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社活动总结(精选5篇)

  • 吉他社活动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 要认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双重解释学”。“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其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

吉他社活动总结(精选5篇)

吉他社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认为他的结构化理论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其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吉登斯的理论缺乏某种系统性,给人的印象是众多概念的堆积,这些概念所形成的命题没有内在的必然性。他赋予了“结构”及“结构化”概念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含义,但没有说明这两个概念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何以能够统一。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可以说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他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个人与社会、能动与结构之关系,在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取向,即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吉登斯不满于传统社会学流派对上述关系的割裂,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行动是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在社会学理论中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

要认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双重解释学”。“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其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这些话语范畴同时也为普通的行动者解释与掌握,并重新纳人到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

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元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与自然科学的“技术性”应用比较起来,社会科学的发现似乎只具有较少的原创性。但吉登斯认为,这并不能说明社会科学较之于自然科学不重要,相反,正是因为社会科学具有本质上的实践性品格,所以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某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它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反复不断的建构过程中。比如没有社会科学“主权”、“民主”等现代概念,现代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针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或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传统社会学理论中两个相互对立的方法论研究取向。秉承孔德“社会物理学”研究理路,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应当而且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他称这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社会事实”(socialfact)。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以及社会性。而在吉登斯看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其理论传统,对社会学来说本身就是错误的,它们仅仅是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在社会学领域里的一种深层反映。因此,这样的社会学方法论必然无法解释、说明和把握社会的真实结构,必须用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去超越上述方法论的对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是针对帕森斯、墨顿等人的功能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他试图努力打破功能主义神话,在关注社会宏观结构中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整合。其实,针对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二元论研究倾向,很多社会学家表示出越来越多的不满,试图用一种新的理论统一社会学二元论。同时,社会变迁的现实也需要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进行变革。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针对“二战”以后欧美各国社会变迁的实际。他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社会变迁的“第三条道路”,以真正实现现代性的自我认同。与哲学方法论所追求的形而上学不同,社会学始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注重“经世致用”。因此,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动力等社会发展问题也就成了社会学关注的对象。

二、概念建构和理论批判的结果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思想是有内在呼应的。

吉登斯提出了结构的二重性,进一步阐明了结构和人的能动之间的互相生成的关系。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的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可以看出,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以实现社会学方法论中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统一。 吉登斯认为,个人所生活的社会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既有社会从宏观结构层面上对个体的制约,也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两者相互统一于社会有机体中。她主张抛弃个体与社会的二元论,因此行动就必定是一个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行动不仅仅是个体的特性,也是社会组织或集体生活的要素。吉登斯认为:“在社会研究里,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束集’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着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并赋予创门以‘系统性’的形式。”这样一来,吉登斯就将这样两对关系化约为一对关系—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的关系,并试图在这二者之间实现架通。他主张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认为行动者和结构二者的构成过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着一种二重性。由此,吉登斯逐渐开始撩起他结构化理论的神秘面纱。他承认结构在整体上对作为个人存在的社会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某种“强制性”和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选择性,但却不像涂尔干那样,强调前者对后者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他承认无论思考多么宏观复杂的社会问题,都要对主体以及主体的能动性有精微确切的理解,但却不像许多解释社会学家一样,一味强调个人是社会的惟一构成要素,埋头于人的具体行为、动机而不顾整个社会系统的反应。他坚持认为在社会理论中“结构”是一个必须的概念,但他关于这个概念的观点与英美功能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中的结构概念不同。英美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概念是作为一个“描述性”术语出现的,法国结构主义是以还原的方式来使用这个概念的。他认为“结构”概念的这两种使用方法将导致从概念上模糊能动的主体。

吉登斯认为,不应该将行动看作是分散的实体。理性、动机和意图等,不是互不联系的单个行为的总和,而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一个我们不断地加以监控和理性化的过程。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反思性展示了实践将能动者与结构、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过程。人的行动是有意图的,但结果却并非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意外后果也是行动的结果。而正是存在着意外后果,才使得社会的再生产与系统的再生产有了存在的意义,保证了社会与系统生产的非复制性,同时也可以解释人类历史不断演进与社会的变迁。因此“能动行为”和“行动”的问题就在吉登斯的整个分析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谓社会再生产,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系统再生产则是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吉登斯希望用这两者来化解微观和宏观的对立。系统整合的机制是以社会整合的机制为前提的,时空的伸延与扩展将二者联结起来。

在吉登斯看来,社会整合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面对面的互动,而系统整合则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具有反思能力,社会整合就是建立在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与互动的例行化、区域化的基础上的,行动的例行化与区域化保证了跨越时空条件下社会互动的有序完成。吉登斯认为.在前现代社会中,由于时空的有机统一以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统一,使得系统整合从属于社会整合;而在现代性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化,产生了时空分离以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民族国家的兴起。在吉登斯看来,宏观社会结构的力量使得系统整合成为可能。

总之,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

吉他社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粉丝们并不被主流社会所肯定,被视为一群精神空虚,离现实生活遥远的无病者,被称作是“没有脚的鸟”。

然而在有心人眼里,这个新锐而疯狂的群体并非荒唐,他们有自己的理性与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建设性的力量,而且。这还是一片商业蓝海。

从博客到粉丝

2005年,王吉鹏还在上海工作,他是著名的博客网站――博客中国的创始元老。

某一天,王吉鹏正走在淮海路上,突然被一群粉丝“抢”走手机,说要投票给喜爱的超女选手。不久,同样的故事又在他身上重新上演。这刺激了他的商业敏感。

王吉鹏发现,粉丝的街头行为看似简单荒谬,但组织体系很清晰,有整齐的合作性,二十人的队伍里,四五个人举牌子,五六个人发传单。王感到了性格中的冒险因子在蠢蠢欲动。这里面一定有它的商业机会。

一个月后,王吉鹏从博客中国退出,开创了第一家以粉丝为中心的专业性门户网站――粉丝网。

从博客到粉丝,看似从主流到非主流的过程,但王吉鹏却有自己的看法。他毫不讳言自己就是一个铁杆粉丝,他是足球的狂热爱好者。十几年后,足球“愤青”的激情犹在,像他的小儿子迷恋漫画书里名侦探柯南,于是立志做象柯南那样的人一样。“粉丝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情结,像女孩的恋父情结,与生俱来。”王吉鹏说。

除了情感上的接近,王吉鹏商人的敏锐嗅觉让他发现粉丝的价值所在。王吉鹏构想了一个商业模式:从寻找1%的核心粉丝开始,依靠核心粉丝在粉丝团里的扩展力量,实现了更多隐性粉丝人群的群聚,然后侧重与社区里的游戏相结合,通过web2.0的技术支持,让粉丝们能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与明星的近距离互动。粉丝们群居在这里,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拿到折扣或优惠的见面会门票,明星签名照、T恤衫也轻松成为囊中之物。SNS、互动社区的出现,使他们可在博客、俱乐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俱乐部,组织自己的粉丝团,在BBS里开专版形成自己独特的社区,以资讯、图片、文章为基础,借助网络电台频道和视频DV频道的推广,如鱼得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力、创造力、号召力。

王吉鹏还打出“自己就是明星”的广告语,让普通人一夜之间成为明星,娱乐圈的造星规则被打破的颠覆中,挖掘草根和大众里的明星,也是粉丝网着眼时下又一创意。吸引了一批娱乐媒体,与有影响力的选秀活动开展合作,突破了只在网络交往的局限性,使粉丝线上线下都有活动交流。

赢利来源目前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广告,无线增值,虚拟物品的网上销售,王吉鹏透露,网站的赢 利以互联网广告为主,时尚消费品广告商看重的就是他的粉丝资源和影响力。继成为北京电视台《谁是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官方合作网站,引起一定反响后,粉丝网又与多家有影响力的娱乐选秀节目联手。

娱乐时代

“网络存在这么长时间,粉丝网发展这么快,越来越多的粉丝加入,与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有极大关联。”王吉鹏颇有感触地说,“个人在社会里想要的东西无法实现,很多人转向虚拟世界,从虚拟存在人物和偶像崇拜里寻求满足。如30岁以上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中,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的人还不少。”

想要的与得到的落差使人沮丧,狂欢的背后是人群里巨大的失落感。年轻人中,艺人以高曝光率几近信奉为粉丝的宗教,他们忘我地为他们付出,以温暖的情感呵护着心灵的信仰,虽然是盲目而青涩,但确是真实的需要。事实上,粉丝并非都是那些尚乳臭未干的青春少年,许多已有家室的中产阶级也存在着粉丝情结。他们有钱有闲,有强大的背景和资力买单。

网络疏离了面孔,也能贴近心的距离。在真实的生活外,繁芜琐杂外,背离匆忙迷失的尴尬,听见一些认同的声音。

此外不要忘了,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娱乐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超过2000美元后,社会产业向娱乐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已是铁的定律。”王吉鹏认为。

王吉鹏调查发现,电视产业和经济波动的轨迹有着使人吃惊的相似。如同当年的美国,经济腾飞后直接带来娱乐产业的爆炸,国内的媒体聚焦娱乐产业,人们过几天又能看到又一个新人的推出,又一颗新星的爆料。

据了解,粉丝中90%是隐性粉丝。娱乐无关乎赚钱,工作却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他们正无意中制造着巨大的群体效应,使电影票房过亿,形成了巨大的消费购买力。

王吉鹏预感到,在这个娱乐时代,粉丝决不是小众。粉丝经济可能是另一片蓝海。

粉丝是好孩子

目前的王吉鹏,正沉浸在粉丝的网络世界中乐此不疲,这样的亲密接触使他看粉丝的眼光也有所不同。

他说,粉丝们走上街头需要爆发的力量,瞬间而持久,内心的忠诚和故我,这正是能够做成事情的可贵闪光点。王吉鹏看到了粉丝的执着与忠诚。王吉鹏说,事实上真正的粉丝都是遵守规则的。

“粉丝们都是很好的孩子。”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粉丝网市场部经理郭敏的发现使自己吃惊,之前对粉丝的偏见被颠覆了。郭敏说,他们中不少人有不可小觑的学历,各怀绝技。有的吸纳时尚的元素在共同的空间“粉立方”里做FLASH,各献才艺技能。这群好酷的80后,自我而叛逆,却因为绘声绘色地翻译出地道的日韩语资讯,更深入到日韩的时尚潮流,营造了群体的语境氛围,大伙都能分享他们的骄傲。对天天和粉丝泡在一起的郭敏来说,生活因他们突然变得生动充实起来。

郭敏眼中的粉丝是自我的。“我”的概念象印记一样根深蒂固,他们爱秀自己,没有人格的附庸和依赖,不惮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愿望也愈加强烈。“金莎和林俊杰的明星见面会上,在舞台上的粉丝们心中自我就是焦点,和明星同台也不逊色半分,许多时候对他们的存在都无动于衷。”

粉丝力量

超女时代的到来,粉丝组织体系也随之慢慢兴起,并逐渐在通讯发达的时代扮演了一个便捷的媒介,成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协调者。

王吉鹏说,“粉丝都是正义感和道德感很强的人,甚至强于一般人。他们关注偶像参与公益,偶像出点什么事情,他们的反应十分强烈,甚至抛弃,像人气颇高的BRITNEY的粉丝团已关闭了。粉丝们重视规则,强调正义,很多明星以前恰恰忽视了这些。”

粉丝的痴迷和忘我带给偶像们以忠诚和宽容,粉丝的道德感和判断力使他们更像公正的法官。在大众的注视下,暴露瑕疵的艺人不得不在时间的洪流里接受粉丝的裁决,不少人在沙里淘金中难逃被抛弃的命运。有些像泡沫一样转瞬即逝,而留下的闪光者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

吉他社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以其结构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文章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吉登斯自己的学术旨趣, 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结构化理论主要是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为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个体受教育娇过程就是一个个体行动与教育结构互动的过程,教育活动处处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曾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院长,布莱尔首相的精神顾问,是国际著名社会学理论大家,拥有14个荣誉学位。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并驰骋于社会理论界,那么其结构化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什么?换句话说,教育领域可以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不多,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一己之见。

一、结构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跳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不例外。“结构化”( structuration)一词其实首先出现在他在1973年出版的《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一书中,他讨论了阶级结构化的类型和水平,而后在他1976年出版的《社会学方法新规则》中初步论述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在他197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中,结构化理论的实质内涵已经显现,在他1981年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一章里,他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完整的勾画。但是,结构化理论却是在吉登斯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得到系统阐述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诸一分析。

首要的因素就是吉登斯本人的学术旨趣和目标,即他要力图解决社会学中存在的“原罪”问题,力图构建出一种新的具有一致性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存在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要解释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具有不变性和稳定性,是社会学的“原罪”。在社会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流派,一派是社会决定论者,这是社会学的主流,一派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社会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受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制约,个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被淹没在社会的结构中,不得以彰显,社会结构既独立于个人之外,又强加于个人的身上。而方法论个人主义者却认为,社会是由许多的个人所组成的,所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都是这些个人的有意识的行动的结果。每一种社会事实都是许多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他们的情感、意志、理性、信仰的体现,是导致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二者的观点是相反的,各自走到了它们自己的极端。社会决定论派过分地强调了社会事实对个人行动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而方法论个人主义却是过分地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解释和解决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这种流派中,也存在着中间派别,但是,他们的理论观点,不是处于骑墙,各打五十大板,就是较多地带有或者社会决定论的色彩或者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色彩,所以可以大致上划归到两个极端派别之中的一派中去。吉登斯就是要从理论上解决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虽然吉登斯自己极力地否认迄今为止有理论的存在,认为理论的建构也还是一项远待实现的抱负,但他的实际行动却为我们建构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

除了要解决社会学“原罪”这一学术上的因素导致了结构化理论的诞生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因素起了促成加速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各种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实验的时代”,各种团体都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诸如,反战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嬉皮士、黑人社团等等。按照吉登斯的看法,60年代的这些运动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它们的思想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使生活方式获得了一种迄今尚存的流动性”,社会科学的理论,或者说,社会学的理论应该对这些运动和变化做出预言和解释,但是无论是以前已存的社会学理论还是社会学的理论家们都没有提到过这些现象,更不用说对此作出解释了。如火如茶的社会实践没有被社会学家们所关注,他们还静悄悄的进行着他们自以为是的研究工作,这是社会学家的疏忽,因而遭到了许多评论家的批评,称“现代社会学处于危机状态中”,吉登斯也以一种入世的态度认为,社会学理论不用于实践就意味着这些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学理论就应该服务于社会变动不居的生活。所以,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序言中说:“我写这本书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当代社会理论应该有一个激烈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应该从重新审视那些确立现代社会学主要框架的社会学家的著作开始。因此,社会学家马克思、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就应该备受关注。”结构化理论就得以酝酿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

第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在系统梳理三大社会学家的理论过程中,吉登斯深受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找到了他构建其结构化理论大厦的基点,那就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头写的历史名言。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急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由是,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目标,反省于马克思的名言,深受so年代社会运动的影响,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逐渐地形成。

二、结构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最突出之处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点为,吉登斯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转变成结构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吉登斯认为,就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点,以结构二重性为基础和关键,运用他自己创造的一套概念,吉登斯构建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第二点为,吉登斯在处理二重性时有其独创性,他超越了以前的将社会与个人的交互作用定格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上,一些伟人身上的局限,而是认为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作用都体现在日月常行之中,体现在我们熟视无睹,浑然不觉的平凡生活中。也正如王铭铭所言:吉登斯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都是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中实现的”。

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开始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一自我,因为个体是活生生的存在,实体的存在是个体行动的开始。正是在个体这里,结构化理论开始了自我的反思,划分出了话语意识、实践意识和无意识,挖掘出了自我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保证个体行动流得以绵延,保证惯例得以维持的心理内驱力。然后,结构化理论开始向外拓展,将身体定位在一定区域中的时空之中,开始了个体活动舞台和场景的探讨,因为行动总是处于一定的、具体的时空之中,而时空的分离也就意味着行动的“延展”,但是特定的行动的定格总是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上。在将个体的行动区域化之后,吉登斯又开始拓展论述的空间,对行动的结果跨越时空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和特性进行探讨。结构化理论从个人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从行动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结构。 总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栓桔,从结构二重性的视角出发去解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所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在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形成过程,所要阐明的是社会实践是行动者的实践,没有人的能动性活动,就不会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所谓的结构,结构就体现在行动者的连续行动之中,制约着行动者的行动,并不断地被行动者所利用并在行动中被生产出来,换句话说,结构化理论所要阐明的是社会的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行动的结果被生产出来的以及又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进一步行动的条件被不断利用的过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起笔于个人,落笔于社会;起笔于自我,落笔于制度,阐释了个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个人内在性,也可以说是行动的结构性和结构的行动性。我们这里不妨引用王铭铭为《社会的构成》中文版作序时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概括,他说:“吉登斯的观点概括起来是这个样子的: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Routine )。惯例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能通过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 practicalconsciousness)。这种意识不需要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制约作用。因为个人受着实践意识的潜移默化,所以他们大凡能够‘反思性地监管’(reflexively monitoring)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使自己和他人达成默认的共识,使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成为可能。

对于吉登斯来说,最主要的客体性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人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遇,而时空像社会剧场的脚本一样在规定着人与人之间角色的分工。不过,它不是武断的法官,也不强制性地分配个人在社会中的‘席位’。人与人的共同在场(co-presence)是互动的基本条件,而为了共同在场,人们不得不针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不同的面貌。时间和空间的‘区域化’(regionalization ),就是在这种共同在场的要求中获得力量的,它通过把人的社会活动场景‘固定化’,创造性地促发日常生活的惯例,使人的实践意识固定在特定的客体性场景之中。”

王铭铭还说:“《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是为了理解并回答两个意义重叠的问题而写的:我们是否可以被认为外在于人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所要表明的是: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人被一个自己制造出来并生存于其中的庞大的机器包围着、控制着,也如吉登斯本人所言的:“人的历史逃离于人的意图,但却回到了由这个逃离所影响下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面前,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持久的特征”。

三、结构化理论与教育

在三大因素影响下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为我们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视角。从结构化理论所提供的角度来看教育,教育也处处体现着结构的二重性。

吉他社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林楚吉先生,新界粉X潮州会馆有限公司主席,新界潮人总会会董,揭西金坑同乡会会董。70年代末到港後投身多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沉淀出了沉稳、内敛的心智。工作之N,亦为社团服务献心献力,借事炼心,有感於前辈们的教诲与引导,下决心将会务发展得更好。他在服务中收获了无数的温暖与爱,未来亦会将这份心灵财富传播给社会。

2015年4月16日,新界粉X潮州会馆乙未年第十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在海联广场海联皇宫大酒家热闹举行,是日,高朋满座,现场高潮迭起,一片热闹的氛围。

目睹这一可喜现况,现任主席林楚吉先生开怀不已。他表示,粉X潮州会馆已经走过了四十三个寒暑,这些年来,该会秉承推进宗旨,K汇聚乡亲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发扬友爱精神,为社区提供服务及各类活动,这也有赖於历届会长、主席及各成员的努力和付出。他更期待在未来的日子Y,能有更多人关注支持该会,为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投身社团,规划会务发展

林楚吉先生祖籍潮州,70年代末来港,经历了多年的社团服务工作,当选新界粉X潮州会馆主席,便是他奉献路的最好见证。漫长的服务之旅,如行棋一般坚定,走过的是路,留下的是温暖与光。

新界粉X潮州会馆至今已有43年历史,是一个较有影响力的爱国爱港潮属社团,多年来为敦睦乡谊、增进感情、丰富社区活动及促进潮港两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积极作用。林楚吉先生加入该会将近20年之久,如今作为会馆的主席,更是为会务发展无私奉献心力。他秉承该会宗旨,积极联络及服务本区居民,发扬友爱精神;关注地区民生问题,为民众取合理权益;组织举办各种文体康乐活动,推动公民教育;近年来更是把重心转移至旅[活动当中来,热情赞助,K将敬老、天后诞等定位为每年的固定活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想民众之所想、思民众之所思,其身上所流露出来的一份严谨与务实,更是让人称不已。

如今,新界粉X潮州会馆已有会员几百人,他们皆为潮州籍,K以长者居多。鉴於此,林楚吉先生欲从此处着手,把该会各方面会务加以规划,使之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香港人口多,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参与到同乡会等类似的社团组织中来,而对於任何一个团体来说,年轻人越多意味着活力与热情愈盛,也就越有助於团体发展。为此,林楚吉先生将全力培养年轻一代作为该会日後的主要工作主力,把更多年轻人带入会中,K为之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以期将该会建设得更好。

敬老,是新界粉X潮州会馆一直未变的主题,如今敬老之风已经成为该会的主流与风尚。为了承前启後,将敬老爱老之风更好地发扬光大,林楚吉先生亦计划开展更多关爱长者的活动,集合大家的力量,给长者带去温暖与关怀。他言,敬老是潮州人的精神,老一辈为国家、为社会的作为与付出如此伟大无私,诚然是他所敬重的,发展敬老活动亦会成为该会未来的重要事务。

此外,林楚吉先生亦整合大家的力量,在会内设立奖助学金。此奖助学金主要用於对学习成绩优秀的会员进行奖励、给考上大学而家境困难的会员提供资助,亦是该会的一大善举。

坚定前行的服务路

爱国爱港爱乡,造福乡谊昭彰。潮州人到哪都互相帮助、友爱团结,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对此,林楚吉先生颇为欣慰地谈到,地区和谐是新界粉X潮州会馆的精神,整个粉X地区当今的现状,实际上也是连成一片的,无论是潮州人、客家人……都是兄弟朋友,从不分彼此。“现今,新界粉X潮州会馆所要做的就是传承与发扬,传承老一辈的精神和成绩,将会务发扬光大。然而,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还希望能得到众位潮籍有志之士及社会力量的帮助,让我们更好地发展会务,发扬精神!”

在服务路上行走了二十多年,该会的每一步成长与进步,都让林楚吉先生感到无比的欣慰与满足。谈及个中感受,林楚吉先生言:“会馆让我学会了做人,因为这Y的每一个人都在无私地出心出力。我们虽有一定的文化差,但s能融洽共处,在我刚来的时候,前辈们亦不吝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指导,这个大家庭更是让我收获了无数的爱与温暖。”林楚吉先生特别感激历届理事会成员以及其他各友好社团的支持和鼓励,亦希望日後能虻玫剿们更多的配合与支持,共同将会务精神发扬光大。

丰富经历,锻就沉稳特质

生在潮州,长在潮州,自小,潮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便深深地影响着林楚吉先生。二十岁,身在乡下的他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而时常听别人谈起香港,那Y的点点滴滴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

1979年,林楚吉先生来到香港。起初从低层做起,毫无经验的他见米布行业的生意好做,便投身於此。小小的身躯扛起一百多斤的大米很是辛苦,然而,正是因为流过一点一滴的汗水,林楚吉先生更懂得福分来之不易。後来,他经人介绍到酒楼从事後厨工作,那时他听人讲,倘若足蚯诜埽厨师日後的发展定是不错的,於是便学习了一年多的潮州菜厨艺,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与提升。

回忆初来乍到的日子,林楚吉先生总是感触良多。年纪虽小,s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小小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明明很辛苦的时候,s咬紧牙关告诉自己要坚持。最难忘的是,每天肿徘苛业奶辶活s是饥也一餐,饱也一餐,林楚吉先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爱拼才会赢”,是潮州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不断向人生发起挑战,让自己活得出色而有价值。

吉他社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社会学理论中的自然主义、功能主义和客体主义以及阐释学在理论建构中有意无意地预设各种二元主义,人为地划分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等的二元对立,吉登斯为了克服这种二元对立的传统研究方式,提出了用结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结构二元论。吉登斯的主要观点是,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规范性和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在经验中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地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一方面,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人们是按照原有结构关系制约自己行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觉性认识原有社会和结构、调整自己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并且两种品格是融会而存的。

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设计的规则和资源”。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吉登斯把这种结构观念称为“记忆痕迹”,其实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实践意识。实践意识不是无意识,也不是话语意识,而是那种“只管去做而不用说出来”的意识。实践意识除了具有“只做不说”的特点外,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日常性和惯例性。吉登斯的社会理论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建构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中铺展开来的,因此在其理论视野中的社会事件和社会行动,都应当是在特定的时空位置上发生或存在的,于是时间和空间概念被引入到理论建构之中,并且成为了一种方法论。结构化理论中的时间性有三个维度,一是社会行动者完成的互动的即时环节,这方面系借鉴了柏格森和舒茨的思路;二是作为有生命的人类有机体的存在,这是一种注定通向死亡的带有反思性的存在,即所谓“向死而生”的此在,这是生命的或然性,这是取自海德格尔的理念;三是受法国年鉴史学派思想启发提出的世代之间的制度长时段生产,这是系统组织过程当中结构性原则的转化—中介关系的或然性的反映。吉登斯在对空间的分析中借鉴了时间地理学的成果,他引入了区域化、场所、定位过程、面对面互动与共同在场、在场可得性等观念,将时间、空间、人的日常接触及其蕴含的结构性特征融会在一起。可以说,单独地谈时间或空间,在结构化理论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概而观之,吉登斯内容丰富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关于社会行动的理论和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通常情况下,社会制度被理解为比较稳定的行事规范或管理规则,它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社会活动。但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正因为此,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为,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把结构定义为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规则既是方法又是程序,它的作用表现为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规则分为表意性规则、合法性规则和支配性规则。支配性规则同配置型资源的结合,形成了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的结合,形成了政治制度,而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的结合,形成了法律制度。规则+资源=结构,而结构具有二重性,所以,结构化过程实质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创造与被创造作用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由于制度的实质被界定为普遍化的实践过程,所以,制度又不仅仅是被创造出来的结果,它作为普遍化的实践过程又不断地建构社会。因此,制度如同结构和规则一样,本身也是具有二重性的。

三、结构化理论的局限性


吉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