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精选5篇)

  •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满足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准 在新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并且学校和教师逐渐提高了对学生个性需求和人格发展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培养和规范。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德…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精选5篇)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探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满足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准

在新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并且学校和教师逐渐提高了对学生个性需求和人格发展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培养和规范。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要求标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的提出和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和信息设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和文化伦理等各方面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要求标准,促进信息设备使用素养的提高,使其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二)满足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需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的尤为明显。例如: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网络诈骗以及不文明上网行为和网络信息等。而对于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处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初中生,其法律意识往往比较缺少。所以,在进行网络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会遭到危害。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网络道德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将一些错误上网行为和计算机使用行为进行改进,进而加强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方法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材和课程内容当中

要想使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个更好的渗透,那么首先要从教材和课程内容方面入手。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当中包含了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知识内容,但是从整体来看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教材作为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接受。例如:在对学生教学有关应用文档和数据处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文档命名和文档分类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然后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命名和分类应用文档或数据,最后将相关内容总结并归纳到一个特定的文件夹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正确使用文档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认真学习态度。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质量和学生德育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初中院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关道德修养专业培训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此同时,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且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有关视频、音频获取和加工知识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播放有关网络道德规范或网络设备视频和音频正确使用方法的短片。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一课堂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熟练操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德育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79-02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科目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又是具体的学习对象。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锻炼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和整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

一、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德育渗透

第一,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跟上其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这一领域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堂教育的需要。第二,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教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学习楷模。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都不高,何谈去培养道德水平合格的人才呢?第三,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让学生在不断地操作过程中熟练计算机的使用技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第四,优化课堂设计。教师在进行信息教育课程的时候,需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备课。备课时需要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将丰富多彩又充满趣味的话题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督促学生爱护教学环境,加强德育渗透

学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在信息技术课上,要提示在使用计算机时爱护计算机,注意保持计算机课堂的干净和整洁,严格制定操作规范和相关各项使用制度,从而共同维护教学环境。

机房是学校公共财产的一部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要像爱护自己家的家电一样爱护自己使用的电脑,不要随意拆卸、破坏电脑的结构,要遵守正常的开机关机流程,如果可能的话,入机房前先穿好鞋套等等。这些使用规范,不仅在学校适用,在其他任何使用计算机的环境中同样适用,学生掌握这些规范无疑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操作习惯和恶意破坏的情况,就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例如:在对不穿鞋套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告诉他,穿鞋套虽然看上去麻烦,但它的真正目的在于防尘。灰尘的入侵会影响微机的使用寿命,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范,不穿鞋套,会带来多少灰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通过对不遵守规范的学生进行教导,其他的学生也能了解规定的重要性,学生不再不穿鞋套上信息技术课,课堂卫生环境的提高,师生上课的心情也会变好,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对于不爱护鼠标键盘的同学,教导他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被别人乱拖乱拽是什么感受?对恶意删除电脑内重要信息的学生,要严格教育,告诉他删除文件看上去是小事,但其本质上与恶意破坏公物没有区别。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通过教育学生遵守用机规章制度,爱护计算机和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在教会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融合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但却鱼龙混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可以在学校的机房安装过滤软件以避免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做好严格的把关,将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例如:以“信息科技发展的利弊”为主题,开展分小组辩论,通过正方和反方两个方面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告诉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快捷、全面的优点的同时,还要规避易成瘾、易被误导、易被欺骗的风险。通过这样的道德教育,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去认识和接触社会,合理地规避和防范网络风险,从而更科学地使用互联网,达到技术为人服务的目的。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人作为社会型的动物,无法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建立全面整体的发展观和如何培养团队意识。

例如,在学习PPT的使用方法时,将学生分为小组,以“我爱我的祖国”为题制作PPT,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需要自主进行分工,哪些学生负责图片收集,哪些学生负责整合信息,哪些学生负责制作,哪些学生负责发言等等,小组是一个小集体,通过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小组间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探讨、互相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挑选几个优秀的作品,与年级其他班级的作品进行比赛展示,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提升教师素质、爱护教学环境、结合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和德育、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创建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趋利避害,做到信息为人服务。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了解德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努力实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殷占峰.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神州,2013(15).

[2]贺文清.信息技术教学演绎德育新活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6).

[3]朱网兰.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如何渗透[J].中小学电教(下),2012(02).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渗透策略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地推广开来,终身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也非常强调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渗透,因为这些都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品质,每一个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应该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针而进行。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德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奠基作用。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司空见惯,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操守是现下网络信息时代所非常欠缺的个人素质。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网络环境的健康化发展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关于如何有效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众所周知,目前网民低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作为小学生,其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是非观念等并不健全,还没有能力去实现自我把控,而网络世界的缤纷和虚幻让很多小学生不能够自拔。对于这一点,作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教学工作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避免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过于沉迷。

二、树立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目标

在信息化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富的创造已经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创业方式,基本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这一点,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传授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W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目标。而且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讲述近代信息技术创业的社会精英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作为教师,不仅要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教育,而且也要适当地从反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电信诈骗和网络犯罪等等,这些无不是利用了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些都是社会公众所极为痛恨的社会毒瘤。通过这样的教育,要让学生首先学会分辨这些信息犯罪手段,学会自我保护,同时也要从另一个侧面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让学生产生同这些社会恶劣现象作斗争的社会使命感。这样也会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树立。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非常讲究团队意识,团队合作不仅体现着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更加体现着成员之间的性格和奉献精神。然而这些都是现阶段独生子女所非常欠缺的个人素质。但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却仍然没有给予学生性格的发展以非常良好的重视,更多的教师是通过熏陶和影响等一些外在因素的作用来塑造学生的性格,但是这样真正能起到多少的效果,谁也不得而知。对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更是形式主义严重,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还是注重学习成果,而不是注重合作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个人成长。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动手操作内容来加强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将一些具有动手操作意义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想到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又要考虑到团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助。通过一次一次的协作,学生之间会更加感觉到集体的力量,也让学生会更加地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德育是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所不能够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对于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更是异常关键。因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使用日益频繁,互联网道德更是社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其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互联网道德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将会是一件意义深远的教育举动,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努力来加强德育渗透,为学生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人才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德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此背景下,在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接触到了广泛的信息,人生观和道德观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小学德育教师加以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借助信息技术,彰显德育工作生动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普及,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时间,教学方法当然也应该积极融入信息技术,促进德育工作的生动性得以凸显。首先,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例如,在进行同学友谊德育知识渗透时,教师可以融入多媒体技术视频,为学生播放一段同学纠纷影响同学友谊的视频,让学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分析原因,形式新颖而有效,学生的良好品质也被形成了。其次,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深入推进德育工作开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网络的时空优势,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走进聊天室,聊聊生活中的片段,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德育自然也就更加深入而具体了。

二、运用信息资源,彰显德育工作针对性

网络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平台给学生渗透德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促进了学生主动在网络资源中寻找信息,使得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首先,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充分调动德育资源,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德育网站中,不仅融入图片、文本、图像以及各种动态资料,还可以融入地区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网络的德育资源库。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置丰富多彩的栏目,如设置时事之窗、德育动态、学校信箱等栏目,拓展学校德育资源,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探究,创新在网络写评语的方式,提高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利用微博、微信、QQ平台等创建网上交流平台,再此平台上教师可以发起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写出网上评语,开展网上德育活动。

总之,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还可以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利用网络新软件资源,促进学生的德育工作成效凸显。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而信息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作为学生信息技术的重要启蒙课程。信息技术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的约束更少,有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但是也随之衍生出了许多问题。让学生理性认识信息技术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本文从德育的角度分析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一、课程设置中突出德育主题

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教学场景给出合适的德育主题,并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感知与教学过程进行融合。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中进行安全教育、礼仪教育、道德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等。如,在进行《编辑选定的图片形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建立垃圾搜集的场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垃圾是可回收、不可回收的,从而在教学中突出环保教育。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基本的编辑和菜单操作,同时也了解了垃圾的分类知识,突出德育主题的目的和价值。

二、在练习中重视德育情景创建

所谓德育情景的创建就是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德育场景和体验,获得较好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情感是德育的重要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例如,教师可以以“母亲节”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用Flas展示母亲节的由来,通过声情并茂的Flash演示让学生感受母爱,启感。

三、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成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即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布置针对性、目的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够在作品中突出德育主题,从而实现德育的效果和目的。例如,以《地球母亲》为题让学生用电脑绘画,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实践动手,从而突出德育主题,有的学生的作品突出环境污染对地球母亲的危害,显示出学生对地球母亲的担忧。总之,作品创作体现德育成果,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小学德育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