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实习自我总结(精选5篇)

  • 旅游管理实习自我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要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要有一个过程。从总体看大体有五类:一是经济系列,如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二是文化系列,如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学等;三是管理系列,如饭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

旅游管理实习自我总结(精选5篇)

旅游管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业,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必须一方面学习和大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必须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和相关指示精神,共同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本文拟就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有关根本性的原则、思路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1.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要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要有一个过程。从总体看大体有五类:一是经济系列,如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二是文化系列,如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学等;三是管理系列,如饭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交通管理、财务管理和旅游法规等;四是技巧系列,如导游、餐饮服务技术等;五是工程系列,如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和饭店工程设备等。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面临以下任务:

1.1. 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延式发展。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从70年代末设立第一所高等专业学校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66所,其中本科院校13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5822人。这之中,旅游管理专业(以饭店管理为主)学生大约占75%左右。因此,今年国家教育部已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今后限制性扩大发展的专业之一。今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应该说,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条件。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很艰巨。这一方面与我国管理类专业相对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时间最短,该专业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又是最复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相应的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招生和分配等问题都需要旅游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努力,并使之得以完善,从而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

1.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行业所具有的服务性、涉外性、实践性、标准化性、操作技能和管理的规范性的特点,显然,旅游管理专业也就具有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是影响该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关系问题等。

2.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原则

通过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和技能要求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在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需要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和技能培训的内容之多,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无法比拟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

2.1.体现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于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和旅游行政管理)的管理专业。因此,旅游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其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最近,教育部新正式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设定在作为一级学科的管理学学科下属独立的二级专业学科也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

体现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要求科学处理和协调专业的“管理学”共性特征与旅游业个性特征的关系。充分体现管理学专业特征实际上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特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突出专业的管理学特征,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和缺乏规范性、标准性的现状。

2.2.增强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特点。旅游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类专业的共性外,又具有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专业的应用性特征要求专业毕业生除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旅游服务企业是“全员服务”和“全员面对顾客”的特殊行业,要求各类从业人员必须从最基层做起,这也是以饭店管理为典型代表的旅游管理人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和突出旅游管理的应用性专业特点是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性的操作技能不仅指业务服务操作技能,也包括管理操作技能。

2.3.强基础、优结构。正确处理和协调旅游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管理学专业的共性和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之间矛盾的根本思路,就是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以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为保证,从结构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只有强化基础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只有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道路,才能保证在现有学制和教学条件下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任何一种专业学科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等,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也不例外。现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管之见。

3.1.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获得旅游管理基本训练,既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旅游业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旅游业专门服务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参谋咨询和研究工作。

3.2.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的教育模式,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为: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以终生教育为指导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单双学位(本科)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3.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3.1.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定位为“学习型知识结构”。学习型知识结构首先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优化;其次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终生教育”的观念,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毕业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新知识内容、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以增强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适应能力。学习型知识结构以外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体系为基础,突出以管理学和经济学(旅游)为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以旅游和饭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贯穿4年的人文社科知识教育,从而构成“宽基础、开放型和重结构”的学习型知识结构。

3.3.2.能力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确定为“适应型能力结构”。所谓适应型能力结构的总体特征为‘专业毕业生以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保证,具备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或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提高、能力结构完善的能力”。因为任何教育模式都无法预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我们只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也是“宽基础、重素质’教育思想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3.3.3.素质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结构定位为“综合型素质结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环境、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专业都应更强调素质教育。素质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和体现的重要潜质,是一种潜在和隐型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是一种有重点的全面的综合型素质结构。其中主要包括:思想品质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管理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4.课程模块体系

为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总量和分布结构、课程时间计划、教材建设、教辅材料、课程教学过程、考试方法、试题库、课程教学质量监督等内容进行。课程体系必须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数、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课时数比例结构以及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体系又必须建立自身的体系结构。为保证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根据各门课程在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同,分为院级重点课程、系级重点课程、专业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于我国的相关高等院校来说,任务很艰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探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国际规范接轨,借助教育部专业学科调整的机会,走出一条新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 徐刚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副主任,副教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梁文兰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办公室主任,讲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旅游管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认同;旅游管理;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2.010

一般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对所学专业认可与接受,学习者愿意主动学习,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1]。就业不尽人意、专业门槛低、专业口碑不佳、专业报考率较低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的专业认同。甚至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最难就业榜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也位列其中。

虽然旅游就业形势尴尬,但旅游现实发展却如火如荼。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全年国际旅游收入569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16%、16.3%。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4.8%。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惠及民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逐渐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是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是专业认同的研究主体,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探索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认同(identity)”一词最开始来自拉丁文idem,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指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人物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趋同过程[2]。Wenger从5大维度对“认同”的概念体系进行解读,分别为经历、成员身份、学习经历、多种成员资格的连接、个体所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联[3]。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动态与静态角度对认同进行了解读:从动态角度看,认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态度、情感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 [4-6];从静态角度看,认同被用来形容主体与自身、被模仿群体中的成员或者周围环境之间在利益、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倾向上同化后的一种状态[7]。国外学者将专业认同纳入职业认同范畴,国内专业认同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专业认同的概念[8-10]、影响因素[11-12]、提升对策[13-14]等方面。

旅游学科近年来开始涉及专业认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15]。孙琨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会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作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16]。张红霞等认为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包括: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4个维度,实习前后专业认同存在差异[17]。当前旅游学科内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专业认同研究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基于大学生视角,如何提升旅游专业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实,本研究初步设定了34个题目,包含了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大部分情况,具体问卷内容详见表2。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题目为:您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第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一共设计了34个问题;第三部分:半结构式访谈。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的方法,以“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1~5分评估标度。问卷采用调查手段主要有两种: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网上调查时间为2015.5~2015.10,同时以“滚雪球”的方式让本人的同学、亲属、朋友帮助收集问卷;现场调查主要集中在2015年3~4月,通过同学、亲属、朋友走访各大高校。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0%。

三、研究过程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问卷分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可信性,主要利用SPSS16软件完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为0.822。一般而言,当α≥0.70时属于高信度,0.35≤α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16.0对原始问卷进行降维分析。在指标选择上,首先删除任何因子载荷量上都低于0.5的变量X4、X11、X14、X16、X26,对删除后的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发现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上升到0.858,KMO值上升到0.839,删除部分指标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更好,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前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86%(>85%),基本能够代表原始问卷的大部分信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中的X5我的个性特征很适合在旅游专业学习与发展;X6我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X7我认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与优势;X8我从来不感觉到旅游管理学习的乏味;X9我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X10即使没人监督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X25我经常阅读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或专著;X28我乐于主动钻研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难点,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1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或者消极行为,因此对公因子F1命名为“投入度”。

X13旅游管理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我不感兴趣;X19有机会转专业的话,我会发展的更好;X24我真正想学的不是旅游,旅游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X27旅游管理专业没意思,让我感觉心情郁闷;X33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2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的是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忠诚度,因此命名为“喜好度”。

X12在以后工作选择中,我愿意从事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X15我愿意向别人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相关信息;X17我从内心已经非常主动地接受了旅游管理专业;X18我们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X31我愿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发展我未来的事业;X32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对我以后的发展很重要,能帮我实现理想;X34我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渴望在专业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指标反映了从旅游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因此命名为“美誉度”。

X20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习旅游管理专业;X21学习旅游专业,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X22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及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X23我常有意识地将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生活中;X29我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X30旅游管理专业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应了学生们自身学习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命名为“匹配度”。

X1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X2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X3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渊源,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5上得分较大,反映了学生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因此命名为“认知度”。

(四)专业认同分布规律

1.总体现状和各因分值规律。从指标维度看,得分均值最大为X33,表明学生不认同“我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得分均值最小的是X2,学生们比较认同“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公因子维度看,公因子F2得分最大,喜好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公因子F5得分最小,认知度对专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凭自己主观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从深层次认知度视角评价专业。

2.性别差异。从性别维度看,不同男女同学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男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60、3.765、2.176、2.615、2.212;女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849、3.750、2.077、2.514、1.986。除投入度之外,男同学在其他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女同学。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相对较高。

3.年级差异。从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未来充满未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充满希望与期待,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体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挫折,导致了学生们专业认同普遍较低。

4.学校类别差异。学校类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各公因子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均值来看,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在民办院校基本适应教学要求,但在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学科纵深发展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不一定有利于专业认同的提升。

5.专业选择意愿差异。从专业选择意愿维度看,自主选择、父母意愿以及专业调剂等要素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选择旅游专业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741、3.883、2.089、2.577、2.149;听从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选择旅游专业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292、3.000、2.286、2.833、2.111;专业调剂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920、3.418、2.338、2.389、2.000。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选择专业时较多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对于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自主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四、专业认同提升对策

本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半结构访谈,归纳总结他们眼中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涉及到学校、教学方面以及学生自身,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 半结构访谈结果归纳统计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校方面主要责任包括:①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继续深造;③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顺序;④学校积极引导,增加专业宣传;⑤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善专业认知;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航工程等课程,落实到实处。其中认为“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5.21%,认为实践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较多。

学科专业认同涉及范围较广,仅仅依靠学生与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动力。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有专业都知之甚少,或者从长辈和社会上了解到相对片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旅游专业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最新旅游动态与发展前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现状,让我们形成自己想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

(二)教学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兴趣培养、提倡积极引导,加快实践对接: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②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③课堂教学中增加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④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设备;⑤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⑥高年级学生积极引导,深造学生给大家上课。其中,认为“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9.13%、8.21%。

教学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核心,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我觉得老师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多介绍专业益处,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该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方面有研究的人来为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学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②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③填报志愿时应该小心谨慎。其中回答“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与“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6.39%、12.38%,大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意义大于课本理论。此外,学生们也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认为“我从来没觉得旅游管理专业不好,但也确实激不起兴趣,没有班级学习氛围,没有朝气蓬勃的气息。我觉得班风建设尤为重要,班干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我真心希望旅游管理越来越好!”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却是专业认同提升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在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有利于专业认同提升尚有争论[20]。就业率成为评价专业的唯一标准,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果专业发展仅仅靠就业率来衡量,那么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般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没有区别。“实用主义”在专业教学中是必须的,但因该有所侧重,高职高专类旅游院校需要强调实用主义,但过度的实用主义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盛行实用主义,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失范。

五、结论与讨论

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借助因子分析法总结归纳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五大维度,结合半结构访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5方面,喜好度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认知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2.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高于女同学;大一新生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专业认同普遍低于其他年级;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专业选择受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影响者,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较高,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3.基于半结构访谈,提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具体措施。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协作,增加专业的实践环节、增强课堂趣味性、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开拓学生视野与提供深造机会等途径是提升专业认同的主要措施。

4.在实践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实用主义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对象主要为旅游管理本科,其他学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否如此,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还可以深化以下主题研究:社会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对学生就业影响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顶明, 刘永存.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18-22.

[2]车文博. 佛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374-375.

[3]Wenger 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49-150.

[4]Twiselton S. The role of teacher identities in learning to teach primary literacy [J]. Educational Review, 2004, 56(2): 157-164.

[5]Flores M A, Christopher D. Contexts which shape and reshape new teachers’ identities: A multi-perspective study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6, 22(2): 219-232.

[6]蒋永福, 吴可, 岳长玲, 等. 东西方哲学大辞典[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297-298.

[7]Maclure M. Arguing for yourself: identity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in teachers’ jobs and lives [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3, 19(4): 311-322.

[8]Olesen, Sailing H.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learning progresses in life histories [J]. The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2001, 13(7): 290-298.

[9]杨晶. 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状况调查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 (8): 47-49.

[10]李慧敏, 胡成功, 刘浩. 法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报告[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5): 23-24.

[11]Swickert M L. Perceptions regarding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unselor education doctoral graduates in private practice: a qualitative study[J].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1997, 36(4): 332-340.

[12]胡志海, 黄和林. 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 29(6): 1498-1501.

[13]杨荣益, 高矗群, 李h丹. 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科教文汇, 2015, (304): 165-166.

[14]王长义, 郝振萍, 金潇潇.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度[J]. 科教文汇, 2014, (275): 16-18.

[15]董倩. 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6]孙琨, 张雪雁.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比较分析及其提升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 (12): 308-310.

[17]张红霞, 陶玉国, 孙天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后专业认同的对比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 (3): 74-77.

[18]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9-82.

[19]林杰斌, 林川雄, 刘明德, 等. SPSS统计建模与应用实务[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494-530.

[20]张沁洁. 过度实用主义降低学生专业认同度[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3-11(B5).

Research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llage Tourism Management

FANG Yelin; LI Jinglong; WANG Dandan

(School of Busines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旅游管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一、全体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形成共识

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理解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市委“三次创业”、“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具体要求。一是与谋划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举措相结合。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提炼过去工作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认真分析查找问题,找准制约我市旅游发展方面问题的症结,提出针对性强、符合科学发展的对策和意见建议;二是与当前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通读原文,领会实质,开启思想,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增强信心,提升能力。三是与完成全年旅游工作目标相结合。明确目标,细化措施,突出重点,抓好落实结合起来。四是与开展调查研究相结合。通过调研,全面把握全市旅游工作、旅游企业以及游客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做好政策宣传和了解民声、改善民生的工作。

全体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三次创业”、“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上形成以下共识:一是在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旅游业是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上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旅游业是我市的朝阳产业,正发育成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旅游业的发展不单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外来游客,重要的是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在以人为本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上形成共识。旅游业“以人为本”首先是构建和谐旅游环境,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资源;其次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壮大旅游产业,进一步增加人均收入;第三是不断通过专业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逐步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在统筹兼顾推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上形成共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要切实履行市旅游局的职能职责,紧紧围绕“三次创业”,扎实推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统筹兼顾,协调配合指导各区市县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强力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发扬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创业精神,不断开创__旅游工作新局面。

二、边学边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领导班子带领全局党员干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着力推进旅游“三次创业”,实现科学发展。

(一)旅游发展再创佳绩

1-5月,全市接待游客388.61万人次、同比增长35.1%,实现旅游总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48.8%,增幅位列全省前茅。预计1-6月,全市接待游客440万人次、同比增长51.2%,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63%,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53.5%和52.7%。

(二)旅游市场全面激活

在重庆、成都两地成功筹办“100万重庆(成都)市民自驾游小平故里·华蓥山首发仪式”,“小平故里·华蓥山春季旅游产品会”,“第四届中国·四川·华蓥山旅游文化节说明会”;成功开展“小平故里·华蓥山直通车走进南充/达州”活动;组织主要景区策划旅游产品36个,深入川渝黔及其二级城市进行产品和线路宣传;开展“情满华蓥山”旅游文化宣传月和电信天翼杯“我的e家-优美__我的家”大、中学生征文活动;成功改版__旅游网,指导区市县完善网站公共服务功能,建立自驾游游客网络绿色咨询通道;指导华蓥山旅游区开展“欢庆开业五周年·华蓥山回馈__市民”活动;指导各景区点、旅行社、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包装新产品,出台40余条针对旅游团队和游客的优惠政策,刺激了旅游消费;“热爱美丽__·共推__旅游”倡议书;在大连国内旅游交易会上强力推介“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得到国家旅游局和全国红办的高度肯定,通过这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全面激活了__旅游市场。

(三)景区建设稳步推进

《华蓥市乡村旅游廊道总体规划》、《武胜县秀观湖总体规划》完成编制和评审,《邓小平故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宝箴塞旅游总体规划》形成编制文稿,正在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启动了《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华蓥山旅游区、华蓥山宝鼎已分别完成投资730万元、800万元;华蓥山洞中天河瓦房子停车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有序推进,华蓥山洞中天河、牌坊新村、天赐园分别启动了国家4a、3a、2a级景区创建工作;大洪湖生态休闲城、翠湖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武胜县秀观湖旅游开发项目、华蓥山御临河、 华蓥山天池、万春桥瀑布等景区招商进展顺利。

(四)市场主体培育壮大

__区佲郦桓辰酒店、顶立文化园、翰林花园、金广生态园等一批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已破土动工;通过贯彻落实《四川省旅游条例》、新的《旅游社条例》,大力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培育旅游企业主体。今年以来,全市新建乡村旅游接待点20个,新增星级农家乐11家;新增三星级酒店1家,拟评星6家;新增旅行社5家,导游13名,景区讲解员35名;新包装旅游商品6种。

(五)旅游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

筹办赴海南省学习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饭店业规范管理的经验;召开全市旅游行业暨宾馆饭店经验交流会议,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开展旅行社及其门市部专项执法和旅游安全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60余人次,查处违规行为70余处,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30份;举办导游年审、旅行社经理、饭店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共培训594人次。完善旅游协会,充实饭店和旅行社分会,建立协会工作制度,组织开展诚信建设、质量评议、规范经营、技能竞赛等活动。

(六)为旅游行业办实事

一是组织专家为旅游企业指导管理。分别邀请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沈皖蜀、川大副教授廖峰、四川富锐思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高级顾问、讲师夏勇、教授李艳就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专题进行授课,提高了旅游从业者管理水平。二是邀请全国旅游技能能手到我市授艺。邀请成都锦江宾馆参加全国旅游技能获奖高手5名,给全市旅游系统300余名一线员工现场授艺,并与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互动交流。三是共商对策推进旅游企业大发展对策。分别组织召开由局机关干部、区市县旅游局长、旅游企业代表参加的“聚民智、促创业”座谈会、旅行社负责人座谈会;结合夏季旅游工作特点,分别组织召开局务会、区市县旅游局长座谈会,共商夏季旅游行动,预热清明、五一、端午小长假,助推夏季旅游热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行业内外、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基础上。通过深入自查和系统梳理群众意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和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完全从注重常规管理向抓旅游产业发展转变

一是在抓项目上存在思想不解放、不善抓项目的问题。存在不愿闯、追踪不力、甘于现状的观念;存在对旅游产业运营及怎样抓项目的认识不足、不善抓项目、办法不多的现象。二是在抓产业上存在培育不够、资源保护不够的问题。20__年底我市仅有星级饭店15家、旅行社12家、星级农家乐15家、a级旅游景区6个,量少且档次不高。旅游景区产品以观光为主,缺乏参与互动、休闲度假功能。同时旅游开发与矿业开采存在矛盾,部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三是在抓要素配置上存在与实际结合不够、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不够的问题。旅游六大要素培育不充分,没有形成相互拉动的产业链条,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车公司等发展不足,经济拉动效益不强。客源结构存在“三多三少”即省内多、省外少,过境多、过夜少,普通多、高档少的状况,景区留客功能低,过境游现象十分明显,经济效益不高,拉动效应不强。

2、影响制约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突出问题解决不够

一是尚未完全破解留客难和周末经济的问题。虽多方征求办法、多次专题研究破解我市留客难和周一至周四旅游接待单位生意清淡、周末拥挤的问题,采用了多种办法和措施,虽有一定改观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尚未完全破解市场全面监管的问题。旅行社、宾馆、饭店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有的旅游企业管理、经营随意性大,有的宾馆饭店餐饮或娱乐等项目承包经营,短期行为、眼前利益倾向突出,虽加大监管力度,但未能全面规范。三是尚未完全破解深度营销的问题。宣传促销中偏重于抓政府形象宣传,部分市县和景区有各自为政、相互抵触现象,未形成整合营销。对现代营销理论和先进的营销实践相结合不够,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不够,系统与创新不够。同时网络营销、低成本营销、开放式营销、全员营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基层抓落实有待改进

一是偏重常规工作,深入调研有待加强。深入各类旅游企业开展调查不够,有针对性研究各类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不够,为游客服务、为旅游企业服务新举措不多。加快神龙山巴人石头城的开发、完善华蓥山洞中天河旅游功能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偏重安排布置,督促落实有待加强。工作督促指导不够,一般要求多,具体办法少;工作布置多,检查抓落实少,缺乏一抓到底的精神。协调较多,任务布置后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大,存在有碍于情面未严要求的现象。三是偏重常规工作方法,创新机制有待加强。满足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积累的经验,对推动旅游“三次创业”新举措、新办法不多;在机关管理上常规化,创新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少,干部职工积极性有调动不够的现象;在市场营销上,政府形象宣传多,调动旅游企业积极性不够,旅游目的地与企业产品策划宣传的结合、全市旅游营销品牌的统一上有待加强;在行业管理上,用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a级景区、旅行社等行业标准对照检查多,主动帮助企业按照标准规范、完善、提高特别是促进协作共创双赢的举措少。

4、强力推进旅游工作队伍建设存在差距

一是关心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够。机关文化建设存在差距,对干部职工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上关心帮助不够。二是关心干部职工思想生活上存在差距。开展交心谈心活动较少、“以人为本”关心职工困难不多。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培育投入不足。对干部职工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抓得不紧,为职工创造培训机会不多;对旅游行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利用方面的投入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不够全面、深刻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刻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工作中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不完全符合旅游业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还没有很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旅游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导致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创新不够有力,未能全面破解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对新形势下加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紧迫感不强,缺乏刻苦学习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新形势下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学习任务,而对理论更深层次的领会缺乏主动性。由于业务工作繁忙,在集中学习的时候能够保证学习时间,但对于自学任务未能保证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同时,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旅游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未能很好的融会贯通、紧密结合,致使未能很好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的发展。

3、学风不够扎实,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宗旨观念和大局意识树立得不牢,对于如何主动围绕市委“三次创业”大局,有效服务把__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明确性不够强。联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旅游工作的实际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对旅游业如何科学发展理解得不深刻。对新理论、新要求、新政策学习不够、研究不深,对制约和影响旅游工作长远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不够,解决不够。致使旅游要素未能均衡发展、产业升级缓慢。

4、以人为本的观念树得不牢

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考不够深入,对干部职工在想什么、需要组织做什么,了解比较少。讲工作提要求的时候多,交流、谈心的时候少,致使少数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动服务企业、服务游客的意识有差距,在推进旅游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方面还需改善。

四、主要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主要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把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抓住机遇、爬坡上行,不断提高促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把__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立足__优势旅游资源,积极构建以__为中心的五百公里自驾旅游环线,强力推进__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综合观光休闲度假型”转变。到20__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60亿元以上,旅游人数、收入年均持续增长15%以上。

(三)工作措施

1、把握旅游产业定位,再创旅游发展新局面

针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由注重抓常规管理转变为抓产业发展,找准旅游工作的重点、难点、亮点,激发内在活力,调动业内积极性,充分发挥能动性,紧紧围绕把__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要求,发扬创业精神,努力开创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推进旅游各项工作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工业、农业、林业资源优势,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跳出旅游抓旅游、跳出项目抓旅游、跳出区域抓旅游。有序开发旅游资源,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强力营销、拓展客源市场,发展旅游要素,提升产业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一是打造精品景区。按照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围绕旅游要素产业化、旅游产品特色化的要求编制旅游规划。强化项目运营,提升景区档次,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到20__年,提升打造5a级景区2个(邓小平故里、华蓥山石林),新打造2a级以上景区6个(洞中天河、宝鼎、秀观湖、神龙山巴人石头城、牌坊新村、翠湖)。二是做强产业链条。采取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办法,到20__年,新发展星级饭店15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5家、2星级8家,新增旅行社5家,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培育一批a级购物点,打造一条旅游购物街,鼓励发展旅游汽车公司,支持发展旅游包车客运业务,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可开通专线旅游班运客车。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富民,20__—20__年,重点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__花园路乡村休闲游憩、华邻路沿线乡村休闲度假、岳池农家文化、广武路沿线生态农业观光四大特色乡村旅游带。四是强力市场营销。创新营销方式,从注重抓政府形象宣传的促销方式向以旅游目的地营销与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的旅游市场整合营销方式转变,充分发挥邓小平故里在全世界的唯一性、独特性和垄断性,强化邓小平文化、华蓥山游击队文化、幺妹文化的传播。深度营销“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旅游品牌,努力构建500公里自驾游环线;包装推出__春夏秋冬四季产品及商务会展、都市休闲、乡村度假、美食旅游、宗教旅游、自驾旅游等专项产品;综合运用网络营销、主题营销、旅游直销等手段拓展市场空间;加强与主要客源地、邓小平遗迹地的旅游合作,联合打造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即“中山、湘潭、__—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故里精品线路”,“__—重庆—遵义—贵阳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遂宁、达州、南充、__—川东北精品旅游线路”、“广西、百色、南宁、__—邓小平足迹之旅精品线路”);做靓旅游节会品牌,以文化为灵魂,大力举办嘉陵江龙舟文化旅游、岳池农家乐文化旅游、华蓥山幺妹文化旅游及庙会等节庆活动。五是加强行业监管。建立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游客监督相结合的旅游质量监督网络;认真推行旅游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培训,加大投入,建设旅游培训师资库,打造一流的培训教师队伍,增加培训机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安全工作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星级饭店、景区景点、人群密集的旅游活动场所安全事故隐患;增强服务,整合资源、启动旅游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和督查督办制度,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确保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提升机关效能,强化旅游工作队伍建设

从注重抓常规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管理转变,结合实际,制作机关文化墙,修订《市旅游局工作规范》,建立目标绩效考核、市场营销、行业管理、社会联动、机关工作运行新机制。开展学习型单位创建,为干部职工学习创造更多学习培训机会,提升旅游队伍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支部、工会、妇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多开展益于身心、健康向上的活动,以人为本关心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和执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优质管理的水平,形成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良好氛围,提高机关干部队伍整体战斗力,为推进__旅游三次创业、又好又快发展提 供坚强保障。

4、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始终把提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在继续狠抓班子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的同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从实践工作中寻找解决新问题、处理新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提高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丰富旅游发展的手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开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三是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民主科学和谐高效的工作机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拓宽科学决策渠道;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坚持和完善工作绩效考核,逗硬奖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形成全局一心干事业、团结和谐促发展的局面。

旅游管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XJG1119)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课程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然而,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所遭遇的处境也在不断地暴露出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学历学生与专科学历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有较多优势,研究生在理论方面比较有优势,而本科学历学生正处在一个两边都够不着的尴尬境地,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而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开设的教学科目,各种活动及先后顺序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服务,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目标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直接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旅游人才,如何培养旅游人才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从课程论的角度讲,课程体系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横向结构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纵向结构也称为层次结构,有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之分。就层次结构而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结构的组织模式上基本采用当前大学普遍采用的“二二分段”组织模式,即大学低年级通识教育课程,在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如表1所示,我校旅游管理课程结构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共48.5个学分,占总学分168分的28.87%,专业基础课程学分为42.5,占总学分的25.30%,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分别为37和20,占到总学分的22.02%和11.90%。(表1)

从横向结构来看,除了综合实践课程外,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共开设课程58门,其中必修课30门,1810学时,选修课28门,646学时,分别占总学时数的76.78%和23.22%。除去公共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素质教育课程为选修课程以外,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占学时数的62%,选修课占学时数的38%。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数分别占78%与22%、61%与39%。

(二)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来讲,我校旅游管理本科的主干课程与大多数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以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为主。除公共必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之外,共开设各类课程49门。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内容设置如下:专业基础课程共开设了12门课,有高等数学、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英语、世界经济史、中国经济史、旅游礼仪、旅游文献检索、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专业课程共开设18门课程,包括旅游市场学、西方经济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主要客源国概论、会计学、统计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10门必修课和生态旅游、陕南旅游概论、旅游英语口语、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8门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分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方向。旅游饭店方向包含有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前厅管理、饭店服务礼仪、饭店营销管理、饭店组织管理、饭店信息系统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等9门课程。旅行社方向设置了10门课程,分别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开发原理、旅行社技术管理、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采购管理、旅行社接待管理、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财务管理。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比重过多,专业课程比重偏少。从课程结构可以看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属“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系。公共课程门数少、课时量大。相反,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课时量偏少,课程门数偏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仍存在,导致许多课程只能蜻蜓点水,泛而不精,学生只能了解皮毛。强调“后基础、宽口径”固然重要,但对于新兴学科和专业来说,由于其知识的成熟度和普及度较差,因而过分强调拓宽和淡化专业教育是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在“重学科、轻课程”的背景下,课程设置过分精细化,又容易导致条块分割,还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二)实践课比重偏少,理论讲授比重偏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环节必不可少。多数学者认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部分课程数和学时数依次应构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实践课程课时设置应控制在15%~20%之间,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仅为总课时的11.90%,总体实践学时为2~3个月。对于哪些课程需要开设实践环节,哪些课程无须开设实践环节,开设课时多少,并不明确。另外,实践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目标不明确,实践内容不清楚。

(三)课程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方向课程共开设19门课程,分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专业方向。但这两个方向的必修课各只有3门,其他13门均为选修课。以旅行社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为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开发原理3门课程为必修课,还有7门选修课程,所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均为32个,必修、选修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另外,在选修的7门课程中,设置的旅行社技术管理、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采购管理、旅行社接待管理、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财务管理课程也就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分解。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存在。

(四)课程设置未体现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脱胎于历史专业,但课程设置并未体现出历史专业的特长和优势,更未在此基础上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我校地处秦巴山区,秦巴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似乎也并未给课程设置带来一些影响和变化。

三、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

(一)明确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口径应当说已经相当宽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应用”特色,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的普适性职业化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人才应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一方面要加强课程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必开的、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另一方面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地方实际及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模块。在课程模块设计上,“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建议把“专业课程”中的某些课程归入“专业基础课”,以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课程”模块可以命名为“专业拓展课程”等以区别于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由当前的“金字塔形”向“梯形”转变。

(三)优化课程开设时序。课程设置要与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相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具体操作上,既要考虑到公共课应开设在专业基础课之前,专业基础课又要开设在专业方向课之前,但也应灵活把握。如要考虑到刚入校大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可以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提前至第一学期开设,而对一些公共课可考虑分散到各个学期开设;同时又要考虑到大四毕业生求职等特殊要求,可以在第八学期安排一些集中实践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又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科学进行课时分配。在既定的总课时范围内,开设课程门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各课程课时的安排。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时分配表现为:公共课课时偏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课时偏少,实践环节课时偏少。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公共课模块,减少“马邓毛”课程的课时,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外语课程的课时是必要的;专业基础课要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因此课程开设应该更广泛些,课时也应相应加大;专业方向课应加大课时量,开设课程应精、深、广,结合专业拓展课模块设置。

(五)重视实践课程的落实。旅游管理专业极强的应用性特征使得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把每一门实践课程落到实处,而不能流于形式。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我校旅游管理本科阶段实践时间可以安排1学年,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考察实习、导游实习、饭店服务实习和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旅游资源考察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利用暑假中两周左右时间进行;第二学年暑假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旅行社与导游业务实习;第三学年结束,进行四个月的饭店服务实习;旅游企业管理实习可放在第八学期,时间为两个月左右。对于其他的实践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渐进地设置,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可以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巩固。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薛晨囡.燕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评价及优化[D].燕山大学,2009.

[2]蒋长春,李春亮.关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再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

旅游管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