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论文(精选5篇)

  • 数字校园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2部分高校对校园网络安全没有好的管理,导致档案数据泄露。 一些高校还没有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好的评估网络系统安全性的手段,导致系统存在很多漏洞,大量信息就容易被篡改,甚至有一些重要的文档资料泄密,影…

数字校园论文(精选5篇)

数字校园论文范文第1篇

1.1高校学生基本都不够成熟,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近几年,网络上的钓鱼网站、中奖信息到处都是,很多学生都还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学生被骗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学生成为了行骗机构的重点对象,而且很多学生想找一份兼职,经不住骗子的诱惑。虽然我国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很多学生都不怎么懂得计算机,尤其是来自于一些农村的学生,大多数都没接触过电脑,又怎么谈其网络安全意识。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没有具体的关于网络安全的课程,导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强,无法辨别网络上信息的真伪。

1.2部分高校对校园网络安全没有好的管理,导致档案数据泄露。

一些高校还没有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好的评估网络系统安全性的手段,导致系统存在很多漏洞,大量信息就容易被篡改,甚至有一些重要的文档资料泄密,影响到正常的办公,使校园网络安全受到威胁。

1.3一些计算机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

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很多计算机安全技术并未被研究出来,从而导致一些黑客利用每一次这样的机会,研究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对网络系统进行破坏。这种恶意的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人为攻击是网络安全不可忽视的问题,黑客都擅长于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攻击,由于病毒破坏性、隐蔽性和潜伏性的特征,人们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只有等其出现,才去采取有效的手段,只能坐以待毙。第四,校园网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一些教职工和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时,网络安全意识不够强,在U盘插在电脑上复制资料时,没有先检查自己存储器,导致有时候将病毒带入学校电脑,从而影响数字校园网络的正常使用,严重时使学校重要资料、档案外泄,甚至导致整个校园网络系统崩溃,严重干扰学校的管理与正常教学。

2高校数字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方案

目前,完全解决数字校园网络的安全隐患是不可能的,因为开放的、虚拟的和自由的网络使人们无法预知将会发生什么。为了有效的保护校园网络,需要结合多种防护策略来实现。下面笔者就网络安全问题阐述一下几种方案。

2.1学校应该多开设关于网络安全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辨别网络陷阱。

同时,加强对数字多媒体的管理,让学生与教职工能够安全的使用校园网络,避免有计算机病毒侵入学校网络管理系统,从而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不便。曾经就有人认为解决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必要先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这一点足以说明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是多么的重要。

2.2对学校的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系统漏洞对网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坏。

对此,学校可以加强对校园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网络安全评估能够有效的预测网络系统可能受到危害的风险的大小,还能估计其带来的影响。而且它还能够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掌控,能够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并有效的进行处理。要实现这一技术,需要结合检测网络漏洞、模拟网络攻击和对服务进程进行报告等技术,从而达到最大可能的降低校园安全隐患,帮助学校控制、管理好网络系统。

2.3对学校的电脑安装有效的安全卫士,并采用防火墙技术,尽可能大的消除网络安全风险。

在数字校园的背景下,利用防火墙的技术,可以防止数字校园平台的出口被不法侵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病毒从外面入侵的风险。同时,对校园网的资料进行加密技术,这样做可以很好的防止网络资料的泄露,并减小被篡改的可能性。对网页设置访问控制,从而保护校园网上的资源被非法使用。对此,可以采用身份认证的措施,对访问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控制访问权限。第四,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这一点能够有效的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同时组织学生对制度进行学生,加强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这对解决校园网络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很多高校都缺少专门针对校园网络安全的制度,因此,在一些高校建立网络管理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3结论

数字校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校园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表面意思就可以清楚地知悉,所谓数字化学校就是将一些有用的网络信息作为支撑,采取各种计算机技术进行教育、探索、管理控制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以强大的计算机网络作为技术支持,借助其构造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空间,并努力完成对校园里各种信息的实时控制的任务。可以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念是整个国内教育界的一项重大飞跃,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校园建设形式的束缚,而且最近社会各界对数字校园的关注度得到极大提升。然而,设计观念、具体技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因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依旧需要艰辛努力的摸索。考虑到国内电脑网络技术起步较晚,同时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才又十分匮乏,尤其是对于教育界来讲,此类技术型人才就更少了。因此,我国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能力还不算很高,加上手段过于单一、建设体系不够系统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另外,不少教育机构耗用了大笔资金用于教育培训及相关教育设备的购入,却没有重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换言之,他们没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合理地运用到教育建设当中,也没有打破常规、单调的教育方式的钳制,而这也是当前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技术在构建数字校园时的应用渠道

我们进行数字化校园的构筑,根本上就是为了把更丰富、更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融入到现代教育中,进而令校园教育变得更具色彩,也更有成效。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通常是经由网络空间及设施手段等。举例说明,学校的教务处能依靠教务管理系统管理和控制任何学校人员的个人信息,学子能够通过缴费平台上缴有关费用,也能够借助课程系统选择想要学习的科目等,这些具体活动都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校园的精神理念,教师和同学经由普通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数字化校园技术的使用,这就令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了校园中的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

2.1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

我们已经有所了解,老师、学生使用的均为非常简单、操作便捷的数字化校园技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老师们和同学们不仅能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平台共享某些信息,也能够完成畅通的交流沟通。例如,学生通过网络介质提出疑问、发表留言和个人看法等可以让老师确切地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然后对学生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学生们迎难而上、自主独立的精神。由此,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应用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提升教育水平、教学效率。

2.2管理师生方面的实际应用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加上校园当中的群体基数不小,因此,相关技术可以推动校园管理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推广数字化校园,使其深入人心。采取电脑技术可以在互联网当中网罗众多的信息,令校园管理空间进一步扩大,并进行转移,这样的话有助于加强不同层级间人员的互相交流,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领导的办事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师生把自己的心声传递给上级领导,一方面有利于校园工作的改进;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化校园中基础设备建设的应用

3.1综合网络线路分布需求

首先,整体上最好考虑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需要方便管理与维护;其次,在基础设备的建设环节,一切布线均需满足标准配线系统及统一信息插座的要求,既有助于连接不畅通的线路设备,也方便以后的网络扩建;对电缆线、配线架、插头接孔等的统一部署可以更好地保障日后的网络扩展需求;另外,进行分步式的规划性建设、留出充足的主干链路及网络节点等都对日后新需求的调整、网络规模的扩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网络管理中心的具体要求

考虑实际情况,选取一个合适的网络控制中心非常关键。一般来说,核心控制机房必须要能满足二十千伏以上的稳定电压,还要求能够全天供电,同时确保对主要交换设备及存储器四个小时或更长的延迟。对于交换机房来说,单进单出的UPS供电系统必不可少,除此之外,任何交换机房均要具备防雷系统。

3.3应用支撑体系构筑

技术应用支持体系当中,特别注重协同配合的工作理念以及统一控制下的业务环境、业务门户,以此组成一个高效的应用机制,并用以统计和剖析各种决策信息,目的是为了构筑功能更加全面、配合协作更为高效的管理控制系统,进而达到数据共享、业务流程及思路清晰,它共包括以下三个模块:一,常规的应用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针对WEB、FTP等各种基础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二,网络控制体系。此模块主要包括监视、诊断、报表和计费四个系统。三,电子身份认证体系。顾名思义,其是用于识别网络资源使用者身份的唯一渠道,校园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每个个体设置为某个固定的身份,用户能够使用为自身设定好的身份进行相关验证后访问系统资源。但需要注意的就是必须保证所有用户电子身份的有效性、唯一性。例如,学校通过网上采集用户指纹、照片等个人信息,办理校园一卡通、电子产品等,就是利用了这一识别技术。

4结束语

数字校园论文范文第4篇

高校校园数字化影像新平台构建初探 基于SOA架构高职数字化校园数据平台部署分析 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中的异构系统集成 GIS平台在校园数字化中的应用 数字化校园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研究 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 校园数字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数字化校园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 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及应用 浅谈如何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策略研究 中职校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智慧校园数字化建设 浅析高职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学管理平台的使用现状 基于Discuz!构建校园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论坛 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及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基于需求驱动的数字化校园数据架构研究与设计 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建设的意义及实现路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唐・E・舒尔茨.《整合行销传播》.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4]余明阳.媒体广告的奥秘[M].第一版.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3.

[5]赵凯.解码新媒体[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6]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7]栾轶玫.媒介形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8]中国毕业生网.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数字校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计算 数字校园 智慧校园 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E933.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85-01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实践。随着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水平已经很高,下一步关键是应用与融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学民在谈到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重点时指出,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IT 技术,学校在应用层面可以开展更多创新,而且可以将已有的应用进行深度的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校园管理的水平。

云计算是基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技术而产生的,其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应用程序即服务)等三个层次。

目前各高校的数字校园功能的日益完善,在各方面的应用更加深入,也对数据中心的存储以及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据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存储需求。因此,为其引入新型的、更具可控性、可扩容以及超强计算能力的云计算技术,成为新一代数字校园在进行数据中心建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利用云计算技术在计算、存储、网络等方面提供的服务,将能够更好的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数字化平台,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从而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的由来要追溯到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该项目名为“信息化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1],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开创了信息技术进入校园并用于学校管理的先河。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演讲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名词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深入应用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2]。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众多高校都已经实施了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实现了教学、管理、生活的数字化。“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更高发展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蒋东兴指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进入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比“数字校园”更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该更深入。我们认为“智慧校园”应和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平台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对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通过“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硬件集群”对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共享、统一权限控制,构建一个数字化虚拟校园,实现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生活。相比“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无论是管理应用、教学应用还是自主学习都更智能化,比如老师可以开展网络协同备课,学生可以个性化定制学习计划,利用网络进行讨论、作业、考试、拓展等创新性开放学习。优质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无论是学生学习资源、老师教学资源还是专业发展与教研资源的共享,都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说到底,“智慧校园”,是要建设一批智能化或智慧的应用系统,如智慧教职员管理系统、智慧学生管理系统、智慧教学系统、智慧科研系统和智慧后勤系统等等。“数字校园”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延伸。

三、移动互联,掌上校园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1月)》[3]指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中国的手机网民的数量超过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37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站比由2013年的81%提升至85.6%。而且,根据现实工作体验,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手机普及率近乎100%,而且基本上均为智能手机。在教师和学生中手机、平板电脑(Pad)等移动终端正逐渐替代PC,成为其连接网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蒋东兴认为,“数字校园”建设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教学教务、一卡通等系统的集成。而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飞增,促使了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他指出,高校“智慧校园”应该具以下特征: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在技术上,智慧校园更多地采用了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的IT 技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强调知识的创造与利用,实现智能化的推送,促进知识与智慧的传播与分享。

从实际应用上来看,“智慧校园”也能给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许多新的变化。以浙江大学无线网络建设为例,在实现了全覆盖的泛在无线校园网之后,浙江大学开始尝试将大数据概念与无线校园网紧密融合,构筑一个无线网大数据平台,未来能给学校和师生带来的新应用体验将极为丰富。教务部门能借助它实现课堂自动点到、统计教室利用率,学工部门能通过其统计学生上网行为,查询学生活 动轨迹,保卫部门可实现保卫巡更、遗失手机查询,学生们可通过手机进行校园导航、寻找空闲教室、查找附近同学、接受课程讲座信息推送等等。毫无疑问,智慧校园将给校园IT 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因此,未来校园网必将以移动终端作为主要接入访问设备。

综上所述,未来的数字校园的发展,必将是通过云计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将应用部署在云端,结合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形成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型智慧校园,实现信息随时、随地的传递与共享。

参考文献:

[1]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2] 况志军.数字化校园研究与开发[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2. 93-95.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5.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