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散文(精选5篇)

  • 描写雪的散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雪后山景的描写 老舍所用的比喻和拟人极富创造性,想象奇特,而且正是这极富创造性的修辞,写出了“雪后山景”的春天般的温情。“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用这个比喻描写雪后矮松…

描写雪的散文(精选5篇)

描写雪的散文范文第1篇

一、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表面看,这确实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在几次观摩课中,发现作课的老师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几个拟人和比喻,最多也只是分析到它们写的生动形象而已。其实作者这里依次写的是:花的竞相开放,花色的鲜艳,花香的浓甜,野花的繁多闪亮。这幅春花图不仅是五彩缤纷,更主要的是春花中的勃勃生机,作者借春花图书写的是对春天活力的赞美。而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春花图中的蓬勃生机,为春花图整个意象的完整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不正突出了百花竞放的生机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固然写出了五彩的颜色,但这里突出的却是鲜丽色彩中的无限生机。写花香由春花想到秋实,也是突出花香的浓郁――气味中的生机。写野花,一是突出繁多,二是突出闪亮,尤其写闪亮,赞叹它们“还眨呀眨的”这不也是写其生机吗?真正的理解了这几个拟人、比喻,就能准确地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是一幅百花竞放、色彩浓艳、花香浓郁、充满生机的春花图,这春花图洋溢着对春的活力的热情赞美。

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雪后山景的描写

老舍所用的比喻和拟人极富创造性,想象奇特,而且正是这极富创造性的修辞,写出了“雪后山景”的春天般的温情。“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用这个比喻描写雪后矮松的形象,生动贴切,但更让人玩味的是,“看护妇”是病人极感温暖的形象。雪后矮松形色确实很美,可作者更加要突出的是这形象中的温暖。

描写雪的散文范文第2篇

情景交融类散文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情引出景,即借景抒情。先有某种情感,想到某种景中去排遣,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荷塘月色》),自然引出月下荷塘与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一类是先身遇目接景物,勾起早有的情感,即触景生情。如“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听听那冷雨》),自然引出余光中对冷雨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哪一类,都是移情于景。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在阅读情景类散文的过程就是在景色中寻找作者感情的过程。那么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寻找作者的感情呢?

一、抓住景物的特点

景物不同,作者融入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如《荷塘月色》中描绘的景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亭亭的裙”的荷叶,袅娜地开着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粒粒的明珠、碧天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的荷花,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荷香,脉脉的流水,闪电般的凝碧的荷波,和谐的旋律,等等,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另一类是曲折幽僻阴森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树,苍茫的月色,淡淡的月光,阴阴的树色,隐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路灯,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愁。即使是同一景物,作者着笔的角度不同,所写景物的特点也不一样,融入的情感也完全不同。同是雨,余光中着眼于凄清――“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凄凉冷清的乡愁之情;而郁达夫则着眼于悠闲――“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微雨寒村的江南冬景的热爱。一凄清一悠闲,相去何止万里?因此,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中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

二、把握关键语句

写景状物散文除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这些句子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些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以夜游荷塘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想摆脱却摆脱不了,想超脱又超脱不成,所以文章洋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的关键句:“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屋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抓住了这些,就能很快把握这篇文章的抒情脉络。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情感与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三、注意写作技巧

描写雪的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描写雪的散文范文第4篇

[教材解读]《四季的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容,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细笔触再现视觉形象,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有了一定分析、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但许多学生运用起来不一定准确、灵活;虽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粗读和初读上,思维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补充本课容,借助本课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和写作写景散文的能力。故学习本课重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激发想象力,发展个性。

[达成目标]学习、鉴赏作者用细腻笔法再现视觉形象,表达真切感受的写法;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关。

[重、难点]重点: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结合起来,感受细腻的散文笔法,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挖掘文中深意。

[教学准备]教师结合文章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课时]一课时。

[纪实]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生: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小草钻出,花苞待放,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喜欢夏天。可以在夏天做各种运动。夏天里还有鸟叫虫鸣。

生:我喜欢冬天。虽然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凋零,但冬天有一种特别的美。冰清玉洁的美,圣洁的美。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生:愿意。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不知能否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我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夏季文中呈现出的固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由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两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也喜欢最后一段的后两句,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录像师,用文字模拟录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屏幕出现要求,如下: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通过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之黎明的美,下面有请××同学用文字摄制壮美的黎明。(掌声。)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红了,海也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口技:风声。)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声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时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人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写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雨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配乐萨克斯曲《回家》)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喊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幕中出现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渐渐地大雁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本段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火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春天组)本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影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影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生: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光,以及它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

师: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有没有对板书提出好的建议呢?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板书,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夜晚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板书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板书中为妙。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示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需回报,无需等待,无需规则。雪似乎从开天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片片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大屏幕出示以下问题: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从知识、学法、态度、情感等方面反思、总结。)]

生: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用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散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竟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反思]这节课使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也终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既有义务去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拓展教学资源,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角色体验式学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特点。它打破了单纯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限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指导写作,服务于写作,写作又实践阅读、再现阅读。

[评析]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见解的自由表达是本堂课的亮点。教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涵,以《四季的美》为凭借,实现了对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和对生活体验进行独特感受的有效整合,同时检验了学生是否能将“吞进去”的知识进行“倒嚼谷”式的反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描写雪的散文范文第5篇

阅读能力的考查无非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对“形式的鉴赏”,解决“怎样写、写得怎样”的问题。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七课后练习三,下面几句话写的很好,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那里?而2006中考零距离第47页第2题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前者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形式的鉴赏”;后者则是考查学生对这句话深刻含义的阐释,属于“内容的理解”。当然,有时会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如:《变色龙》一文中,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既考查“内容的理解”,又考查对“形式的鉴赏”,难度自然也就加大了。

二、“开放”的本质和意义

开放,就是选点自由和理解自由。你比如说,在分析《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一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一段时,可供我们选择的知识点很多。首先,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景物,各种颜色的搭配,给人以秀美之感,以此来表现雪后小山的秀美;其次,从“妙”字入手,来描写雪光、雪色及雪态;最后,从修辞入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动人的雪态美景。这些知识点的选择,对学生来说是自由的。“开放”,不等于漫无目标。一般地说,这样的试题往往要求学生再所学的语文知识中,譬如在体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知识系统中,选择一个点,结合语境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考查的本质,一是尽力为学生提供较为均等的机会,二是引导学生做能力的迁移,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不做点的规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另一方面,对学生怎样理解其作用而言,首先是要鼓励他们能够进行分析,然后近一步要求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有的学生甚至能够在所学知识系统之外发现很好的点,做出的分析合情合理,我们更应该鼓励。

三、“开放性试题”答题的一般规律

例如:“终于有一天,寒冷消失了,春天好像触到我的额头,空气中散发着一股迷人的香气,后院窗外,一只可爱的小鸟叽叽啾啾叫着,仿佛催促我:‘快出来啊!’”(注:“我”为盲人)这段景物描写的挺好,请你自选角度,说说好在那里?分析这道题有如下几种答案:

(1)这段景物描写,是从触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春天美景的,抓住了盲人感受外部世界突出的个性特点。

(2)这段在描写春天景物时,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写,充分表现出“我”在春天来临之时的喜悦心情。

(3)这段在描写春天景物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展示了春天的特点。

(4)这段在描写春天景物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鸟当作人来写,把小鸟的叫声当作人的呼唤声,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