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风险自查工作总结(精选5篇)

  • 税务风险自查工作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年多来,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根据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计划,主动适应税收发展新常态,坚持“5+2”“白+黑”的工作模式,秉持“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工作理念,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强化数据支撑, …

税务风险自查工作总结(精选5篇)

税务风险自查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大家上午好!20__年1月28日,组织上任命我为市局所得税科科长,根据工作需要,我主要负责风控中心的工作。任职试用期一年多来,在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下面,我就这一年多来的学习、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个简要汇报,以接受大家评议。

随着角色的转换及工作重点的转变,我深知要适应工作需要,唯一的方式就是加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敏锐。为此,一年多来,一是加强政治学习。特别是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活动,系统地学习了系列讲话等重要理论,增强了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使自己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学习税收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相关业务政策,特别是有关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一年多来,先后参加了三次省局风险评估专业标兵班在扬州举办的培训班,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很大提升,为尽快适应工作有非常大帮助。三是坚持以领导为师、以同事为师、以书本为师、以实践为师,认真学习体会,仔细研读,尽快进入角色,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紧跟时代步伐,在工作中不落伍,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科学性。

一年多来,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根据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计划,主动适应税收发展新常态,坚持“5+2”“白+黑”的工作模式,秉持“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工作理念,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强化数据支撑, 实现了风险防控、锤炼队伍双提升。本人也在2015年获得“感动__国税人物”提名奖。

(一)坚持风险导向,保障组织收入

2015年,风控中心共推送风险评估任务8期,核查风险纳税人 271户,核查入库税款74035.74万元,加收滞纳金9349.24万元,合计入库税款及滞纳金83384.98万元。2016年1-4月,推送风险评估任务2期,核查风险纳税人81户,核查入库税款5216.56万元,加收滞纳金1660.48万元,合计入库税款及滞纳金6877.04万元,还有部分企业核查税款正积极组织入库中。

我们通过企业自查、专项核查、重点防控等方式对企业涉税风险进行风险管理。一是组织企业自查。2015年3月,对于全市煤炭生产企业制作并免费发放了《税收风险提示书》、《煤炭生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手册》、《煤炭生产企业涉税问题解析》、《煤炭生产企业所得税操作指南》等书籍资料600余册,组织企业辅导培训320人次;明确风险点,量化风险指标,让对照提示书、自查表、自查报告模板进行自查。先后共有211户煤炭生产企业参与自查。入库税款23123.25万元,加收滞纳金4838.68万元,合计入库税款及滞纳金27961.93万元。2016年我们对电力生产行业自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近期将组织企业进行培训,开展自查工作。二是开展专项核查。按照行业风险特点,我们集中开展专项涉税风险核查。对煤炭开采、电力生产、原油开采、煤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进行核查,对享受残疾人税收优惠政策的10户企业进行风险排查。三是进行重点防控。对全市范围内指标预警值高、风险较高的部分重点风险企业,运用税源管理方法进行重点分析,对全市范围内84户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其中涉及省局风险预警企业15户,市局确定重点检查企业69户。

(二)总结规律,探索建立税收管理模型和指标体系

根据行业特点,总结行业规律,在不断探索中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和指标体系。我们先后建立了煤炭、电力、金融、交通运输、天然气等5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模型,涉及风险指标93项。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税收风险规律及主要特征,建立其相应的税收风险特征库,按税种、分行业归纳出风险特征项目,对其风险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列举风险疑点,增强税收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组织编写了《税收风险管理风险特征库》一书,以便干部在日常税收管理中精确制导、及时发现和应对企业涉税风险,不断强化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税企双方的税法遵从度。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我们又对邮政业、电信业指标的科学性、指向性和准确性进行了修正。目前金融行业、房地产和建筑业等行业模型也正在紧张筹备验证中。

(三)规范数据口径,实时监控风险

我们利用统一信息平台实时监控对分行业涉税风险进行监控,利用自制的电子表格运算企业各项数据,建立风险数据集中采集和案头分析机制,在整合涉税系统数据的基

础上,统一规范数据口径,集中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和判断,对企业税收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四)规范流程,强化工作纪律

我们通过税收征管软件及其他系统和第三方数据提取相关数据,经过进一步的识别分析,对纳税人进行“健康体检”,找出涉税风险点,形成案头审核报告,根据案头审核报告确定风险管理的准确目标以及工作开展方向,生成风险税户。针对风险税户的不同风险点,深入企业,核查其账务信息,分等级来实施风险应对,并形成总体评价,制作《风险应对任务推送单》,向县(区)级税务机关进行推送,由县(区)级税务机关具体落实评估结果。最后,分行业形成风险特征库,创建行业模型,完善各个行业的税收征管模式。我们制定了《税收风险应对工作规程》、《税收风险应对工作模板》等工作规范,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强化工作纪律,降低执法风险。

(五)加强人才培养,树立正能量

我们始终把学习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是开设风控夜校。建立定向课题研究制,要求每位风控干部对知识点进行交换讨论,确定研究专题。二是成立学习小组。我们将专业人才分成各个小组,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风控干部熟悉税收政策,防范税收风险,增强工作能力。三是建立微信平台。除了通过传统的“传帮带”,以老带新、以考促学,我们也积极搭建信息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将互联网上税收实务及风险管理方面比较好的文章与所有风控干部分享交流。近日,我们已把微信平台的税收知识印制成《税收业务知识点汇编一、二》两册,让大家共同学习。四是创立风控工作简报和风控专报。开设各个文化专栏,进一步提升了大家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视野。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将始终自警自励,谨慎从事,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严格约束自己,立身为公,勤政廉洁,保持平常心,立志在税收事业中充实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一年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自己在政治思想政策理论和工作生活上都有了新的进步,但也还存在着上些不足:一是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对理论政策业务的系统性学习深层次钻研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工作的创新性不强。对这些问题,我将不断奋发进取,认真加以改进,更好地做好岗位本职工作。

税务风险自查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制度问题构想手段

税收管理员是指税务机关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税收行政执法人员。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收管理员素质、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2008年度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的有关情况,就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

在基层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纳税评估、税法宣传、发票管理、金税专票协查、税控装置管理、信息采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除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章处罚、减免税和税务稽查以外的面向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吉林省国税局为例,该局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但由于工作绩效考核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结合税源特点实施分类管理不够深入

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基层税务部门的分类管理不够细化,没有很好地结合辖区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经验特长、专业特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复杂、利润形成隐蔽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施专业化、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做得还不到位。

(三)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

目前,在税源管理一线执法的税务人员较少,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必然导致管理幅度过大。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的总纳税人有2800多户,但税收管理员仅30多人,平均每人分管近100户,若要管好,难度显而易见。从征税成本看,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几乎是美国的l0倍。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则需要增加税收管理员的数量,从而增加管理成本,而这显然与国家实现征管目标的前提相悖。

(四)保姆式管理并未废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对纳税企业进行日常的纳税管理、催报催缴、纳税辅导等多项职责,并且还要对所管理的事及管户负全责。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与专管员制度下的保姆式管理没有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没有设立相应的奖优惩劣机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税收管理员与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风险加大

税收管理员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给相关职能部门和纳税人出具税务文书。这种税务文书导致税收管理员要承担纳税人管理方面的责任。假如纳税人在其财务、纳税等方面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那么税收管理员出具的文书则存在不真实等问题,税收管理员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也可能会有连带责任。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建立在对企业直接“管”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的概念

税收管理员应扩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方面不仅仅基层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是管理工作员,每一层级的税务人员都是税收管理员;内涵方面不仅是管理,而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重,这里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要让纳税人遵从税收法规的服务。按照税收风险理念,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每个人都有采集纳税人涉税信息的职责,真正形成税收管理团队去应对纳税人群体;让一些管理能力强的税务人员去处理复杂税收事项,将无差别的对纳税人平均管理转变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定的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明确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依托税收基层管理平台实行层级和岗位之间的考核评价体系、管事和管户相结合的执法与服务并行,形成“全员管理、专业评估、重点稽查”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税收管理员从层级上应分为总局、省、市、县、基层五级;从每个层级的岗位分工上应细化为:风险采集、纳税服务、税源调查、综合管理、稽查监督等岗位。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推行适度的专业化管理,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事项,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人员负责。同时,专职管事人员要将在分析、评估、重点涉税事项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税收管理员,由税收管理员进行跟踪监控;税收管理员也要结合日常管理,将发现的疑点及时交给专职管事人员作为分析的依据。

(三)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和完善工作,应遵循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权分成若干个环节,分解到不同的岗位,通过流程控制,建立起各个征管业务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其核心为权力的分解、过程的控制和岗位的制约。分解权力并不等同于弱化责任,要坚持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户和管事的责任,明晰哪些事情是以管户的形式出现的,哪些是以管事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强化责任,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和税源管理能力、遵从服务能力的提高。

由于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收管理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这在基层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坚持规避风险的原则,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减少不必要的签字等执法风险的事项,同时在管户上采取集体履职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等方式,弱化个人管户的概念,在管事上采取交叉执法等方式规避税收执法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手段

(一)合理划分税收管理员的基本工作职责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合理划分管户制税收管理员与管事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管户税收管理员是指以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日常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管事税收管理员是指以不特定纳税人的重点事项和一次性(或偶发性)重要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事项分类。管户制,指税收管理员以划定的特定纳税户为管辖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为主要职责。管事制,指税收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而是以不特定纳税人的特定涉税事项作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主要职责。管事与管户结合制,指纳税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中的日常涉税事项由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承担,纳税人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专业涉税事项由管事的税收管理员承担。

2.按级别分类。国家税务总局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省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省级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市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市区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县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全县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基层税收管理员负责规定区域内的税源监控及一般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

3.按岗位分类。风险采集岗,负责日常管理和接收的各种信息,在发现纳税人有涉及税收风险的可能而计算机又不能自动提取该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录入异常信息的内容并提交给纳税人所在税务机关综合管理岗审核。风险采集为全员采集,对一些特殊任务的风险采集由特定人员采集。纳税服务岗,负责向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解读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种涉税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性文件另有明确规定外,统一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办理、传递与反馈。税源调查岗,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的核实、优惠、认定信息的核查、一般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税收政策和宣传解读。综合管理岗,负责特定纳税人、特定事项的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监控和缩小纳税人纳税遵从偏离度。稽查监督岗,负责追补没有遵从税收法规的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提出税收管理建议,并对上一环节的税收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廉洁自律方面实施监督。

(二)合理优化税收管理员人力资源配备

税收管理员可按“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类型配置,也可按行业、产业类型、规模配置,还可聘请“院校管理学者、行业管理大师、标准认证专家”或其他有效方式成立管理员专业管理团队。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结构应为:行政机关20%左右,税收服务厅15%左右,税收管理员65%左右,其中,调查核查人员为30%,纳税评估人员为20%,税收稽查人员为15%。

(三)逐步建立以流程管理制度为主线的考核机制

税务风险自查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1.跨区域经营布局,主管税务机关多元化

广投集团经营主要集中在广西,目前已经向区外贵州、江西、甘肃、内蒙、四川等省份发展,并延伸至东南亚、香港等境外,这种跨区域经营布局使得广投集团面临多地税务机关的监管,由于税收管辖权不明确而引起税务机关之间的争议时有发生。

2.关联交易较为频繁,公允价格难以衡量

随着广投集团规模的扩大,母子公司间及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相当频繁和普遍,如何确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并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成为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高,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较强

广投集团拥有众多具有会计、审计和税务等专业注册资格或中高级职称的管理人才,一些企业还聘请税务师事务所担任税务顾问,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税收筹划能力。

二、集团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广投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业务扩张到多个领域,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显露出来的税务管理问题越来越多,这对广投集团的税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调研发现广投集团的税务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防控措施被动并停留在表层

主要表现在:各企业风险把控能力不足,对中介依赖程度过高,不易于打造集团自己的税务风险管理团队;缺乏系统化控制税务风险的机制,应对税务风险的方式比较被动,经营中很少主动去规避税务风险。

2.各所属企业独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

集团内多数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由会计核算人员兼任,主要职责在于会计核算和税费缴纳,在税务管理工作上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纳税管理机制,即使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常因信息沟通不畅而难以被企业自我发现。

3.国家税收政策更新快,员工税务风险意识和税务知识跟不上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在进行中,整个税法体系不断完善,一些税收法律、法规、规章都在频繁变动中,部分负责税务工作的员工缺乏系统地培训,没有及时掌握税收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或者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税务风险意识淡薄,对税收政策没有了解透彻,容易造成企业多缴、少缴税款的情形发生。

4.对重大涉税事项管控不到位,部分税务筹划存在涉税风险

一些企业被税务机关稽查时,出于对考核的担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及时甚至不愿意主动向集团总部报告,使得集团总部不能及时协助各企业解决问题,造成损失进一步扩大;还有一些企业自行进行税收筹划,由于专业水平有限,忽略了某些潜在的税务风险。

5.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不足,未能充分实现降本增效部分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不熟悉或理解不到位,未能积极争取享受税收优惠,尤其是一些不常用的税收政策,如专项资金除、专用设备所得税优惠以及地方性的优惠政策等等,往往容易被企业忽略,丧失开源节流的机会。

三、集团税务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

1.搭建集团税务标准化管理框架体系

(1)控制环境

①实行集团总部、二级平台企业(简称平台企业)、三级及以下基层企业(简称基层企业)协同管理的三级体系三级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广投集团所倡导的 集团化、专业化、差异化 的管理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了平台企业作为集团各业务板块管理机构的作用,弥补了当前集团股权层级过多和某些基层税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缺陷,更能适应集团战略发展的需要。②建立不同层级的税务管理专业团队集团总部需设立专职税务管理人员,各所属企业设立专职或指定专人负责税务管理工作,专人专岗,职责明确,对税务工作实施更为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充分地参与各企业全过程的税务管理工作,对各企业的纳税成本和纳税风险能较好地实施控制。③制订涉税员工培训计划由于税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各企业必须对涉税员工进行持续的后续教育,确保其及时、熟练掌握最新的税法规定。在方式上,广投集团通过聘请专家为财务人员开展专项知识培训,或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方式交流管理经验,并鼓励各企业积极参加集团外部如纳税人俱乐部、中华会计网校、税务机关等组织开展的各种专业培训。④倡导诚信纳税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环境诚信纳税文化的培养可以为企业建立和完善纳税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广投集团将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纳税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全体员工的纳税风险管理意识。

(2)风险评估

广投集团对税务风险的评估遵循风险控制原则,运用税务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方式分析识别自身存在的税务风险,明确风险等级,安排相应应对措施。具体方式如下:第一,集团总部或平台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企业开展税务风险测评,依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二,鼓励各企业主动聘请税务师事务所或税务主管机关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日常或专项审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税务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3)控制活动

①统一规范日常涉税事项广投集团依据国家目前的财税政策,组织各企业对各项日常涉税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后,对普遍存在却又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些涉税事项进行了规范,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资产损失管理、税务档案管理、税收减免、捐赠、关联交易等,重点关注各环节的涉税风险点,不断优化管理流程。②建立重大涉税事项监测机制各企业财务部应积极参与对外投资、并购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重大资产处置、重要合同签订等重大经营决策,并研究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对于特别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集团总部财务部,由集团总部财务部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和指导,并对后续操作进行监控。③加强税务会计管理一是要求会计人员加强学习,掌握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对于同一涉税业务处理上存在的差异,在对涉税业务进会计处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相关税收法规的规定,从税务稽查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由于会计核算失误带来的涉税风险;二是要求税务管理人员在本年度会计核算结账前必须对涉税事项进行稽核,如发现问题需及时进行调账或申请补退税,涉及以前年度账务调整的,税务事项相应追溯到以前年度,正确计缴、申报税款,从此前发生的一些案例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未执行年度结账前的税务稽核程序而导致企业多缴、少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形屡见不鲜。④纳税申报实行三级复核管理,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各项税费的计算、申报和缴纳由税务会计完成,且必须经税务主管、财务经理、总会计师三级复核签批后才能对外报出,纳税申报表必须归档备查。

(4)信息与沟通

①利用广投财务网,建立税收法规库和案例库,及时最新税收政策,实现信息和经验共享广投财务网是广投集团为加强整个集团的财务信息沟通和交流而建立的一个信息平台,在广投财务网上建立法规库和案例库较文档式的法规汇编更便于信息的保存和及时传递共享。同时,鼓励各平台企业建立更具本行业特点,针对性更强的行业税收法规库和案例库。②组建专家委员会,集中力量解决整个集团的疑难税收问题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广投集团在2013年成立了财务专家委员会,下设税务专家组,并从各企业中挑选了一批优秀的税务管理人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和答疑等方式及时解决了各企业税务方面的疑难杂症。③全方位地开拓税务咨询渠道,尽可能地避免税务争端由于税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且不断进行更新,容易导致纳税人、执法人理解存在差异,造成各种争端。针对这一难题,广投集团拓展了税务咨询渠道:鼓励各企业聘请不同的税务顾问并共享资源,重大涉税事项力争取得较为全面、准确的意见;聘请税务方面的权威老师授课并请求解答疑难问题;与主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沟通,或通过正式行文的方式寻求主管税务机关的帮助,力争取得书面批复;进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书面提问,争取得到官方的权威解答作为最终的纳税依据。④完善税企争议的处理与协调方法,强化税企沟通的能力面对税务稽查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检查前进行自查,发现有问题及时补缴税款,减少滞纳金和罚款;在检查过程中,集团总部和平台企业需积极协助被检查企业合理合法处理好税收争议,特别是在对一些税法规定比较模糊的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增加政策解读与沟通、外部专家答疑、启动行政复议等环节,改变单一的税企关系路径依赖;检查工作完成后,被检查企业应及时将检查报告报送至集团总部,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集团总部应及时进行规范。

(5)监督与反馈

①各企业每年年底前自查,集团总部或平台级企业对部分企业进行重点抽查各企业在年底前完成对本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税费计算的准确性、相关单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税收优惠的享受程度、与税务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风险等等;集团总部或平台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对部分企业进行重点抽查。②各企业报送上年度税务工作总结及外聘中介机构出具的涉税报告各企业要对上年度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由平台企业汇总后上报至集团财务部。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集团税务管理制度的遵从情况、上年度纳税情况、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内部和外部税务检查情况、享受税收优惠情况、税收筹划、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等。如企业聘请了税务顾问提供涉税服务,还应将税务顾问出具的上年度日常审核报告、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报告及其他专项涉税报告一并报送。集团总部和平台企业对各所属企业上报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税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③审计部依法对涉税事项进行审计集团审计部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税费缴纳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2.编制集团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

为了进一步细化纳税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广投集团在上述所建立起来的税务标准化管理框架体系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的特点及时编制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从操作层面规范各企业的税务管理行为,提高税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广投集团所编制的标准化操作手册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重点行业为试点分阶段有序推进

广投集团利用同行业企业在经营业务和税收政策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特点,采取了分行业编制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的方法,并以铝业、电力和房地产三个重点行业作为第一期的试点单位,充分利用各行业一线税务人员的工作实践经验,并发挥集团财务专家委员会中资深税务专家的作用,组成以集团财务部人员为主的 行业税务标准化手册编制小组 ,共同完成操作手册的编制。

(2)综合税务管理和分税种税务管理相结合

广投集团的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综合税务管理和分税种税务管理。综合税务管理致力于从流程上对一些重点涉税业务进行规范,将流程图、制度、职位说明书等工具融合在一起,提高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的行为标准化程度,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了税务登记管理、纳税申报管理、发票管理、资产损失税务管理、企业重组涉税管理、税务档案管理、税收减免管理、税务稽查管理等主要涉税流程;分税种税务管理则是以税种作为主线,充分结合本行业经济业务及财务核算特点来分类收集、整理相关税收政策,并从征税范围、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时间、申报期限、税收减免等税收要素入手进行深入剖析,还将税收法规地方性差异、纳税计算、账务处理等细节流程贯穿于具体执行过程,逐步实现集团税收政策的标准化,从基础环节上促进企业对纳税风险的防范。

(3)重视特殊和疑难涉税事项的标准化管理

除了日常业务以外,各企业在工作中偶尔还会碰到一些特殊和疑难的涉税事项,如企业重组业务、碳减排销售收入、合作建房等等,这些业务虽然发生的频率较低,但是涉税金额往往较大,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企业留下巨大的税务风险隐患,广投集团在编制操作手册时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在集团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处理模式。

四、结束语

税务风险自查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监督 税务风险

一、当前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

1、税务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导致的风险

部分企业没有一套系统的税务风险防范体系,对计划、生产、经营、销售各节点风险无法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也缺乏一套有针对性的税务信息管理系统,不重视对涉税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珍贵的涉税数据没能发挥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服务的重要作用。

2、决策机制不科学导致的风险

企业在税收问题上有个误区是:税收问题都交给财务去解决,放松了对业务过程的税收管理,结果导致领导决策、业务部门签订合同、实施过程不考虑税收影响,等到了财务缴税环节,风险已经产生。

3、关联交易定价不合理导致的风险

由于关联交易价格不合理,导致少缴税款或无限期向以后年度转移税款或在不同地区间随意调节利润和税收,从而引起税务风险。

4、账务处理不当导致的风险

财务人员在财务核算中对政策的理解风险,财务人员对政策不熟悉或对新政策不了解造成的风险,企业自身内部发生的新变化财务人员未能作出正确的适用税法判断,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税法相悖造成的风险等。

二、企业进行税务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1、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涉税问题,规避企业的涉税风险。

2、可以强化纳税风险内部控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可以对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奖惩兑现预防风险问题的多次重复发生。

三、税务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

1、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进行评价

税务风险管理评价分为规范评价和实证评价。规范评价是指对企业是否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以及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状况的评价;实证评价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纳税申报过程中实际表现的税收风险的评价。规范评价和实证评价在税务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层面,是对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水平在两个不同方向(即过程和结果)上的评价。

对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过程控制的评价属于在税务风险管理审计过程中的规范评价。其目的一是考察企业是否建立了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二是考察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状况。对过程控制的评价应着眼于体系建立、执行和产生效果的全过程。

2、对企业涉及税费进行审计

对各项税费进行审计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财务角度,检查各项税费的计提和账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是否正确。二是从生产经营角度,检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涉税业务是否存在风险。主要对企业涉及的常用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种进行审计监督。

3、税务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税务审计工作底稿是税务审计人员执行税务审计工作,实施查核程序和作出审计结论的书面证明文件,是税务审计人员实施税务审计工作的总体反映与概括,有助于规划组织协调有关审计工作,有助于为查核人员准确、无误地出具税务审计结论提供证据,同时也有助于形成纳税人的历史性审计资科。工作底稿可以具体包括:基本情况、纳税情况统计、分析、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评价、计划、查核和审计结论汇总等七类。

四、内部审计结果的监督整改

内部审计作为强化企业内控管理,防范税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出问题的纠正和改进,使审计查出的问题不再发生,从而达到防范税务风险的目的。如果审计报告所揭露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整改,那么审计监督的目的就不能实现,审计也就失去意义。对审计问题的落实整改可以做到四步走:

第一步:被审计部门及时对涉税问题进行整改。漏缴税金的审计问题,由财务部门及时补缴税金;对于涉税基础资料或台账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情况由资料管理员整改资料,以减少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第二步:内审部门加强对审查出问题的跟踪监督。对于审计检查出的问题有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如:有些问题已采取了整改措施但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问题的整改需要较长的时间,整改效果具有滞后性,有些问题还会重复发生。对这些情况须由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问题的跟踪监督,形成长效机制。对于整改不力的单位和部门,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曝光来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

第三步:完善企业制度和机制。企业要出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系列规定,对审计整改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细化,对审计整改工作的效果进行量化,对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单位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机制上要实行各科室、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审计整改工作的合力。要深入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分清是体制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是普遍问题还是个别现象,是主动违规还是被动违规,对症下药切实制定有效措施加强整改,使审计整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第四步:加大审计问责力度。由于审计纠错机制和问责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少数领导干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一些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整改,并且存在屡查屡犯的现象。审计问责力度的加大可以使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人受到责任追究,引起领导足够重视,督促有关责任人严格履行职责,增强责任心。尤其对于重复发生、屡查屡犯的问题可以用审计情况通报、审计公告等形式公开审计结果,用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来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

通过将税务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监督相结合,通过内审手段补充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不足之处,最大限度的抵御企业税务风险,最终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税务风险自查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依托的征管改革历程及其税制背景

建国60年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为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进行的建立新中国的税收制度、修正、改革、简并税制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3年,为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而进行的“两步利改税”及对原有税制不断调整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94年后,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进行的全面改革税制阶段。随着各个时期税制结构的变化,我国税收征管模式以及基层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与演进,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征、管、查”一体化管理模式(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所谓一体化管理,是指固定干部按照区域、行业或性质管理固定工商户的制度。“一员到户,各税统管”是其特征。

第二阶段:“征管、稽查”外分离管理模式(80年中期至90年代中期)。增加税务稽查,从省到市县各级税务机关都成立了税务稽查队,实行“多员进厂,征管、稽查两分离”的征管模式,强化了内部约束监督机制。国家税务局于1989年12月下发了《关于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征管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及方法、步骤等,税收“征管、稽查”两分离的模式在全国全面推广。这一时期基层仍然推行专管员制度,侧重管户。

第三阶段:“征、管、查”三分离模式(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1993年1月1日起实施的《税收征管法》,以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994年我国对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使税收征管又面临了新的挑战。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北戴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向征管转移、向基层转移”的方针,考察和借鉴国际上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征管改革的方案和具体规定,各地逐渐盛行“征、管、查”三分离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基层逐渐淡化专管员制度,不断向管事制转变。

第四阶段:“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现代税收管理模式(近10年来)。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概括地讲,就是建立“一个制度,四个体系”。一个制度,即建立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四个体系,即建立以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人工与计算机结合的稽查体系和以征管功能为主的机构设置体系。3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实施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全国各地以责任区建设为载体,积极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进管户与管事的结合。

二、当前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基层国税机关以责任区建设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支撑,积极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既克服了“一员进厂,各税统管”偏重管户的弊端,又避免了“集中征收,足不出户”偏重管事的倾向,有效地促进了管户与管事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征管效能。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基层在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权责不明晰,税收责任区架构下的保姆式管理员名义上“什么都管”但事实上“什么都管不住”。3月国税总局下发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明确规定了税收管理员六大项工作职责,涵盖了从纳税人办证、巡查、税种鉴定、资格认定、发票领购、优惠资格调查、纳税评估、注销调查、税法宣传、财务辅导等诸多范围,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管理员管辖的户数越来越多,面对诸多纳税人的不同情况,税收管理员既要管户,又要管事,成为各个税收收管理责任区的“全职保姆”,形成“分片包区,各税统管”的新模式。在各自的责任区内,税收管理员名义上什么都管,但事实上什么也管不住。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户的不断增加,人手不足的客观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税收管理员的年龄、知识、阅历、业务水平等参差不齐,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跟不上现代税收征管要求的主观矛盾逐渐显现,各个责任区的税收征管质态千差万别。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一般要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到了催报催缴、户籍巡查、资格认定等日常税收征管业务中,而对偷逃税的风险点主动发现不够,积极应对不足,成效不太明显,难以把握税收征管的重点、难点。

2、征纳不对称,新形势下的“优化服务”难掩“办税难”的尴尬。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下,纳税人最流行的口头禅是“有事就找专管员”。纳税人无论大事小事,都去找自己的税收管理员,而税收管理员面对的是责任区内众多的纳税人,巡查、调查任务繁忙,不可能天天呆在办公室,“两不遇”现象是家常便饭。一方面,各层各级不断强调优化服务,提高办税效能;另一方面,又要求强化责任,预防执法风险。于是,办证的核查、购票的审批、资格的认定,事事都要专管员签字担责任。在这种模式下,办税服务厅要等专管员签署意见才能办理相关事宜,实质上是在按照税收管理员的指令开展工作,难以形成办税服务独立运作机制,这样,既浪费了纳税人的时间,又造成了税务机关办税服务效率低下。纳税人事事要找专管员,而找不到专管员是常事,于是“多头跑,来回跑”难以避免。专管员也整天忙得团团转,明明知道纳税人办税难,但就是难除病根。

3、信息不共享,税源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难以形成合力。近年来,基层对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建立在税收管理责任区划分的基础之上,往往一个责任区明确一个税收管理员。基层分局将所有征管的力量投入到各责任区内,在各责任区内,税收管理员往往仅专注于本责任区的管理,工作相对独立,仅对本责任区的情况较为 熟悉,而缺乏对整个辖区内税收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分局的税收征管力量难以形成合力。各个税收管理员工作经验的积累建立在本责任区的基础之上,而各责任区内纳税人类型、核算水平、纳税意识的不同差异,带来了税收管理员视野不宽,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各级对税收管理责任区内的征管质量的考核,主要以机内信息为主,而这些信息是由纳税人主动提供的,对于票货不符、销售不开票、虚列进项等重要的机外信息,难以捕捉。只有在上级组织的执法检查、专项检查等活动时才能发现部分申报不实、逃偷骗税、漏征漏管等重大涉税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源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复杂的税收问题在责任区内无法得到解决,迫切需要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建立一支跨行业、跨责任区骨干团队,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税收风险。

4、监管难到位,廉政建设虽然长抓不懈但“吃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仍屡禁不止。税收管理员负责责任区内纳税人全部的税收征管工作,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由于税收业务的专业性较强,廉政监察部门很难对税收管理员的具体工作进行监督和考评。极少数挡不住诱惑、过不了金钱关、私心较重的税收管理员将自己的管辖的责任区视为“自留地”,在管片内借行使职权为名“吃拿卡要报”,严重损坏了税务机关的形象。而纳税人出于人情世故,加之有求于人,往往顺水推舟,对于请专管员吃顿饭、报点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一些纳税人,本身就打着偷漏税的算盘,于是想方设法去拉拢、腐蚀税收管理员,一些意志薄弱的很快丢了原则,失去警觉,使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失去有效监管。

三、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试点实践

针对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市国税局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总结多年来税收管理员改革的经验,借助信息支撑,以“双层架构、团队管理”为主要内容,自年初开始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改革试点。

1、整合办税事项,完善“闭环运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办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责,而实现纳税人办税“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闭环运行,则是“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各类办税服务资源整合到办税服务厅,发挥资源的聚合效应,构建以办税服务厅为枢纽、以流程为导向的办税服务运行机制,为纳税人提供最简程序、最短路径、最少环节、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我们将现有税收征管161项业务的受理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实行集中受理,并进行系统分类梳理,按照受理即办、受理转审批、受理转调查转审批三种类型建立工作流。这样就实现了外部业务流程征纳双方单点交互,其他业务流程全部内化,岗位、部门之间以信息流为载体,环环相扣的闭环运作。这种闭环运行方式使纳税人所有涉事项直接到办税大厅申办,窗口受理,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出件,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限期办结出件,纳税人直接回家等批复,彻底打破纳税人事无巨细要找管理员的传统模式,真正享受到“一站式”的服务,为“双层架构、团队管理”模式的推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实施分类管理,搭建“双层架构”。对全职能、保姆式的税收管理员队伍重新分类管理,按照税源基础管理岗和税源风险应对岗,在责任区搭建双层架构体系。一方面,夯实日常基础。对纳税人依申请流转到管理岗的日常基础事项,按项目进行归类管理,改变过去分片管户的模式。主要内容有:录入维护等基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调查事项、户籍巡查、催报催缴、简单违章处罚、出口退税、个体税收管理、税法宣传咨询及相关报表填报等。另一方面,强化税源风险管理。即实施管事的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主要承担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工作。其中:税收分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情况分析、重点税源分析、主要行业税负分析等。税源监控主要包括税款申报异常情况的监控、各税种关联性指标的分析监控、发票领购及使用异常情况的监控、行业性涉税风险点的监控等。纳税评估主要包括重点行业评估、多税种联评、主要行业管理指南的编写、税收审计和反避税等工作事项。

3、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团队管理”。我们着力打破在税源管理中由税收管理员单兵作战的格局,积极推行市局管理团队与分局管理团队、责任区税源管理团队与基础管理团队紧密结合、高效运转的团队管理模式。市局管理团队由计统、税政、征管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确定税收风险范围,提出风险指标、风险级次及其应对措施等建议。基层分局管理团队主要根据市局确定的风险范围、风险建议,有针对性地组织风险应对。责任区基础管理团队既要做好日常流程处理,也要根据市局基础管理监控结果,落实整改措施。责任区税源管理团队按照市局确定的风险范围,结合本单位重点风险行业或企业,创造性开展风险识别与排序,将风险点有的放矢地落实到具体纳税人,制定应对计划,开展应对处理。在应对处理中综合运用纳税辅导、风险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反避税、稽查等递进措施,促使纳税人提高纳税遵从度,提升整体税源管理质量。此外,市局管理团队还负责基层税源管理团队和基础管理团队工作的监控,定期监控报告;对普遍存在的、反复出现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原因会商,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市局管理团队与分局管理团队,责任区税源管理团队与基础管理团队的有机联合,有效提高了团队管理的效率。

四、深化税收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有效克服原有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各种不足,税源管理质态显著提高。

1、实现人性化管理,加强了队伍建设。我们将税源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和资料管理适度分离,并相应优化组合人力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队伍年龄老化、业务参差不齐带来的种种矛盾,发挥了每个干部的特长,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格局。在此基础上,将业务骨干从繁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解放出来,集中到税源风险管理上,突出工作重点,形成优势兵力,解决重大税源风险管理难题。在充分挖掘每一个干部潜能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廉政风险。在新的税源管理模式下,以前纳税人事无巨细找管理员,现在一切找窗口,基本上切割了企业与管理员一成不变的单线联系,改变了管理员过去“一人统管”的现状,变成现在按涉税事项的项目化管理,促进管理员公正执法、依法行政,有效避免和防范不廉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