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教学论文(精选5篇)

  • 对话式教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的对话关系 (一)老师与学生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 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 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

对话式教学论文(精选5篇)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更为注重教 学相长。对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 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 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搭建对话的平台,实现有效对话。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考察当前语文新课程对话教学的状况,语文对话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般人认为近代教育中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理论,其实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 对话的话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是属于接受美学 的范畴,后被借用到语文教学领域。“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 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一、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的对话关系

(一)老师与学生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 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 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 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 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育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 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 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同学愿意发表意 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 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园。 不仅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 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 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对话型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 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 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 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 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1]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对话型教材该怎么编写?关键是要实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大转变,即从“教本”转向“学本”。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是一个接受语言材料的容器。学本则重在学生的 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第一,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 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 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 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 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 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 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 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 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 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三,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 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 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 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2]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 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苏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 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 本积极的对话者,在精神上他和小乌龟一起生活,走进它的命运,思考它的生活,批 判质疑它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3]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

[4]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对话式课堂教学,课堂越来越活,能力越提越高,如何充分体现改革精神,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本来面目于学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教学探索者面前的课题.根据笔者的探索感受,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式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课题突出表现为要求教师能设计出出色的问题.因为一个出色的问题的提出比一个出色的答案更重要.一个出色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会给学生们的思考开辟新的方向,会带来更多的出色的答案.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阅读学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对其中体会较深的内容做了笔记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实践,体会如下:

首先,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一位美国历史教师在教授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成功的创设了必要的背景.他先进行一次考试,看到成绩后,很多学生垂头丧气.这时,教师提出,可以加分,但只能给白人学生加分,而且十美元加一分.这样激起班里大部分学生的不满.学生们向教师投掷书本,食物,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盾牌掩护自己并用水枪扫射学生.事后,教师才向学生点明刚才那混乱的一幕正是南北战争前,林肯所面临的历史背景.

无疑,这次教学的情景设计是成功的.类推到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讨论经济现象还是学习法律常识,只有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才能更多,更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下面问题的打开水到渠成.尤其是在许多教师报怨死气沉沉的班级,这一点尤其重要.

下面试举一例,进行分析说明.在上海市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本《依法保护自己合法经济权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导入新课用的就是一段录像,录像中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学生们所熟悉的社会上打的付假钞或赖车费等现象.其目的就是要在引起同学们对本课兴趣的基础上使同学们能摆脱目前课堂环境的束缚,更快更全身心地投入经济权益的特定概念范围.

而紧跟其后的问题设计中,笔者也是作了精心的安排.没有习惯地按照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这一惯常思路来提出问题,而是相反,从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也需要保护这一较冷僻思路来引出问题.令学生觉得经济权益这个看似熟悉的概念还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其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好的问题必须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充分的空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关于这个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很苦恼的来问苏格拉底,说自己怎麽也学习不进.苏格拉底端给他一盆水,让他把头浸在水中,然后自己用手摁住他的头,不让他出来.当那个学生终于挣扎着抬起头,苏格拉底问他:刚才他在水中最渴望什麽那位学生说:空气.于是苏格拉底让他回去自己思考刚才他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天,那个学生兴高采烈地来找苏格拉底,他已经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只要自己象渴望新鲜空气一样渴望学习,肯定是能够学进去的.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试举一例,以进一步探讨在对话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新思路.上海市九年级政治教材第六课《明确社会责任》第二框中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贡献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这个问题,面临的困难是,教材所上升的理论高度: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要与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这些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把相应的哲学概念,理论解释一遍,恐怕既占用了太多时间,学生又不得要领.

笔者原本在教学设计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很详细的思路,只是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只要有了社会责任意识就一定能为社会做贡献吗请举例说明.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一句话却令笔者茅塞顿开.一个女同学举例:上海市劳动模范徐虎是一名优秀的水暖工,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可是他也不见得每一次都修得好.

受到启发的笔者马上把问题展开:话说有一次徐虎接到报修,一户居民水管爆裂,请他去修,可这次徐虎却没有修好这根水管.请你设想一下,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不假思索就回答出了几个原因:①徐虎真的遇到了技术难题,不能解决;②这户居民家用的水管是进口产品,国内没有生产,徐虎手头没有备用零件来替换,所以没法修;③水暖工各有各的管辖范围,这户居民恰好不在徐虎的管片上,而负责这个范围的水暖工不高兴让徐虎帮忙;④徐虎住在上海的东部,报修的居民住在上海的西部,这家人想想太不划算,索性在附近找人修了了事.越回答到后来难度越大,因为容易想到的都被说过了.但同学们的兴趣却越来越浓,课堂里一片沸腾,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启发,学生又说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⑤这户居民的水管已经彻底地烂透了,徐虎觉得修了是浪费,干脆建议他们换一根新的;⑥徐虎在路上遇到了塞车,错过了与客户约定的时间;⑦这户居民的水管是私接的违章用水,徐虎不能为他们修……

最后同学们说出了大约十条原因.如果不是时间原因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解释.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对已经分析出来的原因进行区分,这里有的是属于来自徐虎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属于来自外部社会的原因,而这里面又可区分来自不同方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这时候笔者进行了总结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有利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付诸于社会实践,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是二者区别的一方面

接着笔者又乘胜追击,问:徐虎作为我们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在困难面前会不会就此罢手轻易就放弃努力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分析:徐虎有极强的责任意识,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技术难题他会想办法攻克,没有零件他会通过技术革新来代替……

这样教学中的下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社会责任意识和为社会作贡献还有一致性的一面.有没有社会责任意识大不一样.

这样,本来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枯躁的灌输变成了自主,愉快的获取.通过这一次教学实践,其实笔者的收获和学生一样多,甚至更多.因为它向笔者显示了教学改革的无穷魅力和永无止境.告诉笔者:什么叫作教学相长.教师并不应该用俯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应该认为学生比老师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是正常的.苏格拉底曾说过,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他的帮助使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本已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他还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催生婆,想来意即在此.

同样,在笔者所教授的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按同样的思路进行了另一个案例的分析:一位公民想捐款10万元在某贫困山区建一所希望小学,可是最终没有如愿建成,你能设想哪些可能的原因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

随着目前我国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就当前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来看,其中依然普遍性的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情况,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对话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来找出更加高效化的对话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作为教学基础、教学引导,以及教育目的的新型教学方式。和傳统的接受式教学及灌输式教学是互为独立的。对话教学同样也是目前我国新课改过程中所重点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还是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因此,关于对话教学的定义可总结为: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基于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通过语言及非语言形式来进行思想体会与知识学习的双向互动式交流,旨在实现师生间充分沟通与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角色定位不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由于对“对话理论”理解程度不深,而使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出现缺席情况。在当前新课改的推行过程当中,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时有发生。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而将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全程不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这无疑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有时为了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而不免会在价值观上出现一些错误;甚至有学生认为阅读教学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开始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2.对话能力不足。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对话教学,其较为特殊的一点即体现在对话是要通过语言形式来开展,对于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要认真倾听,才能够准确了解到表达者的思想与意向,并进一步确保对话能够继续开展下去,实现有效对话。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会认为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所表达出的内容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不太会主动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旦出现偏离,教师便会打断学生的发言,并视图引导学生靠近所谓的正确答案;或者是教师也听取了学生的回答,但是作为一种被动型的听取,并未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与分析,未能够与学生开展有效对话。

3.小组讨论不当。在常见的课堂讨论环节,往往是老师提出小组讨论要求后,学生前后两桌围在一起,按照课堂话题展开讨论,而在讨论过后,老师让每一组学生派出一名代表表达本组的讨论结果时,学生一张口往往就是“我认为……”。可见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都是你一言我一语,并未分工合作,共同解决所讨论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1.合理定位角色。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其最为核心的目的即为引导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自主性阅读,这也是加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据此也表明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价值至关重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角色的科学、合理定位,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确保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方式的有序开展。在确保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所发挥出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予以正确引导,向学生指明大致的正确方向,教给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能够达到内化效果。

2.提升对话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式教学,教师也从传统的知识垄断者角色,转变为了组织者、领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新课改的实施也要求教师需从内在出发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便更好地开展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权威固化思维,学生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开展平等、民主的沟通交流,尽可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又能够将自身的观念与学生进行分享、讨论,在双方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达到高度融合,促使学生取得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时要求教师本身要先学会倾听,只有具备有良好倾听意识的教师,才能够提升对话能力,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3.合理开展小组讨论。开展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核心目的,即为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学会与他人如何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掌握相关方法与技巧,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思想意识。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时,应当确保小组成员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组织性,将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加强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还可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随机更换,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担任一段时间的小组长,培养学生的领导、协调能力。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要避免出现讥讽、嘲笑持不同意见的学生。

总而言之,随着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开始更加广泛的采用对话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尤其是以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对话能力不足、小组讨论不当等问题最为普遍。对此,本文进一步就提出了合理定位角色、提升对话能力、合理开展小组讨论等措施。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有关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赵益香

    【参考文献】 

[1]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7). 

[2]郭小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速读(上旬),2015,(6).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对话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成效应与师生互动的效果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互动的不协调甚至是难以开展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因此,认真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协调的原因,采取若干切实可行的方式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一、“对话”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

1.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将整个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始终围绕着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展开对话。“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还文学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要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或者从认知角度、或者从思想角度、或者从情感角度进行概括,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对话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感受。

2.力求还语文课堂最质朴的特色。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语言,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影响到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同范围和程度地陷入“作秀”和“浮华”的怪圈。因此,语文课回归本质是许多有思想的教师的追求。该模式在教学中有着最单纯的线索,即紧紧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开展思考和对话,这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通过各个依托点生长出繁茂的枝叶,撑起一片富有活力的天地。该模式下,教师主要是组织大家对对话核心主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不重复、语言具有个性、感情真诚,在围绕核心主题的对话中充满智慧。

3.强调“对话”方式的多样性。对话式教学力求将各种形式的对话融合在一起,动静交替,这就涉及对话的形式问题。其实,对话并非仅仅是出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个人对文本的默读和品味,也就是学生与作者、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中,一要保留课堂中静态的心理紧张,同时也要将部分静态的心理紧张转化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时间分配。学生处于动与静交替的状态,其注意力也呈现出张与弛结合的状态。

二、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对话沟通

1.课堂提问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前提是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提问形式,使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发、组织、碰撞、交流、对话等桥梁或纽带作用。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让学生从提问中获得启发、活跃思维,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师生互动。

2.课堂讨论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言语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是课堂互动中教学环境最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互动行为方式。讨论一般是先设计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步骤地展开。例如在《我的战友》第一堂课结束后,有学生向老师建议,让老师组织课堂讨论,以使同学们都有发言的机会。我接受了建议,第二堂课上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安排学生就《我的战友》一文的段落划分、人物形象及故事高潮部分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自己推荐代表来回答问题,从而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又打破上课教师点名、学生被动回答的惯常场面,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分组讨论时学生们热火朝天,可讨论中的课堂秩序却很差。一些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干扰到其他班的正常教学。分组讨论结束后,轮到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室却又安静下来,没有学生愿意主动站起来概括本组讨论的情况,最后还是由我从各组学生中“钦点”“代表”回答。这堂课的互动显然是不成功的,我临时安排的分组讨论及选代表汇报没有充分考虑这个班学生的情况,引导也不够。课后也有其他老师提醒,实际上像文章段落、情节这些内容让小学生讨论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些属于客观性比较强、争议不太大的话题,小学生实际上对这些话题不太感兴趣。

由此可知,课堂讨论中讨论问题的确定、讨论方式的选择、讨论对象的引导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课堂讨论的效果,尤其是对心理上正处于发展期的小学生,更应该细心设计,精心引导。

3.场景模拟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由于小学生具有喜爱直观、生动的事物的特点,因而教师在以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应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以使小学语文课教学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增强小学语文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曹冲称象》公开课中,H老师根据曹冲称象的3个步骤,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写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称象办法:用曹营中的士兵代替石头,士兵直接站到船上,直到船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更方便;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记号处,算算一共倒了几桶水,称一称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这堂公开课教学,师生话语融合,互动效果非常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场景的模拟目的是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借助现代技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思维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H老师在教学中的场景模拟做到了这一点,师生之间话语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互动。

参考文献: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以话语为中介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传递以获得沟通理解、接受认同的过程。作为传导、输送、转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和冲突愈益明显,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的式微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范式转换,摆脱话语困境,以实现其价值诉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共同显示”,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在拉丁语中它有“典型范例”的意思。1962年,托马斯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理论。尽管库恩在使用“范式”一词时,前后常常有差异,但他仍然表达了一个基本思想:范式主要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手段、方法、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就此而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疑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元”问题与“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也有其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目标、技术与方法论等,这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基于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理解,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界定为:由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规律、体系等方面共同约定或者全部承诺构成的整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共同的目标和规范、共有的信念。具体地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合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有支配地位的看法,包括对“为什么说”、“说什么”、“如何说”等根本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涵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即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并不仅仅只是形而上层面的思想观念、理论和规律,还蕴含形而下的应用操作层面,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内涵和特征,所以能够成为联结、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与话语实践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范式变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因为理念是主观观念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性反映,包括对事物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核心问题的理性认识。形而上理念层面的主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价值观念和标准所形成的信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功能、作用、目标以及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等宏观的问题。理念受观念的制约,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形而下的操作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涉实践层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话语传播、话语形式、话语交往、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权分配等微观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两个层面中,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易发生变化。一旦理念发生变化,那么,整个范式便发生一次“格式塔转换”。范式是理论的灵魂,理论是实践的指针。只要实践在变,理论就得变,只要理论在不断创新,范式就得不断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性变革,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需要指出的是,范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畴的转变问题,而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变革,它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不同的范式之间拥有不同的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和社会背景。因此,范式的转换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的整体性的革命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主要内容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常常困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是:他们发现用自己的职业话语与受教育者对话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效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既有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时,就必须进行概念、方法和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催生其范式的转换,重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诉求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范式转换,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话语理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观念起统领作用的核心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理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厘定问题,也就是确定、指认、廓清其本体的问题;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对现实的反思,是以其对“本体”的寻求来实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厘定是建立在对本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原追问的基础上。从本体来看,人是语言的存在物,“惟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逻辑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显而易见,无论是话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本体都是“人”。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原来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直接体现。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话语指向终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由其社会职能决定。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新的原点。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创新必须反映和符合时代特征及社会背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为支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应确立以实证方式关注个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与理想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相统一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彰显“平等”“和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人文情怀。要把话语创新置于真实的人和社会生活背景下,以引领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话语创新的终极目标,设置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规律和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话语体系,在融合“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拓宽主体间的对话语境,从而向受教育者说出可理解和信赖、能听懂和信服的语言,实现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可通约性,最终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界融合”。

(二)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内容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核心。从逻辑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从学科设置的宗旨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指向而展开,体现出其意识形态性。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有非意识形态的属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过去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纠缠中超越出来,其非意识形态的一面凸显出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必须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围绕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把政治性内容的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使政治性话语与生活性话语相融合,把整体性、全局性的宏观话语内容与个别的、具体的微观话语内容结合起来,以扩大和融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共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在于“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为此,要结合当今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问题,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生活等领域的话语资源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话语,在坚持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宽话语内容的外延,使每一个新生的领域都能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推进其现代性转换的同时,要不断拓展其内涵,延长其概念的解释链条,在此基础上创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还要注重吸纳非本体的话语资源,以世界眼光和科学态度,充分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直接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概念,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性范畴和话语具体化、学科化,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耦合和对接,以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三)话语方式的创新话语,在哲学意义上可以作为主体实践的一种形式。既然是一种实践形式,那么话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关系范畴。因此,从逻辑根源上讲,它从哲学范畴的主体间性那里获得了存在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要立足于关系性和共时性的视角,使之走向多元对话和开放建构的新范式。话语理解的过程不仅指向规范意义的澄明,而且涉及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地位以及对文化资本的占有程度不同,教育者的话语处于强势地位,受教育者的话语则处于弱势境遇,由此形成的劝导式、控制式的话语方式内在地彰显着主体地位的不平等,言说者与听话者无法进行平等的话语交流。由于主体间缺乏真诚的交往意向和理解与沟通,导致师生间关系的隔阂与隔膜,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目标不是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基础上形成“强迫的共识”,而是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基础上的达成“协商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的价值诉求是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在这一价值目标下催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应该充分契合道德发展的科学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价值,应该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合理分配话语权,避免话语霸权和对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假性赋予”;要从传统的单向度的权力格局走向网络状的新型权力格局,从教师独享话语权力到师生共同拥有话语权;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开放式的、自由平等的话语交往激发个体的道德理性。因此,创设一个平等对话、互不排斥、兼容并包的教育学术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创新的应然诉求。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想的话语情景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实现其“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话语形式的创新从话语形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为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两种形式。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创新体现在文本话语的创新和实践话语的创新。其中,实践话语的创新是文本话语创新的基础,文本话语创新为实践话语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文本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内容,从宏观上可分为教材话语和理论话语两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必须实现文本话语的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从理论主义倾向向大众化教育思维转化,要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教条主义的文本话语中解放出来;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基本内容的理论文本体系,转换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诉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文本话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等文本话语新内容。文本话语的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针,以充分体现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性为话语指向;要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党的历史文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材等文本中提炼新的话语,挖掘其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本话语,即后文本话语,并使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基本构成逻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表达方式,话语不仅反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根植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其生命力。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少从实践中提炼具有学科原创意义的话语,而过多地借鉴了其他学科的话语。因此,创新实践话语,使之与理论话语形成一定的张力,这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的创新要结合现时代的实践,体现出话语思维的大众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外延,使之向不同语境如网络语境、文化语境、生活语境、和谐社会语境和国际语境延伸,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