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作文(精选5篇)

  • 科幻小说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 我没有方向地一直走,我并不在乎我将再去何处。 默然间,我来到一座城前。透过细细的雨帘,我隐约看见城内有人打着伞走动。 这时我才明白,多年来魔国残酷的侵略,并没有夺走所有人的生命。 我木然的呆立在那儿,有股进城看看的冲动。 一个庞大的阴影正…

科幻小说作文(精选5篇)

科幻小说作文范文第1篇

我的眼里充满着渴望,也充满了绝望。我甚至痛恨上帝,痛恨上帝对和平不忠,对人类不仁,我也痛恨战争,痛恨和平,也开始痛恨世界上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同时也包括我。

我的心碎了,战争已经完完全全冰冻住了我的心灵,我像棵孤独而又枯黄的野草,没有灵魂,没有触动。

我没有方向地一直走,我并不在乎我将再去何处。

默然间,我来到一座城前。透过细细的雨帘,我隐约看见城内有人打着伞走动。

这时我才明白,多年来魔国残酷的侵略,并没有夺走所有人的生命。

我木然的呆立在那儿,有股进城看看的冲动。

一个庞大的阴影正罩笼着我。一只巨大的鸟从我头上掠过,我就站在大鸟翅膀之下。

从大鸟上跳下一个年纪与我相仿的女孩,她比我高出半个头。她拿出一把小巧的雨伞给我,微笑说:“挡雨用吧!”很亮的声音,像音乐。

她跨上大鸟飞远了。我举雨伞,一边向城里走,一边寻找遗失的自已。

过了一会儿,我眼中的一切渐渐模糊了,渐渐消失了……

后来,我仿佛感觉到了淡淡的温暖……

后来,我仿佛回到了不谙世事的年纪。6岁的夏夜,卡特哥哥教我看星空,丽恩姐姐向我述说着童年的故事,雷特弟弟趴在我的肩上熟睡,丽思妹妹在我身旁兴奋的跳来跳去。这些又开始离我远去了……我的知觉消失了……

自从白色床上醒来后,我就认识了一张张微笑的面孔。

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叫梦;肩上趴着一只波斯猫的男孩叫瀚;有着披肩长发的女孩叫楠;头发长得遮住脸的男孩叫剑;有会说话的眼睛和樱桃小嘴的女孩叫粉;几丝刘海垂在额头的男孩叫翼;而那天在城门外对我微笑的女孩叫林。

可爱的粉,从她那樱桃小嘴里飞去出美妙的音乐,她唱着歌:陌生人,/我知道你来自哪里,/是的,那个远方。/那里美丽吗?/是充满和平,/还是充满战争?/是的,/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加入我们吧!/加入属于你我的天堂,/和魔国作最后的战斗!/有了你,/这儿更加有了力量。/天堂,/天堂,/它是和平的象征,/拥有天堂,/拥有圣域,/拥有朋友,/拥有和平,/拥有幸福……

“如果你需要幸福,那么,这个水晶音乐盒送给你,它会为你带来幸福的。”瀚,作为魔法师,把一个象征着天堂的水晶音乐盒送给我。

翼说:“加入我们吧!和魔国作最后战斗!好吗?”

我有些犹豫,过了许久,“好吧!我加入你们!和魔国作最后的战斗!”

这几月以来,我和瀚他们攻下了了许多被魔国占领的后庄,从魔国的魔爪中救出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

现在,我们和魔国持续战斗二十多天了,我也已经二十多天没和合眼了,血丝遍布了我的眼球。

终于……终于……敌人被赶跑了,人们再次向我们致谢,我也已合上了眼,昏过去了……

翼说我只是过度疲惫而引起的昏迷,但已休息了几天了,可以出去活动一下。

我和翼走到了山谷,忧伤的声音在山谷回荡着,是瀚在唱:“未尽的缘分,来生续,你要等我……”

“瀚怎么了?”我抑郁地问翼。

翼说:“她叫幻,你来前不久,她刚被魔国国王弗力扎杀死了……”同样抑郁的回答。

我清楚这种痛苦,我不敢再面对这样的画面,赶忙骑皇多(剑给我的大鸟)离开了。

没过多久,我就和翼走散了。

我驾驶着皇多来到了长马山脉上空。

这时一个身影从我眼里迅速闪过,是林!她来干什么?

我疑惑的呆在那儿。

这时,从远方飞来两只黑色的秃鹰,从秃鹰上跳下来两个人,从他们的服饰看来,他们是魔国派来的。“公主,走吧!”他们

林与他们乘着大鸟,消失在夜幕中。

我骑着皇多随去。

原来林是魔国的公主。

林欺骗了所有人。

林进了宫殿,我也回到了那片旷野。

明天,圣魔之战就要开始了。我们能赢吗?楠问剑。我们能赢,一定能。我听见剑是这样回答她的。

我们能赢!一定能!!

人们唱《为和平而战》打开了城门,迎接魔国的到来。

为和平而战!为和平而战!!为和平而战!!!

战斗开始了。

我骑着皇多冲上前去。我看见前方,梦的马尾被风吹乱了,他在一片喊杀声中挥舞着剑。粉也一改平日温柔,努力地前进着。楠和翼并排在一起,砍下了无数只黑色的秃鹰,和无数个魔怪的头颅……瀚和剑带领着队伍杀在最前头。我也举起了剑……

剑砍倒了一个又一个恶魔,伴随着声声疯狂的喊叫。

瀚倒下了,连同他的巨鸟索罗,一起坠落下去。我降落在他身旁,叫着他。他吃地睁开眼睛,微笑着,凄楚地说:“我……我看见……幻……幻了,”接着,永远闭开了眼睛。

我缓缓地站起,骑着皇多在上空盘旋着,用箭射死了无数个魔怪。

梦挥舞着剑,向魔王弗力扎砍去。血从她胸出,一支箭射进了她的心脏,梦无言的倒下了。

我的皇多逝了。我奋力冲向魔,疯狂地砍着……

血,眩目地出现,人,一个接一个在我身旁倒下,我憎恨魔怪和敌人。

血也从我的口中喷射而出,一支魔箭射穿了我的胸膛,我倒下了……

想到了倒在恶魔屠刀下的翼,随他而去的粉,与幻团聚的瀚……

我坚持了好久,直到厮杀声渐渐远去,只剩下战争的残骸,尸横遍野。

“我……我们……赢了……”林费力地爬到我的身边,一把剑了他的胸膛,我见那把剑上写着“魔国之王弗力扎”难道她亲手杀她的父亲?

“战争……再……也……不会……有了……吗?”我说。血还流着,浸透了沙砾。

“永远……不……会有了……”林说。

科幻小说作文范文第2篇

还是留着给你自己享受吧! 我愤愤地关掉电视机。唉,贪婪的人们,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从金钱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去关心一下周围的环境呢?在这个曾经充满生机的蔚蓝色的星球上,现只有在新型密封材料所封闭的狭小的人工生物圈里才能找到生命。

一阵困意袭来,用完晚餐后,我便入睡了。 醒醒,醒醒。 不知谁在叫我。迷迷糊糊中,我跟着他出了家门,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大白菜,我揉了揉眼睛,确定没看花眼。它的确是一棵白菜,足足有一棵树那么大。只是淡绿色的叶子上深深的叶脉里流动的好象是什么红红的东西。 它该够多少人吃呀! 我惊讶道。

接着看下去,是一只巨大的南瓜,足足有两层小楼那么高。它的皮红红的,红的特别艳,仿佛一刀子切下去就能流出血来!它的瓜蒂已经枯了,足有森林里枯萎的老树桩那么粗。好大的南瓜,够多少人吃呀?!

科幻小说作文范文第3篇

中国风味

论及台湾科幻文学,必然要提张系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张系国的创作触角逐渐延伸至科幻文学领域,在此后的二十年里出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星云组曲》、《夜曲》,长篇小说《城》三部曲等。张系国当时远赴美国留学、教书,与台湾分隔的地理空间转化为他思乡、怀旧的情怀,延展到他笔下的未来世界中去了,而他亦指出,中文科幻小说想要有所突破,就需要和水浒、红楼这种中国人需要的元素相结合。评论家的观点是,张系国这时期的大部分作品,可视为“科幻小说中国化”美学理念的一项尝试。同时,科幻文学界开始重视“中国结”、“中国风味”在科幻小说艺术领域的价值问题。

带有中国风味的科幻小说,在台湾最早多见于倪匡的作品中。当西方早期的科幻作品流入台湾市场,其冰冷的未来感和生硬的悲惨感影响了一批科幻小说爱好者,并让其中的科幻作者产出同样类型的科幻作品。同时,这类科幻作品也带来负面的影响:很多读者因其冰冷和生硬而怯步,甚至错以为所有的科幻小说都带有这样的特质,这也是科幻文类在读者中难以大力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倪匡此时开辟出新的路径,让科幻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董店或者现代商场等具体的地点,这些场景和故事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更近,让作品吸引大量拥趸。而倪匡式的科幻书写方式同样影响这一批科幻迷们,苏逸平便是例子。

对苏逸平这样的科幻小说作家来说,在写作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常常想到一个不错的故事题材,但一讲出来,一定会被告知这个已经在很多本科幻小说里写过了,科幻的点子好像总能在其他地方与他人的想法撞个满怀。更要命的是,当他自己是科幻小说作家时,他们会说“我不看科幻”,并在后面再加上一句“不过我看倪匡的”。这件事给他很大的震撼与启发:既然倪匡式的科幻作品大家喜欢,那就写这种类型的小说好了。近十来年,他发现中华文化中不少被遗忘的智慧里,隐藏着华文科幻的一条康庄大道。当西方科学桥段都用磬于科幻小说的时候,属于中国文明的科学轨迹是一个西方人没有机会碰触的浩瀚宝库。他说:“身为华文科幻小说家也是幸运的,因为如果大家都有巨人肩膀可以站,中国文化这个巨人肩膀比别人更高大更广阔。”

在苏逸平的作品中,中国风味不再局限于“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是“与中国有关的元素”,现在他计划运用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例如玄学、易经作为基础,去探索中国古代的这些神秘文化与现代科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比起早前他将上古神话写成有趣的科幻小说模式,前者有更强大详尽的资料做背景。苏逸平先仔细地设了一个靶,接着马不停蹄地准备弓箭了。并且,对于历代智慧结晶的玄学,他十分看好它作为科幻小说中的意念元素。

台湾科幻小说的重要先驱之一――黄海,也是中国风味的代表之一。这位“台湾和大陆写作科幻小说最勤的一个人”,通过科幻小说评论家苏恩文对科幻的定义(“认知的陌生化”)总结出一个通俗的说法,即超现实合理化。这一说法除了清晰定义了科幻文学,也为长久以来难以撇清关系的科幻与奇幻做了区分:奇幻小说不需对超现实进行合理化的解释。这一定义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全面诠释,最具代表性的是包括《鼠城记》、《最后的乐园》、《天堂鸟》的“文明三部曲”,此三部曲中,明显承载着中国人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观,黄海试图为中文科幻小说创作主轴与方向找出一条可行之路的用心略见一斑。他始终认为科幻小说要在台湾生根茁壮,就必须“本土化”,而且是以中国为本的“本土”,中国“在地”的历史经验、生命哲学、价值体系都是应该被传达和应用的。

剧本的前景

2011年11月,黄海受邀前往成都参加“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此间,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台上接受掌声鲜花的是科幻小说作家,台下却满是电影和电视制作人。诸位制作人的意图很明确:第一时间在获奖作品中取得题材。黄海指出,科幻的叙述方式除了文字本身,还有图画、影像,这是必然的也是可喜的,一方面科幻因此有了新的媒介传递方式,能让阅听大众更普遍接触科幻,另一方面,新的科幻文学表达方式也应运而生,这就是科幻剧本。

当远离了二三十年前主要靠书本纸张传递信息的时代,更远离了科幻三大师的科技大爆发时代,人们批量地接受声光电闪般的资讯,科幻的呈现方式应随之变化。苏逸平的观点与黄海不谋而合,他认为,在目前新生代作者作品由于市场原因,质与量大体都次于前辈的情况下,科幻文学想要走得更远,关键在于不一定要在小说上开花结果,还可以在其他媒介上出现。“科幻本身的精神还是很有市场的,阅读只是众多信息资讯的一部分,如果大家不愿意再阅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扮演书童,把好的东西过滤进来,转译、改编成他们易于接受的模式。”这就像“写新诗”热,很多人看新诗没有空间,就转到音乐界填写歌词,得到很大利益和成功(被广泛传唱的歌词也算是新诗的话,某种程度上说,这本身是一种成功)。所以科幻小说转译成剧本或许能成为科幻作者新的出发点。在两岸华文市场,几乎所有电影形态都可以与西方并驾齐驱,只有科幻远远掉队。在苏逸平看来,在未来十年,会有大量的电影从业人回去追逐好的科幻电影剧本。

科幻小说作文范文第4篇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一些科幻图书出版市场的总体趋势。自2011年“三体”走红,科幻迅速成为出版业的热词;从2012年开始,科幻类图书总数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00种,2012年更是高达175种之多;而“科幻出版热”具体体现在四个“多”:丛书策划多、旧作翻新多、个人合集多、版权引进多。

1.2012年的原创图书就包括了“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和“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两套大型丛书,占到了100种中的30种之多。2013年和2014年也不乏“奇点科幻丛书”“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和“香港科幻巡礼”这样的大型书系。除了这些同时推出的大型书系,很多出版者会将分期出版的原创或引进图书冠以统一的名称,力图打造一个持续性的科幻图书品牌。例如,新星出版社的“幻象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科幻文学馆”、重庆大学社的“星云书库”、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水木科幻”、人民邮电社的“时光幻象”等,当然更不用提《科幻世界》老牌的“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2.在科幻骤热的当口,出版界发现没有足够的科幻作者和新作品资源可以抓,就只有旧作翻新和制作合集。比方说,2012年原创科幻长篇单行本看似有60种之多,但其中一多半是长篇旧作的再版。另外,在这几年里,稍有知名度的科幻作者几乎都出版了自己的个人选集,有的还不止一本(例如四年里王晋康的个人选集有十几种之多)。这一方面是科幻图书热潮的一个有力旁证,但反过来也凸显了中国本土科幻作者创作力匮乏的无奈现实。

3.面对匮乏的本土资源,也有不少出版者力推引进科幻图书。自2012年开始,引进科幻图书总量连年高企,其中包括了大量或经典或畅销的国外科幻作品,为国内科幻读者送上一道道饕餮大餐,比如读客文化的“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先后引进了阿西莫夫、克拉克、勒古恩、西蒙斯、吉布森等名家经典。

接下来具体看2014年的科幻图书出版。进入“后三体时期”的第四年,科幻图书出版――特别是在原创图书方面――已呈现出后继乏力的趋势。其原因很简单,旧力已尽,新力未生。前两年每年近100种原创科幻图书的盛景毕竟只是虚像(且不说对读者而言这是不是涸泽而渔),本土科幻作者和创作力同时匮乏注定了整个原创科幻图书这块盘子的大小是有限的。

2014年值得推荐的科幻原创长篇单行本包括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四川科技出版社)和迟卉的《伪人2075・意识重组》(长江文艺出版社)。前者让王晋康拿到了创纪录的第18次银河奖,后者为迟卉在最世文化主办的“文学之新Ⅲ”竞赛中赢得了亚军的佳绩。另外,2014年值得一提的原创图书还包括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策划、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10种、科普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科幻巡礼”5种、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慈欣最新作品集”2种,以及童石公司策划的“星纪元”游戏配套小说10种。

与原创图书的乏力相比,引进图书这块依旧保持不错的势头,这得益于科幻世界、读客、新星、果壳、最世等出版方在引进国外科幻版权这部分的持续努力和投入。毕竟英美日等国科幻经典众多、新作不断、市场发达,其庞大的体量规模足够我们引进消化很多年。《科幻世界》的“视野工程”就连续做了十余年,先后引进了200余种图书。2014年引进图书的亮点还有:“海伯利安”四部曲、“新日之书”四部曲、阿西莫夫经典作品2种、伊藤计划作品2种、斯卡尔齐的《红衫》、刘宇昆的《思维的形状》、“上帝之速”三部曲、“分歧者”三部曲、“银河英雄传说”套装,等等。

科幻相关图书方面,2014年最抢眼的当属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地平线未来丛书”6种,其中包括有刘慈欣、韩松、吴岩等知名科幻作家的非小说随笔选集,对深入了解他们的科技观和科幻创作观非常有帮助,值得科幻读者和研究者收藏。

2015年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任何2014年的科幻回顾都不能避开“星际穿越”“三体电影”“中国科幻电影”这样的关键词。11月12日,好莱坞科幻大片《星际穿越》在内地上映并引爆票房;11月11日,《三体》英文版在美国上市;11月20日,中影项目推介会公布刘慈欣三部作品(《超新星纪元》《微纪元》《流浪地球》)的电影改编计划;11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宣布首招科幻文学方向博士;11月27日,游族影业正式宣布斥巨资投拍《三体》电影系列;12月10日,郭敬明科幻新片《未来未来》剧本立项。这一连串事件引发了媒体有关“国产科幻片”的热烈讨论。虽然一部像样的成片还没看到,但在历数了或大或小的科幻片项目后,许多人都惊呼:刚刚到来的2015年将会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科幻片”成为影视圈的新热点,这个现象早有预兆,并不令人意外。科幻圈和电影圈双料资深人士电子骑士(严蓬)就曾说:“从爱情片、喜剧片到公路片、恐怖片,这些赚钱的类型国内导演都玩了一遍,就剩科幻片这块蛋糕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就在那里,不管是投机性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总会有人来吃这块蛋糕的。”

一头是由“三体”引发的“科幻出版热”,另一头是由科幻片高票房引发的“科幻影视热”,两股热流交汇之下带来了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三体》作者、公认的科幻第一人刘慈欣毫无疑问成为热潮的中心焦点。他一面手拿数个文学奖项、上榜“作家富豪榜”,一面又参与多部科幻影视剧策划(包括他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另一方面,往宽里说,中国的科幻文学和影视有了一次结合的契机,而此种结合也许将成为“中国科幻文化产业链”成型的起点。

另外再列举几个刘慈欣和《三体》以外的例子。首先,据《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透露,目前已经有20多本科幻小说的版权卖出,其中大多数是知名作家的作品。其次,天津微像文化公司连年赞助银河奖,举办“微像发现奖”,一系列动作均剑指科幻影视游戏改编。再次,大千阳光公司签下韩松的《红色海洋》,有意将其改编成CG动画电影。最后,最世文化陆续签下陈楸帆、宝树、飞氘、迟卉、程婧波、陈茜等年轻科幻作家,并毫不掩饰其布局意图在于打造一条科幻文学出版影视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无缝对接。

诸如此类的消息纷至沓来,让习惯了“寂寞开无主”的科幻圈诸君禁不住心神荡漾――莫非科幻即将踏上市场化、大众化的康庄大道?莫非我们心心念念的“科幻文化产业链”就要形成?在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科幻界念念不忘的所谓“科幻文化产业链”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打造中国的科幻文化产业链。

科幻产业链,“链链”不忘,必有回响?

产业链是指在某一个划定的产业范围内,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上下游产业部门可以获得集聚效应,创造1+1>2的产业价值增值。举大家熟悉的科幻案例,一本科幻小说改编成动画,就形成了一条简单的图书出版(上游)和动画制作(下游)两个部门之间的产业链,上游向下游提品作为其“原材料”(科幻故事),下游反馈信息至上游(如促进小说销售、给作家提供续集意见)。从产业链,到文化产业链,再到科幻文化产业链,这是一个不断缩小产业范畴的过程。根据科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类型,我们可分出不同的科幻文化产业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集聚就形成了“科幻文化产业链”。

(1)出版类(以文字为核心)――科幻图书、杂志、有声小说、电子书

(2)影视类(以影像为核心)――科幻漫画、动画、电影、电视

(3)服务类――科幻艺术品展览、主题公园、舞台表演、设计(平面、服装、建筑等)

(4)其他类――科幻电子游戏、桌面游戏、衍生商品

具体而言,科幻文化可以分为5个重要的产品和服务生产部门:科幻出版、科幻动漫、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主题公园和会展。这5个部门的沟通集聚和价值交换构成了所谓的“科幻文化产业链”。据美日等国的成熟经验观察,这样的产业链特征如下:

其一,每个部门的产品/服务均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并不是像很多工业产业链一样上游部门提品给下游部门,而只有下游部门面向终端消费者),消费人群有重叠更有差异。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这几个部门具有相互独立性,其产业链的耦合程度不一定很高。

其二,5个部门组成的产业链,上下游并不完全清晰,很多时候可以互为上下游。我们看狭义上的产业链构成(上游向下游提品/服务),比较普遍的是文字出版作为上游,其余几个部门作为下游。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比如科幻影视和游戏的小说化,这里小说出版反而成了下游。另外一些时候,比方说动漫改编为电影,此时文字出版并不参与这个过程。

其三,如果更广义地看“科幻文化产业链”,各个部门之间流通的就不是具体的产品/服务了,而是比较抽象的科幻创意、构思、概念、思维。比如,卡梅隆创作《阿凡达》借鉴幼时阅读的多部科幻小说(还引来各种侵权官司)。这个广义产业链的耦合度要比狭义产业链更高,因为大多数动漫、影视、游戏、表演、主题公园等产品创作都有源自小说的创意和概念。在这里,科幻文学也就成为无可争议的上游。

如何发展和打造科幻文化产业链?针对狭义和广义产业链两个概念,可以简单总结两点:其一,因为科幻产业各部门的独立性,狭义的科幻产业链并非稳定状态。也就是说,一部作品想打通小说、动漫、游戏、影视、休闲活动各部门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特殊机遇和特殊推动。华语科幻作品历来很少有改编为动漫、游戏、影视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长久以来缺乏“读者基数众多、很适合被改编、一改编就能赚钱”的原创作品。其二,广义科幻产业链的构成具有很大的自发性,无法刻意去“打造”。好比没有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也不会有卡梅隆、卢卡斯。也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幻片导演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对宇宙广阔时空的敬畏感。对于终极哲学命题要有追问的欲望。没有这种情怀,就拍不出好的科幻片。”也只有当我们的科幻文学创作基数越来越大,科幻阅读者越来越多,才可能在动漫、影视、游戏、休闲等下游部门出现真正具有科幻思维和情怀的专业人才。综上,狭义的科幻产业链打造要靠机缘,而广义的科幻产业链无所谓打造,靠的是上游的扩展和向下游辐射。

如上所述,狭义的科幻文化产业链具有偶发性、不稳定性的特征。自从《三体》等国产科幻电影项目宣布以来,萦绕在科幻迷心中的一个巨大担忧就是――如果《三体》拍成烂片,那会怎样?《三体》电影的主创回答很简单:如果《三体》第一部拍得烂(票房不佳),那我们就不再拍下面的二三四五六了。这就是狭义产业链不稳定性造成的“逆火效应”――假使第一轮“国产科幻大片”因各种原因均票房失败,那就很难想象还会有投资者愿意继续向科幻作品挥舞手中的支票,中国科幻的产业链机缘也就到此为止了。

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力足够吗?

与此同时,还存有另一个更大的忧虑――我们的科幻文学创作力足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繁荣的广义科幻文化产业链吗?

在过去30余年的历程中,中国科幻文学虽几经波折,终究不断向前发展,并为当下科幻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文本积累”以及人才与受众储备。然而,与美日相比,我们二三十年的储备和积累毕竟还是很单薄,科幻“基石”尚未建好。不仅历史积累单薄,科幻文学创作的现状和短期前景也难以让人乐观。《新科幻》杂志2015年停刊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唏嘘,至此纯科幻刊物仅剩《科幻世界》一家。而专业的网络平台目前也只有“蝌蚪五线谱网”和“科幻星云网”两家,还未成气候。可以说,现在处于纸刊衰落和电子平台兴起的空当期。缺乏稳定的中短篇小说发表平台,科幻新作者们也因此更难得到成长的机会,这是《新科幻》停刊最让人扼腕的地方。

笔者曾细数过本世纪前十几年有一定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科幻作者阵容,大约在30人的规模。另外,从各个平台汇总的资料估计,当前活跃的中文科幻作者总数在200的数量级。每年产出的科幻文学作品大概有200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十余部长篇小说。1家实体期刊(发行量10万上下),2家网络平台,30位知名作者,200位活跃作者,每年10部长篇小说,200篇中短篇小说,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数字,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规模足够吗?

科幻小说作文范文第5篇

雨果奖是一个颁发给科幻或奇幻小说的文学奖。得名于《惊奇故事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每年由世界科幻年会的参加者投票,从上年度内的作品中选出获奖者,其选举过程则由世界科幻社群制订。为科幻界最受瞩目的年度奖项。而星云奖则被誉为幻想小说界的奥斯卡,首创于1965年,与雨果奖并列(比雨果奖问世的时间晚了12年)为当今科幻小说奖中最有权威的奖项。

“我完全没想到我会得奖。我甚至没准备好感言,因为我完全不认为我有这个机会得奖。”刘宇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这位近年来作品频频的科幻作家谦和、友善,同时做事效率奇高。

《折纸》获奖引国内“争论”

与小说作者谈论的话题永远绕不开“创作缘起”。

“创作这个故事的原因有很多。”刘宇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第一,从小我就很喜欢用纸来折小动物,它们给了我无穷尽的时间来进行充满想像力的游戏;第二,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对母亲与孩子处在两种文化当中的描写打动了我;第三,我读了几个邮购新娘用她们自己的经历写的故事,我被这故事中人们在伪造新的身份同时又保持着旧身份时流露的永恒的人性所打动。这些念头盘旋在我脑海里,然后形成了这个故事。”

《折纸》,又被译作《手中纸,心中爱》,讲述“我”的母亲是一位从香港嫁到美国的传统女性,儿时母亲为“我”用纸折成的小动物竟然被赋予生命,但“我”因为遭受歧视迁怒于母亲,并逐渐疏远。后来,母亲去世,给儿子留下的一封信,令“我”陷入悔恨与羞愧中,并真正理解了中国人深沉的爱。

不过,当《折纸》第一时间被翻译成中文、并迅速在互联网上流传后,国内科幻迷纷纷对该文的获奖表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解”。在中国最大的科幻论坛、成员多达35000人的豆瓣网科幻小组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不是科幻”以及“感情是否动人”两点。

不认同该文的读者认为:“《手中纸,心中爱》完全不好看啊!是我审美水平的问题吗!这和大刘的根本不能比啊!”“在国内这样的题材会被当做一般的小故事打回重写吧。”“软成这样我才不屑看呢。”

而少数认为是“科幻”的读者,比如网友“kalasasa”这样解读:“从某些方面来说其实是科幻,只是内核被隐藏了,是通过描述一个时有好转的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联,来探讨这种精神病的成因以及现实对病情的影响。事实上这是美国一个比较常见的科幻命题,那就是虚幻精神与物质实体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感应,比如灵魂与肉体,心灵与鸡汤什么的。”

被国内科幻迷亲切称为“大刘”、其作品《三体》三部曲销量突破45万创下了中国原创科幻纪录的刘慈欣也在第一时间对刘宇昆的获奖进行了解读。在刘慈欣看来,刘宇昆作为华裔的作者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比较熟悉,使得他造就出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科幻的风格。

“他的小说把东方文化与科学幻想结合得很好,就这次的获奖小说来看,其中充满了东方文化的色彩,比如伦理、价值观、母亲对孩子的责任等等。”刘慈欣说自己并没有看过刘宇昆的全部作品,但觉得他作品中的文学构思与科幻构思都极其精巧,小说的结构与文笔都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同时他也认为刘宇昆创作的风格较为多元,“他是工科出身,有些作品有很精准的技术内核,比如《结绳记事》,但这次获奖的作品中没有任何技术内容,其实更类似于奇幻。”

中国科幻代表团“首度走出去”

国内读者知道刘宇昆,大概可以追溯到他2009年4月发表在《科幻世界》的两个短篇小说《爱的算法》和《单比特错误》。其中《爱的算法》一文深受读者好评,此后,他的许多科幻小说在国内发表,逐渐为国内的科幻迷熟识。

事实上,刘宇昆也为华语小说的翻译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自身创作的同时,他还将刘慈欣、夏笳、马伯庸以及陈楸帆等国内作家的小说翻译成英文,并发表在欧美主流科幻媒体上。早在今年7月21日在芬兰科幻大会上,中国内地作家陈楸帆的《丽江的鱼儿们》获得“科幻奇幻翻译奖”的短篇类奖项,被视为华语科幻“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值得一提的是,该文的翻译便是刘宇昆。

“华语科幻走出去”的另一“盛况”是刘宇昆获得“雨果奖”的世界科幻大会(WorldCon)现场。据参加今年大会的陈楸帆撰文回忆:

9月初的芝加哥依然有几分闷热。在8月30日至9月3日的短短五天里,它迎来了一群颇为惹眼的访客。白天,他们胸前佩戴着蓝色胸牌,垂挂着五颜六色的缎带标签,上面写着诸如“不要惊慌”、“42”、“我的天,那儿全是星星”等令局外人迷惘的字句,装扮成精灵、吸血鬼、星际迷航宇航员、黑武士或者维多利亚式怪客,出没于芝加哥河南畔的君悦酒店的各个角落。

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头顶银发,身形肥胖臃肿,甚至已经行动不便,只能依靠助行车游荡于酒店东西双塔的地面及地下各层;有的却颇为年轻,共同的,他们有张亚洲面孔。两组人马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