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精选5篇)

  • 小学科学课堂(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教学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合理、恰当,明确哪些知识技能是应掌握的,哪些是应理解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且要体现对学生科…

小学科学课堂(精选5篇)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化;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的理念引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小学的科学教育也被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科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怎样优化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教学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合理、恰当,明确哪些知识技能是应掌握的,哪些是应理解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且要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相似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段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实践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是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在科学课的设计上要创建开放性的课堂,注重课前搜集资料,课堂研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课上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三、合理的课堂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科学评价不是一张试卷就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方法,技能,思维水平,活动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教师合理,及时的课堂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四、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科学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工作,而经常听教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下继续研究”,但何时研究,无人问津,成一句空话,因此,科学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拓展课外研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研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课堂评价;科学;小学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程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具体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这门作为培养科学素质启蒙课程,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决定着我们今后走的路,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那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开展评价活动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一些“出其不意”的事情,处理得当就是意料外的精彩。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善于掌握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分离混合物》第二课时,孩子继续汇报他们的方法和成果。一个孩子站起来边比划边说:“我分离面粉和米的时候,拿了两张餐巾纸,在中间滴了几滴彩色墨水,然后把米和面粉倒在一个杯子里混合,把那两张纸盖在杯子上面使劲儿摇,后来面粉就沾在纸上,米就在杯子里了!”他刚说完立刻有孩子指出:他用滴墨水的方法是偷看书上的!当我们一起翻书查看时,却发现餐巾纸上滴墨水其实是另一个活动:彩色墨水成分的分离。这孩子的方法完全是因为误打误撞造成的。此时我想继续听听其余小组的意见,没想到好多孩子纷纷嚷着坚决不相信,要求当堂验证!孩子和我都没带所需的工具,而且这样一来我就听不到更多的汇报了。我正犹豫着是否制止他们,却有好几个孩子居然自己跑上讲台,递来了杯子、彩色墨水、面粉和米。面对着孩子们这样“任性”的举动,看着孩子们渴望真相的眼睛,听到耳边一句句乞求实验验证的话语,我突然觉得我想听的汇报跟孩子们对真相的渴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于是我当场决定──现场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部分面粉粘在了纸上,米被染成了绿色留在杯子里。此时,学生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科学课的课堂的确是难以预料的,所以我们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及时掌握和利用好教育时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去的评价,教师一直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在这种评价活动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如果要想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展示自身的才干,张扬他们的个性。如在教学《我们在生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有哪些变化说明我们在不断生长?学生提出:“我的手在长长”“我的个子在长高”“我的体重在增加”——接着我马上问:“我们怎么记住这些变化呢?”这时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红印泥拓印、可以用笔在纸上画下来、还可以拍成照片保存下来,可以用尺量,把数据记下来……学生的这些创意不但得到了我的表扬,我们师生还马上付诸行动,一起设计制作了一张“我的生长发育记录单”。这看似简单的设计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原则。我们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但使学生自主参与,而且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学生学会探究性地学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表现,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和认识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地学习是评价课堂教学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探究思维,尽力拓展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努力创造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如在课前创设氛围,在课堂中营造“多问”的环境,在课堂教学终结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如在《纸的研究》一课教学中,我在课前创设氛围:在你的身边,哪些物品是由纸做的呢?然后在课堂中提问:1. 你们小组一共带来了多少种纸?2. 对于纸你们想研究什么?3.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最后,课堂教学总结时我又提出:纸是由植物制造而来,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方法?要求学生课后去探究新型环保纸张的制作及所需要的材料。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以获取科学知识为中心目标,它既有知识的获取,又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改进和提高,更有探究过程的丰富情感体验,同时还有力促进了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高。

四、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平衡学生各方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环节有明确的规定:科学课的评价要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关注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内容要全面、合理;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评价就不仅发生在学习过程的结束,而且贯穿和融合于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业总评的成绩我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项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一)“平时成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评价情况

(1)自评和互评情况记录。我结合学生探究活动中的自评和互评情况表的评价,以画“正“字的形式记入自评和互评汇总表,分值占总评成绩的10%。

(2)杰出表现记录。对平时上课中发现或提出的问题、精彩回答、突发奇想、准备活动材料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我随机进行评价,分值占总评成绩的10%。

(3)科学小制作完成情况。科学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制作活动,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制作活动情况表,我对学生科学小制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分值占总评成绩的10%。

(4)单元学习评价。单元评价是经笔试、实验操作考查作为单元学习的终结性评价。我对学生评价时要采用灵活的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单元知识、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分值占总评成绩的10%。

(二)期未知识能力测试

期未我对学生进行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方法能力。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测试”和“期未试卷检测”两项成绩。其中“实验操作测试”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未试卷检测”占总评成绩的40%。我对学生的科学期未总成绩最后以等级的形式出现,分为四个层次:A. 优秀;B. 良好;C. 合格;D. 要努力。这样平时观察评价和期未检测相结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评价,有效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总之,通过开展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强调了对科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最终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章本荣. 虚实融合的小学科学课程作业评价实施方案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4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科学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的科学课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于知识的传授上。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教学的结果或者是考试成绩。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就是培养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养成过程,因此,在科学课的教育中,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在讲授解决野生动物一课时, 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课堂的时间给学生讲述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还一定达不到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以及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搜集的资料过程中,对这一课时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情感得以升华。

2 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努力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课堂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老师在上科学课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第一,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探索法。由于科学课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会经常涉及到实验,老师可以在给学生做简单的演示之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小组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按照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桌组合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老师根据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的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和做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正式上课时,再由老师帮忙解决。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体验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2 创新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懂,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将这个作为出发点,在科学课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触这些新鲜事物之后,从好奇心转变为对知识的探求欲,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第三,让学生去尝试。在还未进行下一课的教学之前,通过布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在经历过回答错误地失败之后,就会逐渐的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

2.3 加强学生价值感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一个心智各方面未发育健全的年纪,还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虽然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蕴藏在知识结构内的学科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逐渐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将“教书”的这个过程真正变成“育人”的过程。

2.4 拓展课外知识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大课堂”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由于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课本知识也显得比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将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课更加的贴近生活,并且变得更有趣,学生也会更愿意上这门课,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也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的科学教育而言,既要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老师也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创新教学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卓.新课标下做好小学科学课堂实验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10).

[2]何福杰.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的教与学[J].吉林教育:教研,2011,(11).

[3]薛建高.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J].小学科学,2011,(4).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科学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肯定,学生在愉快的小组合作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交流。

一、改变学生角色

以前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说怎么办,学生就怎么做,提问的形式也很单一,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当中,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不再是倾听者。

二、培养学生思维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面对共同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从而得出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一课中,课前我让每一个小组通过调查走访、网上搜索资料等方式,初步认识太阳能热水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设计简易太阳能热水器”,课堂上大家积极发言,让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在太阳能赛车的启发下,在易拉罐的外面包一层镜子,上面再放一个放大镜,起到聚焦太阳能的作用;有的小组模仿“雷达”装置,用一个盘子,中间立一根铁杆,铁杆上放一个易拉罐,外面贴上黑色的纸,阳光照射到盘子上后再集中反射到杯子上。在实验中,每个小组能团结合作,不断更新,改良自己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学会互相合作,学会与同伴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思考能力 培养 兴趣 生活

一、前言

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小学科学教师开始扩展科学学科的教育目标,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在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思考,让学生了解应当如何思考,促进小学生思考行为的科学化与严谨化。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思考的技巧,才能让科学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实现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现状

在科学课堂中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的职责,也是让科学课堂教学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力度还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如下:

(一)教师缺乏科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意识

教师是否重视小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科学思考能力形成的影响大小。如果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小学生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又怎么根据教学内容去组织有利于小学生思考能力形成的活动呢?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少对于小学生科学思考能力培养的意识,科学学科没有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一直被当作可有可无的学科对待。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小学科学教师也无法正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是将科学课堂作为传授课本科学知识的地方。教师不组织小学生观察科学现象,只在意科学知识的灌输,没有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程序与方法。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课本上文字化的科学知识,通过熟悉而完成机械化的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是沉闷的,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形成。课堂互动活动的缺乏,也让小学生没有思考的动力,小学生没有机会表现自己,即使思考了也没有任何回报,就不愿意进行自主思考。

三、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方法

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提高学生思考水平的重要课堂。针对小学科学学科的内容,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快速形成。

(一)培养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思考

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会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利于其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认可科学学习,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只有小学生具有科学学习的兴趣,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才愿意动脑筋去思考。当代小学科学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开发,结合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欲望,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降低科学学科的学习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处于思考状态,在兴趣得以激发后,在课堂的其他时间进行有效思考。

比如在讲解《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做一个小实验,取同样大小的一块塑料和一块铜,将它们放在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是铜块下沉,而塑料漂浮。面对这样的现象,小学生一定会心存疑问,会问出“为什么”。这时,教师就针对小学生疑问的心理,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小学生会积极思考,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形成。

(二)结合生活,促进学生科学思考

小学科学内容相对简单,且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就要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促进小学生建立起生活化的科学学习观。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一些教学素材,在课堂中给小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教学趣味性的增强,更能让小学生获得科学学习的信息,乐于思考科学问题。

比如在讲解《种植我们的植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种一种他们喜欢的植物,一边学习,一边种植。学生要将课堂内容应用于实践中,就需要进行科学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结合生活的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活跃氛围,促进学生科学思考

开放的课堂氛围,更能够促进小学生积极思考。科学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在互动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在讲解《云的观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不同的云的照片,让学生看云识天气;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找到思考的动力。互动中形成的开放的课堂氛围,会让小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考更加科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利用师生互动,让小学生发现值得思考的内容,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会让小学生意识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享受者。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改革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让科学课堂教学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才能让科学教学成为小学生认识美好世界的一个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