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手术(精选5篇)

  • 鼻窦炎手术(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35.4±4.2) 岁。临床分型和分期:Ⅰ型共22例,其中,Ⅰ型1期7例,Ⅰ型2期12例,Ⅰ型3期3例;Ⅱ型共21例,其中,Ⅱ型1期4例,Ⅱ型2期13例,Ⅱ型3期4…

鼻窦炎手术(精选5篇)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笔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5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50例患者总治愈率达到80.00%。术后出现眶周瘀斑2例,全部二期手术治疗痊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较好,而且也比较安全,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2008年2月~2009年2月,笔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5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35.4±4.2) 岁。临床分型和分期:Ⅰ型共22例,其中,Ⅰ型1期7例,Ⅰ型2期12例,Ⅰ型3期3例;Ⅱ型共21例,其中,Ⅱ型1期4例,Ⅱ型2期13例,Ⅱ型3期4例;Ⅲ型7例。

1.2 方法

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扫描检查,无禁忌证者术前1周即开始服用强的松(30 mg,1次/d,晨起顿服),并口服广谱抗生素1周。如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术前请相关科室会诊,予以控制,使血压降至正常[14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以下],血糖≤10 mmol/L后再手术。患者均使用采用局部麻醉,按照Messerklinger术式,先吸切鼻腔息肉组织,再逐步切除钩突,打开筛泡,开放病变鼻窦的窦口,清理窦口及窦腔中病变组织,同时矫正解剖变异,如鼻中隔偏曲影响鼻窦鼻腔通气引流,首先行矫正;如中鼻甲肥大、息肉样变或泡状中鼻甲行中鼻甲成形;下鼻甲肥大予部分切除。术毕用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术后静脉给予抗生素5 ~7 d,口服泼尼松30 mg/d,7 ~10 d,并口服黏液促排剂等。24~48 h后抽出纱条,若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者3 d后抽出,抽取纱条后每日清洁鼻腔、去除干痂及清除分泌物。术后7 d鼻内镜下换药,出院后予以抗生素、鼻腔类固醇激素、黏液促排剂及鼻腔冲洗等治疗,以后开始隔周换药,根据每次换药情况间隔1~4周,直至术腔上皮化。治疗后观察疗效,术后随访时间为6~10个月,无退出受试者。

1.3效果评价

治愈: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肿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见窦腔粘连,息肉形成,窦口开放不良或闭锁,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中治愈40例,治愈率为80.00%。术后出现眶周瘀斑2例,全部二期手术治疗痊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Ⅰ型治愈20例,好转2例;Ⅱ型治愈17例,好转4例,无效1例;Ⅲ型治愈3例,好转1例,无效3例。

3讨论

慢性鼻窦炎临床常见[1-2],以鼻塞、流脓、流鼻涕、嗅觉不灵、头昏、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与变态反应体质、鼻窦引流受阻、人体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强都有密切关系,故致病因素复杂,药物保守治疗以及传统手术疗效也常常不佳,疾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因此其治疗方式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结果治愈40例,治愈率达到80.00%;而且术后除出现眶周瘀斑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提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较好,而且也比较安全,可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推测原因[3-4]可能是鼻内镜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目标是为黏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符合生理需求的局部环境,以结构重建、消除病变、改善通气、通畅引流、黏膜保留为基本原则,故能有效缓解鼻阻、头痛、鼻脓涕、嗅觉障碍等这些慢性鼻窦炎症状;而且笔者强调规范化综合治疗和术后局部常换药,同时也建立了完善的手术后随访制度。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局部换药可及时清除术后的鼻腔、鼻窦的渗出,可减少患者鼻腔粘连,而术后随访制度对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

笔者在临床中还发现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提示慢性鼻窦炎病变广泛和复发性病变的手术疗效差于单发性、病变局限和初次手术者。推测原因可能是与后者病程较长、致病因素复杂、病变范围大、病灶黏膜不可逆改变较多、瘢痕组织增生、手术解剖标志缺失以及变态反应因素等有关。因此,鼻窦炎手术应采取积极的、规范的早期干预,方能达到最佳疗效,应避免由于病程时间长、致病因素增加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楼正才,朱巧英,金忠平. 额镜照明下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4):1244-1246.

[2]叶文淑,兰莉萍,俞晓松,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围术期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8,(7):671-672.

[3]王晶,张雅巍.鼻内镜手术改善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19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69.

[4]路庆旺,申慧玲.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71例疗效观察[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1):67-68.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2篇

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原则

对于慢性鼻-鼻窦炎(无鼻息肉)的手术适应证:2005年,Nagi等对慢性鼻窦炎(无鼻息肉)提出如下治疗原则:抗生素3周(最好有细菌培养结果);鼻内糖皮质激素治疗6~8周效果不好或无反应者行CT检查,CT检查阳性者可行手术治疗。

2007年,张罗等提出,对于慢性鼻窦炎(无鼻息肉)的患者,药物治疗>2周无明显改善,以及就诊时发现有结构畸形和不可逆病变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并辅以术后药物治疗。

对于慢性鼻窦炎(有鼻息肉)的手术适应证:2005年,Nagi等提出慢性鼻窦炎(有鼻息肉)的治疗原则:鼻内糖皮质激素6~8周(可以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药敏(-)或(+),效果不好或无反应者行CT检查,CT阳性者行手术治疗。

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指征:对于药物治疗不能解除慢性鼻-鼻窦炎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目前对于用何种药物,治疗多长时间才符合“药物治疗无效”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症状、影像学治疗、现有药物的疗效做出综合判断。

单纯型慢性鼻-鼻窦炎手术疗法

单纯型慢性鼻窦炎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及全组鼻窦炎3期,经保守治疗无效可实施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开放窦口畅通引流,祛除病变。手术治疗可分为早期的传统术式及FESS。

对于慢性上颌窦炎,传统手术的下鼻道开窗术及上颌窦根治术破坏了正常的生理引流途径,损伤了鼻窦黏膜功能,现在已逐渐被鼻内镜下手术取代。对于慢性筛窦炎传统的手术有经鼻内或鼻外进路刮除全部的病变筛窦气房,经鼻内手术常由于视野不清使得不易彻底清除病变,手术中黏膜损伤较大。经上颌窦筛窦切除的优点是手术在明视下进行,安全性提高。

由于蝶窦解剖位置较深,周围结构毗邻关系复杂,蝶窦疾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在CT广泛应用前常难以诊断。传统上以保守治疗为主,但随着CT、MRI等导航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蝶窦切开术逐渐显露优势。其主要优点是手术进路直接,安全性高,损伤小,避免了颜面切口,术后随访方便。

慢性额窦炎的传统手术 治疗可分为鼻内法和鼻外法。由于手术经面部切口,现已被鼻内镜下额窦切除术取代。而改良的Lothrop手术优点是:无面部切口,保留额鼻管后方的黏膜并且额鼻通道口较大,不易发生狭窄,直视下操作,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建立了生理性的鼻额通道,随访方便。

传统的鼻窦手术 主要有上颌窦根治,下鼻道开窗,鼻内、鼻外筛窦切除术,经上颌窦筛窦切除术,额窦切开术,面中部掀翻径路鼻腔鼻窦手术及其改良术式等。FESS的基本理念是清除以中鼻道为中心的及其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以重建鼻腔和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为前提恢复鼻窦黏膜的正常形态和功能,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病变。相对于传统手术方式,FESS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细、手术程序简化、创伤小及免除颅面部切口的优点,而且手术治愈率高。FESS必须具备以下3项基本内容:①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存鼻窦内黏膜,尤其要保留中鼻甲;②建立良好的以筛窦为中心的各窦通畅引流,其中最重要的是开放和扩大上颌窦和额窦的自然开口;③建立良好的鼻腔通气。

鼻内镜鼻窦手术 大体可分为Messerklinger和Wigand两种术式。

Messerklinger术式从前组筛窦开始,从前向后深入。切口的选择因中鼻道有无息肉而异。大致操作步骤:分离中鼻道黏膜暴露切除钩突;切除筛泡;清理前、中、后组筛房;开放并探查额窦、上颌窦、蝶窦;检查冲洗术腔。

Wigand则从后组筛房开始,从后向前,一般用于全蝶、筛窦切除及蝶窦切开术。基本步骤为:按Messerklinger术式的方法清除中鼻道的息肉和病变,暴露中鼻甲及中鼻道;切除中鼻甲的后端;开放蝶窦;切除筛窦;开放额、上颌窦;冲洗检查术腔。

1914年,Lothrop采用鼻内外联合径路,在鼻内开放筛窦的同时,经眶内侧和眉弓钻孔进入一侧额窦,祛除额窦间隔、底壁的内侧部分,以及鼻中隔的上部,使双侧额窦引流至共同的通路,即经典的Lothrop术式。但由于术后常出现眶软组织向内塌陷阻塞额窦引流通道未得到广泛接受。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内镜仪器的快速发展,改良的Lpthrop手术为解决额窦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复杂额窦疾病的治疗。其优点在于:无面部切口,不影响美容,不损害前额感觉;保留窦前壁不发生软组织塌陷;保留额鼻管后方黏膜并且额鼻通道口较大不易发生狭窄;术后损伤小,额部及眼周肿胀轻;可以同时处理前组筛窦病变;建立了生理性鼻额通道;术后随访容易。

改良的Lpthrop手术的主要适应证:慢性额窦炎保守治疗及鼻外额窦进路手术或鼻内镜下额窦切开术后复发;额窦黏液囊肿、额隐窝肿瘤或额窦囊肿、额隐窝或额窦广泛息肉;外伤行额窦炎、额窦外伤性囊肿;额窦骨折,累及额窦引流;鼻外进路难治性额窦炎。

伴有鼻腔、鼻窦骨性结构异常的鼻窦炎的手术疗法

FESS问世以后,鼻腔及鼻窦解剖学异常作为鼻窦炎、鼻息肉最重要的病因学之一的理论渐已形成,而对于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矫正异常的骨性结构,建立正常符合鼻腔生理的引流通道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鼻腔的骨质结构异常主要包括鼻丘气房过度发育、钩突内外移位、钩突肥大、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反向中鼻甲、Haller气房(大气房)、上颌窦发育不良等。

鼻丘气房的过度发育 向上可占据额隐窝影响额窦引流,引发阻塞性额窦炎。向后压迫筛泡引起中鼻道狭窄成为额窦、上颌窦、筛窦阻塞性炎症的病因,因此在手术中切除鼻丘气房有利于额窦的引流通畅,对防止术后前组筛窦粘连有重要作用。

重度的高位鼻中隔偏曲 可诱发化脓性鼻窦或真菌性鼻窦炎,为此在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中矫正鼻中隔偏曲一方面为祛除病因,另一方面也为手术提供了较宽敞的视野。

全中鼻甲或中鼻甲下部气化与前筛、上颌窦炎的发生有关,手术中中鼻甲的部分切除一方面解除了因中鼻甲气化导致的鼻腔、鼻窦阻塞,通气引流障碍;另一方面保留了嗅区黏膜,使嗅裂通畅,不致损伤嗅觉,而且正常黏膜保留较多,术腔黏连少,上皮化时间缩短。反向弯曲中鼻甲的形成多为鼻中隔偏曲压迫所致,其可以使中鼻道变窄,完全充填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黏膜潜在的接触区,阻塞鼻窦开口,导致鼻窦通气引流障碍,进而诱发鼻窦感染。手术中可行中鼻甲骨折矫正,也可做中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

Haller气房 Haller气房为沿眶内侧壁向上颌窦延伸的筛窦气房,也称颌筛气房或颌眶气房。源自前筛,位于筛泡下方,属于解剖变异。Haller气房并不是鼻窦炎的必然病因,但如果一旦存在筛窦炎,Haller气房不可避免被波及。因此手术中须完全开放。

核心提示

鼻腔、鼻窦骨质结构的异常不但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相关,也涉及到上气道阻塞性疾病。最近韩德民等研究的鼻腔扩容技术治疗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极大地提示了鼻腔、鼻窦骨质结构异常先导致功能异常,最终诱发疾病的意义。强调了结构-功能-症状三者的关系。鼻腔扩容技术是通过矫正鼻腔异常结构扩大通气容积、恢复双侧通气的对称性,以减轻或缓解上气道阻塞为目的的一系列手术。意义在于降低上气道通气的前阻力,纠正并改善咽腔塌陷,恢复正常通气功能。内容包括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正术、中鼻甲内移固定术、中鼻道双侧鼻窦对称开放术、下鼻甲外移固定术。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霉菌性鼻窦炎;鼻窦镜手术;鼻窦内微环境;治愈

[中图分类号] R76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41-02

霉菌性鼻窦炎以往是少见病,近年来报道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了耳鼻喉科医生的重视。2002~2006年,我科收治并随访半年以上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21例,现将其诊断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长期滥用抗生素10例,糖尿病1例,因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应用激素1例,年龄26~68岁,单纯上颌窦发病13例,累及筛窦8例,单侧发病20例,双侧发病1例。主要症状:头闷、头痛、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有时擤出褐色或灰白色团块状物。鼻镜检查:鼻腔黏膜及鼻甲充血重,中鼻甲、下鼻甲表面常有灰白色干酪样物附着,常伴发中鼻道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全部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提示:患侧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或黏膜明显增厚,并含有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斑片状及条素状钙化灶[1],部分患者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泡状中甲、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

1.2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采用0°、30°、90°鼻窦镜,切除钩突,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尽量避免损伤上颌窦自然口下方的黏膜。中鼻甲肥大及泡状中鼻甲的患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有8例病变累及筛窦的做筛窦切除,以恢复中鼻道正常的引流结构。术中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霉菌团块和息肉样组织,但保留上颌窦内的正常黏膜。术后病理报告为鼻窦霉菌病。

1.3术后综合治疗和随访

术后2 d撤鼻腔填塞后即开始行鼻窦冲洗,每天1次,共1个月,以后每周1次,共2~3个月,冲洗液采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术后每月1次在门诊进行鼻窦镜下术腔换药半年,换药过程中清除术腔出现的囊泡息肉,解除术腔粘连,部分患者因上颌窦自然口黏膜损伤过多出现窦口狭窄,重新扩大缩窄的上颌窦自然口。

2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均随访至6个月,无失访。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按海口标准[2]进行疗效评价均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窦镜下观察见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

3讨论

3.1术前CT检查的重要性

鼻窦CT检查是术前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就霉菌性鼻窦炎而言,鼻窦CT的检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霉菌性鼻窦炎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CT检查的结果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依据。Zinreich和Kennedy等提出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诊断标准:未增强鼻窦扫描见到鼻窦软组织肿块内局限性或散在的密度增高区[1]。这与临床上观察到的结果完全一致,本组21例患者的术前鼻窦CT检查结果均与之相符。并且鼻窦CT检查能够清楚的显示病变发生的部位、范围、鼻腔的解剖有无变异,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鼻甲等。这对于术式的选择、手术的切除范围、及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2霉菌性鼻窦炎发病原因的探讨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情况下不易致病,常发生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临床该病起病隐袭,病变不易发现,常误诊为慢性鼻窦炎,多单侧发病,好发于上颌窦易误诊为上颌窦癌等恶性占位性病变[3],因此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很重要。临床上观察它的发病与鼻腔的解剖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如中鼻甲肥大、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甲、鼻中隔偏曲,与中鼻道的引流不畅有明确的关系。霉菌性鼻窦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考虑亦与此有关。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的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大手术后营养不良等能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的情况均可导致霉菌性鼻窦炎[4]。本组患者中有10例长期应用抗生素,1例糖尿病,1例因红斑狼疮长期应用激素。21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中鼻甲反向弯曲、钩突肥大等),影响中鼻道引流,导致鼻窦窦口通气引流障碍、促使鼻窦内形成了温暖、潮湿、低氧、黏膜水肿功能障碍等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因而改善鼻窦内的微环境促进鼻窦黏膜的功能恢复是治疗该病,避免复发的关键。也是我们不采用传统术式的理论依据。本组病例中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参考其他文献报道均有此特点,考虑可能与女性的生活习惯、免疫功能、雌激素的水平有关系,但具体原因不明,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鼻窦镜手术在霉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优势

鼻内镜手术可以有效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扩大上颌窦窦口,彻底清理上颌窦内病变而保留鼻窦黏膜,并通过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保证中鼻道及窦腔内的引流通畅,去除诱因,促进疾病的痊愈、鼻窦黏膜功能的恢复和避免疾病的复发。按照鼻腔呼吸气流的特点,气流进入鼻腔,首先冲击中鼻甲和中鼻道附近,因而窦口鼻道复合体处易于发生感染和水肿。而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障碍又是引发鼻窦炎症的主要原因。因此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是改善鼻窦内微环境,消灭真菌的易感环境,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关键。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位置比较深在,传统的柯-陆手术不可能去除该处的病变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因此,对于霉菌性鼻窦炎而言传统的术式只能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而不能真正解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所以远期效果很难保证。而同时并发筛窦内病变时传统的术式根本无法解决。鼻窦镜对此处的手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很容易的清除上颌窦窦口的病变及更深处的筛窦的病变,彻底的改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引流,从根本上去除鼻窦内的低氧环境进而避免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生。与传统柯-陆手术相比,鼻窦镜手术对鼻窦、鼻腔的破坏较小、基本不破坏鼻窦内黏膜的正常引流[5]。并且没有术后面部麻木、牙齿疼痛的并发症。由于术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已经解除窦腔内的低氧环境消失不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所以对肝肾功能没有影响。另外术前的CT检查、围术期的处理、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全身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的冲洗与复查也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术后定期冲洗和复查尤为重要。本组21例患者均未行传统的柯-陆手术,也未将鼻窦内的黏膜完全刮除,但半年后均痊愈。可能样本少治愈率较高,随着样本的增多治愈率会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鼻窦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效果非常满意,鼻窦镜手术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书文,孙士铭.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0):778-780.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135.

[3]翟立杰,赵力.干酪性上颌窦炎与上颌窦癌的CT鉴别诊断[J].耳鼻喉科-头颈外科,1995,2(1):63

[4]农辉图,李菊裳,黄光武,等.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附51例报告)[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3-8.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鼻窦内镜手术 复发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对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仍有部分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易复发。现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行FESS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45例进行随访,以探讨鼻窦炎鼻息肉FESS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行FESS手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56例,患者均为首次手术,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及前组筛窦。随访时限至2010年1月,失访11例,其余245例随访期限2年,术后复发62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手术均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开放前组筛窦,彻底切除息肉样组织,尽可能保存正常黏膜组织。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部分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术腔,48小时拔除纱条。

围手术期处理:①术前用药:术前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术后复查:术后定期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1次,后半年每个月1次,以后以复查结果拟定复查时间),清除术腔的干痂、肉芽、水肿组织及分泌物,解除术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②术后用药:术后1周鼻腔局部布地奈德鼻喷剂1~2喷/鼻,1次/日。

复发标准:①症状无缓解:术后2年随访时间中仍有明显鼻塞、流脓涕、头痛。②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甚至闭锁,窦腔积脓。③鼻息肉复发。满足以上任意1项即视为复发。

随访:随访信息均来自于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资料。本组患者随访时间自出院之日开始,24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均2年,随访截止于2010年1月。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 果

随访至2010年1月,有54例(22.04%)复发,其中症状无缓解45例,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闭锁30例,鼻息肉复发36例。平均复发时间12.3个月。影响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因素,见表1。

讨 论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在保留黏膜和恢复正常的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前提下,祛除病变,达到拓宽鼻腔和鼻窦的空间关系,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黏膜,维系鼻腔、鼻窦基本的生理功能。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1995年统计1213例鼻内镜手术患者中,再手术患者28例(2.31%),常见原因是术腔或鼻窦闭锁、鼻中隔偏曲和变态反应因素等[1]。本文对245例FESS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将复发率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性别年龄:姚和梅等通过对1231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在性别间存在着显著差异[2],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统计又表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1~20岁,40岁以后下降明显,说明鼻窦炎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关,鼻息肉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本研究发现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由于所调查的病例数还偏少,是否由此可以否定性别年龄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合并变应性鼻炎:本研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复发率4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4%的复发率(P<0.01),说明变应性鼻炎是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其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分泌活动增强,鼻腔鼻窦黏膜水肿,窦口阻塞和引流障碍,最终导致复发[3]。

术前用药:术前常规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可起到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和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保持术野清晰,利于彻底清除病灶,减轻术后反应,防止复发。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术前用药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其可能原因与调查病例较少有关。

术后清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不同于以往的根治性手术,手术过程的结束便是上皮恢复和再生阶段的开始,被保留下来的病变黏膜功能的恢复,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认为手术仅为治疗疾病整体步骤的开始阶段,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则是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临床实践表明,鼻内镜手术后,术腔内存在多种不良因素,包括干痂形成、窦口附近肉芽及囊泡、鼻腔水肿粘连等,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影响延缓疾病治愈过程,严重可导致复发。

术后用药:鼻内镜手术主要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堵塞和引流问题,而有关炎症反应和感染等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此,术后合理用药很重要。合理的全身应用抗生素,并给予黏液稀化剂,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这对减轻黏膜水肿,促进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少粘连和延缓息肉的生长及复发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统计发现术后用药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因此,强调术后合理的药物治疗对防止复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鼻中隔偏曲:本研究中术后仍有鼻中隔偏曲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17例鼻中隔偏曲的鼻窦炎复发患者中,有15例复发于鼻中隔偏曲侧。

造成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术后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发现术后随访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与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相关。因此加强术后清理药物治疗、预防控制变应性鼻炎、术中矫正鼻中隔可降低复发率,同时这些治疗措施不受手术操作水平和仪器限制,能短时间内降低术后复发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7.

2 姚和梅,刘领波,李红英,张鑫,刘屹,陈宁, 傅绍喜.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3):183-184.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复发性鼻息肉;鼻内镜;手术;综合治疗

作者单位:476200 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鼻息肉鼻窦炎术后复发为耳鼻咽喉科临床棘手问题,据统计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率约20%,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们采用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37(59侧)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37例(59侧) 中男31例(49侧),女6例(10侧)。年龄16~63岁,平均385岁,病程10个月至13年,均经鼻息肉手术治疗,既往手术类型:单纯鼻息肉切除5例,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7例,鼻息肉摘除及上颌窦根治术11例,鼻息肉摘除及中鼻甲部分切除术14例。患者再发反复鼻塞、流脓涕,或伴头痛、嗅觉障碍等,经鼻窦冠状位CT及内窥镜检查确诊鼻息肉、鼻窦炎复发。其中8例上颌窦窦口息肉阻塞或瘢痕闭塞,5例中鼻道、筛窦、上颌窦多发息肉,钩突息肉7例、中鼻甲息肉6例、中鼻道息肉11例,8例不同程度鼻腔粘连,4例鼻窦骨质增生肥厚;双侧筛窦、上颌窦炎12例,双侧额窦、筛窦、上颌窦炎5例,筛窦、上领窦、蝶窦炎各4例,按中华耳鼻喉科学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期分型标准[1]:Ⅰ型7侧;Ⅱ型31侧中Ⅰ期9侧、Ⅱ期12侧,Ⅲ10侧,Ⅲ型21侧。37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3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控制高血压、血糖至正常范围,明确病变范围及鼻窦重要结构关系,给予布地奈德喷鼻2次/d,鼻腔冲洗、静脉应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及止血药物,连用3 d。2%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5 ml加01%肾上腺素作鼻甲后端及蝶腭孔周围黏膜浸润麻醉,根据鼻息肉病变部位、范围选择合适术式,Messerklinger法电动切割吸引器切除鼻腔息肉,辨认鼻腔解剖标志,沿中鼻道前段或中鼻甲附着处前方弧形切开黏膜或钩突,筛窦咬钳经外侧进入前组筛窦,切除前后组筛房,扩大上颌窦口、开放额隐窝和额窦口,充分开放窦口通畅引流。术中尽可能切除息肉样组织,保留正常窦腔黏膜和鼻黏膜,并发鼻中隔偏曲影响手术操作者,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成形术。术毕清理鼻腔及窦腔积血及分泌物,鼻腔明胶海绵及红霉素纱条填塞,术后应用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鼻喷剂,定期复查,清理和冲洗鼻腔、鼻窦,术后1、3、6个月鼻内镜检查鼻腔,鼻腔黏膜水肿或早期息肉复发者及时清理,以利上皮生长。

13 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大或肉芽组织形成,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塞,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治愈、好转计为有效。

2 结果

37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出现眶周轻微瘀血2例,未予特殊处理,3 d后自行消退;鼻腔少量出血5例,为术区脱痂皮所致,内镜下微波止血后停止;出现中鼻甲、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各2例,在局麻下松解粘连,明胶海绵分隔创面,6~8 d后治愈。术后严格复查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37例中治愈27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9%。

3 讨论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为耳鼻咽喉科临床棘手问题,病因可能与变态反应、解剖变异、既往手术次数、效果及术后处理等有关,钩突切除不全、高位偏曲的鼻中隔、中鼻甲尤其反向中鼻甲处理不好为术后复发主因,患者未定期鼻内镜复查,偏移的中鼻甲、术腔囊泡、积血及感染不未及时处理,术后中鼻道引流不畅或阻塞,是复发的重要原因。

术后解剖结构改变及重要解剖标志丧失,瘫痕组织及纤维化增加了再次手术的难度,应尽可能彻底摘除鼻息肉,积极处理病变中鼻甲,剪除中鼻甲息肉样变,切除泡状中鼻甲外侧壁及部分反向中鼻甲,保留正常窦腔黏膜及鼻黏膜,恢复纤毛清除功能,重建窦口鼻道复合体通气、引流功能,恢复鼻腔通气良好。上颌骨额突鼻部后缘、上颌窦口骨晴、眶纸板、中鼻甲基板、后鼻孔弓为再手术参照结构[2],上颌窦口被瘢痕、息肉组织阻塞时,以探针或吸引头紧贴下鼻甲上缘探查,探及活动软膜后用钩突刀切开、电动切割器扩大窦口,清除前上筛、开放额窦口时,应确保在其外侧和纸样板之间操作。熟练掌握鼻窦解剖,及时发现解剖变异,为手术成功之关键。本组37例手术顺利,术后2例出现眶周轻微瘀血,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

术前口服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术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促进恢复,定期随访,为重要的综合治疗措施[2],术后处理及门诊随访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3],定期鼻内镜检查可及时发现并清除鼻腔及窦口通气引流障碍因素,保持术腔清洁[4],对清除窦腔内分泌物、增生肉芽或囊泡、解除鼻腔粘连有重要作用,依镜检结果合理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控制鼻窦感染,减轻黏膜水肿,促使其上皮化,利于良性转归,可有效防止术后复发。本组37例中治愈27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9%,效果满意。

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疗效满意,患者易接受,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67.

[2] Waish T J, Anaissie E J, Denning D W, et alTreatment of aspergillosi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Clin Infect Dis,2008,46(3):32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