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精选5篇)

  •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通过对西南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毕业去向和原因、就业倾向、就业途径、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及评价等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精选5篇)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问题研究

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连续几年的大扩招引起在这条独木桥上苦苦追求的学子一片喝彩。在欢呼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从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2年的133.7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由就业的动机、择向、途径及方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通过对西南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毕业去向和原因、就业倾向、就业途径、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及评价等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2.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重庆市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2008届毕业生。

样本:随机抽取西南大学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0.3%。参与调查的学生具体情况为:①专业: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庆市内l16人,重庆市外70人;③性别:男97人,女89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后去向及原因

调查显示,面临毕业时,大多数学生(98人倾向于立即就业。其中有家庭经济的原因,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消耗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毕业后,很多学生都想立即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很多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认为早人社会可以积累更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提高自身学历、能力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54人)选择考研。另外,有l0名学生打算自主创业,7名学生认为出国经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还有17名学生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

(2)就业倾向

调查显示,学生大部分(59人,31.9%)愿意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就业,认为这些地方机会多,经济效益好,工作、生活条件好,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由于重庆市直辖后发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学生(52人,28.1%)愿意在重庆工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学生愿意回原籍,认为那里父母亲人都在身边,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学生愿意去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抱负的平台.但却由于条件的恶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去那里工作。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政府机关占24.1%(45人),三资企业占15.8%(29人),高校、科研单位占15.5%(29人),国营企业占14.6%(27人).中小学教师占12.2%(23人),民营企业占10.6%(20人),自主创业占7.2%(13人)。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备受大学生青睐.这与其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和经济地位高,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师范类和农学类人才,而调查中愿意去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却只有12.2%.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师范类人才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响你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多项选择问题。回答占前四位的是:个人发展前景、经济收人、兴趣爱好、自己是否适合。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88人,47.1%)对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44人),1000—15O0元的占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间,占到70.6%,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见目前大学生正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明显降低。

(3)就业途径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61人,32.8%),反映了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从而也对我国的就业机制提出质疑。现场招聘会和上网也占到一定比例.分别达到27.8%(52人)和20.5%(38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从服装费到车旅费、住宿费。有的学生可以说得上是“大投资”。调查中,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费用可以不计较。有29.4%的学生愿意支付的求职费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学以师范和农学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5.3%)只愿意花费100元以下来找工作。

(4)求职影响因素

在回答“用人单位关心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多项选择题中,认为社会实践经验和自身的能力与特长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内部归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专业、学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毕业学校、个人品德以及性别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5)大学生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于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20.6%(38人)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很了解的学生只有2.9%(5人)。

可见,高校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因素中.个人发展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这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希望通过这种经历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但环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个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国家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

(6)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和评价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学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是普遍的。调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满意和一般态度.这与学校近几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也表明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只有5.9%(11人)的学生非常满意,这也说明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照顾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或者没有照顾学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学生认为非常照顾和比较照顾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期望值与个人评价度降低。导致就业信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求职期望值明显降低,他们中很多人已在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大学生求职信心不足。调查中,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一直是就业指导部门努力的目标,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2.就业动机趋利性较强。“求稳”“求高”心理仍存在在就业倾向方面,选择去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0%。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却只有10.6%,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求稳”“求高”的心理,这也是传统大学生“准干部”身份思想在当代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体现,而敢冒风险、艰苦创业的思想比较缺乏。

3.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现象,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调查显示,公认度最高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造就了“讲人情”“讲面子”的风气。但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用人上的市场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调查中.各有17.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和不太照顾学生需要。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在个性化服务、专业性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更好的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5.不断高涨的求职消费。易产生奢华心理

大学生的求职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等因素,消费存在一定差异。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师范类和农学类学生,但仍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不计较求职费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幅度增加,社会上有人戏称之为“求职经济”,这反映了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但是,不断上升的求职消费是否带来相应的求职优势?大学生在求职消费上的奢华之风应该引起就业指导者的关注,而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经济压力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1)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且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但在中国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拉动内需的消费。从社会、经济和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但从长远发展看,高等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跨越式的高校扩招将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重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用人单位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了解不多,事实上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招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但这些标准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能力吗?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以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也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2.高校因素的影响

(1)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整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上往往并不能达到一致。以至出现某些层次比较高.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

(2)学科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问题。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学校专业不适应市场,学生就业不理想。高校争相上“热专业”,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学校就业教育有弊端,就业指导没有跟上。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开设一门课程的方式进行,对象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以某种教材为本。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学生大多对此不感兴趣,不大理会。正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狭窄,功能有限,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上着力较少,所以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3.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第2篇

我们设计了“毕业生就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分为“行为取向”和“价值判断”两部份。于2004年6月对青岛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19份,其中男生429人,女生290人,贫困生347人,非贫困生482人。从调查中的数据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生毕业去向的选择。2004届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有54.3%的同学选择了找工作,35.7%的同学准备考研,还有3.8%的同学准备出国留学,另外有1.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可见绝大多数的同学面临毕业的时候都明确自己心中的目标,这是可喜的,而且有不少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新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4.9%的同学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去向还不能确定,这种目标游离现象值得研究。

2.毕业生择业区域的选择。择业区域向来是毕业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有31.2%的同学倾向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类的城市就业,38.1%的同学倾向于到厦门、杭州、青岛、苏州等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也有23.7%的同学认为不一定非得是以上两类城市,但不能低于地、市级城市;只有7%的同学对工作地点没有特别的要求,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县市级城市甚至乡镇都可以。

调查的结果反映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毕业生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应转换为就业大众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评价自己,适当调整就业的期望值,才能缓解就业问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从毕业生的价值取向来看,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培训和发展机会(79.1%),其次是工资福利(74.1%),再次是公平开放的环境(42.1%),排在第四位的是有充分的个人时间(33.0%),排在第五位的是解决户口(30.5%)。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但目前的一些政策仍然影响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如在当前户口没有完全放开的现实条件下,不少毕业生还是很看重户口问题。

4.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职业呢?调查结果显示,有29.9%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职员,29.8%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员,此外有21.4%的毕业生希望能够自主创业,18.4%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只有3.6%的毕业生希望成为民营企业的员工。调查反映了三个基本事实:一是外资和公务员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二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三是民营企业仍然很难吸引人才。

5.毕业生对专业和工作关系的考虑。从调查结果来看,48.3%的毕业生认为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另外有44.5%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应该专业对口;只有7.2%的毕业生认为能找到工作就行,不考虑专业和兴趣。死守专业对口的观念会影响很多冷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但是盲目地随兴趣找工作或不随兴趣和专业去找工作也不见得是好事,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具体对待,必要的就业指导需要及时跟进。

6.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是什么?有67.2%的毕业生认为是有发展空间;22.1%的毕业生认为经济收人高才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另外有10.6%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地位高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结果说明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仍有一些同学对诚信问题不是很在意。

7.毕业生时简历造假的评价。大学生就业出现一个令人关注的简历造假问题,它事关毕业生对诚信的态度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5.6%的毕业生不赞同简历造假,10.9%的毕业生赞同简历造假,另外有23.5%的毕业生不置可否。

8.毕业生对学绩与能力的评价。66.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里的学业成绩和能力锻炼对找工作很重要;18.5%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和能力锻炼没有多少作用,不应该太看重另外有15.1%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压倒一切,其他都没有什么意思。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学绩有正面的评价,肯定了学业成绩和能力锻炼对找工作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15.1%的毕业生持负面的观点,这类学生往往在校期间比较迷茫,就业时也缺乏过硬扎实的储备。

1.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

从以上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调查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出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强调实际利益、务实和注重能力发展的特点。

(1)追求自我实现。新一代的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找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渴望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来看,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工作首要特点是有发展空间。从毕业生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来看,他们最看重的是能够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并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将自我的发展放在首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在找工作的时候,工资福利紧跟培训和发展机会之后,成为大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而且将经济收人高作为一个好工作的标准(排在第二),这与20多年的商品大潮的影响不无关系。

(3)注重能力发展。在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当前大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在学习上努力学习,而且还不断加强锻炼,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对学绩和能力有正确的看法,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对今后的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内因差异。

(1)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贫困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就业指导工作中极为关注的问题。贫困学生是否与非贫困生的就业价值观一致呢?为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给与了特别的关注。在719份有效问卷当中,其中有347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482人来自非困难家庭。通过对这两组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就业价值判断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就业行为取向上两个群体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①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找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困难生。这一现象与他们各自的经济状况不无关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大多数贫困生选择了直接就业,因此与非贫困生相比较,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多。至于选择考研的比例相对较低,是因为考研和读研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而贫困生家庭能够提供支持的较少。

②在就业地选择上,贫困生的就业期望比非贫困生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的选择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与此同时,在贫困生当中对就业地没有要求的比例远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的就业期望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贫困生原来的生存状态较差,从而对就业地点也要求相对较低。

③在职业选择上,贫困生的选择倾向稳定和安全。他们首选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非贫困生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较低,他们首选的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这可能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普遍缺乏安全感有关。相反,非贫困生衣食无忧,因此对安全感的需求较低。

(2)性别不同的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女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女生的就业向来是老大难,导致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是否在价值观上也有些变化?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性别不同的学生在行为取向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化价值观混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进而影响到高职大学生对文化价值的多元化选择。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积极的一面可使高职大学生接触、学习到多种文化知识,活跃思想,丰富生活,消极的一面是不加判断、鉴别地对于各种文化来者不拒,是非不分,很容易误入歧途。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和非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混淆,即是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的发展潮流是我们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不动摇的原则、立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形形思想文化潮流的涌入国门、校园,上述的原则、立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一些西方资产阶级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他们宣扬的所谓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普世文化价值观”使一些理想信仰不坚定的人很容易被吸引、蛊惑,甚至最终沦为忠实信徒。高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还处于初步形成的不成熟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其次是核心文化价值观和非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混淆,即主次问题。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根本路径,我们虽然不反对非核心价值观,但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到底谁是“主”谁是“次”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既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都强调了“核心”一词,那么就应该是“主”,其他的就应该是“次”,所以高职大学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自身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一切与其冲突、不符的非核心价值观都应该坚决予以摒弃,包括个别企业文化里面的东西。还有就是核心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的混淆,即先后问题。高职教育所提倡的“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在一定范围内是适用的,但是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就会很容易走向成功利化。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一个根本性问题必须解决,即“我为谁而工作?”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就会陷入个人主义泥潭,置集体、国家、社会利益而不顾,今后在企业里面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二)与专业结合不够

当前教学中与专业结合力度不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在校高职大学生开设的,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数量有限,一名教师一个学期常常是同时教好几个不同专业的班级,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深入了解学生、专业的具体状况,不少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往往只能叫出少数几个学生名字。与专业结合最重要的路径是专业案例方面的结合,在教学中多讲一些行业、专业、企业的案例、文化可以拉近师生间距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对企业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二是教师的学科背景局限。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为主,包括哲学、政治、历史、法律、社会学等,而且他们很少有在企业挂职或工作的经历,可是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是以理工科和经济、管理类为主,与专业相结合必然要求他们对理工、经济、管理类等的学科、专业知识有所涉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讲得再好,但是因为没有专业、职业、企业方面的内容,学生就是不喜欢听,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薄弱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讲授课,强调的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高职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毕业以后马上就要到企业一线去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没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不行的。但是,现在的思政课教学因为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体上还是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远远多于课外实践教学时间,即使开展了课外实践教学,顶多也就是那么一两次,方式基本上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访问而已,去的地方虽然包括一些企业在内,可是近距离感受、接触、体验企业文化的机会还是表层次的,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只是略有所听一下。还有就是与企业一线工人的交流沟通几乎不存在,他们到底对于企业工作或文化有什么样的真实想法,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学生很难深入其内心世界。另外,要了解企业员工的文化价值观最好是能够深入了解工作以外的“生活世界”,而现在的实践教学很少就这一问题展开调查,学生们说实话是非常想知道今后也要从事这一工作岗位上的人的实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二、建构的路径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职大学生企业文化价值观形成受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自身文化价值观决定,而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形成归根到底还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党的十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的概括,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包括文化价值观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所涉及的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不仅不相矛盾、冲突,而且可以更好地引领其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包括文化和价值观)应该是一个具有国家意识、社会责任、自我奉献的企业,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对高职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是在为其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深化与专业的结合

把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内容很好地融入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深化与学生所属专业的有机结合。结合的具体路径必须找出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可以与专业进行结合的。经过这些年来的探索,目前采用得最多的结合路径就是专业案例的结合。例如,“毛概课”的第十章内容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可以尝试引用行业、专业的企业文化案例进行教学。还例如“思修课”的第四章内容是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也可以引入本行业、专业的企业价值观案例进行教学。事实上,只要下大力气去发掘和积累,还是能够整理出相当多的专业案例,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第4篇

为了解当前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笔者所在的西南政法大学课题组近期对国内7所职业学校的155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55份,有效回收1485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个人诚信等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亟须提升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水平。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模糊,对职业认知度不高 据调查,在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原因上,80%的学生表示主要原因是“高考失利”,并且很多人在对就读高职院校有较强的失落感和挫败感,有10%的学生表示,为了获得“文凭”这一敲门砖,而盲目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在专业选择问题上,有70%的学生仅凭个人的喜好和家长的意见进行选择,而事实上对于就读专业不甚了解,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认知程度普遍不高,有60%选择专业时只关注该行业在市场上的薪资待遇情况,甚少了解该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就业政策、发展前景等问题。此番种种会导致高职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缺乏方向感,甚至会造成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高职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思潮互相撞击,加之高职院校的诸多特殊性更加剧了学生们的市场短期心理和行为。接受调查的高职生中,80%以上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待遇好、工资高、出人头地、摆脱现状”,而对专业对口、职业发展和贡献社会等因素并不十分重视。从就业地理空间上看,90%以上的学生选择大城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愿意服务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少之又少。可见,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的判断和取向上,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功利性和个人本位倾向成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

高职思政教育课堂形式单一,教法陈旧 调查显示,全国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从内容安排上看,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虽然都涉及大学生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课堂组织内容单一,教法陈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0%的学生表示课堂内容单一,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习兴趣不高;70%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应该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未来就业方向和特色增加一些职业素养教育。

从调查不难看出,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内容偏理论化,很难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就业方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也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新时期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指出,“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这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从实践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生源、师资、科研、教学质量等方面都相对薄弱,但其自身也存在很多独特优势,比如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工学结合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往往社会化程度高,市场意识强,社会实践能力强,就业观念更加开放等。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在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比如,在心理素质内容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在理想和信念的教学中,注意职业价值理想和职业价值信念的教育;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等。此外,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院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正逐渐被颠覆,为适应这样的新变化,高职思政理论课也应作出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比如,可以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使思政课教学结合企业行业对人才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素质、品德操行的要求予以调整。

重视文化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优化高职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 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在德育环境中人的本能是基础,学习是中介,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良好的文化环境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而在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因此,职业院校要努力加强社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家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构建优良的、立体的文化环境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建立高职学生多维度关怀机制 职业院校要主动联合企业、社区等各个系统参与到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同时,各高职院校应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职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很多学生在校企结合教育模式下,感到学习压力大和工作生活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择业就业目标不明确,由此产生的职业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心理咨询室和辅导教师,要开展学生职业心理教育、辅导和职业心理咨询,要做好学生职业心理的调查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咨询室要发挥专业指导机构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应有的独特优势。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科学就业观;就业观教育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而社会所提供的相应岗位并未显著增加,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又一次刷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何摆脱“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遇,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就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对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术界及社会其他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凌文铨等人在“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1999)一文中研究发现22条相关的职业价值观条目分为三组因素:和地位声望相关的因素,和收入、工资、福利等待遇相关的保健因素,和个人才华能力相关的发展因素.[1]康廷虎、王沛在“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把一系列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如福利与待遇、工作的环境、个人爱好、社会需要、自我实现、社会地位等.[2]在就业观理论不断进行深化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亦在其他学科的视角下,充分而全面地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归纳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影响的相关因素.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们在“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5)中,通过对北京市30所高校的6000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行为的问卷调查,之后对问卷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以下五种因素:社会资本、劳动力市场、期望收益率和搜寻成本、家庭的经济状况.[3]曹计划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大学生自己对社会就业各种有关问题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会影响着大学生把就业目标选择和定位得很高,与实际差距甚大,这就会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行为和心态,同时对就业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因此科学就业观的树立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胡维芳教授认为就业观是人的一种固有的反应性倾向,是人们在择业和从事劳动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和兴趣取向,也是人们对一种特定的职业的认知、态度、观点、心态等,由情感、认知、行为几方面组合而成.他的这种观点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5]彭薇认为:“就业观是人们对跟就业相关的、重要的问题的一些看法和一些观点,例如:就业的观念、择业观、就业心态、就业心理、就业倾向、就业意识、就业意向、职业观、就业期望、就业预期、就业态度、就业思想、职业价值、就业认识等”.[6]因此可以说就业观是劳动者主观上对选择和从事职业的客观现实的反映.徐志怀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一些择业、就业方面的反映和体现,大学生就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动力,指导着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行为.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观的细分研究已经很到位了,从经济、社会、意识等等层面进行了理论化的深入分析.但是就业观的“理论”和实际上大学生具有的就业观的“实践”之间的实证研究有较大的发掘空间.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推导,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氛围层面、个人观念层面,可以说对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很多文章都是在描述现象,而对就业现象描述更多的是依赖于笔者个人主观判断,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撑,同时对大学生就业观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也比较笼统.在部分有数据统计的文章中,样本统计的量和范围也非常有限,较少学者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但文章最后依然是定性分析.就大学生群体本身的分析研究而言,相对较少从调研数据方面开展分析研究,仅就大学生群体与其群体特质进行定性研究,缺少定量研究.

2科学就业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研究

科学就业观是指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各种职业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就业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综合、有效地评估相关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基础上,大学生通过本人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形成了科学就业策略和理性就业选择的根本思想、观念等.现阶段我国关于科学就业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张文双学者认为,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相关人员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在客观评价自身,在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前提下,指导求职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来发展,从而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就业观念.[8]陈宁、刘锐等人认为,科学就业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综合、合理地评价、分析各种就业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经过理性的思考,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的发生,以及就业策略的选择.[9]王锐、刘锐、陈炳哲则认为,科学就业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条件,结合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定位个人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理性选择就业岗位的就业观念.[10]众多学者在对于科学就业观研究时,对于求职者主观认知角度研究较多,认为理性的认清形势,科学客观的评价自我,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可行的契合点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而也有部分学者从高校角度对于科学就业观进行对策因素方面的研究,认为在高校办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凝练科学的就业观,以新的就业观理念作为指导就业的思想.王锐、刘锐、陈炳哲认为,在建设示范性指导就业中心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强化科学就业观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科学就业观立项的指导下,实现就业工作者角色的重要转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使学生在就业的大军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理性地思考就业,找准合适的定位.[10]不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学校角度进行的研究,无一例外的强调了树立科学就业观对于大学生本身以及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杨应慧、汪华林认为:“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对自主择业、拓宽就业渠道和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解决当前的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题,最主要的应该从端正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入手,重视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和可行措施.”[11]由此可见,树立科学就业观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论是从学生自身还是高校教育的角度,合理的定位、科学的分析、适当的转变都是形成科学就业观的必要因素.然而对于科学就业观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系统性的研究仍相对较少,且科学就业观研究的时效性研究相对薄弱,缺乏数据性分析,应与时俱进,根据当下社会形势发展的实际与相关政策的变化进行同步研究.

3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其就业策略与就业选择的行为指南和思想基础,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终身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深刻影响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和结构.如果大学生持有不正确的或者扭曲的就业观,将造成自己在求职的道路上屡屡碰壁.因此正确引导大学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尤其重要.谢庆军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正确的职业观教育才是正确的就业观教育,要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地位与金钱、索取和奉献等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便选择适合自己也利于社会的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实际的能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职业和合适的岗位.[12]孙琳认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的综合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形成的合力,也需要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及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社会、学校成立专门的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构,需要社会、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机构,需要成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发展观进行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有效的就业观教育,加强对学生挫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一个充满竞争性、挑战性、多变性的大火炉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推动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13]朱贵水认为:“只有按照就业观形成的心理机制,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明确大学生个体的优势与劣势,采取可行的培育步骤,才能使之树立健康就业观.必须分析影响其健康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厘清健康就业观的主要内容,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14]曾继平认为:“想要扭转严峻的就业局面,高校方面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判断当前形势,抓住一切就业良机;在顺应社会总需求的前提下,并兼顾个人的利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就业竞争.”[15]傅新华和杨琴则认为,教育毕业生准确职业定位、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注重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就业道德观的教育、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借鉴国外大学生先进的就业观教育经验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主要对策.[16]陈宁认为,在科学就业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创新,不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数量进行提高,也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提高,更需要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水平进行提高,提高他们的就业认同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方式方法上,不仅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传递,就业技巧的讲解,就业途径的开拓,就业方法的指导,就业心理压力的疏导,更要调动全校之力,以科学就业观为指导,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变革更新,对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惊醒拓展和开发,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9]通过对以上文献资料的分析可见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对策方面,不管是从各种制度、社会体制、学校体制、企业体制等宏观视角,还是在具体执行微观层面都提出了可行性性意见和建议.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机制,为大学生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的就业环境;各大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加大力度,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并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全面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等;在大学生个人方面,择业前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要全面正确而客观的评估自我,理性认清就业形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四、研究述评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观、就业观教育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科学就业观”、“理性就业观”等也有所涉足,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主体应为在校大学生,而树立科学就业观的主体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并非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就可以解决就业难题,应为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从家长到用人单位的系统人群,该部分在很多研究中未被重视,对于对策实施的主体没有明确指出,缺少范围界定.第二,缺少真正从当代毕业生视角,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研究大学生就业的学者专家大多就业于“包分配”的年代,并且多就职于高校、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他们的视角是有局限性的.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现在面临的新形势、新行业、新方法,理论界缺少跟他们境遇相同的前辈(比如公司同事)进行的理论研究.第三,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方专家学者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等各维度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所存在的问题在制度方面、管理方面、执行力度、思想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而对于就业观念这一社会意识的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对就业现象的分析和描述,缺少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凌文铨.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

〔2〕王沛,康廷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5,11(2).

〔3〕冯华.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05).

〔4〕曹计划.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5〕胡维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72.

〔6〕彭薇.大就业观—自主多元的成才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5(1):11.

〔7〕徐志怀.对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9).

〔8〕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第151期,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01月.

〔9〕陈宁.科学就业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D].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10〕刘锐,王锐,陈炳哲.树立科学就业观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2010(09).

〔11〕杨应慧.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9).

〔12〕谢庆军.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曲阜师范大学,2013.

〔13〕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黑河学刊,2005(4):77-79.

〔14〕朱贵水.试论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4(7).

〔15〕曾继平.关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