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目标(精选5篇)

  • 乡村振兴目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和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模式上。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方面,朱承亮(2015)指出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赋予了其服务“三农”与实现盈利并存的双元目标,并提出了双元目标由低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路…

乡村振兴目标(精选5篇)

乡村振兴目标范文第1篇

一、引 言

为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在2017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目标和实施路径。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各种要素资源的投入,金融要素就是重要投入资源之一。为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村信用社一直承担着支农主力军作用,尤其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村信用社在产权改革、资产规模、管理机制、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变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不健全等问题,影响着农村信用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功能的发挥,亟待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和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模式上。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方面,朱承亮(2015)指出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赋予了其服务“三农”与实现盈利并存的双元目标,并提出了双元目标由低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路径。[1]何登录(2015)认为应通过产权改革来进一步创新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服务模式,同时还应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2]周明栋和陈东平(2016)指出2003年启动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核心目标是基于市场化原则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以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水平,但应避免改革偏离支农方向。[3]蓝虹和穆争社(2014)认为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应推动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应盲目地将农村信用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4]关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组织模式方面,学术观点差异较大。就合作制而言,何广文等(2003)认为农村信用社应该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以规避股份制的不足。[5]而谢平(2001)则认为合作制原则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而我国不存在合作制存在的基础前提,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向真正的合作制模式转向的可能。[6]就股份合作制而言,张忠山(1994)认为股份合作制是集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优点于一体的组织形式,是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合适选择。[7]但张成君和肖丕楚(2001)指出,由于存在股权相对封闭、平均等问题,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8]就股份制而言,王家传和张乐柱(2003)指出我国农村信用社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而且具有股份合作制的特征,但股份合作制有内在的缺陷;长期来讲,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9]刘社建(2012)也指出,应该将股份制作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10]就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组织形式而言,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多种形式并存。王秀丽(2011)在对农村信用社的三种产权制度的利弊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水平地区和工业化程度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分别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形式。[11]童元保(2013)则从各种改革模式的优势及中国国情出发,指出农村信用社改革多种模式应该并存,并以海南为例给予佐证。[12]

上述文献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的讨论具有其合理性,但缺乏改革目标的系统性规划。同时,在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选择上,并未达成一致性意见,许多学者是基于特定阶段发展情况或案例分析,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模式,但不可否认,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选择农村金融模式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基于此,笔者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面临的现实矛盾,进而构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多目标体系,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施路径,以期有利于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实矛盾

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探索巩固(1950年至1957年)、曲折发展(1958年至1978年)、恢复合作(1979年至1995年)、规范合作(1996年至2002年)和深化改革(2003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其间,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更迭,组织形式改革不断深入。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整个变迁轨迹,并呈现出了特有的显著特征:(1)始终都体现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府主导行为;(2)不同利益集团动态博弈的过程;(3)改革的根本目的具有同一性,即为服务“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总体来看,农村信用社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改革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矛盾,亟待在深化改革中予以解决。

(一)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支农任务与内在盈利性要求存在矛盾

从政策层面来讲,国家设立农村信用社的目的就在于服务“三农”发展。但是,农业作为弱质性产业的属性没有改变,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一直存在,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承担着较大的政策性成本。基于成本收益原则考虑,某些处于经营亏损状态的网点就应当撤并,但出于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需要,这些长期经营亏损的网点就不能撤销。以中部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县辖内某一分社由于业务量偏少,常年处于亏?p经营状态,县联社就撤销了该分社的物理营业网点,并设置了离行式自助银行(ATM),结果当地老百姓意见很大,乡镇政府也不同意撤销该物理网点,最终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重新恢复了该分社物理网点,设置的自助银行基本处于荒废状态。显然,这种情况与 “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的改革原则是相悖的。

同时,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过程中,在将股份制金融企业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目标的指引下,农村信用社开始将盈利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在此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放倾向于追求大项目及非农类项目。结果显示,尽管农村信用社仍是支农主力军,但在追求盈利性目标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果开始受到一定影响。据CHFS(2014)报告数据显示,农村家庭的信贷可得性仅有27.30%,远远低于城镇家庭信贷可得性占比的51.70%,意味着农村家庭信贷约束占比为72.70%,远远高于城镇家庭约束的48.30%(见图1)。

(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现状与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要求存在矛盾

1.法人治理架构形同虚设。理论上而言,农村信用社设立社员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进而聘任经营管理层,形成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架构。但现实中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架构与理论上的运行机制相差甚远。由于社员大会成员中大多为内部员工,其他社员中也多为关联贷款户或职工亲属,这种情况导致社员代表大会很难有效发挥功能。同时理事会成员中内部理事较多,外部理事来源有限且难以独立,这种来源和构成的理事会也很难发挥作用。监事会名义上与理事会处于相等的层级,但从内部行政级别看,监事长低于理事长半个行政级别;从党内职务看,监事长是党委委员,而理事长是党委书记。因此,监事会同样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2.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农村信用社分散的股权结构以及股金来源的不规范,加上“民营资本官营化”的特征,使得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制无法有效发挥应有作用,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经营管理权被“三会一层”之中的内部股东所控制,集中体现于理事长、监事长、主任等领导层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事务之中,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现状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要求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居民在农业消费领域呈现出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共性消费向个性消费转变、物质性消费向精神性消费转变等特点。与此相伴,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进而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农村家庭金融需求为例,一方面,除了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外,农村家庭开始逐步参与风险金融市场。据CHFS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风险资产占比明显增加,由2011年的9.98%增加到2013年的15.90%;另一方面,农村家庭通过正规金融市场参与的金融类别也相对丰富,据CHFS数据显示,除衍生品外,农村家庭参与的正规风险市场有股票、基金、理财、非人民币、黄金和债券等。

伴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正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且民间金融也相当活跃。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现状却无法有效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1)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不够强。整体来看,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收入上以存贷利差为主,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同时,农村信用社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务模式发展相对滞后。(2)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到位。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问题不断凸显,呈现出“水落石出”的现象,致使在经济高速增长下掩盖的问题显性化。比如,至2015年9月末,中部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达20%,资本充足率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3.75%。[13]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的隐性不良也在不断增加。在业务流程上违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在柜面业务办理过程中,有些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为自己办理业务;在贷款“三查”过程中,也屡有违规行为发生,如贷款主体不合格、评级授信不规范等。此外,尽管多数农村信用社都建立了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审计等部门,但并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3)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选人用人机制仍然不够灵活,与市场化要求相差甚远。在员工招聘上,近亲繁殖比较严重,出现了许多“农二代”、“农三代”现象,这导致了两种不良后果,一是普通的基础性操作员工过剩,二是创新性、专业性员工严重不足。在员工岗位管理上,也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市场化用人意识不强。同时,较多的农村信用社按照行政机关模式采用科层制结构,即按照厅级、处级、科级和科员的行政级别进行套用,每一职级的晋升需有在前一职位任职年限要求,体制相对僵化。(4)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农村信用社绩效考核机制相对落后,无法与先进金融企业相提并论。据中部某县农村信用社考察发现,员工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无法做到明确量化每个员工的业绩,致使员工绩效薪酬发放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平均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同时,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惩处存在从轻处理的现象。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多维目标构建与

目标落实模式比较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多维目标构建

1.深化农村信用社政策性目标改革,始终坚定服务于“三农”发展的市场定位。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明确其“立足县域市场,坚持服务‘三农’”的政策目标,避免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出现盲目追求城市大项目的倾向,促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普惠金融发展及全面小康建设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2.深化农村信用社治理机制改革,不断促使其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其治理机制建设。首先,持续推进产权改革,组建股份制农商银行,这是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制的前提。其次,在产权改革基础上,构建包括党委会、社员大会、理事会、高?管理层、监事会及利益相关者 “六位一体”相互制衡、相互融合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最后,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积极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培养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二)落实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的模式比较

1.政策性改革目标的落实模式比较

为推动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有效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德、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均制定了支持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见表1),尽管每个国家的政策具有一定差异性,但对于促进本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启示我们,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政策性目标改革中,原有针对农村信用社的优惠政策不仅不能取消,还应适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允许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样享受原有的优惠政策。

2.治理机制改革目标的落实模式比较

(1)关于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模式比较。一般而言,将农村信用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可有两种模式进行选择:一是直接将单家农村信用社更名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在多家农村信用社基础上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就第一种模式而言,容易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和员工的积极参与,同时组建手续相对简便、费用相对较低;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农村信用社可能会为了改制而出现账面造假、法人治理机制先天不足等问题。就第二种模式而言,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清产核资结果,也能够推选出相对高效的管理者,同时在法人治理机制等方面也会更加健全;但存在手续相对烦琐、费用相对较高、待合并机构员工间易产生摩擦等问题。由于涉及地方政府税收转移等利益问题,可能得不到新法人机构非注册地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总体而言,在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各地应结合本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2)关于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制的模式比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公司治理结构指公司所有者、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而广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仅是建立一种制衡关系,更重要的是追求科学决策,不仅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努力??现股东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客户、员工、企业所依赖的社区以及监督管理者)综合价值的最大化。[17]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狭义公司治理机制在于通过解决委托问题,实现维护所有者利益之目的;广义公司治理机制则在处理好权力制衡问题基础上,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由此可见,广义公司治理结构认为,公司治理不应该局限于股东对企业经营者的制衡,而应该更广泛地涉及公司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但现实中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司治理机制。因而,农村信用社应基于广义公司治理机制的理念,着眼于科学决策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落实法人治理机制改革目标。

(3)关于健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机制的模式比较。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机制上,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基于行政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二是基于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就行政化经营管理模式而言,容易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竞争意识不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内部缺乏经营活力、吃大锅饭等不利于发展的问题;而就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而言,则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真正贯彻“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促使其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风险管理、健全用人机制等等,进而促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发展。从目前现实情况看,发达区域的多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机制市场化意识较强,但中西部广大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仍存在明显的行政化经营管理思维,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因而,农村信用社应增强市场化经营管理意识,健全经营管理机制。

四、落实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落实农村信用社政策性改革目标的实施路径

1.强化支农业务监管。一是注重股东来源。在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过程中,注重吸收农户和“三农”企业入股,尤其是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通过与法人股东签订相关协议的方式使其承诺支持“三农”发展。二是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在制定农村信用社章程时,应将服务“三农”发展作为主要任务或目标写入章程,并切实贯彻执行。三是注重业务范围监管。通过加强农村信用社涉农业务监管指标的考核,确保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同时,要避免农村信用社将大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领域。

2.完善政策支持。一是废除业务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在财政资金存放等领域,废除在开户及存款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切实给予农村信用社开立财政资金专项专户、住房专项维修基金专户、社保基金专户等资金专户资格。二是完善有关优惠政策。在“营改增”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的可抵扣项目,并及时将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县财政关于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足额拨付到位。在支农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等涉农项目中,应给予农村信用社较低的再贷款利率,并切实提高支农和扶贫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同时,建议在存款保险费率上也给予农村信用社优惠费率。三是协助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地方公检法等机构应积极协助农村信用社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同时,对于存在不良贷款的公职人员,应严格限制其评优、晋升等资格。四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由省财政厅牵头,建立全省性的农信社风险补偿基金,以增强农村信用社整体抗风险能力。具体操作上,风险补偿基金可从农村信用社交纳的相关税收中提取,并由县级财政逐级上划至省财政,交由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联社等部门联合管理,以用于弥补因各类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导致的农村信用社经营损失。

(二)落实农村信用社治理机制改革目标的实施路径

1.关于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思路。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按照相关要求,改善股权结构,适度提高股权集中度。同时,应加强股东资质认定,将不符合股东资格要求的股东进行清理。二是推进高风险信用社并购重组。依据相关规定,引入金融机构或优质企业作为并购方对高风险农村信用社进行并购重组,并在重组过程中完成股份制改造,进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三是分步推进改制工作。鉴于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不平衡的状态,如果通过行政命令确定全国“一刀切”的改制时间,势必会出现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指标造假行为,甚至会出现地方监管机构与农村信用社的“合谋”行为,即农村信用社在地方监管机构默许下调整账面监管指标,以达到符合改制的要求。因而,应考虑各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差异性,分阶段、分批次完成改制目标。

乡村振兴目标范文第2篇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简要的情况介绍,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开展村企合作、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名镇名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产业兴旺的农村经济,治理有效的基层组织,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顺利通过广东省“两年基本实现目标”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等级,“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 的五有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及成效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针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巢化”,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不热、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我区首创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利用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2018年30%、2019年40%、2020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2018年惠阳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乡村振兴目标范文第3篇

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完成《甘州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实施前进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小区、天倚生物2万吨小麦淀粉、高标准农田、平山湖乡喀尔喀小镇等乡村振兴项目71项,完成投资22亿元;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投资政策,申报争取乡村振兴类项目30项,资金1.3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签约东盛融通肉牛养殖、贯党珍稀菇业恒温保鲜库、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等项目34项,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政策趋紧、市场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生产经营性投资呈断崖式下降;二是近年来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逐年减少,受支持项目的条件提高,给争取资金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抓项目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认真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发挥好我委综合协调职能,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紧紧围绕“一圈七带”示范工程,科学谋划布局项目。坚持示范带动,配合建设局及沿线乡镇加快国道227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和张肃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抓好出城口改造、沿线绿化带建设、明永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园、新墩双塔民宿客栈等项目。尤其是我委牵头实施的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向国道227线和张肃公路沿线村社倾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抓资金争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省市十大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机遇,加强政策集成研究,围绕国家省市投资领域和重点,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强化汇报衔接沟通,提高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特色小镇方面重点争取碱滩屋兰古镇、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甘浚镇祁连温泉小镇3个特色小镇项目;十大产业培育方面重点争取循环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等项目;对已经上报省发改委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棚户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高标准农田、黑河甘州段河道治理等64个项目,盯死看牢,力争更多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目标范文第4篇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FS镇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制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FS镇资源禀赋,坚持党建引领,定位“城乡融合+三产带动”发展模式,分类推进苏区村走“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管柄村走“产业引领+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推进FS镇乡村振兴。

二、重点任务

1.“红色领航+绿色发展”模式。提出打响苏区村红色文化品牌,走“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子,充分挖掘苏区村山面区革命遗址丰富的优势,打造连罗革命“井冈山”——山面区革命教育基地,建设山面区革命武装根据地纪念馆,将邓子恢、陶铸、曾志、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与苏区村的故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区村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挖掘展现出来,使之成为我县乃至全市著名的红色文化阵地。同时,结合做好苏区水库水源保护文章,合理利用万亩生态林资源,同步发展红色旅游,实现绿色发展。将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实行“党支部+教育基地”,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宣讲苏区革命红色故事,扩大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实行“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产业引领+生态宜居”模式。管柄村定位“产业引领、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模式,管柄村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发展城郊型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挥地处城区南大门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物流业,建设管柄物流快递电商园区,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发展。

三、工作措施

1.产业振兴方面。以建设商贸旺镇为目标,以“三产”融合为抓手,致力乡村产业振兴。一产主要有效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业教育园;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胜鑫水产养殖项目扩大规模、打响品牌、做大做强。二产主要实施传统产业技改,建成罗源湾牌肉松精深加工改扩建项目,追随者罗源湾建材一期项目投入运营,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三产着力提升发展旅游业,主要建设苏区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管柄村民宿休闲度假区。苏区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重点打造“两条线”,一条线是打造苏区山面区革命红色之路,串联起山面区各个革命遗址,全长约15公里;另一条线是打造姆龙谷-安井头全长1公里布局10-15家休闲农家一条街。管柄村民宿休闲度假区重点提升松泽园休闲旅游项目;利用古厝群发展特色民宿项目;发展城郊认种体验休闲项目。方厝村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客商投资建设康养小镇。其他村、社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引进金融、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项目,促进第三产业做大做强。

2.生态振兴方面。深入实施“一革命五行动”,开展全民绿化行动,统筹抓好城区公园改造提升和维护管理;加快南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加强对美城公司常态化保洁工作监督考评,推进垃圾分类管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城区7座公厕;完成高速、高铁沿线环境整治。

3.文化振兴方面。巩固和拓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积极开展创建2018-2020年度省市级文明村镇、社区工作;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升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抓好圣水寺宋代十八罗汉石造像、林可彝故居、城关城隍庙等保护修缮和利用;保护传承好乡村传统文化,运用好乡土元素;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活动,纠正不良习气、树立清风正气。

4.人才振兴方面。加强新一届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素质能力;有效加强和使用好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做好农业生产服务;充分发挥“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一懂两会”社区工作者作用,规范村和社区各类协管员使用管理;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及乡贤、能人返乡投身乡村振兴,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助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要着力提振镇村干部精气神,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5.组织振兴方面。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开展星级党支部评比,推动支部争先晋位。深入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建立党组织,推进“红色业委会”建设。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成立社区党建联盟,每个月联合驻区单位开展至少一次共驻共建活动,共同促进社区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党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9年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当好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排头兵。深入实施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提质增效工程,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巡查制度,加强对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推进“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

四、保障机制

1.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全体班子成员和镇直有关单位、村(社区)主干为成员,下设乡村振兴办,抽调精干人员负责。试点村成立由挂村领导为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试点村工作的领导、指导、督导。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村、社区“两委”作用,落实领导责任、执行责任、推动责任和落实责任,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

2.项目清单机制。实行“五个振兴”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完成时限,以强大的组织力确保工作任务完成。

3.

乡村振兴目标范文第5篇

 

2018年4月22日召开全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动员部署会议之后,市委派驻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按照市委确定的“以抓党建、惠民生、促发展、强治理、扬正气”为重点,以提升群众精气神为主线,以组织振兴为核心,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着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迅速行动,主动作为,深入村庄农户摸实情、搞调研、出思路、尚实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队员不负组织重托,担当尽责

全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动员部署会议提出:“工作队员为什么要下去,下去干什么,怎么干”。作为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 12人,担任12个村的“第一书记”,其中第六批是5名年轻股级干部,第七批有5名年龄较大的市管领导干部和2名年轻股级干部,如何发挥年龄、学历、经历、单位等优势整合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是摆在队长、副队长面前的课题。为此,驻胶北乡村振兴工作队按《党章》要求以举手表决形式选举3名同志为支部委员,并进行工作分工,确定每周五为支部例会,确定每名市管干部帮带一名股级干部,工作队每周集中一次调研等制度,形成全队以老带新,共建共赢的良好机制。

二、胶北街道党工委保障有力,服务到位

胶北街道党工委迅速落实全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动员部署会议精神,立即召开由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各驻村第一书记、各管区书记、12个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见面会,党工委书记对各村情况进行了点评,“第一书记”与各管区书记、支部书记迅速对接,第一时间沉到村庄了解情况。胶北街道党工委为乡村振兴工作队提供办公场所5间、配备了电脑、办公桌椅等设施,实行集中办公,为每名工作队员发放就餐卡在食堂就餐,安排包村干部帮助工作队员熟悉所帮村庄情况,并建立驻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微信群,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快速进入角色提供了后勤保障。

三、工作队员各派出单位积极履行帮村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进村调研

驻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12名队员在进村入户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总结前段工作,制定了村庄发展两年计划,并向派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汇报。派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根据派出单位工作队员的调研问题和目标任务带领相关班子成员到派驻村庄座谈调研,确定每年帮村工作计划,协调研究解决问题,落实与所派工作队成员的责任捆绑,项目捆绑、资金捆绑“三个捆绑”,当好坚强后盾,为工作队员开展工作提供坚强后盾和精神鼓励。

四、搞好调研,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5月份作为集中调研月,胶北乡村振兴工作队12名工作队员按照市委要求,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村庄理清发展思路,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五、清单式管理,兵团式作战,确保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我市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率先走在前列,打造胶州样板,作为市委派驻胶北乡村振兴工作队在下步工作中突出三点:

一是在工作中突出锻炼干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乡村振兴关键在干部,发挥好年龄较大干部的优势和年轻股级干部的激情,释放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通过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的榜样作用,帮助所派驻村庄抓班子、带队伍、强管理、促发展。

二是确定好两年驻村任期目标,突出重点抓落实。派驻到胶北办事处的12个村都列出2018年至2019年乡村振兴的任务清单,积极与胶北街道党工委总体工作思路对接,与各派出单位对接,按照时间节点积极推进。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