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演讲稿(精选5篇)

  • 诗词演讲稿(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标题含有七一建党节的范文 [会议发言]庆七一建党节会议讲话—把群众观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会议发言]在庆祝七·一建党节大会上的讲话稿 [会议发言]镇党委书记庆祝七一建党节讲话稿 [会议发言]在庆祝建党节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会议发言]建党节周年讲话二 [会议…

诗词演讲稿(精选5篇)

诗词演讲稿范文第1篇

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创建于2003年,历经3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注册会员最多,日流量最大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深受广大会员好评。我们致力于以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学校为服务对像的公文性质的网站,帮助广大会员学习公文写作技术提供相关的参考范文,协助会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最大成功、促使工作绩效上的明显进步、职业素养显著提升,拥有最具竞争优势的写作资源体系。

再次申明:是老牌的文秘网站,欢迎你和任何一家同类网站对比后再作出你明智的选择。

标题含有七一建党节的范文

[会议发言]庆七一建党节会议讲话—把群众观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会议发言]在庆祝七·一建党节大会上的讲话稿

[会议发言]镇党委书记庆祝七一建党节讲话稿

[会议发言]在庆祝建党节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会议发言]建党节周年讲话二

[会议发言]在“七一”建党节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会议发言]老党员代表在“七·一”建党节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上的发言

[会议发言]镇党委书记庆祝七一建党节讲话稿

[党委党建]庆祝七·一建党节单位领导讲话稿

[党委党建]在“七·一”建党节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党建]在庆祝“七·一”建党节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党建]在教育系统庆祝“七·一”建党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党建]在庆祝七·一建党节大会上的讲话稿

[党委党建]庆七一建党节讲话稿

[党委党建]书记在庆祝“七一”建党节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会议主持]公司七一建党节歌咏比赛主持词

[会议主持]党支部七一建党节联欢晚会主持词

[会议主持]七一建党节表彰大会主持词

[单位总结]庆七一建党节活动总结

[演讲材料]七一建党节朗诵诗

[演讲材料]建党节团员演讲稿:青春,因奉献而美丽

[演讲材料]大学生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演讲材料]建党节朗诵诗我爱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精彩演讲]建党节歌颂国旗朗诵稿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我把党来比母亲

[精彩演讲]在七一建党节优秀共产党员的爱岗敬业演讲稿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一个女企业家的追求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庆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建党节致机关党员的一封公开信

[精彩演讲]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建党节诗歌朗诵:七月的天空

[精彩演讲]大学生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七月的天空(建党节诗歌朗诵)

[精彩演讲]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建党节朗诵诗:我爱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我把党来比母亲

[精彩演讲]庆祝“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我的入党心声

[精彩演讲]建党节演讲稿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活动方案

[精彩演讲]“七·一”建党节演讲稿—歌颂党的丰功伟绩,树立远大理想

[精彩演讲]庆祝七·一建党节演讲稿—唱响准格尔

[写作高手]共产党建党节的来历

[写作高手]“七一”建党节前的入党思想汇报

[写作高手]七一建党节征文-七月的颂歌

[事迹材料]庆祝七一建党节党员应该是一面旗帜事迹材料

诗词演讲稿范文第2篇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免费会员|VIP会员|

六一儿童节讲话稿

[群众团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

[群众团体]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的领导讲话

[群众团体]在六一“牵手留守儿童,助其健康成长”活动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名誉校长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先队辅导员发言稿

[群众团体]校长在庆“六一”表彰活动会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副县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讲话

[组织人事]关于庆祝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

[组织人事]六一儿童节祝辞

[组织人事]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节日串词]县财政局六一工作总结

[节日串词]公司幼儿园六一节贺信

[节日串词]在庆“六一”集体离队入团仪式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活动串词

[节日串词]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节日串词]市妇联六一活动小结

[节日串词]县委书记在希望小学庆“六一”汇报演出时的讲话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节讲话稿

[节日串词]“六一”节学生代表讲话

[节日串词]庆“六一”暨表彰大会发言稿

[节日串词]在庆‘六一’双合格表彰大会暨亲子绘画展活动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区委副书记在庆六一暨春蕾计划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在“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在全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捐助特困女童仪式上的讲话

[八荣八耻]“六一”节学生代表讲话

[八荣八耻]庆“六一”暨表彰大会发言稿

[八荣八耻]区委副书记在庆六一暨春蕾计划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八荣八耻]在“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企划方案]市妇儿工委六一义诊法律咨询活动方案

[请话要领]在某学校校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请话要领]六一节“十佳儿童”代表发言

[晚会致辞]在耒阳市民办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汇演上的致辞

[庆典致辞]在“六一”文艺会演暨捐资助学大会的讲话

[庆典致辞]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庆典致辞]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庆典致辞]在特殊教育学校庆祝“六一”节的讲话

欢迎了解更多关于“六一”的文章

六一儿童节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金星闪烁”文艺晚会开场词

[晚会致辞]“快乐童心,畅想六一”暨校园艺术节闭幕式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晚会致辞]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婚育新风进万家暨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主持稿

[晚会致辞]六一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组织人事]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体展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晚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放飞希望》联欢会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六一儿童节节目

[节日串词]商场六一游戏

[节日串词]庆“六一”我献艺(三句半)

[节日串词]为六一儿童节创编的三句半

[晚会节目]六一晚会即景三句半

[晚会节目]庆“六一”我献艺(三句半)

[晚会节目]为六一儿童节创编的三句半

[节日串词]六一晚会即景三句半

六一儿童节串词

[晚会致辞]小学生庆“六一”活动串联词

[晚会致辞]六一文艺演出串词

[晚会致辞]学校庆“六一”师生文艺汇演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儿童节大队集会串词

[节日串词]小学生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串联词

[节日串词]六一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贺词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经典台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广场文化活动串连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广场文化活动串连词

[节日串词]六一文艺演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活动串词

[节日串词]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程序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晚会致辞]新一小2003学年六一活动串词

[晚会致辞]六一活动串词

[晚会致辞]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程序串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晚会致辞]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晚会致辞]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贺词

六一儿童节致词

[八荣八耻]六一致词

[庆典致辞]在“六一”儿童节英语晚会上的致词

[节日串词]六一致词

[节日串词]六一致词

[庆典致辞]六一儿童节致辞

[组织人事]“六一”节的献词(二)

诗词演讲稿范文第3篇

亲爱的读者朋友:

你们好!为使《语文世界》从内容到形式上更富有活力,更贴近学生,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本刊在2005年将作部分调整,现将部分栏目定位与稿件要求列出,希望您多多赐稿。

在此编辑部同仁感谢您多年以来对《语文世界》的关注与支持,并希望您能把阅读心得和建议告诉我们,以便我们更好地为您服务。

特别聚焦言说当前话题,引爆语文热点

校园话题――关于校园热点话题的一组文章。有同学们的讨论,有老师、专家的分析;有独到的观点,有思想的碰撞。单篇稿件2600字左右。

阅读立交桥 视野、品味

经典书坊――在中外经典作品中摘选精彩的描写、抒情、对话等段落,并将故事梗概作为线索,以简明的叙述连接其精彩段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欣赏其精彩片段(3~4个片段为宜)。单篇稿件4000字左右为宜。

美文链接――选择或小说、或诗歌、或散文的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同主题作品链接阅读。作品选文要凸显人文性, 2~3篇作品并对所选文章适当评析,以帮助学生阅读。

作家书简――同一作者的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以多种教材版本为据,以初高中教材出现的作者为主。

杂文短章――选择经典杂文(鲁迅、梁实秋等现代作家作品)或当代的优秀杂文,并配以简评。

古诗文视点――请您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文作品(从正史或野史中选择)及优秀的古典诗歌。文言文作品配以讲析和练习设计(练习形式可以参考高考命题方式)。单篇稿件1000字左右为宜。

知识大观园 发现、积累

文史因特网――以引领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知识为主,也可与课本联系介绍相应的外国文化及历史知识。

科技新干线――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技类文章并命题,命题形式和高考一致,难易程度和高考持平。单篇稿件1500字左右为宜。

咬文嚼字――形式一:汉语有着和古老的华夏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如此悠久的汉语中又该蕴含着多少神奇的故事呢。从汉字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式二:辨析高考和学生日常学习中常常遇见且容易误识、误写的字词。单篇稿件500字内为宜。

写作俱乐部 借鉴、创新

校园文学月报――以刊中报的形式,每期推出一个文学社,同时展示全国各地的校园文学社团作品,包括点击文学社、校刊选粹、新诗笔会(与《诗刊》社联办的“全国校园新诗笔会”优秀作品选登)、青春日记、社团动态、我师风采等栏目。

写作指津――以名篇佳作或学生作品为实例,分析文章。可从任一角度入手,写作技巧、写作手法、写作思路、写作结构或如何表现主题并突出重点等,以此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单篇稿件2000字内为宜。

能力T型台 信息、方法

诗词演讲稿范文第4篇

俞越龙

中学语文教学随着课程体制的改革,面临许多亟待解答的新问题。语文活动课(课外活动)怎么教,正是 人们在教改中探索着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讨论会、辩论会、演说会、故事会、诗歌朗诵、课本剧编演等,是几种较为优化的语文活动课形 式,现试就此作一评介。

一、讨论会

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各自发表意见,以探讨问题的解决。

组织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与当众说话的习惯;第二、可以训练学生运 用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会摘要:1.讨论会须有议题,参与讨论必须围绕中心,不能漫无边际地脱离议题,不然就达不到解决 问题的目的。讨论什么题目可先让学生提出,再经筛选确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接触他们生活的热点, 也就容易引起讨论的兴趣。2.讨论会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事先把讨论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搜集材料,思考 问题,写出发言提纲。3.讨论会要引导学生:第一、提出看法要有针对性,第二、发表意见须有根据,第三、 要有虚心学习、追求真理的态度。4.讨论会要让学生掌握。教师在讨论会中,只起参谋作用,要放手让学生动 脑、动口,锻炼口才,训练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辩论会

由正、反两方就某一论题展开争论。

组织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第二、可以提高学生的论辩能 力,特别是驳论的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求异思维;第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辩论会指要:1.要向学生传授辩论会的有关知识。明确:要辩论,就必须抓住对事物认识的分歧点,辩论 双方如不在分歧点上交锋,各说各的,就不能称之为辩论。这就要求在辩论过程中,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记 住要点,抓住矛盾,找出破绽,立即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辩论是一个动态概念,辩论中双方都会遇到需要答 辩的新问题,这就要求论辩者头脑清醒,反应灵敏,善于思考,巧于言辞,这样才能随机而应变。辩论须有良 好的气氛。在辩论中,要积极发言,勇于交锋,敢于坚持真理,但不强词夺理,体现实事求是的学风。论辩交 锋,要讲求礼节,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不感情用事,不讽刺挖苦,从而能使论辩产生积极的效应。2.要选好 辩论题目。辩论题目,应选择存在认识分歧,大家感兴趣,并有争论价值的论题。题目可事先公布,意在作好 准备;亦可临时宣布,旨在训练学生敏捷思考与表达的能力。3.要确定辩论会成员。辩论会由主持人、正方反 方的辩手以及评委三种成员组成。主持人1名,两方辩手各三名,分为一、二、三号,其中一号辩手是主辩,其 它是助辩。评委会一般设3—5人,可全由学生或师生共同组成。4.要作好辩论的准备。正反两方,都须以对方 为论敌,估计对方会在辩论中摆出怎样的理由,提出什么根据,作好反驳准备,并写下论辩发言的提纲。主辩 与助辩在辩论中如何协力配合,亦需未雨绸缪。5.要安排辩论会的程序。辩论会的一般程序是:主持人宣布辩 论的题目与规则后,先由正方一号辩手发言,次由反方一号辩手反驳,而后正反方自由辩论,这时各号辩手均 可发言,但必须依次而行。自由辩论后,依次由正反两方的三号辩手对自己一方的论点、论据进行系统总结。 论辩的程序,由主持人控制。主持人要作到客观、公允、对双方辩手发言的次数、时间应予均等,不能偏视一 方。辩手发言的时间不宜过长,应予限定。论辩中如出现偏离中心的现象,主持人应予提醒,必要时还可作适 当引导。最后由评委会对辩论会进行评估,并宣布获胜的一方。

三、演说会

组织学生针对某问题或事件,当众发表见解。

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第二、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立论与驳 论的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的体态语言。

演说会指要:1.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稿。演说,当众发表对某问题或事件的见解,不消说,是自己的见解 。因此参加演说,应该自己动手写好演说稿。写演说稿的要求是:第一、演说题目,要切合听众的要求与兴趣 ;第二、演说材料,要切合实际,并有新鲜感;第三、演说顺序,要有纲有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第四、 演说语言,要简洁明快,并有感染力与鼓动性。2.要从易到难,分步实施演说训练。第一步,先让学生选用别 人的文章,加以修改后作为演说稿,在小组内演说;第二步,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就要求他们自己写演说稿 ,而后在班上举行演说会。3.要重视演说的体态语言训练。讲求演说的手势表情,提高演说语言的形象性、生 动性与鼓动性,增强演说的效果,并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4.要对演说会进行讲评。

四、故事会

组织学生编讲故事。

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第二、可以训练学生文艺创作的能力; 第三、可以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故事会指要:1.组织学生编写故事。学生编写故事,内容不限,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编,可以根据听说传 闻编,也可以利用课文的情节编,等等。在学生编写过程中,指导他们学习设扣子、解扣子的方法,讲求故事 的连贯性、曲折性、感染性、趣味性与教育性。文字应力求生动形象,简洁明达。2.组织学生在小组评选较佳 故事。学生编出了故事,在小组内试讲,选出效果较佳的故事向班级推荐。3.举办班级故事会。各小组评出的 故事,再进行筛选,确定故事会演出的节目。故事会举行前,可由教师会同学生中的文娱积极分子,一起对节 目进行演出辅导。故事会举行时,可邀请其他班的教师与学生观摩。故事会结束,可进行评比奖优。4.要注意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编故事、讲故事,要有文艺素养,因此组织活动时,要看对象条件。比如,有的学生不 会编写故事,就让他学讲故事;有的学生能编故事,不善于讲故事,那就不要勉为其难。

五、诗歌朗诵会

组织学生写作、朗诵诗歌

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表情朗读与写作诗歌的能力;第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使 他们受到审美教育。

诗歌朗诵会指要:1.要向学生传授朗诵诗歌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明确:朗诵诗歌与朗诵其他作品在重音、 停顿、语调的掌握上有不少一致的要求,但从诗歌的特点出发,尚需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深刻领会并深 入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诗中的思想、感情与形象的统一体。它是借助诗歌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因此,只有 吃透诗的语言,才能理解、深入诗的意境,也才能用朗诵的语言艺术把听众带入意境,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 鸣。(2)掌握朗诵的方法。一是定准音调。音调又称基调。是全诗的声音给人的基本感受。它是根据诗歌的思想 内容来确定的,颂歌的音调必然高昂,哀曲的基调定趋低沉。二是区分语气、语调。这在叙事诗的朗诵中尤显 重要,要在叙事、对话、句型上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三是把握节奏。诗歌的节奏,是由一定的轻重高低的 声音与一定时间的间歇所形成的。朗诵一句或一行诗,每个基本单位的词组之间,总要略加停顿。每一句或每 一行诗里,顿数有一定的规律,每顿所占的时间大体一致,每顿之间的间歇相等,这样读起来就形成一种节奏 感。格律诗各句各行的节奏顿数要求一致,自由诗则不作严求。至于朗诵节奏的快慢应视作品思想感情的起伏 灵活掌握,只要念去和谐即可。四是传达感情。朗诵传情,首先靠对诗的深刻理解,使自己的感情与诗歌的感 情融为一体,同时也要求朗诵者善于把诗作为感情传达出来,这就要求朗诵者必须具有善于用带感情的语言( 音调、声调、语调等形式)并配以恰当的手势、表情的艺术素养。2.要提倡朗诵自己写的诗。指导学生朗诵诗 歌,要强调自己写诗,自己朗诵。开始这样作,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权宜之计,暂时允许他们朗诵别人的诗 。在课内则向学生传授写诗方法,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练习写诗。一待学生写诗入了门,就可举行赛诗会, 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的发展都是不无意义的。3.要指导学生把朗诵诗歌与生活联系起来,歌颂 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明生活。4.要引导学生经常从音像设备中收听、收视诗歌朗诵的节 目,从中汲取营养,以不断提高他们朗诵诗歌的水平。

六、课本剧编演

组织学生编写并演出课本剧。

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编写剧本与戏剧演出的能力;第二、可以训练学生口头与书面表 达的能力与体态语言的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进行艺术构思的能力。

课本剧编写与演出指要:1.向学生传授课本剧的有关知识。明确:课本剧,是根据语文课本中的题材编写 而成的剧本。它具有剧本的一般特点:一是舞台性。剧本受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在剧情、时间、地点上都要 求高度集中。二是戏剧冲突。剧本因受舞台的制约,戏剧冲突必须集中、尖锐、激烈。三是戏剧语言。剧本的 语言,分为说明语言与人物语言两大部分。说明语言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并提示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和 性格。人物语言,包括对话、独白、旁白,而对话则是主要成分。剧本对人物语言不只要求性格化,而且富有 动作性与潜台词。2.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本剧的编写活动。这样,既可为挑选演出剧本提供有利条件,又可以 从中发掘编剧人才,组成课本剧的写作小组。3.组织学生讨论准备在班内演出的剧本,而后由创作小组根据讨 论意见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润色,最后交教师审定。4.课本剧演出的演员与导演,可由学生毛遂自荐或集 体推举。如人选不当,在排演过程中还可调整。5.课本剧演出后,要进行民主评议,教师讲评。

诗词演讲稿范文第5篇

1965年1月,时任战友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分工兼管歌舞团的晨耕同志找到我和生茂,说上级交待下来一个任务:为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同志写的《长征组歌》谱曲。当时的情况是,这个任务同时还交给了总政歌舞团,要总政歌舞团写成专业合唱团用的大型作品,而我们则写成群众性的队列歌曲,便于在群众中传唱。

《长征组诗》的完成稿应当是十四段,但当时只有十段,后四段是写长征以后的事情,如东渡黄河等,当时还没写出来。诗稿各段的结构相同;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三七句,四八开”。我和生茂仔细研究了诗稿,觉得如果这十段诗词谱成分节歌(一个旋律到底)倒是简单方便,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同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者是统一内容、同一情绪、简单直接的歌词内容。这种情况,多段歌词用一个旋律是可以的,也比较贴切。而《长征组诗》在情景转换、节奏变化、感情跌宕上的幅度之大,在我们接触过的大部分作品中,还没有遇到过。所以,《长征组诗》的十段诗词,作为歌词来谱曲,是很难用单一旋律来表现的。也就是说,这十段诗词用一个旋律是“装”不进去的。所以我们最后决定,还是按每一段不同的要求分别谱曲,晨耕同志也同意了。

二、进入创作

“按每一段不同的要求分别谱曲”这一总的创作思路和原则确定之后,“组诗”的谱曲工作便正式开始了。最初,我和生茂的分工是他谱写前六段,我从第七段开始往后写。自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回团后,领导交给我的常常是一些器乐作品、话剧配乐、舞蹈音乐和声乐伴奏等器乐方面的工作。我去“上音”进修,一学就是6年,大家在坚持工作,所以我回团以后,对各种任务从不挑拣,光歌曲伴奏每年就要完成将近百首,声乐创作无暇顾及,自然比较生疏。虽然抽空也写过一些歌曲,但是为《长征组诗》这样大规模的诗词谱曲还是头一次,而且词作者又是肖华同志。所以,对于这次创作我非常重视,参考了手头的许多资料,还特意观摩了当时正在北京演出的秦腔和眉户剧。

第七曲《到吴起镇》的旋律初稿写完以后,看来生茂不太满意。这时他已经完成了前五曲的旋律稿的起草,他和我商量:“时间太紧,写旋律我还行,编合唱不了,咱俩分工吧,我写旋律,你编合唱,来个流水作业,这样可以快一点。”我同意了。

后来,生茂把我起草的第七曲旋律稿做了较大的修改,只在其中保留了一些音调。八曲以后的旋律创作情况是:三月中旬唐诃进来以后,负责起草了第八曲《祝捷》,生茂、唐诃共同起草了第九曲《报喜》,又将第一曲《告别》改变速度和情绪,作为第十曲。

与此同时,我的编写多声部的工作也在同时进行着。为了更加符合内容的需要,我在对全部的原始主旋律进行处理时,尽可能地在音乐方面进行艺术加工,而不仅仅是添加一些声部。如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原来叫《进遵义》)开头的女声二重唱,使用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手法,连续几个大二度的碰撞,突出了民族地区特色;第五曲《飞越大渡河》,我觉得原主旋律的紧张度还不够,欠一把火,便在前面加了一大段“划船号子”,等到歌词出现的时候,情绪已经“成熟”了,这也是我自己颇感得意的一笔。第十曲《大会师》套用第一曲的旋律,可以发挥“再现”的功能,使整个作品更加统一完整。然而它的情绪却需要做很大的调整,所以我就利用合唱,唱出雄壮高亢的“啊”声,并加以发展,把原来的压抑情绪一扫而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生茂、唐诃的草稿上,有时也会在独唱、合唱的衔接处加上一点多声部处理,一般地说,我会尽可能地采纳他们的意见,但有时也会遇到颇大的困难。例如第六曲《过雪山草地》的后半部分,就出现了男高音领唱与合唱主旋律相冲突的情况:横向地看是合理的,而纵向地看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便会努力补救,以免闹出技术性的笑话来。

经过两个来月的努力,《长征组歌》的声乐初稿(包括主旋律稿和部分多声部稿)终于在4月上旬拿出来了。

起草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每起草若干首便进行一次讨论。我和晨耕、生茂三个人(后来又加上了唐诃)对每一曲的旋律稿进行了研究,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对我来说,这也是向他们学习,提高“课堂以外的实际创作能力”的绝好机会。晨耕虽然没有亲自动笔起草,而在组织工作上、创作思路上、排练演出的落实等方面,却也出了不少好主意,做了许多工作。

最后,关于作品的命名,按照作品的规模样式的常规来说,应当叫做“大合唱”(chorus)、“交响大合唱”或“清唱剧”(Cantata)。但是,当时我们参照并借用了肖华同志的原作,《长征组诗》这个标题,改动了其中的一个字,即将“诗”改为“歌”,于是就叫作《长征组歌》,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方面来看,就这部作品自身而言,这个命名应该说是很贴近的。没想到的是,从此之后,凡是多段词曲组成的大型声乐作品,都被称作“某某组歌”(Suite)了。我在这里说明这一背景,目的也是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大家还是沿用原来习惯的、世界通用的称谓更好一些。

三、杭州汇报

《长征组歌》的初稿定下来以后,在1965年的4月中旬,由晨耕同志带队,在肖华的秘书李圭同志的安排下,我们一行四人到杭州向肖华同志汇报《长征组歌》的创作情况(当时肖华同志正在杭州养病)。汇报时,从第一曲到第十曲,我们四个人边说、边比划、边唱。在合唱的段落,我们就每人一个声部;唐诃唱女高、我唱女中、晨耕唱男高、生茂唱男低。汇报进行得不错,肖华同志很满意。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不顾病痛,安排了五天时间给我们讲解《长征组歌》,每天用一个上午,讲解两段歌词。他逐字逐句地讲了“组诗”的创作过程,以及对音乐的要求;讲了长征途中相对应的历史情况和动人故事。讲到生动时,他也手舞足蹈;讲到感动时,我们都为之潸然。这次讲解,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可以说,这次的杭州之行,我的收获是很大的。特别是对进一步出色地完成《长征组歌》的后期创作,以及后来的多次大的修改,打下了形象的、历史的、文学的基础。

四、后期创作

“五一”节前我们回到北京,之后又对《长征组歌》的声乐初稿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研究。我们边讨论、边修改,直到拿出了较为满意的初稿作为定稿,创作的第一阶段就基本上完成了。接下来,对初稿的旋律进一步进行润色,编写全部合唱(原稿的合唱是不完整的),写好乐队部分,特别是把握好独唱、合唱以及器乐三者之间的既要互相协调配合,又要突出各自的特点,最后写出全部总谱的艰巨任务,就完全落在我的身上了。因为他们三个人的情况是;唐诃在这方面没有专门学习过;晨耕学习过,但由于他身兼总团副团长和兼管歌舞团的要职,每日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写总谱;生茂一门心思用在“写好旋律”上,对多声部技术不感兴趣。

我没有爬过夹金山,可是有在十冬腊月下着大雪,刮着“白毛风”,在大山上行军的经历;我没有走过草地,可是一连三天吃不上饭,从地上抓一把野菜充饥的日子也过过。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有生活、有素材、有技术”的优势,每三天完成一曲,10段曲子30天便完成了任务,而且基本上未作改动,全部一稿通过。我写的总谱是要给演出队伍用的。但是当时团里的演出队伍情况可以说是很不完整的,按常理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大型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编合唱太简单了,效果出不来,稍复杂一点儿又怕排练遇到困难。鉴于合唱队的情况,我采取了一些对应的办法:

1.多发挥独唱、重唱的色彩。战友歌舞团的独唱“二马一贾”,有影响、有把握、有潜力,应当充分发挥,这样就能把个性强变成优势,而且个性越强效果越好。

2.由于编制的原因,声部不平衡,女高音较弱,我就用混声二部代替四部,或者混声三部:女高、男高唱主旋律,男低音托底,女中音作内声部。

3.在音乐发挥到辉煌的部分,必须用四个声部(甚至六个声部)的时候,就用乐队加以填充和烘托,特别是铜管的介入,弥补了声乐的不足,效果相当好。

我们乐队的情况就更严重:由于极“左”思潮和瞎指挥的干扰,1964年的“乐队改革”,强制性地取消了一切西洋乐器,拉提琴的改拉二胡,吹小号的改吹唢呐,不能改的人被调走了,一顶“改与不改是革命与不革命的问题”的帽子压得大家无法说。到排《长征组歌》时虽说恢复了管弦乐队,但也还是残缺不全,铜管组是从军乐团借来的,总算是搭起了一个架子,配器当中根本无法解决平衡与融合等基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来个“中西结合”,有一件算一件。以残缺不全的管弦乐队作为框架,把筝、扬琴、二胡、三弦、唢呐等平时只是用来独奏的乐器,都填充在这个框架里,像写重奏一样,让他们各自担负起适当的声部任务。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受到当时“中西结合”思潮的影响,我很想在“西洋技术民族化”方面作些尝试,《长征组歌》可说是一次进行实验的大好机会。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效果非常好,许多同行还要向我讨教“中西结合”的经验,问我怎么会想到这样使用乐队。直到现在,总谱上的有些民乐声部还是“不可替代”的,如第六曲中的三弦、琵琶;第一曲的笛子、二胡;第八曲的唢呐、三弦、琵琶等等。

这次实验可说是一举三得:从技术上,解决了管弦乐队与民族乐器的融合问题;从内容上,解决了作品对民族风格的需要;从建制上,解决了编制单薄的问题。

我有一个决心:不管编制多么简单(例如大提琴只有3把、中提琴2把、贝司2把),而音乐不能简单。我用写多乐章的技巧、手法和概括力驾驭全局;用写大歌剧的精神对待每一个片段;用写电影音乐的想象力去塑造形象;用写重奏的手法对待每一个声部。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直到现在,《长征组歌》中的一些场景音乐,如第二、第五、第六、第七曲的序奏,仍然可以说是很优秀的。

正因为我用的是“写重奏的手法写合奏”的思路,来处理《长征组歌》的多声部和器乐部分,才能在1966年《长征组歌》跟随总理出国访问演出时,歌队(包括独唱)和乐队都压缩到了只有18个人,仍能保持着原有的丰满效果。指挥唐江同志回来讲,在莫斯科演出时,一位苏联指挥家到乐池察看,当他看到乐池里只有18个人时,激动地说:“你们居然能让十几个人奏出一个大管弦乐队的效果,这太不可思议了。”

五、主要经验教训

继1965年《长征组歌》之后,许多单位组织创作了大量的大型声乐套曲。例如1977年春我们在南方某省采风时,那里正在创作的组歌就有40多部,可是几十年下来,成功者少。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创作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尤其是大型套曲,包括声乐套曲,最好是独自一个人进行创作,就像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如果由于作者的局限性,不可能一人承担,那么在集体创作时,切忌平摊、分割、搞大拼盘。这是许多集体创作的大型作品失败的根本原因。而《长征组歌》之所以成功,也得益于前期创作以生茂为主,后期创作则由我一个人担当,我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长征组歌》创作之初,晨耕很忙,唐诃还没有回来,而我的经验又不足,就指望生茂的发挥了。这种令人头痛的状况,却给《长征组歌》带来了生机,每每想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如果我们当初也是“兵强马壮”,按当时“集体创作”的惯例,肯定是每个人都甩开膀子大干,“分头创作、分段合成”,必然也会落入大拼盘的模式里,而招致失败。

生茂在《音乐周报》(2006.10.27)访谈文章中也说:“从一曲到七曲是我一个人设计的,哪儿起哪儿伏、哪儿抒情……一气呵成啊,一个人脑子设计出来的,当然统一了。如果大拼盘,你设计一个曲子,我设计两个,永远不行,好多合唱失败就在这儿。你一首,我两首,谁都说自己的是重要的,你也想好、他也想好,最终弄得都不好。”在后期创作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要重视旋律的创作。

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是人所共识的,无需多讲,即使是大型声乐套曲也不例外。战友歌舞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非常注意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整理、利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写过许多好作品的作曲家,像张非、罗浪、徐曙等,这方面都做得很出色,给后人做出了榜样。

《长征组歌》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旋律。前期创作的主力生茂同志,在这之前就已经写过一些非常成功的声乐作品,像《马儿啊,你慢些走》等。《长征组歌》的旋律在民族化与地方特色上,很地道,很优美,词曲结合恰到好处,形象把握准确。他起草的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和第六曲《过雪山草地》,到现在还被人们挂在嘴边哼唱。

(三)配器环节不容轻视。

建国以后,特别是“”前后的60―70年代,尤其是部队文工团,认为拉出旋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根本不把配器当一回事儿。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一些作曲家争抢“旋律”,躲避“配器”,把创作队伍分成“写旋律的”和“配器的”。岂不知,作为一部大型套曲,旋律、织体、多声部技术、配器,都需要精心处理,都是作曲中的重要步骤,哪一步跟不上都会招致失败。

据生茂同志介绍,早在70年代初,他参加了由《歌曲》牵头进行的《井冈山组歌》的创作。他说,他们在那个作品上“下的功夫比《长征组歌》大,各首的旋律比《长征组歌》好听”。为了写好作品,有关部门还专门组织词曲作者去井冈山采风、深入体验生活,投入很大,领导也非常重视。但是,“就是站不起来,你说怪不怪?”我认为,这个作品所以没能成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忽视了配器这一重要环节,以为“旋律有了,随便找几个人配上伴奏就可以了”。

(四)要重视大型作品的总体驾驭能力。

大型声乐套曲,并不仅仅是“好听调调的集合”,也不仅仅是“一群小歌简单的加法”。大型作品自有内部的结构规律。把许多独立的段落集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既是互相排斥,又是互相依存的复杂关系网。还要面对整体布局中的诸多矛盾:

1.声乐与器乐的关系。2.独唱、重唱、合唱的关系。3.多声部色彩的浓淡关系。4.地方特色与功能的关系。5.紧张度的变化关系。6.整体的对比统一关系。7.整体高潮与局部高潮间的关系。

除去具体的技巧问题(那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而外,单从宏观的操作方式来说,最后定稿人一定要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他的责任不是像“装配工”那样,把各个人写的稿子拼起来了事。他应该“保证最终的完美”。要像建筑大厦一样,把最后完成稿看作是一个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要服从整体的需要。要大胆执笔,而不要顾及“是谁的”。每一个局部都应当根据全局的需要和安排有所突出,也要有所牺牲。例如,第五曲《飞越大渡河》,如果拿出来单独演唱就会显得单薄和唐突。但是,它在《长征组歌》的整体当中,就恰到好处,如果我不顾前后的搭配和整体的需要,而是像独立作品《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魏风作词,罗宗贤、时乐髯髑)那样去完善它,加强其感情的深度,增加抒情的部分,那么,一定会给后面的《过雪山草地》一曲造成致命的破坏。

(五)恰当的演出形式。

前面几条说的都是有关创作方面的经验教训,而一个作品的成败,其演出形式是否合适,也是非常关键的。肖华同志一再叮嘱我们,要让大家听得懂、看得清,完全理解,晨耕同志在这方面费了不少的心思。

首先,改变字幕的运作方式,觉得当时通用的,一句句地放映太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改成整段一次性地投映,效果很好。其次,利用天幕、服装、道具、灯光等等辅助手段,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合唱的形式,歌剧式的舞台,效果很好。舞美设计张霖、王复先等不负众望,营造出一幅壮丽的画卷,使观众折服。第三,利用形体表演和画面,辅助演唱内容。在这方面,部队文工团本来就是行家里手,而从各军调来的同志们,由于长期活跃在基层,更是得天独厚。导演组的同志们,韩荣实、安虹所设计的场面、动作、道具现在已经成了经典。

但是,“过犹不及”,《长征组歌》究竟是一首声乐作品,不能离开音乐会的形式。这方面我们也有教训,后文将会提到。

还应该看到,《长征组歌》所采用的演出形式是由这部作品的特点决定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大型作品。可以借鉴,不可重复。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决定不同的形式,不要盲目模仿,这一点很重要。

(六)作为一首大型声乐套曲,由纸面的乐谱搬上舞台,成为一部活灵活现的艺术珍品,首任指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唐江同志作为《长征组歌》的首任指挥,并没有现成的蓝本以资借鉴。可想而知,他是投入了多么大的精力和热情。初稿排练的时候,他的一些处理和我原来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我心里是有保留的。但是,在看了正式的演出若干场以后,我觉得他的处理是对的。正是这种指挥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了作品的成功。由此我想到,有些作品之所以“站不起来”,也许是个指挥的问题。

六、几次大的修改

自从《长征组歌》上演以后,经历过几次大的修改。第一次修改是在1975年,《长征组歌》上演十周年之际,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纪录片,同时要在北京搞一次大规模的公演。利用这次机会,在晨耕主持下,我们研究将《长征组歌》中一些不甚满意的片段做一次加工修改,具体操作由我来执笔。这次我重点将第二曲的结尾、第五曲的结尾和第十曲的开头做了修改。这次修改时,合唱队比十年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我也就可以稍稍放开一点手脚,使用了十年前不敢触及的专业技术,如转调、复调等,来推动音乐的进行,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第二次大改是在1993年。当时的有关领导听了舞蹈界的意见,想把《长征组歌》改成歌舞形式,于是增加了舞蹈:一大群演员满台跑来跑去,比比划划进行图解,结果是画蛇添足。这次修改,在音乐上也是由我执笔,忙活了大半年,总谱写了一大摞,最后不了了之。

第三次大改是在1995年,由中国合唱协会牵头搞的。在由词曲作者和组织者参加的预备会议上,大家决定还是由我来全权执笔进行修改加工。大家同意我为这次修改制定的大方向:保持原有的主要旋律和艺术风格,扩大合唱编制,丰富合唱手法,增加使用多声部的专业技巧,也相应地扩大合唱部分的篇幅。乐队部分的配器也扩大了编制,基本上是需要什么就用什么,前后历时半年。

改完以后进行了录音,经各级领导、专家审听,一致给予好评。这次的修改和审听从上到下,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以及有关领导的重视,影响很大。参与到这次活动中的各界领导和专家有:王平、吕骥、高占祥、杨伟光、莫文骅、周巍峙、李焕之、时乐鞯龋还有词曲作者(王新兰代表肖华)和聂中明、胡德风、郭淑珍、王秉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