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专业专业技术总结(精选5篇)

  • 造价专业专业技术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现专业技术资格前主要工作总结 2002年7月份参加工作后,本人先后从事过项目计划管理、劳资管理、工程造价、招投标、资质管理等岗位。 在担任项目计划管理员期间主要工作是做好统计管理,主要包括:工程计划编制、工程周报、劳动用工报表、工程量台账统…

造价专业专业技术总结(精选5篇)

造价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一、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本人参加工作后,先后从事过项目计划管理、劳资管理、工程造价、招投标、资质管理等岗位。在此期间,本人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并在管理过程中结合运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了业务能力。2007年本人参加全国经济师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当年11月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中级经济师证书。2008年公司聘任为经济师至今。调任综合管理部主管岗位后,在企业管理岗位上,本人努力发挥助手作用,较好地履行了个人职责,为部门和企业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现专业技术资格前主要工作总结

2002年7月份参加工作后,本人先后从事过项目计划管理、劳资管理、工程造价、招投标、资质管理等岗位。

在担任项目计划管理员期间主要工作是做好统计管理,主要包括:工程计划编制、工程周报、劳动用工报表、工程量台账统计、分包统计等。各类台帐的统计按月度进行,保证登记齐全。同时完成其它管理工作,积极为项目部的生产经营工作服务。

在担任劳资管理员期间主要工作,一是劳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员调动、新入厂人员的审查安置、各部门的借工、定员编制、零工招收使用及清退等工作;二是做好工资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组织二级单位的劳资人员对公司一系列工资政策、规定进行学习,保证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各部门统一起来。日常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根据出勤情况严格执行,保证分配上的公平公正,不影响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阶段奖等根据职工的日常考核严格发放,打破大锅饭平均分配的方法,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程造价员和招投标员岗位上,本人通过培训和个人学习,先后取得了造价员、招标师证书。完成了仁和医院大楼、东兴寓城花园小区、山东经济学院教职工住宅楼、费县电厂职工住宅楼、菏泽电厂职工住宅楼、山东大学兴隆校区学生公寓、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网实验楼等工程工程投标、预结算编制、分包招标等工作,较好完成了公司交办的任务,为公司工程中标、进度结算、分包管理、资金催收等作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在公司资质管理岗位上,本人作为资质负责人,积极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加快公司资质晋升,求得企业更快发展。按照公司部署,本人认真精心准备资质升级资料,主动加班加点力求尽善尽美,加强内外部沟通协调,公司资质晋升工作得到了住建部、山东省电监办等政府部门的肯定。公司先后顺利取得住建部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国家能源局二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质监总局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锅炉安装许可证、商务部对外承包工程资质,为公司提升实力、加快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现专业技术资格后主要工作总结

(一)加强企业管理和工程技术经济业务知识学习。先后自学了《著名商学院EMBA课程合集》、《内控管理——杜绝漏洞》、《从零开始做运营》、《新金融时代》、《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书籍,熟练掌握了企业现代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手段和方法,掌握了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企业管理工作涉及生产、经营、安全、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专业性、综合性强。本人深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光有经济知识是不够的,本人通过三年函授学习,2014年取得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和工学学士学位。有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本人参与编写的《火电厂脱硫与脱硝实用技术手册》、《大型火电机组检修手册》先后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提升了公司软实力和品牌形象,对推动电厂机组环保改造、现代大型火电机组检修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建立完善公司企业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本人起草编制了公司《业务招待费用管理办法》、《通讯及费用管理程序》、《办公用品管理程序》、《公章管理办法》、《宣传管理办法》、《单据报销管理办法》、《公司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文明办公考核管理办法》、《公司各类会议管理规定》、《公司资质管理规定》等企业管理制度。办法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员工和公司领导的认可,保证了企业正常运营。

(三)建立公司考核机制,完善公司考核绩效管理。为了充分调动总部及项目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草编制了《公司月度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项目部绩效考核规定》等文件,明确了考核依据与原则、考核组织及层次、考核程序、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权重及考核结果兑现等。并与软件公司联合编制了网络版公司员工考核系统,经过试用及修改后,员工考核体系已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绩效考核是提高企业执行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企业管理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加强了对各项业务管控,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四)制定《公司电厂检修与技改业务发展管理规划》。本管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发展发展现状(基本情况、资源情况、业务范围)、业务发展SWOT分析(优劣势、机遇与挑战)、业务发展方向和目标、市场开发规划、经营管理规划、现场管控规划、风险管理规划、内部管理提升规划、人才发展规划、品牌规划等。制定本规划作为检修技改板块全体员工行动纲领,积极推进理念改革,强化执行力建设,提升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促进了检修技改板块业务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五)编制《公司工程分包项目结算管理实施细则》。就分包目的、范围、职责、原则与程序、进度预结算、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工程款的支付、考核与奖惩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实施本细则后,进一步加强了工程分包项目结算管理,及时反映了工程分包项目成本,加快了公司“两金清理”进度,提高了项目经营管控水平。

(六)规范公司投标和市场开发工作。制定了公司《工程投标管理程序》,确定工程投标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及义务划分,确保投标工作分工协作顺利进行。开发部负责招标文件的购买及与招标人的联系,总体负责投标活动的策划及实施,负责投标文件的装订及包封;负责投标文件的归档、整理、分析,并协助财务部负责投标所需投标保证金的办理。计经部负责投标文件商务部分的编写。工程部负责投标文件技术部分的编写。物资部负责配合投标过程中有关材料及设备价格的提供。工程开标完成后,由参加投标的人员把投标活动中相关的资料及开标过程中的有用信息提供给开发部整理,为以后投标决策提供参考。

(七)制定了《企业全面精细化管理专项实施方案》,力求在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基础管理工作夯实、发展理念转变、细化和规范完成各项任务等方面实现持续改进。主要从制度建设、市场推广、人才战略建设、经营管理、物资采购、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十个方面采取措施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检查、绩效考核等方式对实施方案进行考评,直接与月度超产奖挂钩。用制度、流程和程序来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养成按制度和流程来办事的良好作风,适时导入卓越绩效和其他先进的管理模式,夯实公司的管理基础,提升制度执行力。通过开展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了各项管理水平和公司经营效益,促进了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造价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1.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管理工程专业(部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调整为工程管理专业。2003年4月,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从而提升了该专业的学科地位,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在《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立专业。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24所,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

2.学校类型

为了了解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显示,目前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在院校类型上(根据本课题实际我们进行了院校类型划分)主要分布在理工类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各类院校的具体数量和百分比分布。

二、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

我们将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及相关资料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专业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也可描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

三、调查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许多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专攻某一方向才可能学深学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可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某一专业方向特殊人才的需要。为了解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方向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方向进行了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在我们调查的102所学校中,有83所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有专业方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涉及方向较广,但主要方向有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这些方向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与其它需求相比的相对量,都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工程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相关方向的建设与发展。[3]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1)各方向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收回的48份教学计划对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开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共1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房地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专业必修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3%;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6%,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1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指此方向中开设某课程的学校占设置该方向学校的百分比)。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共15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8。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4,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2%;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8%,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共8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2,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9,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3,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0%;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7%,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3所示。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造价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4。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5所示。工程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管理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9。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2)各方向学分设置另将各方向平均学分要求及各类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平均学分的比例整理。

四、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在基础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8所,占样本的58.33%,其他依次为:开设经济学原理的学校26所,占样本的54.17%,开设会计学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开设运筹学的学校22所,占样本的45.83%。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学分比重几乎最大,平均学分要求在40左右,所占比重基本在35%左右,说明各学校对该方向学科基础较重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物业管理的学校最多,有18所,占样本的37.5%;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专业英语的学校14所,占样本的29.17%。各方向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保持在15-20,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左右。开设主要方向相关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部分由于学校及方向不同往往差异较大,一些学校选修课程比例小,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1所,占样本的43.75%,其他依次为:开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学校16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工程估价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1.25%;开设工程经济学的学校11所,占样本的22.92%。各方向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在20-30,占各方向平均总学分的20%左右,该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各方向的特色。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该方向平均总学分的16.5%,必修课程设置特点不明显,建议增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在实践课中,设有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的学校最多,有37所,占样本的77.08%,其他依次为:开设军训的学校31所,占样本的64.58%,开设毕业实习的学校25所,占样本的52.08%,开设认识实习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基本在30左右,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左右,但在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表明该方向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构时,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使实践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结论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单位实力制约。方向名称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虽然名称不同,但开设课程及学分结构基本一致。

(2)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主体仍主要依附建筑业,技术平台课程趋同。随着电信网络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的产生,技术平台课程差异将越来越大。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因该专业依附的产业不同,其技术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有较大差别。

造价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交通土建类工程造价专业(以下简称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研究道路、桥梁、隧道、港航等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费用的专业,它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涵盖的内容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进度款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工程造价专业在高职院校经历了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经为行业企业培养了诸多相关岗位的高技能从业人员,如计量员、造价员、采购员、合同管理员、监理员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也日益完善,增大了相关岗位人员的需求,并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调查工程造价专业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为同类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参考依据。

一、从业人员队伍现状

(一)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从目前行业用工情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普遍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现象。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勘察设计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占总数的65%,但他们从业年限大都在10年之内,缺乏深厚的专业技术底蕴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从项目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仅占总数的20%不到,大部分岗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人员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较大。例如,广西人才市场交通运输厅分场2011年12月统计的数据显示,广西在建施工项目中,大专层次以上的工程造价专业从业人员仅占12.8%,非专比例高达87.2%,结构极不合理。

(二)行业知识不全面。一个工程项目造价的组成非常复杂,它不仅涉及项目本身,还涉及项目的资金来源、项目所在地区的有关财政税收政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要具备与工程造价组成有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的知识。目前,大部分从业人员只知道依据国家颁布的定额及相关编制办法规定来完成各阶段造价文件的编制与审核,而对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设计及施工方案优化、合同管理与索赔、风险分析与管理等方面了解甚少,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市场分析能力和洞察力不够。当今科技创新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从业人员只有对市场材料和机械的规格及价格、实施工艺过程充分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造价分析。但是,许多从业人员自我提高和继续教育意识淡薄,市场分析能力不高且洞察力不够敏锐,长期处于 闭门造车 式的工作状态,编审能力无法提高,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管理。

以上可以看出,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仅就所在的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谈一孔之见。

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办学沿革及现状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龙头专业,兴办于2002年,迄今有8届毕业生近600人,现有在校生近400人。该专业拥有较为完善的与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等其他专业共用的专业实训基地 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基地于2008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示范性实训基地称号,实训条件能较好地满足专业上课需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该专业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着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08年开始施行2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顶岗实习的 2+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及实施内容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努力,这也是下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是: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指把学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体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办学的特点,同时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内容如下:

(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各门实践课程虽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知识传授为主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重大转变,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仍未能有效融合在一起,未能实现一体化教学;各门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之间关联不大,没有实现实践教学的系统化。

为实现一体化教学,我们可以加入企业元素,对于工程造价、工程招标与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竣工决算等主干课程,让行业专家参与制定课程标准、承担教学任务,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理论教学与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实践教学高度吻合,通过融会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一体化目标。

为实现系统化教学,对于各门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我们统一以企业某真实项目为背景进行系统开发与建设。即打破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以同一项目各阶段所完成的不同工作任务为路线,开发实训项目并制订考核评价标准,使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从根本上解决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各课程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有的、面向工程造价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与其他专业共同使用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它积极发挥着为学生提供实训操作场所、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的功能,但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且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仍尚未开展。

为使实训基地建设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借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广泛利用与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各企业之间的熟络关系网,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为依托,以实践课程建设为载体,与企业共建共享互赢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我们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及工作任务重新进行场地的规整、设备的配备,由企业添置软件及相关规范,为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提供技术和师资条件,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和职工培训。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可直接将校外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探索能力,企业可以聘用学生为其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 服务求发展、贡献谋支持 为原则,充分利用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资源,回报行业企业长期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将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统合起来,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第一,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的科技成果也有了转化的平台。第二,协助完成企业的工程项目任务,为企业分忧解难,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建设项目各阶段的造价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完成工程结算资料及竣工决算资料等。第三,以专业教育资源为基础,开展社会人员转岗培训、技术培训、预算员等工种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使专业教育融入社会、行业和企业中。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及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应建设由校内、校外教师组成的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专兼结合的 双师 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第一,对于现有校内专业教师,鼓励他们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参加专业培训班,考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交通运输部甲级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到生产一线参与工程技术工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一线岗位的需求情况,为我们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聘用在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造价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造业;产品内分工;测度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11-04

1引言

20世纪后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国际分工已经从产业间、产业内进一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的新型格局之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工的细化使各国的比较优势不再停留在最终产品,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生产区段或生产工序上。传统的产业间、产业内分工暗含着一个基本假设是产品生产是在一个国家内独立完成的,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而新型的产品内分工则打破了这一基本假设,认为一国只需具备生产产品的某一区段或工序的生产能力即可参与国际分工,即将比较优势理论从产品层面深入扩展到工序层面。[JP]

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发展中国家通过产品内分工能进一步参与到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中,并通过技术外溢、模仿创新、干中学等实现产业结构的渐进有序升级过程;挑战在于产品内分工很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环节,面临“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局。以2011年数据为例,中国出口高达1.899万亿美元,但加工贸易占比4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近5487.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8.9%;尤其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型的软件和芯片出口不到1.74%;全国申请的专利达到96.05万件,但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占比82%,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不到18%。这种低端的发展模式激化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严重阻碍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定义产品内分工的内涵,如何准确测度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水平,如何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局,以适应经济的持续发展。回答这些问题,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垂直两阶段生产模型的构建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对产品内国际分工进行研究,其中以Balassa(1967)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初,Dixit and Grossman(1982)将垂直两阶段模型进一步扩展为垂直多阶段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大规模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对产品内分工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Ardnt(1997)首次提出“产品内分工”的概念,认为产品内分工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与技术进步有相似之处,有助于提高分工效率,增加产品产出,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Krugman(1994)认为产品将不同生产环节配置在南北方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模式是一个“双赢”(Win-Win)的过程。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产品内分工进行了更为充分的研究。David Hummels,Jun Ishii and Kei-Mu Yi(2001)认为垂直专业化即嵌入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投入品的价值,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测度垂直专业化的方法,即VS方法。他们利用OECD 10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及4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据计算了这些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与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较为滞后。理论研究方面,卢峰(2004)通过比对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分工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产品内分工概念为核心的分析框架;高越、高峰(2005)在总结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1997年和2002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研判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实证研究方面,刘志彪、刘晓昶(2001)利用Hummels的VS方法,首次测算了中国17个产业部门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将其与OECD国家和爱尔兰、韩国、墨西哥等国家及地区1970—1990年的结果相比,我国的VS份额较大,说明参与垂直专业化的水平较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同样利用Hummels的VS方法,采用我国投入产出表及联合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分别测算了1992—2003年中国总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及中国对美出口中垂直专业化比率。唐海燕、张会清(2009)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价值链的提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3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测度

3.1产品内分工的内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到国际垂直专业化现象(Balassa,1967;Findlay,1978)。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化,垂直专业化这一新型的国际分工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者们分别以各种不同的术语来概括这一崭新的经济现象:Hummels、Papoport and Yi(2001)将“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定义为进口中间投入产品以生产出口产品的活动。“垂直专业化”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产品的生产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连续的阶段(multiple sequential stages);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价值增值;③至少有一个国家在产品的加工阶段中必须使用进口投入产品,而且这一使用进口投入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部分地用于出口。

卢峰(2004)认为“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是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在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一言以蔽之,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模式的深化,使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实现了生产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区位选择。本文为更好地传承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向产业内再向产品内分工的研究脉络和逻辑顺序,统一采用“产品内分工”这一表述。

3.2产品内分工的测度方法

对产品内分工的测度方法应用主要集中于两种,一种是Feensra and Hanson(1997)将进口中间投入品作为衡量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指标;一种是Hummels,Ishii and Yi(2001)将嵌入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中间投入品作为衡量参与产品内分工及贸易的指标。

Feensra and Hanson(1997)根据对产品内贸易的界定[ZW(]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重要大会报告内容.[ZW)]提出用进口中间产品度量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思路是将美国每一产业中购买的每种类型的投入品价值乘以其进口份额,得出该产业进口投入品的价值,然后将此产业中所有进口投入品的价值进行加总,最后再将各产业中所进口的投入品的价值加总,这样就可以计算出这一产业中间投入品的价值。

3.3数据的选取和来源

由于OECD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是非进口竞争型的,有效地将中间使用、中间投入以及最终使用区分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便于根据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的分析框架计算VSS,进而衡量产品内分工的水平。于是,本文根据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编制的中国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五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12个细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业、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木材及制品业、纸浆、纸张、纸制品、印刷和出版、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化学制品(不含制药)、橡胶和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电气机械和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设备(去掉了数据缺失和指待不详的行业)。

在此借鉴文东伟、冼国明(2009)的方法计算VSS份额,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中提供了总使用表、进口使用表及国内使用表三类投入产出表。从总使用表中可以获得各个行业的总产出的数据;进口使用表提供了各行业进口的中间投入矩阵,再结合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可以计算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进口中间投入系数矩阵,即AM;国内使用表给出了各行业国内中间投入矩阵,再结合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可以计算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国内中间投入系数矩阵,即AD。根据以上数据,利用SAS 8.2软件进行矩阵运算,可以测算出我国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水平。由于投入产出表的不连续性,采用近似替代的方法,根据1995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1996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根据1997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1998年、1999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根据2000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2001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根据2002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2003年、2004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根据2005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

3.4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计算出了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12个细分行业的VSS指数、均值及差值(见下表、图1及图2)。通过计算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VSS均值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水平差异相对较大,这说明各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有所不同。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行业依次为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38.85%)、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35.17%)、电气机械和设备(22.53%);垂直专业化水平较低的行业依次为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7.43%),木材及制品业(14.27%),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14.89%)。

通过VSS差值不难发现,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除橡胶和塑料制品)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说明,中国近年来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日益加强。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依次包括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17.6%),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16.4%)、金属制品业(10.2%);增长幅度较小的行业为木材及制品业(1.2%),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2.9%),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3.3%)等,特别的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6%)十年间差值为负。

总体上来看,我国垂直专业化主要发生在办公、会计和计算设备及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且其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增长也较大。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计算机、通信设备的迅猛增长。而垂直专业化水平较小的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木材及制品业、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所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其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增长也较低。

4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SAS 8.2软件,借鉴垂直专业化指数(VSS)对我国制造业部门12个行业1995—2009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进行了测度,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越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越大,越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越小。本文将提出如下建议:

4.1积极融入产品内分工,促进价值链升级

在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分工格局下,我国制造业仍然要积极参与到劳动密集型生产的生产环节中,促进价值链从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向价值链高端的上游和下游升级。在产品的生产价值链上,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主导产业布局,控制着具有核心技术意义的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缺乏关键技术而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近期内,这种产品内分工格局不会改变,我国制造业仍然需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积极参与到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分工中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虽然附加值较低,但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积累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资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此加强同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联系,并与之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由低附加值,低加工度的生产、加工、制造环节提升至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的环节。

4.2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创新不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是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不断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要义所在。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中,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加工工艺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创新需要在以知识创造及知识应用为特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的商业化运作为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为此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开发力度,科研投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的高度。加强科研投入,将为企业的科研教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也是科研开发与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二是加快人才培养,建立研发中心,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使企业向更高利润的生产环节推进。三是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承接国外研发技术,加强学习能力,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进而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4.3改善人力资本,优化劳动力结构

为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我国需积极强化人力资本积累,改善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本状况,更好地优化我国劳动力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仍然处于比较劣势。资本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我国更是明显不足。政府方面,由于其组织庞大、对外界需求反应存在时滞,难以和产业需求衔接等原因,在培育专业性生产要素上并不具有优势,可以侧重于服务所有行业的一般性项目,如基础教育和科学研究,并致力于创造自主培育生产要素的竞争机制;企业方面,由于其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是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孵化器,可以发挥在培养专业性要素上具有的天然优势。因此,企业在投资生产要素时,可以侧重于打造适于企业发展的培养专业化劳动力的平台。

4.4引导资金流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在资金市场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资金从传统产业转移到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通过优先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渗透性强、带动面广等特征,提升其在产品内分工中的附加值。另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外溢和技术扩散来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Amiti,Mary and Shang-jin Wei.Service Outsourcing,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he US[R].IMF,2005.

[2]Balassa,B.Trade Liberalization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A].New York:McGraw 2Hill,1967.

[3]David Hummels,Jun Ishii,Kei-Mu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4(2001)pp.75-96.

[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

造价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 工程造价 调查

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组织了五年制高职“4+1”学生进行专业调研活动,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来了解工程造价专业在人才市场需求、专业岗位以及人才规格等方面的状况。现就调研结果做如下分析:

一、市场需求现状的调研分析

在调研活动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共发放197份,收回194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100%。根据统计整理分析,认为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约占70%左右,认为工程造价专业发展一般的约占20%左右;认为有需求但数量有限的约占10%左右。通过走访了解,江苏省的建筑市场有所回暖,虽然在目前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伴随着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预计建筑业仍有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其原因有个两方面:一方面,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近几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固定资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建筑业作为江苏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也可称得上是建筑大省,建筑强省,其发展对全省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每一个工程项目又都离不开造价人员的参与,因此整个建筑业的发展给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并且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该专业的从业人员需求量有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全国建筑市场逐步开放和规范,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不同体制的设计院(所)、建筑工程公司等纷纷成立,增加了对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总量需求。

二、岗位需求状况的调研分析

据调查分析,工程造价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咨询单位造价审计、施工单位预算员、咨询单位招标、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核算员,次要的岗位有施工员、钢筋翻样员和资料员;在工程造价行业中急需补充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施工单位造价员;其中造价员岗位中急需的人才有安装造价员、土建造价员。从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看,各岗位的需求数量和要求都有所不同,他们毕业后大多是到建筑企业、监理公司、市政工程公司、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和装饰公司等,少部分到中小型设计院(所)、咨询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及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外合资或合作的工程公司等建设业主单位等。而且民企或私企居多,国企甚少。在就业岗位上大都从事工程造价的基础性相关工作,一般是从最基层的各类“员”开始做起。

三、人才规格要求的调研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各岗位对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及人才招聘途径等见如下表:(打√者为所选项)

从表中看出,施工单位对学历要求只要大专,但更重的是从业人员要有从业资格书并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而咨询单位、房地产公司对学历要求最低为本科,起点较高,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求较高,而且要有造价师等资格证书;人才招聘途径主要为人才市场招聘和熟人介绍。总之,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无论是技术、知识、质量,还是管理、效益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我省乃至全国的工程造价管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是:低素质的人员供大于求,真正高素质人才却十分有限。所谓的“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如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又包括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用人单位更看中员工的基本素质,他们认为专业素质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比较容易提高,但基本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有的用人单位反映,对基本素质低而专业素质高的员工用起来更不放心,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变换工作岗位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泄露公司秘密。

四、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研分析

据调查了解,本专业所需的课程知识、能力在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的是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施工、编制预算的技能、CAD操作技能、钢筋翻样技能、工程造价相关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工程经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除具备良好的人文、心理素质以及扎实的实操技能,还应掌握广博的专业基本知识。就能力而言,学生到毕业时应具备各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能力,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能力,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管理的能力,以及关于工程变更索赔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技能而言,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识图、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技能,具有对外语的基本听、说、写能力;掌握财务管理及审计技能。就知识而言,学生应掌握土建、安装和装饰的识图知识,了解建材、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懂得经济、管理、财会与审计等基本的经济和管理知识,了解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以及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学生能够为适应清单报价后要建立企业定额的实际情况,掌握定额的编制原理与方法。

五、对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思考

1、结合高职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性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理实一体化。

2、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有一支满足职业院校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即当前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工程造价专业也不例外。所以,要办出有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必须要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对此提出以下两点构想:

(1)积极引进人才

由于高职院校的每年扩招,教师数量已明显不足,因此在鼓励现有教师进修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才引进。高职院校的教师引进工作不必效仿普通高校“非高学历不要”的做法,我们既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就势引进一批有专业技术的能工巧匠,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政策,真正做到使这些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