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精选5篇)

  •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师范类专业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师范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明日之师”,要求除了具有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之外,还要形成师范类的文化品质,养成职业素养,这就涉及师范类专业文化的建设问题。所谓师范类专业文化,是指全体师…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精选5篇)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团总支;师范;专业文化

2007年5月,国务院开始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目的在于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同时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在这一背景下,师范类院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它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被要求是人格塑造的圣地。培养高质量的“准教师”,不仅要求专业教师传授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需要全院全系动员起来,创造浓厚的师范专业文化氛围。

一、师范类专业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师范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明日之师”,要求除了具有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之外,还要形成师范类的文化品质,养成职业素养,这就涉及师范类专业文化的建设问题。所谓师范类专业文化,是指全体师范学生所共享的,对应于人民教师这一职业生活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隶属于社会文化。

师范类专业文化建设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专业精神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师范类专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可以强化师范生专业学习的情境,刺激师范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师范生形成高尚的职业情操、崇高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观念、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师范生对师范专业的深厚感情。

二、高校基层团总支在专业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基层团总支一般以院系为单位,由相同或相关专业组成,是基层党组织和学校团委的后备力量,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师范类高校基层团总支组织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要拓宽师范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区域,通过在师范生专业学习过程中传播师范的专业价值观,倡导师范的专业文化所凝练的精神,感受师范的专业文化所形成的氛围,把师范的专业价值理念逐步转化为指导个人思想的意识和行动准则。

(1)高校基层团总支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能提高实效性。师范类专业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来强化。其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是理论的教学,如果只凭理论上的学习,要想形成浓厚的专业文化,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实际,也就是相关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师范类基层团组织通过组织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范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教育系为例,通过参与浙江省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开展义务支教、送阳光英语到社区、文艺下乡等实践活动,引导师范生献爱心、讲奉献,为师范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了有效途径。

(2)高校基层团总支参与专业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具有娱乐、育人及导向功能。基层团总支应该寓专业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开展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及观赏性集于一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歌舞书画比赛、演讲(讲故事)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强化他们的专业意识、打造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能够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专业学习阶段是学生成为教师前的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准备阶段,基层团总支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觉地将学习知识、发展素质、提高能力和调适职业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培育、发展职业能力的目的。基层团总支不仅仅是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还应该充分调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社团干部,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讨论应该开展何种受大家欢迎的活动。

三、基层团组织参与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目前很多师范类基层团总支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处于浅层次的文体活动的阶段,随意性较大,大多数的校园活动只是简单的娱乐方式,还远没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同时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和实质性的交流。因此,作为基层共青团工作人员,应该广辟蹊径,结合专业文化,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基层团总支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操作,营造有助于师范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细化为学生可以具体感知的层面,成为他们普遍遵循的社会风尚和行为习惯。

(2)坚持一切以师范学生为本。基层团总支工作要坚持以师范学生为本,树立平等观念。首先要把尊重师范学生作为前提,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团干部和师范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其次,注重保障师范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团总支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声音、收集学生的意见、加强调查研究,从他们的反馈意见中发现工作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再次,要把发挥师范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结合师范生的需求基础,在他们的学业、自身发展、参与共青团活动等各方面都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团总支重在引导,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不可以以自身意志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行动。

(3)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提高专业文化品位。根据学校专业历史积淀,打造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并做到长期坚持,积极推进,以提高专业文化品位。如成立校友讲堂,邀请优秀的校友回母校讲述职业的成长史;组织成立“未来教育家联盟”社团,开展说课、试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成立教师职业技能服务队,开展以技能交流和服务为载体的各项青年志愿者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范生专业技能展演等。通过组织这种特色活动,能使师生统一思想,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注意加强制定各种评估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及激励机制等相关措施,来约束和强化师生的行为,逐步形成大家所期望的教师职业习惯。总之,专业文化建设要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借鉴专业历史积淀,瞄准专业未来发展,形成全局“一盘棋”。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坚实基础,随着数量的积累,必然会有质量的变化。

(4)结合校园文化提炼专业文化,以求工作创新。师范类基层团总支应该结合各自院系的实际情况,围绕校园文化,同时根据专业特色的设计活动,将教育性和知识性以及趣味性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特色。如嘉兴学院的校训为“方正为人,勤慎治学”,那么便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各种适合师范生的教育活动,如师风师德类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同时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的联系,结合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开展专业活动。如围绕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的校训“爱国、爱校、实践、创新”开展校训征文解读,结合幼儿园、中小学实习实践的体会开展交流会等活动。

总之,师范类基层团总支要围绕专业文化建设为方向来开展主题活动,这既是基层团工作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一代“明日之师”的需要。基层团总支要结合师范类专业特点,结合师范类学生特点,加强与专业教育的合作,争取专业教育人员的支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克文.对高校共青团参与专业文化建设

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2]赵昊.高校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策略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3]徐显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 规范动作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是随着,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知识已“老化”。同时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程度存在差异,对此教学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异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把因施教落到实处。因此,教学改革成为教师教改工作的重点之一。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我的钳工实习教学改革。

一、重新编排钳工实习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往的《钳工生产实习》内容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为此在编排钳工实习内容时,根据机械行业发展的情况、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对《钳工生产实习》一书的选题进行了增减。增加了新工艺、新设备及设备维修项目,删减了部分落伍的内容。同时也对《钳工生产实习》一书的某些课题内容进行新编排,如:删减了錾大平面,錾油槽,錾l件,锉配工形体,复合作业(一)(二)(三)(保留研磨平面)和一般夹具制作7个项目,增加了焊接、气压件的性能试验两个项目。重新编排后内容更全面,而且紧跟行业发展。顺应用人单位要求,同时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二、示范动作演示时“小班化”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训练成败的关键。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根据训练的内容和性质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可以是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教师示范的动作,教师再对学生叙述错误的地方给予纠正,也可以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然后指导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训练,教师再对训练中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

示范动作演示这一教学环节通常是由一位教师担任,存在着不能使每一位学生清清楚楚地观摩到老师的示范动作而影响形成记忆表象的弊端。为此,我在示范动作演示时将学生分成8~10人一个“小班”,根据“班”数多少请其他实习指导教师一起担任示范动作演示。这样既可以解决上述弊端,又可以加强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及时总结训练情况,纠正不规范动作

尽管学生听完了老师的讲解,观摹了老师的示范动作演示,但由于个体差异性等原因,部分学生在实践时出现了各种各样不规范的动作。在纠正不规范动作时,我把学生实践时出现不规范动作的原因进行归类:第一类:因不专心听课而未掌握技能动作要领的,要及时补课。第二类:观摹示范动作不够仔细,再一次进行示范动作演示。第三类:动作迁延(即将以前所学动作应用到现学的动作上来。如学錾削时左手握錾子迁延到学锯割时左手握锯弓前端)要分析以前所学动作与现在所学动作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类:专业思想波动大,课内外联合班主任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据我校实习工厂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开始练习新的技能时,实际操作10~20分钟就希望实习指导老师给自己的动作做一个“评定”,若教师在这段时间内不去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动作是规范的而形成记忆表象,以后要纠正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找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并纠正,这样能使学生较快掌握该项技能的操作要领。教师可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全班学生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较难的问题,肯定学生训练成绩,巩固正确的动作姿势,使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四、开展分层递进教育,转化“技能差生”

所谓“技能差生”,是指那些身体动作素质的操作技能水平等低于一般学生,连基本标准也难达到者,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动态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差。在每次技能训练的开始阶段,“技能差生”和其他同学一样,训练积极性很高,但是,他们因体能和素质差的原因,学习掌握技能动作要领慢,在失败和挫折中往往产生急躁心理,训练情绪和积极性会明显下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递进教育,设法为“技能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达到心理满足而乐于受教。具体做法是:首先,搞清“技能差生”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训练时可有目的地穿插与技能训练成功有直接关系的服务性工作以提高其“成功感”。其次,根据每个“技能差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目标。再次,建立各个“技能差生”的个人进步档案,采取分层递进、分类指导,尽量找其“闪光点”给予鼓励。“技能差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消除了原先的心理障碍,激发了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摘掉了“技能差生”的帽子。

五、优化教学手段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教师教育;农村支教

2O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开展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高师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

鞍山师范学院作为辽宁省鞍山市的地方性师范院校,承担着鞍山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职责。2OO8年9月,鞍山师范学院正式启动了学院在岫岩农村的支教活动,首批66名师范生赴岫岩14个乡镇进行支教工作。随后,通过对支教实习学生的一系列的跟踪调查和测评,我们对实习支教工作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教育实习在各学科教师的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对教育实习目的的认识大都局限于实践层面上,即认为教育实习有助于学生获得教育技能。我们通过对鞍山师范学院66名学生进行的深度访谈发现,学生对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并不局限于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以及实际的班级管理的方法上,他们更重视的是在实习支教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实习支教的学生都重视实习的双重目的达成。教育实习有双重的目的。教育实习的一个目的是学徒意义上的目的,即通过实习中的师徒关系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使实习生们能有效地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技巧,熟悉或精通教学工作。教育实习的另一个目的是实验室式的目的,即教育实习所起的作用就像是实验室对物理或化学专业的学生所起的作用那样。实习的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获得开展学科教学所需要的智力、方法和材料,以使未来的教师能较好地掌握他们正在学习的教材及专业知识和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并没有局限在仅仅获得教学技能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实习支教学生对于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理论的学习应优先于教育实习。

因为,恰当的理论学习中包含了实践的因素和意义,所以理论学习应优先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对基础教育的观察力和解释力,这样就可以把理论学习过渡到对实际技巧的掌握上,学生就会在理论的指导下观察教学。总之,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目的不仅是要获得管理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技巧,而且要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掌握教学和教育的本质。这不是要弱化教育实践的作用,而是强调要在实践~理论一实践的循环过程中,理论的学习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关键。因此,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育理论的学习应是重点,但这种教育理论必须是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必须是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学习教育理论还必须强调学习者通过教育实践而进行的反思,必须防止纯理论的灌输。调查结果也证实了在评价实习生的教育实践的成果时,不应该将评价只停留在学生对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方面,以及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信念的评价上,还应关注学习生能否有意识地对教育事件进行理论性的反思和评价,并将实习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结果作为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习支教促进了实习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以实践者的生活史为背景,在其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借助于教育的案例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解决,逐渐积累而成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它是教师的观念、才能、直觉与胆略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实践中应对不确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素养的综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形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特殊性的知识形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现在已逐步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对于个体而言,有利于教师胜任教师工作。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讲,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实践性知识丰富与否,结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一般通过三个途径来获得:一是来自于教育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来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三是来自于对教师的培训。在这三个途径中,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是主要途径。个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更包括从教以后的大量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对66名学生的调查中,99%的实习生都认为相对于教育见习、微格课堂教学训练等方式,到农村中小学的支教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因而也是更能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支教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了记录教学反思日记的活动。通过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性的反思,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支教实习中的教学反思成了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除了从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反思中获得实践性知识之外,还从指导教师的经验中直接学得,或是从请教大学指导教师那里得来。但是,由于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问题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的限制,所以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因此,学生的实践性知识不能完全依靠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的反思而获得,还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大学理论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另外,师徒式的传帮带、对优秀课程的观摩学习、实习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大学指导教师及时地跟进指导等,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三、严格的遴选程序是培养新教师的重要环节

教育实习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排除实习生中的不能胜任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包括在教师教育中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遴选,必须及时地发现并排除其中的不能胜任者。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都在扩招,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也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这给优秀师资的选拔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机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若要到中小学任教,除了要考得教师资格证书外,毕业前还要参加各县市组织的录用考试;不仅要参加笔试,而且还要参加面试,要通过模拟授课等不同形式的考核。韩国对教师的任用也采用的是考试的办法。在韩国,所有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之后,还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开考试,考试分为笔试、能力实践考试和面试。韩国等一些国家利用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任用制度严格地区分了教师资质养成和教师的就业这两个过程。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严格的区分。我国的师范院校不仅要负责教师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我国各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充足的来源,也保证了学生所学专业的较强的竞争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和面试等方式,可以选拔出个性丰富、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

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的成功开展与支教前的严格的遴选办法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鞍山师范学院在启动2008年度的到岫岩农村支教的项目之前,首先就对所有申请参加者进行了必要的考查。考查的内容包括在挑战面前能否坚持原则、有无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是否具备影响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是否具有坚持不懈地完成使命的迫切感和毅力、是否具有奉献精神、是否正直诚实以及是否具有较好的口头沟通的能力等。在遴选的过程中,通过考试、个人面试、集体面试、小组讨论和模拟授课等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胜任教师工作的基本素养和品格,是否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在高等师范教育走过了因缺乏师资而加快培养的阶段之后,培养和遴选优秀的师资就应该成现阶段师范院校重要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从大量的优秀人才之中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工作,从而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

四、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支教工作,鞍山师范学院特地邀请有经验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共同为支教学生制定了有效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在低收入、贫困和边远地区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2)研读中小学的教材,了解中小学学生及中小学的课程标准;3)研究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及班级事务管理的办法;4)对低于年级水平或处于弱势状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方法。然后,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启示

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培养是关键。师范教育作为教育的母机,其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教师的质量。在此,我们对中国与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以便相互借鉴。

一、中国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高等师范教育,顾名思义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师范教育。它的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高等师范教育的这一特点,同时也便于对高师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与比较,在这里我们把构成师范专业的课程暂且区分为以下两类,即师范性课程和学术性课程。前者主要是指围绕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和素质而设置的课程,它一般包括教育理论课(公共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教育实习等);后者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当然,以上划分是相对的,实际上两类课程都同时包含有学术性和师范性两种因素。

中国高师现行的办学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模式的结果,属于定向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也以前苏联模式为蓝本,按定向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从课程设置结构上看,如果不考虑必修和选修的因素,就其学生实际所学的课程而言,中国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由公共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构成。综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基本课时比例是学科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72%,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7%,公共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21%。①从课程设置内容体系看,主要按照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设置,形成以学术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师范性课程处于“边缘”性位置。从课程设置性质分类看,课程类别比较单一,必修课占绝大多数,选修课很少,理论课居多,实践课偏少等。这种课程设置的优点是,强调以培养学生的“三基”即基础(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准则,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比较系统。其缺点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专业口径比较狭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课程结构总体上看偏向于综合性大学模式,学科专业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比重偏大,师范性课程比重偏低,没有充分体现出师范的特性。表现出一些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综合大学的课程设置并无明显区别。尽管有些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除教育学、心理学、教法这“老三门”之外,增加了教育技术和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技能的课程,但这类课程所占比重仍然很小;尽管高师院校的办学宗旨有别于综合大学,但在课程设置上却难以看出两者培养目标的区别。此外,作为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实习,通常是被安排在最后一两个学期,这时学生已将大部分课程修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基础,此时让学生去中学实习应该说在时机上是适当的,便于收到明显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高师院校安排教育实习的时间大多不足,一般只有4-6周。

总体来看,中国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在课程培养目标上注重学术性。近些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为突出师范性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但仍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训练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俄罗斯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1995年6月俄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②,该文件确立了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培养内容和水平的最低要求,是俄罗斯历史上对教师培养最全面系统地进行规范的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对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未来教师所设置的课程和培养目标共分为四个方面,即一般文化课、医学―生物课、心理―教育课和专业课。各类课程教学内容课时量的最低限度为:

俄罗斯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结构与前苏联高等师范教育的政治理论课、教育理论课和专业课三大板块的构成相比,体现出了明显的变化:一是现行课程设置结构中的一般文化课扩展了政治理论课的内涵,通过开设哲学、人类文明史、人类学、文化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历史、伦理学、逻辑学、生态学、宗教史、美学、现代自然科学概念、数学和信息学、语言与修养、外语、体育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健全人格和教师气质;训练学生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和协作的能力。二是在现行课程设置结构中增加了医学―生物类课程,它和心理―教育类课程共同构建了形成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职业角色的知识体系。在《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中,国家规定的医学―生物类课程有5门,主要包括:少年儿童解剖、生理和卫生基础、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生活方式的基础、在异常情况下人的安全和保护、初步的医疗和救护,此外还有由大学(系)自行制定的有选择的必修课,这类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医疗、卫生、保健、防病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培养其适应生活和应付异常情况的能力,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突出了人性化教育的职业特征;心理―教育类课程是突出师范性的课程类别,在《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中,国家规定的此类课程有10门,主要包括:师范职业概论、普通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理论和教育系统及工艺、教育哲学和历史,此外还有由大学(系)制定的有选择的必修课,这类课程旨在培养未来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帮助未来教师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为学生职业定向学习提供了保障。医学―生物和心理―教育这两类课程共1 660学时,占总课时量的20%。三是在现行课程设置结构中,在保证所学专业所必需的课程前提下,相对减少了学科专业类课程,在《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中,国家规定的此类课程有10余门(不同学科专业略有差别),共4 924学时,占总课时量的59%。

总的来说,俄罗斯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结构中,三类课程(将医学―生物类与心理―教育类归为一类)的比例大致为1∶1∶3,这种课程设置结构比较合理,师范专业倾向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未来教师能够具有相对全面的现代教育素养。

三、比较与分析

(一)关于学科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

中国和俄罗斯的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在学科专业方面所占的比例都很大,而且高师课程中有超过50%多的课时是用于学科专业课。这是两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共同点。这一点清楚地表明中俄两国的高师教育都比较重视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上的学术性。

(二)关于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设置

俄罗斯高师教育设置的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要比中国高师教育所要求的高。以俄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1995年6月发表的《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中规定的师范教育本科教学内容课时量的最低限度计,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占总课时量的20%,而在中国高师教育中,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只占总课时量的7%。此外,俄罗斯高师教育所开设的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种类也比中国多,不仅有心理―教育类课程,而且还增加了医学―生物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充分考虑到了未来教师是以发展中的青少年为工作对象的职业特点,符合高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了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而在中国高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心理学、教育学、教法这“老三门”外,几乎难以找到其他任何的关于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应该说,在重视和突出师范性方面俄罗斯高师教育课程设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关于课程制定的自

在俄罗斯《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中,对每类课程设置都规定了由大学(系)自行制定的课时限量,共计1 766课时,占总课时的21%,与国家规定的课时量比较的比例大致为1∶4。大学(系)的教学资源优势,为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奠定了法律基础。相对而言,在中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大学(系)则没有这么多的自。

(四)关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

在俄罗斯高师教育中,教育实习的时间要比中国长。俄罗斯高师学生有20周的社会实践时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可以在中学进行教学观摩和教育学习活动,而中国高师学生则只有4-6周的教育实习时间,且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进行。教育实习时间较短,效果也不够理想。相比之下,俄罗斯高师生比中国高师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亲自进行教学活动的实践,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这门职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职前的实践机会非常重要,需要相应的时间作保证。

总而言之,中俄两国的高师课程设置各有其特点,各有千秋。虽然我们很难说俄罗斯高师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但通过比较与分析还是可以看出我国高师课程设置在突出师范性方面的不足。这一点也是我国师范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呼吁并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

四、若干启示

(一)明确高师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

在教师专业化形成世界性潮流的前提下,高师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应从一般意义上的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的师资转变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即促进教师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协调发展。

培养作为专业人员的中等学校的师资,必须明确高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即培养出来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知道“教什么”,而且还要有全面的教育专业知识,知道“怎么教”。围绕高师培养目标的变化,高师课程设置必须服务于新的培养目标,既要突出课程设置的学科专业性,又要突出教育专业性,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潜力的未来教师,为高师生日后开始教师生涯奠定双专业基础。

(二)调整高师课程的结构比例

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在高师课程设置中各占有多大的比例,这不仅与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有关,还与高师的培养目标直接相关。在学科专业本位的时代,学科专业课程占据绝对优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随着教师专业化时代的到来,高师教育具有双专业性,课程设置的结构比例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参照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高师课程的结构比例可作如下调整:普通教育课程占30%,学科专业课程占45%,教育学科课程占25%。

(三)深化高师课程内容的改革

1.拓宽普通教育课程,增设人文素质教育与文理交叉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在高师现行课程设置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21%,主要包括“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明显不足。普通教育课程比例调整到30%后,应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强文理渗透。

2.精选学科专业课程,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偏难偏深的弊端,应精选、优化专业课程,使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控制在45%左右。为此,首先要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强化主干课程的特殊地位;其次,要适当减少一些非主干课程,压缩一些重叠的课程内容,砍掉一些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再次要增加一些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反映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

3.强化教育学科课程,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针对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教育学科课程门数少、缺少可操作性等弊端,首先要增加课时总量,使之达到25%左右;其次要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数;再次要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从教技能,缩短毕业生上岗后的适应期。

综上所述,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在前苏联解体后,正在寻求积极变革并表现出具有规律性的趋向,诸如师范课程的广博性,培养目标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均衡统一等等。中俄两国的师范教育在世界上同属于由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来培养师资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系,追踪研究俄罗斯高师课程设置上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高师教育改革是很有意义的。

注释:

①李盛兵.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人文性和师范性研究,课程 教材 教法,1998,(5).

②《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стандарт высшего проср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Москва,1995.2.

参考文献:

[1]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J].莫斯科,1995.

[2]孟威佳,张丹华.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结构和课程改革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6).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已经收到的成效

(一)提高了大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不仅帮助师范生巩固了专业知识,亲身体验了教师这一职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且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顶岗实习支教活动还教会了大学生如何与老师、朋友以及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很多大学生在与中小学生的互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更加坚定了今后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有所提升”“略有提高”的人数分别为47、47和3,合计人数97(被调查总人数97,下同),占比为100%,顶岗实习支教对师范类大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获得大家一致认可,成效显著。(二)培养了大学生的教育责任感。通过参与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师范类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少大学生藉此立志做一名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实习支教大学生由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换,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教育责任感。实习中,大学生不仅要独立承担课堂授课任务,同时还要与其他科目教师进行比较,认真查找自己的不足,及时总结并修正,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有所提升”的人数分别为39和56,共95人,占比为97.9%。顶岗实习支教对实习生教师素质的提升同样获得了调查采访对象的高度好评。(三)提高了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望。顶岗实习支教活动使师范类大学生通过基层实践训练,加深了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增进了其对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的感情,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教学热情,为今后的就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顶岗实习支教活动也培养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亲身体验支教地区艰苦的教学环境,感受到了落后地区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对学习帮助“非常大”“有所帮助”的人数分别为41和45,两项总人数为86,总占比88.65%;对顶岗实习“完全接受”“可以接受”的人数分别为78和14,两项合计总占比为94.84%。这充分证明了顶岗实习支教的成功之处。

二、以顶岗实习支教为载体的育人模式推行存在的现实问题

为真实、准确地了解忻州师范学院顶岗实习支教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设计了四个调查问项:(1)支教前是否了解顶岗实习支教及本次支教的目的地。(2)顶岗实习支教中课堂讲授内容有哪些。(3)顶岗实习中阻力有哪些。(4)大学生支教的真正影响是什么。现就上述调查内容及其结果展开分析。问题(1)主要有四种答案,分别是“没有任何了解”“有大概了解”“对当地情况和学校信息基本了解”“相当熟悉当地情况和学校信息”。四种答案占比分别为47.42%、21.65%、21.65%、9.28%。由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大学生在到达支教地点前未对支教地和学校进行主动的信息获取,仅有少数支教大学生会事先收集过相关信息,这对于支教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支教学生在支教前如果不了解或不甚了解支教点的实际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焦虑感、恐惧感,势必大大影响今后的实习。问题(2)主要有三种答案,分别为“只讲授课本知识”“讲授课本及课外延伸知识”“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兼顾学生的思想指导”。三种答案占比分别为4.12%、31.96%、63.92%。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做到兼顾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思想指导,但是由于相应的教学经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经验明显不足,因此很难兼顾。这就提示在未来的师范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展开实践教学,利用情景模拟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问题(3)主要有六种答案,分别为“工作压力”“基础薄弱”“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岗位”“无法忍受恶劣支教环境”“自身能力不足”。六种答案分别占比27.84%、17.53%、31.96%、6.19%、8.25%、8.23%。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大、基础薄弱和准备不充分是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因此在未来的师范类教学中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基础培养、职业观念培养,特别是在实习前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支教地的信息,较早地熟悉和了解实习地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问题(4)主要有五种答案,分别是“实现自我提高”“开拓当地学生视野”“无明显效果”“提高支教地教学资源质量”“冲击当地学生价值观”。五种答案占比分别为40.41%、30.13%、1.4%、20.52%、7.54%。该结果提示很多支教大学生并未能正确地认识顶岗实习支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未来的顶岗实习支教实践中应当进一步做好支教后的总结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在支教中快速成长。

三、以顶岗实习支教为载体的育人模式创新

(一)建立合理的管理队伍,做到全员育人。忻州师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习支教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合理的管理队伍,开展领队教师与支教大学生相结合的教学制度,由领队教师指导支教大学生的学习、教学与生活,由支教大学生负责当地学生的学习评价。为保证实习支教质量,忻州师范学院曾派出了专业教师辅助指导支教大学生的教学工作[1],但受支教大学生实习区域的影响,有些偏远地区师资有限,当地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较低,支教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相当繁重。有鉴于此,对于忻州师范学院的支教大学生来说,还需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听从专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意见。因此,应尽快建立支教大学生、专业教师、领队教师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二)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做到全程育人。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校的精心组织与耐心指导[2]。学校应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教学情况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体系,明晰实习前、实习中以及实习后的管理工作,增强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第一,实习前。学校应提前与实习基地学校展开沟通,充分了解其教学结构、教育体系、师资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合理配置实习教师资源,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二,实习中。实习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管理规范,落实监管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和教学工作。支教大学生在帮助当地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同时应总结教学经验,在“教中学,学中练”。第三,实习后。顶岗实习结束后,学校要认真组织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总结支教经验,通过检验实习结果和检查实习工作,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寻找对策,以利于实习学生今后的发展。(三)促进学院和地方联动,做到全方位育人。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地的联系,让支教大学生上任前尽可能多地知晓传授的知识内容、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时的重点与难点,做到有备而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实习支教指导教师要向支教大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让支教大学生对实习点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有一个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支教大学生大多没有真正地接触过社会,对社会的认知懵懵懂懂,迫切需要实习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为此,指导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净化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示范。支教大学生的实习地区往往比较偏僻和贫穷,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支教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所带科目不一定与所学专业相对应,这就需要他们能够掌握较为宽广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很好地适应教育工作的环境。指导教师也要认真对待支教大学生的课堂常规、作业布置、评价机制等工作,帮助他们分析了解学情、研究教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支教大学生也要创新教育模式,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实习单位应该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新课改政策,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合理把控支教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以保证教学效果。(四)推进文化渗透,做到全环境育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基本没有吃过苦,因此面对偏远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认知比较肤浅。顶岗实习支教活动使大学生来到偏远农村或者山区,体验贫困的生活,与农村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有利于大学生对民情和国情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也为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有生力量,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总之,利用大三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支教,从思想教育上讲对在校大学生是一次锻炼和净化,从业务能力上有利于推动师范类大学生的实践发展,解决师范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用脱节问题。同时,实习支教活动还有利于解决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师资匮乏的问题,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忻州师范学院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促进这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应针对现实问题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环境育人”的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嘉卫,吴永亮.全省高校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调研座谈会召开[J].江西教育,2019,4(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