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享为题的作文(精选5篇)

  •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100-06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cademic research,the quality evaluation,sharing model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online free academic resources has attrac…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精选5篇)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百度文库;用户行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18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100-06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cademic research,the quality evaluation,sharing model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online free academic resource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ut the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 of user behavior is few in number.The study assessed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postgraduated who had academic resource need and used the Baidu Wenku before.By getting their using behavior,the paper perceived copyright issue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f Baidu Wenku to analyze their sharing and using behavior of online free academic resources.Results indicated that Baidu Wenku was not the major source in research and it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easy access promoted users continue to use.Although they had confusion about resources quality and copyright sharing on the Baidu Wenku website,but this did not affect us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

〔Key words〕internet;online free;academic resources;online document;sharing platform;Baidu Wenku;user behavior

1研究背景

1.1在线学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讨论

网络免费学术资源获取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在线文档分享模式的出现让用户获取更多主动性和自由度,供给方和需求方在平台中自由进行资源共建共享互动,是针对文档类信息资源的一种创新的传播与利用模式,资源聚合、信息推送、用户激励和技术支撑等机制,为知识共享与用户学习提供了平台支撑与资源保障[1]。

目前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的运营模式主要可以分为3类:付费使用模式、免费使用模式和混合模式。百度文库实行的是“免费加收费”模式,具体表现为以免费文档吸引用户,并针对部分对优质文档有特殊需要的用户提供版权收费文档[2]。

百度文库的资源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户上传分享、机构合作分享等。网站的权责声明称:百度文库是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视频、音频的开放平台,为网友提供的信息存储空间,平台上所累积的文档、视频、音频,均来自热心用户的积极上传。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视频、音频内容。对于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之真实性引发的全部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百度文库的用户不能侵犯包括他人的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权利。一旦由于用户上传的文档、视l、音频发生权利纠纷或侵犯了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其责任由用户本人承担,因此给百度或任何第三方造成损失的,用户应负责全额赔偿。

学术界对百度文库的重点关注领域是其知识产权问题,平台利益关系维持方式引发相关产权纠纷,如在免费使用模式中,强调平台商和用户的关系构建号召用户主动上传文档分享知识,以此建构平台和用户之间合作互利的利益关系。在收到侵权之后,百库文库停止部分侵权行为,通过“合作出版”等方式表示出了保护、实现作者版权收益的积极态度[3]。但平台的运营模式依然要求用户上传文档来获取所需文档的下载权限,这种模式依然会促使部分用户将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文档(如数据库、数字化文档等)上传到百度文库平台中供其他用户下载,这既会影响到平台文档的质量,也会让上传文档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百度文库”对用户类型、分享地域没有做特别的限制,加之以“免费”为吸引用户的手段,明显弱化了版权资源的经济价值,萎缩了资源的利润空间[4]。平台运营方出于商业目的将知识产权问题的责任分化到普通用户头上,从平台易用性的角度来看确实给用户带来便利,但用户依然有必要需要明确其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在使用中规范自身行为,因此有必要从用户使用角度来讨论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的模式、知识产权等问题。

1.2网络免费学术资源使用行为研究

网络文库从本质上而言是自助出版的一种模式,文档贡献者、文档内容、文库平台、文档使用者和广告商构成了网络文库产业链的主要要素。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的提供形式多种多样,在线文档分享平台是一种特殊的网络学术资源,用户可以将文档(如论文、报告、课件等)上传到平台上与其他用户分享,一般会将技术采纳模型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模型来研究在线文档分享行为。刘洋[5]采用期望确认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用户满意度作为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信息质量、用户友好性和网站功能性都对用户的满意度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已有的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用户使用行为研究中仅仅关注用户对这类平台服务的采纳行为,并未讨论该类网站存在的合理性、用户对平台分享的文档来源和质量的关注、用户付费获取学术资源的行为、分享的免费文档在用户学术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程度等问题,这使得诸多与在线文档分享平台存在和使用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被忽略。

UGC类型的文档提供确实给广大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也让信息、文献和知识在用户之间自由分享传播。但由于在线文档分享网站的特殊运营模式、用户激励模式以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应该综合考虑其用户使用行为、平台关注度、在用户科研中的地位、知识产权等问题,从用户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获取需求方的真实看法,以期能找出正确规范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的有效措施。

2研究设计及数据获取

2.1研究设计

以高校教师网络免费学术资源使用行为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调研法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结合资源获取的流程和使用行为特点,选取百度文库为研究对象,参考部分成熟的问卷,随机访问全国各地高校科研人员,获取研究数据。

以百度文库为代表的在线文档分享网站由于其资源获取便利性、检索方式快捷、资源一站式检索、贡献度奖励积分等制度获取众多用户拥趸,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也有学者指出应该多多借鉴免费网络数字资源提供方谷歌、百度等公司的成功经验[6]。同时,针对在线文档分享网站的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的成果数量超越了其便利性和资源获取优势,成为业界学者担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基于此,在研究问卷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观点和数据,根据研究主题分析结果提出本文的几个重要研究问题:第一,用户使用在线文档分享网站的原因;第二,用户使用在线文档分享网站的频率、在线文档分享网站在用户科研活动中的重要程度;第三,用户对从在线文档分享网站获取学术全文资源的知识产权意识;第四,用户继续使用在线文档分享网站的意愿。

2.2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根据文献调研和研究主题分析结果,以“百度文库”为研究对象设计出“免费学术资源获取行为调研问卷”,问卷包含19个题项,由人口学、百度文库使用情况、百度文库知识产权问题和持续使用意愿4个部分组成。问卷设计完成后邀请某高校图书馆20位教师、馆员和行政人员进行问卷预测试,针对问卷结构设计、逻辑关系、语言表达、问题设置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

利用问卷星平台在线随机发放修改后的问卷,调研对象为有文献获取需求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11月4日-11月11日,共回收问卷240份,有效问卷235份。样本来源于上海、北京、广东、湖北、浙江、河南、江苏、黑龙江、湖南、安徽、贵州、云南、天津、新疆、内蒙古、河北、广西等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大学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人口学统计项目如表1所示。

3在线免费学术资源使用行为分析

3.1百度文库使用情况

问卷对用户使用百度文库的频率、是否将百度文库作为主要文献获取来源、使用百度文库中的功能频率、是否推荐他人使用百度文库作为文献获取来源等问题进行调研。统计结果详见图1。

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使用过百度文库下载文献资源的用户中,约4成用户在科研资料搜索中较为频繁地使用该平台,但并未将百度文库作为主要的文献获取渠道。用户最常使用的是百度文库的搜索、浏览、下载功能,上传文档行为发生多数是因为需要获取所需文档的下载权限(详见图2)。约33.8%的用户向他人推荐过百度文库。

在百度文库使用行为中有一个显著特点:方便与免费。用户在调研中反映出使用百度文库是因为其便利性,免费是用户对百度文库的心理定位,在用户看来,正因为百度文库的使用和获取方便、搜索浏览免费,才会对该平台特别青睐,因此搜索、浏览功能使用频率最高,多数用户只浏览,不下载文献。而部分用户一旦涉及下载付费问题便会放弃下载文档,只愿意使用平台提供的免费文档。当然,平台为了保证文档数量和激励用户提供文档,制定规则获取财富值来换取下载券,如百度文库规定可通过上传文档、上传的文档被下载、完成文库悬赏任务来获取下载券。

目前,学术文献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依然是专业的学术数据库,属于付费获取且权限受限的资源,而百度文库这类在线文档分享平台则是免费资源的代表。在调研中,仅有10%的用户将百度文库作为主要的学术文献检索来源,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由于其文献资源的存储模式、文献质量、专业学术资源的比例等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与专业文献数据库抗衡的另一种在线资源提供方,但是如果任由用户在平台的积分和下载券激励机制下,将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任意文档上传至平台供用户任意下载,未来学术资源领域还会有更大的纷争出现。

用户虽然认可百度文库平台的价值,但是仍然只有不到4成的用户向其他人推荐过这类平台。这一点与百度文库这类文档分享平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是直接相关的,正因为百度文库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和辅助的文献资源获取渠道,使用c否对用户的科研资料获取并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公开、共享的模式依然值得主流文献数据库借鉴[7],如果能妥善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也将会是一股极具竞争力的未来学术资源力量。

3.2百度文库使用原因

在线文档分享平台吸引用户最首要的原因是免费和方便,用户对其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是平台获得用户黏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从用户使用角度对百度文库被采纳的

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考虑其易获得性、资源丰富程度、与其他相关产品的关联性和一站式检索服务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等因素,具体统计结果详见图3。

百度文库的这些优势特点都是环环相扣的,且恰好能作为数据库资源功能和服务的补充。比如一站式检索到多种类型资源,检索到的资源不受限制地检索和浏览,能通过百度搜索或者百度学术直接搜索跳转,这些都是用户期待从专业数据库或者图书馆数字资源检索中获取的服务。虽然在线文档分享平台在资源质量上无法与数据库抗衡,即其有用性稍逊,但其易用性、易获得性却远超专业数据库。

3.3百度文库付费全文获取方式

在线文档分享平台提供的文档并非全部可以免费无限制地下载,部分文档需要获取下载券才能保存到本地。以百度文库为例,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可以获取下载权限:购买百度文库的VIP用户权限、直接购买百度文库的下载权限、参与百度文库的文档上传悬赏任务获取下载券、通过上传文档获取下载券。除此之外,调研中部分用户表示不愿意付费或者不使用收费文档,或者可以通过专门的下载软件、截图等方式获取文档全文。因为百度文库可以免费浏览全文,也有部分用户表示仅仅浏览全文即可,没有必要下载。

从调研结果来看(详见图4),用户对平台的收费下载行为并不支持,这与用户对文档分享平台的心理定位有直接关系。从获取成本和分享成本来看,专业数据库在购买版权、加工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在线服务、资源质量保障、运营维护等方面都付出一定成本,收取一定费用理所当然。而百度文库的文档主要由用户上传,其初始目的是为了分享知识,实现知识的自由交流,因此不具备付费使用的条件。另外,百度文库只是用户的补充文献获取来源,同样需要付费的条件下,用户可能会选择质量更加保障的专业数据库。

当然,获取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的下载权限并不困难,只需要用户上传一定数量的文档即可获取所需文档的下载费用,这对于激励用户以下载文档为前提的持续上传文档行为有直接关系,想要获得别人的分享资源就必须先分享自己的资源。调研中有用户表示从未付费下载过文档,仅靠在平台的积分和积累的财富值即可满足下载所需,因此不难看出有大量用户在平台的激励机制下成为平台文档的积极贡献者。

3.4百度文库知识产权感知

用户在使用文档分享平台时是否会意识到知识产权问题,这一点在调研中有明确的显示,即4成左右的用户认为通过平台下载学术文献、超过半数的用户认为将从其他渠道获取的全文学术资源上传到平台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仍有约35%的用户对于从文档分享平台下载和上传从其他途径获取的文档是否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表示“不清楚”(详见图5)。

从下载和上传两个题项的数据差异可见,用户对下载文献的知识产权担忧较小,对上传文档的知识产权担心更多。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可能是用户对于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的资源还存在认识误区:第一,用户认为平台中可供浏览和下载的文献均是平台拥有版权的;第二,用户对平台中的文献版权归属不明确;第三,用户一般认为可从搜索引擎中免费下载的即是合法合理的,在解决文献需求的同时并未思考其版权问题,而上传从其他途径获取的全文学术资源由于事先知晓其版权归属而认为更有可能涉及版权问题。具体到将从学术数据库中下载的中英文文献全文上传到百度文库平台中供他人免费或者付费下载的行为,用户并不明确这种行为会否涉及版权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有约3成的用户表示疑惑,而对于从百度文库中下载文献则有约4成的用户表示不清楚是不是涉及版权问题。

3.5百度文库学术资源质量感知

在线文档分享平台之所以不被用户作为主要的学术文献获取来源,资源质量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调研样本中有50.2%的用户表示对百度文库中的学术资源的质量比较担心。百度文库的易用性特征确实突出,但其中可用的学术文献太少,质量参差不齐,即其有用性低,无法满足用户对专业学术文献的需求。具体体现在用户对百度文库学术在科研活动中的应用方面:(1)是否会将百度文库下载的文献用到论文写作中;(2)是否会将百度文库下载的文献列为论文的参考文献,统计结果详见图6。

用户对这两个问题的反应差异不大,总体表现为由于对百度文库学术资源质量的担忧,只有约32%的用户经常将从百度文库获取的资源用在论文写作中,约有23%的用户会将从百度文库获取的学术文献列为论文的参考文献。

这一点与问卷中对百度文库使用行为的调研有联系,用户常用的功能是搜索和浏览,经常下载资源用在论文写作中的仅仅只是少数。

3.6百度文库持续使用意愿

从调研数据结果来看,57.5%的用户表示会继续使用百度文库作为全文资源获取来源,这说明百度文库虽然存在着资源质量、资源数量、知识产权等问题,但仍然可以帮助用户解决部分学术文献需求,而且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较高。作为一种公开获取、方便易用且在用户中颇有口碑的文献分享模式,其他资源类型提供者有必要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经验。

4讨论

百度文库给用户的定位是“以传递知识力量为己任,帮助更多人快捷地获取信息并平等地提升自我”,利用“成长任务”、“悬赏任务”、“每日任务”等各种活动激励用户上传文档,通过这种运营模式帮助平台迅速积累大量资源。同时又通过签到、完成上传任务、上传收费文档、购买等方式帮助用户获取全文文献下载资格,让文献资源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自由快速流转分享,不失为一种有活力的网络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但是,从问卷调研数据中反应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从平台运营方来看,平台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运营模式,吸引大量的文献资源和忠实用户。在遭遇版权纠纷时能及时做出回应,保证了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从在线资源共建共享角度来看,百度文库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推广的良好运营模式,保持了平台的生命力和活力,是图书馆和信息中心进行资源建设时可以参考的模式。但美中不足的是,平台的激励机制模糊了知识产权问题,也影响了平台提供的文献资源的质量。用户自主性强,分享自由度高,资源可获得性强,但是没有审核机制和版权监督机制的文献资源服务平台,资源质量堪忧。并且平台没有做好资源审核和资源评价[8],没有对用户的分享行为进行良好的引导[9],仅仅通过平台介绍中的权责声明来规避责任还存在较多问题。

随着文档分享平台的技术与服务的继续完善、网络用户的日渐成熟,文档分享网站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文档分享网站的发展必然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兼顾用户、版权方和文档分享平台三者的利益才能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10]。有关文档分享平台的很多研究问题仍然值得探究,目前国内主要的研究方向都集中在平台的知识产权上,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借鉴国外类似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的构建经验,结合用户行为模型,从用户行为、资源建设、知识产权等多角度融合研究,以期能对文档资源共享平台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提供更多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姚平.我国网络文库运营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

[2]王欢妮.文档分享平台的利益协调及发展[J].现代出版,2014,(2):35-37.

[3]王熙,何冬英.“数字出版”的界定及其法律规制――“百度文库侵权案”引发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1,(10):91-93.

[4]田燕.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文库建设中的版权角色与版权管理──结合“百度文库”相关版权纠纷案件的分析[J].图书馆,2015,(10):84-87.

[5]刘洋.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龚亦农.看用户体验对自存储态度的影响――机构知识库与文档分享网站的用户功能比较[J].情报科学,2015,(1):84-88.

[7]夏一红.在线文档分享对信息资源服务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2,(3):148-150,180.

[8]方鹏程.用户贡献内容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享让学语文课堂教学备学核心素养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素养说”学者将“母语沟通”素养(我国称为“语文素养”)列为学科素养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大支柱”说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列为相互关联的五大核心素养;我国将包含着“诚信友善、合作担当”的“社会责任”列为九大素养之首,同时将强调“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学会学习”列为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紧扣语文素养来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学方法如何革新与完善?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五年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的生本课堂,可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一、 离开了教师的控制,学生是否有能力自学语文

面对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理性的教师都会给出肯定答案,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总是不放心,总担心教师没有讲授过的课文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讲解过的知识点学生不关注,教师没有训练过的能力点,学生不扎实……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和对比试验表明,教师多虑了――

对比试验回顾:

常规教法对照组:

试验内容:按常规教学预设实施《云雀的心愿》一课教学,教后完成测试。

自主学习实验组:《云雀的心愿》

试验内容:学生自学课文《云雀的心愿》,翻看工具书,讨论交流,遇到难题向教师询问,课后完成测试,时间为一课时。

对照组实验组备注测试内容总得分正确率总得分正确率默写课中词324277.19%302472%满分100分简答:云雀的心愿是什么?40796.9%38992.6%满分10分填空:云雀分别到过哪几个地方?37489.0%37789.7%满分10分用自己的话总结森林的作用。33479.5%34281.4%满分10分描述你本课学习的收获。100%有收获100%有收获自由表达实验数据分析:常规教学班和自主学习实验班形成性测试中数据差别并不显著。

差距最大的项目“词语默写”,自主学习班级的学生尚未形成识记生字新词的自觉,离开了教师的要求和指挥,识记质量有所下降。

阅读理解项,两班的差距不大,自主学习实验班反超了常规教学班级。究其原因,“我们在小组里讨论过,就记住了”。“我们自己分工演这个课文的,每一个地方都记得”……学生自己给出的解释已经表明――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课文,记忆反而深刻。

综上所述,课题组确信: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母语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发挥儿童已有的学习能力,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和积累,在同伴共学中分享成果。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学习行为真正发生,没有教师絮絮叨叨的要求与指导,学生也能读懂课文,增长知识。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构建“让学”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时空,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多元的,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其次,语文素养还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作为包含着诸多内隐性知识在内的“素养”,必定是在动态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师生口耳相授就能够完成,更不是师控线性课堂能够实现。“教师退一小步,学生进一大步”,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摒弃师控单线性,走向学生自主、开放、互动,才能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开教师的线性控制,学生有能力有可能学习语文。

二、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主张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经过五年的研究,尝试从改变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以“分享”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愿景,让学生的言语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旋律,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接壤核心素养的平台。

(一) 分享能力是儿童社会化必备的核心能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提倡分享并且不得不学会分享的时代。人口的急剧增长,生存空间的有限,人均资源的相对减少,生活方式、道德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分享”的价值、领悟“分享”的意义、发挥“分享”的智慧。随着网络的普及,分享意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分享行为广泛出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堂家教授从哲学的层面研究了“分享的意义”――“它(分享)不但暗示人的群体性,而且暗含对他人的承认;它不但包含‘分而居之’的意义,而且意味着在‘共存状态’中对分有之物的共同享受”。并提出了“共有是分享得以可能的条件”;“分享以共同体为前提”;“公开承认和尊重他人权利的分享构建了体现当下对话性关系的“你”和“我”关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和“我”在形式上的平等关系(我承认你的当下性),克服了“他”与“我”的关系中“他”对于“我”的外在性;“分享是出于公共利益并合乎公共利益的一种要求”……

当下的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其分享的意识薄弱,分享的能力更有待培养。分享行为不可能靠说教养成,必定是在“分享”活动中不断习得和完善。学校作为儿童期主要的活动场所,“上课”作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学习”作为儿童生活最重要的内容,着眼于“分享”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应该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在“分享”活动中发现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分享能力的主阵地。

(二) 语文学习课堂是分享能力培养的优选时空

我国的语文课堂学习本质上是母语学习,对于培养分享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分享行为充溢在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交流与互动”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同样也是“分享”活动最大特点,“分享”与语文学习的结合顺理成章。

阅读是在和文本分享,享用人类的文化成果,不断拓宽着自己的视野、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享受着美感与愉悦;与同伴交流,是在分享同伴视角与智慧,发现着身边人的精彩;和老师讨论,是在分享长者的阅历与智慧,快速增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每一次分享活动对于行为发出者而言都是一次整理自己的思想、选择组织语言、实现自我表达的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行为接受者而言,都是一次聆听、思辨、整理、吸纳的语文思维过程;分享过程中衍生出的总结、质疑、讨论、争辩……无疑是思维含量更高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本身为分享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无尽的资源。

(三)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用“分享”贯穿始终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代班级授课制下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习者拥有众多“学友”,每一节都有条件营造成一个“分享”的场境。《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理解的多元性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分享”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正是在“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前提下,“分享”活动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完全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常态,贯穿语文课堂学习的始终。

学生课前自学的资源可以分享,放大个体的学习成果,形成小组共学;学生的疑难可以分享,使之成为全班探究学习的内容;答疑思考的过程可以分享,教师或学习领先同伴的思维示范,有助于各学力层级学生的“各取所需”,帮助他们发展;教师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可以和学生分享,帮助学生积累拓展,巩固所学……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分享”活动的整合下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成长。

三、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基于分享的理念,引入“分享行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以分享为主要的课堂行为方式,打破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全控状态,“让学”与生,是不断促成学生生成新知新能的教学方法,是激活学生成长动力,使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元满足的生本课堂。强调把课堂活动的权力、过程、时空尽可能多地让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进而实现教学活动向“学”的本质回归。课堂成为“主动习得的学堂”,“情智交融的场境”,“互动温馨的共同体”,师生共同分享丰富的课堂资源;共同享用人类社会已有的方法知识;共同分享探索未知世界活动中丰富自己智慧系统的乐趣;共同享受满足自身精神生长需要的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是真实的、过程是愉悦的、收获是丰富的。

构建这样的课堂,必须始终坚持“四点关注”,建立过程性操作体系。“四点关注”中的“四点”为“基点、起点、重点、宿点”。基点关注,旨在“凸显语文交往特征,激活儿童分享愿望”;起点关注,重在“指导充分备学,丰沛分享资源”;重点关注,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涉及“构建分享共同体,营造分享情境,提高分享质量,调控分享进程,保障分享成果”;宿点关注,以学会分享、实现“让学”为主旨。

优选课程资源,壮大分享课堂的基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师职责,彰显教师的智慧和艺术。分享让学式的语文学习课堂不是生硬的“知识批发市场”,而是学生实践、探究、思考、生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收获知识和技能,更收获方法和智慧的实战场。选择一个学生乐于探索的课程资源,设计学生乐于分享的话题,激活儿童的分享愿望,是构建分享型课堂的基点,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凸显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交往特征”和“交往活动”对于儿童的吸引力。

指导学生备学,丰沛分享资源,夯实分享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阅读收获分享、疑问分享、解决问题策略分享等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行动。如果没有每个学生个体充分的“备学”,带来充沛的分享资源,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对于已经习惯了听从教师安排的“被动学习者”而言,备学――提前自主学习,形成自己分享资源,有备而来――至关重要。这也是学生磨炼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

“备学”,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学习”,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所做的自主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把预习规定为“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他《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指出:“这个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阶段,就是‘预习’;它于‘养成读书习惯’关系极大。”叶老所说的“预习”就是“备学”的一种方式。

备学既可以是指向“新知新学”的提前预习;也可以打开“旧识未知”的思维蓄势、动力储备。常见的方式有:

1. 由教师提供课堂学习的目标要求,提示学生对新课文进行初步感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全面,心里肯定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但对于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会在好奇天性的驱动下提高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意识。

2. 给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分享话题预告,实现思维预热提前思考。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是在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无论是与文本的互动还是与同伴的分享都需要已有积累为基础。课前备学,不仅仅是熟悉教材的过程,更融合了经验激活、知识背景铺设,求知管道打开等过程,是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个体思维预热活动,提前思考带来的是一个较为丰厚的知识的“地基”,有助于在课堂分享中呈现更丰富的内容,驶向更精彩的思维的深处。

3. 根据教师的备学指导,提示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经验。整理相关知识记忆,完成“三三三备学”,“三忆”(回忆三个相关知识记忆和生活经验记忆)、“三思”(与新课相关的三个思考)、“三问”(准备在新课学习中讨论的三个问题),充分打开学生思维,调动已有知识储备,为课堂集体学习备足分享资源。

构建分享共同体,保障分享进程,紧扣分享教学法的重点。语文分享课堂的建构离不开五个关键:构建分享共同体;营造分享情境;提高对话质量;调控分享进程;保障分享成果。在具体的分享情境中,训练有素的合作学习小组互相分享各自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发现,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借助教师的资源发展各自的认识,无论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抑或学习能力、思维习惯都能得到发展。更为可贵的时,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借助小组这个平台,呈现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成果,获得展示的快乐、助人的成就感以及自身成长的愉悦。

完善课堂评价机制,将分享能力纳入评价体系,直指“核心素养”的“宿点”。“分享・让学”课堂教学活动效果评价强调“三全”角度:全员、全程、全面,以促使每个学生课堂中主动活泼地个性化生长。

全员角度:教师课堂评价的焦点尤其要集中在弱势学生身上,在即时诊断的基础上加强学困生的个别化辅导,使语文课堂成为不同水平层级学生的加油站。

全程角度:评价不仅要有形成性成果评价,更要有针对分享意识、分享能力、分享效能的过程性评价,并在即时评价的基础上及时调适分享进程。

全面角度: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倾听能力,分享能力纳入评价范畴。

课题研究的事实证明,分享让学式语文教学课堂,因为“备学”的存在,儿童语文课堂学习的程序从“教师单线指导”变成了“学为先导”“生生互学”“教师介入点播”到“指导备学”,程序的变化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经过备学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表现欲望加强。很多同学在备学阶段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新知,直接挑战教师按部就班的传统授课模式,倒逼教师提高课程设计能力;学生备学以后,产生大量意想不到的学习需求,涌现各种问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学习期待水平提升,倒逼教师不断完善教学预设;备学以后的学生,各自携带了学习资源进入课堂,学生的分享基础、分享愿望和分享能力都显著提高,“小先生”式的生生互动有时比教师的教授更有效,倒逼教师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随着分享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尊重”与“理解”“聆听”与“表达”“分享”与“合作”日益成为学生熟稔的行为。为了儿童的美好未来,连接着核心素养培养的分享让学式语文教学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4).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3] 汪堂家.论笛卡尔的自我\[J\].中国社会科学,1998(3).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其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现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指文献服务机构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和传递,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一个服务点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来自该服务点及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各服务机构的文献信息资料,这是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特征。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建设现状

(一)国外现状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最早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形式是图书馆馆际合作,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默尔就第一次提出了图书馆之间藏书建设分工协调的思想。1901年,美国图书馆在馆长普特南的领导下率先推出了馆际互借服务,由此揭开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历程;其中1967年成立的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OCLC )和1992开始运行的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合作网(OhioLINK )最具影响力。OCLC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它是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以推动更多的人检索世界上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减少使用信息的费用为主要目的。时至今日,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和影响力。

(二)国内现状

上世纪90 年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有了根本性的进展。在理论方面,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学界对共建共享的模式、机制、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共建共享面临的诸多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实践方面,政府重视,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各项信息共建共享工程先后启动,多种多样的全国性、区域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文献服务系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3年“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成立,这一平台的建立,真正启动了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开通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研发了网上馆际文献互借系统,创建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运行机制,使共建共享活动达到了比较高的层面。1997年9月,江苏省正式成立了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JALIS)领导小组,在南京大学设立管理中心,从而全面启动了JALIS工程,形成了“省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文献信息保障网络环境。

1998年由教育部组织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工程”(CALIS),该项目引进和共建了一系列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实现了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共建共享服务;1999年包括北京图书馆在内的124个单位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倡议全国图书情报单位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的原则,建立以部级信息资源为主的地区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2000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打破条块限制建立起来的科学图书馆联盟;同年6月份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组建了虚拟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机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面向全国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以其资源建设的特色化、资源披露的网络化和高效率以及高质量的文献检索和原文提供服务获得了用户的认同和喜爱。

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等新型传播载体,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

2004年3月,教育部建成了全国性的、唯一的人文社科外文期刊保障体系――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该中心主要提供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外文图书联合目录检索与浏览、原文传递、电子资源检索和下载、重点期刊订购推荐、专家咨询等服务。2015年1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 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要求加强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这些都充分显示,中国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数字资源共享的开发建设。

二、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而长期受到关注,虽然目前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建设已取得比较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种既不集中又不分散的管理体制,缺乏宏观管理,没有权威的协调机构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各自为政,欠缺协作意识。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制约着共享网络的建设,造成文献资源建设分散无序和重复浪费,文献信息资源闲置与短缺两个极端并存,限制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缺乏全局观念和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资源共享意识淡薄,仍然习惯于以各自拥有信息资源数量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结果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你无我无大家无的局面。

(三)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系统支撑

目前,众多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建设都在各自为政,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及规范有力的行业约束,不同的建设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组织研发、建设,形不成强有力的共建共享服务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数据交换标准体系,造成壁垒森严、条块分割的局面,给相关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严重阻碍。

(四)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

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建设的一大难题及重要的阻碍因素。由于长期自成一体的建设模式,相关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建设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致使本就十分有限的经费还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由于没有必要的持续的经费保障,致使很多共建共享的组织建设工作难以为继。

(五)信息安全和版权问题

目前由于保密技术的不完善,网络传播的随意性、各种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使信息安全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再加上有些信息资源使用者对知识产权、用户个人信息乃至商业秘密等保护不够,造成隐患重重、纠纷不断,却又监督不力、投诉无门的局面。鉴于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考虑,许多组织建设者不愿意或不敢将全部的信息资源网络化。

(六)信息安全和版权问题

目前由于保密技术的不完善,网络传播的随意性、各种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使信息安全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再加上有些信息资源使用者对知识产权、用户个人信息乃至商业秘密等保护不够,造成隐患重重、纠纷不断,却又监督不力、投诉无门的局面。鉴于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考虑,许多组织建设者不愿意或不敢将全部的信息资源网络化。

(七)人才队伍障碍

网络环境下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应有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能力,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作人员素质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思想理念滞后的问题,缺乏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知识的高水平人员,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三、未来发展策略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建设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蓬勃发展的时期, 尽管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面临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在“人人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中,要想保证此项工作今后健康长足的发展,需要做好相关规划与引领,以及相关支持与保障。

(一)科学谋划,统筹管理

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多方合作工程,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该机构负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筹备策划、资源的配置调度、工程的分工协同、义务的承担、权利的分配等,起着统管全局、全面协调的作用。这一机构需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最好能得到政府层面的有关支持,这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保障。最好能建立起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地) 中心为主的层级网络,国家中心起领导作用, 省级中心接受国家中心的领导,同时起到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协调国家中心与市(地)中心,理顺工作, 共同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划、梳理、分工、转化、建设和实施。在这种模式下,再由各部门或各单位分别根据自身特长和主要需求,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 并用统一的多库检索软件供各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在分布式建设、集中式共享模式下,实现数据分别储存,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分别规划建设,借助网络实现数字资源的多途径检索,最终建立起纵向互通、横向互联、四通八达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网络。

(二)更新观念,共谋发展

要树立起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新观念,强化共建共享、平等互利、共求发展意识, 为资源共享消除思想障碍,打破门户之见和行业阻隔的坚冰。共建共享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建”和“享”与共,权利与义务统一。各共建共享组织建设者需要改变自我满足的发展意识,树立竞争与效益观念,加强协作协调,增强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努力克服和彻底摒弃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撇开门户之见,同心协力,共建共享。共享应建立在共建的基础上,各参与方都应从全局出发,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血库”,根据协议与承诺,有计划地进行特色数字化建设任务并向共享网络提供自己的储藏资源,分担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各项费用,开发出拥有独具特色、需求度大、访问率高的数据共享平台,避免因重复建设带来人力、物力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劳动,争取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平台建设服务体系。

(三)多方支持,科学投入

我国数字资源及其共享平台的组织建设起步虽然较晚, 但近年来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目前许多部门或单位相关的基础设施都已经比较完善,有的还建立了特色数据库,有优秀的数据管理人才,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程序。但由于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投资大、耗时长,再加上日常运行和后期维护、升级等,单靠某个单位或部门的力量是不可能做成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另外,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建设是一项大工程, 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科学利用有限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本着共建共享意识,在平等互惠原则下,先根据统一标准组织建立起“小而精”的独具特色的开放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小平台,再通过高速互联集成技术,把大量散在的小平合起来,构建起数字资源大框架、广领域、多通道的共享平台,使服务对象通过特定口令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信息资源, 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四)加强监管,保障安全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拥有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了理想的信息获取渠道。但信息资源共享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共享既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同时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与困扰。如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甚至共享平台本身等的安全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也是在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建设中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只有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的有效调控和合理监管, 才能保证共享的健康发展: 一是从思想上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加强监督;二是建立高效安全的防御技术体系,对不同等级的设备和信息资源采取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用户和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正当合法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四是完善评估检验体系,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建设的评估体系,用来检验相关工作的科学性、管理水平、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共享成果及效益等,并根据相关评估结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修正,并对一系列节点工作加以完善,推动后续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合理、可持续。

(五)重视人才,提升服务

人力资源是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保障,从事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不仅要有责任心, 还需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学术常识及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是开展各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关键。网络的运行,数据库的开发、高精尖信息技术的使用都需要人才,而且资源共享工作要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很难胜任此项工作。我们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通过多种渠道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大力倡导在岗自学,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中来,逐步壮大人才队伍,为平台建设与管理维护等工作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我们应大力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建立起“无国界”、“无门槛”、“无围墙”的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在境外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和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强国内外研发合作,鼓励国内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制定相关组织建设的国际标准。

四、结语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建设是一项庞杂、艰巨、系统的工作,牵扯到方方面面,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成功的共建共享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也必然是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运行方式将丰富的信息资源安全合法有效地提供给广大用户的社会。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没有任何单一平台能够把所有信息资源齐集一身,我们必然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独具特色的资源平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以达“网罗天下”之成效。

[参考文献]

[1]叶晟洲,网络环境下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J],技术与市场,2010(5): 69-70.

[2]颜丽玉,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06(4):36-38.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共享 因素分析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成为研究的焦点,而教师知识共享对于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则是不竭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此提供r更为便捷的技术支持,但是,技术的引入并没有使教师的知识管理和共享有飞速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知识共享?教师在网络内知识共享的因素是什么?因此,探究影响教师知识共享有关的能力、技术、动机因素对于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通过访谈,了解教师知识分享状况,包括教师知识分享的现况、内容、动机、障碍等等。初步了解学校组织对教师知识分享影响情况,计划从组织文化、行政领导、信息科技、团队机制四方面进行分析。

本研究拟设讣问卷进行施测,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知识分享的现转和影响因素。问卷包括三部分:

(一)基本数据表:教师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教龄等资料;学校背景资料,包括:中学、小学等方面。

(二)教师知识分享量表:针对知识分享的访谈,整理出教师知识分享量表设计架构:“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意愿”三层面。其中“知识分享需求”从知识接受者的角度思考,以求知欲、兴趣、问题解决、个人成长为设计主轴;“知识分亭意愿”从知识拥有者的角度思考,以人际关系、成就感、利他为没计主轴;“知识分享行为”同时由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拥有者的的角度思考,以分享个人知识、分享学习知识、促进学习动机为设计主轴。项目评估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尚町”、“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项目,分别给予1分到5分,最后再将所有项目之得分作累加统计。

(三)教师知识分享影响因素问卷:根据文献调研,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分成以下几个层面:(1)教师的信息素养、(2)个人专业知识、(3)共享的动机、(4)信息技术环境、(5)学校文化、(6)学校策略、(7)组织机构。各个项目的调查分成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别给与1分到5分。

2研究实施与数据处理

根据文献探讨和访谈结果,编制问卷题项,形成问卷之初稿。由专家咨询以建构专家效度,增删题项,修改表述后,完成预试问卷。本文问卷编制的数据来源是青州市云门小学部分教师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删除小适切之题项,完成正试问卷。

正式问卷形成后,选取了青州市云门小学、云门双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40份,收回104份,剔除问题回答不清等无效问卷后,得有效问卷共98份。使用软件分析工具SPSS11.0进行分析。

2.1描述统计

对于回收的问卷首先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使用平均数、标准差、偏态与峰度进行分析,初步以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方面的现状。中小教师整体知识分享之平均数为3.25,标准差为0.37,其平均值落于3.02—3.75之间。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知识分享的程度一般。教师整体知识分享之分布呈现态分布,教师整体知识分享平均数的分布较为集中,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

在调查的三层面中,“知识分享需求”层面的调查得分最高,分数分布呈现负偏态及低阔峰,表示教师知识分享需求平均数的分布较为平均。在“知识分享意愿”层面的调查得分为3.5,分数分布呈现负偏态及高狭峰之情形,可知大部分教师知识分享意愿有比较高,并且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得分平均差异较大。在“知识分享行为”层面得分平均数为3.08,较低,分数之分布呈现负偏态及高狭峰之情形。显示大部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有趋向高分之趋势,且教师在此层面的得分平均差异较大。

研究中对教师知识共享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排序,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层面的得分较高,而“知识分享行为”层面的得分较低。这说明教师认为有知识分享的需求,但在知识分享的行动上却较少,尤其以“知识分享行为”层面一些题目“我常设计课件与同事共享”为整个晕表的最低分;“我常将我的一些教学心得放到网上跟同事交流”得分也比较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师普遍上都有知识共享的需求,共享的意愿也不低,但在行动实践上,却较少付诸实施。

2.2信度分析

在“教师知识分享量表”信度的检验上,本研究采用Cronbachca系数值来对同一构而下的题项进行内部一致性的分析,衡量其是否符合一般的信度检验要求。调查问卷的各个层面的值在0.80上下,调查表的总d值为0.83,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调查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2.3t考验

本研究为了解教师个人因素在知识分享上的差异情形,以独立样本t考验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探讨教师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任教年资在知识分享上之差异情形。不同性别教师在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以及整体表现之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

2.4组织因素与知识分享的相关

以积差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的整体关系与关联模式。本研究中,教师知识分享包括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及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组织因素则包括学校文化、学校政策、信息技术三个因素。本研究先就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之积差相关加以考验,结果如下所示:

由表可知,教师知识分享的知识分享需求、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行为三个层面及整体教师知识分享与组织因素的学校文化、学校政策、信息技术之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平。

2.5网络环境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

教师知识分享影响因素问卷信度检定采用Cronbach a系数来看问卷一致性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原始构面的信度均大于0.7,表示原始构面的信度相当高。

针对网络环境下影响教师知识共享问卷的原始七个层面的37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透过取样适合性量数(Kaiser—Meyer—Olkin,KMO)与Bartlett球型检定,根据学者Kaiser(1974)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的KMO值为0.728,表示变项间的共同因素(Conr—motrfactor)多,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透过最大变异数(Varimax)做直交转轴(Orthogonalrotation),使萃取的每个共同因素不受其它共同因素干扰且便于命名,且解释变异程度也不受影响,并依Zahman&Burger(1985)建议,取特征值大于1,且各变异负荷量绝对值大于0.3以上,并能解释40%以上之变异量时,来决定因素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l的因素有6项,其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17%,并以共同因素与变量间相关系数大于0.5来决定共同因素所包含的变项与命名,并计算出共同因素的内部信度皆在80%以上,显示精简后六个关键成功因素之信度良好,整理如:

(1)学校知识共享文化因素:学校具有相互信任的、奖励教师学习分享,并鼓励建立知识社群,彼此讨论分享与促成员工成长学习。

(2)教师知识共享的动机因素:确认知识共享对学校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师知识共享行为的认可。

(3)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因素: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校园网的建设应注重资源的有序,便于查找,为教师个人信息的提供良好的知识管理界面和平台。

(4)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冈素: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足通过不断总结反思获得的,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才便于共享。

(5)知识共享的学校策略因素:学校的政策因素是指学校通过引导,奖励等措施促使教师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

(6)信息素养因素:学校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教师知识共享的现状

教师知识共享的现状的访谈情况反映出教师对于知识的共享都持有肯定的态度,认为知识共享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但同时表示,在网络环境下很少将知识分享付诸实践。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工作的压力大,时间长;另一个是认为自己不太善于知识分享,对于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不知道是否应该值得与人共享。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具有很高的知识分享需求,然知识分享行为则较低。

关于利用网络的“教师分享的知识内容”的调查结果而言,发现教师知识分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关教学知识分享内容,则包括试卷、教学课件、教学知识等方面,且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之分享频率最高。

本研究调查发现,“知识分享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兴趣”方面,部分教师对教学研究有兴趣因而有知识分享的需求,因而知识分享的参与度和吸收度比较高。同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也是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享的意愿调查中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共享是一个拓展“人际关系”的媒介,也是一个促进的手段。

3.2对学校的建议——推广知识共享的理念和互信合作的学校文化

研究发现知识分享的状况基本良好,但是在教师的知识共享的意愿、需求、行动方面存在的差异提示我们知识分享的在提升尚有努力的空间。学校要提倡知识分享观念是关键,虽然总体而言教师对知识分享持肯定的态度,然而,如何让意愿转变为具体的行为,需要教师更深刻理解知识分享的目的、方法与优点。学校必须了解知识分享的内容、方式和障碍,并需要制定措施使知识分享融人教师日常工作中。

学校教师之间的信任程度是教师知识分享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教师之间的瓦动过程中,促使其愿不愿意与对方分享的最主要因素乃源于双方的信任关系。因此,学校需要营造一种互信、协作的文化氛围,在这种互信合作的文化中,将更有助于教师的知识共享。

以分享为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叙事;故事分享

护理学是一门人性科学,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关怀护理是一种人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种专业性关怀,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1]。实践表明,护理人文关怀的实施需要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投入情感,通过聆听和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感受并对其保持敏感性[2-3]。叙事是将个人生活经验中有意义的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并借由目前的认知来诠释说明[4],以此传达故事中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系列行为的序列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因素[5]。将叙事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不仅能使护士通过聆听患者所描述的经历,洞察患者内心情感体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关怀照护,还能为护士分享对患者的关怀照顾经验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6]。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将叙事的方法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全院共有147个科室,全部为人文关怀试点病房,采取方便抽样法[7]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日当天在班的部分护士和护士长作为调查对象。护士纳入标准: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工作年限≥1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护士长纳入标准:担任护士长年限≥2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纳入护士210名,男性7名,女性203名;年龄20~50(28.48±2.76)岁;工作年限≤5年82名,6~14年79名,≥15年49名;学历:大专55名,本科及以上155名;职称:护士100名,护师88名,主管护师22名;科室:内科65名,外科76名,妇产科6名,儿科4名,其他59名。纳入护士长106名,男性2名,女性104名;年龄20~50(34.62±2.23)岁;工作年限≤5年15名,6~14年55名,≥15年36名;其中任护士长年限≤5年51名,6~14年47名,≥15年8名;学历:大专3名,本科及以上103名;职称:护师10名,主管护师93名,副主任护师3名。

2方法

2.1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的内容

人文关怀故事内容多样,既包括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关怀故事,又包括管理者对护士的关怀故事以及护士之间的关怀故事。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服务的每个细节上[8],所以,关怀故事主要由责任护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关怀细节注意观察,留心收集,将细节串联丰富,赋予故事情节,加以感情润色,并辅以文字、语言、图片以及音乐来呈现。

2.2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的实施

2.2.1病区人文关怀故事的分享

病区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在总护士长和护士长组织下,以小组经验交流或者周会学习的模式,在会议室、教室进行。程序:①护士讲述工作中感人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若讲述对患者的关怀故事,要先简单转述患者的故事,讲述内容可配合音乐、多媒体等。②听完故事后病区其他护士发表自己的感受或意见。③护士长和总护士长总结。每次活动安排2~5人讲述人文关怀故事,时间控制在1h左右。分享过程由病区安排专门人员全程记录并拍照,所记录资料在病区进行存档,护理部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检查,并负责核实关怀故事的真实性,确保分享活动的有效落实。

2.2.2医院人文关怀故事的分享

医院的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以大会演讲比赛的形式展开,护理部负责全程组织,各病区派演讲代表参加。程序:①各病区选出最具感染力的关怀故事1~2个,交于护理部作为全院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演讲比赛内容。②比赛设初筛、预赛和决赛环节,参赛选手不仅要选择亲身经历、真实感人的故事,而且要制作与故事内容相匹配的、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演讲。③对参赛人员进行评比,评委由护理部领导及各病区总护士长担任。评分标准:内容方面,人文关怀主题明确深刻(20分)、故事材料真实典型(15分)、故事结构完整合理(15分);表达方面,语音规范(10分)、有感染力(15分)、熟练流畅(20分)、态势自然得体(10分)。④比赛决出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分别进行奖励,神经内科一名男护士以“人文关怀,伴我成长”为主题,以春夏秋冬为主线,讲述了从自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护理服务中学习到的人生哲理,其丰富的内容、极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在座观众的一致好评,最终以一等奖胜出。2.

2.3出版人文关怀故事集

征集人文关怀故事书稿,编写并出版人文关怀故事集2部:①护理部在全院范围内征集人文关怀故事书稿,前后2部分别征集到书稿300、600余篇,作者不仅包括护生在内的护理人员,而且还包括患者、患者家属,甚至还包括我院护理人员的家属。②护理部组织经验丰富的护理教研人员10名,以主题鲜明、内容新颖、事例真实感人为内容标准,最终筛选出人文关怀故事128篇(第1部)、140篇(第2部),编印成集。③护理部先后将此2部文集发放到各病区,供院内外护理人员及患者阅读、学习、交流关怀和关怀经验使用。

2.3效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两份,分别从护士个人收获角度和护士长科室管理角度调查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的效果。

2.3.1护士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护士的个人收获。问卷包括3项内容,其中前2项为闭合式问题,第3项为开放式问题:①护士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科室等;②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该项分为6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计1~5分;③对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的意见或建议。

2.3.2护士长调查问卷

从科室管理角度出发对护士长进行调查。问卷包括3项内容,前2项为闭合式问题,第3项为开放式问题: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任护士长年限、学历、职称、科室等;②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对科室人文关怀氛围的影响,该项分为6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③对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的意见或建议。两份问卷分别发放230份、11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210份、106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0%、96.36%。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

3效果

3.1护士对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3.2护士长对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影响科室人文关怀工作的认识。

3.3对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的意见或建议调查对象中,有48名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提出了建议,其中护士30名,护士长18名。

4讨论

4.1护理人文关怀故事融洽了关怀氛围,提高了护士的关怀认识

本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得分最高的条目是“帮助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和意义”,其次是“和谐护患关系”,表明从个人角度来看,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对护士个人产生的意义中,该两项最具重要性。这与Norman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指出在关怀理论在各医院护理工作中受到普遍重视之后,护士通过临床笔记的形式进行护理叙事,记录关怀护理中的细节或表达情感,能更好地明白和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护患之间也更为友好。护士长得分最高的条目是“护士同事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其次是“科室人文关怀氛围更加浓厚”,表明从科室整体角度来看,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能融洽护士同事关系及整个科室关怀氛围。有研究显示,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有助于拉近护士之间的距离,营造科室温暖的人文关怀氛围[10]。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的展开将护士聚集起来,彼此分享心得体会或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彼此关怀情愫,此外,故事分享活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同事支持活动,而同事支持水平越好,越有利于科室关爱、和谐工作氛围的创造[11]。

4.2开展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的建议

护士“帮助降低职业倦怠感”和护士长“护士积极参加故事分享活动”条目得分均较低,笔者认为导致这2项得分低的原因是一致的,即工作倦怠感。倦怠感跟工作超负荷密切相关[12-14]。本研究中关怀故事分享活动一般选择在工作时间段展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甚至有些科室会安排下夜班的护士也参加活动,极易增加护士的疲倦感,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开放性问题调查中,有48名护理人员对故事分享活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所占比重前3位分别是:①利用故事分享的形式为护士提供关怀(37.50%)。临床护士由于自身职业、家庭等原因,容易遭受较大的压力,因此她们往往也需要故事分享来疏导心理压力与情感阴霾,这种倾诉与被倾听的方式容易使其感受到被关怀。②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形式多样化(20.83%)。单一的故事分享活动形式缺乏新意,且参与人员有限,易导致护士参与积极性降低,提示今后的故事分享形式除了包括故事的叙述和书写外,还可包括音乐、照片、电影和歌剧等[15]形式,同时可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故事分享活动中来,并为其提供奖励或纪念品。③合理安排故事分享的时间(18.75%)。该条意见的提出与表1和表2条目中“帮助降低职业倦怠感”“护士积极参加故事分享活动”得分最低的原因一致,时间的选择问题是影响故事分享活动能否继续有效开展的关键,尽量避免工作最繁忙时段,不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是护理人文故事分享顺利开展的前提。叙事方法,即故事分享方法,适用于护理人文关怀,能产生促进护士对关怀理解更深刻、融洽关怀氛围等作用,但叙事方法在护理人文关怀领域的运用还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如内容、形式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等,今后应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促进其为传播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深化护理人文关怀实践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WatsonM.Newdimensionsofhumantheory[J].NursSciQ,1988,1(4):175-181.

[2]刘义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2,27(5):1-2.

[3]李伟勤.人文关怀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负性反应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3):2590-2591.

[4]蔡秀欣,蔡芸芳.叙事于护理之应用[J].长庚护理,2004,15(1):73-76.

[5]ReasonRD.Theuseofnarrativeinquiryinstudentaffairsresearch[J].CollegeStudentAffairsJ,2001,20(2):93-104.

[6]HudacekS.Makingadifference:Storiesfromthepointofcare[M].Indianapolis,IN:SigmaThetaTau,2004:22-25.

[7]殷磊,刘明.中华护理学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38.

[8]韩叶芬.人文关怀在老年病房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4):36-37.

[9]NormanV,RutledgeDN,Keefer-LynchAM,etal.Uncoveringandrecognizingnursecaringfromclinicalnarratives[J].HolistNrsingPractice,2008,22(6):324-335.

[10]刘义兰,胡豫,彭笑,等.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实施人文关怀的举措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3):219-221.

[11]易红梅,詹雅琴,陈华,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与同事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1-3.

[12]BrunettoY,TeoS.Retention,burnoutandthefutureofnursing[J].JAdvNurs,2013,69(12):2772-2773.

[13]HuangWH.TheCorrelationbetweenOvertimeWorkandBurnoutofNurses[D].Taiwan:InstituteofHealthIndustryManage-ment,2012.

[14]刘丽丽,王晓军,陈方娇,等.儿童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工作倦怠感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795-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