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前台柜员工作总结(精选5篇)

  • 银行前台柜员工作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认真学习,进步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程度 2019年,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学习XX大和XX届X中、X中、X中全会精神,进步本身的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与银行保持一致,坚决抱负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看、人生看和代价看,建立经心全意为客户办事的思想,做…

银行前台柜员工作总结(精选5篇)

银行前台柜员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取得的工作造诣

2019年,我勤奋尽力工作,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造诣。除完成一线前台的柜员工作外,我应用一切机会贩卖银行理家当品,共贩卖银行理家当品万元,此中:基金万元,保险万元,银行卡万元。

二、认真学习,进步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程度

2019年,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学习XX大和XX届X中、X中、X中全会精神,进步本身的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与银行保持一致,坚决抱负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看、人生看和代价看,建立经心全意为客户办事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我在工作上除了学习政管理论外,重点是学习银行的各项制度、工作规律及理财业务知识,做到学深学透,控制在脑海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本身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通过学习,我熟悉和控制了银行的各项制度、工作规律及基础理财业务知识与技能,加强了履行岗位职责的才能和程度,做到与时俱进,增枪垠局看,能较好地结合实际环境加以贯彻执行,完成银行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优越造诣。

三、建立办事意识,做好办事工作

银行前台柜员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狭义的金融电子化又称银行电子化,反映银行内部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业务监督的电子化和信息管理的自动化;而反映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方面,则是在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电子网络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建立起银行棗客户电子联系网络。

西方各国均将银行业务电子化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投入逐年成倍增加。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的技术性投入每年以21%的速度增长;日本银行业在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上70年代初投入为10亿日元,而到了70年代后期,投入已达25000亿日元。预计在2000年,国际银行业在技术上的投资将达2001亿美元。由此可见,加快推动银行业务电子化是当前国际银行业抢占客户市场、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

我国银行电子化建设从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全面开发应用阶段。目前,计算机、通迅技术已在银行柜面业务、清算业务、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全面应用。一卡通、企业银行、流动银行、网上银行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新产品不断推出,电子化也正日益成为各家银行创新产品、抢占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工商银行电子化起步早、投入大、开发力量强、应用水平高,其本外币、公私业务已在大部分地区实现联网;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本外币一体化方面保持领先,其环球收付清算系统已实现与海外信息和资金清算的实时化和一体化;建设银行的个人电子汇兑系统实现了实时联网;农业银行的“缴费通”正逐步实现产品化。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贸易正呈爆炸式增长,银行作为支付中介也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网络革命”。“网上交易”、“网上银行”成了目前银行电子化工作中的又一热点。从国内来看,目前中国的四大网上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虽然与国际网上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提供的各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如网上支付、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等也受到了许多客户的青睐,成为现代银行业跨入新世纪的一个新特点。

未来银行业将更加面向客户、面向效益,以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为主旋律,不断更新金融服务手段,改进银行内部管理,并将给金融业的相关领域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尤其是对我国传统的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金融电子化对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会计核算受到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银行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知识,而且要懂得各种银行业务的处理方法。因为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与其核算过程紧密结合,在很多方面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就是处理业务的过程。比如支付结算业务,柜面人员在办理诸如汇兑、银行汇票等业务时,既为客户提供了支付结算服务,也处理了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而这些业务特别是支付结算业务和外汇业务,其内部风险控制的制度要求相当严格,对柜面会计人员在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上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因此,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不仅对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柜面人员的要求也相当高。电子及通讯技术在银行领域全面应用后,一方面更新了银行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手段,提供了快捷的服务,同时也对银行业务处理流程特别是会计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将柜面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要求用电子化的手段在会计核算电子化系统中加以固定化,使银行柜面核算应用系统逐步智能化。这样,对柜面一般操作人员的要求相应降低。如以前柜面会计操作人员在办理业务前必须了解业务处理规章、会计知识,甚至设计业务处理方案;而在智能化的核算系统条件下,前台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就好比只须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就可以在excel系统中制作和处理一些账表,而无须去学习软件编程技术一样。由此可见,金融电子化的趋势将把银行会计人员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他们设计业务品种、业务流程和内控措施以及金融企业自身的理财方案;另一个层次是办理柜面业务的一般操作人员,对他们的要求不再过分注重在会计和业务处理两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而更注重柜面服务及其他营销技能。

2.对柜面劳动组织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银行对会计储蓄柜面服务人员的分工是固定的,他们受理各自分管的开户单位业务,控制账面存款、登记账簿,柜员间的信息是封闭的。在银行电子化条件下,各家银行都对各自的业务系统进行了改造,开发出能处理各种柜面业务的综合业务系统,将银行的数据集中,每个营业窗口的柜员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本外币公私存贷款业务和各类结算、收费、等中间业务,银行界称之为综合柜员制。这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柜面劳动组织方式,它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彻底改变了银行以前柜面劳动组织形成。

3.对银行账务组织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为使每天成千上万的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完毕,银行在会计账务组织上设置了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两个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总分核算体系。前台柜员根据凭证登记分户账,抄制余额表;后台综合人员则根据凭证编制科目日结单,登记总账,编制日计表,并通过相互间的总分核对、平衡以保证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同时,为了便于前台柜面的分工协作,银行的凭证采用单式凭证,即一张记账凭证只据以登记一笔业务的借或贷的一方,如果是一笔多借多贷的会计业务就必须填制多张凭证。会计业务处理电算化以后,计算机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检验会计账务平衡,对所有会计数据进行加工,生成各种报表,计算各种收入和支出是轻而易举的事,总分双线核算的银行账务体系已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这种双线核算的账务体系给银行业务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却制造许多不便与浪费,如在系统设计时除了要设计各种日常交易记录、分户账记录的存储外,还要设计源自于分户账的总账的存储,并且日终处理时还要进行总账和分户账之间的核对,增加了系统的出错概率。在应用上,目前银行除了打印必不可少的纸质流水账、分户账外,还应按制度的要求打印总账、科目日结单,按科目整理传票、核对总分账务,在人、财、物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如上所述银行的每个柜员可以处理各种业务,采用单式凭证的劳动分工基础也不复存在。

4.对银行风险控制手段的影响。在手工操作情况下,银行柜面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诈骗、抢劫等。对内部会计核算上的风险,在手工操作模式下可通过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实现电子化后,随着技防手段的提高,应对诸如诈骗、抢劫风险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但对电子化系统风险以及智能型犯罪的防范能力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电子信息替代了银行手工账表凭证,对银行账务的监督不如手工操作直接、直观,而且内部的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整个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如系统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系统的运行是否可靠,网络是否安全,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授权控制措施是否严密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业务系统网络化进程加快,“黑客”对网上银行、电子联行、通存通兑、金卡工程等银行网络系统的攻击,也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安全防范课题。

三、对银行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基本上是适应手工操作而产生的,随着银行会计电子化的普及和深化而亟待改革。笔者认为,应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应区分会计人员和柜面操作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电子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应包括电子化会计系统的设计者和系统运行的监督者,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前者是银行会计柜面业务系统的构架者和应用工作的监控者,应该明确:a、他们在银行会计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负有全面贯彻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b、他们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通信、网络知识和银行业务、会计业务等知识水平;c、对他们应提出诸如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资料的保管、移交等要求;后者则是一般理财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要求还是传统的。而柜面受理票据,收付现金的柜员应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有所区别,因为在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下,他们主要是按照既有规定进行操作,就如同大型超市里的售货员一样,对他们要求更多的是服务态度、工作质量,而不是会计知识和会计责任。 

2.应制定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所谓新型的银行柜员制是指建立在银行柜面业务高度电子化基础上,前台人员打破柜组间的分工界限,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后台柜员则负责柜面业务的事中监督和银行内部清算业务。这种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具有操作业务直观、处理业务快捷、经营责任明确、劳动组合优化等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高效的劳动组合形成,在西方商业银行普遍推行,并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因此,它也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采用和推广。但是,国有银行采用这种新型柜员制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管理规定,对其分类、分工、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的规定还不十分严密。银行柜员就分类来讲,大体可以分为:临柜综合柜员、事中监督人员、大堂咨询理财人员、后台柜员。这四类柜员的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均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比如临柜综合柜员的业务范围应包括所有储蓄、信用卡业务,出纳收款业务以及出纳付款的复核业务,对公会计接柜、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使用及其他会计业务。而后台柜员则是服务于前台综合柜员,办理联行、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资金清算、组织营业场的会计核算和业务培训、负责各类会计结算咨询及检查监督、负责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反馈等综合工作。他们的工作既不同于临柜综合柜员,又服务于临柜综合柜员,既办理具体的清算业务,又是营业场的管理和监督者。 

银行前台柜员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设计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金融类专业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改革中从商业银行会计课程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初步的金融理论知识和经过基本的财经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在仿真的商业银行工作场景中运用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进行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训练学生熟练从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能力。我们在设计该课程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理,消化吸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方法,将原来“商业银行会计”课程中混淆在一起的“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两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离,以柜台业务人员实际从事的“业务核算”和“柜台服务”工作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安排,最终形成了一门学习过程与模拟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省级精品课程。

一、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是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商业银行工作的初始就业岗位,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理,该课程应该以完成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处理业务的工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具备商业银行营业部工作环境并配备商业银行营业部相同的设备和软件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作为上课场所,以有商业银行柜台工作经历的教师参与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作为课程教学团队,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对处理商业银行柜台业务速度和准确度的检验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方式,考核标准参照银行评定柜员等级的标准制定,最终目的实现基本不需经过任何其他培训直接上岗。

2.课程设置的依据

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需要,教学项目设计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的工作项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工作任务,教学场所建设的依据是商业银行基层营业场所的业务环境,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在学校与商业银行合作基础上的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共同组织的团队,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贯彻基于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工作过程的思想,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广泛的行业岗位调研和行业专家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3.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完成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具体内容涵盖银行柜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完成存款、贷款、银行卡和各种中间业务的柜面操作等工作任务的需要,本课程设置了相应的教学项目。在每个教学项目中,再根据工作步骤或业务类别设置相应的模块,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地模拟综合柜台岗位的业务操作。课程的全部内容就是完成根据八个工作项目设置的教学项目,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就是按照真实业务工作同样的要求完成每一笔具体的柜台业务。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是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态度的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训练,在训练的同时强化风险防范的意识和优质服务的理念。课程中的理论、法律、规程等知识点分别与对应的实践相结合,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

4.课程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工作内容的逻辑顺序为依据,在项目顺序上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并由简单业务到复杂业务循序渐进地编排,在每个项目的模块安排上根据柜员接待顾客的工作顺序的时间先后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先后,同时也适当考虑了教学规律的要求。在具体操作训练上,根据柜台业务工作场景设置教学场景,根据柜台业务操作规程来设置学习性的工作任务。

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依据银行综合柜员的岗位工作任务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的工作特点是面向客户处理大量重复的业务,我们根据工作任务将这些业务归纳为8个工作项目,并根据这些工作项目将课程内容划分为8个教学项目,即日初处理、个人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中间业务、日终处理。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融入8个项目之中。在课程标准中根据工作内容确定的课程内容见表1。

2.依据银行综合柜员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教学的规律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银行临柜柜员的工作内容来组织教学内容。从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看,日初处理、个人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中间业务、日终处理等是银行柜员最重要的工作项目,这些工作项目有一些是有工作顺序上的先后继起性的。如:日初处理是柜员早上第一件处理的事情,日终处理是柜员下班前最后处理的事情。有一些项目在时间上可能相互交叉完成的,如:个人储蓄业务与银行卡业务,但是同一个项目的操作步骤必然有先后的顺序。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一方面要考虑实际工作中项目完成时间的先后,另一方面要考虑每一个项目中各子模块工作步骤完成的先后。

其次,按照柜员服务于客户的操作流程来组织和安排教学过程。实际工作中柜员要面对不同的客户,而不同的客户需要提供的服务各有不同。我们在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将不同的业务类型归入不同的项目,将相似的业务归入同一个项目的不同模块,每个模块按照银行柜员的业务操作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例如,银行柜员为个人客户开立活期账户业务,我们将其归入项目2“个人储蓄业务”,安排在模块1“活期储蓄业务”中,按照业务操作流程组织的教学流程是:提请客户填写开户申请书――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和资料――点收现金――系统操作――打印凭条――客户签字――打印存折并签章――送别客户。

第三,按照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操作技能相融合来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理论知识都是体现在各个操作模块中的,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理论后讲实践,学生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如果将实践技能全部学完再讲理论,则学生在做实践项目时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的做法是将相关理论教学的内容嵌入各个相关工作项目中,穿插到具体业务办理中。例如:我们在讲述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个人储蓄业务时,针对不同的储蓄类型(例如普通活期、整存整取、定期、定活两便、通知储蓄、教育储蓄等),分别介绍该类型的储蓄的特点、适用范围、业务流程及相关规定,在穿插介绍(上接第316页)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模拟业务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一门与银行柜员实务操作紧密联系的课程,由于银行柜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具有较好的可模拟性和可移植性,这为我们在教学中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课程通过模拟的项目教学、真实的项目操作和半年顶岗实习的完整的教学过程,较好地保持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第一,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实现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根据银行柜员每天从日初处理、日间处理到日终处理的业务流程,我们将涉及的工作项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安排上,也依次要进行日初处理、日间业务办理和日终处理操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就是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不可能在普通教室完成,因此,本课程全部安排在“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实训室”组织教学。这也就决定了建设专门的实训室是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条件。

第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的是每一个工作项目,是完成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的寻求,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给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每一项任务完成。

第三,通过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间、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工作与不同课程之间的工学交替,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通过模拟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项目课程、金融项目中心实训及半年的顶岗实习之间的交替,实现课程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的交替。为了实现真实项目教学,我们在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金融项目中心”、“项目工作室”等做真实业务项目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金融项目中心”为全校师生服务各项银行业务,可以在完成真实的银行工作岗位任务中得到锻炼,学生在这里进行的是“真项目真做”或者利用复制项目进行的“真项目假做”,这种真实项目教学是与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模拟项目教学同步交替进行的。该课程完成以后,后继的半年顶岗实习及其他的实践活动的交替是在三年的周期中进行的工学交替。

四、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得益于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被列入国家示范建设院校重点建设项目的机会,本课程得以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全面的改革,本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改革经过了系统的设计和整体的推进。课程教学项目设计、配套的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金融项目中心运作、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是在围绕学生适应初始就业岗位(柜面业务)需要的一个统一目标下整体协调推进的,没有实训室的建设就没有一体化的课程,没有项目化教材的支撑就难以将项目教学落实到课堂,没有项目中心的运作就没有真实的柜台业务的开展。在课程改革中为了保证改革的整体推进,不少工作在国内是属于开创性的,例如:实际工作中的银行柜台都是可以现场为客户开办银行卡的,我们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发现当时国内没有一家软件公司的教学用柜台业务软件支持读卡器,为了保证在这个环节仿真教学的实现,我们与深圳智盛软件公司合作,在2个月之内很好地解决了在B/S结构的软件上实现对终端读卡器的支持和与数据库的衔接问题。

二是课程开发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在本课程开发之前,柜台业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商业银行会计、商业银行业务等课程之中,似乎很多课程都讲到这个岗位,但是没有一个课程能够完整地训练学生从事柜台工作的能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初始就业岗位的需要。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从岗位调研入手,以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为目标。最终实现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极大提升。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行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组织、教学效果的检验等环节虽然不一定符合国外标准的课程开发模式,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理,并且结合了本专业和本地的实际。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高于工作过程”,积累了适应本专业和本地特色的课程开发经验。

三是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工学结合的尝试。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围绕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参照岗位考核标准确定学习成绩检验标准等都体现了教学与工作的结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广泛吸收行业专家参与,尤其是一线业务骨干的参与,保证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不拘泥于课堂,学生和老师走进社会走进市场,行业专家走进校园,课程与工作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为实现课程教学中的工学结合,我们在课程开发期间从银行引进了两位从事过综合柜台业务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她们虽然学历不高、职称较低,但是,其丰富的柜台工作经验正是本课程所急需的。

四是课程教学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训练”的特色。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场所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从外面看仿佛是一家商业银行的营业场所,但从内部布局看又是一间便于组织教学活动的一体化教室。配备的软件从教学角度看是一个训练工具,从实操角度看与商业银行柜台正在使用的软件高度仿真。教学活动进行时,从外面看仿佛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忙碌地工作,从里面看则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本课程根据银行柜员的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内容,依据工作内容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教学项目,依据教学项目设置情景训练。在总结提炼各家银行基本柜台业务规程的基础上,设计编制了银行一线业务操作流程图,依托流程图进行实训环节教学。本课程教学所使用的存折、银行卡、凭证和账簿、印章,是课程组专程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考察后进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同时跟踪银行业务的变动,及时作相应的调整。在场景训练的实施过程中,老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实施者,学生根据仿真的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步骤来进行模拟实训。与其他金融专业课程比较,本课程的教学已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训练”的特色。

注:本文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文章基于国家示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广东省精品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建设项目的建设实践。

作者简介:

银行前台柜员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银行内排长队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不断开发新产品,网点业务量飞速增长。大量的中间业务虽然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使网点人满为患,经常出现排长队现象,网点服务质量普遍下降。一方面,排长队使顾客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不满,而许多高龄顾客不懂也不愿意使用自动取款机,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银行从其管理成本考虑,未增开营业窗口,其管理成本转嫁给顾客,必然造成排长队现象。调查显示,在排队客户中,绝大部分是中低端客户,其占用了大量网点资源,优质大客户被排挤,高端客户逐步流失、网点效益增长乏力。网点遇到了业务增长越多。效益增长越慢的发展瓶颈。

银行内排长队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

1 管理制度的制约,影响执行效率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采用与行政区划对应的、多层次的分支行制,即:总行、省分行、市(地)分行、县(市)支行、营业所(办事处、分理处)。在每级机构中还有部、处、科、股等部门,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很长的纵向管理链条状态。而且从分工与协调角度看,总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仍然是管理行,行使管理职能,而营销业务仍以支行为单位进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机构总量过多,空间分布过度分散,经营管理信息渠道冗长、效率低下,造成各级难以有效满足客户的需求。

2 混业经营模式,柜台承担过多业务

由于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和金融业人才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银行营业厅内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办法。现银行柜台业务服务范围包括存储业务、中间业务、金融产品服务、国债等业务,柜员要完成办理新折、交水电费、电话费、做基金业务、外汇宝、发工资、计算利息、发国债、汇款、划账、结算、做表外等工作。其优势在于可以将人员、物资设备和营业场所做多用途使用,可以同时接待具有不同产品需求的用户。但是,采取此种经营方法必须有充足的专业人才。若客户的需求量大大超过银行内工作人员的供应量,这时银行内排长队现象就将成为一种必然。顾客的等待时间长与银行内柜员的工作量大有着必然的关系。客户的咨询时间过长,也造成了业务办理效率的降低。

3 奖惩制度滞后,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客户满意没有明确的奖励。客户不满意不会受到惩罚,奖惩制度疲软,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已经使用了顾客评选牌,让顾客评价柜员的服务质量,但是,评选牌的按钮却是由柜员主动控制。当柜员服务不到位,顾客不能满意而归时,顾客往往没有主动评选的机会。换言之,客户没有发言权,服务的好,柜员让顾客评价,服务的不好,顾客却没有机会评价。内部评选奖惩制度的滞后,导致柜员在碰到操作烦琐的业务时,常常有软抵抗思想,影响柜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4 电子银行安全保障不完善,促使银行资源浪费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份,某行不到30%的业务量是通过电子渠道,其中自助设备13.64%,电话银行5.84%,同业7.46%,网上银行0.47%,合作单位0.45%。电子银行设备资源浪费的原因:第一,售后服务不够完善,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率低。由于电子银行业务人员缺乏,目前还无法较大范围地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同时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及其他业务的频繁升级,升级期间经常发生电子银行产品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加上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了客户对电子银行产品的使用率。第二,客户对网络安全的顾虑,直接影响了社会对网络银行的接受。由于网络中存在的众多安全隐患(如黑客程序),加上大众及媒体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负面宣传,客户对虚拟银行存有怀疑和戒备心理。第三,电子交易观念还相当淡薄。有关调查显示:电子商务中只有20%的交易选择了网上银行结算,80%的交易仍然选择货到汇款的形式进行结算。由于电子交易不仅需要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还需要参与者对电子商务及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而许多客户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电子银行。第四,管理部门力量薄弱,电子银行管理的专业人员。目前电子银行人员,特别是基层行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未经过专业系统培训,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内涵,直接影响了电子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切实解决银行内排长队现象。

1 加强支行的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支行作为经营层位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是整个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执行层的着力点,其构成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因此,总行和分行应将运行部门工作进行明确分工,总行侧重运行维护,确保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正常运行、网络畅通、数据健全等;分行运行部门则关注支行和各网点的服务运行状况,保证银行业务正常开展,对现有网点和自助银行的区域布局与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增加自助银行数量,提高自助银行服务覆盖面,延长服务时间,分流低端业务。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网点的市场形象。

2 合理调配资源配置,分流不同柜台业务

首先,对帕累托“二八”法则中提到的数量虽少但贡献度大的客户,应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应用在他们身上,尽力满足重要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保证了不减少银行的利润,留住创造大利润的客户,又将保证其他业务运作流畅。就此,银行可将基金业务划分给大堂经理专项服务。大堂经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素质,同时有充足的时间与客户交流,介绍产品情况,为这部分客户提供细致良好的服务。另外,柜台业务不再提供基金业务可保证银行其他客户的利益,节省了另一部分客户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其他柜台业务的服务。

其次,将普通的存取款业务通过大堂经理的指导,到ATM机上完成。增加自动取款机的使用,比起人力资源的成本要低得多,但是,目前银行大多自动取款机未被充分利用。因此,将电子资源产品所能处理的业务,由顾客自己完成,无疑是减少了银行的成本,同时也为顾客节省了时间,达到双赢的效果。

再次,加强业务引导,把查询服务归由大堂经理负责。在实际情况中,顾客总要花上一部分时间来咨询相关业务。然后才完成其业务的办理。也就是说,在柜员与顾客交谈的过程中,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浪费了后面等待办理业务的顾客的时间。如果能把这部分咨询的时间安排在排队的过程中,则提高了柜员办理业务的效率,也节省了顾客的时间,使咨询业务、办理业务紧凑有序,既提高了柜台业务办理的效率,又节省了银行的人力资源成本。

银行前台柜员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现行商业银行柜台设置存在的缺陷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柜台设置模式主要是按业务种类进行设置。如设置了人民币对公业务、储蓄业务、公积金业务、外币对公业务、外币储蓄业务等柜台。这种专业化、分散式的柜台设置是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其灵活、方便等特点。它适应了当时的客观条件,满足了商业银行业务扩张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速和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及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有:

1、不利于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企业对外形象的树立。客户在同一营业网点办理不同的业务,需在不同的业务柜成。而不同柜台之间业务量大小不一,有的柜台客户排长队等候,有的柜台无人问津。增加了客户等候的时间,客户难以理解,影响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同时由于柜台分设,如会计、出纳分设两柜,增加不同柜台间的票据处理及传递环节,影响账务处理时间。

2、不利于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利用。商业银行柜台按业务种类设置,实行条条归口对应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不易沟通。且因政出多门,使部门间的协调难度加大。不利于全行实行统一的网络行动,削弱上级行对营业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增加营业网点人员统筹安排的难度,使人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使用。

3、不利于内控制度的落实。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要求,对不相容岗位不能兼岗,如章、证、押必须分管;会计柜台要求分设记账、复核、出纳、稽核等岗位。但一些业务量不足的网点,因储蓄人员与会计人员柜台严格分设,无法兼顾,使混岗现象难以避免,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4、不利于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许多员工往往一直从事某单一种类业务,缺少对其他业务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使得员工素质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囿于业务分割、人员分块,员工忙闲不均时处可见,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综合柜员制是改革商业银行柜台设置的必由之路

综合柜员制是指营业网点在法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权限和操作流程,由单一员工或多个员工组合,通过临柜窗口为客户综合办理本、外币对公业务、储蓄业务、信用卡业务、政策性业务等多种金融服务,并单独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劳动组合方式。

改革商业银行柜台设置必须要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进行。既要考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又要考虑内部管理、降低成本、风险防范等问题;同时更要考虑方便客户、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需要。而综合柜员制正是符合了这一要求。具体表现:

1、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集成式柜台服务。综合柜员制改变了传统营业柜台的设置,促进了营业网点从单功能窗口向多功能窗口改进。可根据客户需要灵活调整窗口、人员和业务品种,减少中间处理环节。客户可以随意选择窗口办理所需业务,避免选择不同窗口的麻烦和由此带来诸多不便。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真正做到快捷、高效、全面、优质的服务方式,增强商业银行的企业形象和竞争能力。

2、有利于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综合柜员制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营业柜台业务分割的僵化管理模式。可根据客户需要灵活调剂,达到高效弹性配置营业网点资源。同时,综合柜员制设计了标准的柜面操作模式,使得不同分、支行之间的柜员工作有了可比性。使柜员的业务有了量化的依据,为柜员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提供科学依据,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3、有利于内控制度的落实和风险防范。综合柜员制使营业网点能根据其业务种类、数量,灵活定岗定编,解决岗位分工不均以及部分岗位兼岗、混岗等问题,使内控制度得以顺利贯彻实施。同时综合柜员制的实施,简化了前台业务处理秩序,强化了后台控制,使前、后台业务分离。通过后台集中结算,缩短管理半径,使会计核算风险得到集中控制,提高经营管理集中化程度,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4、有利于员工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综合柜员制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各类柜面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规定,迫使员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

三、推行综合柜员制面临的问题

1、难以同时满足两大客户群体各自的服务需求。传统的银行柜面服务将两大客户群体分设网点或柜台服务,互不干扰,已被相应的客户群体所广泛认同。推行综合柜员制将两大群体混在一起,难以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开展优质服务。

2、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难以认可。目前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业务范围实行“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制度。商业银行的营业部、分理处、储蓄所的经营业务范围不同。而推行综合柜员制扩大了营业网点的经营范围,人民银行难以认可。

3、商业银行核算系统的技术条件难以满足推行综合柜员制的要求。因历史原因,目前商业银行的核算系统大部分是按业务种类独立开发的。如对公会计、储蓄、信用卡等各成独立体系,账务核算系统分散,难以满足综合柜员制的要求。

4、现行制度难以适应推行综合柜员制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综合柜员制的规章制度可遵守,难以防范推行综合柜员制引发的风险。

5、临柜人员业务素质难以达到综合柜员制的要求。传统商业银行柜台人员按业务种类设岗,能够全面掌握银行各项业务及操作处理程序的只是凤毛麟角。而且目前商业银行柜台业务繁忙,一时要培训大批的综合型复合人才也有一定难度。

四、推行综合柜员制的思路

综合柜员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观念与柜台服务的一次重要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银行内部多个部门,受制于技术条件,应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具体思路如下:

1、统一管理、统一制度是推行综合柜员制的基础。商业银行内部应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事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要树立“大会计”的思想理念。将储蓄业务、对公业务、信用卡业务、公积金业务等会计核算归口由会计部门负责管理。会计部门根据各项业务管理规定,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核算办法及操作规程,以便于柜员在操作过程中有制度可依。并由会计部门对柜员实施统一的监督检查,保证会计制度与管理的权威性和唯一性。

2、统一会计核算软件,完善系统网络功能。综合柜员制是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科技进步的伴生产物。实行综合柜员制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是至关重要的。综合柜员要求受理的业务品种繁多,需将各品种业务的会计核算集中在一个软件系统内处理。以免一种业务一个核算软件带来核算口径不一致,操作流程不统一,增加柜员界面切换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完善系统网络功能是必要的技术保证。

3、依托技术条件保证授权制度的落实,是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无论是传统的双人临柜模式,还是实行综合柜员制模式,能有效防范会计核算等金融风险,是服务模式选择的前提,也是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综合柜员制必须依托技术条件,实现电脑自动授权控制,后台适时控制前台柜员操作。使业务处理全过程完全处在系统风险标准设置的权限操作管理监控之下,使综合柜员制风险得到有效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