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精选5篇)

  •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44-02 一、引言 当今建筑设计行业市场的需求,正在引导着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建筑设计市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筑设计竞标体制的引入,使得大量国内外设计公司…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精选5篇)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超量恢复理论 建筑学设计课 设计竞赛 赛练结合

[作者简介]解旭东(1979- ),男,山东青州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山东 青岛 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44-02

一、引言

当今建筑设计行业市场的需求,正在引导着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建筑设计市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筑设计竞标体制的引入,使得大量国内外设计公司参与到相应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中来。这种以“竞标及设计竞赛”为先导的行业运作模式,在提高了建筑设计水平的同时,也对建筑设计教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个模式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由学校学习走向社会工作的过程,就是由“设计练习”走向“设计比赛”的过程。因此,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从训练强度与提高竞争力来讲,可以从面向比赛的竞技体育训练理论中得到启发。因此将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 “赛练结合”培养模式,应用到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中,从而提高建筑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其教学质量,促进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发展。

二、由“超量恢复理论”到“赛练结合模式”

(一)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赛练结合”训练模式

“超量恢复理论”是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具有节奏性的常规训练、适度过饱和的竞技比赛与合理的间歇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运动员的潜力。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低强度的专项技术训练为基础,通过高强度的比赛来刺激运动员肌体的超量补偿的过程,通过多次适宜比赛负荷的刺激引起肌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肌体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保持高水平运动竞技状态。“超量恢复理论”注重对适度超量的运动强度控制,注重对运动员身心潜力的挖掘,注重具有节奏性的训练模式的塑造。

“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模式,改善了运动员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负荷量大、强度偏低、运动员容易出现疲惫状态的问题。对于运动员突破自身能力的“瓶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训练模式的应用,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世界各种顶级赛事中取得成绩奠定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

(二)“超量恢复理论”对设计课教学的适应性

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五年的专业学习中。该课程以“建筑类型学”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不同建筑性质、面积大小以及复杂程度的设计训练,如景观小品建筑、教育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观演建筑、居住区规划、高层建筑设计等,来培养学生的规划、建筑与景观方案设计能力。

建筑行业市场以“竞标及设计竞赛”为核心的行业运作模式,引导着当下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笔者认为,“超量恢复理论”作为面向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重要理论,对于设计课程教学的改良具有适宜性。这是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前文所述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一些基本特质:首先,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周期与运动员的训练周期相似,具有较长的时间持续性,学生需要面对数量多、强度较大的长期技能训练;其次,现在开展的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育具有通识性,注重基础设计方法的培养,与运动员所进行的长期基础性训练是相似的;第三,学生毕业后大多需要走向建筑与规划行业设计岗位,他们所面对的以“竞标”为核心的竞争环境,与运动员所走向的竞技场具有相似性。因此,基于这种不同专业的相似性,将“超量恢复理论”引入设计课教学中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三)设计课程教学领域“赛练结合”模式的提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向行业竞争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与面向赛场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相似性,决定了“超量恢复理论”对设计课程教学的适宜性,同时也为“赛练结合”式设计课程教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此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学习热情逐渐衰退;一部分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设计水平在高年级也会出现瓶颈。经过与教师和学生的座谈及认真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恰恰是“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弊端造成的。以“建筑类型学”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规模、类型建筑的多方位接触,使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类型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认识,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建筑主题和提升设计技巧。但也存在其弊端:首先,课程内容较为死板,具有重复性。每个学期会进行1~3个课程设计题目,往往是建筑类型的变化、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教学方法及模式单一、重复,从而难以激发学生设计激情,造成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态。其次,课程内容对于工程实践重视度弱,缺乏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不够精通。它对于建筑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实践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考虑较少,缺少对一些专项问题的深入性研究,带来了学生设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瓶颈。最后,课程内容对于前沿设计动态及思潮关注度较差。基于“类型学”的设计课程往往是对一些常用建筑类型的设计题目,不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学科前沿讨论的新思想、新问题,对于学生的启发性较弱,对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缺乏培养。

“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基础性训练,其缺少的恰恰是类似的体育竞技比赛的高强度“刺激”以及随之到来的设计水平的提升。而建筑学领域的“设计竞赛”关注的是学科前沿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和开放性;其成果要求的层次上都远远超过普通的课程设计。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原理,将“设计竞赛”引入到“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竞赛达到学习强度的“超量”。通过“设计竞赛”与“日常设计练习”优势互补,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型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体验了行业竞争气氛,建立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迎难而上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深入探索能力;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先进思潮、先进设计方法,并诱使其主动扩充跨学科知识储备,进而改善基于“类型学”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赛练结合”式设计课的教学组织与实践

从2008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开始在建筑学二年级至五年级进行了“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条件与基础

1.专业能力基础。建筑学专业学习具有其阶段性,低年级是学生设计基础、设计意识的培养与初步形成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开始逐步具有独立探索及应对复杂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四五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应对综合建筑问题的能力。不同年级阶段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开展相适应的“赛练结合”设计课教学的基础条件。

2.竞赛题目“量”与“质”的把握。当下设计竞赛的数量繁多、主题多样,这为竞赛与教学带来了各个时段匹配的可能性,具备了与教学结合的良好条件,在“量”的层面上保证了“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的开展。但数量繁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的建筑设计竞赛,授课团队对于竞赛“质”的选择尤为重要。

3.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与时效性。“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需要依托开放的信息平台。国内外的最新图书、杂志,尤其是网络资源,都是教师团队及学生便捷、高效地了解当前行业前沿的设计思潮及主流动向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组织

建筑设计竞赛从竞赛的主旨上可大致分为:提案类设计竞赛和概念类设计竞赛。面向学生的提案类设计竞赛往往是为某一特定事件或者特定主题而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8年的“重建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大学生设计竞赛。概念类设计竞赛从构成上来说则非常丰富,有的是侧重于社会理想和态度的诉求,有的则是纯粹出于对建筑教育的理想化实验;有的偏重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偏重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可以说,设计竞赛题目的不同,就会带来训练重点的不同,反映在教学中就有其适用的阶段性。如何将竞赛题目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充满技巧的课题。总结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得失,需要把握三个重要方面:

1.竞赛题目的适时性。竞赛题目需要同各院校已经比较完善的设计课教学体系相结合,把握以教学为主、竞赛为辅的基本原则,将层次各异的竞赛题目融入每个教学重点不同的学习阶段尤为关键:(1)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入门及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主要训练包括建筑与空间的认识、美学素养的提升以及调研、模型制作、计算机制图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一阶段适合引入少量的主题比较明确、规模较小、复杂度较低的概念性设计竞赛,例如一些空间主题的竞赛和建造主题的竞赛。提倡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设计思考、设计表达及动手能力,注重团队协作氛围的创造。(2)中年级(三年级)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处理较复杂功能的技能,加强建筑的环境、人文意识,理解建筑单体、群体与环境的关系为目标。这一阶段适合引入部级的学生设计竞赛,提倡跨校的设计竞争。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以独特视角解决不同层面的设计问题的能力,要注重设计构思过程的表达以及设计成果的完成度及整体性。(3)高年级(四、五年级)学生处于面向职业发展及继续深造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宏观、抽象设计思维能力,注重以城市、人文、技术及跨专业的视角对于设计的引领,强调复杂建筑问题解决能力及设计深入能力的塑造。高年级阶段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品质较高的国际型学生设计竞赛,或者概念性和提案性的行业设计竞赛,以提高学生面向设计市场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视野,拓展其不同文化背景设计知识的储备。

此外,笔者提倡在中、高年级引入具有研究深度、广度以及前瞻性的设计竞赛,这一类竞赛不但可以激发创新思维,促使专业知识、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等多个方面的提升,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以对学生在未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向起到指引的作用。

2.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组织是一门艺术,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效。“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较为灵活,提倡自愿参与。教学结合竞赛的时段应根据课程的强度进行调整,注重节奏性,张弛有度。竞赛题目与日常教学设计题目可以同时作为备选任务书,由学生自主选择。另外可根据竞赛题目的大小,允许学生组队参加竞赛,甚至是跨年级组队,而不必拘泥于传统教学中按年级设置题目,每个学生一个成果的形式。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起到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作用。

3.竞赛数量的合理性。学生参加竞赛数量与环节上要严格控制。很多学生在参与设计竞赛获奖后得到了丰厚的奖金,并且获得的设计竞赛的证书成为他们就业、出国的重要敲门砖,于是许多学生对设计竞赛表现出过度热情。对于学生获奖的意义要合理引导,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竞赛获奖引入过量的设计竞赛,而是要注重参赛过程及成果质量的保证,避免学生由于同时在做多个设计竞赛题目带来了设计相似度高、深度欠缺的问题。笔者建议每学年的一个学期或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设计竞赛开展教学,不宜过多,避免强度过大造成的学习疲惫。

(三)“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成效

从2008年开始,随着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赛练结合”模式,并且随着“赛练结合”模式的开展与经验总结,我们很好地将设计竞赛适时地融入日常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二年级结合“营造实验”环节参与了“山东省纸板建造设计竞赛”;三年级根据教学目的参加了2008年的“重建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大学生设计竞赛和2011年主题为“绿色与再生―― 图文信息中心”的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等国内竞赛题目;四年级、五年级组队参加的“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开放建筑”系列国际竞赛以及美国“两个世界基金会”(The Two Worlds Community Foundation)组织举办的“亚利桑那的挑战”(The Arizona Challenge)国际建筑设计学生竞赛等。学生共获得国际竞赛一等奖1项、银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20余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培养了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设计能力得到了持续性提升,对学生的高水平就业与深造都有明显效果。同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明显加强,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动作用。

四、结语

竞赛对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来说,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赛练结合”式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模式,是从实用主义角度,依托市场及学科特点,推动建筑学教育不断进步的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建立设计竞赛与教学之间的稳定联系,结合课程设计引导竞赛环节,赛练结合、以赛促学。

[参考文献]

[1]林鹏飞.“以赛代练”在训练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息,2008(13).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强化 土建 英语 建筑化 北部湾化 公共 模式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教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A4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45-0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要以南宁市为依托,建设辐射作用大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口经济密集区和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区域。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280~300万人;北海市要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100~120万人;钦州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防城港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北部湾经济区要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吹响了建设城市、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的进军号。

潮涌北部湾,土建大发展。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功能的逐步实现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风生水起,建筑房地产热火朝天。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不停息地轰鸣着建设交响乐;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也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建筑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纷纷登场。据不完全统计,仅南宁市就有100多家建筑公司,著名的有14家。在上述如此众多的推手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特别是南宁市,成绩尤佳,成为排头兵,起到了龙头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1月至6月,南宁市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6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21%;成交金额166.81亿元,同比增长64.89%。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房地产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约为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05亿元的1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4.18%,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北部湾地区土建大类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北部湾地区的24所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建筑工程系是各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系,所设专业最多、招生最多、在校生最多,平均数为1000多人,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北部湾经济区建筑工程系的在校生有近20000人,毕业生也有20000多人。仅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系办学以来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万多名毕业生。随着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系培养的建筑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一、城市建设和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对高职土建大类专业英语的要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兴起,加上北部湾各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大规模发展,要求北部湾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教学。第一方面,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欣欣向荣,随着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蒸蒸日上,建筑专业国际化,从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楼宇智能化工程、物业管理等方面,都越来越多地引进外国资料,介绍和吸收外国先进理念和技术,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技术员、建筑工、装修工等土建大类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都必须懂专业和英语,看得懂英文资料、图纸,可以根据外文资料和图纸进行设计、施工。第二方面,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建筑公司的壮大,建筑业务跨国化。一些大的建筑公司,特别是国有建筑公司,把业务做到国外,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参加建筑业在全球的竞争,使建筑业成为跨国性业务,这也要求土建大类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要懂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以适应建筑业务跨国化的需要。

本课题组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100多家土建大类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验证。据调查,大型土建大类企业明确表示:“从高职院招聘的毕业生,全部要到一线施工现场。对有英语专长的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因为这对公司业务的发展和这些人才他们日后晋升,包括学历和职称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中小土建大类企业也纷纷表示:“考虑到企业未来对外业务的发展,急需既有技术,又懂英语的毕业生”,“招来以后当然希望他们综合素质强,什么都懂一点,起码能看懂英文的资料、图纸和进口机械的使用说明书”。

本课题组对毕业生最需要具备的英语技能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型土建大类公司希望毕业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强,能够全面综合发展,适应派出国外工作;中型土建大类公司则希望毕业生的听说能力突出,能适应在国内与外国建筑专家打交道,小型企业则希望毕业生阅读能力好,能在本公司看懂外文资料、图纸,指导建筑和装修等。如果非要选择一项的话,绝大多数土建大类公司都认为阅读能力最重要。在给高职院校土建大类大学英语教学提建议时,大中小土建大类公司都一致认为,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要围绕该专业的目标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来开设,要突出职业性或职业针对性。90%以上的土建大类公司希望学校加强大学英语课程的土建专业性。

二、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却不能适应蓬勃兴起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上述要求,不能适应持续扩大的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发展的要求,严重拖了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后腿,满足不了建筑市场目前和未来的需要,忽视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偏离了高职院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和“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基本目标,忘记了能够检验和准确评价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好坏、教学水平高低、有资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的是土建大类专业用人单位,是人力资源市场,是当前的建筑房地产形势,因此,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这是刻不容缓的时代和社会历史使命。事实上,目前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具体存在下列三方面问题,影响着土建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北部湾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北部湾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本身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英语代替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偏离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土建大类专业工作的能力。教育部也要求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设公共英语(大学英语),第二阶段开设专业英语,分别使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EGP)和《专业英语教学大纲》(ESP)。但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都是三年制或3-1,即两年在校上课,1年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即便如此,高职院校的课程与4年制的本科院校又有区别,强调总课时的50﹪是理论课,另50﹪是实训课,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时间短(仅有1年至1年半)、课时少(每周2节),根本无法保证像本科院校那样可以明确分两个阶段进行大学英教学(1、2年级)和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教学(3、4年级),只好取消第二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只进行第一阶段的公共英语(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一个尴尬后果:对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学生来说,大学英语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强,如隔靴挠痒,不着实际;如此大学英语,使人欲学不成,欲罢不忍,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其次,片面追求英语过级,冲击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引发了考试作弊之风,偏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向。虽然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把“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目的。由于政府部门、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英语过级证书的不正确定位,使英语过级考试被扭曲,变了味,变成了英语教学的指挥棒。于是出现了过级成绩与学生奖学金、评优、入党挂钩,甚至与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挂钩、与教师教学水平和奖励挂钩等现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也深受其害。教育行政部门极度重视这些过级考试,直接组织,派员巡视,拨款建标准化考场;各高职院校也纷纷硬性规定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过级考试,上下默契,心照不宣。这种盲目的英语考级,带来了如下负面影响:一是冲击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学校为了英语过级考试,不惜凋整课程安排;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过级考试成绩为目标,为了让学生多过级,挤掉部分原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选用或编写等级考试资料,增加等级辅导课程,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个月,做过级训练、过级冲刺。二是引发考试作弊风。有些学生整天死记硬背也通不过,迫于压力,只得铤而走险,考场作弊或雇人代考,于是,年年都有严重程度不同的作弊。三是重蹈应试教育错误,偏离高职院校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要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是要通过20多门功课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加上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才能达到,并不是靠一两场过级考试就可以判定的。事实上,即使过了英语4、6级甚至8级考试,还是不懂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仍然不能胜任该专业工作。这就是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绝非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再次,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英语学习效果不佳。由于高职院校的增多、招生指标增多、高中、初中在校生人数的减少,广西高职上线分数一年比一年低,上线总分才200来分左右。各民办高职院校还得降分录取,通常降到190多分甚至更低,英语的成绩就更加差了。至于那些不开英语的中专学校、中职学校、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其英语基础就更加不用提了。例如,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2011年高职生高考录取线为190多分,2012年高职生高考录取线下降为120多分。如此之低的总分,英语科的成绩就更加低了。而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分院录取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比起其他分院录取的学生来,还要低得多。最低的才几分。本课题组对北部湾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差,有的甚至连单词的重音都不会读,更加听写不出来;上课听不懂教师用英语讲课,更谈不上用英语思维,英语学习力不从心;20﹪的学生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读写能力提高较慢,想提高,达不到理想成绩;10﹪的学生成绩较好,但学的不是专业英语,学非所用,学习积极性受挫伤。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是英语底子薄,基础差,想学好,又无从下手,心理压力大,花费时间、精力多而收效却小,变成了“杨白劳”。在20多门功课中,大学英语是学生“挂科”人数最多、令学生最头疼的一门公共课。

三、强化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大学英语“建筑化”和“北部湾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兴起,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持续发展,土建大类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众多和在校生庞大数量和超大规模,都给北部湾地区的高职教育带上了浓厚的专业特色和地区特色,即北部湾地区高职教育几乎“建筑化”和“北部湾化”,几乎变成了“土建大类专业教育”或“北部湾造城教育”,通俗言之,几乎就是建房子、装房子、卖房子、造大城市特色的高职教育。从理论上说,北部湾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教育“建筑化”和“北部湾化”的需要,强化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建立北部湾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从实践上说,北部湾建筑房地产发展对高职土建大类专业英语要求和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把强化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提上了议事日程变成了要刻不容缓地办好的事情。要服从和服务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从和服务于北部湾高职教育特色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要按如下方面“建筑化”和“北部湾化”!

第一、调整英语教学大纲,把单纯的通用英语教学(EGP)变成“通用或基础英语融合专业或行业英语”(EGP+ESP/SBE)教学,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土建类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一体化。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并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后,都必须修专业英语,有余力的学生,除修读专业英语外,还可以选修高级英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北部湾高职院校由于教学时间不够,都只采用通用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而放弃了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教学,造成挂一漏万,失去了最主要、最精华、最特色的东西,使学生学用不一,专业不对口,用不上,学不进;也有个别高职院校,直接教授专业英语,放弃大学英语,结果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不了,无法用,因此,这两方面都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时间紧,任务重,要用本科院校一半的时间(1至2年)学本科院校4年学的东西,当然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两个阶段、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教学大纲,要压缩公共英语教学大纲内容,把最基本、最主要、最精髓的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内容强化到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中去,一个大纲两个内容,一门课程两个专业,实现土建专业和必需的公共英语有机结合或无缝对接,解决学生“学什么”的方向问题,解决学生“厌学”和“怕学”问题,实现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建筑化”和“北部湾化”。

第二、撤出全国英语过级统考,改硬性规定学生参加过级考试制度为学生自愿参加过级的制度,解放学生,还外语教学一个宽松的环境,还素质教育的本来面目。早在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该决定还号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要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都要认识中央和国务院这个决定的意义,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淡化和理性认识过级证书的作用,不要把过级率、过级成绩或过级证书同考核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挂钩;用人单位和社会不要不分专业地、盲目地把招聘员工同过级成绩和过级证书挂钩;学校当局也不要把这些东西跟学生的毕业生证、学位、奖助学金、评优、入党入团挂钩,不要规定和组织学生考级;过级考试要由学校当局行为、教育部来组织的政府行为改为学生自由参加的个人行为和某个社会部门组织的民间行为。硬性规定和组织学生参加过级考试,这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是学用分离,喧宾夺主,干扰学生的专业学习,违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习精力和学习资源,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和阴影,成为压在学生头上的大山,严重地紧张了学习气氛,毒化了学习环境,使英语学习更加困难。要及早打倒B级、4级、6级,解放学生,撤出英语过级考试,把硬性规定改为弹性,把必考改为选考,让那些有学力、有专业需要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无意此方面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给学生减负减压,心理松绑,让英语教学环境宽松、和谐,把应试教育变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

第三、根据新的教学大纲,选取或编写具有“建筑化”、“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材,构建有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有效指导北部湾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服务于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发展,服务于北部湾地区的火热的建筑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教材要既包含少数大学英语内容,又包括大部分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内容,两方面内容有机结合;既照顾基础差的学生,由浅入深向专业过渡,又突出专业性、目的性、实用性和北部湾地区英语教学特性,推动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发展,推动北部湾地区建筑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选取或编写的教材,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强化大学英语的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使其“建筑化”、“北部湾化”。

一是在大学英语部分“北部湾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介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立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介绍南宁、钦州、北海、防城这4个北部湾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建筑等特点和这些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介绍南宁、钦州、北海、防城这4个北部湾城市的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形势、对当地GDP的拉动和各自的特点;介绍南宁、钦州、北海、防城这4个城市主要的或著名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市政建设部门或公司,它们的发展史、规模、企业文化、对北部湾建筑房地产业、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在业务上的专业要求和专业英语要求,联系方式,等等。

二是在土建大类专业英语部分,“土建专业课英语化”,“公共英语课土建化”。充分考虑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筑房地产特色、城市规划特色、区域的经济特色和北部湾高职院校实际(专业特色、学生基础、教学条件、目标岗位群等)精选出适合土建大类行业的,诸如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及其核心理论、基本技能的知识点,再根据目标岗位需求特征,进行英语语言加工,整合成具有行业特征的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教材,突出土建大类的“专业性”、“行业性”,突出设计人员、工程师、技术员、施工员在设计室、在施工现场阅读英语资料、读图等的“技能性”、“操作性”、“实用性”,就像土建大类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把“建筑化”和“北部湾化”融合进北部湾大学英语,用作土建大类专业英语部分听说读写教学的素材,从而形成有土建大类特色、有北部湾特色的教学内容。

三是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文献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和信息一体化,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信息交流变成即使通讯,就像国际贸易专业一样,土建大类专业几乎变成“时代化”、“无国界”和“国际化”的专业,该大类专业人士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接触到大量的英文版的专业简讯、专业书报和专业电子资料。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英文文献对专业人士来说,是很重要的“情报”或“资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是专业人士关注本行业在国内外发展最新技术、最新成果、最新动向的有效途径。加强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文献资料导读教学也是大学英语“建筑化”和“北部湾化”必须的。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南辕北辙。要选择建筑学相关研究方向的文字资料,如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经济(工程概预算)和前沿理论技术等,对建筑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介绍,使该环节同时具有文献导读的作用,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专业英语课堂上也能感受建筑业发展的脉搏,感觉到专业课和英语课完美融合,上英语课也是上专业课,是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要对土建大类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按照使用频率进行等级分类和整理,同时扩展建筑相关专业如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词汇,使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加以使用和记忆。

四是土建大类专业英语要“图示化”、“案例化”、“学术化”、“口语化”。土建大类专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图示化。建筑本身是用图示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如建筑基础知识方面的建筑识图,建筑设计方面的方案图、施工图、节点设计图等。整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从设备到装修,都有大量附英文的设计图、施工图、平面图、立体图以及国内外各种风格、各种时代的参考图、文献照片、专业短片等,“看图说话”因此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专业交流方式,在教学上要强调建筑英文图示表达的训练;要选择这方面的一些经典设计图、资料图,教会学生英文读图识图、动手设计、指导施工的基本技能,让学生体会在专业领域内用英语如何表达,如设计作业图面的英语表达、跨国设计课程中的英语交流,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土建大类专业和英语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提高综合技能的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土建大类专业的第二个特点是案例化。土建大类专业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其业务都是由一个个案例、一个个工地、一个个场景构成。要根据这个特点,教学内容要按此线索和框架去安排,并以真实的北部湾建筑工程、案例、工地、场景的具体资料为内容,进行经典案例教学;北部湾建筑房地产业真实的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分析、设计方案、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也可以选作案例教学的细节内容。土建大类专业的第三个特点是学术化。土建大类是跨学科、跨国界的大类专业,国际化、时代化、学术化很强,每年都有建筑设计、装修风格和艺术等方面的国际学术研讨和评比之类的会议和活动,场面非常火爆。要选取这些经典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教学生用英语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实际能力。土建大类专业的第四个特点是口语化。土建大类专业从规划到论证,从设计到施工、从装修到验收,从企划到开发,基本上是集体作业、分组作业,很少单独作业的,因此一个个案例、一个个工程、一个个工地、一个个场景都是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步调一致,彼此合作,共同完成,绝对没有无需任何讨论交流的一个人的工程、一个人的工地。要把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图示化”、“案例化”、“学术化”的内容“场景化”、“讨论化”、“口语化”。北部湾建筑工地某个场景,将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员、施工员之间就某个建筑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也直接选编进教材,使学生熟悉专业,提前进入角色。

四、结论

强化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建立大学英语与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具有“建筑化”、“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北部湾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历史使命,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当局、用人单位、社会各阶层、在校师生都支持的工程。如何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撤出全国英语过级考试,也需要各高职院校当局同意,选用或编写大学英语与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具有“建筑化”、“北部湾化”特色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材和进行试验对比、取得数据、确立模式,更需要有关教师的努力和有关学生的配合。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研究与之配套的土建大类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策略、学生成绩评估模式。除了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之外,还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的衍生问题,以丰富、推进和完善大学英语与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具有“建筑化”、“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更多、更合格的土建大类专业毕业生,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成青苗. 影响语言学习策略使用因素分析(在线).2011.来源:.

[2]候耀先. 有效教学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3]胡娇. 教育与就业[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刘文君. 基于ESP理论的高职土木工程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2011(05).

[5]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6]张银成. 高职公共英语考试模式改革视野下的高职英语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2(02).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范文第3篇

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设部属)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原铁道部属)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学、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美术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

学校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粉画展、一届全国大学生粉画展和首届中国(苏州)国际粉画作品双年展。中国粉画艺术泰斗、我校杭鸣时教授致力于推广普及粉画艺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他拍摄了22集粉画教学专题片。

近年,我校有3位老师的美术作品先后获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2014年8月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中,我校6位画家作品入围全国美展。王嫩教授油画作品入选“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刺绣传承人工艺大师姚惠芬、桃花坞木刻传承人工艺大师顾志军为我校兼职教授。

教学单位介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筑系)始建于1985年7月,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建筑幕墙设计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学科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风景园林学是“十二五”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院建筑学学科排名第18名,城乡规划学学科排名第17名,风景园林学学科排名第23名。

建筑类专业(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首批特色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均通过了国家专业评估,其中城乡规划专业为优秀级通过,建筑学专业具有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建筑学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乡规划专业入选“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8人,同时还聘请了22位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教师队伍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建筑实验中心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主要实验仪器设备900余台套、价值2200余万元。

学院已培养毕业生5000多人,近三年来,在全国各级各类学科专业设计竞赛中,共获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类奖项120余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学院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优秀课程等8项、完成或在研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0项;完成或在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省部级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包括优秀规划设计银质奖在内的市厅级以上各项科研奖励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4部、公开数百篇。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或地区有关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或来院讲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由原美术系和传媒科学与技术系于2007年组建,两系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建系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现开设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四个本科专业,2013年起全部招收艺术生(部分专业原为理科生),2014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5年,学院教师科研获得各种奖项15项,省级27项,发表、入选参展200余幅艺术作品。出版画册、专著、教材17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

学院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多样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影响力提升,将“学院艺术”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开放办学、广泛合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大艺术、全媒体”贯穿艺术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招生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艺术修养、人文素质、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并全方位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时尚的敏锐感,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能胜任环境设计、施工管理及理论研究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室内设计、外部环境设计、家具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室内建筑设计院、室内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艺术品公司等,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艺术品配套等工作;也可应聘到建筑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管理工作;还可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绘画基础,需先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本专业要求无色盲、色弱。

视觉传达设计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生,是江苏省重点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专业学位(MFA)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本专业以“厚基础,宽方向”为教学宗旨,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与研究平台,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师生屡次在全国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奖,师生参展和获奖率位于江苏同类高校前列。本专业开设了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新媒体传播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三个特色专业培养方向。

本专业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艺术素养,掌握系统设计理论、设计策划方法,具备市场研究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具有平面、广告、展示等视觉传播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设计、策划、研究、生产、服务和管理单位从事平面、广告、展示UI设计等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管理诸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数字造型、视觉传播设计史、版式与书籍设计、图形与海报设计、文字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文案、包装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空间软装设计等。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美术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为教育部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试点专业。

美术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术水平,教师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百家金陵等全国性大展和专业单项展览获奖,教师科研论文在各类高等级专业刊物发表,在专业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美术学专业在历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新人新作展、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展览和竞赛中获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

本专业为师范类,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中高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它教育工作者,同时又能胜任社会多种类型的美术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史、素材收集与创作、毕业创作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中小学校、各种文化创意领域相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美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动画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漫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作、分镜头故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影视美学、动画视听语言、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影视音乐音响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文化创意、游戏软件开发、产品设计、建筑、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应用及理论研究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可独立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数字影视创作、虚拟现实、新媒体交互设计以及游戏设计等相关行业工作,并具有较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新媒体交互设计和数字影视创作为专业特色。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等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奖项。

主干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思维训练、图形图像处理、数字色彩与版式设计、影视摄影与摄像、数字媒体设计与创意、数字视频制作、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影视画面造型、交互设计、游戏设计方法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移动媒体、IT企业、网络出版、数字游戏、影视音像出版、影视后期特效、视频剪辑合成、虚拟现实等相关行业从事数字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交互设计、编创与制作等方面工作。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招生省份和专业考试方式

2015年我校在浙江、河南、山西和广西4省(市、自治区,下同)设置专业校考,考生报考我校除参加所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外,还须参加我校在该省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魏立明(197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韩成浩(1972-),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2181)、2012年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7-0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来了较多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如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良好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工科院校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建筑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属于二本院校,其办学理念是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建筑电气领域内的相关设计工作、施工工作、运行与管理工作,并且把他们培养成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建筑行业的特点,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现飞速发展的有效渠道。为此,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首先强调应用性,所以既不能延续普通本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削弱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而是应该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特别是应该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应突出实践应用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坚持工程实践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二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相关专业工程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建筑电气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因此,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电气工程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广泛调研,主要通过座谈会和实地访问等多种形式。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向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有关其他院校进行调研,获得其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还定期组织召开电气学院校友会,了解往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反馈。学院派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指导委员会会议,了解该专业最近动向,广泛听取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中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及建议。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优化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特色。该方案应以夯实基础、开拓专业知识面、重视应用能力为主要原则,切实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工程实践教育,删除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构建了注重建筑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应依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主动汲取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合理确定专业课程的学时以及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整合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平台由“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构成。该平台体现了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考试应必备的理论基础,其中有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建筑行业的特点。我院设置了建筑电气技术措施、供配电技术、建筑照明、消防与安防系统、建筑电气施工与概预算等课程。每一模块含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内容。上述课程的设置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方向。同时课程体系平台还可以根据就业方向进行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以满足工程应用性要求,例如设置综合布线、楼宇智能化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二、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优化专业课程、强调应用能力的课程建设原则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建设包括相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促进等方面的建设。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开课程中电气控制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优秀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自动控制原理以及消防与安防系统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电路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也非常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该体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成果,要积极推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课件四位一体化的教材建设,选用智能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高质量教材,同时结合本学院课程撰写相关建筑电气教材。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推动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措施。为保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电气学院充分发挥领导和学院教师的力量,建立起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规定和实习要求等相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制度上保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组成的二级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成员通过平时听课、 课下与教师、学生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院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为学院进行教学二级化管理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按照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实施规定,每学期由每一年级的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对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应用环节,学院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该办法规范了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性。

3.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质量

在教学形式上,改革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实行“老师教与学生学互动”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有:将老师的科研项目带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课后充当其他学生的“老师”;让学生讨论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每一位老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讲授该课程知识点在科研项目中是如何应用的。优秀学生当“老师”就是拿出一部分较容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就是在每一堂课中留出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每一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新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相关专业课程QQ群、构建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等。

三、构建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要特色。这其中包括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纲和、专业教材时将本专业的的技术实用性及时反映出来。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该明确规定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并且按照每一个实践项目分批次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以往的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现在变为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导。同时在实验考核要求上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每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过程中解决实验疑难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实验考核(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应该在做实验的时候一人一组进行考核。考核时应该根据教师所提的要求单独设计相关实验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并且对实验结果误差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上述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我院拥有吉林省高等学校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节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吉林省科技厅建筑电气综合节能重点实验室,上述两个实验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场所。我院建立了较完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制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竞赛(北方赛区),从2004年至今连续举办了九届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所参加的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2010年参加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四、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地方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具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同时,根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建筑行业发展和要求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6.

[2]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97-98.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讨会、专业教育评估研讨会资料汇编. 国务院学位办编印,1992.

[2]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欧洲教育考察团. 欧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学报, 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