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

  • 两面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要始终坚持对党绝对忠诚。我要把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挺在前面,对党绝对忠诚;始终把总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作为一种政治担当、政治责任、政治要求,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辨别力;在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等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

两面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两面人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当前,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在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天山南北高扬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旗帜,全疆各族干部群众纷纷站出来亮出鲜明态度,其中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同志给我们树立了标杆,点燃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战斗激情,激励各族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勇于发声亮剑、敢于坚决斗争的担当精神。

我出生在喀什,自小在干部家庭中成长,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我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时刻牢记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治疆方略,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举旗亮剑、冲锋在前,坚决与“三股势力”和“两面派”“两面人”斗争到底。

要始终坚持对党绝对忠诚。我要把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挺在前面,对党绝对忠诚;始终把总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作为一种政治担当、政治责任、政治要求,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辨别力;在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等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政治敏锐,始终做到表里如一、态度明确,坚决与“两面人”作斗争。

要旗帜鲜明维护祖国统一。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三股势力”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干的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罪恶暴行,他们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我们要尽一份责任,坚决向“三股势力”宣战,戳穿他们的谎言,揭穿他们的阴谋,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幸福生活,共同捍卫祖国统一。

要担当尽责保稳定。我要坚定坚决地在反恐维稳斗争中打头阵、当标兵,以身作则、挺身而出。擦亮眼睛,认清“两面人”的本来面目,坚决与“两面人”斗争到底,让它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针锋相对地与“三股势力”和“两面派”“两面人”作最坚决的斗争,做聚焦总目标的先行者、反恐维稳的践行者。

两面人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个人学习2017两会心得体会

两会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或许仍旧是比较陌生的词汇,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两会的重要性,“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利的最基本体现。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应当去积极关注“两会”,去了解,去宣传,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时候恰逢此次两会的召开,因此,相比于平时,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学习两会,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两会的精神。因此,为了让大家对“两会”有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举办了一次“两会”主题讲座,给大家提供一个了解“两会”,相互交流有关两会看法的平台。在讲座中,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话题。其中我比较关注的是现如今的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令人鼓舞的是,党和政府对此实现中国梦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从技术、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一定能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我也相信,不管路途遇到什么险阻,我们一定能齐心协力共同克服。

随后,我们在学校中发放有关“两会”问题的调查问卷,了解身边的人对“两会”的了解和看法。大家都对调查问卷做出了详实客观的回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对祖国的未来做出了期盼。我觉得这是我们这次实践活动最大的意义所在,不只是让我们“参与”两会,莲山课件而是更多的让我们作为“两会”的宣传者,去让更多的人关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相信,只有让大家都参与其中,这次实践活动才算是真的发挥出它的价值。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分工明确,我个人负责策划活动流程,以及教室的借用,调查问卷的撰写。在第一次活动学习两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两会,以及两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同学们介绍了两会的不同板块的意义。一部分同学阐述了自己对于两会的看法。我们通力合作,策划关于对后续,未来发展中的我们,两会的政策有何意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会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我们能够参与其中的,也是对于我们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会议。同时,把两会的精神带到生活也是我们责任。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人民大会堂里的庄严氛围,不能直接为国家线言献策。但通过这次小小的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只要我们心里面装着这个国家,无论今后我们从事哪种职业,都是在推动着这个国家向前发展。

个人学习2017两会心得体会

眼下又到了各地召开两会的时节,政协委员们在忙着准备议政建言材料。委员们能说说啥事情、谈谈啥道理,能提啥好想法、献啥好计策,是许多群众在关注的,也是党委政府在期待的。这些关注和期待的核心,其实就是希望政协委员履行职能、议政建言能保持高质量。

不可讳言,以人民期望为标准,各地的议政建言工作还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比如,有的提案研究实际不够,不接地气地提出一些意见,可操作性不大;有的提案前瞻性不强,用旧眼光、老办法对待新事物,无助于解决当下的复杂问题;还有的意见建议大而化之,乍一看来,问题分析头头是道,措施条理分明,但仔细思量,不过是一堆缺乏针对性的正确的空话而已。再如,有些提案、建议虽然是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来提的,但却是“马后炮”,提出的有关思路、措施、方法等,都是有关部门正在做甚至已经做得很不错的。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重大事、轻小节”的倾向,对事关群众衣食住行的具体“小事”出谋划策少了,结果大事上没议好、“小事”上没良策。凡此种种不当情形,不仅是政协委员责任落实得不到位,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对政协协商民主政治架构的空耗。

强烈的政协委员意识,是高质量建言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探索民主政治发展的一项成功实践。各级政协组织担当着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使命,广大政协委员肩负着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的大任。要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使全体政协委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道义担当和家国情怀,使大家深刻认识政协有啥用、委员有啥责,增强在岗爱岗、有位有为的政协委员意识,焕发为国尽心、为民尽力的奉献精神,自主自觉地投身到高质量建言献策的协商实践中来。

两面人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你或许感叹,为何进入大脑的两会新闻都是些边角料,好像没几单国家大事焦点问题呢?你或许愤愤然,这些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跑偏两会主题,尽报道些场内场外的花边,“正事”却没做多少。

是的,现在已有不少人已开始批评,媒体在两会报道时,娱乐化倾向很重。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对于新闻娱乐化,研究成果已经有了一些,本文重心不在于作理论上的探讨,故只对新闻娱乐化的内涵做一个大体的规范。“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①由此可见,新闻娱乐化,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在新闻写作上,把偏硬的新闻原料,予以柔性处理,使其便于阅读一些。其次,在新闻数量上,降低严肃新闻比重,增加读者更易于接受的轻松新闻。究竟现在的两会报道有没有走火入魔,过于娱乐化?这里,笔者主要以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近两年的两会报道为例,做一分析。

南都两会采访的重心

每年3月上半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这一时间,5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集京城,对当下热点、社会沉疴、国家政策发表看法,建言献策。他们有的个性彰显,有的低调内敛,但他们的言谈不乏真知灼见。

南都向来对两会采访极为重视,而且极为重视严肃新闻的采编。从采访对象来看,在为期12天的两会时间里,南都两会记者团队采访了将近200位代表、委员,其中包括50多名省部级以上官员,收获颇丰。

虽然众说纷纭,歧见叠出,但住房话题的热度几乎贯穿了整个两会。南都身处房价涨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珠三角,因而对于房市话题倾力关注。对于高速路收费猛于虎的报道也几乎贯穿于两会期间。对于个税征收改革,更是通过采访众多代表委员,做出数个专题报道。

从版面设置来说,南都每天两会报道版面有20多个,势必要做出规划安排,才能定位明确便于阅读。设有“高端访问”、“对话城市”、“现场直击”、“会影会色”、“代表团”、“@微两会”等版面。

南都对两会严肃题材、重要人物是投入了巨大采访力量的,在版面呈现也是相当充裕的。但本文拟不对上述的严肃报道展开分析,更愿意就数则看似花絮的新闻予以解读。

几个典型案例

一、刘翔及申纪兰报道

如果以参政议政的质量为标准来采编新闻的话,在两会5000多名代表委员中,刘翔委员和申纪兰代表也许连报屁股也难以登上。但近几年两会,他们屡屡上报纸的封面,甚至配以大幅照片。是媒体盲目炒作吗?

为何聚焦于刘翔?著名运动员的身份,是媒体在两会上关注他的起点,但不止于此,媒体还关注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做了什么、将做什么。他有时是因为训练和比赛,不能参加两会(2008年),有时是请别人写提案(2010年),今年呢?他没有准备什么提案,称主要是“交流学习”的。这些看似比较的报道,其实提供了一则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相当一批代表委员是怎么行使自己的公共职责的。事实上,就有不少媒体发表评论,直言“两会不是让刘翔们来学习的”,并敦促其尽心履职、行使好建言与监督职能等。有评论甚至语带嘲讽地建议:如果没时间或没能力参政议政,应允许他们请辞代表或委员好了。

不靠提交重要议案获得关注,不靠发言犀利引人注目,有些代表委员因其特殊的资历获得媒体青睐,比如申纪兰。她是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媒体访问申纪兰:“这些年在表决我国重大问题上,您有没有投过反对票,或者弃权票?”她坦言:“没有。我作为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得对党负责,咱们在表决上就要顾全大局,不能光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2010年开两会,她再次表示:“从未投过反对票。”不断引发网络热议。

媒体报道这一新闻有意义吗?意义在哪里?著名学者贺卫方的分析较为到位。在点评“申纪兰现象”时,他对南方人物周刊表示:“让她当人大代表,并不是因其知识或参与立法的能力。人们看重的只是她的符号意义:一个劳模,受过历届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很高的荣誉,同时又是一个农民,还有她一贯的服从。她的连任特别能彰显我们人大的某种特色。”因此,通过媒体报道,民众可发现,谁在打酱油,谁在真正行使代表委员的职责,为社会发展、民众权益鼓与呼。这种报道很难完全归于花絮性新闻。

二、毛新宇及李小琳报道

3月3日,政协委员毛新宇少将在天安门广场上被记者团团围住。“主要是关于淮河治理的提案。”毛新宇说,他目前准备了两到三个提案,主要是关于淮河治理、在韶山建立党的干部培训学校两大主题。每当身材高挑、穿着时尚的李小琳出现时,都会引发现场媒体的一阵骚动。事实上,她在每年的两会上很容易成为焦点。

两会中,有一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号:“红二代”。在两千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中,红二代占百分之一。

在西方,某总统到某地度假去了,某首相妻子又怀孕了,某高官女儿嫁人了,在媒体上时见披露。中国的政治人物在位时,除了公开场合露面谈工作之外,私人性情、家庭生活,往往帷幕重重,甚少在媒体展示。

在西方,对于富贵之家、豪门内外的新闻关注是常态,无论是羡慕,还是妒忌,无论是旁观,还是仰视,无论是出于猎奇心态还是出于信息公开考虑,这些确实是民众极愿了解的内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絮。

三、记者围堵部长现象

部长省长年年两会被记者堵和“抢”,今年似乎被堵得、“抢”得特别厉害。堵厕所、堵通道、堵酒店、抢话筒、围追堵截,记者们甚至不惜“掐架”。

不管高官有没有说话,说的话有没有价值,记者蜂拥而上拦截部长,并试图让他说点什么,成为近几年两会上的一个突出景观。南方周末记者刘俊谈起跑会的心得时说:“高官专访是每年两会报道的例菜,也是最难做的一道菜。两会之前,南方周末领导对跑会记者下了军令状:必须专访到一两个省长部长,专访不到的也得临场问两问题,集中起来做一个“一句话高端访谈”。

为何高官专访成为“最难做的一道菜”?按常理,政治人物要推销自己的施政理念与工作计划,唯恐得不到媒体的传播,需想方设法跟媒体套近乎(在中国台湾,为了上媒体头条,有些议员甚至在议会辩论时大打出手做表演,而在台下握手言欢)。但在中国大陆,官员们一般情况下往往更愿意谨言慎行。平时高官难得一见,两会会场,官员如此密集,也就成了记者施展身手、堵官员扑猛料的好时机。即便如此,官员们面对记者,往往还是能躲就躲,实在躲

不开就说几句套话应付过去了事。2010年两会上发生的在某代表团“抢录音笔事件”,正表明了记者的信息饥渴,也表明了有效信息获得之难。因此,对记者围堵部长现象予以重头报道和分析,不能仅仅视为同两会关联度不大的场外报道,其实这一现象正是中国政治与传媒生态在两会的集中展示。

四、南都“两会奥斯卡”版面

2010年两会闭幕时,南都在极具互联网精神的“说吧”版做了新闻盘点,这两大版堪称南都两会报道的代表性版面之一。试看其中一段颁奖辞:

最佳男主角:于再清《感谢国家》

剧情:该片描述了一个小女孩成长的经历,从首先感谢父母到首先感谢国家,这其中的进步要归功于影片男主角于再清。

颁奖词:在赶来本届奥斯卡的公车上,我给一个怀抱小孩的美女让座,她莞尔一笑说了声“谢谢你”。我立刻严肃呵斥了她“要先谢国家-”随后我就为我觉悟的提高感到深深的欣慰。而这都要感谢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老师,于副局长那番据说不针对周洋的苦口婆心的规劝让我醍醐灌顶如获新生。我们注意到,此次颁奖礼所有获奖者在发表感言时都首先感谢了国家。

政治本来就是众人之事,参政议政并非神秘事务。两会本就是为解决当今各种热点问题而召开,故审议各类工作报告、通过财政预算等,自然需要众声喧哗、集思广益。因而,媒体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平台,收集民间意见,以反映多元声音,达成上下互通。上述的南都“两会奥斯卡颁奖礼”,就是编辑根据网友发言集纳整合而成。该版亦庄亦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会的民间观感。

今年两会临近结束时,南都仍然推出了富有特色的《政坛棋道》版,以中国象棋为喻,盘点两会焦点人物、焦点话题。比如,对崔永元委员的两会表现作如下点评:

棋招:长短车。

特点:直来直往,可进可退,纵横捭阖。

棋局表现:小崔依然是两会上直言善言的典型。比起某些见到记者就“脚底抹油”的代表委员,小崔则屡屡化身“话题制造者”。从高房价到高油价,从电信高收费到个税征收,他句句说到大家心里。谈到中国油价比美国洛杉矶还贵时,一句“(中石油、中石化)甚至还玩出亏损来,能不能换我当老总,试半年,不行我再还给你”,不仅不回避问题,还说得相当有技巧,引来阵阵喝彩。更难得的是,“言多必失”的小崔意识到炮轰电信高收费用错数字后,赶紧上微博道歉。有网民评价说“小崔歪脸说的都是正理。”

这种生动活泼、略带戏谑的两会总结,引入棋局形式,颇具匠心,同时纳入网民意见,令读者备感亲切。其实,在将专业而枯燥的时政内容转化为通俗可读的报道形式方面,媒体做的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两会报道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

上面,笔者以两会报道的若干个案来说明有些看似偏于娱乐化报道的新闻,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这种娱乐化报道方式其实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

一、媒体需要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吸引读者切实关注两会

不少读者因早些年的两会新闻报道的言不及义与假大空现象而敬而远之。两会采访本身经历了较大的历史演进。多年之前,在严格限制之下,中央媒体几乎包揽了两会报道,地方媒体无缘置喙。后来,开放给地方媒体,限于省委机关报这一层面。再后来,扩展到海外媒体,国内市场化报纸也有了获得两会采访证的机会。

与这种两会采访的开放相伴生的,是报道内容的丰富与视角的多元。在报道会议程序与严肃新闻之外,媒体还开拓了新的报道空间,在“欢乐祥和”之外,不同意见也有可能见诸媒体。一些有趣的镜头也得以呈现,比如有委员在会议间隙教众人跳舞,有代表请明星签名拍照留念等。甚至会议之外的一些镜头也得到关注:比如保卫工作、服务工作等。两会会场有了更多的人间烟火味,不再仅仅给人以高大冰冷的议事堂的印象。

在习惯于二三十年前政治新闻报道模式的一些读者看来,目前的报道热衷于放大这些软性新闻,偏于猎奇,不务正业。但从更多更年轻的读者来看,过去的报道手法过于僵硬无情,题材严肃寡趣;恰恰是那些多年之前难以展示的细节,才让两会新闻有了亲和力、吸引力。

再者,中国各级政府正致力于信息公开。中国民众对两会现场有更多的信息需求,也希望对官员的个性作风有更多的了解。多种媒体对两会进行方方面面的立体报道,也可算作另一种类型的信息公开。

二、与国际传媒界相比,两会报道还相当拘谨

在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电视时代蒸蒸日上之时,国际著名的传媒学者波兹曼就忧心忡忡: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西方,与电视时代相比,互联网时代更可谓变本加厉,狂奔在“娱乐至死”的路上。

在中国台湾,从上世纪80年代解严之后,政治圈渐渐与娱乐圈合流,而报纸的政治评论专栏充满嘲讽,笑谈时局的电视节目也日日上演,政治模仿秀受到高度欢迎。任何权威都可以被嘲弄,戏谑与虚无充满其间。

与国际传媒界相比,中国包括两会报道在内的时事新闻报道还相当拘谨,不仅没有达到娱乐至死的地步,甚至还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当然,这是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三、严肃题材分量不足,遂使娱乐化新闻站立潮头

不管怎样,总会有读者抱怨,认为媒体所刊花边新闻过多,报道两会正题却不痛不痒。那么,两会的正题是什么?两会主要是干什么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过媒体广泛报道,在民众心中形成一种印象,两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代表委员提交提案议案,做各种建言献策。宪法学家姜明安教授则认为,依照宪法规定的原则,人大代表最重要的职责是“审议法案、预决算、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决定是否通过这些法案、预决算和报告;审查经自己选举、决定的国家公职人员是否称职、是否有失职或渎职情形;决定是否对他们提出询问或质询等。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期问的最重要职责是把人代会开好,形成合力,实现人大整体使命。如果每个代表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个人的议案、建议(特别是与人大职能关系并不密切的议案、建议)上,显然就不利于人大整体职能的行使。”

但对照现实,两会上人大代表“形成合力”进行的询问或质询又有几单呢?

比如,虽然不断有代表委员抱怨预算草案过于简单,看不懂看不清,但预算鲜有回炉改造,仍是照样通过。

再如,不同地区不同代表提出要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虽经连续多年呼吁,仍处于晦暗不明的“研究”状态。

再如,万众瞩目的个税调整方案,明明已经提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本可在这次两会上公开,便于在更具广泛代表性的两会上审议。但两会终了,依旧没见踪影。

再如,大大加重物流成本、为国人诟病甚久的高速路收费问题,人大代表黄细花提交建议,呼吁国家层面予以重视,寻求解决方案。该议案引起全国媒体的一致高调报道。但,共同的呼声如对旷野,换来的是相关各方的沉默。

如果能在两会上大刀阔斧改变一些不合理制度,解决一些引发民众不满的现象,广泛讨论一些涉及民众权益的热点问题,媒体又何必总是打酱油、填泡沫、采花絮呢?“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两会未能提供切实的重大新闻素材,或由于种种因素,部分严肃新闻难以见报,或不能充分报道。这自然会让所谓的花边新闻立于潮头主导版面。既然正餐难吃,味道寡淡,那就奉上一些点心,佐以辛香配料,也很爽口啊。

笔者以为,即便是一些媒体或多或少存在两会报道娱乐化倾向,为公众所诟病,也不能将板子全然打到媒体身上。

注释:

①马松娟,郭亚婷:《试析当前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传播》,2006年第10期。

②[美]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两面人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理温暖;物理温暖;隐喻;温暖;能力

全球变暖的今天.“暖男”这种生物也带着温暖的气息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他们身上有着阳光般的、能给人带来温暖感觉的气质。事实上,“暖”,作为一种人的特质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早有体现。Asch(1946)最早将温暖(warin)与寒冷(cold)描述为个体不同的人格特质,早期的研究认为“温暖――寒冷”的判断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Asch,1946;Kelley,1950)。此后,心理温暖(psychological warmth)这一概念就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温暖(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被视作是社会认知中两个基本维度(Fiske,Cuddy,Glike,&Xu,2002),在人们对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评估判断时,这两个特质的解释力达到了82%(Woiciszke,Bazinska,&Jaworski,1998),足见心理温暖在社会认知方面的重要性。大量研究发现,心理温暖与正性情绪、情感、行为相联系,如信任、吸引力、同情、关爱、分享等(Ijzerman,Karremans,Thomsen,&Schubert,2013;Kang,Williams,Clark,Gray,&Bargh,2011;Levince&Schweitzer,2015;Meier,Robinson,Carter,&Hinsz,2010)。

1.心理温暖的概念

1.1概念界定

Fiske,Cuddy和Glick(2007)指出个体在形成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时,第一步就是评估其温暖特质,这种评估在个体见到他人的第一眼就会自主自发地快速产生。研究表明,个体仅需要100毫秒就能通过他人的面部来决定对方是否值得信任(Willis&Todorov,2006)。一个具备温暖特质的个体通常被认为是友好的、善良的和值得信任的,而相对的,一个“寒冷”的个体,常会被视作是自我中心的、好竞争的和不值得信任的。对于一个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是否“温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会把对方看作是一个潜在的朋友还是仅仅只是一个路人(Bargh&Shalev,2012)。目前研究者普遍认同,心理温暖主要指一系列会使个体对他人产生好感的特质,包括友好、乐于助人、真诚、善良、诚实等(Fiske,Cuaay,&Gliek,2007;Wojeiszke&Abele,2008)。个体在对他人进行感知判断时,心理温暖起着核心作用,其与感知到的他人意图、动机和可信任性紧密相连(Fiske,Cuddy,&Glick,2007;Reeder,Pryor,&Wojciszke,1992)。

综合而言,心理温暖是能诱发个体积极的交往动机及行为的一系列展现友好交往意D的特质的总和。

1.2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

Harlow和Zimmermann(1958)在其经典的恒河猴实验中,发现即使幼猴仅能从铁丝“母亲”处获得食物供给,幼猴仍更愿意依偎在在温暖的绒布“母亲”身边而非铁丝“母亲”身边。在此情境中,可将绒布“母亲”视为幼猴的情感依托,而铁丝“母亲”则是幼候的食物来源。由此看出,从“母亲”处得到舒适温暖的物理接触对于幼猴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它对食物的需求。Bowlbv(1969)得出相同的结论,他认为幼儿对来自于看护者(caretaker)的直接物理接触有着与生俱来的渴求。学者们在后续的研究中指出物理温暖会引发内心的温暖感受(Niedenthal,1999),例如洗一个热水澡可能会唤起幼年时受到关爱的记忆。因此,探究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内在的联系是必要的(Williams&Bargh,2008)。

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的联系首先在认知神经科学方面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实际温度感知与心理温暖和信任之间存在认知神经方面的联系(Insel&Young,2001),大脑在处理物理温暖和心理温暖相关信息时,脑岛皮质(insula cortex)均被激活(Meyer-Lindenberg,2008)。最近的研究通过fMRI技术,证实了人们在感受心理温暖和物理温暖时,脑部激活的神经元存在重叠,重叠部分主要分布在中脑岛(middle insula)和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Inagaki&Eisenberger,2013)o

Williams和Bargh(2008)最先对心理温暖和物理温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设置了两组同质大学生被试,一组手握热咖啡,一组手握冷咖啡,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对目标人物的10种特质做出评价。结果发现,手握热咖啡的被试相比于对照组(握冷咖啡)会做出更加温暖性的评价。

第二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手捧或热或冷的治疗垫一小会儿,然后让他们判断这个产品的质量,之后让被试选择一种礼物作为实验报酬。结果发现,手持热治疗垫的被试倾向于选择可以赠送给朋友的礼物,而手持冷治疗垫的被试则更多地选择奖励给自己的礼物。该研究表明,身体上的温暖可以促进个体对人际交往中温暖的感知以及个体的“温暖”行为。此外,Dimmock,Jackson和Clarke(2013)发现,运用启动效应向被试呈现与温暖有关的词汇也会提高个体的“温暖”行为及人际温暖感知。

在另一方面.心理温暖也同样会促进对物理温暖的感知。当人们感受到他人的友好、亲近时,对外界的温度感知会提高(Ijzerman&Semin,2010;Steinmetz&Mussweiler,2011)。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仅仅在脑中想象关于温暖的特质,就能知觉到更高的环境温度(Szymkow,Chandler,Ijzerman,Parzuchowski,&Wojciszke,2013)。此外,Bargh和Shalev(2012)发现,物理温暖与心理温暖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可置换性(substitutability),即物理温暖与心理温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例如人在孤独时会更倾向于洗一个热水澡,这一行为将减低个体孤独感,增加对他人心理温暖的感知。

现有的研究对心理温暖和物理温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认知神经层面上,两者有着共通的神经机制。实际作用过程中,物理温暖正向影响心理温暖,感知到的物理温暖越高,个体的心理温暖感知以及个体“温暖”的行为发生概率也会随之提高;反之,心理温暖也同样会正向影响个体对环境温度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两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转化,可见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尽管围绕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关系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对两者关系的假设还相对简单,有待进一步探究。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关系的研究将会是心理温暖研究领域一个长期的热点。

2.心理温暖相关理论

2.1概念隐喻理论

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如此理所当然地用“冷”、“暖”来形容人呢?Asch(1958)提出大多数抽象的心理概念都是基于现实的物理经验隐喻化而来的。Lakoff和Johnson(1999)对此观点进行了深化,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隐喻意指人们使用具体的、有形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来理解并阐述抽象、无形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简而言之,即人们用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的概念(如“暖”)来形容抽象的心理概念(如“热情”)。此外,该理论认为隐喻起源于早期的身体经验,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的相关性,使其自然而然的应用了隐喻表述。隐喻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

心理温暖即属于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温度隐喻,人们常会习惯性地运用温度概念去形容社会交往中的互动行为与个体的情感体验。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心理温暖的概念是从个体熟悉的、具体的温度体验中提炼发展而来的,这就解释了为何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会在多方面联结影响。同时,对于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关系的实证研究也反过来证实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合理性。丁毅,纪婷婷,u文谦,刘燕,冉光明和陈旭(2013)总结以往研究,归纳性地提出隐喻一致性效应与隐喻补偿效应阐述了温度隐喻的作用机制。隐喻一致性效应指提供给个体温暖的体验,就能使人们在处理和判断温暖性社会信息时出现与隐喻相一致的心理变化.这在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之间的双向正向影响中得以体现:隐喻补偿效应主要反映的是身体上的温暖会对心理上的寒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即Bargh和Shalev(2012)所提出的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的可置换性。

2.2社会认知中的两维模型:温暖与能力

在社会认知领域,学者们对人们会依据何种维度评估他人继而形成印象这一问题有着诸多探讨(Abele&Wojciszke,2007;Eagly&Steffen,1984;Singh&Teoh,2000;Wojciszke,2005)。Fiske,Cuddv和Glick(2007)通过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民意调查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得到的证据,开创性地提出温暖(warmth)与能力(competence)是社会认知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此两维模型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也在社会判断、印象管理等方面得到了验证(Abele,Cuddy,Judd&Yzer-byt,2008;Cuddy,Fiske,&Glick,2008)。Fiske,Cuddy和Glick(2007)认为温暖是与友好、可信赖的、同情、善良等特质相关的维度,是一种利他特质;而能力包括了智力、技能、创造性、效率等,是一种自利特质。Cuddy,Glick和Beninger(2011)指出在印象形成时,温暖维度暗示了他人对自己的社交意图,而能力维度回答了他人是否有能力实施其意图这一问题。温暖与能力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错杂的关系,佐斌,代涛涛,温芳芳和滕婷婷(2014)认为,它们之间可能是晕轮效应所支持的正向关系,也可能是补偿效应和影射效应认为的负向关系,还有可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交互关系。

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首要的是对温暖维度进行判断,即对温暖维度的评估要优先于对能力维度的评估,其原因在于对于温暖的判断决定了个体的接近――规避趋向(approach-avoidancetendency)。具有温暖特质的人更能使人觉得安全和可信赖,也就理所当然地会使人愿意接近交往。在进化发展的视角下,与温暖的人交往更有利于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Cacioppo,Gardner,&Berntson,1997;Peeters,2002)。一个社交意图不友好的人(不具备温暖特质的个体),即便其没有能力实施其社交意图,也会使人感受到社会生存上的威胁感。此外,对于温暖维度的评估不仅是首要的,也是更为快速产生的。在认知层面上,人们对温暖信息表现得更加敏感,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相较于能力相关词汇,人们会更快地对温暖相关词汇做出反应(YbaiTa,Chan,&Park,2001)。

心理温暖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中阐述的温暖――能力两维认知模型。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出发,心理温暖属于此理论中的温度隐喻,它是从个体熟悉的、具体的温度体验中提炼发展而来的,隐喻一致性效应与隐喻补偿效应解释了物理温暖和心理温暖之间的关系:温暖――能力两维结构模型模型认为温暖(warmth)与能力(competence)是社会认知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温暖是能展现良好社交意图的利他特质且在社会评估中存在优先性。而能力是展现实现意图可能性的自利特质,两者往往以组合形式出现产生作用。概念隐喻理论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为心理温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合理的理论支撑。

3.心理温暖的影响结果

3.1情绪反应

目前学界关于心理温暖对于情绪影响的研究,主要以温暖――能力的两维结构模型为基础展开。温暖、能力两维度四种高低不同的组合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崇拜(admiration)、轻视(contempt)、嫉妒(envy)和同情(pity)

(Caprariello,Cuddy,&Fiske,2009;Cuddy,Fiske,&Glick,2004;Fiske,Cuddy,Glick,&Xu,2(X)2)。

一个同时具备高温暖特质与高能力特质的个体几乎都是社会中高地位的成员。高地位群体常常被视作是社会参照群体,社会中的其他个体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并会产生崇拜这一情绪反应(例如贵族群体;Fiske,Cuddy,G|ick,&Xu,2002);而当某一个体被视作冷漠且缺乏能力时,他在社会中往往就只能拥有低地位,这些游手好闲而又冷漠的人通常会遭受到轻视甚至歧视(例如穷苦的罪犯;Dijker,Koomen,Heuvel,&Frijda,1995;Fiske,Cuddy,Glick,&Xu,2002)。上述两种组合是相对极端的,所引发的情绪反应也相应极端。

另外两种组合是相对矛盾而中和的,即低温暖/高能力组合与高温暖/低能力组合,其引发的情绪反应也是相对矛盾而中和的。拥有低温暖/高能力组合的个体通常也是具有高地位的、成功的,然而,他们的冷漠常显得带有敌意。社会中的其他个体渴望获得他们的高地位,但又因其冷漠只能对他们敬而远之,由此引发嫉妒的情绪(Fiske,Cuddy,Glick,&Xu,2002;Lin,Kwan,Cheung,&Fiske,2005);相对地,高温暖/低能力的组合,例如大部分年长者,他们通常都是真诚和友好的,使人乐于接近,但却可能因衰老丧失能力及地位。这样组合的个体常会使人感到同情(Cuddy,Nor-ton,&Fiske,2005;Cuddy,Fiske,&Glick,2007;Fiske,Cuddy,Glick,&Xu,2002)。最近的研究发现,当通常被视作低能力的肥胖个体具备温暖特质时,他因低能力而被歧视、厌恶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即温暖会引入相对积极的情绪反应,中和他人对其极端的消极情绪(Levine&Schweitzer,2015)。

对不同文化的聚类分析表明,在现实情境中,绝大多数个体被认为是高温暖/低能力或低温暖/高能力的相对矛盾组合(Fiske,Cuddy,Glick,&xu,2002),即高嘏/高能力或低温暖/低能力所引发的崇拜或轻视的极端情绪反应是较为少见的。基于此研究结果,今后基于温暖――能力两维结构模型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相对矛盾组合,并且尝试考察新的矛盾情绪反应。

3.2行为结果

心理温暖往往与正面的积极行为相关联。温暖的人会更乐意去帮助他人和进行分享(Ijzel3nan,KaiTemans,Thomsen,&Schubert,2012),人们也相应地更愿意与温暖的人进行社会交互(Rodebaugh,Bidak,Vidovic,&Moscovitch,2016)。

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脑岛皮质在处理心理温暖和信任的相关信息时起到重要作用(Rolls,McCabe,&Redoute,2008;Sanfey,Rilling,Aronson,Nystrom,&Cohen,2003;Todorov,Baron,&Oosterhof,2008)。而Kang,Williams,Clark,Gray和Sargh(2011)的研究表明物理温暖会促进信任行为。辛自强和徐啸尘(2013)也发现处于“温暖”(高于舒适温度)房间内的被试较“略冷”(低于舒适温度)房间内的被试而言,在假想信任博弈中愿意给予被信任者更多金钱,有更高的人际信任水平。综合考虑可以推测心理温暖对信任行为也应有促进作用。

基于温暖――能力的两维结构模型的研究表明,温暖和能力的不同高低组合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反应(积极的/被动的)。温暖维度是首要评估的维度,它反映了他人的社交意图,通常会引发主动的行为:主动的帮助(active facilitation)或主动的伤害(active harming);能力维度是次要评估的,引发被动的行为:被动的帮助(passive fa_cilitation)或被动的伤害(passive harming)。两个维度间的交互则会引发复合的行为反应。高温暖/高能力的人会得到他人的主动的帮助,且他人会更愿意与其联合(被动的帮助);低温暖/低温暖的人则会遭受两种不同的伤害,他们常被攻击或侮辱(主动的伤害),在社交上也容易被他人忽视(被动的伤害);高温暖/低能力的人则会受到较为矛盾的对待,人们会愿意去扶持他们,但在社会交往中却不会太多关注他们;低温暖/高能力的人同样会被矛盾对待,人们会故意地嘲讽伤害他们,但在关键时刻又会与他们联手(Cuddy,Fiske,&Glick,2007;Cuddy,Glick,&Beninger,2011)。

3.3组织情景中的影响结果

Cuddv,Glick和Beninger(2011)基于温暖――能力两维结构模型的视角提出:对于温暖――能力维度不同的判断结果,会影响各方面的组织决定,包括聘用、角色定位、任务分配、绩效评估、升迁等。决策者在决定选用何人至某一特定岗位时,常常是以其对应聘者的温暖――能力的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即应聘者的个人特质是否匹配岗位需求。例如,被认为是高温暖/低能力的人,通常会较适合承担类似客服人员的职位。

Torelli,Leslie,Stoner和Puente(2014)的研究发现,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于对组织中高地位的人做出温暖性的评价,并且更倾向于通过温暖性的行为来争取职位提升。同时,温暖的人更容易被视为拥有更高地位的人。该研究证实了在集体主义氛围的工作情境中,人们关于个体是否具备温暖特质的评价结果会影响到对其未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的预估,从而影响个体在职场中地位的高低。

Swencionis和Fiske(2016)在最新的研究中也探讨了温暖特质与地位的关系。研究发现,面对地位不同的对象时,人们的印象管理策略不同。具体地说,为了对抗基于地位的偏见,在跟下属比较时,人们更愿意降低自己的竞争力且表现得更加温暖;在与上层比较时,人们会采取相反的策略,即为了更好的与比较的目标匹配,人们会降低温暖使自己表现得更具有竞争力。

现有的对于心理温暖的影响结果的研究.主要以温暖――能力的两维模型为框架。现有研究表明,个体对他人温暖和能力特质的评估结果会诱发个体特定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高能力/高温暖的个体会得到他人的崇拜、主动的帮助与被动的帮助;高能力/低温暖的个体会被嫉妒,通常得到他人主动的伤害与被动的帮助;低能力/高温暖的个体易被同情,受到主动的帮助与被动的伤害;而低能力/低温暖的个体会遭到歧视,遭受主动的伤害与被动的伤害。在两维模型之外,学者们已经逐步尝试在组织情境下开展研究,探讨了温暖与地位在组织情境下的关系。

4.总结与展望

心理温暖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以认知神经层面的证据为基础,大量的研究发现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存在错杂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中的隐喻一致性效应与隐喻补偿效应可以解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学界对于心理温暖在人际互动中的效应做了诸多探讨和研究,并主要以温暖――能力两维结构模型为根基。基于该两维结构模型的研究得出四种不同的温暖、能力组合能引发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在组织情境下更有着其独特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对心理温暖仍能进行更多的挖掘,拓展其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今后的研究可从改善现有研究不足、拓展已有研究思路以及深入探索心理温暖在其他情境中的效应三个角度入手深化对心理温暖的研究。本文依此提出以下六点发展方向。

4.1关注心理温暖研究的跨文化意义

现有研究的一大不足在于对心理温暖的跨文化一致性讨论不足。大量的关于心理温暖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情境下展开的,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值得怀疑。国内学者高宁和牛盾(2015)参照Wil―liams和Bargh(2008)的实验设置所进行的汉语语境实验结果表明,对物理温暖的触摸不能引发中国被试的人际温暖行为倾向,作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中英语境的差异。Cuddv,Fiske和Glick(2008)在对于温暖――能力的两维结构模型的研究中也提出不同的文化对两个维度的感知不同。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并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应该对现有研究进行跨文化检验,以后的研究应关注存在的文化差异。

4.2脱离温暖――能力的两维结构模型探索心理嘏的效应

基于温暖――能力两维结构模型的心理温暖研究已经得到了丰富的成果,例如性别、受教育水平、收入会影响对两个维度的感知(Benntt&Hill,2012)。在影响结果方面也证实了温暖和能力的四种不同组合对情绪、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结果(Cuddy,Fiske,&Glick,2007)。然而,现在研究过度地强调温暖――能力的两维结构模型,针对心理温暖其本身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的探讨仍主要是围绕在其与物理温暖之间关系、对两者间隐喻关联的实证研究,研究框架有所局限。心理温暖的心理意义不仅应在温暖――能力的两维结构模型中探索,更应拓展其独立的影响。例如,心理温暖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有着密切的相关(Meier,Robinson,Carter,&Hinsz,2010),今后可以考虑从此角度出发深化心理温暖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的研究。

4.3探寻心理温暖的其他影响因素

对于心理温暖的影响因素及结果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今后可以继续拓展此研究思路。影响因素方面,大量的现有研究探讨了物理温暖对于心理温暖的影响。然而,物理温暖是如何具体地影响心理温暖这一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其影响过程及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索。此外,社会认知领域的其他相关变量对于心理温暖的影响还没有得到探究,有关心理温暖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白。例如,Fay和Maner(2012)研究认为社会依恋、身体空间距离与物理温暖体验有着深层的联系,可以推测性地考察社会依恋与身体空间距离对心理温暖的影响。

4.4丰富心理温暖与其对立面的研究

目前,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尝试探索心理温暖与其对立面的关系,提出了心理温暖新的研究思路。现有研究证实,社会排斥会引发人们寒冷的体验,甚至导致皮肤温度的降低(Ijzerman,Gallucci,Pouw,WeiBgerber,Doesum,&Williams,2012;Zhong&Leonardelli,2008)。此外,Bargh和Shalev(2012)发现体验到较高孤独感的人会通过寻求温暖的物理体验来缓解心理不适。“冷”和“暖”是一个对立面,目前的研究多探讨心理温暖与积极的社会交往关系的研究,今后可以考虑围绕心理温暖与社会拒绝、社会排斥等方面之间的联系进行交叉研究,深化对心理温暖的心理意义方面的探索。

4.5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深化心理温暖的研究

从认知神经科学层面所得证据入手进行深入的实证探索是心理温暖研究领域中的惯常思路,对于心理温暖与物理温暖的联系的研究即是从认知神经科学方面出发的。心理温暖今后的研究方向也可从丰富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中挖掘。脑岛皮质已经被证实与处理心理温暖相关信息有关(Inagaki&Eisenberger,2013;Insel&Young,2001),事实上该脑区在处理大量的社会情感方面(信任、爱、羞愧等)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Eis.enberger,Lieberman,&Williams,2003;Kross,Egner,Ochsner,Hirsch,&Downey,2007;MeyerLindenberg,2008;Rolls,McCabe,&Redoute,2008;Sanfey,Rilling,Aronson,Nystrom,&Cohen,2003;Todorov,Baron,&Oosterhof,2008)。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发现,Kang,Williams,Clark,Gray和Sargh(2011)的研究表明物理温暖和心理温暖均会促进信任行为。研究者可从与脑岛皮质相关联的社会情感信息入手,考察心理温暖与此类积极情绪或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填补该领域的实证空白。

4.6深入探索心理温暖在组织情境中的作用

对于心理温暖的研究,已经慢慢地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心理温暖在组织情境中的研究已得到了初步的成果。Torelli,Leslie,Stoner和Puente(2014)的研究揭示了在集体主义氛围高的组织中,具有温暖特质的个体,会因为他人对其的未来工作绩效和未来工作能力的评估的提高而获得相对较高的地位。我们可以沿此研究方向进一步探讨温暖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影响机制。举例而言,Bunderson和Reagans(2011)认为地位源于个体被他人或组织尊重或敬重的程度,其中来自领导的尊重或认可显然更为有力。那么一个具有温暖特质的个体是否能通过其友善的交往意图与行为增进与领导的关系(1eader-member exchange)来获得领导的认可,从而获得相对更高的地位呢?是否又有某种边际条件影响此影响过程?对于温暖和地位之间影响机制的探讨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心理温暖在组织情景下的作用。

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组织中的另一基本概念权力与地位有着密切的关联,依此,也可进一步探讨心理温暖与权力的关系。Thye,Wilier和Markovsky(2006)认为权力和地位之间存在互相增强的关系,即高地位能增强组织中成员的权力。未来研究可从现有研究出发,探讨温暖、地位和权力的关系。

两面人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2017年全国两会个人心得体会

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进行了新一届领导人的选举和大部制的改革,经过广西师范学院学生会纪检部展开了高度的学习。我认为20PC年两会是在实施“十*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民主、团结、和谐、务实的大会,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确定了20PC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政治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今年全国两会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召开的一次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稳中求进的大会,虽然是本届人大、本届政协最后一次会议,但开得生机勃勃、富有成效。

这次会议有4个鲜明的特点: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主题鲜明,民主开放。《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了20PC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九大主要任务。“稳中求进、合理预期、深化改革、政府责任、民生建设、PM2. 5检测”等词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工作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今年的九项主要任务分别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报告充分体现了“十*五”主题主线的要求,客观讲述成绩,清醒认识问题,科学判断形势,明确发展任务,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今年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讲就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要深刻把握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并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工作岗位上。

要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就要扎实做好4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全面把握总体形势,认真学习传达两会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深入发展;三是推进改革创新,解决发展中的体制问题,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四是烙尽职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完成政府工作各项任务。

今年是“十*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对于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按照******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要求,烙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我部门也会将“两会”精神贯彻到平时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团队文化,以人为本,在强调个体的同时,加强委员、助理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团委的指导和爱护下,通过不断学习来塑造自身性格与为人处世方法,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为营造和谐校园而努力奋斗。

2017年全国两会个人心得体会

今年“两会”,尤为引人注目,因为今年的“两会”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召开,使得13亿国人,加上几千万海外侨胞,以及多少亿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把视线聚焦于中国,聚焦于北京。

我也聆听了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受教育,感受良多。报告文字精炼,文风朴实,内容翔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各族人民克难奋进,团结拼搏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描绘了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五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这五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报告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力前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不管有没有权威部门的规定,一年一度的“两会”,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民主节日。 五根主线上跳跃着老百姓关心的音符,它将奏响一部高音部与低音部和谐交织的民主曲。

这首民主曲的乐谱上的五条主线:一是党的十,这次“两会”是十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将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二是换届,这次“两会”是一次国家政权机构和全国政协组织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要依法依章程行使选举权;三是廉政新风,这次“两会”是在中共中央作出规定倡导节俭之风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承担起民主监督的责任;四是改革,这次“两会”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行使职权审议讨论改革方案;五是经济形势,这次“两会”是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各项政策。

尤其是,党的十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任务。在这个背景下,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237名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带去的是全国人民的重托,共商的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还要选出广大人民信赖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