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演讲稿(精选5篇)

  • 白岩松演讲稿(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他不断看着表,6点前必须赶回中央电视台:看直播策划、商量选题、化妆。一周7天,有3天晚上的21:30,他端坐在《新闻1+1》的直播间,点评新闻,褒贬人物。 车行一个多小时,接近目的地,路上开始有点拥堵。一辆出租车从右侧蹿过来,司机摇下车窗,大喊:你…

白岩松演讲稿(精选5篇)

白岩松演讲稿范文第1篇

正确先生

下午4点,白岩松先生驾车驶出北京朝阳区798。他车开得很稳。比你想象的更稳。受龙永图之邀,他刚刚录完贵州卫视一档伦敦归来谈奥运的节目。一般情况下,他不参与其他电视台的节目,龙永图是例外,中国入世前后,作为央视主持人的他和龙部长打了多年交道,关系亦师亦友。“龙部长一句话,我不可能说不。”白岩松说,“不怕事找人,就怕人找人。中国人嘛,谁不讲人情?”

他不断看着表,6点前必须赶回中央电视台:看直播策划、商量选题、化妆。一周7天,有3天晚上的21:30,他端坐在《新闻1+1》的直播间,点评新闻,褒贬人物。

车行一个多小时,接近目的地,路上开始有点拥堵。一辆出租车从右侧蹿过来,司机摇下车窗,大喊:你后备厢上有镜子!“镜子?”白岩松一愣,回头一瞅,乐了—后备厢左侧躺着一副黑色半框眼镜。

“刚才和龙部长道别时,太匆忙了,戴上墨镜,换下的眼镜随手扔在后备厢上了。”他恍然大悟,哈哈乐起来。

这副眼镜右边500度,左边100度。儿时放二踢脚,点上火,没着,跑过去看,却响了,于是右眼的视力开始下降。类似这样的眼镜他有三副,换着戴。眼镜也是他重要的主持道具,戴上,是央视正气凛然的主持人,摘下是一名普通中年男子。时常,他摘下眼镜,压低帽子,去坐地铁,上车后出溜到门边,一靠,很少有人能认出来。

取回后备厢上的眼镜,再次握住方向盘的白岩松有点得意:“我开车开得稳吧?”20多公里的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其间还有各种拐弯刹车,这真是个小小的奇迹。

那副没有滑落的、稳稳躺在车上的眼镜,似乎挑起了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绪,他忽然跟《人物》记者谈起星座,说自己是狮子座,这是一个“一群人坐在车里,把方向盘交付给他会最安全”的星座。因为狮子座“有使命感,负责任,会非常认真地开车”。

在央视,每次做大型直播,白岩松总对导播说,当你没有办法的时候,把镜头切给我;如果前面信号断了,你把镜头切给我。问他什么是“有种”?他吐出两字:勇气。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刚开播时,白岩松是观察员,后来成为评论员。8月份,白岩松点评了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陕西微笑局长的名表、邹恒甫告北大事件??

节目组内部,他写下过“有料、有趣、有种、有方向”。问他什么是“有种”?他吐出两字:勇气。

一些发生后,白岩松反对把参加者定义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肯定了他的说法。在《新闻1+1》中,他批评居多,少有歌颂,有时碰到官员,对方认可他的说法:“说得对,我们要调整政策。”

在央视,白岩松和他的节目拥有了体制内最大的话语权。“白的节目是口径较大的节目,另一档是《新闻调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编导对《人物》记者说。

2003年央视改版,新闻频道成立,白岩松成为央视第一位评论员。什么是评论员?央视副台长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定义:具备独立和相当完整的话语姿态,可以对新闻事件解读分析。”

在央视20年,他从记者干起。自1993年起,他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后,又在《焦点访谈》、《新闻周刊》做主持人,从香港回归、朱镕基第一次总理招待会、和克林顿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到中国加入WTO、伊拉克战争、连宋大陆行、北京奥运会??举凡国家大事要事,他全程参与,无一遗漏。

风口浪尖,他几乎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除了1997年香港直播前的演练,他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把“驻港部队”多次说成“部队”。如果以1993年推出《东方时空》为起点,当年的五大主持,只剩下白稳坐一线。

领导满意,群众满意,高层满意,他是“正确先生”。虽然从没做过《新闻联播》的主播,但在央视每年制作的年历上,他总出现在显著的“一月份”位置。于是,又有人叫他“央视一哥”。

今天是白岩松坐在演播室,你要相信他的是非判断

8月的一天,下午1点,《新闻1+1》节目组在开选题策划会:邹恒甫告北大、保钓事件、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坍塌—按照白岩松的规定,选题会放到中午12点开,这样可以保证晚上9点30分的直播内容是当日最热话题。通常,三个选题以邮件的形式递交给白,经他确认,选定一个。这天,白对三个选题都认可,从节目展现效果考虑,制片人王晓琛选择聊“邹恒甫”。

下午3点,栏目组开始进入实际操作:联系采访对象,找资料,准备直播PPT。“今天是白岩松坐在演播室,你要相信他的是非判断。”编导孔茜在说服一个重要的联系人接受采访时说。

在栏目组,白岩松没有固定的办公桌和电脑,但他的影子无处不在:墙上贴着年度优秀主持人名单,白岩松赫然在列,一等奖;一进办公室迎面墙上挂着他从英国带回来的招贴画:keep calm and carry on—这句英文最近成为了他的名言警句。他敬仰英国人的这个精神,提到这句话,“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朝西的一间房门后,有一张2004年评论部的大合影,照片上,他缩在最右侧,笑得有点萌。

下午4:30,责编赵威通知大家:岩松已经在路上了。这时,化妆师也到位了,一般情况,白岩松花费在化妆上的时间是5—10分钟,这时,他会对节目稿提出口头意见。

节目直播前,白岩松习惯去央视旁边的玉渊潭公园走走,一个人,想想晚上的直播。这些年,他坚持自己写解说词,用笔,在纸上删删改改。

21:18,他举着文字稿走进《新闻1+1》直播间:上身西装领带,下身运动裤,一双120块钱的白蓝相间浅色低帮鞋。摄像师傅好久没见白岩松了,他摆好机位问:“你怎么没在伦敦接着解说残奥会啊?”“残奥会?”白岩松自嘲地笑,他大马金刀地坐在演播台的台阶上说:“再主持下去,我就残了。”

21:24,他坐上主播台,最后修改稿件。演播室外,责编赵威叮嘱导播:“岩松如果不改标题就用有标题的开篇,改了,就用另外一个。我们准备了两版。”21:27,他抿了抿嘴,进入直播状态,3分钟后,直播开始,与下午的策划稍有出入,白岩松加入了在“邹恒甫告北大”一事中对女员的关注。“没有人关注她们,这群女孩子的名声怎么办?”第二日,白岩松跟同事交流时说道。

白岩松演讲稿范文第2篇

看起来,居室主人是个懂生活的人,他把鹦鹉笼子挂在了穿衣镜旁边,这样不是就可以边听鹦鹉的问安边收拾打扮了吗?

当然,这样也就使鹦鹉和穿衣镜之间产生了一次短暂的“交流”,那是在一个空寂无人的午后。

话是由舌头闲不住的鹦鹉挑起的。它在笼子里蹦跳了几下,擦了擦嘴,开口道:“喂,我说扁头的伙计,聊句话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见穿衣镜不置可否,鹦鹉道:“伙计,我俩都是有身份的人呀,你看你洗把脸都要人服侍;我呢,还不是饭来张口。我就想不通,你为什么就不能活蹦乱跳一点呢?”

“伙计,像我一样做个生活的演说家吧!”鹦鹉老成地指点对方。

见鹦鹉老是喋喋不休,话少的穿衣镜开口了:“你那不是演说生活,是奉承!”

不理睬惊诧的鹦鹉,穿衣镜接着说:“我呢,因为看过人的本来面目,不管他换上哪一种装饰,我都记得他的真实。在花哨面前,我宁愿沉默!”

【素材点拨】故事里的主人在屋里同时放了鹦鹉和镜子。也许屋子主人只想把生活情调化,却引来了鹦鹉和镜子的短暂“交流”,对话简短,但寓意深刻。喋喋不休的鹦鹉也许一辈子只能生活在不真实的世界里,而镜子却宁愿沉默也不愿花哨。

【适用主题】沉默与装饰;真实与虚伪……

(刘登宽荐稿)

大师弯着腰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泌尿科专家郭应禄先生讲过这么一件往事,有一年,郭老不慎摔了一跤,头部受伤了,于是便在家休养。为了不打扰别人,他到远离单位的大儿子家休养,而且也没有把自己受伤的消息告诉别人。但这件事不知怎么被他早年的导师、著名学者吴阶平先生知道了,吴老便赶了很远的路去看望他。到了家门口,吴老按门铃,但由于门铃坏了,所以按了好几遍也没有人来开门。吴老以为病人睡觉了,而且认为病人睡觉是不宜打扰的,时年已83岁的他就站在门口等病人醒来,一等就是半个钟头,直到被郭老的大儿子发现。

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时,提到了关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一件事。有一回,周兵和白岩松一起到季老家做《学者访谈录》的节目,季老当时坐着,白岩松要给季老一张名片,就从兜里往外掏,这时,季老立即站了起来,弯着腰等着他掏名片。可白岩松掏了很长时间,季老就一直那样弯腰等着。多年以后,周兵对这个场景还感动不已。周兵感慨道:“做人做到这份上,真让人敬佩!”

【素材点拨】很多时候,我们对大师们是无比敬仰的,但往往会忽略大师身上的“小”。成就伟业的大师,大多在小事上也一丝不苟,一言一行,都闪耀着文明的光辉。而正是这些在待人接物时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反映的是大师们特立独行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真正的大师让我们敬佩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知识和才华,更是那弥足珍贵的细微的性情之美。

白岩松演讲稿范文第3篇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共同阅读语文课前1分钟演讲稿,请您阅读!

语文课前演讲稿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生活是美好的,也难免有风雨有挫折,但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种无惧风雨,直面挫折,豁达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从来就不曾成功。只有那些坚信生活是美好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的人,才会看到雨后的彩虹,即使他们曾生活在黑暗的地方。

精彩的人生缘于奋斗。命运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残酷的。他念过三年小学,青春消逝在疾驰的战马与枪林弹雨中。十六岁时,右眼失明;二十岁时,病卧不起。面对命运的严峻挑战,他深切感到:“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比掉队更可怕的事情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命运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他不想躺在残疾军人的功劳簿上向祖国和人民伸手,她自学完了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如饥似渴地阅读世界文学著作。书籍召唤他前进,书籍陪伴他披荆斩棘。

遇到挫折不退缩坚持自己的初衷,会大有所获。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经历过一千多次的失败仍然没有放弃,反而说:“我现在的收获还不错,最起码我知道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电灯泡”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终于他在六千多次的实验中成功了。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心酸,恶劣的环境下却磨练了他的斗志——高尔基。他的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高尔基早年不平凡的经历在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坚持、奋斗、自强不息都显出精彩人生的理性光辉。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命运的抗争,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坚持与付出,高尔基逆境里的勤奋,不正是告诉我们,生活应该不断求索、不断追求、不断奋斗吗?尽管前进的路上有汗水,可能还有泪水,但一定会在成功中获得快乐和享受。

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美好的,人应该有所作为。朋友,让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坚毅的精神携手与我们去挑战和征服人生路途上遇到的困难吧。

我的演讲完毕。

谢谢大家!

语文课前演讲稿2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抓紧时间 努力学习

年轻是搏击风浪的船,昂扬、潇洒,学习则是船的动力。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应抓紧时间,持之以恒,努力学习,扬帆起航。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今天的我们,应谨记他的话,放飞自己的青春,用勤劳的汗水铺就未来的成功之路。也许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决不能再让自己输在终点。后天的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珍惜现在的每一刻,努力获取知识,使自己拥有亮丽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活的梦想,相信,梦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基础年级期中考试刚刚过去,这是最容易松懈的时候,我们必须抓住这段易逝的时光,好好把握,将知识这闪光的宝石紧紧握在手中。市统考即将临近,作为一名高三学子,我们更应学习鲁迅先生海绵挤水的精神,学习红军长征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加倍努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扎实有效的复习,争取取得市统考的全面丰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明年的高考建立我们应有的自信。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用热情拥抱未来,用青春谱写人生,用行动证明存在的价值吧!谢谢大家!

语文课前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感悟心灵的成长

火山喷发过,熔岩才会定格为坚硬的岩石;流星飞驰过,天空才会闪耀着美丽的弧线;人生奋斗过,生命才会烙下坚实的脚印。

青春过于美好,于是我们尽情享乐,尽情挥霍。但生命也过于短暂,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回头翻看着时光,我们将发现,年轻没有留下脚印。于是,一股失落涌上心头,因为我们的生命之书缺少了完整的书页,我们无能为力,光阴的沉淀使我们不再年轻。朋友,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年轻的书页留下些什么吗?哪怕只是浅浅的脚印?

事实上,我们可能尝试着为目标奋斗过。眼前的路,那样虚幻,那样黯淡。我们奋力前行,去触摸周围一切能带给我们现实与光明的东西,结果被撞得头破血流,摔得粉身碎骨。因为吝惜青春,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停止奋斗的脚步。于是,刚刚踏出的脚印又被我们磨平。

今天,当我再一次站到镜子前,发现自己,额头上的道道又变多了,眼睛里不再有儿童时代的那种纯真。我感到,我的青春已经逝去。脑海中又浮现那句话:“几乎没有人能感觉到青春正在逝去,而几乎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青春已经逝去。”

也许,我们还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也许,我们以为明天会更好,也许我们相信会出现奇迹。于是,我们选择无谓的等待。可是,我们的青春,却没有时间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因为我们的青春只剩下今天。莎士比亚说过:“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等待。“不屑今天,等待明天,”的观望态度,会像一条肆无忌惮的蛀虫一样,吞噬我们的心灵,吞噬我们头脑中的时间紧迫感,蛀空我们谋求上进的灵魂。最终留给我们一具空洞而毫无战斗力的躯壳。

生命的主流,应该是水不停歇的奋斗而不是等待。人活在这世上,只是一种形式,奋斗才是对它的注解,因为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因为生命无法接受堕落,因为生命无法容忍平庸。人生短暂,白驹过隙,拥有生命是一种的幸运,带着奋斗上路,才会让生命闪耀光彩!

所以,还在犹豫徘徊的同学,请迈开你的脚步,往前走吧!不用去管是否会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放手去追求吧!有句话说得好:“人的生命是在他停止追求的那一刻结束的。”不要吝惜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因为它的价值恰恰是在不断地为理想奋斗中体现出来的。

也许那些在落叶上写诗的心情会渐渐老去,也许成长要以孤独作为代价,逝去的日子无非给我们一个把握今天的启示。其实,又有谁能够对美好的日子-完整的人生下一个固定的概念呢?外部原因固然重要,但自身的拼搏才起决定作用。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由自己去擦拭旅途中心灵的尘埃,用自己的问候驱散跋涉的疲顿。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必须用奋斗去奠基自己的人生大厦,把握自己生命的价值,演绎出自己人生的辉煌。奋斗应该在不甘寂寞中周而复始,只有这样,你的生命之旅才会留下清晰的脚印。

纵然,前面的路会无比坎坷,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挫折,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伟大,而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年轻。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奋斗,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语文课前演讲稿4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台湾有个年青人,经过数年的拼搏后赚了不少钱。他准备到欧州旅游,入住一酒店,第一天早上醒过来,听到一阵敲门声。门一打开后有个侍应生很热情地跟他说:“goodmorning,sir。”他没听懂。按照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他在想:“是不是问我叫什么名字。”

于是他大声在说:“我叫陈阿土。”第二天早上他又听到一阵敲门声,门一打开后又见昨天的侍应生,这个侍应生又跟他说了一句:“goodmorning,sir。”他有点生气了,“怎么这么笨呢”于是他更大声地说:“我叫陈阿土。”

第三天早上令人恐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又听到一阵敲门生,这个侍应生又跟他说了一句:“goodmorning,sir”,他非常气愤地说:“我叫陈阿土。”当天晚上他睡不着了,他想弄个明白。于是他问旅游团的团长。团长说:“你才是笨蛋呢人家问你早上好呢!”

他突然觉得很羞愧,我赚了那么多钱,怎么文化水平这么低呢于是他准备学英语,他学的第一句话就是:goodmorning,sir。第四天早上他在焦急地等待侍应生的敲门,因为他要把这句话用出来。所以当侍应生一敲门,门一打开后他立刻对侍应生说:“goodmorning,sir”,侍应生听完后立刻说:“我叫陈阿土。”

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你影响了别人就是别人影响了你。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信仰没有正确与否,只要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我要送给大家第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信念,那就是今天我必须成功。记住,是今天,不是明天,更不是高考。因为所有人生的成功,只能今天成功了,

人生才有可能成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千日折合起来正好是三年,高中三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我们一同走过;用兵一时的胜利是我们流泪、流汗、流血后的期盼。

高考是一块试金石——通过高考,淘磨出来的金子才会闪闪发光。这是一场需要顽强毅力才能跑到终点的马拉松;这是一场需要奋力拼搏才会赢得的百米短跑竞赛;这是为每一个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平民百姓孩子准备的最公平的决斗场,更是为新时代学子无悔青春奏响的命运交响曲。

越来越临近的20~~年高考决定着同学们一生命运的成败荣辱。牵系着万千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期盼;也关联着学校发展的机遇和创名校的进程。

为了梦中的理想,为了一生的成功,我们没有借口,我们没有理由;我们只有努力,只有奋斗。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生是无悔的人生,相约无悔的青春,聆听高考的脚步。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语文课前演讲稿5生活中,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它如一抹残霞,让人不会坠入低谷,让人感到温暖;又如迷离在无尽苍穹中的星星,闪烁着,时隐时现;更如一个谜,一千个人会感受到一千个不同的滋味。那么快乐是什么呢?对我来说,莫过于读书了。

不知是什么时候恋上文字的,只忆起我读了许多书。老舍专集《猫》中选载了许多篇他的作品节选。其中的语句很优美、细腻,使我受益匪浅。《一些印象》中“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这如诗如画的言语,仿佛真把我带到了济南。《记懒人》中“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这亲切、自然的京味白话,朴实无华,把懒人刻画的淋漓尽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体会着其中的快乐。

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说的真不错。想起以前,我对历史没多了解,一直认为乾隆帝的儿子是康熙,再下一代才是雍正皇帝。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后才得知原来的想法有多愚蠢,把清朝皇帝的先后顺序搞得一塌糊涂,分明先是康熙,然后是雍正,再之后才轮到乾隆。看了《木府风云》之后,我以为徐霞客是明朝初期的,结果《明朝那些事》才让我得知徐霞客是明朝末期的,我竟让他整整穿越了二百多年。

白岩松演讲稿范文第4篇

他不会用电脑,但他一年出版80多万字;

他至今单身,但他是言情高手,被誉为“琼瑶大叔”;

他不承认自己是作家,他的正式职业是管理着19家酒店的职业经理人。

从“文学票友”到“琼瑶大叔”

从《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到《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从《永不瞑目》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从《玉观音》到《深牢大狱》,海岩创造的言情小说、言情电视剧几乎“垄断”了中国的“言情市场”,一年出版80多万字,而且部部畅销,给他带来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和据说是上千万的报酬,他因此而被人们称为大陆的“琼瑶大叔”。

海岩远比想像中文弱,一点也不像一块海中的岩石,倒有些弱柳的感觉。脸庞瘦削,脸色很白,甚至是苍白,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说话很轻,慢条斯理的,像很多终年埋头笔耕不见阳光的文人一样。

海岩说他每天晚上10点下班回到家以后,就会成为另外一个人。他一般是蜷缩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奋笔疾书。

海岩至今不会用电脑,他的小说和剧本都是写在一本小便签纸上,写完了就在便签纸的空白处改,改得满满的没地就不改了,一部小说大约要写十来本。但是给出版社之前,他一定要找个人打得工工整整的,他是一个很讲究的人,就是平时买书也要挑一本装帧漂亮一点的。“做事要精致,内容未必好,但文本质量一定要好。”他说。

他把自己的写作称之为“力气活”,言下之意是太苦太累了。每天晚上回家,他最想做的事其实就是看电视,睡觉,那种平时不怎么好看的电视这时也变得格外诱人,老是抓着他的心。但是,他得逼着自己拿起笔,平均每天用二三个小时写3000字。写到后来,脑子昏昏沉沉的,“都写串行了。第二天都看不清写的是什么。”一部长篇小说要写三四个月。小说写完了,又接着写三个月剧本,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这种痛苦的写作过程中度过的。长期如此,带给他的后遗症是神经衰弱,以及各种毛病,虽然很困,但经常睡不着觉。他说他现在对写作其实是没什么兴趣了,“因为兴趣是在有体力的前提下”。所以他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年一部,绝不多写。“这已经是在透支我的体力了。”

在所有的华语作家中,他是连续7年来每年出版字数最多的作家,他每年出版字数是80万字。有人将他比喻成写作印钞机,据说他靠写作身家已过千万。

但他拒绝把自己定义为作家,自称是“文学爱好者”、“文学票友”、“全中国最业余的作家”。之所以如此,一是他对自己的文学才能不自信,不愿意把自己放到专业作家中去比较,更无意在文坛谋求地位,我总以为这是一种看似散淡其实是以退为进的方式,套一句王朔的话说是,我是业余我怕谁啊;另外,他很反感现在的这些把作家“归堆”的做法,比如划分为“纯文学作家”、“通俗文学作家”,他认为如今连什么是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标准都没统一这如何去分类?如果一定要划分,他愿意把自己划到畅销书作家一类。

问他既然对写作了无兴趣又为何如此拼命写作,他说高昂的稿酬是最大的动力。“现在‘海岩’是一个品牌,只要我一写东西就能卖得出去。我也知道品牌是有时限的,所以,我现在不写挺傻的。我一直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没什么不好。”他很坦率地说。

问海岩最喜欢自己的哪一部作品时,他很直爽地说:“自己的孩子,我觉得都好。”说着,他为我一一例举每个“孩子”的特点:《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浪漫,《永不瞑目》悲情,《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讲的是最纯的爱情,《玉观音》最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因为人物、结构都比较丰富……

有人说海岩的作品是爱情加案件,他却不认为这是他的标签。“我反对这种将作品技术化的写作,作品实际上是作者心灵的再现。”他认为他的作品与人不同的是体现在人物和细节上,因为他的生活积累,他用细节营造出一种很奇特的气氛,而人物也非常有吸引力。像肖童、安心,都像刻进了读者的心里。

海岩写的是他最不熟悉的年轻人生活。他说或许年龄越大,越沉迷于青春往事。他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接触的人以四五十岁以上的男性为主,年轻女性接触很少。于是,他凭借想像来构建年轻人的生活,虽然故事框架都是虚构的,但人物的语言、感觉和场面的细节等小地方却非常真实。赵宝刚说海岩的故事框架有问题,但他用细节将之织补得非常完美。

其实他最熟悉的是商界的事,官场的事,他一直希望写一部《国画》之类的书,但他说现在他的状态不到,这块宝藏便不会轻易开掘。

有人说,海岩虽然不用电脑写字,但似乎在用支票当稿纸。2003年11月11日,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与海岩先生联合举行新闻会,宣布海岩正式加盟世纪英雄,“海岩影视工作室”正式开始运作,曾在“海岩牌”影视作品中扮演过主要角色的陆毅、于娜、袁立等当红明星前来捧场。世纪英雄是近两年来影视投资制作机构的新锐,以后海岩及其影视工作室全部电影、电视剧的投资拍摄和影视片的商业开发属于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而世纪英雄将陆续推出"世纪英雄出品"和"海岩制造"的影视产品。

自我评价:一流的室内设计师,二流的企业家,三流的小说家,四流的编剧

其实写作对海岩来说类似于玩票,他的正职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着19家酒店。在他的名片上印着: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中国国有资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长,等等。“全国星级饭店有一万多个,而饭店行业的一些规范,一般由我来……”他得意地说。

在昆仑饭店,他的身份是侣总,他的办公室就像是一个专家门诊,单位里川流不息的人来找他谈论、研究,等待他开方子。除此之外,他要看文件,处理商业官司,谈发展项目,等等,这些都把他一天的时间牌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一刻的空闲。

海岩笑着说他在白天和黑夜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白天全是事务性的工作,无利不图的,他的条理非常清楚;而晚上就是含情脉脉地说着一些年轻人话,极尽浪漫之能事。总觉得海岩是白天太压抑了,才在晚上以写作来作为发泄方式。

写作是完全的形象思维,而管理企业是逻辑思维,外人很难理解他如何能把这两种思维方式和谐统一起来,他说从本质上来他本来是很感性的,但后来的工作经历使他具备了理性思维能力,现在感觉做条理化的工作更好。

海岩认为自己经商的才能高过写作。有很多数字可以说明海岩经商的业绩:10年前他是中国第一个当过两个五星酒店总经理的人,他管理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以后在7年的时间内家麾下的1家酒店发展到19家,从1988年至今,为投资者提供20亿资金回报。海岩对自己的评价是:一流的室内设计师,二流的企业家,三流的小说家,四流的编剧。

“我是国家的人,我不是下海经商。”海岩说。他的经历如一个作家来说是传奇,于一个企业干部而言,却又乏善可陈,他从部队转业后分配进了公安系统,后来又被调到酒店行业,一步步走到今天。

很奇怪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海岩能在错综复杂的体制内坐到董事长的位子上,而且能有条不紊地管理着有着8000员工的企业。他分析他能“当官”的原因是,他很勤快又能吃苦,每天早早去单位打水扫地,给领导和大家的印象都很好;二是他和人相处比较谦让,不喜欢争,也不太计较,更没有很强的功利心,只要这件事做得大家都挺高兴,目标没达到也没关系。如此这般,他在单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能力不错,又好似没有锋芒,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协调得很好,领导和平级都不讨厌他。或许就是这种散淡的性格反而能在国有体制下的企业中胜出。感觉海岩其实是无意中摸透了中国为人处事的真谛。

虽然他从来不以作家的身份出去,但文化圈里的名气使海岩在商界的身份显得很特别。比如业务伙伴知道他是作家,就会很好奇,问东问西的,如此也就增加一些话题,增加一些相融性,大家会觉得很亲近,他介入经商话题就不生硬了。又比如,谈判桌上,僵持不下,对手忽然听说海岩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的作者,竟热乎上前,连连说,我家谁谁谁可喜欢看你的作品了。于是生意成了。而在作家圈里,他是级别最高的企业家,大家都佩服他经商才能。以武唬文,以文唬武,是海岩常使的伎俩。“在文学圈里说我是经商的,在商场上说我是作家,人家对玩票者一般都很宽容。”海岩笑着承认。

言情作家至今单身

谁会相信,营造过各种各样浪漫爱情生活的海岩,至今单身!

问他为何,他说是没有时间。“相对而言,女人更需要男人,她希望对方对她好,有更多时间陪伴他。我现在还没有这种条件,为了避免以后产生这方面的矛盾,有这样那样的尴尬,不如不要有开始。”海岩说。他是一个心里不能事的人,一有事就什么也干不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感到愧对别人,那他将会感到特别痛苦,为免麻烦,他只好选择回避。

他其实喜欢各种各样的女性。总以为他喜欢漂亮的女性,因为在他的笔下,女子几乎都是美丽的化身。他却不是这样认为。他说,男人选择女性时,往往把相貌放在第一位,漂亮的女孩很容易引起人注意,但如果长期相处的话,能吸引男人的还是她的品质和个性,相貌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男人对相貌是很容易见异思迁的。虽说长期在商界,但他不太欣赏女强人,他喜欢的是那种外观时尚一点、内心传统的女性,即常人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子,这类女子更多的在上个世纪出现。如果选择一起生活的话,他觉得《玉观音》中的安心更合适一点,因为她善良、宽容。可惜,除了在自己的作品中,他一直没有在生活中碰到“安心”,所以他便将单身进行到今天。

或许是因为在他童年的时候父母离异,15岁就离开家独自生活,海岩习惯了孤独。每天从单位回家,关上门,就把所有的喧哗和所有的伪装关在了门外,他一个人面对着自己的心灵。他不希望一大家子在一块儿生活,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个的家。他很少请人到家作客,工作之余,他最大的乐趣也是呆在家里。总觉得他的写作,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发泄,一种情感的寄托。在昆仑饭店,他是一个家长,一个多少有些像在舞台上卖命表演的演员,虽然观众多多,但其间的艰辛只有他自己了然;而在自己的家,他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没有戴任何面具、没有任何伪装的主人,即使没有一个观众,他的心里是绝对松弛的。

白岩松演讲稿范文第5篇

去年风雪是不是特别大?

“给你们念一个杨牧的诗啊。当然,你们要知道诗是有年龄的,这首诗不属于年轻人,属于我们这个岁数的人。”

灯下细看我一头白发:

去年风雪是不是特别大?

半夜也曾独坐飘摇的天地

我说,抚着胸口想你

47岁的白岩松身形依然挺拔,但白发已像鳞状的云点。他翻着一本砖头厚的杨牧诗集,从一张太师椅上站起来,念起台湾诗人的诗,神情严肃又有几分松弛。电视上引为招牌的川字眉,虽然还在,却是隐隐的。

2016年1月8日,在北京大学万柳公寓的电视研究中心,一张木头的大方桌,白岩松占一头,对面的墙上挂着“望云”两个草书的大字。方桌的两边则坐着他的学生,六男五女,全是京城4所高校的硕士一年级学生,按学校老师的说法,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都是学新闻的。

每个人的面前,摆着一根香蕉,一颗橘子,一块饼干和一碗煮烫了的梨汤,这是学生们自己准备的,为了接下来一整个下午的课程,细心的学生还一人发了一张暖宝宝,教室里没有暖气。

贴哪呢,一个学生说脸也冷。

白岩松就笑得铿铿锵锵,“你试试要不,接下来你脸会热,啊哈哈。”

他带来的是茶,他喜欢凤凰单枞,把装茶的铁盒交给学生的时候还一直叮嘱:“泡上十几秒,就滤出来,除了绿茶,都不能泡。”他有一个帆布的袋子,从里面掏出茶、笔、两个厚厚的笔记本,还有一本更厚的诗集。帆布袋上印着“东西联大”四个字。

这是白岩松给自己的新闻课堂起的名字,效仿抗战时期西迁至昆明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的名号。从2012年开办,一年一期,一月一课,学制两年,到如今已经是第四期学生了。“东西联大”有一半时间,都在西边的北大上课,另一半在北京城另一边的中国传媒大学,白岩松的母校。

痛感

去年8月20日,是白岩松47岁的生日。“东西联大”第一期的10个学生每一个都给他发了祝福短信。

学生陈之琰说,白老师也回了一条短信,告诉他们自己这一天是怎么过的,“他说早上接到了电话,之前他在节目里说哪个事,被批了,他还说虽然经常碰到这个事情,还是心里闷闷的,不高兴。然后,他就陆续接到师弟师妹祝他生日快乐的短信,下午他一边听音乐一边干嘛来着,听肖邦还是什么的,然后看我们这个作业,越看越开心了。”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白岩松连续做了4天的跟踪评论,这是所谓“天生的头条”。《新闻1+1》本来有两位评论员,轮流主持,但这4期全是白岩松。

直播第一天,白岩松发了火。

《新闻1+1》的日播主编孔茜记得,那天,白岩松一来演播室,就要求她一定要前方连线记者问清楚,到底现在还有多少消防队员在现场失联。当时,伤亡状况的报道还有相关报道要求,前方记者很为难。

“结果岩松很生气,他很生气不是因为拿不到这个数据,他是觉得就是一个记者你在前方,你知不知道你自己该干什么?”孔茜向记者回忆,“他说你在前方到底是去报道什么呢?你不关注人,你在关注什么呢?……不连他了,找能说的连!”

多年央视直播的经验累积之后,白岩松仍有时会在节目中收不住,说得太猛。

有一次,白岩松说一件事说多了,孔茜有些吃惊,以往,若是材料太猛了,白岩松会往回掰一下,让有风险的话题化险为夷。

就在几年前,白岩松还自夸过,“我可以拿捏好分寸,让各界觉得安全。”但在这次采访中,再提到时他却说,“你以为我掌握了分寸就可以安然无恙吗?每个人的分寸的上限、下限是不一样的。我以为我掌握了分寸,可是A还是觉得我说过了,B还是觉得我说得不够,你还是没满足人家的东西。”

这是属于中年白岩松的烦恼,老同事张洁还记得23年前的白岩松。

一群人在小饭馆吃饭,年轻人白岩松最后到。

“我当时抬眼一看,白岩松穿着个米黄色的西服进来了,小饭馆很小,座位都很窄,他一手摁着西服下摆一边挤过来。当时我想,这小子以后肯定火,说不清楚,当时觉得他那个样子倍儿有份儿。”

这一年,后来被称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东方时空》刚刚开播数月,新晋主持人白岩松得到的批评比表扬多,观众嫌他形象太差,还戴着个大眼镜。台里的老牌主持人也看他这样不是科班出身的不顺眼,“顺口溜‘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都说不清楚呢”。

吃饭、喝酒,一通大酒后,醉醺醺的白岩松开始口出狂言,“给我十年,看我灭了他。”

“其实不用十年,三年就是了。”张洁说。

俞虹教授已经不大记得第一次见到白岩松是什么时候,大概是1997年,她是“金话筒”奖的评委,这是国内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白岩松是那一年的获奖者之一,那年他才29岁。

这是一个在内蒙古的边城长大的少年。1976年的一天,突然被老师叫出了教室,“白岩松跟我走”,老师说,有一大堆怀念的文章等着他去广播室念。这一天,去世,一代中国人失去了精神上的父亲。一个星期后,白岩松自己的父亲也在病床上离世,如同隐喻,个人和家国都要摸索着生长。而后则是时代洪流,白岩松来到北京读大学,1989年毕业,后来机缘巧合参与草创《东方时空》。

1993年,邓小平南巡的影响还在发酵。中国的电视新闻里,依然充斥着套话、官话。《东方时空》却提出要用粉碎性的提问,让人们说真话。新闻的锐度和深度,吸引了一批批胸怀理想主义的青年。张洁当时从云南过来,他和制片人时间说,“给我一张床一个碗,不给工资我也干。”

这是一段类似于英雄起于微末的时光。他们一起住在北京西南六里桥的地下室。白岩松是主持人,张洁是编导,采访的都是社会名流。每次采访结束,送他们回来的轿车不是宝马就是奔驰。两个人总是让司机在小区门口停下,坚决不让对方知道他们住在地下室里。

一段录像记录了当年地下室被水淹的情景,白岩松忙着往外抬席梦思,水都没了脚踝了,张洁光着上身,还坐在房间里剪片子。

张洁后来去了《新闻调查》,最后成为制片人。白岩松,一个愣头青,则变成几代中国人一眼就能认出的电视人物。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澳门回归、跨越新千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他还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也是《感动中国》12年雷打不动的主持人。

相比同一时期成名的主持人:崔永元、敬一丹、王志、水均益……大型直播时代的到来,让白岩松这个原本另类的主持人,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成为国家话语的代言人。张洁说,“他会用一种代表我们目前中国社会进步的语言,来阐述我们认为很政治的东西,换一个人说可能就是一堆官话。他来说,是提份儿的。这也是新闻评论部提出来的,将宣传变成传播。他的表达欲很强,气场也很强。岩松有很强的政治智慧,这让他逐渐走到头牌的位置。”

但不止于此,“还有一个原因,岩松真的对社会有更强的痛感。说智商情商,我觉得那几个主持人都差不多。”

2014年,白岩松在厦门大学开讲座,提问环节,一个男生先是举出了他的同事崔永元,“2012您的同事崔永元曾评价湖南教育厅‘不努力、不作为、不要脸’,我认为他就很有担当,我想请您用同样的句式,九个字,评价最近陕西发生的强制引产7个月胎儿事件。”

白岩松说,“九个字太多了,这不是什么政策,不是什么官员犯错,就两个字,‘杀人’!”

还是当年一起住地下室的时候,半夜,张洁从睡梦中惊醒,白岩松的房间传来了哭声。后来才知道,他那天在看《传》。

除《新闻1+1》外,白岩松还主持另外一档周播节目《新闻周刊》。《新闻周刊》的副制片人韩仁伟记得,去年,白岩松对他们发过火,有一集节目,编导关注了在北京玩“快闪”的人群,希望将他们做成一周人物,白岩松坚决不同意,“因为那周有更重要的人物”。

如今谈起这些,他觉得当时《新闻周刊》有些边缘化的倾向,所谓“边缘化”就是去做那些有趣而非重要的选题。“我最后提醒了几次,没有大的改观,我就有点跟他们急了,我就要扳他们,因为《周刊》必须要承担着一种历史,你不能以你自己的喜好,这周明明发生了几件大事,但是你假装没看见,你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那个选题,那不行。有些选题是你不能错过的。”

“这个训练中间贯穿了他的价值观,贯穿了他觉得一个媒体人应该具备哪样的一个判断新闻、认识世界的框架。”徐泓说。

“岩松是在种种子,新闻的种子。”俞虹说,这是最大的公益。

做不到的事

与其在东西联大投入的热忱与精力相比,白岩松在央视的同事刘楠感到他在央视的一种变化:“白老师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个人觉得,大概两年之前,每年他都会给我们开各种各样的业务会议,什么后海会议,这两年没有了……两年之前他是给我们发书,定期开会,每年还会把他家的礼物分给我们,什么苹果手机,就大家抽奖,全是他自己的礼物。但是这两年都没有了,他也没跟我们吃过饭,也没有再给我们开过会了,我不知道,我不做解读,但这也许蕴含着一些什么。”

刘楠是《新闻1+1》的第一批编导,贡献了《新闻1+1》的栏目名,制作了第一集样片,这么说的时候,她的语气听起来有些失落。

《新闻1+1》日播主编孔茜,高中时看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第一次见到真人,就像粉丝看偶像。过去一年,她也看到了老白的变化,“我觉得岩松这一年,我最大感觉是他没有那么较劲了。比如说以前我们想做的3个选题都被毙了,那我们就得重新再找选题,再和他沟通。这个情况下他可能会着急,他可能会生气,他甚至会去给我们的领导打电话。但是现在呢,如果选的题都毙了,然后告诉他说今天选题都毙了,我们准备再换什么的,他就会觉得,哦,那就毙了吧。”

晚9点半开始直播的节目,有时8点还换过选题。孔茜对2015下半年的选题不满意。“下半年我们的选题很差,经常碰到今天没选题的情况,都是退而求其次。很多播出的当天的节目,恨不得都是我们的次次次选了。”

刘楠是曾经的调查采访主编,负责拍摄《新闻1+1》的专题片。她和白岩松都希望一周能有一集外拍的片子。在白岩松看来,《新闻1+1》不应只做新闻的追随者,还应成为新闻的引领者。但作为央视“一哥”,白岩松却使不上劲。

“我不断地在提这个建议了,但是最后依然没有实现。”白岩松只是主持人,很多事决定不了。虽然《新闻1+1》一年带给央视的广告收入有4个亿,但说起栏目组的制作经费,白岩松笑了。“我们(栏目)穷得一塌糊涂。”

“我其实更喜欢的是我们自采的很多新闻,选题有的是,最后为节约成本,就要牺牲很多的这种采访,这不正常,不是按新闻规律办事。”他说,“我们现在经费管得这么严,对……所以有时候你知道怎样更好,但是你做不到,不是你的能力做不到。”

刘楠曾经在北京新蚁族聚居村北四村蹲点,围绕安全隐患、警力不足等等问题,拍摄了《青春,从拥挤中出发》等3集节目,得到了高层的正面批示,但这样的外拍越来越少。

白岩松主持两档节目,《新闻1+1》和《新闻周刊》,一个开播了8年,一个开播了13年。“都比我想象的活得长。”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已经很满意了,“一个主持人有一个自己做了13年的栏目,还有一个做了8年的栏目,你还想怎么着。”

但同时,他也会有另外一种感觉,“有些东西的满意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畴,包括环境、领导的谨慎度,等等。对于中央电视台几乎唯一的一个新闻评论节目,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就更大了……社会本身就是,任何行当都是一场谈判,双方的谈判,你很难指望单方面的赢。”他说,“到了一定岁数你就会明白,自己的努力固然很重要,大环境是什么样也非常重要。”

“有些东西你说你自己玩命努力,也努过很多的力,但是最后都像在空气中打拳一样,力量消耗掉了,但是没有任何成果。这很正常。”接受采访时,白岩松坐在一家清冷的咖啡馆的窗边,冬日的阳光透窗而入,照得清飞尘空中翻舞,他的脸上也像有了蒙蒙的一层。

团队里,许多都是共事多年的老人,都是因为白岩松的缘故,才一直留下来。刘楠就说,她之前留在《新闻1+1》百分百是因为白老师。

“我也会有内疚感,是不是也是这种因素限制了他们离开,限制他们有一种更好的发展平台啊,我相信《新闻1+1》的人如果出去求职的话,都应该会升职吧。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会,就是觉得是不是对不起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如果他们要不是因为某种因素继续在这儿,都跳槽了,可能人家现在都是一个小头目,挣得都更多,所以我也会去想是不是害了他们。”白岩松说。

刘楠知道白岩松办了东西联大,“东西联大,我觉得某种情况上也是白老师在寻求一些新的渠道,可能想从那儿再培养一些人,找到一些希望。”

刘楠觉得自己对白岩松的认识,也是一个“去神化”的过程,11岁她是《东方时空》的铁杆观众,14岁高一演讲题目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白岩松》,16岁高中毕业册,写的最崇拜的人还是白岩松。

2015年10月26日,入职央视11年后,刘楠交了辞职信,去了一家门户网站做新闻视频的高级主编,她觉得那是新的契机,她告诉白岩松不要挽留,她回忆白岩松回复,你都这么说了,只有祝福,这也让我们反思为何节目之前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晚上,等到白岩松下节目,她去找白老师合影留念。

“他的表情有点像哭笑不得。”刘楠说。

守夜人与守门人

几天之后,《东方时空》的老同事又聚了一次,这次是因为张洁的离职。他曾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在央视工作23年后,他选择投身创业。《东方时空》时期的老人,除开白岩松和水均益,其他人都离开了新闻一线。

张洁的创意还是和老本行有关,做“新闻电影”,将新闻故事改编成电影。他已经想好了,提出的口号是,“新闻止步的地方,电影开始”,“当非虚构被逼停止的时候,虚构开始”。

“这个新闻人有优势,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新闻资源,也知道在中国,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边界在哪里。”张洁有些兴奋地在饭局上说了自己的想法,他有野心,想用这样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冲击当前中国电影泛娱乐化的业态。

但张洁回忆,白岩松不大放心自己的选择,“岩松和我说,他希望我把市场当市场,不要把自己弄成一个悲剧性人物。”

白岩松对新闻和生意间的区别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有一个同事去了互联网的这个公司,然后那天吃饭的时候有一句话,我都听乐了,他说开始我以为让我去做节目呢,后来我才明白,是让我去做生意。”

东西联大的学生问他,一旦变成商人,节目的质量、播出的内容会不会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他立刻反问,你说呢?

“你要说我这十几年,什么样的选择没有过,从政、业务、经商、跳槽,当然都有了。”

“那有没有一点点动摇过?”记者问。

“起码到现在我还是依然想做新闻,对。”白岩松这样回答。

但即便他仍在原位,时代似乎真的处于变换的风口。张洁的新办公室里,还贴着一张旧海报,那是几年前他为《东方时空》开播20周年拍摄的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现在他去创业了,张泉灵成了投资人,郎永淳探身互联网贸易平台,原来在体育频道合作过的刘建宏也去了乐视体育担任首席内容执行官……还不提早就走了的那一大批。

白岩松给刘建宏的新书写序,翻来覆去找不到感觉,不知怎么下笔,突然想出了这篇还未完成的序的最后一句话,“这个岁数就不说加油了,保重。”

“一下子又倒推这篇文章,因为四十七八的人换一个职业,老朋友,给他写一个东西,写什么,那恰恰是最后这句话先有了,对吧,蛮有趣,人到了这个岁数就不说加油了,保重。”

“我猜白老师可能动摇过。”刘楠说,两年前白岩松让栏目组的人猜,要是他走会带谁走。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来说,我要走了,我谁都不会带。”白岩松摇摇头,他说要真走到这一步,他也不会临走时拆老东家的台。

这样的想法首先来自于,“前提是我不缺钱。在我不缺钱的情况下,我觉得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很多钱,我的生活方式不是需要很多钱的,而且我不缺钱。”

他开玩笑将自己称作畅销书作家,“出的书都在百万以上……我现在衣服都穿了很久很久了,很舒服就够了。我的生活方式不太费钱,而且我相信一辈子都有挣钱的能力……对我今天很多的抉择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是,我没有这种很强的挣钱的欲望,它不吸引我,它不让我感到开心,我也不把它当成一个目标,所以想要把我吸引走就很难了。”

“别人给我开出几千万的价码,我就一乐而已,对于我来说没有意义,有了它不会让我生活变得更好,有可能变得更糟。”白岩松这样说。

他对新闻始终有热情,每天翻看新闻客户端,光顾报刊亭,是“杂志控”,勤奋而广泛地阅读新闻。孔茜中午会给白岩松报新闻选题,从未出现过白岩松不知道此条新闻的状况。他曾经从《北京晚报》的一个豆腐块新闻中给刘楠找到选题线索。每一期《新闻周刊》,他都坚持手写自己的评论稿。

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频出爆款的时代,他相信要坚持的应该是“守夜”的概念,“《新闻1+1》不能拿哪一个具体的东西去衡量,我觉得它就是守夜人,守夜之人,你说哪一夜你守得特好?我觉得不一定。有的时候我喜欢的这期节目不一定是关注度最高的,重大的新闻的时候大家容易关注,但是有的时候最符合你的新闻价值观的东西,很可能不是高光下的那些个评论……栏目做时间长了,你就是守夜人,你不能指望哪一天就辉煌灿烂,我觉得都是相对安静的。”

这个年轻时擅长短跑的人,现在选择“长跑”,“我做的所有东西都是与长跑有关的”。

《新闻周刊》做了13年,《新闻1+1》做了8年,他在母校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发起的“子牛杯”社会调查报告征文比赛也进行了10年。东西联大打算做25年,到他70岁的时候。甚至就连,“对,我踢球,每周三下午要去踢球坚持十多年了,在我的身边到处都是,起码在我的生活中我喜欢的是持续的、长跑的。”

辞职前那晚,刘楠一夜未眠,回忆曾经和白岩松去他老家内蒙古,采访鄂温克的驯鹿部落。她觉得白岩松就像采访的鄂温克驯鹿部落百岁首领玛利亚索,洞悉人心,威望极高、高处也胜寒。作为精神领袖,被重点保护,但是鄂温克族人的文化问题依旧面临外部的激荡。

她觉得白岩松在犹豫,但外部的变化,对于他,并没有迫切回应的需要,“他已经到那个位置上,没有人能挑战他,也没有人能打压他了。但是我们不一样,当理想被压抑,就只能找自己开心、能真正实现价值的渠道。所以他就是一个‘另类’,只能说是一个另类,无法用任何人归类的‘另类’。他想要的东西有时也有心无力,但是这个平台有足够他想表达的空间,就够了。”

白岩松可以更从容地考虑自己的位置,他告诉一位年轻的主持人,关于“守门人”的含义:既然设了门卫了,那就站好门卫的职责,坏的东西不要让它进来。


矿业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中国冶金建设集团鞍山冶金设计研究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