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员论文(精选5篇)

  • 农业技术员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全省各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因…

农业技术员论文(精选5篇)

农业技术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全省各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展开评价工作。

1农业科技创新概念和体系分析

1.1 农业科技创新概念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内的动态过程[1]。

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本身处于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之中,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包括:即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具体构成如下:

政府处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开端[2]。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相关资金、人力等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利环境。。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他们在推出科技成果的同时,又能反馈给政府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他们与农业科技中介、涉农企业等相互合作,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农业类人才。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扮演沟通的角色。他们沟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3]。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处于农业科技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4],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涉农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单元。在市场经济中,涉农企业能更好的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或整合。他们可以实现良种、技术、加工、销售、管理、信息等全程服务的组合。

农户位于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末端。农民使用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农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他们可以参与到项目研究的实践中。

相关机构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相关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

综上,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科技、科研机构供给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农户应用农业科技中实现的[5]。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责,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上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持续性,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如下。

2.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A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农业科技创新环节中占据首要地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证,这里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投入A1

A11: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全省财政支出总额。

A12:农业R 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农业R D支出/全省GDP总额。

(2)人员投入A2

A21:农业R D人员占全省R D人员比重=农业R D人员人数/全省R D人员人数。

A22:农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3)支撑力量投入A3

A31: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比例=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个数/全省科研院所总数。

A32:全省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全省农业类全国重点院校个数/全省全国重点院校个数。

A33:全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数=农技站个数+畜牧兽医站个数+农机站和经管站个数。

A34: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占全省技术人员比重=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全省技术人员。

A35:科技中介机构数,包括技术信息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A36:农村科普示范点,截至到日前的农村科普示范点个数。

2.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B

(1)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产出(B1)

B11:平均R D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农林牧渔类)=发明专利授权数/该地区R D人员

B12:平均R 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该地区R D人员

(2)三大效益产出(B2)

B21:已应用成果占成果登记比例=已应用成果数/成果登记总数。。

B22: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成果、技术开发所得收入/技术创新投入总经费。

B23: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当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

B24:优新品种覆盖率(占总面积)=全省优新品种种植面积/全省农业土地总面积

B25: 绿色食品增加率=(本年度绿色食品数 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

B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本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B27:受灾面积减少率=(本年度受灾面积数 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

以上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融合了上文描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证分析中,只需要通过福建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报告的说明获取数据,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即能对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哲敏,信丽媛等.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08(6):118-121

[2]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86-90

[3]曲卫星.关于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探讨

[EB/OL].(2007-06-28)[2009-03-27]http://www.ntem.com.cn/ntem/showa.jsp?informationid=202689 classid=2007064

[4]福建科技年鉴2007年

[5]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22-526

农业技术员论文范文第2篇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部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农业技术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94―05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总体上已进入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及农民收入,更迫切依赖农业技术体系的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作为实施科教兴农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力军――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各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改革、提高、完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是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与任务。

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1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但总体上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技人员的素质偏低,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一、陈旧,专职人员严重不足,人员老化已成为当前农技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9999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4.1%,大专学历占37.2%,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8.6%,但40%以上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农技推广无关;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4%、30.9%、50.3%。2003-2008年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培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培训内容主要是结合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行的。参加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3%,培训人员多以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等高级职称为主,培训内容多数又是为实施重大的农业建设项目而进行的。[1]以2008年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现状调查课题”案例调研为例:从人员构成来看:六盘水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非专业人员较多,农技站非农技专业人员占28%,畜牧兽医站非畜牧兽医人员占27%。具体到每个乡镇,人员分布与构成更不均衡;从专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技术骨干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常规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农经、土肥技能为主,当前急需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推广人才紧缺,既懂专业又懂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培训的满意调研表明:六盘水市农技人员所在单位和领导尽管支持职工的培训,但因经费紧缺无法从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使农技人员对培训不满意程度达半数(49.62%),有的偏远地区绝大部分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知识严重老化。[2]

在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以促进其知识更新,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换,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据农业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调研情况显示,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有参加学习深造或再接受专业培训的意愿。但98%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没有经费或没有时间而难以如愿,进修学习条件和培训渠道限制了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培训体系是以中央统一领导,省级培训为龙头,市级培训为中心,县乡培训为重点的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分行业分部门组织实施,重视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的衔接配合,扩大了培训覆盖面、受训率和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的培育体系是倒置的金字塔形,处在金字塔形的高层――中央、省级单位的培训,无论是技术、人员、师资、软硬件条件上都处于一流水平,处在金字塔底座――县、乡级培训机构,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收入较低,师资和实验设备资源明显缺乏。部分乡镇农技培训机构办公条件简陋,试验示范基地缺乏,设施设备陈旧,缺乏电话、电脑、光碟机,以及土壤、农残测试仪等检测设备。即使一些配备电脑等设备的培训站点也因缺乏经费等原因没有条件上网。县、乡级的农技推广培训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难以满足对广大基层培训的需要,以致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培训强度和力度太弱,培训工作质量和数量很难提高。

(2)省、市级培训周期短、内容多,学员难于达到培训要求

省、市级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培训内容主要讲解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对主要来自农村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学员:本身专业知识老化,更新严重滞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知之甚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又要学习很多农业方面的先进知识:新品种介绍,新机具的使用、急需掌握的新技术和急需了解的新方法,学员要面对的困难很多,很难完全掌握培训内容,真正完成培训的要求与任务。

(3)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

无论是哪一级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或集体讲授为主,培训形式都比较单一。利用实验室资源,教学实习农场作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示范教学或考察、参观、实验等实践活动较少。调研中有农技人员反映,每年讲授的内容有重复情况,真正实用的新东西,新内容、新方法不多,这种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专业技术骨干缺乏吸引力。

(4)教师和培训学员缺乏有效沟通

对于一般只有五天至一周学习时间的县级集中办班学习的普通班,培训内容重点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对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新机具,新品种,急需了解的新技术,急需获得的新方法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一般没有安排学员与教师专门的讨论交流活动,专家与培训教师没有机会或充足时间与学员进行集体或个人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培训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面对还是新鲜事物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新领域、新品种,在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指导,产后加工技术环节出现的问题、情况,因缺乏与农业专家沟通的信息桥梁与渠道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即使是一个月培训时间的高级技术人员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更迫切需要在培训中、培训后与高级技术人员或农学专家交流及得到重点项目实施中的点拨。

二 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优势

Sakai(中文译名“思开”)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本着“Free to use ,free to develop,freedom for education”(即“自由使用,自由开发,实现教育自由”)宗旨发起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3]Sakai项目提供的协作和学习环境(CLE)是一个灵活的支持教学、培训学习和学术协作的既支持全部在线又支持部分在线的学习环境与平台。其不仅仅适用于开展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还适合培训和协作学习。Sakai平台的应用数据表明:系统设置课程数可达6000门,最高承载用户数量可超过20万人。[4]Sakai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管理系统开源软件,在加拿大、英国、瑞典、南非、法国、日本等国等高等教育机构也有相当数量的使用。在我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单位Sakai项目和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也已经展开。

目前,Sakai提供了四大类、四十余项教学与管理的“工具库”:具有通知、名单、邮件箱、日程表、术语表、维基、外部网页、在线答疑、资源库、讨论区、新闻、表单等多用途协作工具,档案、表格、向导、评价等电子档案袋工具,教学大纲、图片演示、作业、投递箱、课程设计、栏、成绩册、测试等常规教学工具,站点设置、账户、我的工作室、参数、成员、站点等通知管理工具。[5]这些方便实用的工具为实施远程教学(E-leaning)的教师提供了众多个性化的教学工具和和手段,方便教师轻松地创建一门课程或一个专题教学网站,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日程安排的,在聊天室、讨论区实现师生在“社交网络”中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方便快速对学员的在线调查、测试,学员电子学档的建立与管理,学生个人学习专题空间的建立,使开展远程培训中教和学更加有效。

1 培训的无时空限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主要采用县乡集中办班,异地进修,面对面的现场实训等方式,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学习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单位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快速建立相关专题学习网站,把培训内容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添加到网络平台上的相关专题中,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优势,让受训学员在家或在单位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同时平台也为学员创设了一个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呆板的培训学习方式。学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打破了传统培训中必须定时定点的集中培训方式,适应了县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方学员的学习需求。

2 培训的经济、高效

传统培训以专职教师或聘请专家集中面授,完成整个系统的培训任务需要。培训名额因场地、专家授课酬金、接待费用等支出限制不能满足众多的基层农技人员,能参加更高层次的省、市级培训农技人员人数更是有限。科技日新月异,每个农技人员都有需要培训与提高的迫切愿望与现实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却很难解决培训的规模、数量与质量问题,使基层农技人员接受继续再教育面临挑战与困难。而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是一次性投资,多次使用,长期受益,费用分摊下来,培训成本将会大副度下降。(在有些地方,硬件的配置己具备相当条件不需要再行投资专门配备,只需升级或直接使用)。培训单位在Sakai平台上把培训内容按模块和专题进行划分,根据模块与专题安排培训学习时间,广大农技人员按照培训方给予的帐号与密码通过平台网络注册,就可以实现在专家的辅导下学习培训,参与交流、讨论。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农技人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时间灵活方便地安排学习时间。显然,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以使广大的农技人员都有可能和机会得到相关领域专家高水平的指导和培训,实现培训的规模效应,扩大培训的受训率,节约了培训经费,缓解了资源在省、市、县、乡级分布的不匀衡。

3 培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传统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沟通”等弊病。在培训过程中,农学专家和培训学员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培训后更是难以保持联系,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教师和专家也无法收集到培训的反馈意见,培训的效果大受影响。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给专家和学员提供一个后续沟通的平台。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区、维基等互动平台,实现专家和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交流,在培训结束后,受训学员和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信息随时请教,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别人的困惑,完成知识提升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迁移;专家、专职培训教师和调研人员也可随时了解基层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农具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培训和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数据资料。总而言之,培训在动态交流中可以随时进行。

4 培训的科学考核与评定

传统培训效果的考核检测方式单一。当集中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组织专门的结业考试对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分别进行考试以评定学员的最终培训成绩,却无法考察学员在参与培训中所做的努力和检验培训后学员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最终效果与培训实际绩效(恰恰这点是培训活动进行的宗旨和根本目的)。Sakai平台则为培训方提供了考查学员学习过程的途径,学员可以将培训学习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在工作中的所思所得等成果上传到Sakai平台上,作为个人电子档案;结束培训后,学员可将实际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情况,新的体验与好的方法快速地反馈到平台与培训专家,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和共享。而专家或培训单位专职教师则针对学员上传的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总体辅导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对学员学习成果和资料进行筛选,将优秀成果或典型案例添加到本专题案例资源库,便于其他学员借鉴学习。这样不仅益于学员的学习与进步,而且也丰富并完善了本地区本专业的资源库,补充了基层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

三 基于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对策

1 争取财政支持,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设施和装备

作为县、乡培训机构应积极想办法争取中央、省级和州、县财政培训经费,完善培训设施和技术装备,增强培训服务手段,提高培训服务水平;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担任农技人员培训教师,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加大对基层培训专职教师充电和继续教育力度。当然,对培训专职教师的继续再教育也可以采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理顺管理体制与人事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培训师资特别是基层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基于Sakai平台开展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模式

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弊端,借助Sakai学习平台提供的技术环境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学员为中心”为培训理念,建构以Sakai平台为基础,培训基于“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活动”开展远程学习的培训模式(如图2)。该培训模式的设计思想是将整个培训过程视为一个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完整体系:培训内容以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网页等多种形式呈现,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也包括同步/异步的专题论坛、聊天室、Blog、Wiki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训是一个动态的无终止的过程。在活动安排中注意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考察,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的三结合,因材施教的选择适应受训者全方位需要的互助式教学、探研性教学方式,重视农学专家、培训教师、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勾通,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开放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共同体中每个面员互帮互助,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提高。

3 基于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实践活动

在远程培训运用中Sakai平台的操作非常简单,具备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农技人员在查看了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平台首页的学习帮助或操作指导手册后只需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入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参加培训与学习。

(1)培训资源与课程学习的设计与安排

基于Sakai学习平台的资源与课程设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员工作的能力需要与知识更新需要设置培训课程与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既要有多媒体资源又要有文本资源,既要有网络资源又要有光盘资源。培训资源呈现方式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农广人员:年龄大,学历较低的基层农广人员以生动形象的现场实训视频为主,文字资料为辅,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农广人员则以文本说明、图像介绍为主,多媒体形式呈现为辅;就培训课程资源结构的安排来看:旨在要为参训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材料和阅读资料,涉及面要广而精,新而专,既要有来自一线基层培训教师的培训资源又要有来自农学专家的培训资源。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培训课程资源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员的不同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供其所需,为有效实施按需施训奠定坚实基础;对具体专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实现模块化的专题资源库管理,专题资源库为学员提供本省、本地区经济发展应用的具体案例资源库,案例尽量选择一线基层农技教师的现场讲授片段并加上相应权威专家的点评与指导,使学员在观看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就知道如何分析,如何模仿,能够在工作中立即实践与应用。

(2)Sakai平台的培训活动实施

在Sakai平台的学习和培训中,学员可以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在进行协作学习中,培训学员可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本着同专业、培训基地相同、同县同区域、居住地近等原则组成。

学员在Sakai平台注册登录后,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或培训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开展学习。首先,学员结合资源库相关专题中的文本、现场实践视频、案例剖析、IP课件、课堂直播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收看专家讲解的网络视频课件,理解、消化平台上介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实际应用。

在培训中、在工作之余结合本人在基层指导的心得,利用Sakai平台的聊天室、讨论区、博客(Blog)、维基(Wiki)等工具开展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Blog撰写学员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应用新技术心得,利用Melete模块学习序列,通过Wiki大家协同完成针对本地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使用的专题作业,以讨论区、聊天室实时/非实时形式的交流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在提供先进技术,种子种苗,市场开发,经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论坛、BBS学习或工作中问题寻求帮助。

培训专家定时或不定时在Sakai平台上与学员开展交互:培训期间定时布置学习任务,在网上利用聊天室、讨论区或论坛组织专题讨论,以发贴、在线交流或EMAIL形式及时解答学员的困惑与不解散;培训结束后继续关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进展,以在线投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培训效果,了解学员所需;不定期查看学员的学习心得、个人学习空间等电子档案的内容以了解学员学习动态。

五 结束语

面对农村日益发展的效益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面对广大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服务,以Sakai平台作为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内容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使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参与培训成为现实,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绩效。但在利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桃林.加强农技推广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EB/OL].

[2] 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

[3] 丁晋.从Sakai项目谈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J].中国电化教育,2008,(1):98-101.

农业技术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 沟通 工作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3-0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占其中最大比例的是农民。如何做好农村工作,科学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工作。在推进农村的各项工作中,要切入了解与农民沟通的特点,牢牢抓住沟通的要害,掌握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推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1 与农民沟通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人群,沟通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不同的人群的教育背景、历史条件、生活环境等的差异性,使沟通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迥异。农民是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巨大团体,他们手中掌握着国家发展的根基,然而受教育背景、生活条件等的影响,与农民沟通呈现出特定的特点[1]。

生活在农村、乡镇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掌握的科技知识较少。对于各种科学技术的了解较少,因此与其沟通交流要尽量使语言通俗化,易于理解,不可以像做学术报告或者和专业人士交流一样,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这样会造成双方互相产生隔阂,因此要牢牢把住农民的知识文化背景这一特点,尽量使沟通通俗化。

农民对于不同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是大相径庭的。政府、科技部门与农民沟通主要贯彻新政策、思想,推广先进技术、机械等。先进的科学理论、机械设备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农民对于先进的农业理论、机械很乐于接受,以期增产、增收,发展高效农业,获得更大的农业收入。

然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对于新的思想、科学理论,在初始阶段都持观望态度,一者认为先观望第一批敢吃螃蟹者的收益,如果新的思想理论、机械设备带来较大收益,待第二年再引入,这样可以减少风险,确保自己收益的稳定性;一者持等待依靠心理,依赖农村的带头人,对各种事情都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以第三者的身份处之,你愿意来帮助我推进新技术、理论、机械设备,他就去用,没有高兴亦或是愿意之说,你不愿意来我这里推行,他也不遗憾,不去恳求学习先进知识理论。

除了因循守旧而又期望借助新的科学技术理论、机械设备提高自己的农业收入的矛盾心理,有小部分农民持排斥心理,对于外来新事物一棒子打死,认为没有益处,只依靠传统的技术理论来稳定自己的农业收入。

不同农民因各地风俗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对于新事物、新理论所持的心理不一样,与其沟通要了解清楚相关的背景,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现有体制下,农民分区域居住,划分为行政村,村落行政事务由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共同主持。此外,行政区的划分是有一定的规则的,通常一个村落内由几个大的家族组成,每个家族都会有一个领导者亦或是德高望重者。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找准沟通交流对象,快速推进科学技术理论等[2]。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特点外,还要认清现在的国内形势,农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大部分是老人、病残以及妇女,使新技术理论的推广存在一定的障碍。

2 与农民工作的方法

无论与何种人群沟通、工作,都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策略。与农民工作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

农民的文化底蕴、知识积累等的限制,对于与其沟通,进行推进科学技术理论、机械设备的科技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农业)推广人员必须有耐心,在遇到有的农民对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时,都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从而做好推广工作[3]。 推广人员说的意思农民不理解,受地域、文化、方言等的影响,农民想表达的意思推广人员也可能听不懂,因此会出现双方互不理解的尴尬局面。对于科技人员来说,要持一个永久的耐心,不厌其烦的为农民解释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农民不懂的地方会变换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解答。

与农民接触就要表现出朴实、诚恳、谦虚、热情[4-5]。农民大部分都很淳朴、热心,科技工作者要与农民坦诚相待,急农民之所需,为农民着想,为农民谋利益、幸福。与农民成为知心朋友,关心农民的生活需求,给农民提供信息,传授先进技术,提高农民朋友的技术、知识水平。同时不要摆架子,与农民朋友沟通要使语言尽量通俗化,与其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快速推进先进的技术理论、设备等。

除了上述的工作方法,还存在其他的好的工作方法,各级工作人员应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与农民沟通工作的效率。

3 实际工作中与农民沟通的特点与工作方法

笔者主要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水利工作,该水利工作肩负着农田灌溉与防洪抗旱等多项重大使命。在日常的与农民工作中掌握了与农民工作的一些特点与工作方法。

水利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农民对于水利上的新技术新理论普遍呈现出乐于接受的心理,水利发达,则农业发达,农民的收入随之也大大增加。在推进灌溉的新技术中,农民对于此技术的储备知识较少,在沟通语言上必须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名词通俗化。

在推进水利的新政策、新措施中,采用与村落负责人先沟通的方式方法,让其今早了解新政策、新措施、新理论的方方面面,使其帮助水利工作者一起辅导农民朋友采用新措施。

农作物最怕干旱,因此水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新的灌溉方式可以节省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滴灌、喷灌是很好的灌溉技术,应逐渐替代以往的漫溉方式。在与农民朋友沟通交流时,要把漫溉解释的通俗易懂,就是现在大部分采用的水从农田的一边慢慢灌溉至那一边这种古老的方式,同样要将滴灌、喷灌解释的通俗易懂。在与农民沟通,推进水利工作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要端正态度,充满耐心,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农业是基础。在推进各项新措施、新技术、新理论、新设备等工作中,要掌握好与农民工作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工作方法。认清农民的各种心理、文化背景、风俗文化,找准切入点,端正好工作态度,充满耐心,与农民成为知心朋友,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需,为农民谋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蒋冰晶.沟通视域下农民化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27-2430.

[2] 李秀英.任瑞丽.浅谈沟通在农业推广中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7):34-35.

[3] 李冬青.试论在农技推广中与农民进行有效沟通[J].山西农业科技,2010(2).

农业技术员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学位 教育

一、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的新型学位类型。它是学位制度改革的新产物,是农科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实践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所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培养对象的学习心理上,由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4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更为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表现在:其一,理论要具有对实践活动的直入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能够直接回答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其二,理论要具有和实践的高度贴近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而不是仅仅在宏观维度上展示实践的一般性。其三,理论要具有向实践转换的快捷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无需经过多少转换环节就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工作,而不是一种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纯理性逻辑构想。

(二)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是毕业时间不同,有的毕业几年,有的毕业十几年,有的毕业二十几年;二是年龄差异大,年龄小的有二十几岁,年龄大的有四十几岁,甚至五十岁;三是职业与工作单位不同,农业推广硕士学员有的是来自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干部,有的是来自高等学校的教师,有的是来自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有的是来自政府机关的干部。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职业针对性。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从这两个法规性文件的条文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实际上,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中,有许多原来就从事基层农业推广工作,或者毕业之后,他们会选择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四)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与时间的矛盾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是在职人员,组织人事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单位,课程的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具体可以采取业余时间上课、周末或每月集中授课等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控制程度很低,往往不能保证学院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学员在攻读学位期间,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部分学员还身兼数职,集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于一身。因此,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十分突出,给农业高校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涉及专业领域多,覆盖面广。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推广的涵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推广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推广,还包括信息咨询(科技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及市场预测)、农业经营、产品开发、农业、农村及区域规划与发展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从产业来看,不仅涉及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而且还涉及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等;从学科看,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等;此外,还有农业经济学、农业机械学等等。这就给农业推广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导师的专业结构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定位

我国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时间不到十年,在掌握其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定位,将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办学质量,服务于我国的“三农”。

(一)培养大量的从事科教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 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需要更多高层次农科应用型人才,农业第三次革命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呼唤设立农业方面的专业学位。我国有成千上万的人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经营涉农企业、管理农村工作或以农业工作为职业,他们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传播者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为农民培养师资的研究生教育。农业推广研究生是为农民传播技术的中介力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农”战略的具体落实。

(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和本职工作而进行学习。一般都是“干什么,学什么”,有一定的期望和较明确的目标,甚至有的研究生是带着课题来充电的。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立足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应的,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位授予工作的管理等方面应当与现有的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管理有所区分。强调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具有更灵活的培养方式,课程结构更综合实用,论文工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可以是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农业项目或工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实施。

三、提高质量,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定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培养农业推广领域的实用性人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同时也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因此,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应围绕培养基层农业推广人才这个中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及在职在岗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可提前或推后,但最长不超过5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农业推广硕士学员以在职学习为主,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规定课程学习时,学员到校脱产学习,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则回原单位边坚持日常工作边完成,以利用原单位的资料和其他条件,以及学员在工作岗位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基础,保证课题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对研究中必要的测试分析工作,如原单位不具备试验和分析条件,也可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的授课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专题研讨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二)充实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建立一支富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高校指导教师队伍。由于农业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许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很难胜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到有关生产实践部门去挂职锻炼一个时期,或高校教师主动面向生产实际,积极参与生产,并就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丰富自已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指导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重任。

其次是精心选聘任课教师。教师上课水平的高低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尽量聘请那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态度严谨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这样的教师给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知道要给他们讲什么、如何讲,能够讲授有关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好。另外,学校也可聘请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单独给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或与学校教师共同开设一门课。

(三)高度重视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检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硕士生第4至6学期应以学位论文工作为主。

学位论文的指导应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导师和学校从用人单位聘请的资深专家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课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选题应注意有一定的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应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技术推广策划或项目设计,也可以是研究型论文。论文工作完成地点,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可以在学校完成,也可以回单位完成,或穿插两地完成,但不管在何处完成,都必须定期向双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接受导师指导。

对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和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应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所区别,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要有一定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应获得在农业生产或农村管理方面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或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和论文答辩委员应有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刘国瑜,李昌新,李勇.农业推广硕士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1.11.

[2]张汝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管理模式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6.07.

[3]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03.


农村农业农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