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基站监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

  • 移动基站监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Key words: open pit mine, slope monitoring, GPS – RTK technology, monitor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V54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多种多样,露天开采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的采矿形式.露天开采的边坡稳定问题一直是困扰岩土工程界…

移动基站监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

移动基站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露天矿,边坡监测,GPS―RTK技术,监测过程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PS - RTK open-pit slope monitoring system basic situation, elaborated GPS, RTK technology to monitor the open-pit slope process and technical key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GPS RTK system of surface mine slope monitoring recording data and change trend puts forward slope warning criteria.

Key words: open pit mine, slope monitoring, GPS - RTK technology, monitor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V54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多种多样,露天开采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的采矿形式.露天开采的边坡稳定问题一直是困扰岩土工程界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有关露天开采边坡稳定问题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和经验判断法的水平上.要想正确、合理地从根本上研究露天开采的边坡稳定问题,就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

获取大量的、广泛的、全面的原型(实际)监测数据,然后,通过系统的数学分析才能总结出某些切合实际的结论和研究成果.同样,要对露天采矿的生产安全进行有效、实时的监控和及时、科学的危险预警也必须对边坡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

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为露天矿边坡的实时监测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GPS―RTK技术的出现为露天矿边坡的实时监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几年,利用GPS―RTK技术实现了对露天矿边坡的准实时,准动态三维监测(gP 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的构成

1.1 系统配置

系统的硬件包括基站GPS接受机一台套,流动站GPS接受机一台套,系统的软件包括GPS―RTK系统自身携带的卫星信息接受及数据处理软件以及自主开发的边坡稳定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为了克服监测中的一些误差,监测时基站GPS接受机与流动站GPS接受机的接受天线均卸掉基座,流动站GPS接受机天线与固定的垂准杆联结(并且保证在历次监测中始终总用该垂准杆),这样就可以消除基站天线高与流动站天线高测量误差对监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监测的精度.

1.2 监测现场的布置

整个监测现场由一个监测基站,三个校验基站和若干个边坡监测点构成.

监测基站与校验基站均应远离露天开采现场,根据笔者经验,监测基站与校验基站到露天开采现场的距离应大于3km.监测基站与校验基站均应设置钢筋混凝土高墩式强制归心标志,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设站处土质要坚实,地质结构要高度稳定;(2)地势高,视野要开阔;(3)周围不得有高度角大于100的障碍物;(4)周围100m 范围内不得有强电磁干扰(比如无线电台、高压线、微波站、自动气象台等),且不得有能导致多路径效应的GPS信号反射体(比如大面积水域、高大建筑物等).

校验基站的作用是为了检验监测基站的稳定性,当发现监测基站不稳定时可以根据校验基站的基准坐标反求出监测基站的真实坐标,并据此对相对应的边坡监测点的坐标进行可写的订正(修正).

边坡监测点应在实地灌埋内镶钢筋头的混凝土标志,钢筋头的顶端应加工有十字花,十字花的交点即代表监测点(当然,对于岩基边坡也可以通过钻孔灌埋钢筋头).边坡监测点包括矿坑外地表监测点(设置范围为矿坑外lkm 以内,呈格网状布置,相邻点间距离以200 500m 为宜),开采层坡面监测点(沿开采层坡顶线和坡底线均匀布置,同一线上相邻监测点间的距离以100m左右为宜)及运输道监测点(沿运输道边缘均匀布置,相邻监测点间的距离以50m 为宜).

2 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监测过程

2.1 监测基准系统的选择

监测基准系统的采用基于wGS一84椭球(即GPS椭球)的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和GPS大地高系统,以过矿坑中心的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以过矿坑最大开挖深度的一半处的高程面为距离投影基准面.

2.2 基础信息采集

基础信息采集只进行一次.

2.2.1 监测基站三维坐标(基准坐标)的确定 将GPS―RTK基站接受安置在监测基站上接受GPS卫星信号获得监测基站的WGS一84(经度L,纬度B,大地高^),再根据选定的中央子午线及距离投影面将监测基站WGS一84坐标转换为相应的独立平面直角坐标(x ,y)及GPS大地高h.

2.2.2 校验基站三维坐标(基准坐标)的确定将GPS―RTK基站接受机安置在监测基站上,输入其三维坐标、GPS天线高(输入零)、卫星截止高度角、数据采样率、数据链通讯参数(包括通讯串口、波特率、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然后将DGPS设置为输出(out).

将流动接受机依次强制归心安置在各校验基站上按快速静态测量(或静态测量)模式获得各校验基站的三维坐标.当然,测量时流动接受机也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包括初始化、坐标系数参数、与基站接受机相同的GPS卫星数据接受控制参数、数据通讯参数、GPS天线高(输入零)、DGPS设置为输入(in)].

2.2.3 边坡监测点三维基准坐标的确定

同§2.2.2相似,将基站接受机安置在监测站上设置好相应参数,将流动接受机安装在垂准杆上依次在各边坡监测点上流动(流动接受机在每个边坡监测点上测量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参数设计,方法同§2.2.2),按RTK(Real Time Kinematic Technique)测量模式测出各边坡监测点的三维基准坐标.RTK测量模式,流动接受机在每个边坡监测点上的停留时间不超过lmin.一个百余点的露天矿山,边坡监测点的三维基准坐标可以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

2.3 边坡形变测量

边坡形变测量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当边坡形变活跃时应缩短时间间隔,必要时可进行准实时监测和重点部位的强化实时监测.

每次边坡的形变测量的方法与过程同§2.2.3(即边坡监测点的三维基准坐标确定),通过RTK测量获得各边坡监测点的新三维坐标.

3 边坡移动监测数据分析

根据边坡移动监测数据可绘制边坡变形时程(或进/大)移动曲线,根据移动曲线粗略判断边坡移动趋势,并据此对边坡移动性做出初步判断.图1为某露天矿23#测点水平位移过程线,从图1可见,水平位移随边坡的挖深呈现一种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水平位移有小幅回摆现象,这种回摆现象产生的原因往往是观测误差所致.

4 边坡监测的预警准则

通过工程实践与大量的工程实录调查,笔者初步总结出了边坡预警的基本准则,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安全预警.

(1)边坡平均移动量大于10mm/d;

(2)边坡局部最大移动量大于20mm/d;

(3)边坡局部最大累积移动量大于0.001H(H 为边坡最大高度);

(4)边坡周边地形局部塌陷量大于5mm/d;

(5)边坡周边地形局部塌陷总量大于23cm;

(6)边坡出现局部涌水.

5 结束语

GPS―RTK技术在露天矿边坡监测中有着良好的表现,它可以有效地实现露天矿边坡三维监测的准实时化、准动态化,可显著地提高监测效率.GPS―RTK 的最大优点还表现在它没有通视要求(即测量时不要求基站接受机与流动接受机相互看得见),从而克服了地形因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因此可以完成传统测量手段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Parkinson W Bradford,Spilker J,Enge P Globa1.Positioning System:Theory and Applications[M].AIAA Washington DC,1996

[2] 采矿手册编写组.采矿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移动基站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铁;深基坑;变形规律;现场监测

Abstract: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retaining a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 plan of the south gate station of xi 'an metro line 2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foundation pi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pile, steel support axial forces, retaining pile top settlement and the ground settlement around the change rule for the study of field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lacement of pile top level reflect the top of the retaining structure deformation law,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of retaining structure, is important for retaining structure security evaluation indicator; In a case with steel support, retaining pile deformation is the biggest part of pile top two-thirds of pit excavation depth; Steel support axial for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xcavation depth. The ground settlement around the foundation pit and the pile top settlement in the early construction accumulated subsidence value small and stable, excavation later due to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ickness of covering soil,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factors influence each other, make changes in value, and volatile.

Key word: Metr; Deep foundation; Deformation rule;Site monitoring

1概述

1.1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开始修建地下铁道或城市轻轨工程,而它们的车站多为深基坑为基础的工程项目,当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基坑支护方式难度愈加增大。由于城市地铁基坑多处于城区繁华地段,大量道路荷载、市政管线密布,基坑工程事故时时涌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力特征、地质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土力学计算模型的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出入等。所以研究深基坑变形规律对分析评价基坑稳定性和变形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目前,随着数值计算方法和进步、计算机性能的迅速提高,FLAC3D和有限元建模在支护结构分析中得到了应用;对于基坑稳定性研究,毕肖普法、简布的普遍条分法和塑性极限分析等给其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深基坑研究与支护是一门与许多因素相关的技术,有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都有待进行一步解决和完善。

1.2深基坑工程的发展趋势。

当前,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虽已取得很大的进步,在一些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和提高,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发展适宜的三维计算程序,以更好的符合基坑空间形体的计算。(2)对围护墙变形与软土的非线性流变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开时间效应的秘密,得以进行理论计算。(3)在建筑物密集地区设计深基坑的支护结构时,研究设计如何更加精确的控制周围地表沉降。(4)地下连续墙合一的逆作法施工将会成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事故多发的深基坑工程在以后的发展中,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在今后的施工中真正达到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约工期、保护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

2 深基坑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

2.1基坑变形机理

深基坑变形主要包括围护墙墙体变形,坑底隆起及基坑周围底层移动与地表沉降,基坑开挖的过程实际就是基坑开挖面上卸载的过程,由于卸荷而引起坑底土体产生以向上为主的位移,同时引起围护墙体在两侧土压力差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水平位移和因此而产生的墙外侧土体的位移(地表沉降)。同时基坑开挖引起周围地层移动的主要原因即是坑底的土体移动和围护墙体的移动。

2.2深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从上述的深基坑变形机理中可知,影响深基坑变形有多个因素。(1)支护形式与结构。根据具体的地质、水文、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支护形式与结构以达到更好的支护效果。(2)地下水控制。地下水是影响基坑变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地下水控制是基坑工程的一个关键技术。施工期间,结合周围的环境条件,优先考虑降水结合回灌,在不允许降水的情况下则采用截水措施。总之,应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制定合理、可行、有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以控制基坑变形。

3西安地铁南门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现场监测研究

3.1工程概况

南门站位于西安市南门外绿化广场与南关正街正下方,车站沿南北向路中布置,北端跨南门外绿化广场,南端跨南关正街;有效站台长度中心里程为YDK14+611.962,车站起点里程YDK14+496.365,车站终点里程YDK14+684.462。主体为地下两层,有效站台中心轨面高程为390.215m,车站长度为188m。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范围总长190.20m,标准段宽22.50m,标准段基坑深度约16~17m。

3.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本施工场地平坦,土层分层明显,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地基土从上至下依次为:

南门车站场地位于黄土梁洼的黄土梁区,地表一般均分布有厚薄不均的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其下为上更新统风积(Q3eol)新黄土(局部为饱和软黄土)及残积(Q3el)古土壤,再下为中更新统风积(Q2eol)老黄土、残积(Q2el)古土壤、冲积(Q2al)粉质黏土、粉土、细砂、中砂及粗砂等。

根据车站场地土的地层岩性、时代成因及过程特性,对场地土进行工程地质分层。各工程地质编号采用沿线地层统一编号。车站分布的主要地层及其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人工填土(杂填土);Q 人工填土(素填土);2)第四系上更新统:Q新黄土;Q 古土壤;3)第四系中更新统:Q 老黄土;Q 粉质粘土;Q 粉土;Q 细砂;Q中砂;Q 粗砂。

场地内地下潜水位埋深8.80~13.30m之间,地下潜水位高程为392.45~396.39m。2006年5月初勘阶段建立长期观测孔时水位高程398.29m。根据西安市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地下水年变化幅度1.5~2.0m。场地南有f5地裂缝通过,最近距离大于300m,因此,拟建南门站可不考虑地裂缝的影响。

3.3 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车站主体标准段围护结构采用直径1000mm钻孔灌注桩,桩心距1200mm,轨排段采用直径1200mm钻孔灌注桩,桩心距1400mm。车站主体钻孔桩嵌固深度标准段为7m,加深段分别为8m和10m。车站主体标准断面及加宽断面自上而下设三道钢支撑,轨排段设四道钢支撑。横撑第一道采用Φ600,t=12mm 钢管,其余采用Φ600, t=16mm 钢管。车站盖挖顺筑范围内施作临时路面,临时路面采用“加强型式铁路军用梁”+“预制钢筋混凝土路面板”的形式。为控制基坑变形,在军用梁下弦杆下设第一道钢管支撑。

按设计要求,车站轨排段及标准段围护结构安全等级为特级,加宽段为一级。

3.4 监测方案设计

3.4.1 监测目的

对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及支护体)变形和其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变形、被保护对象的变形以及其它与施工有关的项目或量值进行测量,以及时和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变化情况,是本车站工程实现信息化施工的主要手段,是判断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

为施工参数、预估发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及周边管线的安全运营提供实时数据,优化设计、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

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是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

5)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的经验。

3.4.2 监测内容

根据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的施工图设计“基坑监测图”(图号:02212-S-JG-01-036)说明,本车站需进行以下项目的监测:(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2)桩顶部水平位移;(3)土体侧向位移;(4)地下水位;(5)桩体变形;(6)支撑轴力;(7)孔隙水压力和土体压力;(8)周围建筑物沉降、倾斜及地下管线沉降、位移;(9)临时立柱桩身沉降、隆起。

3.4.3 监测仪器和设备

(1)桩体变形、土体侧向位移采用XB338-2型测斜仪,DATA MATE 数据采集仪测量(2)桩顶部水平位移采用精密经纬仪测量;(3)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钢弦式轴力计,数字读数仪测量;(4)地下水位监测采用水位管、SWJ-90型钢尺水位计测量;(5)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精密经纬仪,铟瓦合金尺测量;(6)孔隙水压力采用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测量;(7)土压力采用振弦型式土压力计测量;(8)周围建筑物沉降、倾斜和周围地下管线沉降变形采用精密水准仪、精密经纬仪,铟瓦合金尺测量。

3.4.4 观测频率及报警值

1.观测频率

按照“南门站施工图设计”及规范要求,现场监测的频率按照表1执行。

表1 现场监测频率表

注:监测频率,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变形情况,经过监理、工程总包方的认可适当增加或减少。

2.报警值:(1)地面最大沉降量0.1%H (H为基坑开挖深度);(2)桩顶水平位移量0.1%H(或≤30mm,两者取小值);(3)土体侧向位移量0.1%H;(4)建筑物沉降、倾斜i

3.5 监测数据分析

3.5.1 钢支撑轴力变化规律

图1基坑桩移监测点布置图

图2基坑监测点剖面布置图

图3 钢支撑轴力变化曲线

各监测点钢支撑施工时间如前所述。本文只对G-02-01和G-01-05(见图1及图2)钢支撑的轴力变化进行了分析。钢支撑轴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据图可知,钢支撑在安装初期轴力变化波动较大,这是由于钢支撑在施加预应力初期不稳定,预应力损失严重,受到施工过程和施工机械扰动较大。第一道支撑安装完成后,随着支撑以下土方的开挖,该支撑的轴力变化不大;当土方开挖较深时,由于地基土的屈服,第二道钢支撑轴力进一步增加。但随着基坑的进一步开挖,第一道钢支撑的轴力呈减小的趋势,而第二道支撑轴力有所增加。这表明,此时挖去的土体所产生的压力基本上由第二道钢支撑承担同时反映出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由基坑内转变为向坑外测发展的特征。原因是随着土方的开挖,迎土侧主动土压力压力增大,而基坑开挖土体卸载,被动土压力减小,导致桩身水平位移有向基坑内侧发展的趋势,所以钢支撑轴力进一步增大。此外这也受到施工扰动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趋势基本保持稳定。

3.5.2 桩身水平位移变化规律

桩身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桩体水平位移变化曲线

对图4分析可知,基坑水平位移始终向基坑内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基坑两侧是做钢支撑,对水平位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且使其有向基坑外回复的趋势。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开挖深度和时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而未架设钢支撑时,围护桩呈向坑内变形的前倾型曲线,桩顶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基坑的开挖和支撑的施加,围护桩变形曲线有前倾型逐渐向弓形变化,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部位也随之下降。基坑中部的水平位移发展最快,较桩顶大很多。基坑底部处桩身的水平位移影响较小。可见,在偶钢支撑作用的情况下,围护桩变形最大、最危险的部位不在桩顶,而是出现在基坑中部到2/3基坑深度处,该基坑水平位移最大值是11.45mm。而围护桩体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观测者可以反映围护桩的实际变形,且其测量受外界影响小,数据结果稳定,是基坑开挖观测的重点项目。因此,在工程中应将桩顶水平位移与桩体唯一的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测定结果互相校核,可以全面掌握整个基坑的变形状况。

3.5.3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桩顶沉降变化规律

图5 基坑周围地表累计沉降曲线

图6 桩顶累计沉降变化曲线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和围护桩桩顶沉降是地下工程监测项目中比较重要的监测项目。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地表和支护结构的最大沉降量,在必要时调整基坑的开挖顺序和速度,可以有效的评估周边环境的安全情况。由于时间关系,本文监测工作仅从施工开始做到拆除支撑阶段。具体针对DC3-1、DC2-3、DC20-4三个监测点做了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对ZCW4、ZCW7、ZCW9、ZCW11四个桩做了桩顶沉降监测。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施工初期,由于基坑开挖导致开挖面土体的应力释放,附加应力引起了地层的弹塑性变形。但因为开挖深度较小,使得产生的地表沉降值也小。所以,在基坑开挖初期,沉降值一直在2~5mm之间,且变化幅度也不大。在架设了钢支撑进入基坑开挖的主要工作阶段的时候,沉降值进一步增大,再加上基坑靠近护城河,使得水位变化难以很好的控制,同时受到施工扰动的影响,导致沉降变化波动较大。在6月17日,DC3-1监测点出现沉降累计达到最大值,为12.230mm。在桩顶沉降曲线中(图6),桩顶沉降在中期变化波动较大,ZCW11出现累计最大值为14.67mm,在报警值范围内,此外也因为四个桩都在基坑同一侧,相距较近,所以沉降值与波动也较一致,沉降基本稳定。

4结论

(1)基坑开挖初期变形速率较大,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速率逐渐减小,到达某一深度基坑变形不再发展,基坑趋于稳定。影响深基坑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规模、土压力、围护结构方案及施工组织方法等。为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应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类型及支护参数,开展现场监测,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

(2)桩身水平位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坑两侧钢支撑的限制作用。所以在大型基坑开挖时,一定要制定严密的施工方案,挖土要配合支撑施工,尽量减少时间效应,在保证工程桩、内支撑和降水设备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在土方开挖时务必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最后得到在有钢支撑作用的情况下,围护桩变形最大的部位不在桩顶,而在距桩顶2/3的基坑开挖深度处。

(3)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和钢支撑的增加,围护桩的水平位移和钢支撑的轴力也随之增大,围护桩水平位移及钢筋内力都趋于稳定,说明钢支撑能够有效地限制围护桩的水平位移,调整围护桩的受力。

(4)对基坑变形进行同步监测是基坑支护实现信息化施工的关键,也是基坑支护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监测取得的数据经整理后制成日报表和周报表,对各监测项目的结果进行汇总,绘制变化曲线图并结合工况对个监测项目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施工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志晋,赵帆.深基坑工程技术的进步与管理[J].建筑技术,2003.34(2),93~97

[2]占丰林,周玉莹.基坑工程的研究动态与发张趋势[J].山西建筑.2005.31(11),4~9

[3]任建喜,高立新,刘杰,张琨,池鹏.深基坑变形规律现场监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28(3),445~449

[4]刘招伟,赵运臣.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移动基站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Agent;实时性;可靠性;井下网络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在井下测定空气中瓦斯浓度、湿度等都需要用到传感器,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发现,则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在正常的设备维护中,都是出现后果才来进行维修,虽然有定期检测,但是也不能做到出现问题及时报告。由于Agent有主动性,可以携带一些简单数据,具有实时性的特点,所以在井下故障检测中引入移动Agent,具有及时发现故障和及时报警的功能。

1.井下网络故障检测系统模型

基于移动Agent的网络检测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传感器节点、基站、地面监控主站和移动Agent组成。

(1)传感器节点。由于需要监测许多数据指标,如瓦斯浓度、湿度等,这些数据的获得都要安装适量的传感器,所以在系统中要检测传感器工作是否正常。

(2)基站。由于井下地形复杂,对于信号的屏蔽比较严重,为了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安装一定量的固定节点进行分批管理是必要的,根据井下实际情况,固定基站位置,可以保证传输信号的强度,保证信号传输通畅。基站也是传感器节点和地面监控主站的连接枢纽。

(3)地面主监控站。主要完成移动Agent的创建,检测路线的制定和回收。Agent本身带有一些简单的数据,可以进行基本的数据比较。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接管系统的控制,解决系统问题。

2.系统工作流程

(1)在每次下井工作之前,先启动故障检测系统,由主监控站创建移动Agent,发送给每个基站,每个基站再通过自己规定的检测线路对自己区域内的设备进行检测。

(2)每个基站对于自己范围内的节点,通过顺次逐一进行检测,监测一些必要的指标和传感器节点个数。

(3)在迁移的过程中,都要记录下自己迁移过的节点标号,在基站中会保存一个规定好检测路线的数据记录,当移动Agent从最后一个节点返回到基站时,它的记录要和规定好的检测线路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一致则基站返回主监控站一切正常的信息,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没有数据返回,则发送第二个监测Agent来进行检测,这时第二个监测Agent要经过一个节点返回一个节点数据,当返回的节点数据中有两个连续一样的节点信息时,说明按照规定的线路中,这一节点和下一节点之间设备出现问题,发出设备故障信息给主监控站并报警提示。第二个移动Agent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4)在初次监测完之后,井下进行正常的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由基站发送一个监测Agent来检测各个节点是否正常工作。如正常则不再返回主站信息,如果出现异常则把信息传回给主站,并及时报警。

3.移动Agent技术优势分析

(1)与传统设备检测方式相比

传统的设备检测方式是每隔一段时间对系统的设备进行检测,时间间隔比较长,人员需要每个设备进行测试一遍,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设备出现了异常引起了一定的后果之后才进行维修检测。而基于移动Agent的设备检测系统可以每一时刻都对设备进行网络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可以具体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对设备的检修和对井下事故的预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与传统C/S模式相比

传统网络数据传输模式采用C/S模式,每个节点都要和基站建立联系进行数据传输。

传统的数据流量可以用下面的式子(1)表示:

CS=n(C1+C2+C3) (1)

其中CS表示数据的总流量,n表示节点的个数,C1表示节点收集数据的流量,C2表示完成一次请求的数据流量,C3表示完成一次响应的数据流量。

本文工作方式的稻萘髁靠梢杂孟旅娴氖阶樱2)表示:

(2)

其中CM表示移动Agent总的数据流量,Mi表示第i个节点移动Agent采集数据的流量,Mag表示移动Agent本身迁移的数据流量,Mb为返回响应的数据流量。

根据在实际的有线网络中的模拟测试结果,随着节点n的不断增加,网络中的数据流量会不断地增大,并且本文中采用的移动Agent的方法的系统响应时间会低于传统C/S模式,系统数据流量大大低于传统模式。

(3)实现的可能性

现在很多论文已经提出在煤矿系统中使用移动Agent来进行人员定位,瓦斯监测等,也为本文移动Agent的引入提供了可以实现的空间。

结语

本文将移动Agent技术引入到井下网络故障检测系统中,充分考虑了移动Agent的技术特点,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的设备检修时间间隔长,发现问题不及时等缺点,利用移动Agent的实时性缩短发现故障的时间,提高避免事故发生的频率。

参考文献

移动基站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支护结构监测地铁车站基坑桩体水平位移 支撑轴力

中图分类号:TU94+2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1.1概况

该地铁车站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车站总宽度为21m,总长度462.8m,地下二层。车站主体结构采用明挖法进行施工,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最大水平位移控制Q0.15%H(H为基坑开挖深度)。基坑支护结构为临时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与钢管撑联合支护体系。基坑尺寸约为:长×宽×深为463m×21.7m×17.5m,围护桩桩径800mm,间距1.4m,钢支撑采用609,t=14mm。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上部,属于平原地貌,场区地形平坦。场地地下水现状稳定水位埋深相对较大,不考虑地下水对基坑开挖的影响。

该基坑处于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地层分为人工填土、第四系新近沉积土和第四系一般沉积土。

2.基坑支护结构的监测

2.1 桩体水平位移监测

2.1.1 测斜原理与测定方法

测量时测头以导轮沿导管的导槽升降。测头内部的传感器可以敏感地测出导管在每一桩身深度处的倾斜角度,输出一个电信号由读数箱显示出来,此电信号是以导槽方向为基准的。在某深度处,导管倾斜角的函数,sinθ=Δi/L,可以由电信号换算成水平位移,测斜仪的工作原理就是基于测头传感器加速度计测量重力矢量g在测头轴线垂直面的分量大小,以确定测头轴线的倾斜角,如图1所示。

Δi=(Uout1-Uout2)L/2K1g(4-1)

δ=ΣΔi(4-2)

式中:Uout1―第一次测的电压信号;

Uout2―第二次测(测头掉转180 )的电压信号;

K1―加速度计电压刻度因数;

δ―测头连续在任一深度i上测试的总位移。

图1 测斜仪测量水平位移示意图

测斜仪测量侧向位移时,先连接测头和测读仪,将测头插入测斜管,测量自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一定距离测读一次,每次测量时将测头稳定在同一位置上。测量完毕后,将测头提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量,两次读数应是数值接近、符号相反。侧向位移的初始值取基坑开挖之前连续三次测量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观测间隔时间,根据侧向位移的绝对值或位移增长速率而定,当侧向位移明显增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2.1.2仪器设备

监测仪器设备:测斜仪可分为四部分:测头、测斜管、电缆和读数仪。该工程采用滑动式测斜仪和配套测斜管(见图2),测斜管外径为70mm。

3.1.2测点布置

图2 测斜仪与测斜管

2.1.3测点布置

监测桩测斜管安装在桩钢筋笼上(见图3),测斜管基本与钢筋笼等长,随钢筋笼浇注在混凝土中,安装时,应及时检查测斜管内的一对导槽,其指向是否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并应及时修正。在未确认测斜管导槽畅通时,不得放入真实的测头。量测测斜管导槽方位、管口坐标及高程。及时做好孔口保护装置,做好记录。

图3 测斜管的安装

根据本工程车站情况,桩体测斜沿基坑从南到北共布置10个监测断面,共20根监测桩,如图4所示。

图4 基坑监测平面示意图

2.2支撑轴力监测

2.2.1仪器设备及安装

传感器采用振弦式轴力计,利用频率读数仪进行钢支撑轴力量测。频率读数仪型号为ZXY-Ⅱ型,见图5。

图4-5 频率读数仪

图5 频率读数仪

图6 轴力计安装示意图 图7 现场轴力记安装位置示意图

如图6,轴力计埋设与安装要点如下:

(1)焊轴力计安装架:将轴力计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的活络头上的钢板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必须保持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

(2)待冷却后,把轴力计推入焊好的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4个M10螺丝把轴力计牢固地固定在安装架内。测量轴力计的初频,是否与出厂时的初频相符合(≤±20Hz),然后把轴力计的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使钢支撑在吊装过程中不会损伤电缆。

(3)钢支撑吊装到位后,使轴力计的另一端与钢围檩的钢板对上,把轴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的位置。为保证轴力计的有效量测,在轴力计与墙体钢板间再增加一块钢板(不小于500mm×500 mm×20mm)。

2.2.2测点布置

支撑轴力的测点布设须考虑平面、立面和断面三方面的因素。平面上即同一道支撑内,应参照基坑围护设计方案中各道支撑内力计算结果,选择轴力最大的支撑进行监测。立面上要考虑到基坑开挖、支撑设置和拆除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各道支撑的轴力存在着量的差异,在各施工阶段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需对各道支撑都应监测,并且各道支撑的测点应设置在同一平面位置,这样,对切实掌握水平支撑受力规律有指导意义。

该工程钢支撑轴力监测断面有10个,与桩体测斜断面相对应。每个断面设三道钢支撑,每道钢支撑端部安装一个轴力计,共有30个轴力计,测点布置见图8。

图8 轴力监测断面示意图

3.监测结果反馈

3.1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施工过程中影响桩体水平位移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基坑施工方法,施工中是否按照规定合理地进行施工。合理的分层、分区、对称、均衡开挖,有利于对变形发展的控制。第二,基坑开挖时是否超挖。基坑开挖时应及时架撑,严格按设计开挖深度开挖,不能出现超挖。第三,基坑边是否超载。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边超载情况使支护结构后土体应力增加,土体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主动土压力增加,从而使支护结构偏向基坑方向的水平位移增加。

按照监测方案,可得各测斜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以及发生所处位置,见下表1。

表1 各测斜桩最大水平位移

注:水平位移正值代表桩向基坑内偏移,负值相反。

对比各断面桩体水平位移最大值,各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即桩体水平位移应≤0.2%H(H为基坑开挖深度),且≤30mm,说明监测方案符合工程要求。

3.2 支撑轴力监测结果

支撑轴力监测主要对支撑从架设到拆除期间随开挖和支护的受力情况进行测试,可判断基坑是否安全、围护桩和支撑支护体系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等。各断面钢支撑轴力最大值见表2.

表2 各断面钢支撑轴力监测最大值

各钢支撑轴力监测结果比较合理,各轴力均小于设计值,说明钢支撑发挥作用,该支撑监测方案合理。

结论

基坑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桩体水平位移及支撑轴力监测对整个基坑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布置监测断面,规范安装操作,是保证基坑施工安全的重要条件。文中通过工程实例对桩体水平位移及支撑轴力的监测原理及测点布置等进行了分析叙述,根据监测结果可知,该监测方案满足设计施工的要求,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监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移动基站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4G移动通信基站;辐射环境;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技术要求的提高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进入4G时代。所谓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英文缩写,是集3G和WLAN与一体,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的技术。其拥有以往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通信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通信更加灵活、智能性能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频率使用效率更高等。因此,为满足人们对4G服务覆盖的要求,4G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4G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无疑会带来辐射环境的变化,公众对辐射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4G移动通信基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及处理基站的投诉日渐增加。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整个过程,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运用科学的监测手段对移动基站周围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通过对电磁辐射环境现状定量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为环境影响评价或相关的技术问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因此,正确的监测方法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结论是否正确的重要保障。

一、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1监测目的

了解基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为基站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及环境影响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1)对于拟建基站站址,现场监测基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值,确定该站址是否具有电磁环境容量;

(2)对于已运行基站,现场监测基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值,确定基站周围公众活动区域的电磁辐射环境是否满足国家标准。

2监测依据

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2-1996)、《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制定本项目现场监测实施细则。

3监测对象的选取原则

监测中选取以人口集中区域为重点的环境敏感程度高、与周围公众活动区域水平距离小、与其他运营商共站址、架设形式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美化天线和桅杆等典型基站,且各抽测基站监测点位的布设应涵盖发射天线所在天面、周围环境敏感点等公众活动区域。所选基站应具有代表性和包络性。

4监测条件

4.1 监测天气情况

无雪、无雨的良好天气。

4.2监测设备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设备有:射频电磁辐射分析仪、电磁辐射选频分析仪等。各种测量仪器均应经过国家计量认证部门检定、校准合格,并都在合格证的有效期内,性能满足工作要求。

5质量保证

(1)测量仪器和装置每年经国家计量认证部门检定/校准,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每次测量前、后均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几台仪器间进行比对测试。

(2)监测所用仪器与所测对象在频率、量程、响应时间等方面相符合,并保证获得真实的测量结果。

(3)监测布点和监测方法均严格按照《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的要求进行。监测点位置的选取考虑使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合理布设监测点位,保证各监测点位布设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4)监测中异常数据的取舍以及监测结果的数据按照统计学原理处理。

(5)建立完整的文件资料。仪器的校准证书、监测布点图、测量原始数据等全部保留,以备复查。

(6)严格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经过校对、校核,最后由质量负责人审定。

6 测量方法

6.1基本要求

(1)工作开始前,收集被测基站的基本信息,包括:基站名称、编号、地理位置、基站各项基础参数、天线架设方式、天线架设高度、天线方向角、天线下倾角、半功率角等参数。

(2)测量仪器与所测基站频率、量程、响应时间等方面相符合,以保证监测的准确。

(3)探头(天线)尖端与操作人员之间距离不少于0.5m。

6.2测量点位的选择

测量布点参照《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与《辐射环境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并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的要求进行。

监测点位布设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敏感区域公众可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环境敏感区主要包括:居民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和党政机关等,根据现场环境情况可对点位进行适当调整。

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上设在定向天线在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内。

对于发射天线架设在楼顶的基站,在楼顶公众可活动范围内布设监测点位。

测量室内电磁辐射环境时,一般选取房间中央位置,点位与家用电器等设备之间距离不少于1m。在窗口或阳台等位置监测时,探头(天线)尖端在窗框或阳台界面以内。

6.3测量时间和读数

测量时间: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4.4监测时间 在移动通信基站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监测,建议在8:00-20:00时段进行”,本项目取每日8:00~20:00为测量时段。

测量读数:测量过程中,每个测量点连续读数5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若读数起伏较大时,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结果记录:根据仪器灵敏度的不同和有效数字的选取原则,射频电磁辐射分析仪测量值均取小数点后两位记录。

6.4测量高度

测量仪器探头距或立足点1.5m。根据不同目的,可调整测量高度。

6.5记录

监测记录中包括基站的位置信息记录、基本参数记录、测量时的天气状况记录、监测仪器记录以及测量结果的记录(以基站发射天线为中心,50m范围内的四至图以及测点布置示意图、测量点位具体名称和测量数据、测量点位与基站发射天线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二、电磁辐射环境评价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在30MHz-3000MHz频率范围,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不超过功率密度40μW/cm2,电场强度12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