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团队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小学阅读团队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优质童书是源头活水 台湾的儿童阅读推广历程,跟众多优质绘本的出版与发行有着重要的关系。例如,台湾信谊基金会推出的一系列的世界经典绘本作品,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逃家小兔》等,成为故事妈妈和种子教师,进行阅读推广的新鲜材…

小学阅读团队工作计划(精选5篇)

小学阅读团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童书出版与阅读生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台湾社会的阅读需求有了较大的提升,以童书出版机构为例,信谊基金会、民生报童书出版部、国语日报社童书出版部、九歌出版社、小牛顿杂志社、亲亲自然杂志社等少儿出版机构所出版的优质绘本、儿歌、儿童诗、童话、少年小说、散文、科普作品,成为承载优质儿童文化的载体。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催生出来读书会、故事妈妈、种子教师等不同形态的全民阅读形式。在此基础上,台湾地区政府及社会机构的推波助澜,令台湾社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阅读环境。

1.优质童书是源头活水

台湾的儿童阅读推广历程,跟众多优质绘本的出版与发行有着重要的关系。例如,台湾信谊基金会推出的一系列的世界经典绘本作品,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逃家小兔》等,成为故事妈妈和种子教师,进行阅读推广的新鲜材质。类似的出版机构还有格林出版社、麦克出版公司、爱智出版公司等。这些童书出版机构或以国际经典绘本为载体,再辅以本土原创的绘本创作,培养了一批富有创作和绘画经验的绘本作者,同时也培养起一大批的读者和推广人。

而台湾两家重要报纸企业国语日报社和民生报社旗下的出版部,所出版的一系列优质的儿歌、儿童诗、童话、小说和散文,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家,另一方面也培养起一大批读者。经由国语日报社的牧笛奖童话培养起来的作家,如方素珍、王淑芬等人,不仅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优秀的阅读推广人。同时,国语日报社的读报活动,《民生报》的征文活动都是台湾很有影响力的阅读推广活动。

2.用好书规范图书馆建设

台湾地区受欧美社会的影响,对于图书馆的建设,有着较大的投入和约束。参照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推荐书目评选办法,由台湾民生报社、国语日报社发起的“好书大家读”优秀少儿读物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该项活动是由台湾主要的童书出版机构和图书馆界联合举办的专业评选活动,即从台湾地区每年出版的新书中,推选出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进行推荐。再加上其他一些重要的奖项产生的推荐书目,构成了台湾图书馆馆配图书的采购标准。在台湾地区,民众和媒体,可以监督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行为,如有劣质图书进入图书馆,则相关的责任人将被追究责任。

3.“作家有约”“书香下午茶”等推广活动

围绕着众多的优质图书,台湾的童书出版机构会举办“作家有约”“书香下午茶”等类型的阅读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很多都是由出版社发起,邀请知名的作家、学者进入校园,与孩子、老师和家长进行互动,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台湾天下杂志社在推出“晨读10分钟”系列丛书之后,即在校园里发起晨读10分钟的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校园的阅读氛围。

4.蓬勃发展的读书会

1987年,台湾地区的读书会先驱――袋鼠妈妈读书会在台北正式成立,并在各地成立分会。这种以家庭主妇为成员的读书会,以自我及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她们除了读书,还积极投入到环保、文化工作,甚至教育改革的行列。活动过程中,妈妈们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汲取他人的智慧,更在活动的参与中,拾回自己的信心。与此同时,高雄的扬帆主妇社也宣告成立,并在高雄的中小学、图书馆及社区设立各种类型的读书会。同年,洪建全基金会与日本的相关研究所交流合作成立读书会,极力推广书香活动,至今仍活跃在各地。

1990年,台中地区的“七七读书会”成立,不断在各地分享经验、辅导读书会运作。次年,有鉴于读书会的蓬勃开展,台湾地区行政机构遂于1991年开始,提出成人教育政策及小区家庭教育计划,并编列预算补助读书会。1992年,台中市图书馆读书会成立。次年,台北市立图书馆也于各分馆举办读书会,政府机构开始加入读书会推广行列。1993年,台湾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中心开始有计划地培训小区妇女读书会负责人,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中心、各社教单位、文教基金会等不断举办读书会种子教师培训,希望读书会在各地生根发芽。

随后,台湾地区的文化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纷纷编列预算,鼓励各地成立读书会。政府机构的推动力量,加上民间庞大的参与力度,使得台湾读书会的发展,呈现蓬勃的态势。

故事妈妈团队:故事妈妈的起源,最初是因为学校在召开教师校务会议时需要家长的协助,刚开始家长只是在教室里陪伴看护孩子,慢慢地开始有家长觉得,给孩子一些活动会不会更好些?于是各样的活动安排因应而生,故事妈妈活动因此展开。在袋鼠妈妈读书会和扬帆主妇社等女性为主的读书会中,很多妈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成长,开始尝试进入校园,担当起故事妈妈的角色,即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1990年“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成立,提倡合作、多元、思考的阅读教学方式。此后,台湾全岛开始推行“故事妈妈”的模式,成立了7个故事妈妈协会(目前据说已经有上千个)。这些故事妈妈都是一群经过培训的志愿工作者。各个学校的故事妈妈会彼此交流交换经验,共享研习资源。甚至登记成为社会团体,如“台北市故事协会”。

为了促进相关的故事妈妈组织的成长,政府和民间的各种基金会,会设立相关的基金,对故事妈妈进行培训,并进行认证。同时,各地政府部门和学校亦会给相应的故事妈妈一些补贴,以促进故事妈妈团队的成长。

种子教师队伍:1996年,台湾地区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书香满宝岛”的计划;2000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把该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用了很大精力和经费在推广儿童阅读上。于是,各地教育局、各学校也有对应的措施。推动的方法从观念的倡导、教师的培训、书籍采购经费的补助、奖励活动的展开等这几方面着手。

在种子教师培训这一领域,台湾地区有着较为良好的基础,这些优势主要基于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台湾地区师范学校的学生,大多能够接受到比较好的儿童文学教育。台湾地区的九所师专,要求所有的小学老师都必修儿童文学课。儿童文学要和基础教育“联姻”,确保幼儿园、小学老师,能够将优质的儿童文学课程资源,带到实际的课堂中,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的宝贵食粮。

在台湾,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基金会,都会设计种子教师的研习活动,针对语文教师,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亦会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事实上,有很多大学机构、学术团体办的儿童文学的短训班,也是针对老师的。主讲人很多是台湾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以他们的角度来看阅读和习作。

这些类型的培训给老师们带来直接的阅读与写作体验。这些阅读种子教师回到学校后,在学校里推广班级读书会,鼓励老师用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语文教学。从而将教学活动中贯穿阅读教学的环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阅读绘本、儿歌、儿童诗、童话、少年小说、散文和科普作品等优质的童书。同时,老师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言和多元思考。

政府扶持与民间推动:在台湾的全民阅读推广历程中,政府部门投入了较为系统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例如,政府扶持各地读书会机构,倡导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会推出自己的阅读推广计划,例如台北市的“儿童阅读深耕计划”、新北市的“满天星阅读计划”等。许多的政府官员和名人,亦会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现场为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推荐图书。

台湾的儿童阅读活动的推动,除了教育体系内的学校和各图书馆着力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团体的推波助澜。譬如《天下杂志》推出“开阔天空、希望阅读”的系列活动,还有很多类似金车基金会这样的团体一起来赞助阅读活动:募捐书籍送到偏远地区,购置巡回图书车定期到偏远乡里办理图书借阅,邀请海内外专家办理阅读论坛,办理教师和家长的阅读指导讲习,办理阅读教学教案设计甄选、阅读教学研究,办理儿童阅读报告的评选、儿童说书活动、儿童小书制作等活动。

台湾全民阅读的经验启示

台湾地区的全民阅读活动,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发展,对于书香社会的营造和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成效的取得,与台湾地区政府的有效引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台湾地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造的经济奇迹,为台湾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一大批优质的童书出版物面世,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在这批出版物的推广过程中,新鲜的阅读推广理念得以传播,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阅读推广人脱颖而出,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生力军。读书会、故事妈妈团队、种子教师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有效地活跃了台湾的全民阅读氛围。目前,大陆的出版市场,因为书市场的式微,面临着大量出版机构涌入少儿出版领域的乱象。在此过程中,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低俗出版等现象十分严重。建议相关的行业能够形成激励和制约机制,例如建立出版准入门槛,类似教辅资质审查一样,建立童书出版机构的准入机制,避免劣质出版物进入市场,扰乱少儿出版环境。与此同时,对优秀的童书出版机构加大表彰和扶持力度,为优秀的童书出版机构更好地承担社会文化使命,解决后顾之忧。

其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设立相应的全民阅读资金,给予一定的政策环境和资源,培养和发展各种读书会、故事妈妈团队、种子教师队伍等,由点到面,充分调动起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参与到全民阅读的创建中。例如,促进全民阅读立法,推动各级政府设立全民阅读基金,用于各种读书会、故事妈妈团队、种子教师队伍的扶持和培养。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调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力量,培养出专业的推广人员,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以出版系统为例,建议各级财政为各地宣传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开辟专项资金,在“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的基础上,深入调动各专业出版机构的力量,推动出版社与各地教委、中小学的密切协作。充分利用出版机构的专家资源、专业编辑力量和专业推广力量,有效地为读书会、故事妈妈团队、种子教师队伍的培养,奉献力量。

小学阅读团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团队阅读;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共同体

【作者简介】 朱宇,江苏省高邮市天山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专业阅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然而,我们看到,大多数教师的专业阅读一般只关注实用需求,其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借鉴管理方法、寻找教学支持的便利上。从学校层面来说,更是缺少将个体阅读与队伍建设进行有机整合的顶层设计,忽略了对专业阅读范畴、意义、路径的长远规划。所以,教师的专业阅读,更多地呈现出零散、孤立、随意的状态,制约着专业阅读效能的发挥。

怎样整合个体与团队的共同需求,让更多的教师汇聚到专业阅读的旗帜下,一同“寻找精神的伊甸园”,加速专业成长的步伐?近几年来,我们着力打造专业阅读共同体的学习系统,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为核心,以开放、整体的思维寻找有效阅读的方式,交流吸纳彼此的阅读结果,以团队背景下的阅读与实践,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内容:从“事例”到“关系”的聚焦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每一个生命个体就像一棵树,有着与生俱来的自我生长的愿望和动力。团队的共同阅读可以更好地激发这种愿望并为之提供所需的养料,例如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关注,对他人的接纳、理解等等。

专业阅读材料的价值,不仅在其描述的事例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教学思想、育人理念。团队的专业阅读因为各成员对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教师从关注案例、故事所展现的事实,转向透过表面看到材料背后的思想观念。例如,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从形式上看,该书采用了小说体的形式,例如在第五卷中详细描述了爱弥儿和苏菲相识、相恋、结婚的过程,看似与一般的言情小说没什么区别。通过阅读和交流,所有成员都能够透过诗化的优美语言、形象化的事例,感受到字里行间面向青年娓娓道来的教育观、生活观。有些教师还把《爱弥儿》与卢梭的《忏悔录》等著作结合起来阅读,更让其他成员充分领略了作品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部成功的教育著作,其中的教育观念并不是狭隘的,透过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其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例如《叶圣陶教育演讲》一书,汇集了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来的三十多篇演讲,虽然其中大多数是有关语文教学的,但很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教师都能够在自己的学科中为文章所讲述的道理找到注脚。

现在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师生经常被“规定”,总有人告诉我们一个标准答案,久而久之,我们的专业阅读便也奔着答案而去。实际上,文章只是一个事例,它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才是无限的、广阔的。在团队的专业阅读实践中,我们强调通过研读和透析,将事例还原到“关系”层面。

一是与环境的关系。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脱离环境单独存在,在专业阅读中必须关注具体事例当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任何一部作品中的一个事例,都是建立在周围环境基础上的。把握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就能够懂得什么是规律和规则,就能够客观面对环境,融入并乐在其中,映射到日常教育行为之中的规范意识、规划能力就能够慢慢生成。

二是与他人的关系。教师的专业阅读,有书为伴,更要有读书人为伴。团队的共同阅读,不但能找到书中的知己,还能够找到书外的知己。书籍的浸润会让个体感悟到自己与他人的关联和界限,进而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同伴,寻找一种平衡和共赢。

三是与自我的关系。许多教师都说:阅读的积淀让自己能分清他人的意见和自我认可的差异,这就是一个人在阅读中不停地探索自我、了解自我之后产生的自信和能量。团队阅读不会迷失自我,相反,更能够学会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尊、自信、自爱。

关注事例的阅读,可能是现实的、理智的,基于关系的阅读,才是最有力量、最具渗透性的。因此,专业阅读共同体的构建,意味着每一个成员都要读一些书,做一些事,找到一些任务,发展一些角色,在真实的、复杂的、有机的关系中,探索自己、挑战自己,最终成就最好的自己。

二、路径:从“他向”到“我向”的转变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学生在课上听老师讲解,理解有困难,如果在课后给他单独讲解,他往往能很快理解。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单独辅导时,有着课堂集中讲解所缺少的询问、交流、探讨等互动方式,这时的师生双方就是一对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强调成员之间积极的合作与平等的对话,这对于专业阅读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刘铁芳教授说:教育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精神传递,这是千百年来教育文化的精髓。我们认为,阅读也是如此,需要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往。

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的出口大多在短信、电话、网络,而不在纸上,不在笔下。在共同体活动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不交流,不研讨,很难读出文章的真谛。最终决定阅读质量的,不是你读了多少本书,记住了多少案例,学会了多少方法技巧,而是你形成了什么样的学习心态和阅读心理。

我们首先对本区域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和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然后依照不同学科特点,组建了若干个教师团队,聘请有一定理论素养、热爱读书的教师担任组织者。在以专业阅读为中心的共同体当中,教师们敞开心扉,交流、对话、研讨,大大提升了专业理解能力。

在共同体运行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感觉到,如果阅读只是阅读本身,不能回归自我,不能将阅读化作重建自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永远只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对教师精神世界的改变用处不大。所以,我们提出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的读书主张,推动每一位成员在丰富多彩的成果表达方式中扎下成长的根。

例如,定期组织读书成果交流会,每一位成员从“阅读给自已教育理念上带来的变化”和“阅读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启发”两方面谈了自已的感受,骨干教师还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体会,介绍了如何利用阅读、写作来促进自身成长的做法,给了老师们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刚开始,几乎所有教师都是通过倾听别人的说法、做法,与自己原先的想法、做法进行比对,仅此而已。后来,随着阅读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倾听发现自我的不足,思考着怎么改变自我,从对别人的倾听中寻找到自我发展的动力。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教师从验证式的倾听进化为拓展式、重建式的倾听,在交流中不仅理解了阅读书籍,也理解了阅读职业、阅读教师、阅读学生、阅读生活的内涵。

我们还编辑了本校教师专业阅读案例集,精选教师精彩的阅读心得,使教师由被动的读者转变成阅读工程的建构者。由此,我们深深体会到,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面对自己的方式。向书本、他人学习固然可贵,但只是一种“他向”的学习,并不能到达自己的内心深处。只有从“他向”返归自我,才能够实现自我反思与重构。

三、意义:从“利己”到“利人”的超越

有人说:阅读这件事,是先利己而后利人的。对于教师来说,阅读,既丰盈了自己的生命,又润泽了孩子的生命。

刚开始,我们组织共同体成员教师陈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大多数教师囿于实例层面,不会用系统化、理性化的方法表达经验,因缺少思辨而“行之不远”。到后来,很多教师能够把碎片化的、点状的东西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化的形式,再将普遍的原理运用到一个个特殊场景之中,拥有了把理论与实践对接的能力和智慧。这其中,阅读起到了让经验实现超越的桥梁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的阅读起点低,缺少经典的浸润与洗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阅读的发展价值,我们借助阅读共同体这个草根化的组织,引导教师转变单纯的功利性阅读取向,多做涵养性的专业阅读。实践证明,专业阅读不仅让教师提升了技能,更重要的是阅读团队成员的相互影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心变得“柔软起来”,言行中处处表达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正如《用心灵赢得心灵》《窗边的小豆豆》等作品中描绘的那样,我们学校许多教师学会了“儿童思维”,把学生好心做的坏事定义为“可爱的缺点”,用童心理解童心,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是智慧之处。

确切地说,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一切归结点,教师个人提升素养的目的,不是单纯在自身的发展需要方面,更大程度上还要影响到我们的学生。

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为读而读”,专业阅读的成效要渗透到常态的课堂教学当中,因阅读积淀的专业素养要转化成教学“生产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专业阅读与有效课堂教学关联性的实证研究,让每一位参与阅读共同体建设的教师在一种自然、自觉、自我、自由的团队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将阅读的成效渗透到常态的课堂教学当中。

例如,在团队读书交流会上,数学团队聚焦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感知、表象、抽象、变式、迁移,这些关于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术语,每一位成员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大家都深刻体会到,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基于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语文团队围绕课例,探讨词语教学的途径,词语教学的规律,词语教学的真味。这些活动,不仅使老师们享受到了优秀案例的丰富营养,更让老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活状态和生活世界。

用李政涛教授的话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们既教书育人,也教书育己,实现从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的双向转化。从《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中,我们惊叹于窦老师每一个课例都会有补充教材,除了穿插在课堂中的,课后她还会根据课文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可以想见,这些课外读物的推荐,一定是建立在教师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教师素养的基础是专业阅读,教师素养的核心是为了学生。

在教师阅读实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阅读。与视听素材相比,所有的文字和语言都是抽象的,孩子们必须将它们在脑子里转化成形象。长此以往,孩子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逐渐丰富起来。

小学阅读团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教师队伍建设:智慧与爱的融入

“智爱教育”要求教师研精毕智、潜心以爱。研精毕智,即深钻精研,全力思考;潜心以爱,即全心全意,以爱育人。同时,研精毕智、潜心以爱作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尚,是智慧与爱的融入,是教师用“智爱”诠释、实践教育,也是造就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保障。所以,学校倡导人人做“智爱型”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智慧,且具备“四爱”,即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爱的艺术。

学校为提升教师团队凝聚力,成立“晒晒我的周幸福”版块;为提升干部队伍引领力,启动“北家讲坛“项目;为给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展示的平台,成立青年委员会。学校在团队中深化落实办学理念,强调“智爱精神”,已初步完成“智爱教师团队”建设,并对优秀“智爱团队”予以表彰。

课程建设规划:智慧与爱的体现

体现智慧与爱,形成课程文化,是“智爱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智爱教育”的课程设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基础上,依据地域特点和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学科、有针对性的课程。依据课程规划,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学习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并对学科间内容进行整合,使课堂教学高效优化;通过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的课程――特色电视台,学校将获奖节目、特色节目进行汇编,成为“智爱教育”育人的特色课程。学校还制作了《渔阳探秘》,记录地域文化。

“智爱教育”课程引领课堂继承实验二小“三段式”教学模式,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体现开放性,体现大教学观,体现大教育观,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实验二小课堂文化――生本、对话、求真、累加,进一步涵养总校办学思想,追求教学工作的精神气象,体会动态发展。

校园文化熏陶:智慧与爱的浸润

“智爱教育”理念着力营建校园文化,通过环境润泽,将每一名师生培育成为兼具怀柔情、首善心的世界人。从国学经典的铃声诵读,到三幢楼名的设计――励耘、文慧、健翔,从一花一木的栽植,到班级书香、教室文化与现代阅览室的建构,处处都是智慧与爱的浸润。

“智爱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无论是一条标语、一块雕塑,或者是一面浮雕、一幅图案,均体现智慧的思考、亲切的关怀。尤其在文慧楼分层设计的活动区――“英语角”,别致新颖;“阅读区”,智慧飞扬;“才艺天地”,异彩纷呈;“心灵花园”则是休憩、畅谈的最佳场所。校园文化因智慧与爱的浸润而丰厚,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成为教师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

学生全面发展:智慧与爱的培育

我们依据“智爱教育”办学理念,以乐学、向学为准则,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前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智爱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减负工作已在全市成为典型。我们以“英语嘉年华”“社团节目汇演”等形式进行个人才艺汇报。汇报中,英语情景剧、英文演唱、书法、篆刻等令参观者对学生赞叹不已。

小学阅读团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天假期安排;

2、教学常规检查;

3、迎接宣州区安全、卫生工作检查,并做好2009年安全工作计划;

4学校高年级组英语演讲比赛;

5、举办学校第五届“校园艺术节”;

6、学校门面房续租工作;

7、评选表彰2009学年度校级“优干”“三好生”“优少”等;

8、团、队发展工作:发展新团员和少先队员;

9、筹备“六一”庆祝活动;

10、组织参加宣州区教体局组织的“艺术节”;

11、组织参加宣州区小学生庆“六一”篮球赛

12、毕业班学生升初中、一年级新生摸底工作;

13、2009年薪级工资及工教龄调整工作;

14、录像室的装修及录像课开拍工作计划;

15、“六一”前夕对两村校的慰问;

16、财会考试监考工作;

17、运动场、南教学楼道改造的筹划;

各教职工除了履行配合以上工作之外,需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使自己五月份的工作更好地开展。

小学阅读团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及时调研,创建信息库

戴尔・卡耐基说:“一种简单但又最重要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名字。”为此,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前100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认识、了解班级内所有的学生。开学前,我认真查看学生素质教育评估手册、家校联系卡、体检表、作业本、日记本、考试卷等一些书面档案材料。学生报到时,我强调学生填写好基本信息登记表,同时还要向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班干部进一步了解情况。之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集体活动中聚焦学生的行为,展开对学生言行的观察、记录,从中掌握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会及时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库,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新情况、新需求、新动向。诸如哪些学生是单亲、孤儿或者留守儿童?哪些学生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比较好?哪些比较差?类似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做到了如指掌。

在班级信息库建立的同时,我便着手写工作手记、生活日记、教育故事、案例分析等,这样,在自己工作初的第1周,第1个月,第1个学期,第1年的时间里,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其中有经验,有教训,通过撰写论文、发表文章将自己的思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零散形成系统,由表层剖析到本真,由此积淀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最终走向成熟。

二、设定优先顺序,拟定线路图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忙是班主任的共同感受,但却往往忽略思考我们忙得是否都很有价值?是不是在瞎忙?当我们最初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我们在一片茫然之中,是需要好好规划一下的。

我一般遵照工作的“紧急―重要―一般”来排序,琐碎的事情坚决去掉。学会从整队放学、布置班级图书角、检查卫生、监督做操、登记座次表等繁琐的班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抓重大问题的解决。诸如为去网吧的学生诊疗,为逃课的学生家访,为学习落伍的学生跟踪辅导等,进而详细建立“前100天做事计划”,如应选择哪些事情在这段时间内优先完成,从而确定自己的时间分配,绝不可手头有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

我结合学年班务工作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拟定出长期、中期、短期工作的线路图。2011年,在书香进班级活动中,我拟定的“创建书香班级”线路图如下:第一站,激发读书热情。途径:利用主题班会;第二站,阅读情况调查。方法:通过问卷、座谈、走访,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图书来源,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困难等问题;第三站,制定方案。创新:向全班征集最佳方案;第四站,开展“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我读书,我幸福”等系列活动。策略:推行三读,晨诵、午读、暮吟;第五站,汇报阅读体验。评估:评选“书香之家”“阅读之星”“书香小组”“小作家”“爱书天使”等。

我一般会准备一个班务工作日记本,在前一天的晚上,把第二天的班级工作做一个符合实际的安排,对于哪些工作需要立刻去做,哪些工作必须自己去做,哪些工作需要科任教师协助,哪些工作需要班干部去做,做到心中有底数。早晨上班时,我要先看看这一天的工作安排。即使遇到突发事情,也能对照日计划,分出轻重缓急,灵活应对,必须办的事情,绝不拖拉。这样,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常规工作都能有一个先后次序,有效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忙乱状态。

三、放手授权,建立核心团队

很多班主任都在喊累,我觉得这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的结果。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事关几十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大集体,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班级管理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我在调查了解、观察访问、自荐互荐、演讲竞选等工作基础上,通过班团队会、运动会、文艺汇演、外出郊游等集体活动来发现和选拔班干部,根据学生的性格、阅历、爱好、特长、经验等多方面的情况,有目的地甄选团队核心骨干成员,在班级内设置安全部、学习部、纪律部、财务部、卫生部、文艺部等,将优秀学生推选到各个岗位上去。

放手授权,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做学生的顾问、导演。在这前100天内,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沟通、引导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必要时进行培训。如指导学生如何协助班主任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如何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自我安全防范活动,如何进行校园内外的学生安全督导等,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路径,知道怎样进行日常活动和做好记录。

平时,我特别注意与班干部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在团队运行的每一周甚至每一天,我都要求学生干部对本周或当天的工作进展情况作出反馈。反馈的内容包括现状、效果、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利用班会、晨会或课间,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或表彰奖励,在此基础上组建班级博客、班级QQ群,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