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精选5篇)

  •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精选5篇)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走进公司,参观厂房,了解节能产品 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

二、实践目的: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实践形式:

1. 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 在小区草坪捡拾树叶垃圾。

3. 去公园社区进行实地访问

4. 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

5.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

6. 环保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给予环保文具、环保小布偶等奖品;

7.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8.邀请电视新闻媒体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小组成员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四、实践时间:7月11日到7月20日

五、实践地址:南京市中电光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 河海大学校本部 鼓楼市民广场 绣球公园

六、实践人:河海大学赴南京中电光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暑期社会实践小组

七、实践过程: 低碳环保一直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以及整个地球都需要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存亡。而我们发现,有不少组织起来的关于宣传低碳环保的活动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践,所以,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低碳研究社就选择了宣传低碳环保,带头低碳环保的目标并进行了落实,在 7月11号,社长和我们一起进行了讨论,并分成两组,明确了各自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前期活动具体实施:

1.编写绿色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策划及方案;

2.整理低碳环保资料,设计低碳环保展板;

3.制作低碳环保展板,横幅

4.编写低碳环保问卷调查;

5.设计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

6.策划低碳环保游戏。

7.赶赴南京联系中电公司,与其谈判,商量食宿等问题 a组五人先行赶往南京,与中电公司谈判,解决团队在南京食宿交通问题。

随后,我们还来到东南大学,感受了另一所名校的文化积淀。在鼓楼市民广场,我们拉起了横幅,并进行了低碳环保问卷调查,许多市民争相踊跃地参与并在横幅上留下姓名,支持低碳活动。(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垃圾的管理和回收。多数人知道乱扔废电池对环境有危害,但苦于找不到可回收电池的场所,只能扔进普通的垃圾箱中。希望政府加强垃圾分类措施。) 我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站,绣球公园。在这里我们请到了南京教科频道记者进行低碳宣传活动采访。我们捡拾树叶制作问题编号,提供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与社区居民进行低碳环保游戏。得到居民热烈欢迎和参与,并得到大爷大妈高度评价,活动圆满成功。 7月的南京,骄阳似火,热浪使人汗流浃背。团队成员早7点开始进行宣传,晚上9点回来还要进行总结与第二天策划,身心异常疲惫。身上的衣服一天里干了湿湿了干。几天内为了宣传,南京公交坐遍。有时为了活动顺利进行,大家废寝忘食地工作。不过我们真的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无可挑剔,大家都为集体着想,劲往一处使的行为将成为我永远美好的回忆。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的低碳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我们总是这样形容地球为我们的“母亲”,但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威胁着我们“母亲”的寿命,总是以为地球上所拥有的资源能源是无限的,但是人们的过度的浪费,已经使这些’“无限”的资源能源在逐渐的变成“有限”的!请爱护我们的环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也许现在我们感受不到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甚至愚昧的人觉得与己无关,但是有没有想到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去哪里生活呢?难道要伴随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而永远的消亡吗?针对低碳环保的问题,暑期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践报告,更希望可以借此来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到底如何,借以警示愚昧的人类!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碳大量排放,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气污染问题,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环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

这次活动还让我认识到:

1、“团队精神、共同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处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随着大家互相的逐渐了解,分歧会慢慢减少,工作开展也会越来越顺利。只有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能顺利出色的完成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而对于占据中国人口近八成的城乡来说,低碳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一个小小的举动放大几亿倍之后,将会产生不可想象的作用。而且要做到低碳生活只需一些简单却又行之有效的举措,任何人都能做到。

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向社区居民宣传关于低碳社会环保的意义 必要性,另一方面是指导并相互交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生活。除此之外,为了让此次活动能够达到某些现实意义。我们在每次宣传和交流过程中收集了一些社区居民家中的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并将它们在活动结束后转移到了工厂中进行再生产。

一、实践主题:

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

二、实践目的: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实践形式:

1. 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 在小区草坪捡拾树叶垃圾。

3. 去公园社区进行实地访问

4. 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

5.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

6. 环保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给予环保文具、环保小布偶等奖品;

7.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8.小组成员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9.回收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的生活垃圾,进行返厂再生产。

四、实践时间:

****年**月**日到****年**月**作为一名中学生来说,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通过这次环保活动实践,我深有感触,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缺乏环保意识,认为我们是在作秀,对参与环保还麻木不仁,认为环保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还自觉不自觉的继续破坏着环境,孰不知这些行为不但损害着他人,还在损害着自己,毒害着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对于我们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个人来说,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低碳生活,节约粮食,节约能源,让我们每个人伸出自己的双手,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这次的倡议活动,最主要的还是提醒,倡议广大市民朋友 低碳生活,驱散雾霾,绿色出行,从我做起 倡议大家爱护我们的地球,我相信,只要人人爱护地球,每天少开一次车,少吐一次痰,少扔一次垃圾纸屑,少用一次性筷子,我们的家园,就会日日晴朗,日日舒爽!

大家也许不知道如果产生了雾霾,对我们会有多大的影响行吗?雾霾,它会使交通安全降低,在能见度仅仅只几十米的情况下在路上开车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雾霾,它会使多少的人得上呼吸道的疾病。雾霾还有很多危害人的地方。所以,我们更应该拉起身旁的人一起进行 低碳生活,驱散雾霾。谨防PM2.5. 的宣传活动。

低碳要从我们自己做起,所以我们一起唱了关于低碳的歌,宣誓了从今以后我们都要低碳生活,还发给人们低碳生活的宣传海报。

我们的理想就是让大家一起进行低碳环保,但是理想总归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所以,我呼吁大家和我们一起进行低碳生活的宣传,并且真真切切的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生活中。

通过这次活动,我懂了还是蛮多的东西。最后感谢各位家长的支持,谢谢。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就让大家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吧!日

五、实践地址:

**县**花园 **小区 **家园 **苑 **住宅区

六、实践人:

**县低碳社会环保宣传小组

七、实践过程:

前期活动具体实施:

1.编写绿色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策划及方案;

2.整理低碳环保资料,设计低碳环保展板;

3.制作低碳环保展板,横幅

4.编写低碳环保问卷调查;

5.设计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

6.策划低碳环保游戏。

实践小组共时间十人组成,活动时间在2010年8月5日至2010年8月11日 ,共七天时间,主要时间内容十向社区居民宣传低碳社会环保的意义以及一些低碳生活小妙招,并对居民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实践流程是先于环保局协商并制作了六块宣传展板,上面有低碳社会环保的重要意义,另外是一些低碳生活小妙招。作为补充,小组成员又向社区居民介绍了更多的生活妙招。倡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到低碳生活。5日、6日制作展板,7日在**县**花园,8日在**小区,9日在**家园,10日在**苑,11日在**住宅区分别进行宣传活动,11日下午将回收的垃圾返厂。

宣传中的生活小妙招有如下:

1、啤酒,让人不再毛手毛脚

大部分女生都希望拥有一双又白又细的腿。但是,毛色明显的手毛和脚毛也是很多女生的烦恼。其实,我们可以使用喝剩的啤酒解决这个烦恼。用棉花沾点啤酒涂抹在手毛或脚毛上,这样可以将毛色染淡,让毛色变得不明显,既省钱又不怕会伤皮肤。

2、厨房洗洁济灭蟑有一套

厨房最怕的就是蟑螂横行。不过要是拿杀虫剂拼命喷,又怕会付着在锅碗瓢盆上,要是被间接吃入人体,那可就不妙了。其实灭蟑不一定要靠杀虫剂,我们还可以使用洗洁精。将清洁剂加水稀释,用布沾湿,擦在蟑螂可能出没的地方.由于洗洁精会堵住蟑螂的气孔,造成蟑螂窒息而死。

3、衣物翻面洗亮丽不褪色

由于顾虑到晾衣与折衣时的方便,洗衣服时,我们都会把衣物翻成正面清洗,不过,衣服长时间的清洗下,会因为相互摩擦而造成褪色的效果,甚至还会伤及表面纤维,往往新衣服没洗几次,便看起来黯淡无光。所以,使用洗衣机洗衣服时,最好先把衣物翻到反面清洗,这样才能防止衣物褪色。

4、保存面粉、太白粉的容器

像是太白粉、面粉等食材,用空瓶子装容易结块、放到塑胶袋中又不方便取用;有时候真不知开如何保存才好。如果有不要的卷筒纸罐子,可以将面粉或是太白粉放入里头,在卷筒的开口处用一层粗纱布盖着,再用橡皮筋将剩余的纱布绑在瓶身上,然后在纸罐上头盖上一层盖子。就可以直接放到厨房的调味料旁收纳着。

5、要如何挂容易变形的衣物呢

像是大衣或是麻沙制的洋装,如果用一般的衣架子来收藏的话,很容易会在肩膀的部位就塌下去,变形了。那么要如何挂这些容易变形的衣物呢?只要多准备几条毛巾,就可以了喔!在衣架的肩膀部位,先用毛巾卷起来,再将衣服挂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衣物会变形。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经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的低碳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我们总是这样形容地球为我们的 母亲 ,但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威胁着我们 母亲 的寿命,总是以为地球上所拥有的资源能源是无限的,但是人们的过度的浪费,已经使这些 无限 的资源能源在逐渐的变成 有限 的!请爱护我们的环境,因为 只有一个地球 !也许现在我们感受不到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甚至愚昧的人觉得与己无关,但是有没有想到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去哪里生活呢?难道要伴随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而永远的消亡吗?针对低碳环保的问题,暑期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践报告,更希望可以借此来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到底如何,借以警示愚昧的人类!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碳大量排放,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

这次活动还让我认识到:

1、 团队精神、共同合作 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处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随着大家互相的逐渐了解,分歧会慢慢减少,工作开展也会越来越顺利。只有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能顺利出色的完成

2、前期准备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都被人说烂了,只有经历后才能体会到他的真正含义。要是你在工作前不准备充分,你就不能够搞好你的活动。因为你的活动因为参与的人很少,你就肯定会手忙脚乱的。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社会共识。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Chinese Model)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40%-45%,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

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注释:

①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海虞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

②由于目前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解尚未在定义和内涵上达到统一,且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部门存在交叉,因此,城市在开展规划建设时存在“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等多种建设目标的提法,上述提法均列入低碳生态城市的统计范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仇保兴.重建微循环——生态城设计的基本原则[C].生态城市中国行——重庆站,2011.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低碳城市建设热潮。但在这股热潮背后,还有许多尚不明晰的问题需要理性思考。围绕低碳城市相关议题,开展了如下5方面工作:①解读低碳城市概念,指出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多目标问题,要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并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目标的共赢;②概括低碳城市评价指标,指出针对指标还没有建立明确的标准;③从城市规划、低碳政策、生态产业、可持续能源、绿色交通等方面总结了保定、上海、吉林、杭州等城市的低碳建设途径;④分析城市低碳发展现状水平评价结果,指出低碳城市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⑤最终在分析低碳城市建设尚存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今后需深化认识的几个问题,如不能因低碳而放弃其它城市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低碳城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各领域专家通力协作,需从系统规划、阶段性方案实施、实施后评估与修订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希望这些思考能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 X321: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048-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9

尽管关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在学界尚未达成统一意见,但全球气候变化已然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则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人类必须至少从自身可控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反观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对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及对环境的巨大影响,背负资源短缺、能源耗竭危机日益临近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对环境更友好的发展模式。由于“低碳经济”带来的清新理念及光明前景,加上其略带政治争议性[1],她的出现立即受到我国政府管理者、研究机构、技术部门、以至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已开展了涵盖省区、城市、社区和家庭等多层面的低碳研究与实践。本文聚焦于城市尺度,审视中国低碳城市热之现象,以期助推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转型和后续发展。

1 近5年低碳城市文献变化趋势

尽管低碳经济的概念于2003年在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中就已提出,但从国外到国内、从低碳经济到低碳城市,还需要一定的消化和研究启动时间。

2004年庄贵阳和张伟率先提出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应寻求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发展路径[3];2006年刘宇等从总排放、人均排放、排放强度、影响因子等方面比较了广州、香港的碳排放情况[4];2007年国内开始出现“低碳城市”的提法[5]。截至2011年10月,关于低碳城市的文献数量已达175篇,内容多涉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低碳城市建设途径、国内外实践等。

而在低碳经济的概念提出后,国外近几年出现的但与低碳城市紧密相关的文献并不多,主要涉及低碳经济[6-7]、低碳能源[8]、低碳社区[9]等领域。比较之下,国内学者及管理者对低碳城市的兴趣和推动力度更大。本文先解读低碳城市概念,进而介绍评价指标;随后总结中国低碳城市建设途径,分析低碳发展现状水平;最后提出低碳城市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力图厘清低碳城市内涵,总结低碳城市建设现状,为我国低碳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 从低碳经济到低碳城市:概念解读

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已然发生的真切感受日益增强,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令人担忧,加之能源资源耗竭的危机日益临近,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1]。而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聚集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10]。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以及城市所具有的强大的资源调动力与影响力,都决定了城市理应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平台[11]。“中国城市论坛2009年北京峰会”的《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12]。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也指出,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城市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13]。

2.1 低碳经济

表1总结了常见的低碳经济概念。相比英国政府最初提出的低碳经济愿景式概念,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作了进一步阐释,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特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等)、手段(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内容(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以及目的(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尽管如此,对于英国提出的这种低碳经济宏观愿景,在国内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各种认识的边界与内涵也并不相同。

2.2 低碳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加之城市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城市(特别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很快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17]。表2总结了我国部分学者对于低碳城市的解读。

尽管研究者们对低碳城市的理解有不同角度,但有几个共同点:其一,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因此仍然要保持经济发展,并遵循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等特征;其二,低碳城市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理念、技术、产品等方面,需要统筹考虑;其三,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多目标问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目标间的共赢,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

3 低碳城市的测量:评价指标及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3月公布了我国首个低碳城市评估体系[18]。该体系从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所产出的GDP)、单位产值能耗,人均碳排放、家庭人均碳排放,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森林覆盖率、单

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机制、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度、符合建筑物能效标准、非商业性能源的激励措施,共计12个指标。该体系提出,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被认定为“低碳”。

其他学者也相继从不同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建立了人均GDP、节能家电使用率、森林覆盖率等23个评价指标[29]。王爱兰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能源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城市建设等三个方面建立了地区生产总值、非煤能源消费比重、轨道交通长度等20个评价指标[26]。

王玉芳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低碳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CO2排放量、城镇登记失业率等14个评价指标[27]。王嬴政等针对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理念、低碳能源、低碳环境六个方面,选取了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市气化率、低碳宣传教育普及率、单位GDP能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碳政策法规完善度等38个评价指标[30]。刘竹等则以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的“脱钩”为目标,从经济发展、碳排放、工业污染物排放、社会资源消耗四个方面,选取了GDP总量、CO2排放量、规模以上工业固废排放量、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等8个指标开展低碳城市评价[31]。

上述指标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而采用了相对评价,例如进行不同城市间的相对比较[28]、分析同一城市不同时期变化情况[27],即使是社科院的评估体系也是以全国的平均水平作为参照。付允等也指出,目前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要么不具空间可比性,要么只能反映城市低碳的相对水平[29]。因此,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完善仍需要不断加强。

4 低碳城市建设途径:现实探索

日照市较早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于2007年成为首批加入“气候中和”网络的中国城市,并因“太阳能之城”发展战略的显著成效获得首届“世界清洁能源奖”[11]。2008年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标志着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32-33]。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进行探索性实践。至今已有百余城市积极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见表3。

5 低碳城市发展现状水平:绩效测评

在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学者们也开展了低碳城市评价研究,以资作为低碳城市建设成效的一种测评工具。低碳城市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评价某个城市某阶段的低碳发展水平,比较多个城市某阶段的低碳发展水平,分析某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年际变化。

根据2010年3月社科院公布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目前吉林市碳生产力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还远未达到低碳目标[28]。易冬炬和李明生采用社科院公布的12个指标,评价了长沙市低碳发展水平[13]。结果表明:长沙市的碳生产力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有人均生活碳排放水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因子等部分指标未达标。

王爱兰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和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28]。

刘竹等分析了沈阳市2002-2008年的发展趋势,认为总体的生态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呈逐渐升高的态势,但污染物与资源消耗总量也在上升,沈阳市现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处于“相对脱钩”阶段[31]。王玉芳从经济发展指数、低碳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几方面综合评价了北京市2000-2008年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认为北京市的低碳发展水平正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7]。

6 低碳城市热潮反思:问题及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依据不断完善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及标准,及时评价低碳发展水平、检验低碳建设成效、发现存在问题,对于不断明确低碳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改进低碳建设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6.1 建设低碳城市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气候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其损失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5%-20%[42],各国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即使气候变化并不是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但只要降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国政府就应采取有效的减排行动。

中国现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碳排放国,中国面临的减碳责任及国际压力日益增强。作为地球村的重要一员,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保障中国发展空间的前提下对国际压力作出积极回应。同时,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求与能源资源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加剧,中国也必须探索一条全新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6.2 低碳城市不能湮没其它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管理单元,在国内外思潮的影响下,被不断地要求实现各种发展目标:从1990年的山水城市、1992年的园林城市,到1997年的环保模范城市、1999年的卫生城市,再到2000年的宜居城市、2001年的绿色城市、2003年的生态市,再到如今的低碳城市。

所幸的是,各种发展目标并不相悖。有研究者比较分析了低碳城市与其它相关城市发展目标(模式),认为低碳城市既具有发展理论上的传承性,又具有较强的整合力以保证实践的可操作性[18,44]。

由于低碳城市的很多考核指标(例如,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更具体、时效性更长,并且与生产生活具有更紧密、可感知、可量化的关系,所以可能会较之前的各种概念更持久地指引城市建设方向。但低碳终究不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或者说它不能涵盖城市发展所追求的所有目标。低碳只是城市在实现能源资源有效利用与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尝试的一种发展模式,尽管也会涉及到经济发展、生活消费、社会观念等层面,但在保证居民健康、提供全方位的宜居环境、实现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等方面显得有些单薄。因此,我们不能只谈低碳,而完全放弃其它城市发展目标。

6.3 低碳城市建设是长期系统工程

发展低碳城市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而非概念炒作。我们并不是只提提口号,让低碳成为城市的时髦头衔[33],成为招商引资的新噱头[32],而是要将低碳发展模式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环境影响。事实上,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发达国家大多也只是计划在2050年才前后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2]。

低碳城市,不简单等同于发展新能源,不等同于大力投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不等同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32]。低碳城市建设涉及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技术、交通体系、社会消费、碳汇、制度等诸多要素[34],需要经济、环境、园林、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等各领域专家通力协作,从系统规划、阶段性方案实施(产业调整、工程建设、技术革新、配套政策、公众观念)、方案实施后评估与修订(温室气体减排效果、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技术的社会适用性、产品的公众认可度)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确保低碳城市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

6.4 低碳城市建设需因地制宜

低碳城市建设必须要在秉承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走出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地方特色道路。

国际上,英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模式[25,45]、日本的低碳社会模式[23]、丹麦的低碳社区模式[18,46]、瑞典的废物回收利用模式[45]等等都不尽相同,都具有其自身特点。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在低碳城市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以降低居住能耗、减少生活排碳、改善交通状况和交通用能为主要内容,而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低碳城市发展中就容纳了更多工业发展的内容[26]。这与每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结构、城市功能等有关系,这也决定了各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途径与重点会彼此有别。

就国内而言,各城市也有其自身的功能定位、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它们建设低碳城市的模式也会有所区别。刘文玲和王灿就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分类体系中,将保定、德州归为低碳支撑产业模式,而将上海、南昌、贵阳等归为低碳示范发展模式[36]。各城市要根据自身优势来打造特色低碳模式,例如,日照的“太阳能之城”发展策略,就不一定适用于光照并不充裕的重庆、贵阳等城市。

6.5 低碳城市建设需降低碳排放影响

在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中,提的较多的是碳减排,但对于如何处理排放的温室气体、降低其环境影响则显得不够重视。一方面,除了制订未来的碳减排目标,还要通过增加碳汇等措施降低现有的碳排放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今后实现碳中和之前的各个阶段,也要采用当下适宜的方案将碳排放影响降到最低。此外,从空间维度上,也要避免出现碳转移与外溢,发生“发达地区搞低碳经济,发展中地区借机放大传统经济”、“10个低碳城市建设起来,20个工业城市带起来”的现象[43]。只有将低碳建设落实到城市发展的每一时刻每一空间,才有望真正实现“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达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低碳蓝图。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张京祥.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规划师,2010,26(5):5-8.[Zhang Jingxiang. Reconsideration on the Trend of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J].Planners,2010,26(5):5-8.]

[2]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Norwich:TSO (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

[3]庄贵阳,张伟.中国城市化:走好基础设施建设低碳排放之路[J].环境经济杂志,2004,(5):39-43.[Zhuang Guiyang,Zhang Wei.Chinese Urbanization:Seeking for the Lowcarbon Way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J].Environmental Economy,2004,(5):39-43.]

[4]刘宇,匡耀求,黄宁生.穗港城市发展与碳排放[C]//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2006:586-590.[Liu Yu,Kuang Yaoqiu, Huang Ningsheng,Urban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in Guangzhou and Hongkong[C]//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um 2006―2006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6:586-590.]

[5]河北保定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节能与环保,2007,(11):8.[Baoding,Hebei First Launched th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Prijects in China[J].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7,(11):8.]

[6]Gomi Kei,Shimada Kouji,Matsuoka Yuzuru.A Lowcarbon Scenario Creation Method for a Localscale Econo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Kyoto City[J].Energy Policy,2009,(38):4783-4796.

[7]Nader Sam.Paths to a Lowcarbon Economy:the MaSdar Example[J].Energy Procedia,2009,(1):3951-3958.

[8]Nakata Toshihiko,Silva Diego,Rodionov Mikhail.Application of Energy System Models for Designing a Lowcarbon Society[J].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dence,2011,37(4):462-502.

[9]Heiskanen Eva,Johnson Mikael,Robinson Simon,et al.Lowcarbon Communities as a Context for Individual Behavioural Change[J].Energy Pollcy,2010,(38):7586-7595.

[10]Nicholas Stem.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268-277.

[11]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报告[R/OL].[2011-08-01]. . [Wang Wei.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tructing Chongming Dongtan Ecocity: What Is the Scene in the Future? [N/OL]. People’s Daily, 2008-02-21 [2011-08-05]. .]

[35]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0, 20(4): 17-22. [Liu Wenling, Wang Can. Practice and Patterns of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4): 17-22.]

[36]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5): 42-47, 58. [Yuan Xiaoling, Zhong Yunyun. The Practice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a’s Low Carbon City[J]. Urban Studies, 2010, 17(5): 42-47, 58.]

[37]何涛舟,施丹锋.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型”的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2010, (1): 55-57. [He Taozhou, Shi Danfeng. Lowcarbon Cities and Establishment of“Navigator Model”[J]. Shanghai Urban Management, 2010, (1): 55-57.]

[38]种筱娜,侯小娟.建低碳经济示范区珠海有优势: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N/OL].环海特区报,2008-07-22[2011-08-05]. 省略/pic.php?ud-pic=20080722/page_04.jpg&uddate=2008-07-22. [Chong Xiaona, Hou Xiaojuan. Zhuhai is Advantageous to Construct Lowcarbon City: Interview with Pan Jiahua, the Director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OL]. Zhuhai Daily, 2008-07-22[2011-08-05].省略/pic.php?udpic=20080722/page_04.jpg&ud_date=200 8-07-22.]

[39]曾翔.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85-88. [Zeng Xiang.Thinking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and Constucting Lowcarbon City in Wuhan City[J]. 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0, 27(3): 85-88.]

[40]无锡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光伏太阳能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08-09-23) [2011-08-06]. old.wuxi.省略/ba01/c/02/153763.shtml. [Wuxi People’s Government Office. Notification of Implementation Program for Promoting the Use of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in Wuxi City[EB/OL]. (2008-09-23) [2011-08-06]. old.wuxi.省略/ba01/c/02/153763.shtml.]

[41]陈健.北欧低碳城市的奥秘:“隐形”垃圾处理[J].广西城镇学报, 2010, (2): 67. [Chen Jian. Mystery of Lowcarbon City in Northern Europe: “Invisible” Waste Disposal[J].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2010, (2): 67.]

[42]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2): 114-119. [Chen Ying, Pan Jiahua, Zhuang Guiyang. Stern Report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postKyoto Negotiation[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7, 3(2): 114-119.]

[43]毕军,刘凌轩,张炳,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 2009, (11): 13-16. [Bi Jun, Liu Lingxuan, Zhang Bing, et al. Paths and Challenges of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J]. Modem Urban Research, 2009, (11): 13-16.]

[44]连玉明.低碳城市的战略选择与探索[J].城市观察, 2010, (2): 5-18. [Lian Yuming. An Exploration of Strategy Options and Mode of Development for Lowcarbon Cities[J]. Urban Insight, 2010, (2): 5-18.]

[45]陈柳钦.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外实践[J]. 环境经济,2010, (9): 31-37. [Chen Liuqin. Practice of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J]. Environmental Economy, 2010, (9): 31-37.]

[46]邱鹏.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新路径:瑞典经验借鉴及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10): 167-170. [Qiu Peng. Exploring New Paths of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Lesson from the Sweden Experien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 (10): 167-170.]

Reflection on Upsurge of Lowcarbon Cities in China: Status Quo,Problems and Trends

SU Meirong1 CHEN Bin1 CHEN Chen1 YANG Zhifeng1 LIANG Chen2 WANG Jiao3

(1.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Baton Rouge, LA 70803, USA)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has become very an upsurge in China. However, certain issues are still vague and need to be reflected rationally. Five subjects related to lowcarbon citi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1)After interpreting the concept of a lowcarbon cit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lowcarbon economy while multiple objective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iving standard improvement should be balanced. 2)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of a lowcarbon city was summarized for which the criteria has not been clarified yet. 3)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pathways were collected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lowcarbon policy, ecological industry, sustainable energy, green transport and so on, when choosing typical cities such as Baoding, Shanghai, Jilin and Hangzhou as the cases. 4)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urban lowcarbon development level were also analyzed, which implies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5)Moreover, the issues that deserve attention in future were pointed out, e.g., the lowcarbon objective can not replace all the other urban development objectives; different cities with different conditions should take specific measures to construct a lowcarbon city; as a longterm systematic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y needs cooperation of experts from multiple fields and lifecycle tracking and manag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systematic planning, scheme implementation and its effect assessment. It is expected that these ideas will promote smoothl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icator; construction routine

收稿日期:2011-11-05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城市居民 低碳生活意识 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国务院已经要求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碳排放量将持续增长,电力、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四部门排放量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90%以上。�豍而从生产领域入手实施碳减排对我国GDP增长有较大影响,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 GDP损失率越大。�豎因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城市居民生活入手,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以减少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产生温室气体为宗旨的低碳生活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把人和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认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存在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以实践为中介,能动地从事着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和社会活动,形成了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结合的生态经济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人类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只有首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低碳生活意识理论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对一定的教育客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低碳生活观念教育,如:低碳伦理意识教育、低碳法制意识教育、低碳自觉参与意识教育等,以使教育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而使其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转变。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其目的在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与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偏差有关。目前,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非理性的价值观还有较大的市场。在这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的增长,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没有考虑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因此,要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为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创建与低碳生活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个人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变革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人的价值观或社会发展观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的低碳生活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改变传统的高浪费、高透支、极端物质化等 异化消费 的生活方式,代之以低消耗、健康合理、全面协调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使城市居民了解生态的重要价值,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些年来,大气污染、酸雨、沙尘暴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社会破坏自然环境、高能耗的生产模式以及高碳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气候变化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职责,它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参与。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 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城市既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之地。城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力量,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影响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高碳生活方式根源在于人们对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的依赖性的增强,更乐意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将直接制约着我国低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会影响应对气候变暖的历史进程。据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单是在住房(采暖、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汽车、摩托车这几项就可以节约能源2176.3 万t标准煤,占年居民生活行为用能的11.0%(按2002年统计),相当于每年减少1628.8万吨碳的C02排放。因此,我们应该将 低碳生活 的价值理念深植入城市居民的思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节约能源,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2007年,我国成为首个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节能减排计划实现相对碳排放,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提高城市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自觉将低碳意识深入到行动中,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城市居民在践行低碳生活方面的作用,通过示范和宣传获得广泛的公共支持,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重要路径。

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构建 两型社会 的重要途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决议,首次把 两型社会 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两型社会 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正确认识上,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是对我国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增长质量的反思,而环境友好则是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以及生存环境的考虑。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生活作息时要尽量减少所耗用的能量,有效降低碳特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建设 两型社会 ,就是要在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其核心是要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与 两型社会 建设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要求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人类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