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 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考考试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不断的尝试,考试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能力考查作为考试考查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2012年广东省的理综考试的物理题就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了学生的综…

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2012年的广东省理科综合考试中的物理考试呈现出最基础、最通识和最经典的显著特点,对中学的物理教学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对此次考试的试题分析,能够为一线的物理教师提供借鉴和指导,对物理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此类试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理综物理考试的一些基本方法,为物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12012年广东省理综考试物理题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考考试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不断的尝试,考试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能力考查作为考试考查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2012年广东省的理综考试的物理题就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1物理考试的通识性特点

一般而言,在物理学中,把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叫做最通识的知识,通常来说通识知识是陈述本文由收集整理性的知识,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只有掌握了通识的知识,才能够实现能力的发展和物理思维的拓展.2012年的广东省的理综物理试题就对通识知识进行了考查.

例1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珠,这一物理过程中.水分子间的

a.引力消失,斥力增大b.斥力消失,引力增大

c.引力、斥力都减小d.引力、斥力都增大

该题是对分子动理论进行的考查,首先是气体变为液体时,分子间的距离会减小,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也会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这样就分析出了该题的物理理论,使问题简单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2物理考试的基础性特点

在物理知识中,基础性知识是根基和主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陈述性的知识,也是讲述如何做的知识,比通识性知识更加系统.基础性知识主要用于对物理问题的推理和论证,是得出正确结论和正确判断的的依据和必备条件.通过分析2012年的物理考试题发现,可以发现高考理综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2质量和电量都相等的带电粒子m和n,以不同的速率经小孔s垂直进入匀强磁场,运行的半圆轨迹如图3中虚线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tp4gw76.tif,bp#]a.m带负电,n带正电

b.m 的速度率小于n的速率

c.洛伦兹力对m、n做正功

d.m的运行时间大于n的运行时间

在该题中,考查的是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的运动,在垂直磁场的运动电荷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因此根据此知识可以得出带电粒子的轨道半径和运动周期,荷质比相同的带电粒子的运动半径与周期和速率是没有关系的,只是与运动速率成正比,至于运动的方向可以通过左手定则进行判定.

1.3物理考试的经典性特点

经典性只是是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知识,即典型的模型和代表性的例题,例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就是物理中的经典内容,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对经典的知识也进行改进和创新,使经典的知识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并具有了新的意义.历年考试就重视对经典知识的考查,2012年的高考理综的物理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选取了经典性的知识进行考查.

例3如图2所示,一条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粗糙的ab段水平,bcde段光滑,cde段是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一小段圆弧.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和b紧靠在一起,静止于b处,a的质量是b的3倍.两物体在足够大的内力作用下突然分离,分别向左、右始终沿轨道运动.b到b点时速度沿水平方向,此时轨道对b的支持力大小等于b所受重力的sx(]3]4sx)],a与ab段的动摩擦因数为 ,重力加速度g,求:物块b在d点的速度大小v;物块a滑行的距离s.

在这一题目中就是对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动量守恒的考查,这类知识的考查在广东省的高考理综中经常出现,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加强对经典性知识的讲解.

2广东高考理综物理综合题的启示

通过对2012广东的理综物理题的分析,能够总结出物理题的考查趋势,既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行考查,还要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查,并且随着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能力的考查成为重点,但是总体来说广东的出题可以归类为三类,即通识知识、基础知识和经典知识.因此,需要物理教师把握好出题的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物理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对考生对物理答题情况的分析,得出考生也需要做多个方

面的努力.在此,笔者就综合题的答题策略给与几点建议.

2.1过程型综合题解题策略

过程型综合题是按时间顺序构成的题,物理知识的复杂变化有时候是按时间和阶段进行的综合,这样就可以先对子过程进行分析,将其从总的进程中划分出来,化简成简单的子过程,降低了物理题分析的难度,进而罗列出相关的式子.同时在解决过程型综合题时,要注意各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衔接.

2.2知识型综合题解题策略

知识型综合题是建立在各个章节和模块知识的综合,加强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其中的联系的分析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进而把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例如在物理学中,经常把电和力、光和电以及力、电、光进行综合考查,就是考查知识的衔接,体现了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在物理的教学和试题的考查中,要加大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充分的激活物理规律的教学,并且把物理学中的几个关键定律,做到灵活掌握和有效利用.

2.3信息型综合题解题策略

信息型综合题即应用型综合题,是考查对物理学知识的有效应用,即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样的题目通常是以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作为切入点,并且这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并且凭借材料新、情景新和问题新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这就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对此类题目的练习,并且对学生的答题规范做严格的要求,既要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又要确保规范性.虽然这类题目的起点很高,其实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提炼和加工,因此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恰当的物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

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1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分析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仍然稳定,总分108分,其中I卷6~13题为选择题,每题6分,共计48分,占学科总分的44.4%,Ⅱ卷26~29题为非选择题,共计60分,占学科总分的55.6%。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与简答;试题的难易比例为容易题占13.0%,中等难度题占69.4%,较难题占17.6%;化学试卷的编排依然是并列直进式,即从易到难,有利于考生应答发挥,试题难度主要集中在Ⅱ卷。

2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内容分析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强调了学科的基础性。诸如离子共存与鉴别,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盐类水解,化学键和晶体类型及性质,以及有机反应类型及同分异构体书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和无机化学实验等知识贯串试卷始末,具体考查的内容,见表1。

由表1可知,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所考查的内容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基础知识,也是重点、热点知识。试题既能立足基础,又能强化技能,加强了对知识理论运用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强的选拔性。但能体现“能力立意,双基为主,学以致用,引领课改”的新课改命题思想,又能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和高科技内容的试题比例还有待进步增加及提高。

3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知识点分布及分数比例统计分析

3.1知识点在五大知识板块中的分布及分数比例

从历年的高考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所考内容来看,高考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五大板块:①元素及无机化合物;②有机化学;③化学计算;④化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⑤化学实验等。这五大板块知识也就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它们互相交叉,和谐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分割。现把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在五大板块中的分布及分数比例情况作粗浅统计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科知识点全部分布在五大板块中,元素及无机化合物考点比例略高于前两年,其余板块比例基本持平(比较情况见表3)。明显看出,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反应原理的考查力度不减,但没触及热化学反应原理;三大基本理论(平衡理论、电离理论、结构理论)得到很好关注;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知识和基本的化学实验原理,也高区分度地控制了学科的主要得分点。

3.2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及分数比例

我们知道,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科知识点基本上都出自课本,来自课本。无论是简单题、还是难题,它的“根”都离不开课本,而且都能从课本上找出解题依据。具体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见表4。

经统计可知,200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化学科知识点在高一教材中分值达50分,占学科总分46.3%;在高二教材中分值达33分,占学科总分31.6%;在高三教材中分值达24分,占学科总分22.3%。而2007年高一教材中分值达54分,占学科总分50.0%;在高二教材中分值达42分,占学科总分38.9%;在高三教材中分值达33分,占学科总分30.6%。很明显,三年来,高考知识点在高中三本教材中分布的比例相差不是太大,以考查高一知识点居多,这可能是因为高一教材涉及到的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物质多、实验多、现象多等缘故。另外,三年中,2008年较前两年对三本教材考查的力度大,分值和比例均有所提高,这在综合卷容量有限,无法追求考查知识的覆盖面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这意味着2008年试题更趋于回归基础、回归教材,不再盲目追求漫无边际联系、过于标新立异而忽视教材的形式主义。

4 建议

4.1试题应加强对课改导向性

从去年开始,广东、山东 、海南、宁夏四省(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实行高中新课程的试点省份已经实施了新课程高考。两年来,他们使用的四套课改化学试题一直在密切注视生产、生活实际及科技成果等热点问题,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考查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考生具备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也日臻成熟,这和课改精神是相符的。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尽管适合于非课改省份,针对的是传统教材,但由于当今正处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其命题应该对课程改革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虽然有部分试题已经引领了课程改革,但力度不够,这和课改区的高考化学试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夯实基础,透视考点,重构知识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能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教材的理解是零碎的,解题规律的探究是肤浅的,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我采用两步走的办法,首先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技巧,都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其次深入挖掘教材的例题,并以其为主要素材,编拟成突破一个重点,攻克一个难点。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这样一种训练思维的模式来深化学生的思维,要求他们着眼于教材,扎扎实实地从实际水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充分体会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切实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后,进行一些数学专题来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能力。特别是最后一阶段复习中,教师要以思维突破为主线,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重视数学题的缜密性与分析法思维策略。

二、方法引导,共同参与,培养能力

1、探求方法,揭示规律。在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方法指导与规律揭示。一是解题的通用方法,如关于让三角形全等或相似常用的添辅助线的方法等;二是重视初中数学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代数中的配方,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待定系数等的方法;三是把握中考热点题型的所用方法,如分类讨论的方法;四,是揭示典型题的一般方法及规律。

2、共同参与,发展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去说,去做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体现,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失,真正落在实处。

因此,在基础复习时,我们借助与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学生抢答,辨析,自己归纳一些数学概念,并给学生可能多的动手,动脑,讨论的时间去探索,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知识的满足,提高了学习效果。综合题教学过程中,"点"――点中要害,"透"――透彻理解,及时总结,一定要把思路与方法教给学生,同时教师要评析到位,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分析,清楚错误原因,清楚自己薄弱环节,熟悉一般分析思路,并与学生一起深入研讨。

三、精心设计,综合训练,训练能力

1、精心设计综合训练题。训练题的设计要把握住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突出教材重点,明确中考的特点与热点,在模拟训练题的具体设计上应考虑到,考教材上哪些内容,考查哪些思想方法和能力,以什么样的题型反映,设计哪些思维障碍,从框架上、题型上把握本地中考的特色,拟定或选编3-4套综合训练题;同时精心组织综合训练,依据复体安排对训练程序、时间、方式进行认真构思,要把双基、能力训练,心理训练,规范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重在能力的提高。

2、以练为主,讲、练、评有机结合。综合训练复习要以练为主,讲、练、评有机结合,切忌"考试"+"讲题"的方法。应通过一套试题的训练,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组织评讲。

3、综合训练,综合评价,培养能力。综合训练不仅是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和知识缺漏的补偿,对能力培养的强化与提高,而且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训练良好习惯与品质的训练。要注重综合考查、综合评价、培养能力、提高整体水平。

四、着眼素养,注重应用,发展能力

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高考的考生们,第一轮总复习已经开始了!地理一轮复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高三复习的七种方法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点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高三地理的五种题型1、区位条件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评价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

2、分布规律应用型解答题

题型: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利用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结合版块分布解释地理问题。

3、区域综合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基础知识、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地理分布规律、通过区域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对比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基本技能型解答题

题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图基本要素、以图表为载体考查统计和计算、设计研究性情境考查实践技能。

5、与现实问题综合的解答题

中考理综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初中数学着重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之后,进行其核心道理的运用,从而举一反三,有效提升和思考。我们要从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中找出可以通用的东西,并且将这些通用的东西运用到各种题型当中去,从而总结各种有效的规律,在模块化的学习当中,我们去运用知识发现知识体会知识,从而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思考。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构建模块化的基石――理解运用最基本的原理。

1、重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化模块,把握数学本质原理。

从数学例题中概括出来的核心知识,是我们应用最广接触最多的,从其中总结出基本的解题规律,例如我们有效的思考“有理数的计算”这一部分模块,包括基本的运算和混合运算,将这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的解决相关的问题,从中找出我们基本知识的有效运用和思考。

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的提升训练。

我们通过分步的方法,将数学中的基本性的原理概括和总结出来,这种模块化往往可以概括出我们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的提升是以基础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的综合运用和思考分析,就是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基础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感悟思考,训练学生解题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运用,就是在基础知识能力前提下,进行单项和综合性的训练,有效的提升个人的能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初中数学课两大目标。知识就是“常用广用、普及大众、核心内容”,就是课本教材必修课程;能力就是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知识的模块化构建,整体理解和综合提升――知识的基本运用和贯通。

整体化的数学模块,包括知识点的整体集合,包括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整体集合,这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性运用,也是训练学生融会贯通思维的能力。

1、有效构建知识前后的模块联系。

抓住数学的核心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游刃有余,将前后的知识规律有效的进行结合,在自己的头脑中自发的构建知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建立链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消除畏惧心理,首先解决简单的知识,继而解决相关的复杂知识点,提升解题思路。

例如我们数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熟悉了元和次的所指以及关系,完全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综合化的运用,这就是模块化的综合性运用,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己探索和分析思考,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去解决其他方程的问题。

教学的模块化整合是从辅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的转变,是知识点内在的领会感悟和一线贯之,相比分散学习而言,这有着不可比拟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内在掌握和未来发展,教师做到充分备课,有效合理的安排课堂进程,适时穿插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事半功倍。

三、思维空间的预留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尊重过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思考分析感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老师在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对于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与巩固提升,同时有效的提升效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来达到提升的目的。

老师操作几何画板,学生观察图像的变化。老师首先利用几何画板画出y=x2的图像,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拖动参数k使其变化,画出y=x2+1与y=x2-1的简图。直观感知出k影响了y=x2+k的位置,然后归纳出由y=x2的图像通过上下平移即可得出y=x2+k的图像,总结出y=x2+k与y=x2的图像图像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