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精选5篇)

  •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靠课件上课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审计课堂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工程审计方向的学生,在工程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不时地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充实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精选5篇)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工程审计课程主要是讲授工程类的基础知识,而信息化审计和工程结合的课程往往在毕业前期开设,而此阶段正好是学生踏入社会,准备着手就业的时期,因此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另外工程审计应该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而现实中往往是理论部分在先,实践部分在后,导致了学生重理论部分,轻实践部分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只有理论和实践部分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目前急需解决的是信息化审计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加速,审计部门也开发了相关的审计转换软件,但是对于高校还缺乏审计软件和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审计的实践课程。未来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必定是依托信息系统审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以设计与岗位职业技能对接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靠课件上课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审计课堂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工程审计方向的学生,在工程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不时地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充实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的高质量的审计课程师资队伍,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组织工程管理类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除了安排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相关培训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关键是工程审计要点的视频展示,让学生产生形象生动的印象。另外也要使每位教师可以熟练运用审计教学软件,贯彻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2)组织教师到审计部门挂职锻炼。到审计部门进行实际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审计操作水平,进一步为教学服务。

(3)加强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有效结合。每周聘请校外信息系统审计专家到学校授课,不仅校内教师的知识拓展了,而且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改革信息化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

目前工程审计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来开展,多数课程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考试方式仍然是以应试方式为主,改变当前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1)开展网上工程类课程视频演示。由于工程知识点众多,课程讲解往往是先讲理论知识,然后通过看视频的方式巩固记忆。这种授课方式并不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将工程视频放在互联网上或者毕博平台上,让学生先看视频,有了主观认识之后,课堂上通过视频加讲授的方式提问学生,提高学生课后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案例分析。工程审计课程中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环境审计等内容,课堂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教学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将专业基础知识和案例内容有效融会贯通,从而为下一步审计实践课程打下基础。

(3)采用互动式教学,譬如让学生亲自制作课件,然后上讲台讲课,使学生充分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4)改革对学生综合评定的标准。目前多数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定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形式。这样许多学生会产生了一种思维:平时成绩不重要,导致学生在平时课堂的教学中不积极,因此应该将课程成绩的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甚至没有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审计实验室促进信息化教学

当前在校学生进入审计相关部门实习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少量的学生通过暑假社会实践的形式进入审计部门实习也只是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基础工作,涉及的面较窄,甚至相关部门为了完成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给予学生的实践内容往往是与审计不大相关的内容。相比之下,最可行的就是建立审计实验室,基于此我院成立了审计重点固定资产投资实验室,采取模拟审计、信息化审计的方式,模拟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将大型工程的实际信息资料输入系统,通过审计实验室的模拟效果,通过一系列操作,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的工程基本知识,工程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以便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网络财务审计,真实模拟工程单位的工作环境,把各种工程知识和审计知识知识综合交叉在一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满足审计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

作者简介:罗朝明(197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陶扬威(1989-),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教。(湖南 岳阳 4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1C0630)、湖南理工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B18)、2013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实验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3]191号)、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8AJM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15-03

自从教育部实行“质量工程”重大举措以来,课程群建设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4]课程群有效地避免了单门课程只注重本课程建设的局限性,将课程与课程之间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效远远大于相关单门课程的总和。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湖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的建设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5-7]但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课程群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各门课程的内容过分独立,没能很好地挖掘出各学科内部的关联性,课程群的整体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课程群的体系中,各学科课程普遍偏重于理论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不够重视。

如今,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再加上在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群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校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科院校,结合各行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对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改革的总体思想为:以改革课程群体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优化和整合课程群内容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执教能力,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能得到均衡发展。下面对我校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进行详细阐述。

一、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概况

1.优化课程群的结构

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MATLAB技术与应用”和“DSP原理及应用”五门课程。根据其不同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可以把这五门课程进行重新分类,组成如图1所示的课程群结构。由于“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理论性强,也是其他三门课程的基础,将其归为基础理论类课程,其重点是给出本课程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字图像处理”、“MATLAB技术与应用”和“DSP原理及应用”三门课程不仅要关注相关理论的传授,更要重视理论的软、硬件实现,因而将其划为应用实现类课程,课程中要加强工程应用方面的培训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调整课程群的课程标准

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是从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的角度来制订和设计,注重课程群的整体效应,摈弃了以前仅从单门课程的角度来确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注重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系统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应用实现类课程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上。在课程实验安排上,把各课程的主要实验内容进行改造和重组后合并到一本实验指导书中,结合基础理论类和应用实现类课程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实验项目,同时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修订和设计。这可以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不但对课程群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而且利用了课程内容的关联性相互支撑和强化。

3.改革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内容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授内容注重与实际相联系,强调工程应用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循序渐进,逐步引导,通过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剖析,加深理论与工程应用的联系;课程作业要避免陈旧的、重复的题海训练,注重课程作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设计性。

二、课程的再设计和再规划

课程的设计和规划以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培养为宗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下面根据基础理论类和应用实现类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和目的,对其进行了再设计和再规划。

1.基础理论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

基础理论类课程是应用实现类课程的基础,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该类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如图2所示。

(1)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理论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信号的变换和信号的处理,通过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和讲解,展现了课程严谨的数学逻辑和数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其讲解清晰分析透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例,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纵向拓展理论教学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层面上,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从课程理论角度来分析工程应用的本质,从应用角度来突出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2)虚拟实验平台的推广与应用,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虚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技术实现虚拟实验环境,用软件模拟虚拟设备,学生可以像在现实实验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实验效果基本等价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8]在以往的教学中,理论课与实验课都是单独设置和讲授的,衔接不是很紧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淡化理论与实验的联系,而虚拟实验既可辅助理论教学,也可作为实验教学手段,起到一个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纽带作用。这种教学改变了单调的课堂授课方式,模糊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实物实验教学融为一体。[6]

(3)采用实验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理论性强,应用基础模糊,仅靠课堂的讲授与学习,学生难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把握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宜采用实验驱动的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并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每个课程实验都是工程应用的基础,如50hZ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信号的采样与恢复、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相似的问题也可轻松解决。

(4)参与教师的科研和课程讨论。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从事一些简单的基础研究,进行理论探索与研究,将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加深和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其次,围绕课程内容,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应用型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自主解决。

2.应用实现类课程加强工程应用培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应用实现类课程是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将理论进行纵向拓展,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动手实践,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此类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如图3所示。

(1)注重工程应用与实践。课程教学不仅要把主要的重点的内容讲解清晰透彻,而且要结合具体的应用情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对理论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每章的主要内容,例举一两个工程实例,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应用的联系落到实处,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几个章节结束后,再结合综合性强的工程案例,将课程理论进一步融会贯通,加强学生工程应用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2)采用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DSP技术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和“MATLAB技术与应用”三门课程应用性和综合性强,宜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每一个项目都是工程应用项目,可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如图像分割、音频信号发生实验、FFT算法实验、语音编码解码实验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针对实验环节中实验内容和项目相对单一、实验课程之间无关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等问题,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验证性实验进行扬弃,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车牌识别系统设计、DSP小型系统设计等,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积累一定的开发实践经历。

三、课程群资源网站建设与完善

教学资源网站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将有关课程群建设的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及计划、教学录像和课件等教学资源公布在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的学习和交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课程学习计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自己的课程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和计划研读最新的资料,避免学生对课程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在线学习、论坛、资源共享,教师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

教学团队建设是实现建设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各课程教师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讨论与交流,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调整。加强理论课老师和实验课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更好地融合。为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基础,定期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考察与学习,掌握学科的发展和学术动态。由教学名师定期讲授,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研讨会,介绍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五、课程群建设成效

课程群建设依托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和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我院是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单位。近年来,承担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和一般项目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湖南省高校优秀教材奖1项。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等部级奖励近20项、省级奖励30多项。

参考文献:

[1]徐凤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础平台课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以德州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57-59.

[2]王浩全.信号与系统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5):82-83.

[3]司风山,徐勇,王浩,等.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11):17-18.

[4]李静,郭汝静, 秦长海.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信号信息处理”课程群教学体系[J].电脑与电信,2012,(1):60-62.

[5]陈松,潘理,李文,等.创新基地项目驱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5):105-106.

[6]罗朝明,李文,李延平,等.基于Matlab和VB的《信号与系统》虚拟实验系统[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1):59-61.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通信工程 专业教学 方法手段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通信教学方法改革

1.1 精讲多练,自主学习

集中精力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讲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精讲必须多练,着眼能力培养,注重讲、练结合,保证练的比重,加强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理论、实践二位一体教学法

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首先明白什么是通信、什么是信息、什么是误码率,提出本课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通信系统理论,最后再通过课堂上的动手练习、参观实习进一步加深印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对于实际通信设备更加了解,更加热爱。

1.3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使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的授课方式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1.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基于兴趣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基于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课后分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案例法,案例式教学结合案例进行课题的引入和问题的讲解,使理论讲授与实际练习紧密结合,使讲解生动、具体,促进学生理解,提高授课质量。

(5)交互法,在授课过程中多提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后留下思考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6)展开法,针对学生层次不一的实际情况,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通信工程基础知识适当展开讲解,使课程内容和基础知识的补充相结合,从而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

1.5 拓宽教学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模型、录像和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形象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的所有概念、用途及实际设备中怎样应用。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的原则,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网络教学已成为通信工程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建立网络教学与学习网,提高单位学时理论教学的信息量,切实解决课程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

随着教学班次、学生人数的增加,问答式教学难于开展,学时很少的讨论课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通信工程网络教学的开展,将与课堂教学互补,教师可以面对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可在通信工程课程的网络课堂中设置“课程介绍”、“电子教案”、“教学资源”等等多个栏目,各司其职,不但方便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师生间无障碍地交流。这样,学习课堂宽广,学习心情放松,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

1.6 突破传统考试考核办法

从多方面考核:问题讨论、课外制作、实践创新、奇思妙想、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

2总结

运用职业技术教育相关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理论,联系通信工程专业的技能要求和教学培养目标,针对技术教育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教学最终能够实现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为教学目标。本文通过提出符合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通信工程专业通信课程教学的具有实践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职业技术院校通信专业课程教学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4篇

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结合哈尔滨华德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对建立柔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制定多样化培养目标、设置柔性化课程体系、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利用差异化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推进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柔性化

1引言

近年来,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的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所谓应用型有三层含义。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哈尔滨华德学院建校伊始便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形成的一批与传统本科院校相区别的本科院校,其数量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最终落在人才培养上,是适应我国市场需求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产物,是对我国传统的以“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改进与突破的结晶[1]。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把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为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2]。我校通信工程专业1997年成立并开始正式招生,2010年确立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黑龙江省政府评定为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我校与深圳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共同组建东北三省最早的“3G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室”,突显了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特色。近年来,该专业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为专业建设的原则,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3G及4G人才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目标,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把该专业建设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良好声誉、特色鲜明的专业[3]。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采用个性自主的柔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近年来,“柔性化”出现在社会的多个领域内。例如“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生产”等。在教育领域则出现了“柔性化人才培养”,已有相关文章发表[4]。关于“柔性化”没有具体的定义,从物理角度解释,柔是相对刚性而言的一种物体特性,由此想象,柔性化的人才培养应该是采用灵活的、具有特性的方式来培养各类人才。综上所述,选择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特点,可以为应用型本科教育闯出一条新路。本文以通信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哈尔滨华德学院的办学宗旨,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形式、质量评价体系六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最终确定适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3实现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达到柔性化教学的需求。具体情况如下:

3.1根据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11年被评为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根据该学科优势以及校企合作的专业特色,2012年我院重新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对就业岗位群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将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专业型、综合型三种类型。根据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教学方法等等。其中学术型定位于善于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生,他们将学习各种通信技术的前沿理论、能熟练进行理论推导,并且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理论仿真、能够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学术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将来继续考研深造的同学。专业型定位于善于进行硬件电路调试的学生,他们将学习单片机、FPGA等课程,能够独立设计电路,编写相应程序,完成工程电路;专业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将来进行工程设计的同学。综合型定位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他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均衡发展。综合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将来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从事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除了专业技能以外,通信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是以上三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具备的。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学一、二年级主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年级主修专业课。因此,我们从学生大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2建立柔性化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适应不同用人单位和学习者的要求

哈尔滨华德学院坚持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将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的需求作为设置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立足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振兴哈大齐工业走廊,面向全国多种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基于这个办学宗旨,2012年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层是公共基础课平台,由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组成,是学生知识结构的根基。包含如马克思主义原理、就业指导、计算机实用基础等相关课程。第二层是专业基础课平台,为学生讲授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该平台课程主要包括通信工程导论、模电、数电等课程。第三层是专业课程平台,分为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专业课为基本模块,满足一般性的学习需求,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专业选修课为扩展模块,适用于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入学习,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卫星通信、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传感技术及应用、信息论、蓝牙技术等。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精简实用,目标明确,弱化过深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应用。其最大的特点是减少了必修课的数量及学时,增大了选修课的数量及学时,进而使学习者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将旧版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复变函数、随机信号处理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全部删掉,而增加了通信工程督导、通信网路施工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旧版高频电子线路总学时为72学时,新版改为56学时,更侧重于通信系统的高频电子线路的讲解。其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将知识按模块进行划分,将知识内容分为主要模块和补充模块,主要模块是该门课程的必讲内容,适用于一般教学进度使用;补充模块将知识点深入及细化,适用于尖子班级学生使用。由于我专业将授课内容以及培养方案进行细化,分为较小的单元,因此学校可以按照合适的方式选择授课内容及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适应社会单位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3.3允许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在课程的内容、方法、环境、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可能多的融入学科前沿,支持多种学科交叉,选取贴近工程实际的素材,在专业课讲解的过程中,允许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增添10%左右的相关内容,此内容可不纳入考核范围,以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教学方面改变以往单纯的以老师为主体讲授课程、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采取“全面交流”的教学方法。所谓全面教学分为课上与课下两方面。课上,老师通过设定相应的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课上,各小组之间与老师交流、探讨知识要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下,采取网上交流方式,利用现代通信的便捷工具设立QQ群、微信群等,随时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环境方面,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实验室上课,比如我专业的“TD_SCDMA移动通信课程”便设在我校“3G移动通信实训室”授课,教师能够理论结合实际,生动直观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快速消化和吸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一些专业课程还可在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上课,由企业工程师根据生产实际直接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考核方面,减少评价结果的比例,加大过程考试的比重,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成绩比例分配如下:期末考试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2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占10%,1个单独完成的工程实训项目占20%,1个自由组队完成的工程实训项目占20%。该考核方式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对于各种培养目标,构建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培养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的培养[5],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五个模块,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这五个模块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和对能力的发掘、培养、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其中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据通信实验等等;专业课实验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实验、移动通信技术实验、现代交换技术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等等。通过实验教学模块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分为电子课程设计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电子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电子产品设计、调试和参数设定能力;通信系统课程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通信”含义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通信系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分为电子工艺实习和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电子设备调试能力;金工实习能够使学生掌握金属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训练技巧。实训包括电子线路CAD培训、通信仿真技术培训、3G与数据通信技能培训、光传输与程控交换培训;电子线路CAD培训使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以及电路仿真,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通信仿真技术培训能使学生掌握数字无线电系统的分层结构及其仿真实现,能通过仿真解决实际通信过程中碰到的基本问题;3G与数据通信技能培训增加学生对目前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市场发展的了解,把握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移动及数据产品的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类知识点。光传输与程控交换培训使学生掌握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光传输及数字程控交换机产品的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类知识点,使学生达到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光传输及数字程控交换机产品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认证标准。毕业设计包括工程化毕业设计和大四毕业设计,工程化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过程能够综合考验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工程设计的认识。

3.5由学生、用人企业以及学校共同做出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主要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实现个人培养意愿,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挑战自我并超越自我,具有积极向上心态,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成绩等,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中学生的专业素养是重点考察方面,专业素养决定了一个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理想的专业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做到了上述要求,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够游刃有余。企业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校外实习岗位的工作情况,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其中工作能力是主要考察项目,包括学生的适应岗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

4结论

本文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设计了个性自主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了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柔性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设计差异化的实践教学及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下应用型教学的新要求,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婷.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5).

[2]邱文成.基于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分析[J].管理创新,2013,(6).

[3]李强.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6).

[4]申亚民.柔性化培养与学生个性自主选择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4,(5).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训平台;教学改革;通信网

随着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已经成为通信行业主要技术之一,通信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通信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将《通信网》课程设置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通信网》课程在整体教学环节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理解和掌握通信技术,提高通信设计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通信网》课程的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通信网的体系架构、各种通信协议、信网的规划设计以及通信网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各种通信网的原理,授课方式以传统的板书为主的课堂理论授课方式,这些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今的大学教育的特点,更不适用于高速发展的通信技术。所以对《通信网》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适应当今通信网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本科高校来讲,《通信网》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重理论、厚实践”,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通信网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通信系统的框架结构,通信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教学内容上传统教材侧重于几种电信网的平行讲解包括电话通信网、光纤通信、分组数据通信网、以太网、ATM网、三网融合等内容。随着电信业从话音通信时代走向信息、多媒体通信时代,网络的体系架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全IP的业务融合网络成为业界一致的认识,IP技术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宽带移动通信、IPTV等新兴网络的核心技术。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适当地缩小电话通信网的比重,增加IP分组网的内容,以反映现代通信网的现状。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基本上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辅助开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以加强实践教学。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相对固定,大量课时用于对理论内容的单方面讲授。教学模式不能反映出该课程的专业应用课特征,缺乏实际教学效果。从实际教学情况看,学生对接触较多的网络的应用理论介绍具有较高兴趣,但随后按照相同模式讲解后续抽象理论内容时,学生对此兴趣较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佳。

针对抽象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CAI课件的授课形式,CAI课件提供了文字、影像、flas等新型的信息载体,形成了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通信理论和通信网络。例如在讲解OSI七层模型时,为使学生能够清晰的理解分层通信的概念,可以利用flas演示两个对等实体之间的逻辑通信过程和信息的打包拆包过程。

三、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现代通信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针对通信技术专业,利用通信工程实训中心的条件设计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内容,实训平台是采用国内著名的中兴通信公司产品,以商用的通信设备为基础,合理的集成为适合实训教学的硬件平台,构成了当前国内先进的现代通信实验及实习环境。平台主要由程控交换、光传输、数据通信和宽带接入4个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图1中网线在拓扑图中的连接均通过配线架连接,这样可以在实验时进行灵活配线。按照商用运营网络的架构,实训平台的3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现场讲解网络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用途,而且可以进行现场维护工作,并检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在观察通信网设备的同时,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通信网》课程内容构成广泛,知识系统贴近实际应用的通信网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托通信实训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邱恭安,章国安,杨永杰.基于项目设计的现代通信网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2]郭娟,廖亮.通信工程专业通信网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

[3]秦岭,杜永兴,杨立东,高鹭.现代通信网课程体系的改革[J].科技资讯,2008.

[4]吴雅琴,吴哲.校企合作计算机通信网的课程建设[J].计算机时代,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