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类作文(精选5篇)

  • 感恩类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故所谓感恩,就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学者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

感恩类作文(精选5篇)

感恩类作文范文第1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感恩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物质生活已达到较高水平的今天,人们感恩意识却在淡薄,不懂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感恩教育成为目前幼儿园德育工作最为迫切的一项任务。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该从娃娃们抓起。

1.感恩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故所谓感恩,就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学者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需要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的许可范围内实施感恩行动的活动过程。

2.学习继承感恩文化,拉近情感,温情社会

2.1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点。常言道: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种感恩情结,古来有之。"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孝的涛泉是爱,是子女给予父母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我们要感恩父母的养育和支持,感恩父母的鼓励和父母无私的爱。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父母,才会爱他人,才会爱社会。

2.2 感恩社会,忠心报国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孟子?离娄上》),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思想家顾炎武也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事例举不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以实际行动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2.3 感恩自然,敬畏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追求普遍的"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大自然赐于我们蓝天、阳光、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我们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以感恩的心对待大自然,以报恩的行动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3.实施感恩教育,让社会温馨又和谐

实施感恩教育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幼儿生活,从认知、情感和实践层面,通过多种渠道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坚持以幼儿自主参与,体验践行为前提,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大活动场所,历经知恩、感恩和施恩三个阶段,努力做到感恩教育与幼儿生活、特殊节日、社区实践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以行动促提高。

3.1 校园环境熏染感恩氛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为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我们老师应从幼儿园布置着手,在走廊、过道乃至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设计,张贴诸于"感恩"的故事、图片,此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让幼儿设计"感恩画、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园每一个活动充满感恩";用幼儿设计的感恩卡、感恩画再去装饰班级的主题墙,"让幼儿园的每一个班级都富有感恩的生机"。

3.2 各教学教学相互渗透感恩教育。教学活动是我们教师对幼儿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知恩教育。比如在语言教学中,为幼儿讲述感恩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维,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可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美术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爱心卡"送给父母、老师等。同时还可结合特殊节日,组织感恩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可以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让幼儿懂得了谨身节用,体贴父母;重阳节组织幼儿进行到敬老院送温暖等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教师节可以让幼儿开展感谢老师的活动。也可以利用同伴的生日,开展"关爱同伴、播撒爱心,回报社会"等体验活动,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增进了幼儿间的友谊。

3.3 家园联系,实现感恩教育。我们践行感恩教育,要贴进幼儿的生活,进入幼儿的心灵,让幼儿参与感恩行动。父母也应该参与到幼儿的德育教育中,让家长在家关心老人、孝敬老人,常回家看看,为幼儿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则利用家长开放日、家访等机会和家长一起商讨感恩教育的良策。如制作"感恩卡"、 "为父母洗一次脚""爱心小信箱""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和爸爸妈妈说声'我爱您'"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让幼儿在体验中、感恩中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

感恩类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育人为本;师范生;感恩教育;贫困生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如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下,如何引导高校学生,特别是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切实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师范类学校,有着大量的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重要。只有懂得感恩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感恩、知恩的教师,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教育感染更多的学生。

一、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已在各高校广泛展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主题活动。其中不乏涉及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但对于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却比较缺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又是不得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wwW.133229.cOM师范类高校里的贫困生,作为高校贫困生的特殊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展开。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注重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缺乏对思想品德的关注

“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为帮助每一名高校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已形成“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学生资助格局。特别是对免费师范类学生,还实施了免除全部学费、每月补助生活费等措施,解除每一名在校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同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对师范类贫困生思想品德的关注相对欠缺。鉴于此,各高校在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该花大力气来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变化,重视师范类贫困学生的人格培养及品格塑造。因为,“立德”方能“树人”。

2.关注师范生技能培养,缺少师德建设的熏陶

如何让学生充满自信的走上讲台,是师范类高校教育者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等硬件素质,师范高校从各方面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针对提高师范生技能的培训。但在学生硬件实力日益增强的同时,学生在道德涵养、综合素质等软实力上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师范类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相对缺失,所以加强贫困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二、“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育人为本”,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师范类高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师德的培养。争取让每一名学生走出校门后,都可以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严谨笃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的优秀教师。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感恩传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的不仅仅是让其走向社会之前拥有一项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师范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绝大部分将成为人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之余,更应当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特别是容易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的品德发展,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为其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1]。

三、新时期师范类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当前,师范类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及西部地区,或是城镇中经济困难的家庭,属于高校学生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其中不乏勤勉好学、自强不息的优秀学子,但由于经济拮据及家庭相关教育的相对缺失,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际交往等发面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故而形成了其鲜明的特点[2]。

1.生活作风简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在生活方面十分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在接受调查的贫困生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均表示消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在学习方面,较大部分贫困学生勤奋好学,有着极强的积极进取精神并且成绩名列前茅。但部分贫困学生由于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较差,加上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导致无心学习最终荒废学业[3]。因此在师范类贫困生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更加奋发图强,而成绩欠佳的贫困学生则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不良现象。

2.“等、靠、要”的惰性心理

在国家健全的资助体系下,很多师范类高校贫困生心中渐渐产生了“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各类经济资助帮师贫困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业,同时使得部分学生误认为获得补助理所当然,而不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甚至在贫困生中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虚度大学时光等不良现象。消极怠学,不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人文修养。

四、如何在师范类高校贫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得知在师范类高校贫困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在对其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应时刻注重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不能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在师范类高校贫困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将“感恩素养”纳入到师范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使其成为受助的重要参考依据

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对每一个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师范生更应当培养感恩意识。如今在各大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该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并为升学就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结合师范类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偏低、部分贫困学生容易产生惰性思想及感恩意识淡薄等特点,可以采取将“感恩素养”纳入到师范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强化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把“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评分项目并纳入到师范生思想道德考核的指标中来。通过此种方式强化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把对师范类贫困学生感恩素养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受助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这种 “量化感恩意识”的方式,既促进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又能够针对感恩意识薄弱的贫困生及时地进行教育及心理辅导,无疑将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较好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2.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旨,师范类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

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但多数师范类高校贫困生存在着自我封闭、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现象。如华中师范大学已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为妈妈洗脚”以及“在成长的路上学会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师范生真正参与到感恩教育活动中来并从中受益,有必要成立专门以感恩教育为主旨、以师范类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围绕“知恩、感恩、报恩”等环节开展活动。为了达到贫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可以通过高校的勤工助学项目来展开,这样不仅为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机会,也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此类学生在社团活动潜移默化的感染下,逐步培养并提高自身的感恩素养。

3.角色互换,使师范类贫困学生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理解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作为一名师范类贫困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要走上讲台,以一名教育者的身份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所谓“旁观者清”,因此高校教育者通过与学生互换角色的方式,使师范类贫困学生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理解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互换使每一名贫困学生深刻了解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自我总结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为其提前做就业准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接受感恩思想的熏陶,使每一名学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以及主动回馈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类学生,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懂得回馈社会、报效社会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前提。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师范类高校贫困生进行教育时,应秉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同时应充分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特点,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及感恩意识,使之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及家庭的责任。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要使学生在经济上脱贫,更应该使其在思想上“脱贫”,将他们培养成为一批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勇挑重担的人民教师,使之成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师之楷模”。

参考文献:

[1]李鹏昊.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 2009,(3)52—53

感恩类作文范文第3篇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通过一件小事,来选择合适孩子们的绘本。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文文与丹丹因搭建积木产生了矛盾而争执了起来。看他们这样,我就用绘本的方法来让他们了解朋友之间友谊的珍贵,懂得感恩伙伴。于是,我把绘本《两棵树》找来,让他们看看两棵树之间所发生的有趣而生动的故事。通过图片,他们都能较好地感受到有好朋友的陪同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同时,他们也明白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懂得感恩于同伴。

二、传授感恩绘本,拓展生活经验

在通过很长时间对感恩绘本的传授与阅读,强化感恩教育,孩子们对绘本故事中的感恩行为和知识,都有了相应的了解。接下来,我要请他们将个人的感恩情怀用不同的行动表现出来。

1.分组讨论感恩故事。

我们通过阅读绘本,让孩子们懂得要感恩他人、感恩家人、感恩大自然等。于是,我对他们进行分组合作,将感恩的方式采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孩子们的讨论,第一小组选择感恩家人的主题,第二小组选择感恩大自然的主题,第三小组选择感恩同伴的主题。主题确定好以后,孩子们就分头开始了创作。

2.分享孩子感恩思想。

经过创作,有的孩子绘画的是垃圾分类,他介绍说: 我这么做是感恩大自然的有效方式,我们对垃圾进行分类,地球才能变得更加美丽。 有的孩子画的是帮妈妈洗锅碗,她介绍说: 妈妈平时工作很辛苦,我这样做帮助妈妈分担家务,好让妈妈腾出时间早点休息。 有的孩子画的是与好朋友一起跳舞,她介绍说: 我因为一件小事与好朋友翻脸了,我主动去向她道歉,结果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通过他们的介绍,同学们互相学到了较多的感恩行为。

3.践行同伴的感恩行动。

感恩类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渗透;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31-01

感恩是一个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或者恩惠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恩必报的责任,是爱的升华,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1.新形势下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1 中学生缺乏感恩的现状及主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的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冲击,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美德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就连许多原本淳朴善良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变得自私冷漠,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贪婪吝啬,对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自然都缺乏感恩之心。在他们心中,他们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他们并不认为别人对他们的那些付出就是恩惠,他们也就不会产生感恩之情,最终也就没有做出感恩之举。

1.2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感恩教育中所当担的重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学科渗透。因为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感恩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新课改之后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包含了不少培养学生情感行为的要素。其包含的感恩教育因素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如,金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肩负的责任更是重大。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和感恩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如何利用现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

那么,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如何利用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呢?

2.1 思想品德教师要结合情理,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感恩知识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的前提是知恩,也就是了解恩。教师可以把有关"恩"的信息细分为几部分知识传递给学生,内容包括恩的含义,感恩的内涵,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恩的具体对象和感恩的具体做法五个方面。例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湘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节《亲子之间》的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讲述在家务农父母的艰辛,也可以由老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留守的初中生懂得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社会,出门打工的农民工父母的种种心酸。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个人过去或现在得到的一切并不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基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父母,因为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老师对感恩知识的系统介绍,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关于感恩映象的有机整体,以便于学生联系理解,有利于学生把感恩知识升华为感恩之情再转化为感恩之举。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便可自然而然进入到了落实感恩的具体行动--如何孝敬父母。通过教材内容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学生心存对父母感恩,学生会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懂得回报父母的爱,珍爱自己的生命。

2.2 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找准切入点渗透感恩教育。湘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与感恩密切相关的内容,有许多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可以把教材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其中蕴含的主题作为具体切入点。这些切入点运用恰当,很容易点燃学生精神世界里感恩的情感火花,并且最有可能使火花变成熊熊烈火,照亮学生整个精神世界。教师要根据这些相关的内容在不同时期进行多次深入地渗透感恩教育。例如我们湘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第四单元《做负责的公民》便给我们阐明了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接着在《师生之间》里,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更进一步深入,老师交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我们在感恩父母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感激为我们的健康成长默默奉献的老师。而学到《关爱自然 关爱人类》,先是从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生存环境方面着手,告诉我们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对我们有恩的;接着从人类的过度消耗导致了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我们的朋友大自然在哭泣,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对大自然不仅仅要心存感恩之心,更重要的是要把感恩大自然的行动落实到实处,从点滴做起,用行动感谢大自然,和大自然做朋友,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情知识告诉我们的学生,除了要感谢养育我们的父母,教育培养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生存所需的大自然外,我还应该感谢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感谢我们的党和人民,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教育实现了由小家到大家的升华。

参考文献:

感恩类作文范文第5篇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 背影 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三)倾诉衷肠——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