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

  •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009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群”的实验教学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国内实验教学的进展和不足,本文立足于此次会议,结合各校的实验教学环节,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进行研究。 1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可编程器件;实验评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构成及其各个部分如何协调工作[1]。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3],它以数字逻辑课程为基础,而自身又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基础。同时计算机组成原理又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课程实验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各高校也很重视,在实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009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群”的实验教学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国内实验教学的进展和不足,本文立足于此次会议,结合各校的实验教学环节,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进行研究。

1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数字逻辑课之后,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指令系统、处理器组成(运算器、控制器等)、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流水线技术等[1,4]。组成原理一般会安排在大二下学期甚至大三上学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时开课,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计算机组成之前就开始更高层次的专业课学习,这样无法体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学习了国外大学的做法,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入门性质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入门知识:最底层的器件逻辑门电路微结构指令集结构程序算法问题域。这样,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概括性的基础知识,这样就可以避免课程安排的问题了,同时,教师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上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

各校一般都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安排试验[4-5],课程的总课时中有专门的实验课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完成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同时进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进度安排的问题,综合性的大实验(如处理器设计)只能被安排在学期后段,学生需要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精力才能完成。对于一些无法单独在组成原理课程中实现的更大规模的课程设计型实验,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知识,也需要更多的实验课时,为此,一些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如东南大学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国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原型设计等,这些课程综合了计算机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实验基础,进一步拓展了实验的领域。

中国科技大学华夏班在课程设置上参考了国外大学的一些方案,面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发展前沿,强调前瞻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探索出了计算机组成课程群课程设置(见表1)的新方向。

从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在总课时和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几乎占到了二分之一,并且计算机系统原型设计是一门实验课程,分为A和B两个部分,A为CPU设计,B为系统软件设计,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原型。清华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也与其类似,只是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内容也简化很多,主要着重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内容。

2实验设置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都已经逐

渐向处理器设计这一方向靠拢,差别只在于实验的方式和难度。表2是参加此次会议的几个学校课程实验设置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已经由以前的验证性部件实验逐渐过渡到处理器设计及计算机系统搭建这一层次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实验平台[2],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实验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层次和难度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验样式也不再呆板和单调。但是,这样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实验评价机制,做到公平和公正;还需要学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和相应的EDA工具软件,这些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得到先修课程的支持。

2) 指令集基本上都是MIPS或者类MIPS的,其好处是指令系统成熟,格式规整,有很好的技术和文档支持。使用这类的指令系统,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出来的处理器结构也更加规范,而且有很多相应的设计文档和实例可供参考;其次,如果想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实验内容,就需要相应的编译器等工具的支持,MIPS指令系统在这一点有很大的优势,有了这些工具开发难度能够大大降低。因此目前来看采用MIPS指令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不过这样也有一些缺点,采用统一的指令系统限制了学生在指令系统设计上的灵活性,使得设计出来的处理器过于类似,过多的设计资料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偷懒,使得实验效果降低。

3) 基本上将流水线等知识应用到实验之中[5]。由于各个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推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普遍将流水线、高速缓存等内容加入了教学计划中,实验中也相应的加入了这些内容;同时MIPS指令系统能够很好的支持流水线的设计,现有的资料和教材大多也是围绕着流水线处理器设计展开的,因此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实验的基本内容。在清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实现流水线,要求学生完成多周期或者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仅过几轮实验教学,学生普遍选择了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因为多周期处理器的设计并不比流水线处理器设计简单很多,而且相应的设计资料较少。不过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就是为了组成原理实验有更好的显示度,在实验中加入了不少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编译、操作系统等内容。这些内容安排在单独的综合实验课程中还可以,放到组成原理课程实验中就有些喧宾夺主了,学生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这些内容上,组成原理实验还是应该以理解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为目的,不需要完成其他课程的内容,只有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完成了基本内容后,才值得鼓励去做这些事情。

4) 实验规模较大,需要多个同学分工协作来完成。在以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大多数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往往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处理器设计这一类的实验单靠个人完成对学生的压力太大,这就需要学生组成一个驼队来完成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工作量,还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团队规模控制在2~3人比较合适,人数太多会造成有人懈怠,达不到实验目的。

3实验管理和评价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更新,具体的实验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也有了很大的改动。以前是以实验室为主的实验模式,学生根据实验室安排的实验内容和时间来完成规定的实验;现在则是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实验进度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实验支持,包括设备、场地以及人员等。

以清华大学的组成原理课程实验为例,前两个验证性的实验安排在实验室统一完成,帮助学生熟悉软件工具和实验设备,然后再安排课程大实验。大实验过程中会将实验设备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宿舍进行实验,同时实验室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方便学生来实验室做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安排三次集中的实验课程,实行小班教学,目的是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目前的实验情况,控制实验进度和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主要作用就是后勤保障和监督进度,协助和督促学生完成实验。

由于实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实验已经不能简单的通过检查实验数据来评定一个实验完成的程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我们的大实验,首先会提供一套标准的测试程序,通过这些程序来检查实验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的处理器提供自测程序来体现自己设计的处理器的特点,这些测试都是需要教师或助教现场检查的,检查的同时会询问他们在设计及实现的过程中是否独立完成以及各自的分工,以便确定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工作量分配是否合理。对于完成较好或者有所创新的小组给与加分奖励[7],并鼓励其在实验总结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将这些汇总然后结合实验报告及平时实验情况,就能够给出一个比较全面公平的实验评价结果。

在这种实验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下,能够很好的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和对实验的整体把握程度,教师也能够掌控好实验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不过这需要教师和助教通力合作,所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多。

4结语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但是大的方向是一致的,总体说来就是实验已经由验证型实验过渡到设计型实验,内容也变成了在可编程芯片上进行处理器设计,进而形成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说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已经由验证计算机各部分功能逐渐过渡到设计及搭建计算机系统这一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王诚,刘卫东,宋佳兴.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7.

[2] 罗克露,谭华,单立平.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改革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3):57-59.

[3] 郝秉华. 结合EDA 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探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103-104.

[4] 叶雪军,唐建宇,熊威. 基于EDA 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7):90-93.

[5] David A.Patterson,John L.Hennessy.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8-383.

[6] 王诚,刘卫东,宋佳兴.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48.

[7] 马明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21.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LI Shan-shan, QUAN Cheng-bin

(Lab for Computer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 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 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与化工原理课程相配套的一个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章从理论学习、实验设计、设备选型、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等4个方面总结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化工原理主要介绍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设计计算等知识ti.-I,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理论公式的推导和经验公式的运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应教学内容后所安排的教学环节,不仅与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紧密相连,还要运用计算机编程.AutoC aD机械制图、化工仪表自动化及操作控制、化_L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制图等先修课程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实践训练阴。该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系统训练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和文献资料利用能力,逐步培养其工程意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二(.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塑造学生良好的设计理念。

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掌握厂程技术人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工程素质,比如工具书、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使用,经验公式和经验数据的选择,专业文献资料的查阅、设计成果的分析判断等等,因此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_L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总结,更是对化工原理和化工设备课程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本文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总结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1 加深学生对“三传理论”和单元操作的理解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是化工原理的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课堂实验、课后练习、练习辅导等方面增强学生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任务较繁重,学生自觉完成课程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单元操作的设计,愁一个设计任务一般均涉及物料衡算、热.衡算、相平衡关系、传热传质速率关系等典型单元操作的基本内容,经历流程设计到!几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因此学生在具体设计中必须全而理解和应用“三传理论”,并选用合适的单元操作过程。过程必然影响结果,课程设计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有效地督导学生加强对理论学习内容的消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培养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的培养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学习化工原理课程时,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和参观等教学手段,学生熟悉了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但大部分同学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有针对性地选用部分化工原理中常用的单元操作,给学生下达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所确定的主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设计_L作。如,为加强学生对干燥单元操作的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离心喷雾干燥塔或设计气流干燥器。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涵盖一个完整的工段,为此学生需完成不同艺的方一案选择、设备选型论证、工艺计算,并根据计算与生产经验进行主体设备结构设计,然后确定设备总体尺寸、管口尺寸与方位,还要求进行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最后绘制主体设备图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过程训练效果表明,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提高工程设计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为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设置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使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重要一环。每一个设计任务均涉及相应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并经历流程设计到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由于安排课程设计中只有任务而没有参数和条件限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设计线路,设定和收集操作参数,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

经济效益是判断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设备建设费和使用操作费是其中的关键,而设备费和操作费的综合考虑也是贯穿于化原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精馏操作是化_工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其中物料的回流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参数C合理的物料回流比应使操作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之和最低在该单元操作中,操作费用主要取决干再沸器中加热蒸汽消耗量及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消耗量,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增大。设备折旧费主要取决于精馏塔中再沸器、冷凝器等设备的投资费,一般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降低。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设备折旧费和操作费的关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公式应用和数据运算能力,同时学会了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体会到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4培养创新能力

在完成化工原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有余力,且对化工原理问题确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小组创造条件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即结合科研任务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在设计过程中严格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有效地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工艺设计计算之后、整理设计说明书之前,要求全体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即每个设计课题组里选派1-2名学生代表,将本组设计情况在交流会_[向全体同学和指导老师进行汇报。交流时要求主讲人用图表、数据、结论等工程术语表达自己的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着重讲解自己设计的特点,对设计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突出自己的创造性。交流过程中,指导老师也主动指点设计要领,并对进行设计进行合理评价。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收获不仅局限于自己所做的课题,对其它设计课题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招聘 课程设计 模式

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能积极投身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协作意识、训练动手能力,符合独立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目前,独立学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不太重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要求不够规范,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亦是如此。为此,我们认为,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模式十分必要:需要在课程设计中选择贴近实际的、挑战性的课题,尽量采用模拟的场景,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型设计。改革不合理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

一、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就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有较强实践能力及良好人格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程序设计及考核评定等方面的综合思考,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实施,希望能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二、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选题要符合所选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领会设计的目的、任务,到理解设计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自始自终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到公司调查等多途径接触社会实际,从而提出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程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筛选出适合于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的课题既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又考虑到了社会实际,学生的积极性将获得充分的激励,既不会因课题枯燥无味而淡漠,也不会因难度较大而畏缩不前。另外,教师要注意避免设计形式过于简单、内容太少,设计任务不够饱满;也不应该出现题目太难,导致脱离设计者实际能力的现象。

三、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步骤

1.设计思路。人力资源招聘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现行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还保留着偏重理论的设计体系,仍有很多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更谈不上掌握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的人员招聘技术、测评技术等。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招聘课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反复操作这些技术,体会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对整个招聘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强调模拟招聘的规则和严肃性,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通过招聘指导书,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实验程序和过程。为充分让学生体会招聘的内在原理,教学中可运用招聘应聘轮换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既能经历应聘的过程,又能有机会换一个角度观察他人应聘的过程,从而完整地掌握招聘的环节。

其次,提供良好的开展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条件。选择相对独立的、宽敞的教室;准备必要的器具,如活动板等;以及教学所必需的多媒体设施。

再者,尽量模拟企业环境。在本课程的第一节课上,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组大约7~9人,成立虚拟公司。随着课程的深入,不断地对虚拟的企业注入新的内容,比如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给企业设置职位,撰写职务说明书。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的性质,设计目标,拟定企业计划,保证招聘按既定程序顺利进行。实验过程中采用心理测试、公文处理、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模拟方法,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逼真的应聘环境。

最后,要求设计者提交设计报告。应归纳和总结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整理设计报告以及撰写设计论文。设计报告以及论文要反映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设计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在设计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体验。实施人力资源招聘课程应避免纯理想化、抽象化的教育,强调亲身实践与体验。实践与体验能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领域、展示才华智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创新,鼓励创新,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自、表演权,从而丰富学生体验。

2.设计步骤。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主要环节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招聘信息的、简历的收集和筛选、面试与评价、录用决策和招聘总结评估。据此,可以把该课程设计教学分为三个阶段8个步骤:

准备阶段:(1)介绍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第一天);(2)分组成立公司(第二天)。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实力相当的小组,确定负责人,拟定公司名称,设计组织结构,合理分工;(3)资料准备(第三天、第四天),包括招聘计划、企业简介、招聘广告、拟聘岗位的职务说明书、招聘表格以及各种招聘材料等。实施阶段;(4)信息会(第五天)。由各个公司进行招聘宣传,招聘信息,同时接受简历;(5)人员甄选(第六、七、八天)。各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扮演招聘人员,搭台进行招聘,另一部分同学出去应聘;之后角色互换,原先出去应聘的同学回来扮演招聘人员,而原先负责招聘的同学出去应聘。具体形式:笔试、面试(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压力面试)、心理测试(智力测试、职业兴趣测试等)、评价中心(公文处理、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评估阶段;(6)各公司宣布招聘结果(第八天)。各招聘组依据招聘记载,进行充分讨论,确定录用人员名单;(7)总结分析(第九天)。各公司分别总结分析招聘工作,组长负责组织完成“模拟招聘总结报告”, 具体内容包括:招聘计划、招聘进程、招聘结果、招聘经费和招聘评定,并上交中英文简历等应聘资料;(8)讲评、奖励(第十天)。对各组现场招聘过程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对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如人员测评的方法、英文简历的定位和格式、应对面试的技巧等)进行点评。算出总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按总成绩排名次,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

四310、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是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此阶段应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技能的养成上。课程设计的考核共有四项指标:(1)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善性,占20%;(2)招聘组在整个招聘过程中行为表现、招聘过程的控制情况、招聘的效果等,占40%(可采取其他小组轮流在评估区观察招聘小组的招聘过程,从而对其设计质量作出评价);(3)招聘总结报告,占20%;(4)设计者的课程设计答辩水平,占20%。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

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对设计的全过程做小组总结。可以进行课程设计答辩会,或小组成果汇报会,让学生把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完善之处讲出来,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在学生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从中选取较典型的设计方案和较好的方法在全班进行点评,借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总之,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始终要同绕着学生这一核心要素来进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传递,而且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的发展。因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校教育相对滞后于该学科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因此,贯彻实践教学的原则,搞好课程设计教学工作,对实现应用型的教学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 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设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 6 月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组织 教学反思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有效课堂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我校对教学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不管教学如何改革,教师必定要研究和实践教学预设、教学组织、教学反思。如何让这三部曲演奏出美妙的旋律,那是教师一生孜孜追求的艺术境界。下面以“会计凭证”的教学历程谈谈如何演奏课堂教学三部曲。

一、了解学生,解读教材,做好教学预设

(一)课堂调研解读学生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这就需要教师解读学生,把握学情。入学一个月后,我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1.你对目前《基础会计》课堂感兴趣吗?为什么?

2.《会计基础》课听得懂吗?课后作业会做吗?为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的学生认为会计课堂太枯燥,没什么兴趣。超过38%的学生认为会计课理论性太强,上课听懂得,但理解不深,兴趣不高。

以上调研信息让我陷入深思:会计理论太抽象,会计业务太理论化、太枯燥。如何让学生快乐地接受和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呢?是否可以让同学们在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的过程中学习有关原始凭证的知识点,在原始凭证知识点的串联中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呢?

(二)解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现有的知识基础解读和处理教材。

“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是进行会计核算的首要环节,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中最基础、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学会填制原始凭证不仅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而且是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技能。原来教材中贯穿的是一条由理论到理论的教学主线。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处理前:

课题:《基础会计》第四章第二节原始凭证。

教材内容主线:概念种类填制内容填制要求审核

处理后:

课题:今天我制单,这里的“我”是学生,学生制单。教师则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里。

教学内容主线:填制一次原始凭证填制要求填制累计原始凭证审核填制汇总原始凭证。

教学理念:做中学,学中做,课堂教学模式:企业化。

重组处理后我将原始凭证的填制作为教学重点,将教材中让学生被动倾听的知识改变为让学生动手做的知识,让同学们在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的过程中自然学习原始凭证的基本理论和填制要求。

(三)把握学情设置教案

把握学情、解读并处理教材之后,必须进行教案设置。下面是“今天我制单”教案设置过程:

教学预设前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填写三种类型的原始凭证(一次原始凭证、累计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原始凭证的知识点。结果发现这样一来,无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思考片刻,形成了这样的教学预设:在填制一次原始凭证过程中归纳原始凭证填制要求,在填制累计原始凭证的过程中归纳原始凭证审核要点,最后填制汇总原始凭证,在对三张原始凭证比较分析的过程中理解原始凭证概念、种类和填制内容。

二、创设学习情境,做好教学组织,激发学生兴趣

有了教学预设,如何将纸面上的教学设想在课堂上有效实施、灵活引导呢?

以原始凭证的填制为主线,将原始凭证的相关知识点串联在这条主线上。这是“今天我制单”的主题,还要突出“我”字。

首先,教师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发票吸引学生,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

其次,填制一次原始凭证――发票,不讲解原始凭证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先自主填制,遇到问题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间合作解决,组间无法解决的提交老师。在填制环节,学生的表现异常积极和活跃。“我”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讨论过程中学到了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累计原始凭证与一次原始凭证填制方法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学生自主填制领料单,教师则从旁巡视将各组提交的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同学们做“大家一起来找茬”的游戏。通过找茬游戏顺理成章地学会了原始凭证的审核要点,同时掌握了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再次,加深难度,填制汇总原始凭证―-差旅费报销单。我让学生根据住宿费发票、火车票等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差旅费报销单,并完成原始凭证的粘贴。同学们完成作品后,每组随机抽取一张差旅费报销单进行展示,并要求其他组同学点评。这样通过生生互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评价中进一步规范了原始凭证的填制,“我”在课堂上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填制的三张原始凭证,归纳出原始凭证的概念、种类和填制内容。

三、归纳总结,及时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做的总结。它是教学常规的一项基本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本堂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设计提问和大家一起来找茬的环节,协助制单之旅,营造互助合作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二)“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认识企业的原始凭证,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化解为实际的会计业务,实现课堂教学“企业化”,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中深化对原始凭证基础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本节课的课题“填制原始凭证”修改为“今天我制单”,意在突出“我”才是课堂上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气氛的掌控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很受学生欢迎。

四、结语

教无止境。将教学预设付诸教学组织,在教学组织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中不断领悟,把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认真思考,形成新的教学预设、教学组织、教学反思三部曲。如此循环,课堂教学效果定能不断强化,教学方法也会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