转情况,协调各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市郊铁路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其公益性远远大于经济性。但如果不保证投资方的经济利益,会使投资方丧失投资信心。成都市政府可以根据其公益性的特点,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扶持其发展。

当然,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所遇到的不止运营管理体制一个问题,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使市郊铁路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金辰虎,张静. 中国应如何发展市郊铁路(一).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 , (1) :25

京郊采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

(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10]。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11]。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着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etal,1995)[12]。

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全面。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13]。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14]。(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精确化生产、优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15]。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1)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第

一、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2)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3)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4)都市农业为城市家庭妇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使她们通过都市农业更好地控制家庭资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妇女的地位。(5)都市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吸收了城市剩余劳力,如达累斯萨拉姆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35000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内罗毕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15万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哈瓦拉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3万个带薪工作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16]。(6)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2]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3]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6]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张强.都市农业发展到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10]黄卫东等.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15]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

京郊采摘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资源;竞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乡

南窖乡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山区,乡中心距108国道8km。总面积40km2,全乡所辖8个行政村,现有耕地521.33hm2,粮食总产量130t。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时还有果树、旅游、山场和牧草等资源。有各种果树40万株,主要品种有良乡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鲜果品历史最高产量达2440t。南窖乡东南部为石灰系岩石山地,西北部为石灰岩山地。土质以山地褐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区处在203~700m,适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树生长。其中板栗是名特优品种,是“良乡板栗”的主产地。现有板栗树10.7万株,种植面积185hm2,年产量220t,市场销售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现对南窖乡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1竞合分析

南窖乡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竞争对象为南窖乡周边、房山区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遗址等,竞争的主要方面是对客源的争夺,因此首先明确客源至关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为北京和河北的双休日旅游或小长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团、家庭自驾游、学生或同事的团体出游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为从日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改换心情,主要游玩活动为欣赏京郊山区的美景以及体验以景色为依托开发的一些游乐项目,观看一些文化历史的遗址,体验农家乐和采摘活动等[2]。

南窖乡主要竞争对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观,如十渡镇——主要以优美景色为主,有漂流、蹦极等活动,竞争力强;周口店镇——周口店遗址,历史悠久;琉璃河镇——琉璃河大桥和琉璃河遗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遗址资源等。周边旅游的优势:起步较早,名气较大,文物资源有些历史悠久,交通可达性强;劣势:有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同一个地方旅游资源指向单一,难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兴趣。

南窖乡优势以及建设方向:特色资源丰富,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古建资源等,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充分发展基础设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吸引游客;生态环境保存好,遭受破坏小;由于去过的人少,对游人有神秘的吸引力;南窖乡的遗址可以让游人进行体验式旅游,不只是观光;发展生态农村[3],体验更高级别的农家乐;南窖乡现状资源丰富,涵盖了各色旅游资源,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同时应做好重点景观的突出,使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南窖乡的京郊农村旅游链。要充分发挥并扩大每个村的资源和优势,利用道路互通的方式将几个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整体。并且在每个村现有的范围上扩大其影响范围,例如可将村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效利用,修建林中小屋或增加游乐项目等,将相邻的村资源整合联系起来。为提高与周边的竞争力,整个南窖乡要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充分发展“体验式旅游”,并建立生态村。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并起到保护环境和古建的作用。南窖乡的旅游业发展也存在着劣势,如知名度较小、交通不便利等。

2南窖乡旅游资源分析与定位

明确南窖乡的总体定位,以生态农村为主的体验式旅游,突出各个村自身的特色,从而让游人体验到多种活动,并可以加强其合作关系,减弱村之间的竞争[4]。

2.1花港村—生态门户

现状:在建设一条方便出入的道路;盛产桃子。

建设方向:作为进入南窖乡的门户,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和门面工作,以游客接待住宿和生态观光园为主要特色,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加大桃种植的规模和品种,每年春季举办桃花节,夏季举办采桃节,并以一些独特的活动增加氛围,扩大突出桃子的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一系列的产业链。

2.2中窖村——栗香金山

现状:曾产煤矿,但现已勒令停产;栗子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进行采矿区的生态恢复和改造,形成自身独特的景观,并可以介绍采矿的历史、流程,以此作为一个吸引游人的项目;充分打造栗子产业链,举办栗子节,进行招商引资完善栗子产业链,形成栗子相关制品,带动旅游的同时推进自身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2.3大西沟——果林飘香

现状:水果、山羊、坚果、石材等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充分恢复利用采石坑,形成独特景观,并且发扬页岩的历史、文化及用途;建立生态园采摘水果节,丰富种植的水果种类和面积,形成一定规模,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策略。此处不仅可以进行生态采摘,同时也可依傍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加大农家乐和采摘园对游人的吸引。

2.4水峪村——古韵犹存

现状:自然环境优美,被评为“2008北京最美村落”;有古建筑、中幡队、碾子等。

建设方向:由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气息,水峪村是南窖乡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村之一。以古建为重点,依托美丽的自然环境,并适当调整水系。对比周边的资源,水峪村古建的优势在于可以作为开发为住宿的客栈,可以让游客们进行体验式旅游,旅馆和餐厅都可以参照古代的客栈和小店的样式,并提供与之匹配的餐饮和服务,以此来作为特色吸引游人。充分发挥此地美丽的自然景色的优质,建设相关的游乐项目,扩大水峪村的影响范围,将周边一定面积的山水都划入规划范围。与十渡相比,又多了份人文特色并且其自然环境保留较好,只要扩大知名度,其竞争力很有可能超过十渡。

2.5三合村——生态之村

现状:小型水库;小煤窑。

建设方向:对小煤窑进行生态恢复,可适当保留几个作为遗址,结合明清时期能源供应的问题,向游客讲述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扩建水坝,以三合村为例建立生态示范村。改造街道和房屋,建立收集雨水系统,增加村内绿地面积,将雨水收集、居民生活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坝集合成一条系统,建成房山区第1个生态村。

2.6南窖村——古道西风

现状:南窖乡最大村落;拥有遗留的古建筑、古商道和集市。

建设方向:主打京西古道这个历史文化,将古集市的作用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重现昔日古道丰富繁华的场面,参考北京烟袋斜街的做法,将南窖村打造成房山区的烟袋斜街;修复部分受损的有藏传佛教意义的古桥,加大对游人的宣传普及力度。

京郊采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SWOT分析;发展对策;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03-02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10年来,北京市都市休闲农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人们放假休息的时候不再追求去景点参观旅游,反而会回归纯朴,体验农家院式的休闲,参与乡土特色旅游,这些给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何推动都市休闲农业升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现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对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最后总结出京郊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 都市休闲农业概述

都市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农业条件与设施、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村自然资源及农村人文资源,经过合理的布局规划,为都市游客提供休闲、娱乐、体验、观光等多种服务,增进都市游客对“三农”的体验与感知,提升旅游的品质,并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1]。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促使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都市休闲农业具有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保持传统文化传承等功能,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2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SWOT分析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优劣势分析法,在本文中指的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es)分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y)及威胁(threat)分析[2]。

2.1 优势(strength)分析

2.1.1 环境优势。北京交通发达,城市到周边农村的交通体系完善,这些给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从城市到农村路途时间缩短,极大地激发了城市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到农村游玩,体验乡村文化的兴趣,有利于都市农业功能体系多样化发展。平谷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以亲子游、休闲游为主,时间集中在平时周末及节假日,具体表现为周五晚上来访,周日下午自驾车返回。

2.1.2 资源优势。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文化积淀深厚,郊区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也为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郊区民俗文化的良好环境。平谷区荣获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成为北京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近年来,平谷区发挥万亩桃花海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将新城建设与城市水系治理、建设以及城市森林体系相结合,并在全市率先制定乡村旅游接待户建设标准,编写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策划组织平谷国际音乐节、桃花节等活动,发挥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效应,打造现代生态旅游区[3]。

2.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2.2.1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虽然郊区旅游以自驾形式为主,交通便利,但考虑到无车族想来郊区旅游,应该在周末开通更多公交班车。现在平谷区公交班车次少是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且时间固定,限制了部分游客的出行。同时,一些新村景区周边设施不到位,例如:景区指示系统尚未建立,导致很多游客想来,但不知道怎么走,或者走了很多冤枉路,自然降低了游玩的兴趣;游玩、吃饭、住宿衔接不够好,没有一条龙服务,经常会遇到在这个大棚采摘完,可能要再开车30 min去一个农家院吃饭,再去选择住宿的地方,住宿的条件也有待完善。

2.2.2 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受首都经济整体环境影响,很多京郊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毕业时不愿意将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应用于家乡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而往往留在市区工作,使得从事休闲农业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知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经营服务意识和相关行业的管理经验,导致接待水平相对低下。北京各区县相关部门也没有统一的针对培训,服务相对落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旅游的整体形象,降低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品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今后一段时期休闲农业游客量的持续增长[4]。

2.3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北京是国际大都市,这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果园观光、采摘等都市型休闲农业有很大的兴趣,这就为郊区休闲农业创造出更多的旅游市场机遇。此外,居民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休闲观光、绿色食品和精品农业的市场需求不断膨胀扩大。

2.4 威胁(threat)分析

2.4.1 客源不稳定,宣传力度不够。北京都市休闲农业以“农家院”为主,这种自营的餐厅及住宿以口口相传为主,最大的问题就是客源不稳定,夏天为了躲避酷暑,人满为患,冬天因为严寒,门可罗雀,四季客流分布不均。另外,宣传方式依赖回头客、口碑,而非主动对外宣传,没有任何宣传模式,导致受众面比较小。

2.4.2 旅游产品较单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喜欢生态旅游及观光采摘,但在此产品组合模式上比较单一,而且只注重吃、住两项的收入,而没有发挥游、购、娱等旅游节点的创收。另外,很多景点还有宰客现象,导致游客不多。缺少对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

2.4.3 淡旺季明显,资源整合不足。京郊休闲淡旺季明显,旺季集中在清明节之后至“十一”黄金周及春节假期,在旺季存在接待饱和、停车位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不安全隐患可能性较多,而进入11月之后,到了冬闲时间,接待量骤减,导致接待资源的闲置甚至浪费现象明显,形成靠天吃饭、资源整合不足的被动局面。

3 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 探索农业模式

北京市要想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应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和教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地区的人员服务培训,选择好适合当地特点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有些地区适合“农家乐模式”。可以通过“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垂钓、住宿等服务,使游客体验农家生活方式。有些地区自然景观很丰富,通过设计改造,可以发挥农业在观光、体验等方面的功能,打造农业景观,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需求[5]。

3.2 政府政策扶持

无商不富,无农不稳。政府需要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支持。为了促进农村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建设、构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连接。二是融资上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发展休闲农业。

3.3 人才管理培养,完善产业布局

人才资源对任何产业来说都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虽然北京市的人才资源在全国领先,但是作为比较专业化的新型休闲农业人才也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相对高等教育标准专业角度来讲,生态农业人才需要后期定向培养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本行业的人才需要从管理、技术和市场3个角度培养和选拔人才。同时,要创新开拓人才培养思路,更多的为行业输出复合型人才。

3.4 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发展模式

都市休闲农业在国外拥有很优秀的示范和参考案例,而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北京市的周边也刚刚起步。对于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应该深入研究和学习,结合北京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将其做成能与西方国家相媲美的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圈、产业链,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6-8]。

3.5 强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融合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鹤曾经谈到:传统服务业加信息化就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信息化的作用,工业领域的“两化”融合大大推动了我国工业的质量和规模发展。近几年,我国提到农业问题,都必谈信息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的辅助和支持,在现代化通信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都市型观光农业必须借力信息化才有可能实现高速和规模化发展,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9]。

3.6 产品创新升级,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都市观光休闲农业这种新兴业态,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产品及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实现产业融合,并且带动北京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思路[10]。

4 参考文献

[1] 李永强,赵庆河,史朝晖.都市农业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J].调研世界,1999(4):35-37.

[2] 李洪庆,刘黎明.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其评价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生态环境报,2010,19(6):1428-1433.

[3] 李卫芳,陈建成.基于SWOT分析的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师,2012(1):64-65.

[4] 史亚军,邓蓉,黄映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6.

[5] 沈华芳.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农业,2007(13):1.

[6] 杜姗姗,蔡建明,陈亦捷.大城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1):23-30.

[7] 陈凯,史红亮,续华梅.都市农业现代化评价分析――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1城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6-9.

[8] 吕金宝.北京市平谷区张家台民俗旅游村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124-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