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精选5篇)

  •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实施过程 酝酿――明确方向,提高认识水平。子曰:三思而后行。我们聘请专家,召开家委会、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汇总老师、学生、家长、专家多方的智慧,多次深入讨论“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怎样的评价”。专家们认为,不能仅仅关注评价结果,还应注重…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精选5篇)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范文第1篇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学生成长手册》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三大类课程的学业成绩,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

依托《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这一教育改革大背景,我们在“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智慧地成长”办学目标的引领下,结合《学生成长手册》中校本化的实施空间,凝聚老师、学生、家长各方智慧,创编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年轮评价手册》,期望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关注评价过程,从注重结果走向注重过程,从知识成绩走向习惯、兴趣、能力……培养“乐学、会学、学好”的智慧学生。

实施过程

酝酿――明确方向,提高认识水平。子曰:三思而后行。我们聘请专家,召开家委会、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汇总老师、学生、家长、专家多方的智慧,多次深入讨论“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怎样的评价”。专家们认为,不能仅仅关注评价结果,还应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家长们认为,孩子需要多多阅读,应该设立专门的针对阅读的评价;老师们认为,少先队的争章活动和日常开展的德育活动等,也应及时给予评价;学生们希望,学校的评价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深入酝酿的过程中,我们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明确了目标。

我们组织了为这一评价手册命名的活动,其中,“智慧年轮”这个名称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我们把每一个刚入学的学生看成一颗颗有待成长的智慧种子,把他们的成长看成一棵棵小树茁壮成长的过程。树的年轮,一圈就代表一年,“智慧年轮”则用科学、全面的评价为孩子留下每一年的成长足迹,记录着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而且,我们还有一门名为“智慧树”的校本课程,两者可以说是相生相应。

起步――群策群力,构建评价体系。定下“智慧年轮”这一名称之后,我们成立了评价手册创编工作项目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统领、规划创编工作的人力安排、时间统筹、经费保障等工作。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小树的成长规律,全校老师被分成“智慧豆、智慧芽、智慧苗、智慧花、智慧果”五个项目组,根据德育要求、校本特点、学生成长规律,讨论评价手册的具体板块,细化各板块的指标要求。在领导小组的整合和梳理下,确定每个项目组的评价板块,突破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见下表)。

明确了每个项目的评价板块后,接下来对性、适切性、条理性、可操作性出发,展开就是细化每个板块的评价指标与操作方案。热烈的讨论。例如,阅读章中“充满阅读家长、专家与项目组成员在一起,从关注针热情”这一评价要求,就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提高:一年级要求每天阅读15分钟,每月至少去阅览室借阅两次,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3本;三年级则求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月至少去阅览室借阅三次,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5本;到了五年级就要求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45分钟,每月至少去阅览室借阅四次,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6本。在同一年级段,又有三星、四星、五星不同级别的指标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实施――全员参与,启动评价项目。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评价手册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家长的支持。于是,大队部、德育室、年级组联手营造着氛围,红领巾广播、校班会、升旗仪式、家长学校、家校互动网,广泛宣传实施《智慧年轮评价手册》的目的,使其深入人心。

在《智慧年轮评价手册》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落实“五个关注”,即关注每一天的变化,关注每一次的参与,关注每一次的亮相,关注每一次的进步,关注每一次的积累……具体到学生的阅读,“五个关注”分别为关注每一次的借书情况,关注每一次读书小报的制作,关注每一份阅读摘记卡的完成,关注每一次读书心得的撰写,关注每一次读书漂流活动的参与。

《智慧年轮评价手册》实施一个周期后,我们将针对评价手册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召开学生座谈,不断完善《智慧年轮评价手册》。

改革创新点和突破点

以生为本,丰富健康成长的内涵。《智慧年轮评价手册》的创编与实施,关注的是童年的丰富与精彩,指向的是让孩子们通过生动、完整、多元的学习经历,积累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方法,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全方位的准备,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丰富与延伸,是学校校本课程的拓展与完善。

结合学校“智慧树”课程的开展,实施《智慧年轮评价手册》,产生系列“二师附小之星”,如阅读星、音乐星、运动星等。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了“智慧年轮”的保驾护航,更添活力。

有效整合,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智慧年轮评价手册》依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的校训,整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校本德育教材相关要求,结合各年段学生特点和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落脚点,每个年段又有不同的评价侧重点,让每个孩子体验进步,感受成长的快乐,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位一体,展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智慧年轮评价手册》评价体系的多元在于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平台、评价策略的多元。

《智慧年轮评价手册》关注三位一体的评价合作,除各科老师,参与评价的还有学生、家长,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充分得以体现,让家长成为学校管理的监督者、参与者、策划者,采用口头、书面、绘画、交流、小报等多样化评价平台,关注日常学习、各项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做好相关案例记录,使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发展和收获的快乐。

全面、丰富的评价内容,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这样的评价激发了孩子的热情,点燃了孩子的智慧。

点评

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校长、特级校长 王克坚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范文第2篇

一、聚焦德育新课标的核心价值

主题班会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起,我们每一年的德育工作重头戏,就是坚持举办全市20个区县共同参与的主题班会课赛课活动,推动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的开展。借助德育新课标,成都市制定了“主题班会课评价标准”(见下表),我们在6个项目的设置和评价内容的确立上,准确地体现了德育新课标的核心价值。

7年来,我市主题班会课成绩斐然,加深了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成长为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先后出版了《我参与、我体验、我快乐――优秀主题班会课活动方案》《创新产生活力,活动促进发展――成都市中学主题班会课活动总结》等书籍,为新课程理念下德育课程的拓展与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加强多维角度的高度融合

1.“三好”与“新三好”评选相结合。进一步探索“新三好”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的导向,促进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的文明礼仪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基础道德规范,让每一个孩子享有成功和自信,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2002年3月,成都市教育局出台了《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提出学生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家做好孩子的“新三好”要求,并在试点基础上,于2005年在全市广泛推行了争创“新三好”活动,2006年将“新三好”列为成都市中学生评选“三好”生的前置条件。2011年又进一步开展成都市中小学生“争创新三好・十星评选”活动,通过在中小学生中树立一批道德先进典型,让广大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范文第3篇

一、 成立了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

二、 开发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式

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三、开辟研究渠道,营造研究氛围

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正确把握角色,转变学习方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配合全市课改样本校的调研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这一方面上。我校三、四、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 学生发展性评价 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 小学生综合实践评价手册 。注意运用 自评 、 他评 、 集体评 、 再评 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通过使用手册与未使用手册两种班级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手册非常适用于中年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同学用评价手册已显示不出太大的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同学的活动评价是否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电脑进行,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五、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 兴趣课 、 自然课 、 制作课 等,我们如何使学生 综合 运用相关知识,加强 实践 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 活动 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范文第4篇

面向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强调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学习,翻转课堂的引入使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品质的实践性知识学习成为可能。基于对翻转课堂的理解,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了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翻转教学模型,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又对翻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翻转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手册;学习资源包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3―0061―06

一、公共课顽疾:学习结果难以迁移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员,一直是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课程,甚至是唯一一门涉及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课程。在21世纪数字化学习时代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却并不乐观,2011-2012年我们对全国四所院校四年级实习生所做的调查表明[1]:

第一,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显得单一。在通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方面,师范生主要将其作为传递知识的图片展示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和实验演示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还没能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师范生对学科专用工具,如物理学科中的数据挖掘器、数学学科中的几何画板、化学学科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虚拟实验软件等的应用尚不充分,甚至从未想过在教学中应用此类工具,无法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产生交集。

第二,师范生不能运用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对教学进行准备。师范生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和教学重难点的筛选往往是出于对教学内容本身的考虑,而非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师范生往往比较注重对知识点和教师活动的设计,而对学生活动与学习资源的设计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在媒体资源的选用上,师范生往往只考虑媒体资源本身的优势,却忽略了媒体资源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适切性。

显然,师范生在跨出校门之前还没有在教育技术能力上做好充分准备。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实习生对实习学校文化的适应因素,也有师范生自身持有的学科文化的制约因素[2],当然也包括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迁移的因素。而且,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能力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师范生即将跨出大学校门时却回忆不出“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究竟讲了什么[3],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我们的确应该深刻地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究竟应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做好哪些准备?师范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期间究竟应该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

二、新技术契机:解困“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的实施难题

反思多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始终没有解决教育技术意识在师范生头脑中的确立以及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在师范生教学实践中的调用的问题。这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的脱节、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割裂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术与学科的割裂都是课程设计者对教育技术知识性质认识偏差造成的,他们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知识其实是一种带有动态性、情境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复杂知识,对它的运用需要教师以充分认识技术特性和深刻理解教育系统为前提条件[4]。教育技术知识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习并非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可以完成的。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需以问题为中心,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与反思中不断形成与发展教育技术信念。教育技术公共课需为师范生建立学科教育技术问题情境,促使师范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5]。在师范生还不具备学科教学实践的前提下,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要在具有学习脚手架的环境中,以体验学习、设计学习、案例学习为主,主要体现在师范生在课堂中对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应用。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基于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课程设计成为一种可能。翻转课堂最显著的特点是重新建构了学习的过程,将传统课堂翻转为“课前学习”与“课堂研究”紧密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6][7]。这样的颠倒对于笔者所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意义重大,尤其表现为:

(一)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

根据对在校师范生的调查结果,自2013年末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幅缩减了教师教育课程系列的课时,从原来的18周直接减为9周,这意味着原本36学时的学习时间只剩下18学时。课时50%的缩小意味着教师课堂讲授与系统总结的时间严重不足,学生在课上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与互动时间大幅缩水,这对于原本打算基于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课程改革着实是个致命性的打击。

翻转课堂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把逻辑性较强、概念清晰、结构良好的内容讲授从传统的课上移至翻转后的课下学习,这就使得在不减少基础知识容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学习时间成为一种可能,尤其对解决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充分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当将这些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发放给学生后,学生也可以实现自定步调学习。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充分认识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基础上,我们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与学习评价在课程设计上做了重大改革。教育技术新课程的设计尤为强调学生在学科教育技术应用情境中对教育问题、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价问题、研究问题和教师发展问题的解决,它改变了传统上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与学方式,避免将“教育技术”公共课变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高级研修班。目的是解决以往学生学会了技术,却不能领会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的问题。这样的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以解决真实的问题,翻转课堂恰好能满足这样的课程需求。它可以使学生的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过程与技术工具操作的学习前置,将技术在教育、学习、教学、评价、研究和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方式和意义价值的研讨放在课堂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于教育技术理论、方法与策略的对话可以变得更为深入和充分,学生对教育技术意识的形成和教育技术方法的内化成为一种可能,学习品质也将得到很大提高。

三、尝试翻转:设计与试行

“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

根据对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认识,结合在2011-2012年全国三所本科师范院校学生的调查结果与研究结论[8],我们设计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配套开发了学生“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2013-2014学年首先在F大学的M学院对2011级思政教育专业的80名师范生试行了新课程。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主题设计

师范生阶段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是“拓宽视野、提高意识、强化教师作为教导者阶段的学科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只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介型核心课程之一,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师范生对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学科教学实践首先建立“教育技术信念”。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六个学习主题,分别为 “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和“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翻转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

在新课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然而,对于这样一群还没有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在没有脚手架的前提下,问题解决是难以完成的。而且翻转学习又把知识学习过程放在课堂之外,对学习支持系统设计有极高要求。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翻转学习中我们着重对学习材料筛选、组织和呈现方式设计,为每一个学习主题开发了包括“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在内的翻转学习资源。

1.“学习手册”的开发

“学习手册”是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架,它由“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三部分构成,以任务驱动方式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析活动”设计是让学生经历教育技术真实案例的解析过程,内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升教育技术意识。“设计实践”设计是让学生经历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体会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创造性,感受技术在教学、评价与研究中的应用方式。“技术体验”的设计是让学生体验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评价工具、研究工具和反思工具的使用,拓宽学生的教育技术视野。以“技术与教学”这个学习主题为例,在“学习手册”的“研析活动”阶段,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技术运用解析表,辅助学生建立技术与教学之间关系的认知。

图1 “学习手册”中“研析活动”设计示例

2.“学习资源包”的开发

“学习资源包”是学生在课外完成“学习手册”中各项任务的完整学习支持系统,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呈现以微课视频和文本化资源为主。其中,“理论学习资源”主要涉及六个学习主题的若干核心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如技术与教育主题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发展史等;“教育技术案例”主要涉及六个学习主题的真实教育教学案例;“技术使用指南”主要涉及“学习手册”中“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环节中关于技术的基本应用、整合应用和创新应用的操作指导,如技术与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和时间线工具(用于表达教育技术发展史)、技术与学习主题的智能辅导系统、教育游戏、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百会在线等。“技术使用指南”有别于一般的“工具书”,“技术使用指南”开发的目的是引导师范生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技术,而不是单纯地学会操纵技术。在“技术使用指南”中,我们对资源设计遵循如图2所示的过程,学生在翻转课堂之前初步领会技术应用的意义与作用方式,学会技术使用的基本操作。

图2 “技术使用指南”的指导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翻转教学“二阶三步”模型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翻转教学模型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如图3所示。其中两个阶段是指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这两个阶段;三个步骤是指课程设计阶段的课前准备、课程实施阶段的课外自学和课程实施阶段的课内导学。

第一个阶段是课前教师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学习手册”、开发“学习资源包”,并将这些内容放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手册”的设计主要围绕学习内容的筛选和学习任务的组织展开,“学习资源包”的开发主要涉及学习资料的整理、案例的改编和微课视频的录制。第二个阶段是翻转教学的实施阶段,主要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是学生在课外根据“学习资源包”的辅助,自主完成“学习手册”上的各项学习任务。学生必须在截止日期之前观看视频,学习资料,并在平台的论坛模块完成学习任务,反馈学习疑点或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则时刻通过平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指导,并收集学习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学习难点;第二是学生带着“学习手册”完成过程中的疑惑或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或问题组织全班讨论、示范讲解,并根据任务类别,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或模拟教学,完成学习内化。以“技术与教学”学习主题的设计实践任务为例,在课堂学习时间内,教师根据学生课外完成任务的情况,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案例,让设计者进行模拟教学。其余学生则对这些案例的适切性和过程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最后,教师根据课前搜集的学生学习难点和疑点,结合课内模拟教学的问题进行课堂总结,并指导学生修改课前设计的作品。

图3 “二阶三步”翻转教学模型示意图

(四)翻转教学注意事项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 课程学习的时间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时刻激发和保持其动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我们主要依靠“学习手册”中各项学习任务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在设计上始终保持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② 课程学习尤其依赖于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教师需要首先明确学生处于何种信息技术水平,学生在接触课程时首先需要熟悉网络平台的基本操作。我们在第一次课中并不直接涉及课程内容本身,而是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水平和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测验,并在测验后组织学生熟悉网络平台,建立个人学习账号;③ 课程对教师的工作量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提前一个星期将设计好的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上传至平台;④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信息素养要求和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微课设计与制作技术。

四、检视结果:“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教学评价

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改革仍在继续,目前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是基于第一轮设计研究的结果,这一轮设计研究仍处于预研究阶段。为了获得学生对这种课程改革的认可度的评价,我们选取2013-2014学年选修这门课程的2011级思想品德专业师范生作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个专业共80名学生进行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9份。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可这次的课程改革,对以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为主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但还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问卷结果表明,87.7%的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角色,还能掌握教育中技术的应用(方法);86.3%的学生认为会在教学或学习中经常使用课上接触过的各种技术。学生在学习后对信息化教学一般性知识了解有了显著提高(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平均值\&人数\&标准差\&标准误\&Sig.\&Pair 1\&学习前\&2.0886\&79\&.45825\&.05156\&.003\& \&学习后\&3.2785\&79\&.59779\&.06726\&]

(二)学生对课程学习方式的评价

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表现为还不太习惯:41.3%的学生态度中立,仅有42.5%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基本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表2所示)。但是表3的结果却有81.2%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值得其他课程借鉴。这说明虽然多数学生还不能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但他们却认同这种学习方式。

表2 学生对课程学习方式的习惯程度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完全同意\&4\&5.0\&5.1\&5.1\& \&不同意\&8\&10.0\&10.1\&15.2\& \&中立\&33\&41.3\&41.8\&57.0\& \&同意\&34\&42.5\&43.0\&100.0\& \&Total\&79\&98.8\&100.0\& \&Missing\&System\&1\&1.3\& \& \&Total\&80\&100.0\& \& \&]

表3 学生对课程学习方式是否值得其他课程借鉴的看法

[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中立\&15\&18.8\&18.8\&18.8\& \&完全同意\&15\&18.8\&18.8\&37.5\& \&同意\&50\&62.5\&62.5\&100.0\& \&Total\&80\&100.0\&100.0\& \&]

通过调查得知,虽然多数学生认可了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还不能适应,68.8%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比他们预期的要沉重许多。

(三)学生对课程学习资源的满意度

学生对我们在课程中为其设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尤其喜欢“技术使用指南”。学生对课程总体的评价与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4所示),学生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结果对其课程总体评价结果产生显著差异。此外,问卷结果还表明对技术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特别需要“技术使用指南”的帮助。

表4 “技术使用指南”的满意度结果对课程总体评价的影响

[“技术使用指南”满意度\&频次\&平均值\&方差\&最小值\&最大值\&F\&Sig.\&对大部分内容都不满意,只对一小部分感兴趣\&3.00 \&2.67 \&0.58 \&2.00 \&3.00 \&5.15 \&0.01* \&大部分还可以,但不满意其中一小部分内容\&43.00 \&3.47 \&0.67 \&2.00 \&5.00 \&基本上全部内容都能够令我满意\&34.00 \&3.85 \&0.82 \&2.00 \&5.00 \&Total\&80.00\&3.60 \&0.77 \&2.00 \&5.00 \& \& \&]

五、结语与反思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之初,我们从数字化学习时代教师能力需求角度,以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认识为前提,对课程内容选取、结构组织和活动安排老师做了规划,但还没能清晰、完整地在头脑中勾勒出有关学生学习过程设计的线条,这给我们实施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教学课时无法保证,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由于面向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求课堂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课堂中不再是教师系统的讲授,而是学生基于问题的自主或同伴合作学习,学生在不具备系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2课时的内容至少需要花费4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其次,学生对问题的研讨无法深入。同样受到学生基础知识的限制,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于教育技术实践问题的讨论和教育技术案例的研究往往难以深入,造成教师很多时候替代了学生的主动思考。

2012年前后在国内悄然兴起的翻转课堂热潮重燃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希望,我们试着把翻转课堂引入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翻转教学无形中延长了课程学习的时间,解决了课时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由于翻转课堂特别强调课前对微课视频的利用,因此也可以弥补学生课前知识基础匮乏的缺陷。经过对翻转课堂的行动与反思,我们认为翻转教学的课前准备绝不仅仅是微课视频的设计与制作。翻转教学的设计仍不失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创造性。系统性表现在翻转的教学需要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内学习活动的有效衔接,尤其是确立微课在翻转教学中的定位。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微课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视频,学生更喜欢的是“技术操作指南”中的技术示范类视频。这两类微课视频基于翻转教学的目标有着不同的应用时机,理论知识微视频主要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而技术示范类微视频则一方面用于课外自学;另一方面则用于课内学习辅助。当学生在修改作品时,技术示范类微视频往往更能发挥视频的重现功能。完整性表现在翻转教学设计不等同于微课设计,它仍然应该是完整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资源设计。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既包括对“学习手册”中任务设计,又包括“学习资源包”中资源与工具设计,也包括课内研讨、示范与展示活动设计。创造性作为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类属于设计活动范畴的翻转课堂设计自然继承了这一属性。

此外,在“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中试行翻转教学,也让我们体会到翻转教学实际上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自我导向、自定步调和自我监控特征的课外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存在根本差异。学生即使在情感上接受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但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适应。正如我们课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也希望其他课程能够借鉴翻转学习,但是在翻转学习面前,学生还是表现出了畏难情绪。与接受学习相比,不断地完成连续性的任务被学生认为是“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从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相应的,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而言,教师的障碍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在于学习任务设计与课内学习活动组织。事实上,在翻转课堂试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感到最难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在翻转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参与度。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会更加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3][4] 杨宁.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 杨宁,包正委,董玉琦.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探析――基于四年级师范类实习生的深度访谈[J]. 电化教育研究,2014,(5):103-107.

[5] 杨宁. 面向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教育技术共同课设计与实施[R].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交流材料(2014).

[6]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 N. Hamdan, P. McKnight, etc. A review of flipped learning[EB/OL]. http:///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1/LitReview_FlippedLearning.pdf.

[8] 杨宁,包正委,董玉琦.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要素及路径分析[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86-191.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士;考核和鉴定手册;临床带教;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07-02

试用期护士是指通过应聘方式到医院准备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但还未能独立胜任护理工作岗位的护理人员。[1]我院是一家民营医院,如何高效、快捷的进行护理教育培训,使试用期护士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培养临床护理中坚力量奠定基础,已成为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为此在带教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试用期护士考核和鉴定手册》应用于临床带教,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带教对象 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共招聘新护士25名, 其中大专学历22名、中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1名;男护士1名,女护士24名。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8岁。

1.2方法

1.2.1 设计思路 在对试用期护士的岗前培训中,我们采取院科两级的培训方式。护理部层面的培训着重于各科适用的基础理论知识、核心制度、护理病历书写、护士礼仪、护患沟通、日常护理技能、急救护理技能等的培训。此外,着眼于科室层面带教方式的改革,开院至2012年,沿用以往常规的带教模式,对试用期护士的培训有固定的带教老师和框架性各专科的带教内容,但带教的期限不够明确,教授与考核的内容不够细化,2012年底开始,我院根据新入职护士试用2个月定科室的决策,护理部设计了2个月为时限的专科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试用期护士考核和鉴定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1.2.2 试用期护士培训及鉴定手册的涵盖内容 该手册包括:护士基本资料栏、培训目标、前1个月专业能力培训评分表、后1个月专业能力培训评分表、周小结、月评价、定科评价表七个方面。

1.2.2.1试用期护士个人资料栏 个人细化填写姓名、出生年月、地址、联系方式(含亲属)、特长、毕业学校、所获得的荣誉、资质等基本信息,便于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对新护士进行全面了解。

1.2.2.2 试用期护士培训目标 目标:①培养新入职护士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②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③熟悉科室各班岗位职责;④掌握科室一般护理工作流程;⑤熟悉工作物品摆放的位置;⑥熟悉科室各类仪器的操作使用;⑦掌握科室常见的护理技术;⑧掌握科室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⑨熟悉专科急救知识技能;⑩提供患者整体性的护理。同时阐述培训的方法、专业能力评分与考核的方法。

1.2.2.3 阶段专业能力培训及评分表 护理部、护士长与带教老师结合专科和培训对象的特点设计了六大模块(主要含:病室常规、护理表单、常用护理技术、常用药物消毒剂的使用管理、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专科业务理论技能),180个左右的细化培训项目。设身处地地从新入职护士的角度出发:细到科室工作同事的认识、一件物品的摆放位置、一张张护理表单的熟悉等都逐一列为培训和考核评分的项目,记录培训考核时间,体现培训进度,由带教老师和试用期护士共同完成。

1.2.2.4周小结 对照阶段专业能力培训评分表进行周计划的设定和学习情况小结,由带教老师和试用期护士共同探讨、协商完成。

1.2.2.5月评价 对上月学习情况的评价和下一步学习的需求。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对试用期护士的评价三个方面。由护士长、带教老师、试用期护士共同完成。

1.2.2.6 定科评价表 试用期护士入职2月,以2个月为试用期的带教结束所进行的总结评价。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对试用期护士的评价三个方面。

1.2.3 实施细则 在2个月的培训阶段,护理部统一设定为两个时段来完成。

1.2.3.1 前1个月 试用期护士入职的前1个月,本期要完成的专业能力培训项目占总项目的70%,实行一对一专人的带教方式。前期带教的主要目标是使新入职护士尽快熟悉医院及科室环境,熟悉医院及科室主要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了解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掌握本科室的常见病护理常规,掌握本科室常用药物的使用,能胜任本科室常见的基本技能操作项目。

1.2.3.2 后1个月 为护士入职的第2个月,该阶段护士已基本熟悉本科室的工作流程和各班次工作内容,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护理操作技能和基础护理工作。科室开始实行跟岗位带教。此阶段的护士开始尝试跟不同的带教老师上不同的班次或接受不同的专业能力训练。更多地接受专科岗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独立承担各班岗位职责打下基础。

1.2.4 培训方法和评价标准 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培训方法分为:院级讲课、科级小讲课、一对一传授、自学四种形式。每一个学习项目的完成都有带教老师或护士长的考核评分,项目评分分四个层次:完全掌握(90-100%)3分,基本掌握(60-80%)2分,初步了解(30%-50%)1分,完全不会0分。

2 结果

类比2010年到2011年同期试用期护士的带教工作,首先依据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短式量表调查,带教双方对职业需求的满意度提升7.16%(特别是对于工作的认同感、团体归属感、工作自方面);其次,以往的带教模式下2012年新护士经过二个月的试用期培训,录用率为92%,2013年新护士的录用率为100%,新护士定科合格率提升了8%;再者,新护士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程度明显提高。

3 体会

3.1 《手册》使新护士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能自主评估学习进程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缩短了新护士进入临床的被动与陌生时期,保证了临床教学质量。[2]激发新护士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新护士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由浅入深的教学培训,加快了新护士的成长。

3.2《手册》使带教老师更加明确了带教的目标和任务,全新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相长 目标明确的带教方式,既发挥了新护士的主体作用,也彰显了带教老师的主导作用。全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3]采取结合临床及自身的综合评价方式,提高了新护士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临床带教老师在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同时,势必提前做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再学习与深入研究,带教双方在教学探讨、沟通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3.3 密切了带教双方的关系,增强新护士对集体的归属感 新护士入临床即有专门的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和新护士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让新护士减少了对新环境的恐惧与焦虑,能更快地融入集体的怀抱。

3.4 《手册》是护士职业生涯管理的组成部分 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是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中,根据专业发展和需要,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定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引导护士认识自我、正视专业、计划未来,有利于护士的专业生涯发展与专业成长[4]。

4 小结

通过《试用期护士考核和鉴定手册》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我们还体会到在临床带教中还应重视试用期新护士临床带教管理中的特殊性,因人施教。新护士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医院,他们在临床经历、护理经验方面差别较大,故带教老师很难按事先设计好的带教计划进行带教,带教管理中要重视这种特殊性,注重因人施教[5]。

参考文献:

[1] 郝婷婷,闫翠萍,麻思理.浅谈新护士临床带教工作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5(8):504-505.

[2] 尹安春,张新宇,姜丽华等.“示教病房”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4):75-77.

[3] 张海燕,魏彦妹,周锦.重视细节管理 持续改进实习教学质量.中国护理管理,2008,8(1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