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

  •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读图和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掌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并能熟练利用合理的表达方案进行绘制机械产品装配图和零件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传统课程。随着…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教学体系

1.引言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读图和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掌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并能熟练利用合理的表达方案进行绘制机械产品装配图和零件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传统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毕业生机械制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形式已很难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探索新的教改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众多大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本科院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教学过程设置、助学、考核着手,探索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机械制图教学现状

2.1学生素质差异大,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大。就机械类大方向来说,不同的专业学生入学成绩也存在差异,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距较大。因而,教师若按同一标准组织教学,存在一定困难。相比五年前,当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也逐步下降。很多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单纯地追求考试过关,而不潜心研究知识体系,学习缺乏钻研精神。总体来说,课堂学习积极性较以前毕业生明显降低,课堂上容易出现听不懂的状况,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

2.2教师教学活动单一,易缺乏科研经验

目前,许多高校机械制图教学是由专门的制图教研室进行,任课教师长期从事单一的制图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也只是局限于制图教学研究、教材教案编写和课件试题库开发等。这样容易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化,缺少实际设计研究经验。此外,随着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的提高,大量从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直接参与制图教学,这些人缺乏实际专业应用经验,从事教学后也不能有很好的机会在机械学科方向上开展实际设计开发研究,知识构成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不断退化。教师本身教学的单一性使得高校制图教学更偏重于图形投影知识,而不能有效地同机械类学科特点结合在一起。

2.3多媒体教学节奏快,课堂讲解难以深入

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平台化”的本科通识教研模式,许多高校对机械制图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大幅缩减了制图课程的学时。此外,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多,一些高校制图课程都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学生人数众多,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板书和挂图等。为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快速掌握制图理论知识,各高校基本摒弃“挂图+模型+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更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代替传统的挂图,利用丰富的动态直观图像创造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每张幻灯片停留时间较短,授课时省略了边绘图边讲解的过程,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一节课结束,学生只知道几个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根本不懂如何绘制投影图。

2.4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脱节,教学实效性弱化

由于学时的减少,机械制图课程中有关画法几何的内容大量减少。而画法几何是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最后再回到屏幕的逻辑思维方法。减少对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训练,则会减弱学生对空间物体表象的感性认识,削弱学生空间构造能力的发展,最终影响学生基本制图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机械制图教学一般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组合体、机件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轴测图、零件图和装配图。其中,组合体和机件表达方法部分内容较多,重在培养学生画图和读图能力。零件图和装配图部分的内容没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总体来说,机械制图教学内容过于偏重机件的详细画法,即侧重培养学生“画”和“读”技能,而与机械行业具体实践关联性差,使得整个教学与培养机械人才的大方向产生了些许偏离。

2.5课程开设孤立化,学生缺乏相关基础

大多高校在大一开设机械制图课程,此时学生还未进行机械专业的入门课程学习,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没参加金工实习,因此学生对一些常见机械加工方法、工艺结构等实际应用知识缺乏初步认识,从而导致机械制图的整个教学过程难以同产品设计开发、实际应用环节有机整合,削弱了机械制图课程同后续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关联性。等到毕业设计时,学生的绘图能力严重不足,很难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案绘制正确的投影图,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也十分随意。孤立地开设机械制图课程,人为切断该课程同整个机械学科的联系,使得该课程基本没有体现真正的实效性,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制图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教学改革思路

3.1教学体系系统化

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性和基础性非常强,讲授的知识面宽并且设计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与相关课程形成良好的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学习系统。应当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需突出实用性,并有效融合机械相关知识。

将机械制图课程定位于培养设计制图能力,而非单纯的制图技能。在机械制图课程开设之前,可进行金工实习以及机械基础知识入门学习;利用机械制图课程设计,初步将机械制图训练过程与机械设计联系到一起,体现设计制图的思想。并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中,指定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形成以设计—工艺—绘图为主线的课程学习体系,将制图课程的学习深化到后续课程之中,使学生的制图水平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3.2教学设置实用化

以遵循国标规定为前提,进行绘图表达方案讲解,加强设计制图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手工绘图能力的训练。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从如下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

(1)改善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实用性

打破教研室限制,不设置专门的机械制图教研室,改由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专业课教师直接担任机械制图课程。利用专业课教师丰富的实际课题研究经验,避免了制图教学过程的单一性。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研究成果、经验和成功开发案例引入制图教学,从而实现制图教学同实际应用的有机联系,使得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真正脱离传统意义上的读图绘图训练,从而更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改善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适当采用绘图软件增加授课效果。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必须进行实际绘图,逐步细致讲解绘图过程。由于受教室场地、光线、学生人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黑板作图只能对教室前几排的学生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黑板作图耗时费力,影响教学进程。这时,教师可利用二维绘图软件(如AUTOCAD)模拟完成黑板教学,既可保证图形的清晰性,又加快了绘图速度。通过对某些局部的放大显示,保证了图形的良好可读性。此外,可利用三维软件现场建模,及时帮助学生构造形体的空间形状,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化课程设计环节,注重理论学习的创造性培养

延长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时间,将单纯的零件测绘实践改为“测绘+设计”的模式。首先,给出某种产品的部分零件实物,让学生完成零件的测绘;然后,根据测绘数据、依据具体设计装配要求,自主设计个别主要零件;最后,绘制完成整个产品图纸。这种课程设计模式,既训练了学生对卡钳、游标卡尺、量角规等常见测量工具的使用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简单零件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设计制图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完成后,交出成套手绘草图、AUTOCAD电子图稿和全套打印图纸。经过课程设计,学生通过零件的测绘、设计,可熟悉产品出图的全过程,并加强了自身徒手绘图、计算绘图能力。

3.3助学形式网络化

开发网上助学系统,开展网上学习、测试和答疑。校园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地接受远程教学,更好的吸收知识。可利用校园网络优势,研制开发网上助学系统,系统设置学习模块、测试模块、答疑模块。学习模块主要提供教师上课所用的课件和教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配备了相应的例题解析;此外,该模块还链接其他高校制图精品课程网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针对机械类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在训练测试模块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测试习题。系统开辟教师在线答疑专栏,学生通过网上留言或发邮件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同时师生间也可通过BBS论坛交流学习信息。学生可利用该系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情况,选定相应难度的试题,利用系统的二维绘图功能完成解题过程。系统自动对学生输入的答案做出判断,给出学生成绩,并提供正确答案以供参考。

助学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生动、直观、形象、和交互的特点,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能根据情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教师学生互动学习、人机交互的良好教学机制。助学系统的主体框架如下:

图1助学系统框架

3.4测试方法的人性化

制图考试形式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书面测试,而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分段考试,机械制图成绩构成如下:

制图基础考试(40%)+课程设计(30%)+软件知识考试(15%)+平时成绩(15%)=机械制图总成绩(100%)

(1)对于制图基础部分的内容涉及得都是基础知识,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及读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是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评学生的掌握程度。当然,可采用标准化考试模式,即采用考试选题系统,直接让学生上机考试。该部分考试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40%。

(2)设计制图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绘制机械零件图纸及装配图纸的能力。由于该部分内容跟专业结合较紧密,应作为考核的重点。该部分可通过“测绘+设计”课程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整个机械零件图纸绘制过程,既考核了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并考核了学生手工制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该部分以图纸形式提交给教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3)AUTOCAD软件的考核部分可借鉴AUTODESK公司工程师培训要求,采用试题库的形式进行。

考试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每个学生的试题均从试题库随机抽取,题型各不相同。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AUTOCAD软件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AUTOCAD软件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考评则在课程设计中进行。

(4)此外,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多个因素,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该部分占学生总成绩比重的15%。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机械制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在试点班级进行了改革尝试。结果表明,该班级的学生机械制图素质较其他班级有很大的提高。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反馈信息来看,试点班级的学生设计图纸的可读性高,错误率低。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发展的过程,需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成效,文章提出的相关教学改革措施对其他高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溪,李建国.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探讨[J]. 农机化研究,2004,1.

2 卜国平. 《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

3 余明浪. “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和探索[J]. 工程图学学报,2009,5.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先进教学模式 机械制图 教学质量

《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入校后涉足工程领域的第一门课,人们将其称为未来技术人员的启蒙课,也被誉为“工程界的语言”。它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本教研室全体成员几年的努力,分析并总结多年来教学过程中碰到问题,我们将AutoCAD、UG、PRO/E等CAD/CAM/CAE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其绘图技能和计算机绘图速度与质量。改变了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以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为主线,制订实训项目,实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读图实训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减速器测绘综合实训项目,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

3、将教室、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的特点是即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在讲授投影理论部分,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讲授机械图部分时,在课件中,更多利用立体模型、三维动画和三维CAD软件进行演示,以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技能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究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具体内容的讲述过程中,注重空间分析、投影规律、表达特点和方法步骤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思路、解题作图有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式教学法:制图课程的绪论通过拆装减速器在制图实训室进行,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的构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练结合教学法:在学习投影作图基础部分中,教师理论讲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学生动手进行绘图及读图练习,使学生掌握正投影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地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读图、画图能力。

3、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学习机件的表达方法时,通过课堂上大家讨论,方案分析比较,确定最佳表达方案,正确、完整、清晰、简洁地表达机件。

4、任务教学法:在读图实训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机械产品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5、项目教学法:减速器测绘实训项目中,教师布置实训项目,学生制订计划,通过测绘,确定表达方案,完成整套图纸的绘制,实现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机械制图是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模型和挂图的方式,来解决直观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在课件中建立立体模型以帮助学生想象空间形体,也可以采用三维CAD软件进行现场解析机器或部件的装配、拆卸过程的教学手段。

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过程中老师通过挂图教学,是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读组合体视图,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线面的投影特性和基本体的投影特性,有时还要利用捏橡皮泥的方法或利用白萝卜切割制作实物,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对于复杂形体这样就很难了,而教师借助AutoCAD进行建模,不管形体有多复杂,都能方便迅速地制作出三维形体,制作后的形体能清晰表达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各个面、线的实际形状以及各部分的投影关系,还能对局部或整体进行自由缩放,从而使学生看清重点部分或局部细小结构的形状;还可以将形体自由旋转,观察形体在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上的连接关系,用三视图的知识分析形体,然后画出三视图。并将三视图与立体图对比,三视图想象立体图,立体图想象三视图,如此反复,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因为AutoCAD可将二维图形通过“建模”命令生成三维造型,这对刚接触机械制图的学员来讲可增加他们的立体想象能力。在设计过程发现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通过“实体编辑”命令对设计的零件进行修改,可以一直修改到符合设计要求。设计完成可以将三维立体图自动生成三视图并进行尺寸标注。学生还可以利用AutoCAD中图块的功能,把多个三维实体块装配在一起形成装配体,并对装配体进行模拟装配。学生一方面能通过零件模型看到每一个装配体的真实形状,另一方面,通过装配体能看明白各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动力传动路径,从而分析出各个零件在装配体中的作用等。通过在多媒体教室的演示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空间物体的认识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零、部件模型的测绘,提高学生想象与动手同步进行的综合能力。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在制图研究室教师们的引导下,成立了制图协会,该协会完全以学生自我管理,从高年级的学生中,精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并进行强化训练后,组成一支优秀的辅导团队,在课后,帮助新学生更好的学习机械制图和AutoCAD,新学生想不出来图形,通过AutoCAD、UG、PRO/E等CAD/CAM/CAE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画出立体模型。同时高年级的学生也得到了更大的收获,而且制图协会每学期自发组织机械制图大赛和AutoCAD大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的特点,我们分两个学期来完成课程任务,采用的考核方式是:第一学期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再结合成为总成绩;第二学期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计算机绘图占总成绩30%,再结合成为总成绩。

最后通过不断地开发、完善多媒体课件,保证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增大教学信息量,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机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

1引言

物流机械设备是物流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先进的物流技术应用需要依靠物流机械设备才能够实现[1]。因此,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物流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了解常用机械组成的基本知识、原理、特点、结构和应用,熟悉一般的选用和设计计算方法,具有运用标准和手册等技术资料初步分析和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物流机械及其发展趋势,对正确、合理地配置和运用物流机械设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而《物流机械课程设计》作为《物流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了从理论过渡到实际、从基础过渡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物流工程属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按照机械类专业的常规设计题目——减速箱来进行设计的话,本专业的特色体现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难度相对也较大。因此,如何针对学生及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能较好的体现本专业特色,是《物流机械课程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改革所真正需要重视的。

2《物流机械课程设计》的课程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2.1选题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均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2],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物流机械课程设计仍然延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专用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内容为展开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包括电动机选型、减速器设计(包括齿轮设计、轴设计)、轴承、联轴器选型设计等,工作量包括装配图、齿轮、轴类零件工作图、设计计算说明书等,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虽然减速器是一种通用的机械传动装置,在很多机械上均有应用,但其与物流机械结合不够紧密,不能与前期课程充分呼应;且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来说,整个设计周期较短,而难度相对较大,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很难调动。

2.2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针对授课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对先修课程熟练运用的能力不够

物流机械课程设计作为《物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修习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后开设的,紧跟在理论学习之后。按理来说,学生已经学过了理论知识,随即进行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来巩固所学知识,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直观的了解机械设计的方法、步骤等,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从实际课堂效果来说,很多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理解和熟练运用程度并没有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这也导致了课程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不知道应该如何选用和设计计算方法,如何合理运用标准和手册,对标准件和常用件如何选型和计算等,主要表现在不能运用材料力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选型,不能结合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知识对复合载荷的轴强度进行校核等。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在完成初步设计计算后进行绘图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对先修的制图课程的知识已经遗忘了,以至于在机件常用表达方法,齿轮画法等方面很容易出错,突出表现在对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的公差标注掌握的比较差,尤其是齿轮工作图中的各项齿轮公差标注十分欠缺,不能很好的将制图课程与设计课程联系起来。

2.2.2团队协作能力、创新不够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一般上会分2~3人一个小组,不同小组的题目相似,仅参数不同,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在设计过程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但实际教学过程却发现,不同组之间并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预期进行沟通交流,而同组里往往是一个同学设计,其它同学照搬照抄,并没有起到集思广益,提高创新能力的效果。

2.2.3对课程设计的重视度不够

无论是机制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还是物流机械课程设计,其实质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直观加强学生对工程实际应用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工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是许多学生在工作之后才能深刻体会到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不能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课程设计,设计过程出现问题也不能认真思考,积极查找资料妥善解决,而是以应付的态度走走过场。这部分同学即使通过了课程设计,也收效甚微,不能达到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2.2.4照搬照抄现象严重

因为课程设计的内容多为设计专用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如展开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等,而这类设计内容因为多年来在各高校广泛应用的缘故,有现成的课程设计教科书和现成的设计图册。这些本来是为了方便设计过程查阅资料和参考的,但在教学过程却发现,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课程设计的计算部分就是照搬教科书的设计实例,如果设计要求与教科书里的实例稍有出入的话就不知道如何下手;而图纸绘制过程更是照抄设计图册,不求甚解,甚至会出现与计算部分的内容相悖的情况。更不用谈创新了。

2.2.5严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

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①对设计内容的结构和装配工艺认识不足,导致设计过程中比照书本与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几乎不能结合工程实际来进行设计,最终经常会出现零件相互干涉、无法装配、设备不够紧凑等问题。②对设备的加工设备、手段、工艺及能力等缺乏必要的常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技术条件等提出不合理要求③选型误区:不少同学为了保证校核一步通过,盲目提高材料及加工工艺等级,造成材料性能浪费,提高生产成本而不自知。

2.3现有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程设计的考评是按照图纸(50%)+平常成绩(10%)+说明书(20%)+答辩(20%)四部分来综合评定的,兼顾了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图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高(50%),而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则较低(20%)。图纸是整个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其设计和绘制过程可以综合体现设计质量、学生的制图能力等多项内容,但部分学生在图纸绘制过程中不求甚解,出现仿图、图纸与设计计算内容不符等问题。

2.4现有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耗时最多的为设计计算部分和绘图部分。以轴系设计为例,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设计步骤和公式先进行选材,计算最小轴径,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设计,设计完毕后进行强度校核,如果强度校核不符合要求,再回到第一步,重新进行选材、计算后再进行校核,直到校核合格为止,这个重复性计算的过程会耗费大量时间。绘图过程目前仍然多为手工绘图,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手工绘图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绘图的国家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抄袭不便;缺点是与当下主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几乎没有关联,学生也很难通过三维造型等从自己的图纸上发现设计问题。

3改善教学效果的对策与措施

3.1从提高学生兴趣、突出专业特色、结合实际选题入手

从选题的角度来说,不必拘泥于一种思路,可以考虑从多方面来拓展选题内容,如选择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如仓储物流的平面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螺旋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等;选择新的设计题目,如机械式无极变速器等;选题与毕业设计挂钩,与教师的科研题目相结合,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等等。这些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同时确保题目与实际结合紧密,从而使课程设计不再无趣,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3.2从减轻重复性工作量入手

在设计计算过程中,重复性工作量较大,如轴的设计计算过程:如果强度校核不合格,通常的做法是先增加最小轴径,再重复计算轴的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再次进行强度校核,如果强度校核还是不通过,则需要重新选材,重新设计尺寸,再进行强度校核,直至校核通过,这个过程重复性工作量很大,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可以考虑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来简化这个过程。

3.3从增加设计过程直观性与改革成绩评价体系入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改革成绩评价体系相结合)

目前,计算机三维造型十分普遍,而通过三维造型可以直观的了解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因此,通过减轻重复性工作量来减少计算过程工作量,然后增加三维造型模块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将更加有效的提高设计质量。答辩过程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可以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和复习,搞懂设计中的各个细节问题,有效防止抄袭。因此,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造型)来增加设计过程直观性,通过适当的降低说明书编写在总成绩的比例,提高答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来改革成绩评价体系,将三维造型和答辩过程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图纸结合三维造型展示设计成果,教师再针对展示进行提问的模式组织答辩,将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3.4增加样机制作过程

课程设计的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这个问题,通过三维造型可以弥补一部分,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真正转变。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样机制作过程[4],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理论设计转化为实物。学生可以通过三维造型来及早发现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然后通过制作样机过程来了解零件的购买、加工再到装配的整个过程,增加工程实际知识,从而真正体验从无到有,从设计到样品的过程,从而真正的了解机械设计的魅力所在,从学习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4结论

物流机械课程设计是物流工程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了从理论过渡到实际、从基础过渡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改变以往单一的选题、减轻重复性工作量、增加设计过程直观性与改革成绩评价体系以及增加样机制作过程等多种手段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将有助于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牟峰,黎青松,罗建.关于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与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125-126.

[2]吕宝占.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148-150.

[3]唐锐,党玉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学报,2004,(6):112-120.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79-02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是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沟通学生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搞好课程设计,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是从事本课程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从事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使学生受益匪浅。

1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独立进行的一次工程实践。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选题是课程设计内容的关键,教师的选题应尽可能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得到综合体现,同时要保证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改革前,江苏省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分别进行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第4学期开设,内容以机构的运动分析为主;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在第五学期开设,以零件的强度分析和绘制装配图,零件图为主。不论是机械原理还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设计方案都是教师给定的,而且有设计题目的样机,机械原理题目是插齿机插刀系统基本运动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减速器的设计。这样的选题都有一定的依据。插齿机插刀系统的方案设计中涉及连杆机构,凸轮和齿轮等机构,能够很好地反映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参观样机基本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两周的设计过程显得很轻松,真正能够设计不同方案的学生并不多见,这样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而减速器作为传统的设计题目,其零件的选择包括电机、皮带、螺栓、齿轮、轴、轴承、键、销、联轴器、、密封以及箱体等,它的设计结合书本知识最多,而且难度适中,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作为学生机械设计的题目在较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单独进行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对整体机械的认识和系统工程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高,我们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整合为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暂时定为包装机械(包括液体包装机和固体包装机)的设计。设计时间由原来的“两周”加“三周”改为现在的“四周”,设计方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原来不管机械原理还是机械设计均为三人一组,三人的设计题目,已知条件均相同,这样可能会导致三人互相抄袭,而且多年的课设结果也反映出这样安排的弊端;改革后仍为三人一组,但是三人是负责整机的设计,他们之间相互联系而又互不相同。他们必须按照给出的设计任务,商定设计方案,其中一人的不合作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设计,导致方案失败。这样,学生在相互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均可得到相应的锻炼。从总体的工作量来看,原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包括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1#);插刀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的绘制;凸轮的位移线图和对应的凸轮工作图;和编写设计说明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包括装配图的绘制(0#),轴和齿轮的设计,以及编写设计说明书。改革后,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体工作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同一组三人各有侧重,把包装系统分成三部分(输送部分,热封部分,装料部分),每人负责其中一部分的设计,最后要求学生绘制出整个机械系统的机构运动简图(1#),相应的部件图(0#),轴和齿轮(或凸轮)零件图,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经过几轮的尝试后,打算每一组人数增加到6~8人,能够在四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相互分工,做出液体包装机(或固体包装机)的整机设计。

2 改善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2.1 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

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完成一个好的设计,需要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而目前许多课程的学习是孤立的,一门课程考核完成后即告结束。而针对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知识的融合给课程设计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其中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是设计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我们将后者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体的主要阶段,是一个难点。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机械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欠缺的是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思维局限在书本知识上。为此要求学生提出结构设计合理,表达清楚的设计意图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到产品的造型、制造、市场等生命周期,即学生的设计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样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课程设计的全过程都要突出结构设计,鼓励设计新颖结构,以结构合理性和工艺合理性作为评价结构设计部分的主要方面。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最大想象力的空间,在布置任务时,只给出设备能够最后实现的功能,而不规定具体是如何实现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想象和创新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设计能力。

2.2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能够符合工程实际的需要,一般设计的题目尽量选用真题。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设计参数,布置设计任务以后,学生一般参考样图进行绘制,这样思维必然局限于教师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在改革后,学生可以到机械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小型的装置,这样对机器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可以观察机器的运动情况,同时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了两台包装机供学生装拆,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机器的结构,整个机器的组装过程和零部件的形状,立体感强,层次清楚,学生基本能够从视觉角度感知机器内外部的情况。而且,在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从资料收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考虑,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法,这对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注重协作能力的培养

各同学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后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一般以3人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在形成具体的方案时要求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在设计方案基本确定以后,组织一次小组间的讨论,提出每组方案中存在的优缺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协作,又有独立的构思和设计,分组设计带来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形成了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这种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热情,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设计主体的原则。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是每组的一个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关键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掌握每位学生的设计进度。

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最初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师评”,即教师根据图纸的质量和平时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这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师可能只关注图纸的质量和课程设计的进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克服这种不合理性,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作了一定的修改,但原则上还是每位同学均参加答辩,答辩的最后成绩分阶段给出,总共由四部分组成(平时考勤占10%,设计计算部分占20%,草图和最后图纸质量占40%,答辩30%)。经过这样的改革后,发现同学们在设计阶段思维会更加活跃,自主性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由于答辩时面临的是全班同学和老师,准备答辩和答辩的过程对每位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才能从全方位真正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真正锻炼同学们的能力,与课程设计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问题,对策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及近机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基础性、设计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训练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设计能力的重要课程[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为机械类专业学生所设置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规范地进行设计训练,其课程设计环节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 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 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1~2]。加之我校是一所地处多民族地区的具有农林特色的大学,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机械类专业民族学生。民族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又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文化认知差异,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抗压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持续下降[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民族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一些建议,旨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以及为同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基础。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大学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目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机械装置 减速器 作为设计题目,其课程学习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要求学生熟悉减速器的工作原理、各零部件装配关系和箱体类结构设计等知识与技能;(2)着重要求学生掌握齿轮机构、轴、螺栓组件、轴承、键、销等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与选择;(3)要求学生熟练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表和设计资料。其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为期3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学生以5~6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减速器理论设计、计算及一张零件图和一张装配图的绘制。要求与汉族本科培养模式一样,只是工作任务稍有下降。但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文化差异较大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课程教学中不喜欢跟汉族老师交流,对汉语水平的掌握不牢固导致理解和沟通障碍,在理解知识时,先把汉语言翻译为自己的民族语言,由于汉语言与本民族语言之间差异较大,很多情况下的翻译只是表层意思、似是而非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3]。

1.2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高,抗压能力弱

部分学生不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课程设计,对课程设计始终存着应付差事、走走过场的想法;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不够浓厚,缺乏自我设计与创新主动性,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学生之间协同合作的能力较差,加之课程设计时间紧张,工作量大,学生之间自顾不暇,很少或没有交流。在民族班的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课堂纪律差,课下抄作业,对错题视而不见,因缺乏有效学习方法而导致的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等不好的学习习惯,如果不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效果并增加学习的负担,导致自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4]。

1.3学生普遍缺乏工程认知,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少数民族学生对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和装配工艺认识不足,尤其在机械传动装置方面的感性知识更少。在确定减速器整体及零件的结构尺寸、工艺过程和精度要求等方面,只能比照书本与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或不能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来进行设计;在减速器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计算生硬套搬计算公式,照抄设计手册和减速器图册的减速器图样与尺寸;民族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先修课程(工程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掌握不好,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应用工程力学知识进行复合外载荷作用下的轴及轴承的强度校核,不能正确应用工程制图基本知识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学生熟练运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图册)的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根据手册标准选择标准件的具体类型、尺寸和进行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等级的恰当选择。

1.4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

平均每个指导老师指导50名学生,而学生则是过度依赖指导老师,即使在已经进行集体授课的情况下,学生依然排队等候咨询老师,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主动性越来越差,出现教师工作 过饱和 ,学生工作 不饱和 现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授课完成之后,在期末考试前三周进行,而课程设计结束后就直接进入考试周。所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阶段,学生需要一边进行多门课程的考前复习,一边进行课程设计,不少学生难于集中精力认真做课程设计,导致课程设计无法按时完成,设计质量亦无从谈起,甚至出现部分同学牺牲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以保证其它考试课程顺利通过的情况。

2建议采取的措施

2.1充分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培养师生情感,增强自信心

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对事情的看法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及方法与汉族学生不同,如果按照平时对汉族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有出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及其特性。在新疆敏感的大环境下,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时跟他们交流,了解他们所想,积极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语言方面尽量采用口语化教学,通俗易懂的解释,方便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可采用模型+动画+视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停留在 教 与 学 的层面上,而要从心底去爱,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其次,要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信任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学生的优点,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并鼓励、表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或挫折,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和遭受的困难会更多,因此,任课教师在授课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适时进行开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解除心理矛盾。此外,在授课中也要因材施教,少数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个别辅导突破难点、开动思维,激发他们学习课程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2.2课程设计监管过程中做到疏堵并重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懒散、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采取 疏、堵 并重措施,以疏为主。所谓 疏 就是诱导。考虑大学生的可塑性,采用以疏导为主的策略,具体由系里牵头邀请几位已经进行过课程设计且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在校学长及从已从事机械设计相关工作的毕业学长深入到民族学生中间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学习心得和工作经验交流,采用指导教师回避制度。让正在从事毕业设计工作的大四学长们亲身讲述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让刚步入职场的学生结合他们的工作经历,从今后的就业角度介绍课程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避免了学生对指导教师说教的抵触情绪。所谓 堵 就是强制和纪律约束,通过制定和细化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实施,并以实际行动进行实施,实施过程做到公平、公开、公正[5]。

2.3倡导多元评价考核模式,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年以来,我校一直沿用平时成绩+图纸、说明书成绩的总评成绩,该方式对于评定多数汉族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具有一定可行性,且利于缓解教师资源紧张问题,但是一般很少涉及到少数民族生自身特点以及其所学专业特点。为了给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毕业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创新力、实践动手能力,建议采用平时考勤+基础知识考核+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方法。平时考勤主要是指课程设计的纪律情况(是否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他人成果等现象),成绩占总评的10%;基本知识考核主要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为考核内容,成绩占总评的30%;创造能力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提出的改进方案,自主选题新颖程度及难度,成绩占评成绩的20%;动手能力只要是指使用微型加工方法加工课程设计的某一关键零部件的能力,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团队合作主要指每小组为5人,分工如下:1人主要负责设计计算,1人主要负责结构设计,1人主要负责力学知识回顾复习和设计工作的受力分析和校核计算,1人主要负责工程制图和互换性测量与技术基础知识的回顾复习和后期装配图零件图的绘制,尺寸、公差、粗糙度,装配代号的选取和标注,最后1人负责设计中可能用到的所有零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动画、二维、三维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收集,并熟练掌握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国标等手册的查找方法。五人中每一人要给其余四人讲授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力求使别的同学听的清楚明白,小组成绩实行先取组内平均成绩,再根据组内成员个人表现进行适当的加减分,该项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2.4改革教学模式,组建高效教学团队,课程设计融入理论教学

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由指导老师 一肩挑 教学模式改为 指导老师+制图老师+力学老师 组合教学模式。指导老师负责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把控,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以便于其它老师适时地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确保指导效果。抛弃 多年一题 的现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依据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难度,给出几个方向,允许学生自由选题,保留减速器设计题目,并增加了摩托车发动机设计和步进式推钢机设计两个题目,负责课程设计的专业教师团队定期进行集体 会诊 ,不断补充修正,获得最佳效果。实行分散式课程设计教学,从而将课程设计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授课开始阶段,把课程设计的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而后进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在完成带传动章节学习后,计算带传动的结构参数。在完成齿轮传动章节学习后,计算结构中各齿轮的结构参数和进行校核。在完成轴和轴承的章节学习后,确定轴的具体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受力分析和校核计算,对轴承进行选择、受力分析和校核。这样,到了课程设计阶段,分析计算部分工作基本完成,在后续课程设计中主要完成轴和齿轮零件图的绘制及箱体的设计和装配图的绘制。调整课程设计时间,将之前16~18周进行的课程设计调整到理论课结束即13~15周进行,这样不影响学生后期的期末考试复习,加上之前进行了分散式课程设计,使学生的总体课程设计时间增加,后期的集中课程设计时间就相对充裕,在条件和时间允许情况下,还可进行微型加工,以进一步锻炼民族学生的动手能力且课程设计的质量得到了保证[6~7]。

3结语

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其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针对少数民族生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四点建议:(1)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殊性,培养师生感情;(2)疏堵结合,切实加强过程监控,保障正常教学秩序;(3)建立多元评价考核模式,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4)改革教学模式,组建高效教学团队,将课程设计融入理论教学。本文为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借鉴,对构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提供必要的前期基础,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勇,雷福祥,范修文,等.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的新教学式探索[J].新疆农机化,2015(6):42~45.

[2]刘贺平,罗阿妮,杨恩霞,等.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融入课教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6):51~52.

[3]李俊伟,魏敏,王卫兵,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27~129.

[4]胡爱萍,陈爱莲,邹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6):48~49.

[5]范雪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多理念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9):69~70.

[6]莫海军,黄华梁,徐忠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9(7):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