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畜牧业(精选5篇)

  • 现代畜牧业(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肃南县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制订了本县畜牧业的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县域内畜牧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确定以细毛羊特色畜种为主的政策。形成了以皇城、康乐、大河等3个乡(镇)为主的70万只甘肃高山细毛…

现代畜牧业(精选5篇)

现代畜牧业范文第1篇

截止2014年底,肃南县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共有268个,入社农牧户2133户4266人,带动农牧户4800多户。合作社注册资金达49298.5万元,资产总额达13765.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611.4万元。正是农民合作社的大力发展,为肃南县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参社人数多,注册资金大,改变了以前单户牧民养殖形成不了规模的问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大为提高。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肃南县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制订了本县畜牧业的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县域内畜牧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确定以细毛羊特色畜种为主的政策。形成了以皇城、康乐、大河等3个乡(镇)为主的70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以祁丰、明花等2个乡为主的6万只绒山羊生产基地,以皇城、康乐、大河等3个乡(镇)为主的6万头牦牛生产基地,以县鹿业公司为主的800头祁连山马鹿驯养基地,以明花乡为主的5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布局现代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三、塑造绿色品牌形象

肃南县畜牧业企业重视品牌形象,并不断塑造绿色无公害的品牌形象,提升天然畜产品绿色品牌优势。其中, 祁尔康 获得 中国驰名商标 称号, 赛美奴 (毛)、 九排松 (肉)2个商标被认定为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惠成 牌鲜冻牛羊肉和风干牛肉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全县7个乡(镇)通过无公害牛羊肉一体化产地定认和产品认证,肃南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定登记证书,肃南马鹿鹿茸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登记已通过农业部评审答辩,并在农业部网站进行公示。以 草原惠成 、 赛美努 、 九排松 等商标为系列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发挥, 三品一标 养殖规模占总量的45%以上。引导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发以绿色原料为主的保健产品、以牛羊肉精细化分割包装为主的冷鲜和熟制系列产品、以裕固族传统美食为主的民族特色餐饮新产品,推动畜产品加工销售的系列化、品牌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肃南县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天然草地管护各项措施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推行草原围栏、禁牧休牧、补播改良技术,组织开展防蝗、灭鼠等工作,累计围栏草原1480万亩(其中禁牧580万亩,休牧770万亩,划区轮牧130万亩),补播改良天然草地372万亩。稳步推进草原减畜计划,684.2万亩草场全部实行了禁牧,1407.7万亩草场实行草畜平衡。对天然草原减少的11.23万个羊单位实行舍饲养殖,实现了 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的目标。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现代产业化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保障,使县内的草场得到了改善,使县内畜牧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五、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现代畜牧业范文第2篇

1济源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1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

按照“提猪、扩牛、壮禽、重兔”的思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区)600多个,生猪、奶牛、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均达到90%以上。1.2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双汇集团、伊利集团、赛科星集团、柳江集团、六合集团等部级龙头企业入驻济源,引领济源畜牧业迈向现代化的制高点。目前,拥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0家,畜牧专业合作组织100余个,经纪人200余名。

1.3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明显

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完善了市镇两级防疫阵地,探索建立了“一条主线、四级网络、六位一体”的防疫责任制,“强制免疫六同步、检疫监督四把关、监测预警三结合、防疫工作两督查”的6432防控机制;投入1500万元建成了2个大型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厂,按照“谁上交补贴谁、谁运输补贴谁、谁处理补贴谁”的原则,在河南省率先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养殖保险实现全域覆盖,保险联动创造了“济源模式”,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迅速在全国推广学习。

1.4畜产品质量监管到位

大力开展畜产品专项整治,加大宣传教育,严格综合执法,注重检打结合,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实行常态化监管,实行“风险分级、量化监督”和“提前申报、属地检疫”的检疫规定,实施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同步,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从源头保障了畜产品安全。

1.5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生猪、奶牛、家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128%、70%和96%;蛋鸡个体年产蛋量高达14kg;奶牛个体年产奶量高达7.5t。

2济源市现代畜牧业的实践

2.1始终坚持生态发展

一是着力壮大集群。先后投入1.8亿元,从法国引进伊普吕曾祖代种兔1600只,兔肉生产线投产,引进高品质的奶牛1100头,双汇生猪、伊利奶牛、阳光肉兔、柳江蛋鸡四大集群产业链条更加完整,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二是启动综合整治,9个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23个养殖场区进行治污整治,新建猪舍1.8万m2、羊舍500m2,建设沉淀池3.8万m3,储粪场1.6万m3,实现了生态养殖。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青贮秸秆17.2万m3,流转饲草用地667hm2;生猪、奶牛、家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2.2始终坚持保护发展

以养殖保险为突破口,以无害化处理为抓手,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建立“新机制”。建立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目标责任、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分段补贴、保险联动、全程监督”等六大体系,采取“主动报案、双方到场、统一运输、集中处理、全程监管”方式,对全市病死猪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实现了“随报、随查、随收”,无害化处理厂已经投产,具备日处理30t的能力。二是育肥猪保险取得“新成效”。探索了“清查登记三签字、投保处理两集中、死亡查勘两到场、保险理赔一卡通、防保督查两到位”的工作机制,实施养殖保险和无害化处理联动,破解了养殖保险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许多难题。保险联动模式引起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山东、河北和开封等省内外100多个考察团到济源市参观学习。三是监测预警得到“新提升”。建成集检验业务管理、检测结果统计与分析、预警功能等19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统计高效化、预警预防智能化、结果应用便民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在全省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四是检疫监管实现“新跨越”。出台了生猪产地检疫工作模式、执法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严格执法服务。生猪产地检疫率、耳标佩戴率、应免畜禽密度、免疫抗体合格率、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育肥猪保险覆盖面达到了6个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2.3始终坚持安全发展

严格落实“风险分级,量化监督”的日常监管机制,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进行拉网式排查。以瘦肉精、生鲜乳、饲料、病死畜禽等为重点,先后开展了春季畜产品整治、夏日行动、秋季畜产品严打等活动,大力宣传培训,进场、进户、进企业进行生产许可技术指导,每季度了1期“红黑榜”涉牧企业,促进了养殖企业主体责任制的落实。探索了“公示、规范、提醒、劝导、约谈、说理、回访、衔接”16字工作法,打造了1个省级示范点,办理案件无一起行政复议,初步实现了由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转变。

3济源市现代畜牧业的展望

现代畜牧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西;现代畜牧业;生态养殖

畜牧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广西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养殖主体少且不稳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社会化服务滞后等问题。本文试从广西特有的地理区位和经济环境等条件出发,就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集约、优质、高效、环保”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提出对策建议。

一、广西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畜牧业基本状况。广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饲草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地面积650万公顷,其中,667~6667公顷以上的草场有987处,理论载畜量达515万黄牛单位;广西的玉米杆、甘蔗叶、甘蔗渣等农副产品年产4000多万吨,可养牛300多万头;广西自主研发培育的桂牧1号杂交象草单产可达230~300吨/公顷,是发展人工种草养畜的优选牧草品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广西现已形成了国内外驰名的畜禽种质资源体系,如巴马香猪、三黄鸡、陆川猪、德保矮马、富钟水牛、广西黑山羊等。

2014年,广西肉类总产量420.03万吨,比2010年增长9.55%;禽蛋产量22.16万吨,比2010年增长10.80%;奶类产量9.65万吨,比2010年增长17.68%。2014年生猪出栏3518.01万头,比2010年增长9.17%;家禽出栏78288.13万只,比2010年增长1.60%。2014年广西畜牧业产值1087.3亿元,同比增长0.4%,占农业总产值的30%。畜牧业人均纯收入658元,同比增长0.7%,占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0%。畜牧业已成为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广西畜牧业发展新趋势和特点。(1)受市场影响,生猪养殖供过于求,价格低迷,生产者不得不调整生产规模和结构。2014年家禽生产由于受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影响,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相反,牛羊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成为畜牧业投资新热点。近年来,广西推进肉牛肉羊产业提升行动,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增加基础母畜,推广甘蔗尾叶等秸秆养牛养羊。同时,通过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项目带动牛羊产业发展,草食动物标准化、良种化水平得到提高。

(2)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广西逐步推广生态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据2014年畜禽备案登记系统统计,广西畜禽规模养殖场已达到11361个(生猪出栏≥300头/年,肉牛、奶牛存栏≥50头/年,家禽出栏≥15000羽/年)。规模养殖集中区域主要分布在玉林(52.2%)、南宁(14.2%)、桂林(7%)等地区。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有机肥料。据估算,广西畜牧业每年大约提供总氮141.22万吨和总磷34.10万吨的有机肥及大量的有机质。

(3)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打造生态畜牧业。广西山地和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广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9000多万亩。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广西已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果园养殖、林地养殖等林下养殖模式。据统计,2014年广西林下经济产值达到614亿元,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4982万亩。其中,林下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黄羽肉鸡,林下养殖量达3.6亿羽。

(4)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2013年开始,广西畜牧系统在全区开展“清洁养殖”专项活动。两年来,通过推广雨污分流、干清粪、干湿分离、沼气池处理等养殖粪污处理技术和“化尸池”、“高温生物降解”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探索出各种清洁养殖模式并逐步推广。目前,广西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有90%以上应用于种植业,猪、牛等产生的尿液有60%通过沼气处理加以利用。

二、广西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机遇分析

(一)广西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广西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养殖生产结构不平衡,区域养殖发展不均衡。2013年全区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肉牛场749个,存栏肉牛4.19万头,占存栏总量的0.92%。养殖缺乏龙头企业进驻且缺乏大型的肉类加工企业,已有的养殖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够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

(2)良种化程度较低,种源供应不足。牛羊繁育体系落后, 缺乏牛羊规模化生产与之相配套的、强有力的、一条龙的杂交繁育及生产服务体系。以肉牛繁育为例,广西虽然初步建立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牛杂交改良网,但全区无肉牛纯种场、无后裔测定站、无肉牛种公牛站,只有7个母牛繁殖场,肉牛肥育场标准化程度低。

(3)养殖污染日益凸显,环保压力大。长期以来,广西从官方到民间对养殖粪污的处理认识不足,养殖布局规划缺失,污染治理难度大。全区110个县(市、区)均未编制或出台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目前还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是现有管理和服务的盲区。同时,污染防治投入严重不足,治理效果有限。

(4)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广西是中国西部地区沿海沿边的省区,毗邻东南亚,边境口岸和便民互市贸易点多,周边动物疫情十分复杂,并随着商贸、旅游疫病的威胁增大,新的病原产生、变异增毒,牲畜及其产品的交易入境、边贸走私、长距离运输等,增加了疫病发生的风险。

(二)广西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广西畜牧产业发展SWOT分析。本项目采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概括广西畜牧产业内部发展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诸因素。所谓的SWOT分析方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它是基于一个发展整体自身的实力,对比竞争对手,并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影响可能对自身带来的机会与面临的挑战,进而制订最佳战略的方法(见表1)。

表1 “SWOT分析”示意图

根据SWOT分析,分别列出广西畜牧产业发展内部因素评价(见表2)、外部因素评价(见表3)和战略选择分析(见表4)。

表2 广西畜牧产业发展内部因素评价

表3 广西畜牧业发展外部因素评价

表4 广西畜牧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

经分析,面对畜牧业的未来发展和发展所需要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趋势,正是作为畜牧业欠发达地区广西的优势。因此,应考虑选择SO-增长性战略和 ST-多元化战略,发挥广西畜牧产业的发展优势,把握机遇,加快畜牧产业发展。

(2)发展机遇。1)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央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破解发展规模养殖用地、融资、环保等难题。国家对广西畜牧产业的发展批准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利于畜牧业发展获得新的资源和空间。2)地理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广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与东盟国家交通运输便利。尽管广西不是粮食主产区,但由于是西南的大门户、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比较便利,运输成本低,与内地非粮食主产区比较成本优势明显。3)产业基础实力逐渐夯实。近几年畜牧的快速发展,广西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良好基础。全区猪禽养殖稳步发展的同时,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肉牛肉羊肉兔等草食动物积极性日益高涨;良种繁育体系日趋健全;动物防控效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4)全国刚性需求仍在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人口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居民对主要养殖产品的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我国养殖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广西畜牧产业处在全国养殖业的发展大背景下,具有相似的发展空间与环境。

三、广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养殖是根据不同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原理,依托生物技术手段,使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互相利用,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生产过程生态、环境生态、产品生态三重目的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目标的一种养殖方式。广西发展现代畜牧业,应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着力推进养殖的“六化”,即:养殖设施的标准化、养殖环境的生态化、养殖饲料的微生物化、养殖产品的有机化、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和养殖投入品的无害化,达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物”的生态平衡,从而最终实现产品的生态安全、生产过程的生态安全和环境的生态安全。

(二)调整畜牧业养殖结构,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广西每年有农作物秸秆5000万吨,其中甘蔗尾叶有1600万吨。结合广西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实行“蔗牛结合,以蔗促牛,以牛保蔗”。重点是推广甘蔗副产品饲料化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加强甘蔗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推广,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储运、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建立、完善甘蔗料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同时,加快种牛繁育场、种公牛站和种羊场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牛羊良种繁育体系,为牛羊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种源保障。

(三)转变养殖方式,实施生猪产业提升工程。针对当前广西生猪产业存在“三高”问题(污染高、产品质量风险高、成本高),着力推广高架床生态养猪技术是关键措施。高架床自动把生猪与排泄物相分离,生猪饲养全程无需冲水清洁清粪;通过饮水器工艺改造,生猪饮水、戏耍形成的水全部外接至栏舍以外,实现饮水过程不漏水;生猪尿液中的水份经发酵发热挥发和抽风外排后,基本不形成地面污水和污水径流,全程从源头上实现污水零排放。

(四)推进产业融合,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加快产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畜产品流通业态,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引领畜牧业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让养殖者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养殖龙头,养殖龙头企业发展适度规模户,适度规模户组建养殖基地”的产、加、销一条龙格局。

参考文献:

现代畜牧业范文第4篇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1.对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概念、内涵的认识及理解

畜牧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括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的过程和现代畜牧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多数人对畜牧业现代化的理解是:在丰富的饲草料和优良的畜禽品种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现代化的手段,通过科学的经营,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和集约化的经营,实现畜牧业的稳定、高产、低成本、高效率,为社会提供日益增加的畜产品。也就是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它是把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很少考虑,是工业文明视域下的产物。这种畜牧业现代化的认识在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变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草原畜牧业也把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带来了牲畜头数的大幅增加和畜产品不断增长,满足了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但同时,也付出了草地过度利用,草原生态遭到破坏的沉重代价。

2.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关系

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弥补传统畜牧业的缺陷,克服当前畜牧业的不足,促进当前现代草原畜牧业从经济目标优先的阶段向生态目标优先的阶段发展,就成为时代的要求。草原畜牧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游牧文明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生态观、“四季轮牧”合理利用草原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共同协作”节约劳动力成本、规避自然风险的组织形式”等等合理成分,另一方面要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提质增效,为市场提供数量有限但却质优畜产品,稳定牧民的收入,在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草原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牧区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使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牧民人均纯收入,并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北部生态屏障的功能的正常发挥做出贡献,实现“人口与经济、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合理性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与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草原畜牧业本身包含着许多生态产业元素,是适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循环型、绿色生态产业。

传统草原畜牧业,又称之为游牧业,以游牧方式来实现经营目的草原畜牧业。传统草原畜牧业通过古老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思维经营着畜牧业生产,在有些方面流露出神秘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传统的。但她却囊括了现代人所追求的许多,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会的平等、环境的适应型、生态安全型、资源持续利用等,因此它更应是现代的,值得我们现代生产借鉴的东西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部门。

三、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足及现代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正如上述,传统草原畜牧业蕴含很多生态文明元素,某种意义上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但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也表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不稳和脆弱性较大的生产部门。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2.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3.草原沙化、退化严重。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4.草原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目前,牧区的生产方式仍然以自然放牧加冷季补饲为主,集约化、产业化的程度很低,全区主要草食家畜中除牛的出栏率(34. 4 %)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羊的出栏率为52. 5 % ,比全国水平低17. 5 个百分点,有许多旗县牲畜出栏率处在40 %以下、母畜存栏比重为30 %~40 % ,牧区绵羊的繁殖成活率仅在80 % ,山羊和牛则更低。

5.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四、促进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传统草原畜牧业在某些方面虽蕴含着符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元素,但发展到今日,它已失去本身所拥有的优越性,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草原畜牧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即要走建设草原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2.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在草原牧区,通过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把大部分草场留给善管理、会经营的牧民,使他们经营以放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保证所产畜牧产品的绿色、品牌优势;在农牧交所带、城郊和园区,利用农区或农牧交所带的资源优势,运用现代育肥技术,对草原牧区半成品畜进行育肥,进而提高其增加值。

3.加强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要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业科技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通过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饲养方式,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畜牧业经济效益。

总之,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草原畜牧业必须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人口适度条件下,占据适合放牧畜牧业发展的有利生态位,利用现代技术,依靠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合作化和产业化等有效途径,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资源持续利用型、生态友好型、科技密集型、加工增值型融为一体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牧区经营管理站)

参考资料:

[1]邢可霞、王青立,“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国农牧业未来发展_兼论如何实现中国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牧业环境与发展,2007.06。

[2]孟淑红、图雅,“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国外经验启示”,北方经济,2006.09。

现代畜牧业范文第5篇

1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中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快速发展和资金短缺、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畜牧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尤其是平原地区,闲散土地急剧减少,基本农田红线不能逾越,土地流转困难,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成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生产结构不够优化。肉牛、奶牛等草食牲畜发展依然相对较慢,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种养结合不密切,循环链条不畅,畜禽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然较少,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奶业出现倒奶现象等都是产销不紧密的直接体现。

3)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国内畜牧业效益低与国外畜产品价格倒挂矛盾日益突出,国外畜产品成本低,我国畜产品成本高,国外玉米、奶粉价格比国内低一半左右,必然导致进口量增加。目前,国外优质低价畜产品对国内畜产品冲击已经显现,导致我国畜产品处于弱势竞争地位,将会引起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

4)养殖粪污治理任务艰巨,大部分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或是根本没有处理设施,不仅造成有机肥资源的浪费,而且给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5)大型养殖企业扩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无序性,生猪规模场发展表现尤为突出,造成生猪生产过剩,生猪价格低位运行,致使养殖企业亏本经营长时间难以扭转。

2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措施

在今后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中,要结合本地实际,秉承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完善产业体系,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利用国家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求,对中等规模以上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逐步达到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分离,净道、污道分离,辅助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

2)加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关键环节,是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按照“产品精、品牌响、增值高”的要求,加快经营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推广,提升加工层次,丰富加工种类,通过努力,形成不同层次、种类齐全的畜产品加工体系。

3)推进生态养殖工程。加强农牧结合,促进生态发展,指导养殖场户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推行生态养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支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沼气池等粪便处理设施,在有条件的大中型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养结合等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带动。首先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做好现有建设项目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并积极争取国家、省产业政策和项目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其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学习外地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系,吸引外地畜牧企业来投资兴业,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5)强化科技支撑。畜牧部门要把干部职工的全员培训和轮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集中轮训、远程教育、网络视频授课等形式,广泛开展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